㈠ 桑塔瑪瑞亞鬥牛場在哪裡
桑塔瑪瑞亞鬥牛場坐落於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建成於1931年,由當時的農民桑塔瑪瑞亞捐贈自己的土地而建立(Ignacio Sanz de Santamaria),因而鬥牛場以其名字命名。鬥牛場可容納14500人觀賞比賽,每當到了比賽的日子,這里就會人山人海,人們為鬥牛士歡呼。在鬥牛場的外部有一尊佩佩·卡塞雷斯(Pepe Cáceres)的雕塑,佩佩·卡塞雷斯為哥倫比亞至知名的鬥牛士,被認為是哥倫比亞最傑出、最優秀的鬥牛士,人們都對其崇敬不已。
㈡ 侗族的節日有哪些
1. 春節 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但各地的過節方式不一樣。在北部侗鄉的新晃、芷江、玉屏、錦屏一帶侗族過春節與當地漢族差不多。南部地區凡建有薩壇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薩壇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歲進,全家圍在火塘邊吃粥,叫年羹飯。等到雞叫頭遍,男人放12個大炮竹,以求一年順當大吉。婦女們則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們不興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門,初三請客吃油茶,初四請吃飯。宣恩侗族一天過兩次年,稱過重年,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鑼,敲得越響亮越好。 2. 侗年 根據侗歷來確定的新年。一般為農歷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現大部分侗族均不過此年。僅有部分地方仍過侗年。這些地方每年過兩種年。稱侗年為小年。春節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帶的侗寨於農歷十一月初過侗年。十月將屋前屋後打掃干凈,殺豬宰牛,舂糍粑,准備過年。從十一月初一到初五舉行大規模的踩歌堂、跳蘆笙和鬥牛活動。有的地方把姓氏節也稱為過侗年,各個姓氏節日期不一。但一般為農歷的十一月。 3. 吃新節 侗族古老的傳統節日,盛行於廣大侗族地區。但各地吃新的時間和儀式不相同。有的在農歷六月、七月、八月的某一天。吃新節實際是祭祖節。每到這一節日侗族群眾摘下新米煮熟以祭祖。 4. 林王節 紀念侗族農民起義軍領袖林寬的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歷六月的第一個辰日。過年的特別食品是巨大的粽粑。每個粽粑粗如海碗,長約兩市尺,幾十張粽葉才能包一個,三五人方可吃完。相傳林寬常率軍轉戰南北,其母親怕兒子吃不飽,總給他包大粽子。後人為紀念王寬也沿襲了其母親包大粽子的習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群眾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儀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林王古歌》,唱罷古歌,老人還要向後代講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跡代代相傳。 5. 大霧梁歌節 也稱大戊梁歌會。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區)邊境的侗族,還有苗族瑤族等青年雲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大霧樑上,舉行一年一度的歌會,參加人數少則數千,多者上萬人。這個歌會是由紀念一對飲恨慘死的戀人而興起的。 6. 趕歌坪 又稱二十坪歌會,盛行於貴州天柱、錦屏等縣的高壩、平岑、蘭田、渡馬、聖德山、大林山、蓮花坪等地。尤以錦屏、天柱、劍河交界處的高壩、平岑一帶最為熱鬧。每年農歷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結隊奔向歌坪。趕會的群眾多達萬人。姑娘小伙三五成群,相互對歌,互訴衷情。各寨歌隊也紛紛前來賽歌。相傳該歌會是為紀念,一位忠於愛情的歌手而形成的。 7.「為也」 「為也」是侗語音譯,為做客之意。但這種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間互相訪問的集體客人。當地漢話稱為「吃鄉食」。一般在春間或秋後進行,是侗鄉規模最大的社交和娛樂活動。規模不等,少則20—30人,多則100餘人。男女老少均可參加。都要帶上本寨的歌隊、戲班、蘆笙隊、誦款人等。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貼,主寨認可接受貼子,雙方約定日子。主寨各家各戶作好接待准備,客寨組織好隊伍,作好行前准備。 貴州黎平、榕江、從江一帶的「為也」隊伍多以歌隊或戲班為主。當客人來到主寨時,主寨的姑娘們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織布機、水桶等物品攔住寨門,唱起了攔路歌。雙方對答後,放炮迎客,殺豬宰牛,盛情接待。「為也」期間,整個村寨成了文娛大舞台,開展對歌、唱戲、鬥牛等活動。客人走時,每個姑娘拿出幾條自織手帕掛在竹竿上作為贈送給客人的禮物。還要包上裝魚肉的糯米飯包給客人路上作午餐。 廣西三江的「為也」隊伍多帶上蘆笙隊。蘆笙隊員身穿羽毛花衣,頭插雞尾。路過其他村寨時,奏《過路曲》,不進寨。快到主寨時,奏《進寨曲》。主寨蘆笙隊奏《迎客曲》出迎。進寨後,主客兩隊進鼓樓坪賽蘆笙。賽完後,蘆笙隊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樓坪上,待主寨寨老一聲令下,主人們便爭相湧入坪中「搶客」。他們搶去客人頭上的雞尾,客人便隨之到家,宴飲作樂。次日再比賽蘆笙。有的地方還要舉行踩歌堂、對歌、比武等活動。歡度3—5日方散。別離前要舉辦一次全寨性大宴,侗語稱janlsigx,在鼓樓或風雨橋上舉行。席間主客各出一人,講誦款詞和贊頌歌。 8.八月十五 侗族過八月十五中秋節,除吃月餅、賞月亮等與漢族相同外,還有一些特殊內容。北部侗鄉有以青年男女社交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餅」的活動。這天早飲後,後生們背上月餅,到預先約定的地方與姑娘們相會。見面後,按花園會友的傳統程序坐定。後生取出月餅排成雙數擺開,用歌聲勸姑娘們吃月餅。姑娘以歌答謝。雙方一邊吃月餅,一邊用歌和白話互訴衷情。直到夕陽西下才告別。分手時,小伙裝剩下的月餅包好送給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習俗。相傳中秋之夜偷食別人家的瓜果蔬菜會帶來健康、幸福。月亮下「偷」來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帶回家中。
㈢ 貴州春節最具民族氣息的節日
黔東南名族節日簡介
苗年節
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歷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打掃干凈,積極准備年貨,如:打糯米粑、釀米酒、打豆腐、發豆芽,一般還要殺豬或買豬肉等等。富裕的人家,還要做香腸和血豆腐,為家人縫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飯,守歲到午夜才打開大門放鞭炮,表示迎接龍進家。在天剛拂曉時,每家都由長輩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後,中青年男子便上鄰居家拜年,苗語稱為「對仰」(donfniangx),表示祝賀新年快樂。在新年的頭兩天,家裡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掃地;婦女不做針線活;有的地區,婦女不做飯,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糞等等。苗鄉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選在過苗年的時間。從第四天開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紛紛挑著酒、肉、糯米粑等等走親訪友,或者在家忙於接待來賓;一些年輕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裡吹笙跳舞,或跳銅鼓舞、鬥牛;或者小夥子去別的村子遊方場「遊方」,男女丁互對歌,傾吐愛慕之情。前後活動,歷時9天左右才能結束。這是苗族民間最隆重的節日。
黔東南以雷山縣的苗年節最為隆重,多年來,雷山苗年變成了雷山一張燙金的名片,在貴州乃至全國形成了文化品牌,節日期間,雷山縣16萬人民身著節日盛裝,載歌載舞,無比熱鬧與歡騰。苗年主要集中在每年農歷十月上旬,遊客可以在凱里客運站乘坐客車抵達,時長40分鍾,可選擇在雷山縣城吃住,也可以回到凱里吃住。
春節
這是以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在黔東南的苗族,把春節叫做「漢年 」(niangx diel)與傳統的「苗年」(niangx hmub)並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歡度,尤其是那些不過苗年的苗族地區,主要是過春節,但不及苗族過苗年隆重,識漢字的苗族也貼些對聯、門神之類,其餘與過苗年相同,即增加了鬥牛、賽馬、走親訪友以及男女青年「遊方」、對歌等民族特色的內容。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選在春節舉行。
黔東南春節活動時間從初一至十五,丹寨、雷山舉辦活動的時間、地點和活動內容都有所不同,雷山舉辦是時間是初一至初三,地點為永樂、公統、桃江、開屯,期間會有踩銅鼓、吹蘆笙、賽馬、鬥牛、遊方等活動內容,而丹寨舉辦的時間是初一至十七,活動舉辦地點為排調、五里鋪、長青、興仁,期間活動內容有跳蘆笙、踩銅鼓、鬥牛、耍龍燈、唱山歌、賽馬、舞獅子等。黎平的玩故事、台江的噓龍活動等都具有特色,遊客都可以從凱里客車站坐客車抵達相應縣後轉車抵達,期間所花時間為40分鍾。遊客都可以選擇在農家吃特色農家菜,住農家木房,也可以返回縣城吃住,在縣城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
吃新節
每年農歷六七月間,當田裡稻穀抽穗的時候,苗族村寨家家戶戶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歡度「吃新節」。到時,每家都煮好糯米飯、一碗魚,一碗肉等,都擺在地上(也有的擺在桌上),並在自己的稻田裡採摘7—9根稻苞來放在糯米飯碗邊上,然後燒香、紙,由長者掐一丁點魚肉和糯米飯拋在地上,並滴幾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禱豐收,然後把摘來的稻苞撕開,掛兩根在神龕上,其餘給小孩撕開來吃,全家人就高高興興地共進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紛紛穿著新衣來觀看蘆笙會,參加跳蘆笙會,參加跳蘆笙舞;有的拉馬來跑馬場賽馬,有的牽水牯牛來鬥牛場鬥牛,節期一般2天。
吃新節主要集中在凱里、雷山、施秉、台江、劍河等縣市,凱里地區舉辦時間從二卯後開始,舉辦地點為凱里九寨、地午、灣水、翁項、開懷、旁海等地,期間有吹蘆笙、鬥牛、賽馬、遊方等活動。雷山舉辦時間為上旬卯日,地點為雷山連花、橋港、高岩,期間有跳銅鼓、跳蘆笙、鬥牛、遊方等活動。施秉舉辦時間為中已(三天),舉辦地點為平新、新城,活動有鬥牛、賽馬、吹笙、賽歌、遊方等。遊客都可以從凱里轉車,乘相應縣市客車抵達即可,期間所花時間為凱里40分鍾、雷山1.5個小時、施秉2個小時,遊客都可以選擇在農家吃特色農家菜,住農家木房,也可以返回縣城吃住,在縣城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
蘆笙節
流行於貴州的凱里、麻江、丹寨各縣交界的舟溪一帶。各地的節期不統一,一般在農歷的正、二或三月;個別地區選在七月舉行。主要是祭祀祖先,慶祝豐收。一般在節日之前要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與此同時,各家各戶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隨後各村各寨的姑娘穿著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夥子們都各自帶著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涌來,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氣氛十分熱烈,是一種融歌、舞、樂於一體的群眾性的文藝活動。
黔東南地區蘆笙節大致可分為苗族蘆笙節和侗族蘆笙節,其中苗族蘆笙節幾舉辦的地點有凱里、麻江、雷山、黃平,侗族蘆笙節以從江和黎平為代表,舉辦時間貫穿全年,苗族主要集中在正月,侗族為八月十五,活動內容苗族有跳蘆笙、鬥牛、賽馬、踩銅鼓、吹蘆笙,侗族有對歌、蘆笙、格鬥、賽蘆笙、唱侗戲。凱里、麻江、雷山、黃平都可以在凱里轉車即可抵達,時間分別為0.5小時、40分鍾、1小時、1.5小時,黃平還可從黃平機場進行轉車,遊客都可以選擇在農家吃特色農家菜,住農家木房,也可以返回縣城吃住,在縣城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
龍船節
這是苗族的一種水面劃船比賽的傳統節日,流行於貴州的台江、施秉兩縣交界處的清水江兩岸,和注入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兩岸,黔東苗語稱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個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兩條劃船比賽用的龍船。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五天,居住在河兩岸的苗族群眾輪流舉行盛大而隆重的龍舟競賽。在湖南湘西的鳳凰、瀘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劃龍船,而且分男隊、女隊、男女混合隊比賽,場面非常熱鬧。苗族的龍船節,雖是以賽龍船為主要內容的節日,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娛樂和青年男女進行社交活動,中老年人探親訪友、交談年景和生產經驗的節日,遊客可以選擇在凱里轉車,台江30分鍾,施秉1.5小時即可到達,可以參與和觀看賽龍船、搶鴨子、射擊、踩鼓、賽馬、遊方等活動,之後便可在當地品嘗特色美食,住特色酒店。
四月八
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
四月八在黔東南的黃平縣、天柱縣、三穗縣、榕江縣尤為盛行,農歷初八這天他們會舉辦各種活動,例如黃平賽馬、吹蘆笙、斗雀、祭祖,天柱集會對歌,三穗敬牛王菩薩,榕江做黑米飯等。便利的交通條件也為遊客提供了良好的出行環境,目前從州府所在地凱里出發,至黃平1.5小時(余凱高速2015年6月底開通,開通後20分鍾即可到達黃平)、天柱2小時、三穗1小時、榕江3個小時,晚上遊客可以在縣城吃住,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享住民族精品酒店。
踩鼓節
流傳於貴州的凱里、丹寨、雷山等縣的苗族地區。在每年農歷二月的第一個豬場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動聚集於當地規定的歌場上踩鼓。這種鼓是用實心楠木挖空、兩端綳以牛皮作成的。屆時,由一個有威望的老人,將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齊搬進鼓場,並用力敲鼓,人們都聞聲前來翩翩起舞,年輕人趁機擇偶;老年人也穿著新衣,圍著楠木鼓唱古歌。舞畢,姑娘們便拿出親手編織的花帶,敬獻在楠木鼓上,表示對楠木鼓的感恩。人們盡情歡唱,直到天黑才離開鼓場。最後,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於樓上。每逢節日還要用魚肉敬祭楠木鼓。
劍河舉辦的時間為正月初六,凱里舉辦時間為農歷二月首亥,丹寨舉辦時間為農歷二月第一個豬場起工三天,期間會有敲木鼓、踩銅鼓、吹蘆笙、踩木鼓、鬧沖、鬥牛、遊方等活動,場面熱鬧非凡,從凱里出發,走滬昆高速40分鍾時間可抵達劍河,走凱羊高速40分鍾時間可抵達丹寨,活動結束,遊客可以吃住農家,也可以返回凱里,或者在丹寨可以去丹寨丹寨石橋古法造紙文化旅遊景區、丹寨龍泉蚩尤文化園旅遊,在劍河可以去泡劍河溫泉。
爬坡節
農歷三月子、午日,主要活動在雷山、台江、丹寨、凱里等縣市,活動地點分別於凱里沖板溪寨、雷山新聯、牛角坡、五岔路、送扁寨、滿天星、東山平郎德舉行。農歷四月初八至初十在麻江隆昌雷打坡舉行,農歷六月底,香爐山爬坡節,更為熱鬧。登高一呼,四而呼應。期間會舉辦爬坡、對歌、鬥牛、賽馬、跳蘆笙、遊方、玩山、賽馬等活動。從凱里出發1個小時可抵達板溪寨,40分鍾抵達雷山,30分鍾抵達麻江,遊客參加完活動可以游凱里民族風情園、雲谷田園生態農業旅遊綜合體、凱里鬥牛城旅遊綜合體、下司古鎮旅遊景區、雷山西江千戶苗寨、雷公山原生態苗族文化旅遊區、麻將藍莓生態旅遊區,吃住農家,或者選擇縣城特色酒店及菜餚。
遊方節
「遊方」又稱「友方」,是凱里、雷山、台江、劍河等縣市境內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娛樂的一種形式。苗族小夥子和姑娘們往往通過這種活動結識朋友、物色對象或傾吐愛情。為了選擇一個稱心如意的終身伴侶,有的小夥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幾里、幾十里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遊方。遊方一般是在農閑季節(如:從秋收結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傳統節日(如:苗年、吃新節、蘆笙節、鬥牛節、爬坡節、翻鼓節、鬧春節、對歌節等)和趕場天進行。在苗寨遊方,一般都有固定的「遊方場」、「遊方坡」或「遊方評」。這些場所,或在寨子前後的橋邊樹下,或在村莊左右的平緩的草坡上。為了參加遊方,姑娘們穿著盛裝,頭戴銀飾,插上幾朵鮮花,頸上套著銀項圈,手上戴著銀手圈。她們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藝,表現自己美麗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夥子的愛慕。遊客參加完活動,可以在游凱里民族風情園、雲谷田園生態農業旅遊綜合體、凱里鬥牛城旅遊綜合體、下司古鎮旅遊景區,晚上遊客可以在市區吃住,可以品嘗苗族酸湯系列(酸湯魚、酸湯牛肉、酸湯豬腳等)、辛辣系列、農家系列等特色菜餚,享住民族特色酒店。
姊妹節
苗族傳統節日「姊妹節」又稱「姐妹節」,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節日集會,有的村寨在農歷的二月十五日過,有的村寨在農歷三月十五過,以台江施洞地區最有特色。過節的時節,家家都要准備不少由紅、黃、白、黑、綠五色糯米飯攪拌在一起的「姊妹飯」以餉賓朋。白天,江邊、路邊、沙灘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邊的沙灘上、草地上,高亢的飛歌聲、渾厚古樸的大歌聲和情歌聲交織在一起,在寧靜的夜裡傳到很遠很遠。每年春天,那裡的苗族婦女要過一次「姊妹節」,吃上一餐「姊妹飯」。節日的早上,寨子里的姑娘們便去田裡捉魚,准備「姊妹飯」、不管她們到哪家田裡捕撈,都會受到歡迎。婦女們吃完「姊妹飯」後,便各自帶上事先准備好的彩色糯米飯,到遊方場找小夥子對歌。小夥子想要吃到糯米飯,必須在對歌中取勝。除對歌以外,婦女們可以隨意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過「姊妹節」。從凱里出發30分鍾可抵達台江。
鼓藏節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動,13年殺牛祭祀一次。每屆歷時三年。「牯藏節」是最具特色、最能體現苗族民族文化的節日,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是苗族人生價值觀的展現,懷念祖先、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勤勞儉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節的禱告主題。苗族鼓藏節是研究苗族歷史與文化的網路全書,具有重要的價值。在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雷山鼓藏節已吸引了很多國內外遊客,節日期間雷山縣城熱鬧非凡,便利的交通和優美的環境,無不讓遊客流連忘返,從凱里出發40分鍾即可抵達,遊客可以選擇在農家體驗農家菜、品農家米酒、住農家小旅館、體驗農家生活,也可以在縣城感受苗族特色菜餚,民族特色酒店。
龍燈會
農歷正月晚上,客樓鄉街上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紅紅的燈籠與舞龍燈隊伍交相輝映,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歡樂與祥和,數千村民參與、觀看民間傳統習俗舞龍燈活動,共享蛇年新春第一道「民族文化大餐」。「舞龍隊」走過大街小巷,一路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每家每戶都精心准備好了鞭炮、糖果等迎接舞龍隊的到來,預示著迎接新一年的幸福吉祥。岑鞏水尾、天馬、龍田的龍燈會別具一格,正月初四至十五晚上吸引著眾多遊客,期間遊客可以看到舞龍燈、迎新春等活動內容,從凱里出發1.2個小時可以抵達,岑鞏山清水秀,民族風情濃郁,文物古跡多如雲錦,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被譽為「人間天上」的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龍鰲河景區,有風光旖旎,民風濃郁的落箭塘土家族風情旅遊村,有著名的平庄萬佛長廊溶洞。還有龍田楊泗廟、徐家灣朱木林風光,大有中木召古庄園遺址,縣城關的觀音閣、禹王宮,注溪衙院田氏古建築等眾多著名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蘆笙會
蘆笙節是苗族地區最普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以蘆笙踩堂、賽蘆笙為主要活動的節日。蘆笙節一般以坡會的名稱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龍坡)。各地蘆笙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原因是有的來源於古理古規的吉日,有的來源於慶豐收,有的來源於神話傳說。一般在節日之前要舉行儀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與此同時,各家各戶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隨後各村各寨的姑娘穿著盛裝,佩戴銀花銀飾,小夥子和蘆笙手們都各自帶著蘆笙,從四方八面向蘆笙場地涌來,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圍成圓圈,吹笙跳舞,持續四五天,氣氛十分熱烈,是一種融歌、舞、樂於一體的群眾性的文藝活動。正月期間,凱里、鎮遠、麻江、雷山的鄉鎮地區都會舉辦蘆笙會,期間會有跳蘆笙、踩銅鼓、賽馬、鬥牛、對歌、賽馬等活動,從凱里出發1.2小時可抵達鎮遠,30分鍾抵達麻江,40分鍾抵達雷山,活動結束遊客可以吃住農家,體驗農家生活,也可以游西江千戶苗寨、凱里民族風情園、雲谷田園生態農業旅遊綜合體、凱里鬥牛城旅遊綜合體、下司古鎮旅遊景區。
玩龍燈
主要流行於施秉縣境內的各鄉鎮,是施秉縣春節期間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之一。正月初九,是出龍燈日。所有的龍燈都統一在這一天出動,上街遊行,以示街道上人們所有的龍。到了正月十三、十四這兩天,最為隆重場面,整個縣城熱鬧非凡,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全城火炮齊鳴,鑼鼓喧天,火樹銀花,並有炸龍的習俗。除玩龍燈外,有高蹺隊、花環隊、彩旗隊、腰鼓隊、蘆笙隊、秧歌隊、歌舞隊,還有踩龍船、玩蚌殼、耍獅子、扎故事、抬牌坊、抬花魚等。施秉縣旅遊資源豐富,有國家級舞陽河風景名勝區十大景區之一杉木河景區、世界自然遺雲台山、黑沖景區,有太子參和苦丁茶等特產。從凱里出發1.5小時可抵達施秉。
千三歡聚節
地捫是個好地方,只要勤勞,不愁吃穿,生活在這里的侗族 地捫侗寨先民,伐木建房,開荒種地,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不久就發展到1300戶人家。人多寨大,幹活要到很遠的地方,諸多不便。寨老們經過商議,決定分寨而居。這樣,分到茅貢去700戶,到臘洞200戶,到羅大100戶,地捫留住300戶。分出去的各支思念故土,常回地捫祭祀祖先,但時間不統一,只能和地捫的人見面團聚,很難遇到其它村寨的人,經商議又決定每年農歷正月十一至十五,為各寨回地捫團聚的日子。天長日久,就形成了這個節日。從凱里出發3個小時可抵達黎平縣城,從縣城轉車1.5小時可抵達地捫村,千三歡聚節期間還會舉辦祭薩、踩歌堂、鬥牛等活動,遊客可選擇在農家吃住,第二天可返回縣城,游黎平肇興侗寨、黎平會議會址、天生橋等景區。
元宵節
元宵節是苗族的傳統節日,但這個節日不是一個獨立的節日,而是和除夕節一樣,屬於傳統苗年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每年的正月十五,融水山區苗族村寨都要歡度元宵節,當地苗族群眾把這個節日稱為「努舊主追」,「努」的吃、過節的意思,「舊」是糍粑,「主追」是專指五月十五,合起來就是苗家人在一起吃正月十五糍粑。每年苗年節,苗族群眾要吃兩次糍粑,一次是除夕之夜,稱為「努舊拜主」,「拜主」專指大年三十。大年三十吃糍粑,象徵團團圓圓和和美美;而正月十五吃糍粑,卻是象徵一年開工之始,是全家人在一起歡度苗年節以後,即將分手奔赴新的征程。如果說,「努舊拜主」是團圓糍粑,那麼,「努舊主追」卻是離別糍粑,它是苗家人對新一年的寄託和期盼。苗族地區台江、劍河元宵節尤為龍隆重,活動期間還會舉辦玩龍燈、鬥牛、跳蘆笙等活動,從凱里出發30分鍾可抵達台江,40分鍾可抵達劍河,遊客可以在台江游施洞苗文化旅遊綜合體,劍河泡溫泉,吃住都可以選擇當地特色酒店和餐館。
祭「祖母」
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古州鎮寨頭村和口寨村聯合舉行儀式,祭奠侗族共同的祖先神靈「薩瑪」,歡度侗族傳統「薩瑪節」。「薩瑪節」是侗族現存古老的傳統節日。「薩瑪」是侗語的音譯,「薩」是祖母,「瑪」為大,「薩瑪」即大祖母。相傳在母系氏族社會,侗族一位英勇善戰的女首領在抵禦外敵的入侵中,屢立戰功,卻不幸在一次與數倍於自己的敵人戰斗中壯烈犧牲。侗族人民對她無比崇敬,將她視為能帶來平安吉祥的神靈,尊稱她為「薩瑪」。
侗族村寨每年農歷正月至二月或秋後擇吉日祭祀薩瑪,有的一個村寨單獨祭祀,有的幾個村寨聯合祭祀。今年,口寨村邀約寨頭村一起祭薩,當天,兩村侗族同胞身著盛裝,頭插預示萬古長青的艾草,到薩瑪祠給薩瑪敬香敬茶,並在開路寨老和象徵薩瑪的手持半開黑傘的老人的帶領下繞寨串寨,然後在耶坪手牽手圍成圓圈,唱耶歌,贊頌薩瑪,祈求薩瑪保佑村寨平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活動期間還舉辦祭祀、吹蘆笙、唱「耶歌」、贊頌「祖母」等活動,遊客從凱里出發2.5小時可抵達榕江,感受完侗族節日習俗,遊客還可以游榕江三寶侗寨、矛人河景區。
鬥牛節
苗族鬥牛節:苗族人民愛鬥牛,以水牛相鬥,並不是戲牛取樂,而是以鬥牛的方式,展示苗家敬牛愛牛拜牛的特性。苗家在對壯碩、威武、雄悍的鬥牛的喜愛中,體驗優勝的美感,而且在這種情感作用下,苗家崇拜的牛在不斷的飼養中,得以實現優選的鬥牛的優養進化。基本上每個集會節日都有鬥牛活動,每年秋收後,還有特有的鬥牛節。鬥牛有幾種,一種是耕牛兼鬥牛,這種牛比較雄健、耕作時節耕田犁地,節日拉去鬥打;一種是專業鬥牛,這種牛是根據各種條件精選出來的,平常不耕作,為一個寨子或一個家族共有,由一個選定的具有豐富養牛經驗的能手飼養,節日期間拉去參賽。苗族地區鬥牛以凱里、劍河、天柱尤為盛行,凱里舉辦時間為農歷七月十四至十六,凱棠、凱哨為二十三,天柱水洞和石洞舉辦時間分別為農歷九月初十和十月初十,劍河為農歷二月初二。鬥牛期間還會舉辦鬥牛、賽歌等活動,遊客從凱里出發1.5個小時可抵達天柱,40分鍾抵達劍河,活動結束都可以感受當地苗族文化和餐飲。
侗族鬥牛節:侗族人喜歡鬥牛為樂,多在春秋之季進行。雖然同是兩牛相鬥,但南北侗鄉禮儀各異,這些不同的儀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戰的遺跡。侗族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斗的「水牛王」。「鬥牛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裡舉行。節前,各自約好對手,作好鬥牛的准備。節日這天清晨,鐵炮三響,「牛王」在鑼鼓和蘆笙的樂器聲中進入鬥牛場。這時一支支隊伍,手持金瓜、月斧,舉著各種旗幟,前呼後擁,繞場三周,算是「入場式」,也叫「踩場」。接著,各隊牽著自己的「牛王」,舉著火把,嚴陣以待。鐵炮一響,他們便將火把往前一拋,參斗的兩頭牛從兩端四蹄騰空,沖了上去,斗作一團,難解難分。場外人群吶喊助威,氣氛緊張熱烈,十分壯觀。侗族鬥牛節已從江和黎平尤為盛行,時間為每年九月至臘月亥日,活動期間還會舉辦鬥牛和唱大歌等活動。從凱里出發3個小時可抵達從江,4個小時抵達黎平,活動結束遊客還可以游從江小黃、欒里等侗寨、岜沙原生態苗族文化旅遊景區、黎平肇興侗寨等景區。
摔跤節
侗族摔跤是流傳於黎平縣的雙江鄉的四寨、坑洞、寨高、黃崗以及從江谷平、往洞、增沖,榕江的宰麻等地區,是一種集武術與娛樂為一體的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每年農歷的二月十五日在坑洞,三月十五日在四寨先後舉行隆重的摔跤節,方圓上百里的侗族男女老少歡聚一堂,除白天開展的隆重摔跤比賽外,還有熱鬧非凡的集市貿易,男女青年交流的「行歌坐月」等活動,有時往往還伴有斗鳥、賽蘆笙、鬥牛等其他娛樂活動,讓整個山寨沸騰激揚。從凱里出發4小時可抵達黎平,伴有斗鳥、賽蘆笙、鬥牛等其他娛樂活動。
四十八寨歌節
四十八寨歌節系以貴州省天柱縣為主,貴州省錦屏縣、湖南省靖州縣為次的侗族、苗族人民群眾聚眾集會玩山、唱歌、交友、戀愛的民族節日,該項節日因最初流傳於貴州與湖南交界的四十八個侗族、苗族村寨(貴州天柱佔70%)而得名。四十八寨是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形成以來,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能同時講苗語、侗語、酸湯語、漢語的民族和村寨,歌節的內容豐富,在長期的民族民歌交流活動中,四十八寨歌節形成了根據活動地點,進行不同唱腔的特徵,唱腔有河邊調、高坡調、青山調、阿哩調等,主要分布在天柱縣竹林鄉、坌處鎮、遠口鎮、社學鄉,錦屏縣三江鎮、茅坪鎮,湖南省靖州縣大堡子鎮、三秋鄉的大部分村寨。時間跨度為每年農歷的5月15日至八月中旬。從凱里出發1.5小時可以抵達天柱,歌節結束遊客可以吃住當地農家,也可以游天柱三星岩,金鳳山寺,三門塘侗寨,金山溶洞等景觀。
㈣ 請問黔東南天柱縣有什麼好點的風景區,名勝古跡。謝謝!!!!!
天柱縣是黔東門戶,是出黔入桂之要道。現有遺址、古墓葬、古建築、近現代紀念地和紀念建築等各類文物單位150餘處,其中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已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09處。
天柱縣
民族民間文化遺產 傳統民居吊腳樓、民間工藝(竹編、剪紙、紙扎、侗家織錦)、民間藝術(侗歌、苗歌、酒歌、踩梁歌、祭祀歌、儺文化、陽戲)、民間故事、諺語、譜牒、經卷)、獨具物色的宗祠群和宗祠(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 17座)、眾多的石刻(石碑、摩崖石刻)。
天柱縣分別於1984年、1995年2002年先後公布了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鳳城鎮:三星岩、龍泉井、石柱岩、鍾鼓洞、觀音洞、烈士陵園、飛機場、王天培親兄弟故居、雷寨縣治遺址、樂公堤遺址、楊鐵山古墓、「卧雪堂」袁氏宗、樂寨楊氏宗祠、吳紹文故居、龍賢昭故居、周竹銘先生故居、「修竹廬」、紫雲岩摩崖石刻(二處)、聯山村圖騰石柱、岩寨民族村、鳳城歷史文化名鎮、王天培將軍墓。
石柱岩坐落在天柱縣城北4公里的石坪村南側,經觀音洞,上鵝飛踏,步行30多分鍾即可到達,為天柱八景之首,是由天然造化、突兀於山坡之上的數座巨大石灰岩石柱組成的奇異景觀。有多根大石柱,石柱高矮不一,大小各異,其中最高者達20餘米,底粗近20米。似層層巨石累迭而成,挺拔秀麗,直撐藍天,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石柱岩周圍石筍林立,頂上石塊狀如椅子,柱身呈海花狀紋彩,石縫中草木藤葛叢生,在石柱岩的南側有一塊傾斜的大岩石,從這塊大岩石的頂端可以攀援到石柱岩的下半腰,然後藉助經長年累月風雨侵蝕而形成的疙瘩和小坑窪,可以攀援到石柱岩的岩頂。石柱岩的頂部相對比較平坦,由三塊石頭堆疊而成,可容六七人在其上耍玩。攀達柱頂,在柱頂極目遠眺,四面幾十里莽莽群山歷歷在目,天柱萬畝大壩和縣城全景盡收眼底,鑒江、朗水兩條河流像兩條玉帶束於山腳,然後再婉蜒東去。常有勇敢者沿石柱犯險登臨絕頂,望深邃蒼穹,觀飛雲逐日,把酒臨風,嘯傲蒼天,感茫茫宇宙,心則至清至凈,頓出於滾滾紅塵之外,讓人樂而忘返。
冒險登臨自然要冒險而下,登臨石柱岩不僅僅只是在攀援而上和登臨絕頂時可以感受到充分的快樂,緣石而下時也自別有一番滋味,當此之時,面臨石壁背朝天,手腳並用,小心翼翼,危如累卵,注意力高度集中,提心吊膽,目不斜視,速如蟻行,至底方長舒一口氣,繼之歡聲笑語,其興奮、愜意非旁人所能體會,歷年來旅遊愛好者盡管明知攀援石柱岩難而且險,然而卻並沒有因之而卻步不前,反而趨之若鶩。所謂游險境,攀高峰,興更濃,懷更壯,此乃石柱岩遊人如織的緣由。
石柱岩巋然挺拔,雄偉壯觀,柱石高而圓,有凌雲擎天之勢!關於它還有著很多美麗的傳說,傳說古時仙人於夜間欲從石坪架橋過迎春坪,因時到天曉而止,留下了橋礅成為人間一景,故冠名「石柱擎天」,前清合肥詩人辜寬有詩為證:
何年突兀起高標,直接銀河上下潮。
撐破雲霞迷石足,撥翻星斗系天腰。
龍行萬里回風遠,鶴去千秋待月遙。
唯有邑君來往便,任將鳧舄踏層霄。
另有傳說,很久以前常有鳳鳥歌鳴於石柱岩之巔。據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今縣城東面里許的雷寨迎春坪,常有成百上千的鳥兒飛上石柱岩,在其頂上盤旋,如雲似霧,彌漫天空。待雲收霧散,但見百鳥簇擁,聚於石柱岩巔。倏忽一隻彩鳳離群飛出,盤桓歌嘯,清麗悅耳,怡人心魄,逗得百鳥附合,歌盪千山。
天柱縣縣名亦因石柱岩而得名,據清乾隆《鎮遠府志》載:「在天柱縣北,有一山,上有石如柱,此天柱所由名也。」清康熙《天柱縣志》亦雲:「天柱縣之城,蓋收功於人力,而取錄於山嶽者。」明萬曆年間,天柱縣第一任知其一縣朱梓主修《天柱縣志》時,見此景奇特,題名為「石柱擎天」。列為天柱八景之首,載入縣志。從此,景譽日升,遊人涌往,成為天柱縣的游覽勝地。
邦洞鎮:金鳳山鳳景名勝、乾隆主題詩碑、古銀杏、獅子口、金風山地下溶洞、姜應芳故居遺址、高野鄭民宗祠、邦洞小學「亘古於茲」碑、織雲「將軍橋」、織雲(章程)民族村、地茶水青崗、邦洞歷史文化名鎮 。
社學鄉:平甫「古涼亭」、社學碉堡、善緣寺、田心寨龍王閣、龍塘治縣遺址(5 處) 。
天柱縣
遠口鎮:吳氏總祠、遠口古渡、遠口歷史文化名鎮 。
渡馬鄉:楊柳「龍王閣」、江東古銀杏、七月二十坪歌場(遺址)、龍盤陳氏宗祠、岩門楊氏宗祠、江東古廟、龍盤民族村。
坌處鎮:坌處三門塘水江沿岸石碑群、鎮街頭王氏宗祠、抱塘吳氏宗祠、三門塘劉氏宗祠、大沖碑群和石圍子、平芒歌場、坌處古渡、坌處鎮三門塘民族文化村 17處文物古跡。
竹林鄉:天華山四十八寨公庵遺址、地坌彭氏宗祠、阿婆坳歌場、地坌古桂樹。
坪地鎮:陽寨杉木王、圭原始天然林、陽寨古銀、坪地六月六歌場。
蘭田鎮:杞寨楊氏總祠、公閃村「禾翠亭碑記」、貢溪「承先永禁」和「遵古重刊」碑群、坪寨犀牛洞。
白市鎮:湖廣汶溪所遺址、白市香樟場、楊氏先祠、新舟氏宗祠、宋氏先祠、辭兵洲遺址、宋仁溥衣冠冢、北嶺錢塘橋、北嶺昌善橋、樂氏宗祠、陽山風雨橋、新舟白岩公、白市古渡、白市歷史文化名鎮。
地湖鄉:地湖風雨橋。
高釀鎮:章寨三拱橋、高釀碉堡、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硝洞風雨橋、地良龍氏宗祠、高釀小學「孔子令碑記」。
石洞鎮:咸同農民起義軍戰斗遺址九龍山(省保單位)、槐寨紫檀群、水洞鬥牛場。
㈤ 古代年齡超過150的人有誰
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上最高的長壽者是安其生和張果老,他二人均在世3000餘年;黃帝的老師廣成子在黃帝向其求學時,就已經活了1200年;流亡印度的彭祖流亡前在中國住世了760年;還有老子住世700餘歲。從唐宋以後,內丹煉養學家的壽命平均都在100餘歲以上。比如呂洞賓在世千歲以上,若干年後又經常出來度人;華山睡仙陳摶住世150多年;張三豐住世140餘歲;內丹南宗五祖平均壽命110歲以上,北宗的各代祖師除開山的那一代強調修性而早離人世以外,其他均在百餘歲以上。雖然現世人沒有看到他們在人間活動,但他們每個人在臨走以前都用文字或心傳口授方式留下了修煉成道的寶貴經驗。
長生之道吸引了千千萬萬的人,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最早的商代殷王學彭祖修煉方法壽高300餘歲,梁武帝修佛門養生法得高壽83歲。古今中外亦有很多人為長生放棄王位,如釋迦牟尼及其大弟子阿難以及後來的達摩,均是王位繼承者,但他們卻放棄了王位,追求長生和修煉;密宗蓮花生大士則是放棄了本國的王子地位及後來在另外一個國家的王位,專心修煉密宗得道而去。被奉為中華民族祖先的黃帝,在征戰期間一邊作戰一邊尋仙訪道,留下《黃帝內經》得道而去;身居燕國相位的劉海蟾棄官修丹亦獲成功;張良功成身退也去修煉;老子身居國家圖書館館長,也是棄官而走……。像這樣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
㈥ 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各地侗族大多要過春節,時間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十月底或十一月初擇日過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為祭牛節,節日時不準使用牛。此外,還有搶花炮的花炮節,吃新米的吃新節,停止生產活動,開始禁日的活動,以及各姓氏自己過的姓氏節等。趕歌會農歷七月二十日,是貴州省劍河縣高壩地區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趕歌會。這一天,姑娘、小夥子們打整得利利落落,約上夥伴,三三兩兩趕赴高唄歌場。在這之前,青年們一般會把農活提前幹完,同時積極收集、改寫或新編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屆時同歌中強手匹敵。中午,趕歌會的中心——高壩寨頭的綠草坡變成了人山歌海。曲調別致的盤歌、情歌、山歌聲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們借歌會尋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談天論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過歌會成為幸福伴侶的。傳說,高壩趕歌會是為了紀念一個忠於愛情的侗族女歌手而興起的。姑娘節在湘黔桂邊境的少數民族,要過農歷四月八日的「姑娘節」。相傳這個習俗來自侗族楊姓。每年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須要回到娘家來,與自己家的親姊妹和姑嫂們歡度佳節。屆時,姊妹們唱歌說笑,共同製作一種節日食品——烏飯糍粑。在她們回婆家去的時候,還要帶著許多烏飯糍粑,分贈給親友吃,也好補償「姑娘節」這一天小夥子們的寂寞。四月八吃烏飯(又叫黑飯)是一個古很老的風俗,據說是為了紀念侗家女英雄楊八美。烏飯是用一種帶黑色漿汁的葉子漬水,把侗區特產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花炮節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據說,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能人財兩旺,幸福安康。集會地點還唱侗戲、演彩調、吹蘆笙、「多耶」、打籃球等助興。花炮節在侗族人民的心中,是最熱鬧的節日。
鬥牛節
「鬥牛」是侗族最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盛行於黎平、榕江、從江、錦屏等地。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打牛」(均為水牯牛,稱"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干凈通風,號稱「牛宮」。牛王不事生產,有專人割草送水拌料伺候,還要時常供給豬油、蜂蜜、米酒等食物。牛王膘肥體壯,犄角粗大尖利。每頭牛王還都冠有響亮的名字,如「猛虎王」、「霹靂王」、「春雷王」等。
每年農歷二月與八月的亥日是侗族的鬥牛節。節前年青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來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三日,謂之替牛「養心」。鬥牛場地多選在四面環山,可容納萬人以上的山谷或坪壩中,也有的在專用「打牛塘」(水塘)中進行。到了節期,鬥牛場周圍,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正式比賽前,參賽的「牛王」在歡聲笑語和蘆笙樂曲的伴奏下,開始「踩場」。一青年手舉寫有「牛王」名字的「馬牌」(60餘厘米見方的木牌)走在前面,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跟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牛王」犄角上鑲佩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威風凜凜,神聖不可侵犯。牛脖上還掛著一串銅鈴,叮當作響。「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驟響,笙鼓齊鳴,鬥牛正式開始,牛倌將燃著的火扔到「牛王」前邊,放開手中韁繩,兩牛便打鬥到一起,觀眾齊聲吶喊,為之加油助威。到了預定時間,兩牛仍打得難解難分時,雙方即用繩索套住牛後腿拉開,是為「平局」。此活動不為輸贏,只為慶賀風調雨順,人畜興旺。
㈦ 彌勒市有那幾個鬥牛場,分別在哪裡
鬥牛在雲南彝族地區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每逢節日或重要喜慶活動,人們以村或鄉為單位舉行鬥牛比賽。比賽時參賽的公牛被牽到一起進行頂力和耐力較量,精彩刺激,受到人們的喜愛。
彌勒西三鎮西部鬥牛場,彌勒阿細摔跤鬥牛場,彌勒市西三鎮新哨摔跤鬥牛場。
㈧ 寨頭村的大事記
早在禹貢時期屬荊州地界,西南裔,春秋屬楚,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唐以其地置播敘二州,分十洞,隸江竣節度使,後周時節度使、周行逢卒,敘州刺史鍾存志,武陽土酋揚正岩據十洞,偽稱微城二州刺史,五代屬楚,置誠州,太平興國二年,酋長楊通蘊歸款內,附遺弟楊通寶來貢,故以楊通寶為誠州刺史,誠州即黎靖也。
元朝元世祖十六年1279年(己卯年),吳氏侗族三兄弟人家,天柱遠口族人,雄公後代,逃荒來到此地,距今730年。這里當時是一片高低不平的山坡地帶,都是古老的原始森林,各種樹木如人抱,古樹參天(現今千年樹尚存),進入山中不見天,到處都是一片林海,鳥語花香的境界,他們攜帶家小到此地,開墾荒地,砍樹伐木,建立家園,成為寨頭的開基始祖。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寨頭村屬古州八萬軍民總管府,宗英至治二年(1322年),寨頭村屬於宣慰司的古州八萬洞,曹滴洞司。
自洪武五年1371年,這里發展人家近30戶,人口已是150餘人,耕地以農為主,種植水稻、小米、高粱、玉米、紅薯等,養殖業以養魚、養牛、養豬、雞、鴨、鵝之類等。
開基始祖原來住地,地名叫宰領(侗名),此地位置較小,在日常生活中,族人放養牛在現在的大寨住地,原是森林覆蓋地,也是放牧的好地方,那時放牧都是放夜牛,日夜都放,結果母生來的牛犢都是雙胞胎,這樣族人又遷一部分人到大寨來住,後陸續搬遷完到此地(地點:務堂、得堂、墊己上、領務悶居住),這時族人在寨子下面的薩領上坎(現會場後面)建立簡易的社稷壇為紀念民族英雄薩瑪而設,具體時間,因文化大革命中期受破壞,無從查考。
時隔不久,因人口逐年增多,在日常生活中,在放養鴨子,待鴨子找吃到小寨住地(當時無人),地盤也開闊,視野較寬,像龍頭轉首朝上,呈回龍轉首形,放養的鴨子,生下的蛋都有兩個蛋黃,故一個蛋孵出兩個小鴨子來,發展養殖業較好,結果又遷部分人家到現在的小寨居住。因地形象是龍頭轉朝上,始改地名為宰頭(侗名)寨子的頭頭的意思。這時居住的人家已發展到40戶,人口達200多。那時的婚姻都是從30里外的地方接親,有民歌唱道「三十天路婦女家,擔去的豬肉都生芽(生蟲),兜去糯米飯,爛成了酒糟粑。」很不方便,因此,族老議事決定派人到榕江車江一帶請來楊姓的人家來居住,便於結親。楊家來後,給他們劃地盤、劃山林。以殺領(現在大會堂)破開為界給楊家住。這樣,從原來的單姓獨居變成吳楊兩姓居住。從此二姓結為親家,和睦相處,相依為命,共建家園。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五開衛建立後,在縣境設的十五所的五陽所,其所住地在寨頭地點見井門(侗名)。是年,吳家重新組建另一個社稷壇,此壇底部安有略長圓形的青石,中凹、約一尺寬左右,凹處朝上,裡面裝有一個全身都是銀子的鉚成的一個美女盛裝,頭戴銀花銀帽,身穿銀衣銀裙,極為美麗,名「薩瑪」(古民族女英雄),上面蓋有一塊青石拓成圓形中間凹朝下蓋,石厚15公分,最上面蓋有凈土,土堆周圍壘有河石,高約二米,凈土上栽有一蔸常青樹(千年矮),周圍一走道,道寬一米,再外砌有八角形的青磚,坐東朝西,狀如龍樓鳳閣、皇家寶殿,壇角飛跳,非常壯觀,壇外兩米右邊,還建有一棟薩瑪樓,便於大年初一至初三日祭薩之用,高約1.5丈,一保頂三層,美麗非凡,後因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壞,現存一塊圓石在大會堂門前地角。
永樂十一年(1413年),寨頭村隸屬曹滴洞司。同年小寒也建立一個社稷壇,也因文革時期被破壞。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古州司地設三郎司、三郎司又設三郎土舍,寨頭村屬三郎司轄地。
乾隆十九年,大寨吳楊兩姓寨老和全體眾族,共同修建己上至高年(侗地名)的路面,路經己炭的主要必經要道,這次修路的化首因刊碑淺加上年代久遠而看不清,難以記載,於乾隆二十年正月十四日竣工立碑,並安石橋兩長約一丈,厚20公分以上(碑址立正噸國又名迎龍橋)。
乾隆二十年,壬戌年(1756年),也是寨頭村歷史鼎盛時期,那時人家居住已發展到120戶,人口已是600餘人,因居住較集中,種田路程較遠,往南要到岩洞村地界名孖干嘴(侗名),當時是男耕女織的那種分工方式,養育的兒女,都由婦女管教,形成「崽大不知爸,只知道有媽」,因為男的清早天未亮就得到二十里外去耕作,管理農田、養牛種地,直至兒女10歲上都認識不了父親,很傷腦筋,為此,族老又決定,分一部分子女到蠶洞、己炭的宰擺、宰歸、漢寨等處居住,這樣撥去的人家近二十戶,100餘人。
乾隆廿六年,歲次辛巳年(1761年),寨頭村的主要族老:以吳千角、吳廷用、吳廷璧、吳廷相、吳文貞、吳文漢等為頭的化首,組建建橋領導小組,群眾自願捐銀的原則,此橋建在大寨寨腳,名為回龍橋,於乾隆廿七年元月竣工,有刊碑為證。此橋原來下面跨度都用直徑30公分以上的杉圓木為枕木,共有十幾根,上面蓋有木結構瓦橋、寶頂三個,橋寬一丈,跨度六丈多,橋上的枋板畫有各種圖案,民族風情,龍鳳呈祥等圖案,栩栩如生,因年長月久,圓木腐爛,加上文化大革命受破壞,於1992年重新擴建至今。
乾隆三十年左右,約1764年小寨部分人戶,共33戶人家,組建從小寨至領己烏(侗地名),全長約5公里,直至陽你(地名),路面並鋪有石板梯坎,其它路面鋪有花街路面,這是以楊通順、楊通和、吳文禮、吳廷鳳、吳廷舉等為頭人修建的。
乾隆年間,寨頭村曾經出一名翰林進士,在長沙為官,當時是為紀念故土,該翰林豎兩根石柱為紀念桿,並留一件御賜龍袍在家作留念,2000年其後人將之出售到貴州省博物館,現尚存在省管。
道光十六年,丙申年,1836年,吳家首富吳成銘、吳成德,兩兄弟發起要與楊家首富楊明著、楊明德兩兄弟比賽搞磨墳,看誰家搞的磨墳大,美觀大方、耗資巨。結果,楊家搞的磨墳(現在地名己報,原老祖三公開創地的後山,墳高兩米,寬約一丈方圓,墳門頂如城門寶蓋,刻有如門樓的圖形,門口寬60公分,高80公分,極為壯觀,帽碑上刊有兩副橫聯,上幅為「佳城」兩字,下幅為「懿範流芳」四字,兩邊各有兩幅對聯,外聯為「鳳舞龍飛鍾地脈,山環水繞毓坤貞」;內聯是「金壺終日月克昌後裔,玉鳳砌合山川永秀,大啟人文」。碑內刊有:原命生於乾隆年間,歿於嘉慶廿年六月初五日午時。中刊有:清故恩妣楊母楊太君之墓。孝男:楊明著、楊明德,孫男:發祥、發科、發魁、發林、發詩、發盛同立。道光十六年丙申年清明節款旦。
吳家首富吳成德母墳,也是如此壯觀,高和寬都和己報一樣,從右往左看碑上,刊有如下書目:原命生於乾隆廿三年戊寅年(1758年)八月吉日吉時,享年七十四歲。中間刊有:皇清上壽吳母吳太君之墓。歿於道光辛卯年十二月六日卯時(道光11年1831年)。孝男:吳成德,孫:紹文、紹元,曾孫本清、本貞,道光十六年歲字丙申清明節款旦。石碑刊有兩副對聯,橫聯因帽碑落在地下面朝土,待後再查考,兩邊對聯「會赴蟠桃福壽齊,箕裘克紹冠新基,護龍環抱貞龍秀,鳳誥時頌紫綬衣」「月燦金壺圖開景泰欣看日,自是貽謀名後齊衣冠禮樂奏簫詔,文山朝對仰碑高,地脈鍾靈象鳳飛」的詩句。
吳氏另有吳成德墓,地名是井尚(侗名),刊書為「生於乾隆54年六月初九日巳時生(己酉年1789年),孝男:吳紹文,吳紹元,孫:吳本河、吳本清、本湖、本海。中刊有:故恩考吳公諱成德之墓。歿於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十一日丑時(己丑年1849年)。咸豐二年清明節立(壬子年1852年)。碑對聯兩副:「沙明開景運,水秀鼎英才」,「地脈培光德,英靈啟後坤」的詩句。橫聯兩副「龍盤虎踞」,另一副為「長發其祥」,規模之大,讓人佩服。以上的名墓至今算來,非耗資萬元以上是難以辦到的。吳成德墓略次於楊明著、楊明德母墳和吳成德母墳,其實吳楊兩家還有各次於成德墓的磨墳,由於篇幅問題,不再贅述。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以吳千角、吳廷用(成德父),吳廷璧、吳廷相、吳文貞、吳文漢等寨老組成建造3口水井的領導班子,以群眾自願捐銀方式,開拓水井三口,一口在井悶(侗名),在大寨上沖內,己上右沖中,此水井四周都是青石板鑲成長方形,石板厚10公分,四角為四根石柱,下是四方形,上端是圓椎形,石板每塊重約800公斤以上,四周地坪都鑲有青石板,板上刻有橫格防滑用;另一口叫迫宰井,在回龍橋對面的山沖下,也全部是青石板鑲成四方井,井寬2米見方,石板鑲的面高1.5米(四周一樣),石板厚10公分,每塊重量上千斤,四周地坪均為橫格條條,石板鋪在地坪上,外面寬一丈五尺見方,上蓋有木瓦房蓋面,以防風雨滲透井內,也可為躲雨、日曬之用;第三口井,在現三組曬壩下坎,因當時小孩落井死亡,故今荒廢填埋。
墊井悶井:清嘉慶乙亥年(1815年)合寨眾等同修此井,井高兩米以上,四周長寬都是1.5米,井門刊有一塊青石如門式上圓下平的井門,石塊厚10公分,重約千斤以上,1965年搞曬谷坪,取去一塊好的,現存一塊破的,後用水泥補上,現還保存原貌,井上刻有一幅對聯:「滾滾源泉增發達,滔滔水德錫禎祥。」橫聯是:「永應一方」,右邊刊有嘉慶乙亥年黃鍾朔,左邊刊有合寨眾等同修字樣。同年小寨還建一口頓悶井。原井開在現公路下坎,1985年改遷水井在頓悶中而建,以民族小學、楊光輝、吳國用、楊秀禮為主要帶頭人而擴建,並建立一個井亭,有刊碑為證。
道光十二年(1838年),黎平府轄古州、古州蠻夷長官司轄區境有寨頭,三郎司轄區境寨頭。
道光十七年,丁酉年(1837年),楊家首富楊明著、楊明德提倡:搞磚木結構房(過去名印子屋) ,吳家首富吳成銘、吳成德也積極響應,當年興工,先樹起木房子,後砌磚。結果楊家的搞成一棟5間兩邊有雙枋的磚木結構房,四合天井,樣式非常好看,六幾年因縣搞黎平國營飯店(原侗都飯店),發動群眾擔磚到黎平去,磚瓦全部撤銷殆盡,現只剩地基可見。
吳家吳成銘、吳成德兩兄弟也著手組建磚木結構樓房,只為楊家動工上前且只搞一棟,吳氏兩兄弟准備搞兩棟,便把地基整理好,鑲好天井地板(現吳國用屋地基),木房也樹立好,豎起了一棟五間二披廈二層高的房架,正待燒磚就砌,恰遇太平興國滇軍第一次入境,將全寨子搶劫一空,造印子屋之事就此擱下,最終不了了之。
道光十八年,寨頭村大興水利建設,攔河灌溉水田。修百旦攔河壩,百旦水溝,溝長約一公里,灌溉面積當時是二百餘畝,溝寬二尺,埂寬一尺半,都是青石板鑲兩邊溝,花勞動力上萬數以上,至此,農業年年豐收,引水引進寨中,既是牲畜飲水,又是人用水,也是灌溉良田的主幹水渠;後來陸續興修孖得水溝,至坪安青寨地界,長度也達一公里,灌溉面積近五十畝,糧食漁業也有更大的發展。
道光廿年(1840年),寨頭村開場交易,以農歷「一、六」為場期。
道光廿四年(1845年),務堂(侗話,即上堂)吳現章、吳現祥兩兄弟,曾鄉試中過舉人,兄弟吳現祥因此狂妄自大,自以為寨中無人能管他,而挖公地(寨上的公共地盤)造水塘,在地基中挖出一個圓紅石,狀如蛋,重約5斤,有人用鋤頭將之打破,裡面竟跳出18個白青蛙,是年,務堂得堂竟有18位青年男子死去,從那以後,務堂得堂的人丁逐年衰退,發展不快。
咸豐元年(1851年),寨頭大寨鼓樓建立,高三丈九尺左右,五層樓,其中一保頂,是普通侗寨鼓樓式,中間四根大杉為主柱,柱直徑都超過40公分以上,長三丈直至樓上,四周還配有邊柱12根,古樓四周杉木枋交錯接進中柱中,不用一釘一鉚,現今尚存,古樓建築距今己是154年之久,柱的原體尚保存完好。1992年重新擴建加兩層,變七層,比原古樓高約一丈,都是群眾集資擴建。
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年(1872年)寨頭組建萬年台,坐北朝南,壬山丙向,戲台台上凹,凹處呈八卦形照頂,台約一丈五見方,兩邊雙方走道,寬約八尺,長約六丈,作群眾看戲之用,台上彎板鑲邊,台的四角飛翹,極為美麗,按當時,寨頭村戲台屬天甫一絕,也是黎平西路獨一無二的戲台,也因文革時期受破壞全部無存,實時,也改建一個現在的戲台,並難以恢復原貌。
1880年,吳氏組建吳氏宗祠,宗祠三間兩披廈木房,前院子天井砌磚,木房柱子都是上等杉圓木,直徑30公分的主柱,祠中刊有樟木老祖像三座,狀似威嚴勇武。也因文化大革命時期受破壞,現還存一塊橫匾,原地址在三組倉庫地。
光緒十年(1885年),小寨古樓建立,不久因寨上失火被燒,於1890年重新建造,樓高三丈,三層一寶頂,保頂下鑲有彎板,再下橫格窗。後因文化大革命時期被破壞,割去上面一節,成個四方棚樣,於1988年重新擴建至今。
民國元年,1912年,區境劃為四個聯保,即信義保、興安保(器寨)、西靖保,明義保(票寨)。寨頭隸屬西靖保,開始聯保駐地寨頭小寨,後遷茅貢,民國二五年(1926年)黎平縣下設六區,茅貢區錄屬六區,區駐地增沖,區下設保董,寨頭村屬六區管轄。
民國十年,1921年,吳國珍養有一頭上好的耕牛,時年茅貢村的打牛,掛榜(無敵)三年之久,無牛能敵,名為「雙抱桿」,本寨的吳文吉會看打牛,他看好茅貢的打牛後,又斷言吳國珍的的疫牛能打敗茅貢的牛,並一定要寨上的兩個寨老牽此牛才能打勝,結果牽牛出圈,直沖寨門,飛奔亞己打牛場(寨頭一鬥牛場名),入場後,此牛竟直像箭一般一直往茅貢的打牛沖去,「嘣」的一聲悶響,只見茅貢的牛當場倒地,氣絕身亡——原來是頸部被碰斷了三節骨。在場的從江縣苗族眾等前來看打牛的,並准備趁此機會物色最好的打牛買回平樓牛場對打,一見此景,執意要買此牛回去,並由主家開價, 千塊大洋也不還價,一次性成。
次年,民國十一年,1922年,吳國珍、吳祖興二人為化首組建己上至高安沖(侗地名)的路,大寨中至己上坡頂的這一段陡坡都是用青石板鋪成的千磴坎,平路就鋪花街路,長達3公里,耗資數百萬文銀,捐款最多的是吳國珍三十七千八百文,還有一名因碑破損看不清也花幾十千文,吳明魁二千零八文,吳國恩一千四百八拾文,吳祖興、吳國明各捐1380文,楊正隆1350,楊正華1000文,楊正剛810文,吳培林480文(當時只14歲)等60餘戶捐銀,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2月2日)竣工,此事至今有高安沖的功德碑為證。
1924年其年受大水災,洪水泛濫整個寨頭大壩,沖垮許多房屋,良田被沖毀無數。
1925年,滇軍第二次過境,經過寨頭等地,往黎平方向去,歷時十三晝夜,所到之處,搶劫財物,欺辱民女,人民深受蹂躪。
1926年,境內大旱,糧食歉收,次年寨頭村內因缺糧,死亡人數幾百人,還有一些死絕戶,人口因此大量減少,在當時的150戶人家,僅存七、八十戶人家。
1927年,農田重新恢復,糧食大豐收。但由於上一年鬧飢荒,民不聊生,民族隔閡嚴重,互相搶劫,當時六董的組織人馬到三董(寨頭村天甫鄉一帶)搶劫,各種糧食、金銀被搶劫一空。
1927年,兩寨族老議事,各自建立護寨城牆,牆高7尺,牆上都栽有刺和地吊,一是防止外界侵入本寨,二是防止牲畜糟蹋莊稼,大寨牆周長約1.3公里,有東西南北四個寨門,分布在四個方向,現僅存北門保持原貌,東門和南門基還存,其它都在文革時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當時,還設有放哨樓卡,銀盤坡等預防應敵設居點。
小寨也一樣,牆高與大一樣,周長約1公里,也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大門,現已全部被破壞。
1928年,以楊通海為主要發起人,組建飛山廟,裡面刊有三個菩薩,畫有一個大麒麟,活靈活現,樣式威武壯觀,也是因文化大革命時期破壞,原來還立有三塊碑,現尚保存。是年下雪40餘天,河溪凍結。
1931年,茅洞開始設區,為黎平縣第八區,轄12鄉,寨頭駐地設天甫鄉,鄉下轄17寨:寨頭、八朵、寨母、流芳、高近、己炭、蠶洞、青寨、壩寨、連洞、蒲洞、路團、錦團、乜洞、外構、內構、額洞17寨。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區駐地復遷茅貢,將12鄉1鎮調為4個聯保,計118寨,天甫聯七保21寨,駐地仍在寨頭。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四月,全縣廢除8個區,設兩個督察區公署,茅貢鄉隸屬銅關督察區公署,原屬地劃為3個鄉23個保,茅貢鄉轄7保,寨頭村屬5保(包括寨俄、寨南)。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十一月,黎平縣政府令,將茅洞更名茅貢,寨頭村改屬茅貢區管轄。銅關督察公署原屬地劃為3個鄉,23個保,3個鄉為賴洞鄉、茅貢鄉、器寨鄉。民國23年器寨鄉遷路團,改稱路團鄉。茅貢鄉轄7保,一保茅貢、高近;二保地捫;三保臘洞、登岑、羅大、羅伍;四保流芳、寨母,五保寨頭、寨俄、寨南(保駐地寨頭),六保青寨、連洞;七保己炭、蠶洞、額洞。
1950年12月26日,茅貢區解放,廢除民國建制,建立區、鄉人民政府,茅貢劃為黎平縣第四區,下設三個鄉,即茅貢鄉、路團鄉、愛眾鄉,寨頭村屬路團鄉。
1952年,經省政府批准,縣政府同意,寨頭村組建全省第一所民族小學,牌子是「貴州省黎平寨頭民族小學」。1958年開始設初中班,1959年7月正式批准設代帽初級中學。1960年8月撤銷,文化大革命中期取消民族小學,於1982年恢復民族小學,1983年上級撥款30萬元准備擴建。
1953年8月,茅貢區由三個鄉調為12個小鄉,即:茅貢,錦團、路團、寨頭、地捫、己炭、器寨、愛眾、高寅、貢寨、大榕和九潮鄉。其中寨頭鄉設在寨頭見井悶,地點楊通輝田路邊。
1956年,茅貢區由12個小鄉合並為7個鄉,即錦團、路團合並一個鄉,駐地路團。愛眾一個鄉,住愛眾。大榕、九潮一個鄉,駐九潮。寨頭為一個鄉,駐寨頭。器寨為一個鄉,住器寨;茅貢、地捫、己炭並為一個鄉,駐地茅貢;順寨、高寅、貢寨為一個鄉,住地順寨;同年全區建立35個高級社,寨頭村轄紅星社、紅旗社(青寨)、翠華社(連洞)3個社。
1957年將村更名為社(即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8年元月下旬,復置茅貢區,同時恢復7個鄉,9月份又撒區並社,將區內39個高級社合並為兩個人民公社。即乘風人民公社(包括九潮、愛眾、順寨鄉境的高級社,駐地九潮)和破浪公社(包括茅貢、寨頭、壩寨、器寨鄉境的高級社,駐地茅貢),11月5日又將兩個社並為一個社,即一區一社,稱為乘風人民公社,駐地茅貢,同年恢復茅貢區,將7個鄉改為7個生產管理工區:即順寨、愛眾、九潮、茅貢、寨頭、路團和器寨工區。寨頭工區轄寨頭、青寨、寨南、寨母、流黃、高近、己炭、蠶洞、額洞。
1959年4月,路團鄉的蒲洞劃歸德鳳區,同年將乘風人民公社更名為茅貢人民公社,還將7個生產管理區(即順寨、愛眾、九潮、茅貢、寨頭和器寨工區、下設35個大隊,其中:寨頭工區轄寨頭(包括青寨、寨頭、宰南、寨母、流芳)、己炭、蠶洞、額洞四個大隊。
1961年8月,路團工區駐地從路團遷入壩寨、同年將7個工區合並為4個公社,即:茅貢、九潮、壩寨、順寨公社,寨頭工區屬壩寨公社管轄。
1962年6月撤銷茅貢區。1963年1月又設茅貢區,增設寨頭、器寨、愛眾三個公社。寨頭公社轄寨頭、寨母、寨南、流黃、高近、己炭、蠶洞、登岑、羅大九個大隊。
1967年,區、社均改稱革命委員會。
1968年11月,全縣撤區並社,茅貢區並為3個公社,即茅貢、壩寨、順寨公社(順寨公社後遷九潮)。
1970年恢復茅貢區和7個公社,同年建立公社和衛生院。
1980年區革委會改為區公所,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2年寨頭公社改造木房為磚木結構樓房,1984年竣工,此磚木結構房,七間三層樓房中間寬5米,其餘間4米,深10.5米,是全縣各鄉設計較理想的鄉政府樓房,右邊還有一披邊廈作灶房、保管室等。
1984年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稱為村民委員會,小隊為村民小組。
1992年又撤區並鄉,茅貢區改為三個鄉,即九潮鄉、茅貢鄉、壩寨鄉,村按原建制不變,生產隊改稱村民小組至今。寨頭村隸屬茅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