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泰山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泰山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08 09:49:24

1. 有關泰山的資料

五嶽之首——泰山
泰山 又稱岱山、岱宗、岱嶽、東岳、泰岳等。名稱之多,實為全國名山之冠。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五經通義》雲:「宗,長也,言為群岳之長」。泰山突兀的立於華北大平原邊上的齊魯古國,同衡山、恆山、華山、嵩山合稱五嶽,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岳。泰山地處山東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會濟南,南臨「聖城」曲阜,東連「齊都」淄博,西濱黃河(北緯36°15'3",東經117°6'0")。泰山形成於太古代,因受來自西南和東北兩方面的擠壓力,褶皺隆起;經深度變質而形成中國最古老的地層——泰山群;後因地殼變動,被多組斷裂分割,形成塊狀山體。現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繼續增高。它東臨波瀾壯闊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凌駕於齊魯大地,幾千年來一直是東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泰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古建築主要為明清的風格,將建築、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是東方文明偉大而莊重的象徵。幾千年來,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嶽之長」的稱號。佛道兩家,文人名人紛至沓來,給泰山與泰安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道教稱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為天齊王。泰山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而被稱為「五嶽之首」,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縮影,而今又成為世界珍貴遺產。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從祭地經帝王駐地的泰城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長達十公里的地府——人間——天堂的一條軸線。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長河,使泰山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氣勢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與萬里長城媲美。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到「有眼不識泰山」, 「泰山壓頂不彎腰」……,都在不斷加深著我們對泰山的嚮往。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泰山雄峙於山東中部,泰安城北的人稱「五嶽之首」東岳泰山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前鄰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濟南,面積達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頂海拔1545米,氣勢雄偉,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

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跡。歷代名人宗師對泰山亦仰慕備至,紛紛到此游覽。歷代贊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走進泰山,就是走進歷史。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數不勝數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廟內,漢武帝植下的柏樹翠影婆娑;紅門宮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餘音繚繞;回馬山上,唐玄宗勒馬而回的怯懦,神態尤現;雲步橋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盤道,李白、杜甫歷代文人「笑拍紅崖詠新作」,墨意未盡,豪風猶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禪儀式綽綽伊始。此外還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經石峪、碧霞祠、日觀峰、南天門、玉 皇頂等主要名勝古跡。

泰山兼具古、麗、幽、妙,摩崖碑碣數不勝數,廟宇觀堂滿山遍布,山勢壯麗,自然景觀巍峨、雄奇、沉渾、峻秀。全山有古建築群20多處,歷史文化遺跡2000多處,歷代文人雅士吟詠題刻和碑記無數。泰山的自然風光更是泰山引人之處,泰山高峰峻拔,雄偉多姿,既是「天然山嶽公園」,又是「東方歷史文化縮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風景名勝有天柱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雲橋飛瀑、三潭飛瀑等。全山分麓、幽、妙、奧、曠五區。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妙區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位於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之間;奧區林木蒼郁,花草茂盛,位於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曠區坦途綠蔭,溪深谷幽,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
游泰山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3月到11月。 游泰山要看四個奇觀:泰山日出、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壯觀的奇景之一,當黎明時分,遊人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而天空的雲朵,紅紫交輝, 瞬息萬變,漫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雲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象一個飄盪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雲海玉盤----泰山雲霧可謂呼風喚雨,變換無窮:時而山風呼嘯,雲霧彌漫,如墜混沌世界;俄頃黑雲壓城,地底興雷,讓人魂魄震動,遊人遇此,無須失望,因為你將要見到雲海玉盤的奇景:有時白雲滾滾,如浪似雪;有時烏雲翻騰,形同翻江倒海;有時白雲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時雲朵填谷壑,又象連綿無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巒恰似海中仙島。站在岱頂,俯瞰下界,可見片片白雲與滾滾烏雲而融為一體,匯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橫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晚霞夕照----當夕陽西下的時候,若漫步泰山極頂,又適逢陰雨剛過,天高氣爽,仰望西天,朵朵殘雲如峰似巒,一道道金光穿雲破霧,直瀉人間。在夕陽在映照下,雲峰之上均鑲嵌著一層金燦爛的亮邊,時而閃爍著奇珍異寶殿的光輝。那五顏六色的雲朵,巧奪天工,奇異莫測,如果雲海在此時出現,滿天的霞光則全部映照在「大海」中,那壯麗的景色、大自然生動的情趣,就更加令人陶醉了。
黃河金帶----新霽無塵、夕陽西下時,舉目遠眺,在泰山的西北邊,層層峰巒的盡頭,還可看到黃河似一條金色的飄帶閃閃發光;或是河水反射到天空 、造成蜃景,均叫「黃河金帶」。它波光鱗鱗,銀光閃爍,黃白相間,如同金銀鋪就,從西南至東北,一直伸向天地交界處。清代詩人袁枚在《登泰山詩》中對黃河金帶描寫生動而傳神:「一條黃水似衣帶,穿破世間通銀河」。
晚霞夕照與黃河金帶的神奇景色,與季節和氣候有著很大的關系。為了能使登泰山者充分領略和享受這一奇觀美景,就必須選擇恰當的旅遊時機。應該說 秋季最好,因為這時風和日麗,天高雲淡;其次是大雨之後,殘雲縈繞,天晴氣朗,塵埃絕少,山清水秀。你盡可放目四野,飽覽「江山如此多嬌」的秀容美貌。
登泰山的路線:上泰山的路有四條,東路是登山盤路從紅門起步至玉皇頂石階6566級,沿途多廟宇、多碑刻、多古樹名木,歷史傳說,是泰山旅遊的精華所在,也是最能體現泰山的雄偉與博大。走完全程需四個小時。西路是游覽公路,從天外村乘車上山,一個小時到中天門,與車路匯合,從中天門即可乘坐游覽索道,也可徒步攀登十八盤至岱頂。桃花嶼是泰山西大門,從泰安城乘車西北去至界首進山至桃花源,從桃花源乘索道亦可到達岱頂。天燭峰步游路為泰山東大門,從泰安城乘車至艾窪,上達天燭勝境坊進山。徒步攀登至後石塢,乘後石塢索道達與岱頂,一般需5個小時。
到泰山游覽,要盡量避免乘旅遊車上下、乘索道往返,這樣的行程安排索然無味。如果時間、體力允許,最好要爬一爬中天門至南天門一段,感受泰山的不同凡響。登山要注意的事項:1、山上晝夜溫差大,若在山上住宿,盡管有大衣可租,但自己最好多備一件衣服。2、上山宜穿旅遊鞋、平跟布鞋,不要穿高跟鞋。3、徒步登山要腳踏實地,速度不要太急,照相尤其注意腳下,所謂「看景不走路,走路不看景」。
泰山有名的土特產品有泰山靈芝、泰山何首烏、泰山板栗、泰山核桃、燕子石製品、泰山赤磷魚、肥城桃你在游覽的間隙,別忘了品嘗一下這些特產呵,那樣,會有一種別樣的滋味永存心頭。

泰山具有極其美麗壯觀的自然風景,其主要特點為雄、奇、險、秀、幽、奧等。泰山巍峨,雄奇,沉渾,峻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嘆,更有數不清的名勝古跡,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歷史文化游覽勝地。泰山景區分麓、幽、妙、奧、曠五區,其中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絕頂一段,雖地勢平坦,然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此段被稱為妙區;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此處林木蒼郁,花草茂盛,素有奧區之譽;曠區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這里坦途綠蔭,溪深谷幽。於是就有了"登泰山而小天下"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了。

泰山的名勝古跡眾多,主要的景點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關帝廟、紅門宮、斗母宮、經石峪、五松亭、碧霞祠、仙人橋、日觀峰、南天門、玉皇頂等,其中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被譽為岱頂四大奇觀。

泰山氣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涼爽,最熱的七月平均氣溫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陰涼舒適,到山頂時,還需攜帶寒衣。夏天雖是泰山的多雨季節,不過若能趕上夏季的雨過天晴,就可在山頂上領略到山上紅霞朵朵,腳下雲海碧波的壯麗景色。春秋兩季較溫和,平均氣溫10℃,但春季風沙較大。秋天則風雨較少,晴天較多,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為登山觀日出的黃金季節。冬季雖天氣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機會較多。

最佳旅遊時間:游泰山,4月~11月為佳,觀日出則以秋季為最佳。岱頂夕照比之日出更吸引人,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見黃河。冬天要待下雪時,景色才出奇。雨天不要輕易放棄登山,此刻山上常會遇到雲海奇觀,若遇上日出雲海就更幸運。黃金周期間泰山人太多,不過泰山上的纜車和盤山公路的管理工作確實做的很不錯。

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五嶽之首」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燦爛東方文化的縮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託之地。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泰山自古便被視為是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歷朝歷代,無論誰當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名人宗師,都對泰山仰慕備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傳為佳話,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批准標准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遴選標准C(I) (II) (III) (IV) (V) (VI);N(II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泰山名勝風景區,位於山東中部,跨越泰安,濟南兩市,總面積426平方公里。泰山,古時稱岱宗,春秋時改為泰山,被稱為東岳,位居五嶽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質學和歷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 2007年5月8日,泰安市泰山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泰山地區在太古時代經歷了劇烈的地殼抬升和沉降,終於在3000萬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區的寒武紀片麻岩群是華北台地的基底,地層剖面出露齊全,化石豐富,保存完好。泰山雜岩形成於太古代,年齡在20億年左右。泰山有豐富的地殼運動遺跡,在地質方面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並設有著名的地質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義的地質科學研究價值。

泰山主峰玉皇頂海拔1532.7米,突起於華北平原,凌駕於齊魯丘陵,相對高差達1300米,視覺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勢,形成「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泰山綿亘200餘公里,盤卧方圓426平方公里,形體集中,產生厚重安穩之感,正如「穩如泰山」一詞所述。泰山岩性堅硬,節理發育。古松與巨石相互襯托,雲煙和朝日彼此輝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泰山人文歷史悠久,文化遺產豐厚。從四五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期,泰山周圍地區都出現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些經過考古挖掘科學鑒定的遠古文化遺寸,說明泰山地區是中華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泰山被尊為華夏神山。大約五、六萬年前,人們已經開始了對泰山的崇拜。中國人的山嶽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對泰山的崇拜。根據古文獻記載,先秦時代曾經有七十二君到過泰山,祭告天地。秦始皇、秦二世、漢武帝也都到此舉行封禪大典。經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時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這種封禪祭祀活動在泰山延續了數千年,並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隨著"五行"學說的流行,泰山又被封為東岳,被尊為五嶽之首。泰山吸引了歷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眾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書法墨寶。道教人物早在漢魏時起就活躍於泰山地區。在唐、宋、元、清四個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發展,逐步走向輝煌。公元4世紀中葉,佛教傳入泰山。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創建寺廟。北齊有人在經石峪刻下石經《金剛經》。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庄嚴神聖的泰山,兩千年來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對象,其山中的人文傑作與自然景觀完美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藝術家和學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文明和信仰的象徵。

泰山風景旅遊區包括幽區、曠區、奧區、妙區、秀區、麗區六大風景區。

泰山幽區是指中路旅遊區,是最富盛名的登山線路,自登山盤路的起始點一天門經中天門至南天門,全長5.5公里,幾乎全部為盤路,共有6290級台階。

沿途風景深幽,峰迴路轉,古木怪石鱗次櫛比,主要景點包括岱宗坊、關帝廟、一天門、孔子登臨處、紅門宮、萬仙樓、斗母宮、經石峪、壺天閣、中天門、雲步橋、五松亭、望人松、對松山、夢仙龕、升仙坊、十八盤等。

泰山曠區是指西溪景區,是登山的西路,自大眾橋起有一條盤山公路,可以直達中天門。除此之外,還有一條登山的盤路,兩旁峰巒竟秀、谷深峪長、瀑高潭深、溪流潺潺。曠區主要的景觀有:黃溪河、長壽橋、無極廟、元始天尊廟、扇子崖、天勝寨、黑龍潭、白龍池等。

泰山妙區自泰山幽區一路拾級而上。過了十八盤,登上南天門,就進入了泰山妙區,即岱頂游覽區。除了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和先人留下的遺跡外,真正的體會一下:一覽眾山小的偉大氣魄。妙區的主要景觀有:南天門、月觀峰、天街、白雲洞、孔子廟、碧霞祠、唐摩崖、玉皇頂、探海石、日觀峰、瞻魯台等。

泰山奧區是以後石塢為中心的景區,其特點是峰雄岩壯、怪石嶙峋、古松競奇、鳥語花香,雄壯奇奧、美不勝收。由妙區——泰山極頂往後山乘索道可達。奧區的主要勝景有: 八仙洞、奶奶廟、獨足盤、天燭峰、九龍崗、黃花洞、蓮花洞、堯觀台等。更令人稱奇的是大自然的造化:著名的鴛鴦松、卧龍松、飛龍松、姊妹松、燭焰松等如珍珠鑲嵌在多姿多彩的石岩上。

泰山麗區即泰山山麓及泰城游覽區該區是無須登山而感受泰山之美的去處。其主要景觀包括:雙龍池、遙參亭、岱廟、岱宗坊、王母池、關帝廟、普照寺、五賢祠、漢明堂、三陽觀以及不斷開辟的新景觀等

泰山秀區主要包括桃花峪景區、櫻桃圓景區,在泰山的西麓。桃花峪深幽靜麗,景色奇秀。且有一條索道直通主峰。櫻桃圓則離城不遠,鳥語啾啾、溪水潺潺。秀區是泰安人假日休閑的好去處。遊人如有足夠的時間不可不去。桃花源景區主要景點有:三岔澗、猛虎溝、綵帶溪、後寨門、吳道人庵、谷口。

風景介紹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郵政編碼:271000,電話區號:0538,綿亘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主峰玉皇頂,在泰安市城區北,東經117°6′,北緯36°16′,海拔1545米。

泰山東望黃海,西襟黃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濟南,以拔地通天之勢雄峙於中國東方,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可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華夏歷史文化的縮影。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是融自然與文化遺產為一體的世界名山。

泰山的風景名勝以主峰為中心,呈放射形分布,歷經幾千年的保護與建設,已成為中國山嶽風景的代表: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泰山拔起於齊魯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勢險峻,峰巒層疊,形成「一覽眾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曠氣勢。泰山多松柏,更顯其庄嚴、巍峨、蔥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縹緲變幻的雲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升、雲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十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松絕奇、桃園精舍、靈岩勝景等十大自然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人文景觀,其布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谷130條,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余株,古遺址42處,古墓葬13處,古建築5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石窟造像14處,近現代文物12處,文物藏品萬余件。其中城子崖遺址、四門塔、大汶口遺址、靈岩寺、岱廟、千佛崖石窟造像、龍虎塔、九頂塔、馮玉祥墓等,先後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今日之泰山,正以其雄偉壯麗、庄嚴偉岸的豐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卓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展示著文明古國的風采。

2007年門票價格:普通票125元,學生票60元。現役軍人、新聞記者免票。

泰山日出
天色略顯昏暗, 放眼望去, 寂寥晨星下面是一片靜止的山勢般起伏的雲海, 在茫茫的夜色下, 象極了遠處同樣黑魆魆的山峰.在最近兩個的山峰之間, 一棵泰山松威嚴地站立著,在透著寒意的山嵐中間一動不動.大山默默地聳立著, 甚至聽不到鳥叫, 這個時候的泰山屬於靜謐, 屬於安詳. 東方的啟明星靜靜地掛在那裡, 遠處的觀日峰彷彿泰山探出的點金指, 和那造型美觀的的八角亭組成了一副絕佳的構圖.
天色慢慢亮了起來, 幾乎跟視線平齊的帷幔似的雲彩淡淡地鑲上了一道美麗的金邊.雲海也漸漸地層次分明起來, 甚至能夠清晰地看到那些距離較近的雲彩開始不安分地翻滾和流動。而稍遠的地方, 雲海還是與大山融為一體地默默地聳立著.很快, 這種的翻滾和流動就由近及遠地影響到了那些山峰一樣的雲海, 他們先是慢慢變矮, 慢慢變得起伏不再柔和, 終於在一段時間之後被慢慢拉平.這個時候的雲海更加象如水月色下的平靜的大海,只是沒有波濤翻滾所產生的嘩嘩的波浪聲.
天色越來越亮, 雲海逐漸變得潔白, 和它們投下的陰影形成越來越強烈的對比. 天邊帷幔的金邊也越來越顏色生動, 慢慢就變成了金黃色.山嵐仍然寂靜無聲地吹拂著, 不過這次卻已經帶來了氤氳的霧氣, 黑煙一樣從頭頂越過, 然後慢慢地遮住雲海, 啟明星也為之黯淡.黑霧並沒有散去, 山嵐甚至和人們賭氣般的從四面聚起了更多的霧氣, 速度極快的從人們的頭頂和腳下,四面八方地來遮住觀日點.但是很快地, 黑霧就逐漸散去, 雲海和帷幔又慢慢展現到眼前.在日出之前的一段時間裡面, 黑霧和雲海此消彼長地戰斗著, 人們的心境也忽而變好, 忽而失望.當人們已經熟悉了這種變化, 心態逐漸變得平和的時候, 黑霧終於開始變淡, 輕煙一樣散去。天色慢慢地亮了起來, 天地相接的地方, 春水一樣一灣一下子變成了迷人的鮮紅.帷幔不再鮮明, 遠處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亮紅色.太陽慢慢地就探出了自己紅色的面孔, 小小桔子一樣,一點點地往上跳躍著. 過了約有兩分鍾,一個圓圓的、紅彤彤的太陽跳了出來,頓時,大地一片艷紅。

泰山門票
大門票125元
索道 45元
淡季100元/人。
中天門上行45元、下行45元
桃花源上行40元、下行30元
後石塢上行10元、下行10元
註:購中天門或桃花源上行票者,可免費乘後石塢索道。
泰山索道從2008年1月1日開始,新價格如下:
中天門一南天門價格單程80元/人,往返雙程140元/人
桃花峪一南天門價格單程80元/人.往返雙程140元/人
後石塢一南天門價格單程20元/人,往返雙程40元/人
泰山進山門票
旺季(3月-10月)80元;淡季(11月-2月)60元,紅門步行上山45元。
泰山有四條登山線路
A:紅門路(步行上山)門票125元/人+保險2元/人
B:天外村路(乘小交通上山)門票125元/人+保險2元/人
上山小交通20元/人,下山小交通18元/人
C:桃花源路(乘小交通上山)門票125元/人+保險2元/人
上山小交通13元/人,下山小交通12元/人
D:後石塢路門票125元/人+2元/人保險
泰山索道共三條 A:中天門==南天門45元/人(單程)
B:桃花源45元/人(單程)
C:後石塢20元/人(單程)

2. 泰山的詩賦典籍文化簡介

泰山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關於泰山的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泰山的演進軌跡,凸顯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

古代至1949年
傳為漢代人應劭所著《泰山記》當為泰山專著之濫觴,惜其書早已失傳,僅在《藝文類聚》、《初學記》等古籍中留下片斷,據周郢統計,自《泰山記》乃至1949年,泰山專著共127種。自《泰山記》後至明代,見於著錄的僅有北宋劉跂的《泰山秦篆譜》。有明一代泰山專著開始大量問世,共有30種之多,其中最著名者當屬汪子卿《泰山志》和查志隆《岱史》。

1、清代時期

有清一代,泰山專著更加繁榮,共計53種,使泰山研究出現了一個全盛時期。其中以聶鈫《泰山道里記》、金棨《泰山志》和唐仲冕《岱覽》最為著名。

2、民國時期

泰山專著共胡42種,亦屬洋洋大觀。如王連儒《泰山游覽志》、胡君復《泰山指南》等。值得關注的是高宗岳《泰山葯物志》,專錄泰山所產中草葯,在歷代泰山專著中別具一格。這一時期最為權重者當屬泰山學者王價藩、王次通父子編輯的大型文獻《泰山叢書》。《泰山叢書》系王氏父子用了四十餘年的時間編輯而成。泰山文獻卷帙浩繁,王氏父子披閱泰山文獻一百八十多種,予以審慎細評,對其中有些篇章的內容還作了實地考察核對,按文詞水平和資料價值選錄四十種,共一百一十卷。用毛筆手抄成四十五冊。按文獻內容分甲、乙、丙、丁四集(註:其中一集與泰山無關):山經水志為甲集(十三種六十一卷);輿地人文為乙集(三種十四卷);文苑詩稿為丙集(十四種十五卷);年譜記事(包括王價藩自撰著述)為丁集(十種二十卷)。全書有例言、目次、後記等。1936年出版《泰山紀勝》、《岱宗大觀》、《泰山圖說》、《泰安州志》四種作第一輯,內有序、跋和梁漱溟題簽,王易門的題額以及出版概況等。《中國叢書綜錄》收錄《泰山叢書》中的《泰山紀勝》、《泰山圖說》、《岱宗大觀》各一卷。《泰山叢書》全部手稿今存曲阜師范大學圖書館,1989年11月復制印刷,是古代近代泰山著述的集大成者》[以上參見《周郢文史論文集》,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第一版第246-277頁。]。

3、西學東漸時期

二十世紀的學術新思潮的傳入,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產生了一批學術巨子,而這些學術巨子也每每用其新的思維與視角展開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研究,泰山文化他們偶有涉及,但卻代表了這一時期泰山文化研究的學術高點,同時也反映了泰山文化研究從傳統走向現代的學術精英的新思維。

如章太炎在《訄書》中專設《封禪》一節,在《檢論·原教》中也專論封禪。章太炎在《封禪》中稱:「人主方教民佃漁,以避蜚征之螫,何暇議禮?」可見,「人主」教民打獵與捕魚以防飛禽走獸侵擾的草昧時代,尚談不上禮儀。他認為帝王「封禪為武事,非為文事」。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逐步演變成社會習俗,「彼夷俗事上帝,故文以祭天以肅其志,文之以祀後土以順其禮,文之以秩群神以揚其職。是其示威者,則猶偃伯靈台者也。」章太炎對斯賓塞社會學思想情有獨鍾。早在1898年,時任《昌言報》主筆的章太炎和總翻譯曾廣銓合作翻譯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著作《短論:科學的,政治的,思辯的》(Essays: Scientific,Political, and Speculative)中《論進境之理》(Progress: Its law and Cause[1])及《論禮儀》(Manners and Fashion)。「章太炎行文的思路正是藉助斯賓塞《論禮儀》中所闡明的社會風俗習慣的演變與政治統治、宗教統治一樣,有其整合社會思想的目的[王天根,《章太炎對「本土經驗」的強調與早期「西方社會學中國化」》,《東方叢刊》2004年第1期。]。所以他認為「然則所以惡傷土石草木者,在彼不在此;所以用蒲草者,在彼不在此。先王以『仁物』叫號於九圍,而實陰收其利,故封禪可尚也。」[章炳麟,《訄書》,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28頁。]章太炎還從社會風俗習慣變遷、新陳代謝的角度,詮釋了具有神秘色彩的《河圖》。實際上,隨著宇宙的進化與更替,「河圖」之說同「封禪」一樣,不過是人們對人類社會的歷史不斷詮釋的結果,其原意與章太炎所處的近代社會對此的審視完全是兩碼事。這樣,與《史記》所彰顯的「封禪」觀念形成強烈對比,為泰山封禪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學術視角

3. 山東中煙的泰山文化以王者之氣勇者之志等幾方面來展現它的深厚的文化內涵

(一)王者之氣,「泰山」文化蘊含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
泰山又稱東岳,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東」意味著成長,代表著發展,秦皇漢武等有為君主之所以鍾愛泰山進行「封禪」大典,正是因為泰山孕育著生生不息的發展之力。「泰山觀日出」帶給觀者的不僅是旭日東升的美景,更是勃勃生機的震撼。泰山朝氣蓬勃的發展寓意賦予山東中煙欣欣向榮,不斷蓬勃發展的意向。
山東中煙正處於凝聚「精氣神」、銳意「上變拼」的發展階段,全體員工將在「泰山」文化的倡導下,以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以「我們就是泰山」的豪邁氣勢,全面貫徹落實「五個更加註重」的要求,始終緊扣「整體工作上台階,山東中煙上水平」的主題,呈現出持續快速平穩發展的勃勃生機。
(二)勇者之志,「泰山」文化蘊含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
泰山,以其壁立千仞、巍然屹立的偉岸雄姿,激發了人
們登攀向上的渴求。文學家楊朔在《泰山極頂》中言道:「泰山之壯美,盡在攀登中。」正是在不斷攀援的過程中,激發了人們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力,展現了人的本質力量;執著登攀,直至泰山登頂的目標,促使人們努力進取,自強不息。
山東中煙發展和壯大的過程就是努力攀登、不斷超越、追求卓越的過程。沿途有擦肩而過的荊棘刺痛,有粗礪山岩的絆腳,但這一切皆不能阻止山東中煙人前行。山東中煙人在布滿荊棘的坎坷征程中以「上變拼」的精神追求和泰山挑夫的攀登意志,進取開拓,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堅韌不拔、執著專注。
(三)仁者之懷,「泰山」文化蘊含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泰山,包容萬物、博大虛懷,聖人先賢感嘆「登泰山而小天下」;文人墨客留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泰山,經歷了多少歲月洗禮,經受了多少雪雨風霜,承載了各區域、各民族的優秀文化。
山東中煙以博大的胸懷,秉承齊魯大地的厚重文化,同時,不斷學習和借鑒國內外、行業內外優秀的文化建設經驗;在內部文化整合中,堅持「一元主導,尊重個性」的原則,充分吸納各子文化中的優秀元素,堅持以人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培養人、合理使用人、全方位提高員工能力素質作為管理的主要內容,致力於打造一支高效的團隊,致力於貫徹「一家人,一盤棋,一條心」的全局觀
念。
(四)恆者之脈,「泰山」文化蘊含穩健務實的工作作風
泰山,以其雄渾大氣、深沉厚重而著稱,人們常言「穩如泰山」。
山東中煙始終堅持循序漸進、持續成長的科學發展觀。不讓細土,成其大;積硅步,至千里;積小流,成江海。科學理性分析問題,克服各種急功近利、盲目攀比、不切實際的浮躁情緒,厚德、堅韌,泰而不驕、虛懷若谷,體現了山東中煙人穩健務實的工作態度。
山東中煙人始終秉承實事求是、穩健務實的工作作風,求真務實的企業信念,在工作中,腳踏實地、崇尚實干,注重實效,不唯名、只唯實,將企業的根基構築得像泰山一樣穩固。
(五)義者之責,「泰山」文化蘊含勇於擔當的責任意識
山東中煙人始終勇於承擔「報效國家,回報社會,成就員工」的行業使命。
山東中煙奇葩綻放,成就中國煙草的大成事業。山東中煙人立足整體,布局局部,合理制定發展規劃和發展速度,著眼對整個行業「卷煙上水平」的大局做出貢獻,承擔起行業發展的責任。
山東中煙致力於改善產品,提高質量,加快品牌整合,合理進行合作品牌加工布局,承擔起自身發展應負的責任。
滿足消費者需求、維護消費者利益。面對卷煙消費者日益關注「吸煙與健康」問題,面對消費者對優質、低害卷煙日益迫切的消費訴求,山東中煙致力於持續提高中式卷煙減害降焦技術,生產優質低害卷煙,承擔無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做優秀企業公民。

4. 泰安的泰山文化

泰 山 文 化
■ 泰山封禪文化
封禪文化是泰山最重要的歷史文化現象,泰山的顯赫名氣正是源於此。
從自然的角度看,泰山的美是一種雄渾、粗曠、壯闊、博大之美,但泰山的自然之美有局限,比不了黃山。黃山除了擁有泰山的雄渾壯闊之美外,還多了一些秀麗陰柔、精巧雅緻、變幻多端、博大精深之美。所以雖然有「泰山歸來不看岳」之說,但更有「黃山歸來不看山」之說。
假設泰山沒有了歷朝皇帝的頂禮膜拜,僅憑泰山的自然姿色,還能稱得上是「聖山」和「國山」嗎?還會是「五嶽之首」嗎?還能被選為世界雙重遺產嗎?恐怕這些都要打上一個問號。
黃山與泰山這兩個中國冠有「雙遺產」稱號的名山,黃山的世界自然遺產當之無愧,而泰山世界文化遺產的名號更加名副其實。從這一意義上講,泰山遊程的文化色彩更加濃厚一些,「五嶽之首」也更多地強調了泰山在中國名山中的政治和文化地位,而封禪則正是這政治文化意義中最最厚重的一筆!
• 詳細了解泰山封禪文化
■ 泰山宗教文化
泰山是道教名山,但儒、佛兩教在泰山的影響亦不可小覷,三教合一的情形比比皆是。
道教在泰山是最為彰顯的文化現象,登山途中處處可見的幾乎都是香火鼎盛的道觀。
釋迦牟尼在和元君老母的千年鬥法中最終處在了下風,佛教後來被道教勢力逐出了泰山的主要區域之外,只能在山之陽或山之陰的山麓邊緣覓到幾處領地,頑強地顯示著它們的存在。
儒教仰仗著國教的地位,又有著孔子遠在泰山名揚海內外之前的歷史性登臨,再加之歷朝統治者對泰山無以復加的頂禮膜拜,才得以獲得了與道教分庭抗禮的平等地位。
從泰山的角度觀察道、儒兩教的的關系,是極有趣味的一件事情。表面看,中國的統治者與人民大眾可以在泰山找到共鳴與和諧,於是產生了「泰山安則天下安」之說,這大概是「國泰民安」的最早版本。但兩者祀奉的偶像卻仍然有著絕然差別:統治者嚮往的是東岳大帝的至高無上威儀,老百姓企盼的是泰山老母的寬厚仁慈胸懷。時至今日,影響猶存。您不妨在泰山遊程中仔細觀察朝拜泰山的熙熙攘攘人群,品味身處社會不同階層人士攀登泰山的不同心態與動機。
■ 泰山石刻文化
石刻文化不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形式,但可以這樣說,石刻文化在中國發育的最為完善,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泰山得以獲得世界雙遺產的美名,其中石刻文化功不可沒。當年泰山申報世界遺產時,國家文化部是擬按自然遺產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審批的。因為當時世界上還沒有一處「雙遺產」。不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盧卡斯先生親臨泰山考察後,不僅對泰山的自然風光大加贊賞,更陶醉於泰山的豐厚文化遺產,盧卡斯先生下山後興奮地為泰山題詞:「泰山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合在一起,並在人與自然的概念上開闊了眼界,這是中國對世界人類的巨大貢獻。」果然,1987年底的世界遺產大會,泰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改寫了世界遺產的分類。
盧卡斯先生和聯合國評委們當年所陶醉的泰山文化,石刻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的一項,因為若沒有了登山盤道兩旁幾乎步步可見的刻石文化,泰山的文化氛圍就會大打折扣,泰山也就與普通大山沒有了區別。石刻文化是一種自然與文化結合最為直觀的形式。它升華了物質——使本來毫無生氣的石頭有了靈氣;它又物化了精神,把人們對自然產生的美感表達了出來並告知別人和後世人。
泰山石刻源遠流長,分布廣泛,數量眾多,現存碑刻500餘座、摩崖題刻800餘處,碑刻題名之多冠中國名山之首,成為一處天然的書法展覽,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一方面,泰山石刻涵括了整個中國的書法史,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形變神異、一脈相承的發展脈絡,而且珍藏了像秦朝的《李斯碑》、漢代的《張遷碑》、《衡方碑》、晉代的《孫夫人碑》,以及北齊的經石峪《金剛經》大字和唐朝的《紀泰山銘》等一大批名碑。另一方面,泰山石刻還有極高的文獻史料價值,從秦始皇的一統天下,到南北朝的戰亂紛爭,從漢唐盛世到北宋朝的沒落,乃至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元明清各代,無論是帝王將相的封禪祭祀之舉,還是平民百姓的朝山之願;無論是文人墨客對秀山麗水的吟唱,還是官逼民反、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從泰山石刻的文字中都有準確、可靠的記載,這些都是研究中國社會發展和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料。此外,泰山沿途眾多的摩崖石刻,或托物詠志,或題景留名,或贊泰山拔地通天之雄,或頌幽奧旖旎之秀,使自然之美融合在石刻藝術之中,石刻藝術又渾然於自然之景,成為連結遊人與自然山水的紐帶,充實豐富了泰山美的內涵。
■ 泰山建築文化
泰山是中國古建築的薈萃之地,其中不乏精華所在。岱廟與北京故宮、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群。靈岩寺自古為「域中四絕」之一。在泰山看古代建築,岱廟當然是必去的,從岱廟出北門後,莫忘從東路徒步攀登, 王母池、孔子登臨處、十八盤、南天門、碧霞寺……均堪稱傑作,泰山南麓的普照寺為著名佛教廟宇、泰山之北的齊長城更是世界之最,比八達嶺為代表的明長城古老上千年。
■ 泰山民俗文化
在歷朝統治者的眼裡,泰山是凜然不可冒犯的,漢武帝當年登泰山時,一路驚呼「大矣!極矣!駭矣……」他們對泰山的崇怵之情,蓋因「君權神授」。說白了,他們登封泰山的目的,是想討好泰山神,讓神仙幫助他圓皇位永固、江山永駐之夢。
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泰山沒有那麼威嚴,泰山諸神也是親切有加。如果您稍微關注一下泰山的文化和歷史,就會發現皇帝和統治者尊崇的是東岳大帝,東岳大帝是男性化、孔武有力、神力無邊的化身。而老百姓對權利象徵的東岳大帝只是敬而遠之,他們幾乎傾全力敬奉泰山女神——碧霞元君,俗稱泰山老奶奶,一位慈眉善目的女性。在泰山,最好的廟宇是供奉泰山女神的碧霞祠,香火最旺的地方也是碧霞祠。無論建築的規模、檔次、數量等等,東岳廟都比不上元君廟。細細品位這其中的差異,研究一下統治者與普通人為何對泰山神有著不同的選擇與敬奉?是不是很有意思?
由於距孔子誕生地曲阜很近,泰安人的日常風俗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最大。同時,泰山是道教名山,對泰安人的民間信仰影響最大。下面簡單介紹一些比較常見的風俗。
泰山老奶奶的生日 陰歷的3月15日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這是泰安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每年這時拜山的人來自四面八方,泰城的人更是幾乎每家必去。如果旅遊者時間恰當,可不要錯過,你能從中感受到古代百姓進香盛況的影子。
東岳廟會 東岳大帝的誕辰是3月28日,自宋朝起,每年此時立泰山廟會,以祭東岳大帝。地點在東岳廟即岱廟。除祭祈活動外,後世逐漸增加了商貿、娛樂活動等內容,服務於來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水滸傳》中燕青打擂就是在泰山東岳廟會上。
另外元君生日為4月28日,與東岳大帝生日僅僅晚一個月,而且後世碧霞元君的影響超過了東岳大帝,因此東岳廟會拖長了時間,增加了祭祀碧霞元君的內容。文革期間一度取消了東岳廟會。
現在的東岳廟會會期在5月6日至12日,一般在岱宗坊西側的廣場舉行。廟會內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動以外,主要是經貿活動、旅遊觀光和文化娛樂。近年來,八方人士紛至沓來,國外客商及遊客也不斷增加。
王母生日 陰歷的3月3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年這時進香的人絡繹不絕,其中海外、港澳的香客不在少數。
喪事 泰安喪事的辦理講究不少。首先要向親朋好友報喪。訂好日子設靈棚,門口有專門負責上帳的人,親朋好友捐的錢要上榜公布,來的人越多,捐的錢越多,說明主家的人緣越好。直系親屬捐的錢越多說明家庭團結。被人高看一眼。每有喪事自家直系親屬要在旁哭喪,人越多聲音越大,說明孝心越多,最後主家要設宴招待賓朋,以示感謝。
酒席 泰安人乃至山東人酒桌上的講究特別多,在鄉下尤其如此。首先是座次,一定不能搞錯,座位有主賓副賓、主陪副陪之分,一般面對門的座位是正座,應為主賓副賓坐,背對門的座位為主陪副陪坐。喝酒時一般用幾錢的小酒杯,但花樣繁多,「哥倆好」「四喜發財」「六六大順」「十二周全」等等,一不留神,就不知喝多少了。全國有一半的白酒產自山東,山東人酒量大多很好。
打招呼 如果你在泰安問人:「您是哪人?」老泰安人一般說自己是「泰城的」。由於受孔子的影響,泰安人打招呼一般尊稱一聲「老師」。
生小孩 自己家有小孩出生先要通知親朋好友。親朋好友會來看望,一般由家中女性出面接待,過去,每家大多是用一對小籃子,裝上雞蛋等物品在用紅布蓋上,挑者送去,現在,大多是送雙數的營養品即可,在鄉下,還經常可以看到幾個大嬸挑著蓋紅布的挑子排著隊的身影。之後主家會回請,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吃面」。
許願還願 這一民俗是泰山周圍方圓幾百里的古俗。據民國時的泰安縣志記載:「泰山為五嶽首,而聖田之廟在焉,既有求而必應,亦無感之不通。上山祈願一般在山頂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訴」。「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歲,賈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祈嗣。」並向元君許下承諾。一旦實現就必須要還願,既落實所許之承諾。一旦沒有實現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終滿意後再行還願。
許願還願的形式多種多樣,有供奉獻禮者,有掛袍送匾者,有捐資修廟者,也有植樹造林者。
進香 進香的准備工作很復雜。聯絡會員、收斂會費、購置祭品等。進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於東岳大帝的生日是陰歷3月28日,碧霞元君的生日是4月18日,所以這一期間香火最盛。准備妥當後就開始啟程上山進香。進香的一般程序是:「啟程,沿路焚祠,沖火,落宿,登山,報號(到泰山娘娘殿前報到),朝頂,守架,進貢,進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駕,謝山」。
上山進焚的香紙有三種:一是黃草紙(當地稱火紙),二是印有玉皇大帝為行長,東岳大帝為別行長的大面額冥幣,三是元寶,用錫箔、裱糊、金銀成對。碧霞祠有一方「碧霞元君璽」,有錢的香客可請道士在紙上加蓋璽印。
求子 進山求子的最多,天南海北的都有。求男孩者在碧霞祠拴一個金男娃,求女孩拴一個金女娃。並以此向泰山老奶奶許願。
生育禮俗 岱下方圓幾百里曾有一套完整的生育程序。
一是擇定吉日。欲求生子,須由妻子出面,帶上禮品去求當地的「神媽子」擇定吉日,安排求子儀式。
二是籌備供事。主要是購置香燭、火紙、供品等。供桌的擺放是兩碗饅頭,兩個盤子——魚和雞蛋,兩個果碟——棗和栗子。供品前擺三個香爐一字排開。紅布條寫上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裝入火紙折成的紙盒中,將供桌抬往神媽子家。
三是舉行儀式。由求子的婦女點燃三炷香,插在香爐上,與神媽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由神媽子祈禱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後將紅布條焚燒。接著,神媽子續香,再由求子婦女訴說求子的心願後進香,並各取一隻棗和栗子吃下,與神媽子一起跪至香全部燃盡。
四是還願。如果果真得子,要到附近的泰山老奶奶行宮還願(最好是到泰山碧霞祠還願)。
若祈子未成,則再來一次,但「求子不過三」。
石敢當 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甚至國外中華文化圈都有源於泰山的石敢當信仰。將寫有「泰山石敢當」的石碑或石人立於路、橋要沖之處,或者砌於房屋牆壁之內,起到避妖邪、壓災殃的作用。日本、新加坡等國也有此風俗。
節令習俗 泰山腳下除了我國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端午、乞巧(7月7日)、中秋、重陽等節日外,還有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天貺節和浴佛節。
天貺節源於宋真宗封禪泰山,公元1008年的舊歷6月6日天降書於泰山,於是宋真宗大舉封禪。為感謝上天,不僅在岱廟修建天貺殿,而且定6月6日為天貺節。這一節日現已沿襲演繹成嫁出去的閨女回娘家看望雙親的節日,或者曬衣、曬書的日子。
浴佛節為4月8日,傳說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節又增加了慶賀東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生日的內容,三位一體,佛道融合,古代十分隆重。
■ 泰山神話傳說
• 盤古之死
• 盤古開東岳為首
• 何首烏
• 黑虯升天
• 萬丈碑
• 泰山牧羊老人
• 石門洞
• 懸雲寺
• 司馬遷與「重於泰山,輕於鴻毛」
• 碧霞元君的來歷
• 泰山奶奶游徂徠
• 岱宗坊
• 東岳上卿茅神仙
• 泰山女兒茶的來歷
• 竹林寺
• 姊妹松
• 有眼不識泰山
• 雲步橋
• 遊仙樂
• 仙泉
• 汶河倒流
泰山神話傳說詳情請打開:
http://www.ytrip-ts.com/hang/wenhua.htm
再點擊有關鏈接

5. 泰山文化的介紹

泰山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通鑒》該書由曲進賢主編,齊魯書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這一專著成果。該專著從全新的角度論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闡明了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化特徵,論證了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系,揭示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進軌跡,凸現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集中展現了當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6. 泰山文化是什麼樣的文化

泰山文化在華夏文化史中有著特殊的地位,泰山崇拜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有其歷史原因。《海經》中的昆侖就是泰山;夏前華夏族活動在泰山周圍的山東中南部及其周邊地區,創造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的先民是華夏族的祖先;幾千年來,對泰山的封禪祭祀不過是自然崇拜、神靈崇拜、祖先崇拜三位一體的泰山崇拜的一種表現。

泰山文化應該定位於「華夏之源,中華神山」。

泰山以其雄偉的山姿、悠久的歷史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泰山崇拜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吸引著歷代帝王、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也給我們留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什麼泰山在華夏族心目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在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有如此重要的影響?《山東省志·泰山志》的解釋是:泰山雄居東方,巍峨聳立於華北大平原,在古代被認為是「萬物之始,交代之處」,因而被推為五嶽之宗,成為歷代帝王封禪、朝拜的聖地。這種用五行說解釋泰山文化現象的理論,忽視了五行說不過二千多年歷史,而泰山崇拜則是五千年甚至五萬年、五十萬年前就存在著的文化現象,倒置了五行說與泰山崇拜的因果關系;更不能說明古代帝王禪泰山下雲雲小山、梁父小山等的原因。其實,泰山崇拜文化現象的實質是:泰山是華夏上古先民心目中的神山,是「(天)帝之下都」,是「天」的象徵,而這種文化產生的背景,乃是泰山周圍是華夏族的發祥地。五千年(或更遠)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對泰山的封禪、祭祀、朝拜不過是對泰山的自然崇拜、神靈崇拜、祖先崇拜文化現象的一種延續。所以,如果要對泰山文化進行定位,那就應該定位於「華夏之源,中華神山」。
將泰山文化定位於「華夏之源,中華神山」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有兩個:一是古昆侖虛(丘)就是泰山;二是夏朝以前華夏族就生活在昆侖虛周圍。所以,確立以上定位,必須首先從昆侖虛開始。
今天能證明昆侖虛就是泰山的直接證據已經不多,但仍能從蛛絲馬跡中發現一些線索。其一,現臨淄與博山之間,還有大昆侖村名和小昆侖的山名;其二,位於泰山北麓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距岱頂22.5公里的昆瑞山在晉朝時還叫作昆侖山(《山東省志·泰山志》206頁);其三,《史記·孝武本紀第十二》雲,漢武帝封泰山時曾「天子從昆侖道入」;其四,比較《莊子·天地》「黃帝游乎赤水之上,登乎昆侖之丘」和《韓非子·十過》「昔者,黃帝合鬼神於泰山之上」,說明泰山和昆侖虛有某種聯系。以上證據,雖然不能肯定昆侖虛就是泰山,但卻給了我們一些啟發,那就是應該對泰山和昆侖虛之間的聯系進行研究。
由於歷史的原因,關於昆侖虛的典籍史料少之又少,近幾十年來,「出於唐虞之際」(見西漢劉秀(歆)《上〈山海經〉表》;王充《論衡》、趙長君《吳越春秋》亦稱禹、益所作;《顏氏家訓·書證》也認為:「《山海經》,禹、益所記」)的地理類典籍《山海經》受到了人們的重視,而且挖掘出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7. 名山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中國最好聽的山名有哪些?有什麼文化內涵?快來看一看

玖石子
02月22日 · 中也環保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職業經理人
五嶽獨尊泰山

泰山各種各樣人文景觀和民間信仰以及宗教活動等都是流經幾千年的沉澱形成的,各種各樣的內容豐富了泰山文化的豐富的人文內涵,我國山嶽文化最為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泰山文化,泰山文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泰山文化的內涵

(一)封禪文化

泰山文化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就是封禪,這是古代帝王和天地進行溝通的一種方式。從司馬遷寫的《史記》中的詳細記載,泰山文化的封禪文化從秦始皇時代正式開始,在我國整個封建時期先後有六位皇帝對泰山進行封禪,使泰山具備了獨特的封禪文化。

(二)宗教文化

泰山宣揚佛、道共存,和我國傳統的道教名山和佛教名山是不同的。泰山的宗教文化以道教為主體,倡導佛教、道教共同存在。有關於泰山文化的研究熱點就是宗教文化。泰山宗教信仰的基礎就是其獨特的自然特徵,而以封禪祭祀為主要內容的宗教活動,就是泰山最為獨特的宗教文化。而泰山宗教文化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在宋代的時期,泰山宗教文化的主題就是祈求國泰民安。泰山的宗教文化使道家文化進行了滲透和融合,促進了道教思想的形成。

(三)石刻文化

泰山文化的集中體現就是泰山石刻,其具有很強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泰山的石刻主要由摩崖石刻和碑刻兩個類型組成。根據相關的記載得知,我國泰山有記載的石刻就有1800多處。泰山石刻在我國石刻歷史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泰山石刻的歷史十分悠久,而它的種類也比較豐富,對於我國石刻的相關研究起到促進作用。泰山石刻對於我國書法藝術的研究還起到重要的作用,泰山石刻對於我國的書法藝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民俗文化

泰山文化中民族文化這一部分在我國具有上千年的歷史,而泰山民俗文化的內涵也十分豐富,主要集中在泰山老奶奶和泰山石敢當的民俗文化方面。近年來,我國有一些學者對於泰山石敢當習俗進行全面的分析,將其對於現如今的作用進行具體的論述。泰山民俗文化和我國的民俗學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共通性。而泰山當期祈願活動根據具體的祈求內容和活動規模進行劃分,可以將泰山民族文化分成祈福消災和祈命祛病兩個類型。

廬山

廬山作為千古名山,它的文化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其文化內涵似可用12個字概括:暢融三家,並蓄中西,蘊涵政治。從東漢起,儒、釋、道相繼進入廬山,互爭雄長,競相發展。近代以前,廬山中西文化並蓄集中於佛學領域,近代以來,西方列強染指廬山,出現了中西文化的沖撞,交流與融合的趨勢。廬山與政治發生關系,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廬山將伴隨著文化的發展進一步走向世界,走向未來。

1. 山水文化

廬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勝古跡遍布。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煙海的丹青墨跡和膾炙人口的篇章。蘇軾寫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廬山雲霧;李白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秀峰馬尾瀑;毛澤東寫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呂洞賓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詩景交融、名揚四海的絕境。廬山的名勝古跡還有:列中國四大書院之首的白鹿洞書院、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屯兵飲馬的小天池、憑欄可極目遠眺蜿蜒長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徑賞花的花徑、千年古樹三寶樹、觀鄱陽 湖 日出 的含 鄱 口, 有 3000 多 種植 物 的植 物園 、 如五 老並 立 的五 老峰 、 拋珠 濺玉的三疊泉瀑布,被陸羽譽為天下第一泉的谷簾泉,天下第六泉的招隱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峰頂龍池水,等等。

2.宗教文化 在 祖 國 的 大 地 上 , 一 說 起 四 大 佛 教 名 山 , 幾 乎 婦 孺 皆 知 , 而 世 界 文 化 景 觀——廬山的宗教文化則更引人入勝。廬山宗教文化的獨特性則在於「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在這座雲霧繚繞的靈山中,釋道兩教從互爭雄長走向攜手共勉;在這座 縹 緲的 仙山 中 ,移 植來 了 基督 教( 新 教 )、天 主 教 、東正 教 、伊 斯蘭 教 四顆 具 有極強生命力的「文化」,它們在廬山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把廬山變成了宗教的薈萃地,神靈的伊甸園,宗教文化在廬山文化中的獨特地位是極為顯著的。

黃山

黃山不僅在自然方面具有相當高的景觀價值、美學價值、生態價值和科學價值,而其跟自然資源相關的人文遺產亦在藝術、宗教方面表現的相當豐富。黃山以其「四絕」為代表在地貌、水文、天象、植被各方面都具有相當高的獨特性和典型性意義,自古以來其景觀特色就受到推崇,具有獨一無二性。而伴隨著如此渾厚的自然美景所衍生出來的各類人文資源,另外,黃山不僅作為一個獨特的景區蘊涵了自然生態與人文勝跡更方面的內容,而且自古以來黃山從整體而言已經作為一種文化概念而流傳至今,表現出文化上的整體性。

淵源流長的宗教文化

黃山與宗教有密切的關系,唐代道教舊籍中,關於軒轅黃帝和容成子、浮丘公來山煉丹、得道升天的仙道故事,流傳千年,影響深廣,至今還留下與上述神仙故事有關的許多峰名,如軒轅峰、浮丘峰,以及煉丹、仙人、上升、仙都、道人、望仙諸峰。黃山山名,亦與黃帝煉丹之說有關。道教在黃山建立較早的道觀有浮丘觀、九龍觀等。宋末道士張尹甫在黃山修煉,創建松穀道場。明末以後,全山范圍內,已無道教活動的蹤跡。據《黃山圖經》記載,佛教早在南朝劉宋間就傳入黃山,歷代先後修建寺底近百座。寺廟之中,祥符寺、慈光寺、翠微寺和擲缽禪院,號稱黃山「四大叢林」。黃山歷代釋徒中,能詩善畫者多,著名的有:唐代島雲,明代海能、弘智、音可、元則、王寅,清代大均、大涵、檗庵、漸江、雪庄等,都有作品傳世。

8. 泰山的歷史文化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

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 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

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

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

(8)泰山文化的內涵是什麼擴展閱讀

泰山文化

泰山研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大致分為古代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紀末及新世紀三個階段。《泰山通鑒》該書由曲進賢主編,齊魯書社2005年出版(先秦至清代卷)這一專著成果。

該專著從全新的角度論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發展、演變的脈絡,闡明了在各個歷史時期出現的文化特徵。

論證了泰山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淵源關系,揭示了泰山從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進軌跡,凸顯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內涵與現實意義,集中展現了當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9. 泰山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

1966年在新泰發現的「智人牙齒化石」證明,早在五萬年前,泰山一帶就有人類活動。1959年在大汶口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說明,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在這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還有泰山以北的著名的「龍山文化遺址」,也表明了幾千年前,以泰山為中心的廣大地區是我國古代文化一個重要發源地。傳說少皞居曲阜,舜耕歷山,也和泰山有密切的關系。泰山一帶地處黃河下游,遠古時期經常是洪水泛濫為災,為什麼這里反而一直是人口密集、生產先進、文化發達的地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述古代東方、亞細亞生產方式時都談到治水問題。我想上述問題,也和治水有關。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當洪水泛濫時,都依託泰山,向高處轉移;等到洪水過去之後,這里又變成大片適宜農耕和放牧的肥沃的土地。所以治理洪水,變害為利,就成了遠古時期人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大事,並造就了像舜、禹、益這樣的治水專家;而泰山也就成了我們祖先生產和生活以及創造文明的基礎。《尚書·舜典》中稱泰山為「岱宗」,據我的理解是:岱者,代也,宗者,祖也,意為歷代之祖,也就是說,泰山是祖宗之山,由此也可證明,泰山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
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的繁衍,生活在泰山地區的人們不斷向外地疏散遷徙。他們雖然遠離泰山,但仍然視泰山為自己的故鄉,死後靈魂還要返回故土。如漢代樂府民歌中的《泰山吟》、《梁甫吟》、《蒿里曲》,晉代干寶《搜神記》中的《胡母班》、《蔣濟亡兒》、《賈文合》等民間神話傳說,直到宋代《太平廣記》中的《集異記》以及清代袁枚的《子不語》、俞樾的《右台仙館筆記》等書,均記錄了人們死後魂歸泰山或泰山神主管亡人鬼魂的故事。中國這一古老的宗教神話傳說,上下流行數千年,幾乎遍及全國各地;甚至在窮鄉僻壤中還到處可見刻有「泰山石敢當」字樣的石碣,以求泰山神的保護。此外,諸如「登泰山而小天下」、「挾泰山以超北海」、「重於泰山」、「安如泰山」、「泰山北斗」、「有眼不識泰山」等譬喻,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語。這一切都說明泰山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尊貴和崇高地位。
歷代帝王的封禪泰山,對於泰山崇高地位的確立與泰山文化的發展,在客觀上也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封禪之說,最早見於《管子·封禪篇》,原文已佚,司馬遷的《史記·封禪書》曾節引其片斷。據說古者七十七君皆受天命封禪泰山,以表示自己的功業和統治地位得到上天的承認,亦即奉天承運、君權神授。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自以為有「一匡天下」之功,也想封禪泰山,但管仲認為齊桓公還不夠資格,因而作罷。以後魯國三卿之一季氏「旅於泰山」,即到泰山去祭祀,同樣遭到孔子的反對,認為是非禮的行動。真正把古代封禪神話變成事實的應首推秦始皇帝。秦始皇吞並六國,一統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完全具備了封禪泰山的資格。於是在統一全國的第三年,即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便親率千乘萬騎,大小臣工巡狩山東,封泰山,禪梁父,並立石頌德,成了有歷史記載以來封禪泰山的第一個封建帝王。其後歷代帝王不斷有封禪活動,著名的有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與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等。宋真宗封禪以後,直至清代,歷代帝王雖沒有再舉行過封禪大典,但仍據祀典按時派遣官員祭告泰山,或親臨致祭。如清朝乾隆皇帝來泰山就多達十一次。當然,不論是封禪還是祭祀泰山,現在看來,都屬於封建迷信活動,且有其政治目的;不過從另一方面看,這些活動,也給泰山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跡,豐富了泰山的歷史內容。
泰山不僅是歷史名山,也是文化名山。中國古代文化大體有三個系統:一是道教文化,一是佛教文化,一是儒家文化。這三系統的文化,在泰山都有集中的多方面的反映。自古以來,泰山就是道教興盛之地。從祭祀東岳大帝到朝拜碧元君,從山下到山頂幾乎所有的重要宮觀廟宇(普照寺除外),大都是屬於道教的建築。金元之際興起於山東半島的全真教,在泰山也有一定的勢力。全真教大師棲霞人丘處機的女弟子訾守慎曾在岱廟西北隅的長春觀任主持,後由元帝賜其廟號為妙真觀,廟中原有長春真人丘處機的牒文和成吉思汗敕旨立的石碑。另一全真教道士張志純曾募化擴建泰山頂上的廟宇,「累歲乃成」,其詩友杜仁傑《天門銘序》稱其有「破天荒」之功。普照寺,可視為佛教文化的代表。據說始建於北朝,重建於金代,是泰山現存唯一頗具規模的佛教寺院。明初朝鮮名僧滿空禪師等人渡海至山東,於宣德三年(1428)領得度牒來普照寺,為重開山門之祖。清初詩僧元玉(號石堂)也在此做過主持,著有《石堂集》。普照寺是清代禪宗的著名寺院。泰山書院則代表著儒家文化。可惜已經廢棄,僅存遺址。泰山書院是北宋著名大儒孫復、石介、胡瑗讀書講學的地方,號稱「宋初三先生」。黃宗羲《宋元學案·序錄》說:「宋世學術之盛,安定(胡瑗)、泰山(孫復)為之先河。」這說明泰山學派在中國儒學發展史上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泰山書院治學嚴謹刻苦,注重學以致用,為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建議恢復泰山書院,把泰山書院建成一個現代教育中心、學術研究中心、對外文化交流中心。
上述儒釋道三大派的文化,通過泰山歷代建築、書畫石刻,以及有關泰山大量的名人題詠,各種文物古跡,而充分表現出來,使泰山成為文化名山。有人說泰山是歷代書法石刻藝術的長廊,也有人說泰山是古代建築的博覽會,這都是當之無愧的。我以為泰山還是中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一個縮影和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泰山,開發泰山,不僅具有歷史的和現實的雙重意義,而且也是我們泰山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詩經·魯頌·閟宮》有兩句話:「泰山岩岩,魯邦所瞻。」我斗膽改動其中一個字,曰:「泰山岩岩,萬邦所瞻。」就以此作為向世界名山泰山的獻禮吧!

10. 泰山文化

悠久的歷史

泰山是黃河流域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圍就被我們祖先所開發,泰山南麓的大墳口文化,北麓的龍山文化遺存,便是佐證。再早還有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 戰國時期,沿泰山山脈直達黃海邊修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 泰山與孔子活動有關的景點有孔子登臨處坊、望吳聖跡坊、孔子小天下處、孔子廟、瞻魯台、猛虎溝等。 神山、文化寶庫 泰山有"五嶽之首"、"五嶽獨尊"的稱譽。它是政權的象徵,成為一座神聖的山。古代帝王登基之初,太平之歲,多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先秦時期有72代君主到泰山封禪;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泰山封禪27次。皇帝的封禪活動和雄偉多姿的壯麗景色,歷代文化名人紛至泰山進行詩文著述,留下了數以干計的詩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詩文,成為中國的傳世名篇;天貺殿的宋代壁畫、靈岩寺的宋代彩塑羅漢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國書法藝術之大成,真草隸篆各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畢至,是中國歷代書法及石刻藝術的博覽館。泰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現存古遺址97處,古建築群22處(表3),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實物資料。網路地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最新數據為准。

閱讀全文

與泰山文化的內涵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