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猴文化在生活中有哪些體現

猴文化在生活中有哪些體現

發布時間:2022-06-08 09:11:34

㈠ 中國「猴」文化:民俗,典籍,成語歇後語

民俗中的猴

有一次,我去觀瞻雲丘山的塔爾坡古村落,在農家的炕頭上看見了一隻猴子,當然是個石頭猴子。我很好奇,把個石猴擺在炕頭幹啥?一問方知是拴小孩子的。農家辛苦操勞,主婦要照顧孩子,還要幹家務活。怕孩子從炕上掉下來,就拴在石猴上。那為啥要拴在石猴上,而不是石虎上?相比較老虎比猴子更厲害呀!見我有疑問,主人熱情告給我,別看老虎是百獸之王,比猴子厲害得多,卻把猴子敬若神明。據說,有次老虎帶著群獸在山裡洋洋得意地巡遊,一不小心掉進了獵人的羅網。老虎急得拚命掙扎,就是掙不脫。眾獸看著大王身陷羅網,沒有一個能出手相救。危急關頭,猴子爬上樹梢,解開繩索,放出了老虎。從此,老虎對猴子感恩戴德,畢恭畢敬。一旦老虎有事外出,就將百獸委託給猴子管理,因而人稱「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緣此,將孩子託付給猴子更為可靠。你看,猴子在民眾中的地位有多麼尊貴!

護娃猴只是民間喜歡猴子的一種體現,其實,類似的崇愛比比皆是。在碼頭上可以看見「護航猴」,20世紀70年代,黃河三門峽一帶的渡口都有系繩拴船的木樁,木樁頂端雕刻的就是虎視眈眈的猴子。人們說,猴子水性好,能保駕護航。猴子水性何來,仔細一想不是曾經潛入東海龍宮取寶嗎?在鄉村的拴馬樁上,可以看見「避瘟猴」。這個風俗流傳很廣,山西、陝西、甘肅一帶的鄉村,尤其是大戶人家的門前,都有雕刻著石猴的拴馬樁。在壽誕的慶典上可以看見「抱桃猴」,有的是繪畫,有的是雕刻。原因是猴子喜歡桃子,曾經摘得天宮的賀壽蟠桃。讓猴子獻桃,享受與天神一般的待遇,實乃大富大貴,大吉大利。

總之,自從猴子走進《西遊記》就成為神通廣大的靈運大仙,因而炕頭、牆頭、碼頭、槽頭,處處都能夠與猴子照面碰頭。甚至,因為孫悟空降服過龍王,而龍王可以興雲布雨,倘遇天旱還有人抬著猴子禱告祈雨。當然,也不乏將猴子捧上戲劇舞台的,《水簾洞》《安天會》《花果山》《火雲洞》《火焰山》,以及《大鬧天宮》,都是猴戲,都能博得廣眾喝彩。最為出彩的還是電視劇《西遊記》,天上人間,玉宇瓊樓,神仙妖怪,善惡大戰,看得人眼花繚亂,能把一切憂煩置之度外。

寫到此,足以看出猴子已深入人心,幾乎無處不在,完全可以擱筆了。可是且慢,還有一個重要的石雕沒有登場,這就是三勿石猴。三勿石猴流行於山東,雕刻著三隻猴子,一隻蒙眼,一隻捂耳,一隻掩嘴,喻示的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這「三勿」不就是孔子在《論語•顏淵》里的名言嗎?難怪流行於山東。倘要是再雕塑一隻端端正正的猴子,象徵「非禮勿動」,那就更完美體現了聖人之言。不過,這三點確實至關重要,應該刻下。人類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信息如錢江潮水,鋪天蓋地般涌來,若是不分青紅,不辨皂白,隨波逐流,恐怕不身陷泥沼,也會南轅北轍。即使驀然回首,迷途知返,也不知誤了多少大好時光。

三勿猴,把猴文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年畫盛行的年頭,猴子的畫幅是人們的首選,每逢大年親朋好友會互贈猴畫。皆因猴與侯讀音相同,便延伸出祝賀高升的美意。一隻猴爬在楓樹上掛印,那是「封侯掛印」;猴子騎馬,那是「馬上封侯」;猴子如果不是騎馬,而是騎在另一隻猴子的背上,那就更高一籌,「輩輩封侯」;假如九隻猴子攀援在一棵松樹上,那就是天長地久,延年益壽,九隻猴子為「久」,松樹則代表常青不老嘛;倘要是猴子蹲在桃樹上,兩只手臂彎伸在耳朵兩側,猶如一對蝙蝠,那就是福壽雙全。

文化典籍里的猴

《韓非子•外儲說》中有個棘尖刻猴的故事。故事說,燕王喜歡奇巧之術,有個衛國人投其所好,聲稱能在荊棘尖上刻出母猴。燕王很高興,就讓他享受五乘的俸祿。那時方圓六里為一乘,五乘為方圓三十里,足夠他頓頓吃香的喝辣的。可燕王也不傻,要親眼觀看這獨門絕技。哪知,那廝精明過人,馬上說,要看也可以,需要燕王半年不能入宮,還要齋戒,不飲酒,不食肉。即使齋戒時間到了,也只能在雨停日出、半明半暗的時辰才會看見。真沒想到棘尖刻猴這么神秘,弄得燕王有些暈頭轉向。

好在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刻猴的人高明,還有比之更高明的。鄭人告訴燕王,棘尖刻猴要用刀具,棘尖那麼細小,刀具肯定更細小。大王不必看他雕刻,看看他那細小的刀具即可。燕王甚喜,叫來那個刻猴的人說要看他的刀。那人謊稱回家去取,卻自此黃鶴一去無消息,逃跑了。

韓非子在此雖然寫到了猴子,可那隻是背景,猴子連拋頭露面的機會都沒有。莊子則不然,寫猴子就讓人家堂堂正正出頭露面,而且寫得風趣幽默。宋國有個老人特別喜歡猴子,便喂養了好幾只。猴子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就一心一意繁殖後代。猴子生猴子,幾只變成一大群。這一來老人犯了愁,沒有那麼多吃的喂猴子呀!過去他用橡子喂猴子,從不限量。現在他要限量了,還仁慈地與猴子商量,早上吃三顆,晚上吃四顆,可不可以?猴子個個惱怒,叫嚷抗議。老人沉默一霎,又宣布:「這么吧,早上吃四個,晚上吃三個,滿意了吧?」猴子們無不高興,一樁難事以皆大歡喜為結局。

不過,莊子可不像我這么啰唆,他敘述起來要言不煩。《齊物論》載:「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這里的語句沒啥難懂的,唯「賦芧」意為分發橡栗。讀過這則故事,不得不稱贊莊子實在睿智。莊子用睿智塑造出老人,老人用睿智忽悠了猴子。忽悠了猴子也不見得猴子傻呆,還覺得天真純朴,惹人愛憐。

或許正緣此,莊子頻頻讓猴子出場演繹他要講的道理,在《徐無鬼》里,群猴出場,一猴風光。可惜,這只風光的猴子慘死在飛箭之下。吳王渡過長江打獵,猴群四散逃走。唯有一隻猴子不僅不走,還飛躍不止。這只猴子敢於如此,是因為它身懷絕技,在樹枝跳躍如履平地。見這么多人來了,就想賣弄一番。吳王彎弓搭箭,一射不中,二射不中,再射還不中。他惱火了,命令隨從一起放箭。箭如雨下,猴子哪能躲開,抱樹而死。猴子的慘死讓人大為不忍。好在猴子慘死不是莊子的本意,他是藉助猴子告誡世人。吳王見猴子死去,回身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之狙也,伐其巧恃其便以敖予,以至此殛也,戒之哉!嗟乎,無以汝色驕人哉!」是說,這只猴子依仗它的靈巧蔑視我,才受到懲罰而死。你要以此為戒,千萬不要傲視他人!顏不疑心領神會,「去樂辭顯」,務實低調,三年以後舉國上下無人不贊揚他。

可愛的猴子,自古以來就是喻人醒世的活樣板啊!

成語歇後語中的猴

中國的詞語眾多,像是密密麻麻的森林。猴子早早與人們結緣,給大夥兒帶來了數不清的歡快與穎悟,因而詞語里邊棲息著數不勝數的猴子。這里只能將有關猴子的成語鉤沉出來。若是還不過癮,就再粘貼些歇後語與大家分享。

說到成語,率先跳出來的是殺雞嚇猴。這則成語包含著一個故事。有個耍猴的新得一隻聰慧機靈的猴子。聽到鼓聲即跳舞,聽到鑼聲翻跟斗,招招逗人發笑。就是這廝愛使小性子,發起脾氣,蜷伏不動,鼓聲鑼聲再響,也如秋風過耳。主人呵斥,不理不睬,甚而眨眨眼睛,不屑一顧。主人雖然氣惱,可又捨不得打它。忽然,靈機一動,抓來一隻公雞,放置猴子面前,又打鼓,又敲鑼。公雞沒經過這場面,嚇得萎縮成一團,一動也不敢動。主人手起刀落,公雞流血喪命。這濺血飛紅的情景可把猴子嚇壞了,哪還敢再耍脾氣,聞鼓就起舞,聽鑼翻跟斗,乖巧極了。這就是殺雞嚇猴,由此派生的成語還有:宰雞教猴、殺雞駭猴、殺雞儆猴等等,雖然用字不同,卻是一個意思。

接著亮相的是:沐猴而冠。這個成語根底深厚,《史記•項羽本紀》里記載,項羽兵進咸陽大肆屠殺,將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殺死不說,還一把火焚燒了秦宮,熊熊大火三月不滅,慘烈得前所未有。然後,盡收寶物美女東歸。有人勸說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看著殘破的廢墟,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項羽是要回歸故里,賣弄這不可一世的權勢。勸說的人大失所望,嘆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沐猴而冠,藏在秦漢興替的歷史深處。看完這則故事,就明白了是在譏諷愚魯無知、空有其表的人。後來有所引申,比喻形同傀儡,或是投靠惡勢力竊據權位的人。與之用字不同、意思相同的成語還有:沐猴冠冕、沐猴衣冠、衣冠沐猴等。

驀然照面的成語是猴年馬月,意思指遙遙無期。可為什麼猴年馬月就是遙遙無期的代名詞?這要從傳統的干支歷法和十二生肖說起,干支即天乾地支。天干猶如樹木的主幹,地支猶如樹木的枝杈。這里涉及的是地支與生肖。地支十二個,生肖十二種,恰恰相吻合,搭配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與年、月、日對應輪回。年、月、日對應的地支和生肖輪回次序永恆不變,除每年的所屬不同外,月和日都是固定的。比如,五月草長鶯飛,人歡馬叫,屬於馬月,年年五月都是馬月。馬和地支的午搭配在一起,時分當是11時至13時,每日這兩個小時都是馬時,多稱午時。而年則要12個輪回才能轉來一次,2016年輪轉回來的正好是猴年,農歷五月是馬月,一個「猴年馬月」即將光臨。真乃遙遙無期誠可期,只要努力就會大有作為啊!
和猴子相關的成語很多,不能再一一解釋,只能點到為止。猴子搏矢,形容喜歡賣弄小聰明容易上當;尖嘴猴腮,形容相貌醜陋而粗俗;弄鬼掉猴,比喻調皮搗蛋;軒鶴冠猴,比喻濫廁祿位,虛有其表;驚猿脫兔,形容受到驚嚇,倉皇逃跑;獼猴騎土牛,比喻職位升遷得很慢……

最為討人喜歡的是與猴子相關的歇後語,不僅通俗明白,而且幽默風趣。試看,猴屁股——自來紅;猴子拉犁——頂牛;猴子拿棒槌——胡掄;猴王鬧天宮——大打出手;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腳;猴子爬上旗桿頂——高高在上;猴子倒立——尾巴翹起來了;猴子爬竹竿——上躥下跳;猴子坐火箭——遠走高飛……實在多得數不清。猴子早已成為國人精神文化世界裡的形象大使。

㈡ 寫關於猴文化的作文題目

歷歲次甲申,以十二生肖紀年序列是「猴年」,
猴年說猴作文
。在生肖紀年中,猴是很受青睞的。猴年臨至,絮說猴文化別有一番情味。

猴與人類的緣分很深。猴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佔有一定地位。從唐、宋開始傳統民俗便以猴為吉祥、顯貴、驅邪納福的象徵。
「猴」與「侯」同音。「侯」為中國古代的爵位之一。《禮·王制》中記載:「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自此以後,五爵雖有變化,但歷代都有侯爵。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諸侯,秦漢時代的封侯拜將。人們希望加官封侯,於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種吉祥、富貴的象徵意義。
在民間吉祥物圖案中,留下不少猴形象的印記。例如:
一隻猴爬在楓樹上掛印,這樣一幅圖案,其吉祥寓意是「封侯掛印」。

㈢ 在我國的"猴文化"中,人們賦予了"猴形象"哪些內涵

在文學作品中,猴形象的內涵有所不同。一方面,它寄託了我們中國式英雄主義的情節,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愛憎分明、神通廣大、降妖除魔。另一方面,它隱含了對世人丑態的貶低與嘲諷,是喻人醒世的活樣板。如《猴子撿豆》的寓言故事,就諷刺了世人不切實際、因小失大的做法。

㈣ 古代石雕猴子的寓意

漢口堤角公園位於漢口的東北角,佔地約20公頃,因距鬧市區較遠,雖風景秀麗、綠化成蔭,但平時遊玩的人其實並不多。我曾多次到過此園,因之路熟。從古色古香大門進入,很快就在秀美的「聞風閣」前找到了《猴趣》大型石雕。這組石雕是由四隻灰白石質精細雕琢的猴子組成,據說每隻猴子高2.4米,寬1.3米,厚1.3米,重達3噸,四隻猴子神態各異,一隻蒙眼、一隻捂耳、一隻掩口、一隻端坐,均呈半蹲姿勢,模樣憨態可掬,逗人喜愛。於是我便用相機分別給他們照了像,看看這些照片也蠻有意思。
四隻猴子的起源或傳說是什麼?取意如何?我特意查了一下資料。
解釋之一:三隻猴子呈半蹲姿勢,模樣憨態可掬:第一隻用手捂著耳朵,第二隻用手捂住嘴巴,第三隻用手蒙著眼睛。行家介紹,取自孔子的那句話:「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 論語》載,顏淵問孔子:所謂「克己復禮」應該怎樣解釋?孔子回答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也就是不當看的不看,不當聽的不聽,不當說的不說。
解釋之二:在日本學派生出《三猿像》圖畫來。畫中三隻猴子,一隻捂耳,一隻掩嘴,一隻蒙眼, 表示不聽不說不看。此圖畫題材,源自守庚申習俗。中國道教認為人體中有作祟之神三種,叫三屍蟲。《太上三屍中經》:三屍蟲「為人大害,常以庚申之間,上告天帝,以記人之造罪」。為了防止三屍蟲殃人,逢庚申之日.夜晚不卧,守之若曉,這就是古代的守庚申風俗。守庚申的風俗傳到日本,人們取三屍蟲之數——三,和庚申之申的屬相——猴,繪出三猿圖像。畫畫上猴子捂耳、掩口、蒙眼,該是針對三屍蟲在天帝面前進讒言而構圖的。
解釋之三:日本有 3 只猴子的說法,日語里猴子的發音是 「SARU」,這和文言文的動詞否定形的詞尾「ZARU」 很相近。如同中國有「少說為佳」、「禍從口出」、「不見不煩'等說法一樣,日本也有勸人少惹是非的「不聽、不看、不說」這種說法。而「不聽」、「不看」、「不說」的詞尾發音都是 「ZARU',聽起來如同在說 「SARU」猴子。因此,日光的表現這「三不」形象的3 只猴子雕像在日本很有名。
解釋之四:三不猴-不說、不聽、不看。古人雲:「半部《論語》治天下」。而《論語》這部漢族引以為經典的修身處世之道也為少數民族所嚮往和尊重。孔子教導後人說:「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
從這四種解釋可以看出,四隻猴子石雕寓意的是一種「三不」或「四不」儒家思想。
《論語·顏淵篇》中說: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這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粗淺地理解,就是說孔子的弟子顏淵問仁,孔子答,克己復禮為仁。這個克己,就是要把自己的行為舉止克制在「禮」的范圍之內。如果有一天大家都做到克己復禮了,天下就歸於仁治了。而為仁的條目則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即不符合行為規范的,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行動的就不行動。這些條目都難實行。此章恭敬忠,比較容易學,學到了,就是仁。人們在古董店裡常常看到的一尊「三不猴」座燈,便是源自《論語》中這「不說、不聽、不看」的取意。現在漢口堤角公園里石雕多了一隻猴子,其取意亦源自《論語》。四隻猴子呈半蹲姿勢,模樣憨態可掬:一隻用手捂著耳朵,一隻用手捂住嘴巴,一隻用手蒙著眼睛,還增一隻安然穩坐的,淋漓盡致的表現出「四不」之道—不該聽的不聽,不該說的不說,不該看的不看,不該動的不動,釗示人們要慎言善為、處世修身,從而免招是非,免惹爭端。

㈤ 十二生肖猴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猴的第一個象徵意義:聰明機智

猴子是最接近於人類智慧的靈長類動物,聰明、多動是其明顯的特徵。猴子能做一些人類的動作,理解人類的行為,善於攀援,極其靈巧,因而在眾多的文化中,猴子均有聰明、進化的象徵,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尊敬。
猴的第二個象徵意義:高官厚祿
漢族普遍認為猴為吉祥物。由於猴與侯諧音,在許多圖畫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如一隻猴子爬在楓樹上掛印,取「封侯掛印」之意;一隻猴子騎在馬背上,取「馬上封侯」之意;這些圖案常用於民間建築,有石刻、磚雕、木刻圖案等。輩輩封侯表達了封建社會人們對功名利祿的追求。
猴的第三個象徵意義:調皮好玩
猴子本身不易馴服,多動、愛玩和調皮是其另一方面的象徵。而且猴子善於模仿,因而常被用來諷刺人類的虛榮心和其他惡習。
猴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與十二支配屬「申」,故一天十二時辰中的「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又稱「猴時」。

㈥ 文物上的猴文化

猴年與猴文化

辭別了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碧綠草場,趕赴花果山洞天福地美猴王的故鄉,躬手送上祝賀:申猴,春節快樂!

申猴不姓申。申是中國古老歷法的一種稱謂。十二地支申排九,十二生肖猴也排九,九九為申猴喜添吉祥。加之九九與久久諧音,猴子也就格外被人青睞。許多人認為屬猴的人聰明伶俐,都是智者,有足夠的才華受人賞識。2016年恰逢申猴年,不少育齡婦女選擇此年生育,盼望生個活潑可愛猴氣十足的娃娃,長命百歲,延續香火,光耀門庭。
十二生肖中,龍虛幻莫測,蛇醜陋恐怖,虎威嚴兇狠。而猴呢,與人類淵源很深,同屬哺乳動物中最高級的靈長類。猴喜好群居,以樹上的果實、地上的野菜為食,善於模仿,自然和人類有一種親近感。但猴子畢竟是猴子,與人類有不同之處,它口腔中有儲存食物的頰囊,而人類沒有。人類會創造,猴子只會模仿。
猴子是個大家族,種類少說也有上百種。猴、狙、狖、猱、猿、狨、蒙頌、猢猻、狒狒、猩猩、山魈,舉不勝舉,個頭有的大如豬,有的小似鼠。眾多的猴子中,數金絲猴、長臂猿最珍貴,堪稱猴中極品。你看那金絲猴,軀干修長,鼻孔朝上,背部金黃色的毛發一尺多長,跑動起來,金毛飄動,流光溢彩,有時它會用尾巴勾住樹枝,優哉游哉地晃動,如同深山中的神仙。長臂猿,顧名思義,臂(前肢)特別長,它身材嬌小,沒有尾巴,不僅能直立行走,還會騰躍,臂攀樹枝用力一擺,從這棵樹就飛到那一棵上,亞洲熱帶叢林中,才能睹到它的芳容,可謂「養在深閨人未識」。
猴子被視為吉祥物,還因了一個「侯」字。《禮記》雲:王者之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人們盼望陞官封侯,就創造出種種吉祥圖案。例如:猴騎在馬上,則示為「馬上封侯」;猴提金印掛樹,則示為「封侯掛印」;母猴背上背了小猴,則示為「輩輩封侯」等等。更有人把猴子視為神聖,頂禮膜拜,於是猴子便成了他們的圖騰。《山海經》里有一則神話故事叫「誇父逐日」。誇父也稱舉父,臂長善攀,是先夏時期一個部落的首領。文中這樣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曰誇父。」禺即猴子。如此推斷,猴子就應該是誇父族的圖騰了。
猴子最大的特點是會模仿。猴子戴草帽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一個賣草帽的人背著一摞草帽過猴山,途中累了坐下歇腳。天熱,於是取出一隻草帽扇動起來。一群猴子見狀,紛紛取草帽扇動。賣帽者把草帽扣在地上,猴子也迅速把草帽扣在地上。賣帽人把草帽戴在頭上,猴子也趕快戴帽。賣帽人被猴纏住了,想趕路又不好脫身怎麼辦呢?乾脆躺下養養神想辦法,於是閉目養神,還故意打起呼嚕。猴子也紛紛效仿,時間一長,還真睡著了。賣帽人急忙收起草帽逃離。猴子會模仿。不會創造,智力遠遠差於人類,永遠也超不過「類人猿」的水平。
人們關注猴子,就形成了豐富的猴文化。「申」字是個象形字,彷彿一對母猴相對而坐栩栩如生。關於猴子的成語更是數不勝數,但多為貶義,什麼殺雞儆猴,什麼尖嘴猴腮,什麼猴頭猴腦等等,這太不公平,有損猴子形象。比如「朝三暮四」,養猴人想限制猴子食量,又怕引起猴子不滿,故把朝三暮四改成朝四暮三,耍弄花招,欺騙猴子。這個成語表面看似是嘲諷猴子,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其實遭指責的應該是養猴人,他太不誠實了。還有「猴子撈月」,嘲笑猴子是空歡喜一場。其實不然,一群猴子齊心協力,串成一長串,下到井底撈月,這種團隊精神不可貴嗎?當它們發現月亮不在井裡而在天上,澄清了事物的真相,就改變了奮斗目標。如今,不是就有乘坐宇宙飛船登上月球的事實嗎?我們實在該為猴子勇於探索的精神點贊。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詩詞歌賦戲曲雜耍,對猴子的描寫更是豐富繁雜。
《宜都山川記》雲:「峽中猿鳴至清,諸山谷傳其響,泠泠不絕。行者歌之曰:巴東之峽猿鳴悲,猿為三聲淚沾衣。」就是這幾聲情切哀愁的猿鳴,引發世代文人的無限感慨。南梁沈約《石塘瀨聽猿啼詩》雲:「噭噭夜猿鳴,溶溶晨霧合,不知聲遠近,惟見山重沓,既歡東嶺唱,復佇西岩答。」
猴子的敏捷也為人稱道。三國時魏國君主曹操的三公子曹植,才華橫溢,詩詞出眾,青春年少就抒發了自己立志報國的雄心,在《白馬篇》中,這樣描述戰場上自己機靈快速的形象:「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你看他,揚手迎上去一箭能射中攀援的猴子,俯下身去能把靶子擊落,強健輕快賽過猿猴,勇敢剽悍如同猛豹和飛龍。這種動態感何其傳神。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蜀道難》中,用誇張反襯的手法,寫蜀道山高險峻,「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善於高飛的黃鶴飛不過去了,善攀援的猿猴面對蜀道也發了愁。
猴學人,令人捧腹;人學猴,那就是舞台上經久不衰的猴戲了。
現在60歲以上的人可能還記得,舊時逢年過節或農閑之時,鄉間耍猴藝人便進城巡迴演出。他們一般二人結伴,一人牽羊或狗,一人背個小木箱,上面蹲坐著一隻穿紅布褂的猴子。他們邊走邊敲鑼招攬看客,尋一塊街頭閑地,釘上一個大木橛子,便篩鑼開演了。
鑼聲開場之後,猴子登場,先表演翻跟頭、拿大頂等幾套動作。隨後,按鑼聲的變化和藝人的不同唱詞,猴子不斷變換面具和盔頭,時而裝文官,時而扮武將,時而又是一副王爺相。最後當藝人唱道:「什麼樣的官兒都不怕,就怕衙門里的活閻王!」猴子就拿出一個清代差役的官帽戴上,對著觀眾呲牙咧嘴,活脫脫一個狐假虎威的官府爪牙。
耍猴人唱罷詞曲,牽過羊或狗來,套上一輛小車。猴子就跳上小車,手揮小鞭,趕著小車跑起圈來。猴子還不時跳到羊或狗背上,拿個倒立,翻個跟頭,逗得觀眾開懷大笑,紛紛擲錢,以作酬金。
中國古典文學畫廊中,光彩奪目的猴子形象莫過於孫悟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號稱齊天大聖,美猴王。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斗翻出十萬八千里。它闖龍宮,鬧天宮,神通廣大而又天不怕地不怕。它嫉惡如仇,西天取經路上,降妖除怪,化險為夷,頑強堅韌,目標專一。這個文學形象,閃耀著理想主義的光芒。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轟動大江南北,長城內外。
毛澤東很推崇孫悟空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1942年,共產黨實行了「精兵簡政」。毛澤東這樣說:「何以對付敵人的龐大機構呢?那就以孫行者鑽進鐵扇公主肚子里為例。鐵扇公主雖然是個很厲害的妖精,孫行者卻化為一個小蟲鑽進鐵扇公主的心臟里把她打敗了……我們八路軍和新四軍是孫行者和小老虎,是有辦法對付這個日本妖精和日本驢子。」
神話歸神話,傳說歸傳說,那隻表達人們的一種願望。現實中的猴子可以是人類的朋友,古書上說養馬人常在馬廄里放只猴,俗稱馬留,用來辟馬病。以前雲貴高原上常有馬幫。馬幫在販運途中會攜帶一隻猴子,因為猴子對騾馬疾病很敏感,能及時發現馬疾,預防疾情擴散,打尖住店,先讓猴子嗅一遍,無疫情方安置馬匹入住。猴子會避馬瘟。《西遊記》里玉皇大帝封孫悟空為「弼馬溫」,令其掌管天馬,「避馬瘟」與「弼馬溫」這個諧音詞是不是巧合,不得而知。但玉皇大帝慧眼識才,讓孫悟空專業對口也很不錯。只是老孫覺得自己是大材小用,一怒之下便扯起了「齊天大聖」的旗號。
中國是茶的故鄉,國人尚茶由來已久。品茶悟人生,怡情養性。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拋缺紛擾雜亂,靜聽梧桐細雨。琴瑟相伴,悠揚四溢,得閑之所惑,感閑之所益。
品茶愉悅而取茶唯艱,好茶生長於巉岩峻崖,人們憑自身的手腳很難採得,於是便尋思靈巧輕捷善於攀援的猴類。人們將猴子馴化,為它穿上紅色坎肩,指揮它登臨懸崖絕壁採摘,並命名為大紅袍。南岩鐵觀音俗稱「擊猴反得」。我國的烏龍茶,首推安溪鐵觀音。其味芳香喜人,飲後心曠神怡。乾隆六年,王士諒攜茶上京,乾隆垂詢茶史。王士諒奏稱:「此茶發現於觀音石下,身重如鐵,清香神美賽觀音。」乾隆乃賜茶名「南岩鐵觀音」。史傳,最早是居於深山幽谷的僧人每逢茶樹「芽尖細如槍,葉開展如旗」的時節,在群猴攀爬茶樹嬉戲之機,遂以石頭或者彈弓襲之,引誘猴子發怒折茶枝反擊,僧人拾取後返回寺廟烘製方得此茶。還有一種是猴子報恩來得,稱「義猴償得」。冬季的深山,猴群缺少食物,人們便以食物飼養。聰明的猴子知道人們喜歡喝茶,於是來春採茶報答。杭州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記載:「溫州雁盪山有猴,每至晚春,輒采高山茶葉,以遺山僧,蓋僧嘗於冬時,知猴之無所得食也,以小袋盛米投之,猴之遺茶,所以為答也。」
猴子與人類的關系,雖然不及六畜那麼緊密,但也給人們帶來不少益處。在猴年到來之際,希望猴子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好,神州處處都是花果山,到處都有洞天福地,成為人們觀光旅遊的好去處,藉助申猴的九九,祝人們健康長壽。
本文來源於網路

㈦ 猴子的寓意是什麼

在十二生肖中,猴是倍受青睞的,靈動俏皮的外表中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所以猴文化於我們都有著根深蒂固的感情和認可。它那喜慶吉祥的形象為其美好的寓意添了幾分色彩,猴與"侯"或"候"諧音,呼之欲出的寓意更是吸引著廣大消費者的眼球。其寓意可以分為:

1、猴子敏捷機靈,是集智慧與勇氣於一身的祥瑞動物,象徵官場得意、平步青雲、考試高分、名列前茅。

2、猴諧音"侯",所以猴子爬在馬背上寓意馬上封侯,才華得到賞識。

3、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猴子玉雕造型寓意輩輩封侯,子子孫孫都會才華橫溢,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4、猴子捧桃子的形象,桃子本就寓意長壽健康,加上猴子的喜慶外表,合起來寓意金猴捧壽、玉猴獻壽。

5、猴與時候"候"諧音,也就是將至的意思,寓意好運將至、財運將至。

6、猴子是富貴的象徵,佩戴玉猴寓意大富大貴、富貴吉祥。

7、猴子自古受人們青睞,然而佩戴玉猴就好像得到猴的青睞,也就象徵著可以得到異性的青睞,愛情圓滿幸福。

㈧ 猴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體現

我國的戲劇,影視,小說等方面都有猴文化

㈨ 猴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體現請你寫出一例

猴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部分,他在生活中還有好多種體現,比方說屬相。

㈩ 猴的文化有什麼求解

中 國 猴 文 化 漫 談

薛克翹(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亞太所)
引語
中國有所謂生肖文化,也是博大精深,歷代研究不斷:天文地理、陰陽八卦、干支五行、時空遷移、社會跌宕、人事變更,無不牽涉。
中國古代將猿猴分為許多種類,也有許多不同名稱,如狙、猱、沐猴(獼猴)、猢猻、猶、猩猩、玃、猨狖、山魈、狒狒、馬留、馬化、如拳,等等。
十二生肖,猴為申。據說,「申」在甲骨文中被刻畫為兩個母猴相對而立的樣子。漢代王充《論衡·物勢》中說:「申,猴也。」我國自商、周以降,以「申」為地名、為姓氏的很多,不知是否與猴有關。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中國13億人口中,大約有一億人屬猴,與猿猴有關的人實在太多。古代也一樣,從生肖流行以後,總有約十二分之一的人屬猴。這使得中國猴文化不僅古老,而且豐富。
世界上,能夠與中國猴文化相媲美的恐怕只有印度。這倒不是因為印度人有生肖,而是因為印度人能夠比較平等地看待動物,包括猿猴,還因為印度人想像力強,善於編故事。所以印度具有豐富多彩的猴文化,猴子的形象頻繁出現於寓言、故事、史詩、戲劇、繪畫和雕塑中。印度的猴文化也通過佛教深深地影響了中國,豐富了中國的猴文化。
關於猴子的成語
「朝三暮四」是人們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善變、不專一。事見《莊子·內篇·齊物論》:狙公(養猴人)用栗子喂猴,說:「早晨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群猴皆怒。又說:「那就早晨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群猴皆悅。同一故事又見《列子·黃帝篇》,甚詳。可見,這個成語與所出原典的意思已大不相同。
成語「沐猴而冠」是用來比喻一個人徒有其表的,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攻佔咸陽,燒殺劫掠而欲東歸還鄉,有人勸他留在關中以成霸業,他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誰知之者!」勸說者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項羽聽了這話,就把這個勸說者給活活煮死了。
成語「心猿意馬」本是佛教用語,道教襲用,形容心態虛浮躁動。此外,常用的成語和俗語還有「樹倒猢猻散」、「猴年馬月」、「尖嘴猴腮」、「殺雞給猴看」,等等。
關於猴子的寓言
「射猴戒友」的寓言見《莊子·雜篇·徐無鬼》:吳王渡江狩獵,到猴山,群猴驚走,惟有一猴從容跳躍。王射之,猴機敏接箭。於是王命隨從射之,猴即死。吳王以此開導其友人顏不疑說:「這猴子以其機巧靈便傲視我,所以致死,應當引以為戒啊,為人不可傲慢。」顏不疑果然以此為鑒,終於有所成就。
「猴子撈月」或「獼猴救月」的寓言出自佛經(唐代義凈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從前有一群猴子,見到井裡的月影,以為月亮掉到井裡了,於是它們一個拉一個,倒懸著去撈月亮,月亮沒撈到,他們卻墜井而死。這則寓言告訴人們,不要把虛幻當作真實,否則不僅徒勞無功,而且會付出慘重代價。
在中國古人,尤其漢代以前人的心目中,人與猿猴的界限是分明的,正如《禮記·曲禮上》所說:「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但是,佛教傳入中國後,隨著佛經的大量譯介,印度的猿猴故事東來,融入了中國的猴文化,也影響了中國人對猿猴的看法。在印度人心目中,人與猿猴的界限十分模糊,故事中的猿猴往往不乏高尚者和智慧者,而「獼猴救月」一類的故事只是少數。下面試舉兩例。
「獼猴王」的寓言見於《六度集經》卷六:從前有一群猴子因天旱飢餓,猴王帶它們到國王的園子去吃果子,被國王的人包圍。猴王把自己的肢體和樹藤連在一起,讓數百隻猴子從身上通過,救了猴群,自己卻耗盡體力,被國王捉住。
「獼猴救人」的寓言見於《六度集經》卷五(又見於《菩薩本生鬘》二四):一人墜入深谷,獼猴將他背上平地。那人卻想打死獼猴喝它的血。他用石頭打獼猴的頭,血流一地。獼猴卻毫無憎恨之意,反而將他送上回家的路。大約是受這則寓言啟發,明代宋濂也創作了一則寓言「衣冠禽獸」(見《燕書》):西王須山中迷路,被一猩猩救助。後來友人來救他,他卻想殺猩猩取血。友人譴責西王須:「猩猩倒像是人,你卻是獸。」
關於猴子的小說
中國古代關於猿猴的小說很多,這里只能舉幾個例子。
錢鍾書先生曾經指出,古代不少典籍中提到猿猴盜婦人為妻(《管錐編》第二冊546頁,中華書局1979年),比較典型的是《太平廣記》卷四四四的《歐陽紇》、《稽神錄·老猿竊婦人》、《剪燈新話》卷三《申陽洞記》、《古今小說》卷二○《陳從善梅嶺失渾家》。說明古人認為「猿猴性淫」。
唐代張讀《宣室志》卷八《猿怪》的故事別有風味:楊叟病重,醫生說需要吃人心滋補。其子楊宗素在山裡遇見一老僧,自稱姓袁,說願意捨身救人。宗素便提起父親的病。老僧願意捨出自己的心,條件是先吃一頓飯。宗素應允。飯後,老僧上樹,念《金剛經》: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並說:「你要我的心,也不可得。」說罷,化為一猿跳躍而去。這個故事使我們聯想到一則有名的佛本生故事《獼猴與鱷魚》:鱷魚馱猴子過河,至河心,鱷魚忽然說要用猴子的心為妻子治病。猴子機智地回答說自己的心忘在岸邊的樹上了,鱷魚信以為真,讓猴子上樹取,猴子到了樹上,便嘲笑鱷魚的愚蠢。這兩個故事顯然有血緣關系,但風格不同,前者離奇,後者幽默。
中國關於猴子的小說中最著名的當然是《西遊記》,最重要的角色當然是孫悟空。學術界對孫悟空的形象來源有針鋒相對的爭論,但不能否認它確實受到佛教(尤其是密宗)的影響,即間接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孫悟空身上有猴性,機敏好動;有人性,愛憎分明;也有佛性,神通變化。他大大改變了人們對猿猴的看法,為婦孺皆知,人人喜愛。
關於猴子的戲劇、影視
元曲中有《龍濟山野猿聽經》雜劇,演繹了一個深山老猿到寺廟聽禪師講經而成正果的故事,宣揚佛的教化可使頑石點頭、野猿升天。
楊景賢的雜劇《西遊記》長達六本二十四齣,開了孫悟空舞台形象的先河。後世各個地方劇種差不多都演出猴戲,著名的有京劇《大鬧天宮》、紹興戲《孫悟空三打百骨精》等。不過,這些戲依據的不是元雜劇《西遊記》,而是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猴戲還造就了一批著名表演藝術家,其中六齡童、小六齡童、六小齡童這樣的「猴王世家」廣為人知。
現代影視藝術日益發達,猴戲也被搬上銀屏。除了一些傳統的猴戲被搬上銀幕以外,還有動畫片、剪紙片、水墨畫片等諸多品種。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的成功拍攝贏得了男女老少眾多的觀眾。受國外影響,近年來又有了卡通片。至於那些關於猿猴的科教片、記錄片就更多了。
關於猴子的美術工藝
猴子的美術形象在中國出現很早。1976年,安陽一座殷商時代的王室墓葬中就曾出土一個用淺綠色水晶雕刻的猴子,晶瑩剔透,十分可愛。稍後,河北平山縣的戰國墓葬中出土了一架「十五連盞銅燈」,其裝飾雕刻有群猴嬉戲和男人以食引猴的內容。漢代的陶俑中也時常會出現猿猴、狒狒的形象。佛教傳入以後,我國由西向東(由新疆到中原),先後開鑿出一批石窟寺。一些石窟有壁畫(如新疆和敦煌的一些石窟),通常都繪有佛本生故事的場面,其中往往有《獼猴王本生》等。但是,古代畫家還是不大畫猴子,特別是一些成名的大家,未見其有關猴子的作品流傳下來。倒是現代的繪畫大師,有時會畫畫猴子。
民間關於猴子的繪畫和剪紙要多一些,尤其是遇到猴年,多半是想利用諧音討吉利。例如,畫或剪一匹馬,背上馱一隻猴子,再加上一隻或數只蜜蜂,取「馬上封侯」之意;畫一棵樹,猴子爬到樹上,旁邊加一隻蜜蜂,樹下是一頭跪著的象,取「封侯拜相」之意;畫一棵樹,猴子在捅馬蜂窩,樹下站著一頭鹿,取「封侯得祿」之意;畫一棵樹,樹枝上掛一顆印,猴子到樹上摘印,還有蜜蜂在飛,取「封侯掛印」之意;畫或剪兩只猴子手捧桃子作獻禮狀,取「獼猴獻壽」之意;畫一隻小猴騎在大猴背上,有時也加上蜜蜂,取「輩輩封侯」之意。即使沒有這些講究,民間也經常在猴年製作一些伴有福、祿、壽、禧、吉祥、如意等字樣的猴子圖案和剪紙圖個吉利。如遇到猴年結婚的,也有人在雙喜字上加貼猴子剪紙。種種情況,不一而足。
結語
俗話說:人是猴子變來的。這話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確,猴子與人太相似了,所以在生物學中,猿猴與人類被劃分在同一類目——靈長目,屬於「近親」。但是,猿猴畢竟是猿猴,人類的發展速度太快,早已遠遠超過了它們,遏制了它們,使它們喪失了再度進化為人類的機會。現在,它們的地盤已縮小,食物已短缺,還不時遭到「近親」們的捕殺,處境每況愈下:要麼淪落為被飼養對象,供人類取樂;要麼淪落為被保護對象,在有限的空間生存。中國自古有養猴專業戶(如狙公),有街頭賣藝的耍猴人,也有以吃猴腦為榮的美食家。現代科學昌明,一些猴子成為實驗品。今天,已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保護猿猴的意義,並付諸行動,這是中國猴文化的新內容。

閱讀全文

與猴文化在生活中有哪些體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