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為什麼要崇拜牛和喂牛
在印度,牛是主神濕婆的坐騎,超過80%的印度人都是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每頭牛背上似乎都乘坐著濕婆神,巡視著印度大地,那種神聖的宗教感情確實很難用世俗的眼光來理解。
印度雖然早已是政教分離的現代國家,但宗教在政治生活中仍然有著莫大的影響力,以往的一些暴力沖突與宗教紛爭不無關系。聖雄甘地曾說過:「牛是印度千百萬人的母親。古代的聖賢,不論是誰,都來自牛。」而當神牛與世俗生活發生沖突的時候,在根深蒂固的宗教感情和文化氛圍下,很難用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
據官方統計,新德里流盪的神牛大約有4萬頭。因為憲法禁止屠殺神牛,作為重要的農耕工具,在其年老之後,主人因為世俗的經濟因素往往並不願意為他們贍養天年,而是放之於野,任其自生自滅,這是流浪牛最大的源頭。從這個角度來看,神牛崇拜並沒有超越世俗的價值取向,但由於流浪牛能夠得到市民很好的照顧,同時不會受到傷害,因此也可以說是農民轉嫁經濟負擔的一種傳統方式,並不會導致良心遭譴。
當然,也有一些家養奶牛被放到街頭,只是在擠奶的時候才領回家創造經濟價值,利用神牛崇拜佔便宜的小人也為數不少。兩大因素的驅使下,造成了印度大都市這種獨特的景觀。印度牛口約有2億頭,佔世界總量的1/4,只要有極少數人採取前述兩種方式,流浪牛的數量便會不斷增長。所以,德里高等法院的這個措施只能是權宜之計。實際上,正如一位市政官員指出的那樣,從2003年9月到2005年3月,他們共捕獲3萬頭流浪牛,但最終這些牛又重新走上了街頭。 「保護牛是印度教送給全世界的禮物,只要印度教徒保護牛,印度教就將永遠流傳下去。」
但究竟誰應該承擔起保護神牛的責任,如果把這個責任全民化,那麼,極少數人就存在著鑽空子的機會,在這方面,世俗的經濟規則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據說,在此次活動中捕獲的流浪牛,政府將進行拍賣,以拍賣所得資金來支付賞金。這些牛將被烙上特別的印記,如果再一次流落街頭,牛主將被課以高額罰款。這也許是一種解決方式,用法律來保障宗教的神性,將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落實到個人。無論如何,讓神牛流落街頭的人不僅對宗教不恭,而且對法律不敬,那種佔便宜的人應該得到應有的懲罰。
『貳』 奇葩的印度牛文化,印度村落花費10萬為兩頭牛舉行婚禮
在印度出行什麼不敢惹?恐怕就是滿大街的牛了。印度人和牛有著深厚的情誼,他們相信牛是「神獸」也是繁衍後代的象徵,這個傳統從印度教的誕生一直沿用到今天這個科學發達的時代,實在是讓人很難相信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上圖為牛「婚禮」當天的現場有5000多人參加
花費10萬人民幣給兩頭牛舉行婚禮,並且以後還要經常舉行,真讓人費解!婚禮完畢後,印度人會把牛剛排出的牛糞塗抹自己的額頭,村莊里的醫生甚至還收集牛蹄印下的塵土,並把這些土用於治療方面。
『叄』 印度人為何喜歡供奉牛了為什麼還會有個潑糞節
在古代牛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工具,農耕社會中的牛都會受到保護。我國古代甚至有殺牛和殺人同罪的說法。
不過印度對牛的保護更加不同,因為印度的牛不只是生產工具更是崇拜的神物,印度人雖然信仰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但大多數人都信仰印度教。印度人把牛被視為神聖的象徵,在印度幾乎每頭牛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和人類一起生活。但如果說讓人來侍奉牛的晚年生活那是不可能的,以當絕大部分的牛年老體弱之後就會被放生,這也是導致上面出現牛群阻礙交通現象的原因。
在印度旅行,永遠繞不開的就是神牛。它們不僅在鄉下犁田耕地,也在城市裡大搖大擺。有時候還會直接闖入生意人的店鋪,被騷擾的商家只能好好地「勸」它們離開,而不能驅之以棍棒。
在印度教文化里,牛被視為濕婆神的坐騎,得到特別尊敬。濕婆是印度的三大主神之一,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望,神的坐騎自然也輕視不得。這也就是印度神牛特別牛的原因。
印度的牛,通常在頸項處長有一塊「突起」,叫公牛峰。有公牛峰的牛叫「瘤牛」瘤牛顏色較淺,通常為白色,最為神聖。不知這個是不是也跟種姓有關系,我們知道,通常判斷一個印度人是否為高種姓可以從他們的膚色看出來。在印度鄉間看到的水牛,皮膚為黑色,也沒有公牛峰,相對來說就沒有那麼神聖。大家可能感到比較奇怪的是:雖然尊崇神牛,由於經濟考慮,印度卻是牛肉出口大國。因為屠宰水牛或瘤牛,有時還會造成嚴重的沖突。
所以印度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屠牛節」,被屠的牛有上萬頭創下世界紀錄,不過被屠殺的牛是不允許販賣的,只能讓這些屍體自己分解以表虔誠。
『肆』 印度的牛有什麼典故詳細點
初來印度的朋友,都會看到一種奇異有趣的現象:車來人往的城市大街上,老牛三五成群大搖大擺地游來逛去,有的乾脆街心橫卧,對周圍事物不理不睬,一副怡然自得唯我獨尊的樣子,而往來的各種車輛、行人都躲著、繞著它們。牛,好象成為城市的主人,而人,反而成了客人了。
這就是印度獨特的神牛崇拜最普通又普遍的現象之一。有一次,在常去的菜市場,親眼看到一頭大老牛闖進水果攤,左一搖右一晃,兩邊攤床上的幾只芒果就進口了。攤主也不著急,只是慢慢把它轟走。還有一天早晨,看到一名印度中年男子在小吃攤上買了幾張大餅,去喂附近的幾頭老牛。老牛一張嘴就吞下一張,悠閑地搖搖尾巴,似乎表示這早點的味道還不錯。
在班加羅爾,我還參觀過一所著名的牛廟。里邊供奉著一頭巨大的銅牛,半卧著,頭部也有三米高左右。傳說中,當地種植花生,這頭牛總來偷吃。有一天,不知被什麼人殺死在花生地里。第二天,人們發現這頭牛個子長了許多,第三天,又長高了許多。牛在不停地長,引起了人們的恐慌——神牛要降災難了。於是人們就地蓋了一所廟,把它供奉在廟里。這樣,這頭牛才停止長高長大。於是,花生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供品。每年都要在廟前廣場上舉辦一次盛大廟會的花生節,祭祀神牛。這件事是真是假,顯然不可考,但人們對牛的尊崇卻是實實在在的。導游告訴我們,在印度,比這更高更大的牛廟還有好多。當然,那些牛並沒有偷吃花生之嫌。
在印度,老牛可是受到特別的保護。在印度,除2個邦(西孟邦與喀拉拉邦)外,其他各地的法律都是禁止殺牛的。禁止屠宰奶牛,是印度憲法的明文規定。
印度的神牛崇拜歷史可謂是綿長悠久。神話傳說中,三大主神之一的破壞神濕婆,其坐騎就是一頭公牛。久與主神相伴,牛也有了靈性吧,或是愛屋及烏,總之,人們對牛也頂禮膜拜。遍及印度各地的濕婆廟前,必定有頭公牛雕像。多是卧姿,在石台之上,有的上建有小亭,成為一個單獨的小廟。雕像有石頭的、有銅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繪成彩色的,一律是健壯精神栩栩如生。老牛雕像也掛滿花環,分享到主神般的尊榮。
有一次,在參觀一所神廟後,發現導游從廟里討來一種白色粉末,整個額頭塗抹得白花花的。我好奇地問那是什麼,有什麼功效。他告訴我,那是在虔誠地乞求神靈賜福,祛災辟邪。令我大為吃驚的是,那白色粉末竟然是母牛糞燒的灰。他解釋道,這一習俗是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個人是卑微低下、尋常普通的,是Nothing,有如到處都有的母牛糞,以表明自己對神靈的虔誠與尊崇。導游好意地也要分我一點用,我表示理解,但還是心懷敬意地堅決拒絕了。我想,世界上許多壞事惡事,比如戰爭、環境破壞等,究其根源,都是出自個人或人類自身日益膨脹的野心吧。對於那些無畏無懼、狂妄自大之徒,是該在他們的額頭狠狠抹上牛糞灰,當頭棒喝一下。
當然,某些作法也不敢恭維了。比如,有的地方以牛尿為葯,一些人喝新鮮牛尿治病。看到過有關報導,某地喝牛尿之風之烈,牛尿成了暢銷品,以至於有時脫銷。不過,牛尿治病也有其科學根據,據報導某項以牛尿為主要原料的葯還獲得過美國專利呢。
在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典籍《吠陀經》中,就有贊美奶牛和如何對待奶牛的記載。如,奶牛是神聖的,奶牛是宇宙之母,是過去與未來之母,是眾神之母,是最為重要的事物。
古典史詩《羅摩衍那》中,有著關於無敵神牛的章節。大意是,某國王有一頭無敵神牛,它無所不能,國王希望得到什麼東西,它都會送來。由此引起另一國王的妒嫉,來搶這頭神牛,並引發一場慘烈的戰爭。史詩中還有一些關於母牛的詩句,把殺母牛與弒父、叛逆等重罪等同,一律是死罪。《摩訶婆羅多》中則說,殺死母牛或公牛的人,罪大惡極。
縱觀印度歷史,保護牛—公牛與母牛,有著深遠的現實基礎。印度是傳統的農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耕作是億萬農民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在農村中,農民的最基本的生產生活工具與助手就是老牛了,它也是最重要的家庭財產。耕田、運輸,播種、收割,製糖、榨油等等,主要靠老牛提供動力,而牛奶則更是直接來自母牛。素食的印度農民的主要食譜—麵食、豆類、稻米、牛奶,樣樣離不開老牛的辛勞。
牛糞則是重要的燃料與肥料。母牛糞曬干後無異味,且不招蒼蠅,燒起來還可以驅蚊子。母牛糞還有消毒防腐效果,其葯效可與來蘇水相比。印度農民喜歡把新鮮母牛糞趁濕貼在土牆四面,幹了後就較牢固地沾在牆上了,這樣能起到冬天保暖夏天陰涼的神奇效果。多餘的牛糞則做成糞餅,曬干後堆成圓形的糞垛,這是農村獨特的過冬柴禾。驅車路過農村,總能看到農家院落里一座座整齊的牛糞垛。聽人說,牛糞垛的大小多少,代表了老牛的多少,也相當程度表明主人的財富。如果看到一家有十幾垛或更多的牛糞,多半是個大戶人家了。
老牛在農民家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是農村生活的核心,是最多最重要的自然資源。古印度詩中寫到,誰家的母牛沒奶了,誰家的生活就失去了希望。所以,在農村,老牛被視為家庭成員之一,受到精心的呵護,人們經常給老牛洗澡,修剪。印度教每年都有牛節,人們感謝老牛一年的辛勞,內容與美國的感恩節相似。
老牛本身,有著多種美德: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
神話傳說、宗教信仰與現實傳統相互影響與結合,印度人保護老牛,發展到了極致就成為神牛崇拜。時至今日,這一古老習俗仍世代相傳著。這依然與老牛在現代印度農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有關吧。
二十一世紀,真正的印度生活仍然是農村生活。因為仍有7億多農民,生活在農村。農耕素食仍是印度農民千百年的生活方式,許多古老的習俗仍在這里一成不變地傳承著。老牛,仍在農村生產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殺牛,仍是印度農村的最大禁忌。
據有關統計,目前印度全國有老牛2億多頭,佔全球牛口的近四分之一。農戶耕地一般不足一英畝,光靠土地上的收成難以買得起農機的,而飼養老牛還是可以維持的。現在農業生產仍以畜力為主,牛力占農村動力的三分之二以上,而電力(約一半農村沒通電)與油等動力只佔到十分之一左右。印度老牛一年可提供8億噸的有機肥料與燃料。印度有1500萬輛牛車,是農村中的主要運輸工具。牛奶仍是印度人的主要飲料,印度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生產國與消費國。老牛,仍與現代印度人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就這樣,保持老牛與崇拜老牛的習俗仍然流傳著。印度教相信輪回轉世,許多印度人都希望自己來生投胎轉世為一頭老牛。
聖雄甘地曾極力主張保護老牛,尤其是奶牛。他說,「奶牛是印度千百萬人的母親。古代的聖賢,不論是誰,都來自奶牛。」 「在我看來,保持奶牛是人類進化史上一件最為美妙的現象。」「保護奶牛是印度教送給全世界的禮物,只要印度教徒保護奶牛,印度教就將永遠流傳下去。」「屠殺奶牛是一種罪惡,應予以擯棄。」「一個民族的偉大與道義進步,可以從對待動物態度上體現出來。保持奶牛,意味著保護那些無助的脆弱的生命。」「我崇拜奶牛,並將捍衛這種崇拜。」
當然,印度是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印度教人數佔82%,神牛崇拜主要是印度教信徒的傳統。此外,還有約12%的穆斯林,近3%的基督徒,約1.3%的錫克人等。這些人沒有吃牛殺牛的忌諱,尤其是穆斯林,在某些盛大節日要以老牛為祭品。在上一個世紀初,印度教徒與穆斯林間曾因殺老牛產生過大規模的流血沖突。其實印度教中眾多節日,也是屠殺牲畜祭祀神靈,只是不以牛為祭品而已。
神牛崇拜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全國大部份地方不允許屠宰老牛,而販運老牛又是違法的,這就造成了牛口的只增不減。目前,印度有大牲畜5億頭,約一半是老牛。有人說,「如果印度不吃掉老牛,那麼老牛將吃掉印度」,這話不無道理,牛口確實在爆炸。那些生病的、年老體弱的牛往往被主人拋棄放生,任其走失。於是,就出現了大量可憐的迷途牛,在城市鄉村四處流浪,任意游盪,自生自滅。它們阻礙交通、傳播疾病、製造垃圾、污染環境、破壞市容。
現實中,走私、販運、偷殺老牛情形也很嚴重。近年來,世界主要牛肉生產國瘋牛病猖狂,令人談之色變。印度老牛因其吃素食草料而與該病無涉,從而受到國際牛肉消費國的歡迎。近5年來,印度牛肉出口已翻了一番。2003年,印度屠宰老牛1450萬頭,佔世界第四位(中國4500萬頭居第一)。此外,印度製革業也很發達,有遍及全國的幾千家皮革廠,從業人員上百萬,年皮革出口近20億美元。高額利潤驅使下,自然不乏不法之徒,許多棄牛就永遠失蹤了。在走私販運途中,老牛通常都受到很殘酷的虐待,如被熏瞎眼睛、飢渴、其他肢體殘損等。
針對這些情況,許多以保持老牛為己任的民間組織紛紛成立。他們積極宣傳愛護老牛,並身體力行捐資或義務照看棄牛。政府也資助成立棄牛「庇難所」、「收容院」,全國有3000多家這樣的場所。首都新德里的老牛收容院全國規模最大,各處場所可容納上萬頭無家可歸的流浪牛。但是,在首都的流浪牛有近四萬頭之多。德里高等法院曾發出法院令,認為這些流浪牛對首都構成危險,應遷徙到其他地方。或就地拍賣,或送到其他收容場所。說歸說,做起來談何容易呢。印度首都的大街小巷,可憐的老牛們仍在一如繼往默默地流浪著。
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保護老牛,就是在保護低效率以家庭為單位耕作的小農生產方式,阻礙農業機械化的普及推廣,從而影響農村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神牛崇拜,變成了農業經濟進步的束縛與羈絆。
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工業文明必定要取代農業文明,農業似乎註定要淪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輔助部分。即使是農業國,農業也要進行機械化與產業化。印度社會的工業化與城鎮化雖然發展不平衡,在廣大農村進展緩慢,但其進步趨勢仍不可阻擋不可逆轉,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作為在小農經濟中起核心作用的老牛,其逐步被機械取代,退出歷史舞台,這將是不久的將來無可爭議的事實。那麼印度這種歷史悠久的神牛崇拜,由此形成的神牛文化,其命運與結局,自然可想而知了。
想到這,不覺有一些傷感,為那些無言的朋友。記起李白的詩句:「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大自然的興衰如此,歷史的變遷、眾生的命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曾經輝煌榮耀過,足矣。
『伍』 在印度文化中牛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印度河印章上的圖像大多數是動物,其中最多的是公牛,特別是瘤牛——背上長著一塊隆肉的公牛,它代表雄性繁殖能力,古印度人又將這種牛稱做「梵牛」,也即神獸的意思。印度教中的神濕婆就是一頭瘤牛。
『陸』 同樣崇拜牛,中國羌族與印度有什麼關系
引子
牛,在部分地區被視作「神獸」,其中以印度、羌族為主。在印度,牛的地位之高,莫出其右。印度人認為牛是維持生存的保障,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因此牛是不可侵犯,應該受到人類的頂禮膜拜、心存敬仰,最為神聖的存在。
羌族的「牛文化」,雖及不上印度如此瘋狂,卻也相差無幾。羌族認為牛不再是一種動物,而是一種精神寄託,呈現出多樣的文化內涵。
兩者所處地域不同,但對於牛卻有著天然的敬畏,因此不免讓人猜度兩者有何聯系,那麼兩者是否有必然的聯系呢?
即便現在,羌族依舊保持著不吃牛肉的習慣,原因就是他們認為牛的下一世就是人。而印度教中的輪回轉世教義中,這點也是被明確提到。這點就十分具有爭議,究竟是印度傳來的婆羅文化,直接影響了羌族人。還是之後形成的中原文化,影響了羌族人?
羌族,作為一個時常遷徙的民族,從先秦時代為規避秦朝的打擊,在甘肅、青海等地居住。此時的羌族人依舊以捕獵為生,鮮少有種植稻穀,是沒有完整的文化體系。當羌族和中原進行融合之後,兩者應該應該是互通有無的,也就是說,此時羌族應該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那是否可以說,羌族的「牛文化」就是受到印度婆羅教的影響?其實不管羌族的牛文化受到哪方影響,這都是羌族本身的一種精神象徵!
『柒』 印度人將牛供奉為「神」,又不吃牛肉,為何還會有「屠牛節」
提到印度這個國家,大家首先會想到「佛教」、「奇葩」、「神奇」等標簽,其實大部分印象都是如此。雖然印度是我們鄰國,在歷史上也有很多接觸,但是他們的文化、思想與我們不同,並且在我們眼中他們的一些做法讓人有點搞不懂,例如男性在街上牽手、左右手使用文化等。其中還有「印度牛」的思想,印度人似乎能把什麼事情都能與神扯上一點關系,哪怕是剛出生的畸形牛。
作為最大牛肉出口國,印度的牛肉賣的也是相當便宜,主要國內沒人吃,無法銷售,只好出口到國外,並且水牛供應充足,所販賣的價格廉價很多。所以受到很多國家的青睞,然而面對印度人對牛分等級這種做法,咱們也不能做什麼,這也是他們的一種傳統。可是如果換個角度來想的話,假如自己因為是水牛,只有被宰殺的命運,隔壁的近親瘤牛卻可以一直被人尊敬,這樣的做法難免有點不妥當。對於印度人不吃牛肉,又殺牛,這種做法你們有何看法?
『捌』 印度節日上驚現人牛大戰!為何會有馴牛這樣的傳統文化
一、西班牙番茄大戰節。碩果累累的八月剛剛結束,番茄節就迫不及待地登場了。60分鍾內投250磅(約113千克)的番茄,名不虛傳的世界級番茄大戰。正因如此,每年來Bunyol過番茄大戰癮的人才多達三萬人。這個畫面太美了啊,表示無法理這個節日的瘋狂。。這得浪費多少的西紅柿啊!二、英國乾酪翻滾節。美麗的名字,危險的活動,乾酪翻滾節的魅惑。在陡峭的小丘上追逐7磅重的乳酪軸,危險隨時迫在眉睫。警方一度想制止這種節日行為,但參與者根本就不甩這一套命令。真正的是乳酪軸滾,瘋狂者追,因為乳酪最高滾動時速可達每小時70英里(約116千米),想要抓住可不件容易的事。乳酪軸最後肯定是滾下來了,所以第一個沖到山腳下的人才是大贏家。七、蘇格蘭設德蘭群島聖火節。每年一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二,設德蘭群島會慶祝一年一度的“最後的聖潔之日”——聖火節,向維京時代致敬,給聖誕季劃上完滿的句號。千人穿戲服遊行,三十二英尺之長(約十米)的仿製維京船熊熊燃燒,最後將節日推向高潮。因為節日常伴有絢麗的服飾,還有為數不少的男扮女裝,人們又戲稱該節為“異性裝扮癖星期二”。
『玖』 一盒三十元的「牛糞餅」,為啥經常賣脫銷,印度人主為什麼要吃這個東西
信仰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印度人將信仰體現在日常行為,鑲嵌在思想,對信仰從一而終的態度令人肅然起敬。或許我們對這個國度的民眾們一些行為難以理解甚至無法接受,但我們仍要對他們的文化和信仰保持一份敬畏與尊重。尊重他人的信仰,是顯示自身修養的一種重要體現,對印度人的行為我們可以不理解,甚至可以不接受,但卻不可以不去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