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麼保護我國的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是民族﹑國家記憶的精神及物質的根源,關繫到國家與民族的發展,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脈所在。文化歷史的延續性則關繫到人類的發展進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失去歷史記憶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民族,是一定要走向衰落甚至走向滅亡的民族。文化遺產民族記憶的物質及精神的源泉,也是民族生存和延續的動力,還是民族發展與進步的強大動力,更是一個民族靈魂、民族自信心、民族精神的來源。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呢?我認為;
第一;文化遺產是前人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及物質財富,他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們在保護的同時一定要做到修舊如舊使他們能夠在世人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歷史價值。
第二;良好的遺產保護,既能促進我市旅遊業的發展,也能帶動我市一些相關產業的長足進步。
第三;文化遺產的良好保護還可以起到教育的作用,促進並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我們可以利用各種渠道來宣傳保護遺產的重要性。比如,一些景區可以逐步實現對學生的免費參觀,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們來選產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還可以讓他們從小就樹立保護文化遺產的思想。
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財富,它的價值不僅是文化的無價之寶,更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常說;「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保護文物更應該從我們每個人做起。
但是,我們要保護文化遺產就必須要有充足的資金,自從我國從2000年進入城市發展的加速時期,文物遺產面臨著極其嚴峻的考驗。我希望在適當的時候可以組織一些公益活動或開展一些募捐活動,我覺得用這種方式既能彌補資金的不足,又能宣傳保護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還能成為宣傳一個城市的一種方式,更能為城市的經濟注入新的力量真是一舉多得.
那麼,我市在城市發展中,城市發展對文化遺產有影響嗎、我認為有三個階段方面的影響;
第一;初步損毀階段。在我市發展初期階段,經濟比較薄弱,人民的文化素質也比較低。社會的首要問題是生存和發展,工業雖說大規模開始,但是,城市發展與遺產保護的矛盾已經出現,文物古跡已經開始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這則是剛剛開始。
第二;嚴重損毀階段。在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我市的發展進入到了加速的階段,這也是城市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尖銳時期。在這一時期,經濟騰飛、城市擴大,在群眾和個別領導的眼裡,把經濟發展和快速致富視為首要目標。文化遺產不被重視甚至被視為負擔或累贅,我們在對文物保護的難以應對,主要還是在保護經費上投入力度小,最終導致文化遺產遭受到了大的劫難
第三;損毀停止階段。在全民文化素質和保護遺產的意識的提高及保護經費也大幅度提高時城市的發展也日趨平穩。在這里我們應該借鑒西方對文化遺產的保.danzaiwon護模式。例如;美國只有三百年的歷史,但是,他們的城市裡有許多殖民時期的建築大部分都被保留下來而沒有隨著城市化的進程dan而損毀。而我們中國雖然有著輝煌和悠久的歷史,但是在我們城市卻很少能見到保存下來的遺跡,這真的值得我們深思借鑒。但大量的文物已經在第一第二階段遭到破壞,只有一小部分文化遺產被保留下來了,這些倖存下來的文化遺產終於得到了人們的重視,損毀的行為得到了遏制,大部分領導也意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城市發展。因為,文化遺產和城市建設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兩腿,缺一不可。所以,城市不僅是政治中心,還是經濟中心,更是文化的中心。文化是立國之本,所以說弘揚一個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是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是一個國家發展的精神源泉,還是國民的精神源泉。如果我們不積極採取經驗教訓,那麼將會導致更多的文物遭到破壞,我國已經站在了歷史的門檻前 在此基礎上遺產保護的法律也應當建立和完善,只有把現在的文物古跡保護好、宣傳好、利用好。城市才能朝著更好、更快的方向發展。
因為,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它的價值不僅是文化的無價之寶,還是我們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以上就是我度如何保護我國傳統文化遺產的建議。
最後我真誠祝願我們的國家繁榮昌盛
『貳』 農業文化遺產的介紹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文化遺產是這個國家的主要財富,因此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應該在我國這樣一個農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中佔有重要一席。特別是在以農葯、化肥、除草劑、催熟劑等所謂農業現代化充斥於世的時候,傳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更有其急迫性和必要性。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歷史上所創造出的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不但使我們這個土地貧瘠、自然條件並不算十分優越的古老國度,在數千年間實現了超穩定發展,同時我們的祖先也通過利用施用農家肥、輪種、套種等傳統技術,基本上實現了對土地的永續利用。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隨著以化肥、農葯等西方現代文明莽撞介入,我們的土地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現了硬化、板結、地力下降、酸鹼度失衡、有毒物質超標等一系列問題!在此,我們不能不喝問所謂的現代化農業,並由衷地提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
『叄』 以怎樣對待農業文化遺產為研究課題寫出三個關鍵詞並分析說明其對應的哲學依據
1、關鍵詞:批判;繼承;創新;
對應的而哲學依據分別是:矛盾普遍性 一分為二;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
2、具體分析:
(1)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它的傳承主體是農民,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的關鍵在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在保護的前提下去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中來推動保護,這是保護和利用好「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一個相互作用的關系。當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力度做好工作。
(2)把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豐富休閑農業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來開發利用,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體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看到了文化之間的聯系,即統一。
(3)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工作中注重創新。體現了發展,是斗爭性的體現
『肆』 什麼是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中,創造並傳承至今的獨特的農業生產系統,這些系統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與文化景觀等,對我國農業文化傳承、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業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概念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應在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戰略性、多功能性和瀕危性方面有顯著特徵,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獨特的農業產品,豐富的生物資源,完善的知識技術體系,較高的美學和文化價值,以及較強的示範帶動能力。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特點
一是活態性:這些系統歷史悠久,至今仍然具有較強的生產與生態功能,是農民生計保障和鄉村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是適應性:這些系統隨著自然條件變化、社會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為了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在系統穩定基礎上因地、因時地進行結構與功能的調整,充分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智慧。
三是復合性:這些系統不僅包括一般意義上的傳統農業知識和技術,還包括那些歷史悠久、結構合理的傳統農業景觀,以及獨特的農業生物資源與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四是戰略性:這些系統對於應對經濟全球化和全球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糧食安全,解決貧困等重大問題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五是多功能性:這些系統或兼具食品保障、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休閑、文化傳承、科學研究等多種功能。
六是瀕危性:由於政策與技術原因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造成這些系統的變化具有不可逆性,會產生農業生物多樣性減少、傳統農業技術知識喪失以及農業生態環境退化等方面的風險。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意義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和利用工作是農業系統貫徹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不但對弘揚中華農業文化,增強國民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以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把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豐富休閑農業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來開發利用,能夠增強產業發展後勁,帶動遺產地農民就業增收,可以實現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
(一)開展此項工作是切實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重要舉措。《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乾重要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農業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農業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是貫徹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促進農業農村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舉措。
(二)開展此項工作是保護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是中華文化之根基,是勞動人民長久以來生產、生活實踐的智慧結晶。深入發掘這其中的精粹和重要遺產並以動態保護的形式進行展示,能夠向社會公眾宣傳農業文化的精髓及承載於其上的優秀哲學思想,進而帶動全社會對民族文化的關注和認知,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三)開展此項工作是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我國傳統農業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產經驗、傳統技術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對於現代農業發展可以提供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先進理念。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可以促進傳承與創新的結合,增強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四)開展此項工作是豐富休閑農業發展資源,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國許多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系統,又是重要的文化和景觀資源。通過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在保護的基礎上,將農業文化宣傳展示與休閑農業發展有機結合,既能為休閑農業發展提供資源載體,為遺產保護提供資金、人力支持,又能有效帶動遺產地農民的就業增收,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標准
歷史性
1.歷史起源:指系統所在地是有據可考的主要物種的原產地和相關技術的創造地,或者該系統的主要物種和相關技術在中國有過重大改進。
2.歷史長度:指該系統以及所包含的物種、知識、技術、景觀等在中國使用的時間至少有100年歷史。
系統性
1.物質與產品:指該系統的直接產品及其對於當地居民的食物安全、生計安全、原料供給、人類福祉方面的保障能力。基本要求:具有獨具特色和顯著地理特徵的產品。
2.生態系統服務:指該系統在遺傳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氣候調節與適應、病蟲草害控制、養分循環等方面的價值。基本要求:至少具備上述兩項功能且作用明顯。
3.知識與技術體系:指在生物資源利用、種植、養殖、水土管理、景觀保持、產品加工、病蟲草害防治、規避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的知識與技術,並對生態農業和循環農業發展以及科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基本要求:知識與技術系統較完善,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4.景觀與美學:指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演進的生存智慧,具有美輪美奐的視覺沖擊力的景觀生態特徵,在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方面有較高價值。基本要求:有較高的美學價值和一定的休閑農業發展潛力。
5.精神與文化:指該系統擁有文化多樣性,在社會組織、精神、宗教信仰、哲學、生活和藝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文化傳承與和諧社會建設方面具有較高價值。基本要求:具有較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
持續性
1.自然適應:指該系統通過自身調節機制所表現出的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影響的恢復能力。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恢復能力。
2.人文發展:指該系統通過其多功能特性表現出的在食物、就業、增收等方面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的能力。基本要求:能夠保障區域內基本生計安全。
瀕危性
1)變化趨勢:指該系統過去50年來的變化情況與未來趨勢,包括物種豐富程度、傳統技術使用程度、景觀穩定性以及文化表現形式的豐富程度。基本要求:豐富程度處於下降趨勢。
2)脅迫因素:指影響該系統健康維持的主要因素(如氣候變化、自然災害、生物入侵等自然因素和城市化、工業化、農業新技術、外來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多少和強度。基本要求:受到多種因素的負面影響。
示範性
1.參與情況:指系統內居民的認可與參與程度,需要有公示及反饋信息。基本要求:50%以上的居民支持作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2.可進入性:指進入該系統的方便程度與交通條件。基本要求:進入困難較少。
3.可推廣性:指該系統及其技術與知識對於其他地區的推廣應用價值。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保障性
1.組織建設: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領導機構與管理機構。基本要求:有明確的管理部門和人員。
2.制度建設:指針對農業文化遺產所制定的《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完成情況,要求包括明確的政策措施、監督和獎懲手段等。基本要求:基本完成《保護與發展管理辦法》制定工作。
3.規劃編制:指針對農業文化遺產所編制的《保護與發展規劃》完成情況,要求包括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變化、現狀與價值的系統分析,提出明確的保護目標、相應的行動計劃和保障措施等。基本要求:編制完成並通過專家評審。
『伍』 農業文化遺產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
俗話說:「活魚還要水中看」。作為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業文化遺產,通常都是以鮮活的狀態存在並服務於民間社會的。將某些農業文化遺產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或是將它們做成標本放進博物館固然是重要的,但我想這並非是我們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想讓這些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農業生產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弘揚,並讓它們以鮮活的狀態傳承於民間。否則,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真的會失去它應有的意義。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陸』 農業文化遺產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三農」發展
一、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三農」發展
1、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歷史上所創造出的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不但使我們這個土地貧瘠、自然條件並不算十分優越的古老國度,在數千年間實現了超穩定發展,同時我們的祖先也通過利用施用農家肥、輪種、套種等傳統技術,基本上實現了對土地的永續利用。
但是,隨著以化肥、農葯等西方現代文明莽撞介入,我們的土地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現了硬化、板結、地力下降、酸鹼度失衡、有毒物質超標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必須提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
首先,在傳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對育種、耕種、灌溉、排澇、病蟲害防治、收割儲藏等農業生產經驗的保護是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對傳統農業生產工具和農作物品種實施全面保護。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興辦農具博物館的方式,將這些農具保護起來。這種專題博物館投資少,見效快,搜集容易,是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手段。為避免農作物品種的單一化,在建立國家物種基因庫保護農作物品種的同時,還應明確地告訴農民有意識地保留某些農作物品種,為日後農作物品種的更新,留下更多的種源。
第三,對傳統農業生產制度實施有效保護。歷史已經證明,只有農業生產技術,而沒有一套完備的農業生產制度,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
最後,對傳統農耕信仰等實施綜合保護。農業信仰是農業民族的心理支柱。沒有信仰做依託,傳統農耕文明就不可能實現穩定發展。
2、「三農」發展
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
應對農業發展問題,不僅要著眼於三農本身,而更應注重從「三農」之外即各自對立面採取對策。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對於化解「三農」問題的意義在於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三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農村城鎮化及社區化、均等化、農場化;農民新型非農化、職業化。
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三農」發展的意義:
1、農業方面:有利於傳承農耕文明,拓展農業功能。中國傳統農業蘊含著資源保護與循環利用、生物間相生相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生態觀和價值觀,傳統農業積累的生產技藝和管理知識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依然具有應用價值。
2、農村方面:有利於保護農村生態,建設美麗鄉村。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陝西佳縣,乾旱少雨,生態脆弱。棗樹不僅是當地農民的重要生計來源,在生態保護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雲南紅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種歷史,依山造田,有「人間仙境,世界奇觀」之稱。
3、農民方面:有利於改善農民生計,實現收入倍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強調「多方參與,惠益共享」的原則,根據多個遺產地的探索實踐,適度發展旅遊是進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途徑,對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柒』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保護是從何時開始的
據報道,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定義,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農村與其所處環境長期協同進化和動態適應下所形成的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和農業景觀,這種系統與景觀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的需要,有利於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分析人士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屬於世界遺產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產,其目的是對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脅的傳統農業文化與技術遺產進行保護。
希望更多的農業文化遺產可以得到保護!
『捌』 該如何保護農村文物遺產
很多大城市在開發的過程當中也有遇到這樣的問題,要想保護這個大樹的話,就是在他兩盤建設道路,而不要去砍他,也就是說繞著這棵樹。
『玖』 論述題結合實際談談應如何做好農村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一、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關系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較之有形遺產而言,如指間之沙,稍有不慎,就會流失於指縫。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著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別是那些歷史上沒有自己的的語言文字,或是創立較晚的眾多少數民族,他們的歷史,則是在創世神話中表述,在民間傳說中記載,在群眾口頭上流傳。民族傳統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傳統文化的消失,便意味著一個民族的解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發展是我們民族處在大的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重要而又急迫的問題,因為這些文化消失後就不可再生了傳100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流失嚴重。現在,樓蘭古城最完整的資料不在中國,而是在大英博物館;敦煌文書最完整的不是在中國,而是在日本;最早出現的湖南灘頭年畫是在德國和日本的收藏家那裡發現的。我國又有多少歷史檔案及國寶外流,歷史上有,至今仍不斷發生。對此,我們應清醒的認識,並採取相應的保護性措施,絕不應該讓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斷送在我們這代人手中。二、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 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它長期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受歷史條件、經濟形態、生產、生活方式及群眾思想觀念的局限,必然要打上某一時代與階級的烙印,其中既有金礫玉石,亦有殘渣敗絮;既是精神動力,亦是沉重的包袱。我們在對其研究時,首要的是要分清這兩種界限。對其金礫玉石及精神力量,要使之發揚光大,給予繼承並創新;對其殘渣敗絮、沉重包袱,必須棄之不惜,堅決甩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要採取多學科交叉綜合性的研究方法。比如將考古發現的青海大通縣上孫專寨出土的新石器時代有舞蹈造型的彩陶,與至今仍在陝北安塞地區流傳的民間剪紙「抓髻娃娃」相比較,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這證明了人類在童年時期所創造傳統文化藝術,歷經幾千年至今仍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並給現代藝術以深遠的影響。再如湖南侗族學者林河老先生,他將文學典籍中記載的屈原的《九歌》與沅汀地區的民俗,加以比較考證,寫出論著《九歌與沅汀民俗》。書中運用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民俗風情資料,證實了至今流傳在沅湘間的巫歌巫舞,是屈原《九歌》的活化石,提出了《九歌》即《神歌》的論斷,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強烈的共鳴。有學者稱之「是打開楚辭寶庫的一把金鑰匙」。三、創造保護、傳承、發展良好氛圍 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構成了有別於其它城市的特色與風格。近年來,伴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行動的啟動,全球性的保護、珍視口頭和非物質遺產逐漸掀起熱潮。包括中國「崑曲」、「古琴」這兩種凝聚中華文化特質的古老藝術在內,已經有46種世界各地的民間藝術登上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錄」。然而,申遺不等於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拾』 如何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
據報道,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工作是從2012年開始的,截止目前全國各地積極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農業部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分別於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7年發布4批共91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應當符合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要求,並與遺產的歷史、文化、景觀和生態屬性相協調,不得對當地的生態環境、農業資源和遺產傳承造成破壞。
希望更多的農業文化遺產可以被保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