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四運動前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
五四運動前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思想運動,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屬於新民主主義的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代表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並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思想條件。
資料拓展
新文化運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即前期其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反對封建舊文化的斗爭,大家熟知的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後期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後,則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題。
新文化運動是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前後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1915年,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舊稱「德先生」與「賽先生」)。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由於新文化運動全面反封,將中國所有的古典文化都歸歸於需要「反」的行列,因此新文化運動也是中國古典文化走向沒落的開端。
B. 新文化運動性質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以《新青年》雜志的創辦為標志。《新青年》是在1915年9月創刊的。原名《青年》,自第二卷第一號(1916年9月)才改名為《新青年》。編者是陳獨秀,直到1917年,這個刊物完全由他自己主辦。陳獨秀出任北大文科學長後,《新青年》編輯部也由上海移到北京,地址在北京池子箭胡同九號(即陳獨秀的家中)。從1918年1月開始,《新青年》由陳獨秀個人主編改為同人刊物。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人都參加到編輯部中來並成為主要撰稿人。據沈尹默回憶:"《新青年》搬到北京後,成立了新的編輯委員會,編委七人:陳獨秀、周樹人、周作人、錢玄同、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並規定由七人編委輪流編輯,每期一人,周而復始。"這樣以《新青年》為核心,大體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化陣營。這個陣營的每個成員大都接受了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的進化論。這些思想成為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
C. 五四運動前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什麼
五四前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思想運動,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五四運動後新文化運動屬於新民主主義的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代表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並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思想條件。
早期新文化運動主要內容的是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迷信和愚昧、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封建禮教、主張實行文學革命。
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
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
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其在高級知識分子中更是主導。
D. 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什麼
新文化運動是指20世紀初反對封建文化的思想啟蒙運動。是由一小部分激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發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義的束縛,力爭實現名符其實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創造了條件。
新文化運動從內容到形式的深刻變化,是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重要標志之一。
(4)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興起背景
1、政治方面:帝國主義加緊侵略;軍閥統治,日趨黑暗,必須繼續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
2、經濟方面:一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台,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發展資本主義,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觀念和尊孔復古逆流勢不兩立)。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
4、階級方面: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
5、因此,新文化運動的出現既是當時特定歷史時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也是近代中國經歷長期的物質、思想准備基礎上的必然結果。
E. 請問新文化運動是一場什麼性質的運動你有什麼好的想法嗎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早期新文化運動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重要影響。有學者認為,一是早期新文化運動宣傳了民主科學思想,為五四愛國運動做了思想准備;二是早期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改造國民性的思潮,激發了民族主義,促進了民族意識。
3、後期則由先進的知識分子極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題。
①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新文化運動又是一場文學革命。《新青年》提出了提倡白話文。它不可避免地具有階級性和局限性,五四以後的新文化運動屬於新民主主義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代表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思想條件。新文化運動。
F. 新文化運動的性質和意義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3)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4)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不過,新文化運動中的先進分子,大多有一些偏激情緒,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著絕對肯定或絕對否定的偏向,這種看法一直影響到後來。
G. 早期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
是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的思想運動,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和時代的局限性。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1、它是造成創造我們民族新文化的利器,從新文化運動開始,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開始融入了世界文化的世界之林。過去的時候,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融和交流還是比較少的。但是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它已經成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這個時候也成為我們建設新文化的基點和起點。
2、新式教育日漸成熟。新文化運動以後,我們中國的新式教育一步一步的成熟,逐漸得到了定型。今天我們能夠享受新式教育的成果,實際上這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產品。
3、中西文化溝通過程中產生了民族文化、復興的自覺意識和必要的精神條件。一開始,我們中國是排斥西方文化的。我們認為自己的文化很優秀。但是後來,我們被迫改變了看法,並逐漸在中西文化的結合上發展了我們的新文化。由此,中國人強化了兩個觀念:世界化的觀念,個性化的觀念。
4、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1、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2、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
3、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H. 新文化運動的性質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
新文化運動是由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蔡元培、錢玄同等一些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
新文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它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一次猛烈的掃盪,促進了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也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做了思想准備。
(8)新文化運動的性質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辛亥革命後,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人們對於辛亥革命失敗的反思。經過辛亥革命,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失敗的根源在於國民腦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識,必須從文化思想上沖擊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識,通過普及共和思想來實現真正的共和政體。
歷史意義
新文化運動在大陸的影響一直及於1949年左右,其主要成果有三:在文化氛圍上,打破了封建舊文化的統治地位,以改良過的歐美新文化替代了舊文化,進一步啟迪了民智,溝通了東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國對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個層次。
在思想上,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專制思想,傳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國現代文人自由主義思想,並使自由主義和三民主義、共產主義並列為現代中國三大思潮。
I. 新文化運動的性質和意義分別是什麼
新文化運動是一次「反傳統、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學革命運動。這次運動沉重打擊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傳統禮教,啟發了人們的民主覺悟,推動了現代科學在中國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奠定了思想基礎。
早期新文化運動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產生了重要影響。有學者認為,首先,早期新文化運動宣傳了民主與科學思想,為五四愛國運動作了思想上的准備;其次,早期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逐漸形成一種改造國民性的思潮,而這一新思潮激發了民族主義,推動了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
最後,早期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中國教育的改革,為五四愛國運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培養了一批領導者和骨幹分子。
在近代中國價值觀重建中,新文化運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學者認為,「民主」「科學」「平等」「社會主義」等新文化運動所宣傳的新價值觀成為當代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思想資源。
新文化運動是由資產階級激進民主主義者發動的。它有偉大的功勞,也有嚴重的缺點。
(1)他們把改造國民性置於優先的地位。但是,離開改造產生封建思想的社會環境的革命實踐,僅僅依靠少數人的吶喊,依靠有限的宣傳手段,要根本改造由這種社會環境產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國民性,是不可能的。 他們沒有把新文化運動同工農運動結合,使文化運動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裡。
(2) 他們還迴避當時對軍閥政府的實際斗爭,也沒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務。
(3) 以當時的文學革命而論,雖然提出建設「國民文學」,但當時的文學活動也只限於一部分知識分子中,還沒有可能普及到工農群眾中去。對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味批判以及對西學的全盤肯定具有片面性,最終導致了西方文學不徹底,東方文學被否定,是中華古典文化走向沒落的開端。
(4)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批判孔學,是為了給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掃清障礙。但是,由於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所以從根本上說,提倡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並不能為人們提供一種思想武器去認識中國,去有效地對中國社會進行改造。
(5)那時的許多領導人物,還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他們使用的方法,一般地還是資產階級的方法。他們中有的人看問題很片面,壞就是絕對的壞,好就是絕對的好。這種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的方法,影響了這個運動後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