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鄉土文化意象有哪些
鄉土,沒有寬闊的馬路,只有簡單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簡簡單單,朴實無華,這就是鄉土!
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化日益加深,鄉村整體意象都遭到了破壞,淳樸的特色民居被拆毀,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樓房,硬性的道路將農田劃分的支離破碎。
鄉土文化氣息,正在遭受著當下城市文明的侵蝕,鄉村間的原始建築、景觀正在消亡,這將使得老一輩人和當下的年輕人逐漸喪失對於「老家」的記憶,使得人們對於鄉土的歸屬感以及認同感逐漸模糊。
伴隨著的城市化進程,鄉村文化正在逐漸消失中……
1、消失中的鄉村樂器
鄉村老一輩都幾乎都會拉二胡,吹笛子,春節舞獅,敲鼓……現在年輕的一輩,沉浸在網路當中,年輕人幾乎沒有人會敲鼓、敲鑼……
2、消失中的民間書法
幾年前,農村貼春聯還不流行印刷文字,農村裡有幾位叔伯書法寫得特別好,春節前去老師傅家請他寫對聯的人特別多。現在漸漸的,大家開始貼印刷春聯、廣告春聯,那種用筆墨紙硯揮毫而就的氣勢越來越少。
3、消失中的傳統禮儀
4、消失中的地方方言
伴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進入農村,越來越多的小孩在城市讀書長大,都說普通話,那些方言,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伴隨著幾代人的逝去而逐漸消失……
作者:556自律訓練營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7533e713c658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㈡ 鄉土文化大致可分為幾類
第一類民間故事,如《西門豹》《乞巧》;第二類神話故事,如《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誇父追日》;第三類壯麗的祖國山河《望天門山》《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東方之珠》;第四類珍貴的文化遺產,如《趙州橋》《長城》《頤和園》《秦兵馬俑》《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㈢ 鄉村文化藝術活動指哪些
鄉村振興中有產業振興,更有文化振興。鄉土文化里飽含傳統價值觀,是維系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靈魂,需要我們去保護、挖掘、利用。」
01
鄉村文化
物質丨非物質
鄉村文化:是鄉村居民與鄉村自然相互作用過程中所創造出來的所有事物和現象的總和。根據不同的劃分標准,鄉村文化又分為鄉村物質文化和鄉村非物質文化。
1 鄉 村 物 質 文 化
鄉村物質文化指為了滿足鄉村生存和發展所創造出來的物質產品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包括自然景觀、空間肌理、鄉村建築、生產工具等等。
2 鄉 村 非 物 質 文 化
鄉村非物質文化就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各種精神文化,包括節慶民俗、傳統工藝、民間藝術、村規民約、宗族觀念、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價值觀念以及古樸閑適的村落氛圍等。
02
鄉村文化景觀分類
地域丨價值丨分類
鄉村文化景觀是鄉村土地表面文化現象綜合體,不僅反映一個地區的人文地理特徵,也記錄了鄉村人類活動的歷史,表達特定鄉村地域的獨特精神。
鄉村文化景觀不僅具有使用價值,且見證了先民改造自然的嘗試和努力,印記了鄉村的興衰榮辱和滄桑變化,從而成為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教育意義的實物見證。
物質類文化景觀
1.傳統聚落景觀:古建築、傳統民宿、鄉村街道、特色村巷、牌坊、石窟、遺址、宗教場所;
2.農業生產景觀:梯田、田園景觀、特色農業景觀、魚塘、運河、引水渠;
3.土地利用景觀:山林、水系、土地利用格局;
非物質文化景觀
1.生產生活方式:飲食、服飾、耕作方式、傳統手工藝、居住習慣;
2.風俗習慣:宗教與祭祀活動、語言、節慶、廟會、禮儀、喪葬、婚嫁;
3.精神信仰: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世界觀、圖騰、村規民約、道德觀念;
4.文化娛樂:文史、音樂、戲劇、民間藝術、民間舞蹈、民間雜技、藝術作品;
5.歷史記錄:神話與傳說、人物、事件、族譜、地方誌;
03
鄉村文化發展現狀
物質丨農耕丨民俗|手工藝
1 物 質 文 化 遭 到 破 壞
2 農 耕 文 化 漸 行 漸 遠
3 民 俗 風 情 經 歷 變 遷
4 傳 統 手 工 藝 瀕 臨 失 傳
04
鄉村文化的發掘與保護
保護丨新建丨改造
基於鄉村文化背景下的「美麗鄉村」建設主要可通過傳承、保護型,創新、新建型,挖掘、改造型三種形式完成。
傳承、保護型
對象:具有典型鄉土建築遺存的古村落。
對策:以保護性修繕為根本,對原有鄉村聚落環境進行整體性活態化保護。內容包括了街巷形態與格局、地貌遺跡、古文化遺址、鄉土建築等,並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完善村莊道路、水系、基礎配套設施,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提升鄉村整體文化形象,對古村落進行合理保護、利用開發。
創新、新建型
對象:對於一些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災害頻發或基礎設施過於落後的鄉村地區。
對策:完善住房、交通、衛生、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基礎上,實現鄉村人居環境及其面貌全面提升。在村落風貌、布局設計中將鄉土文化融入之中;在建築樣式、色彩、肌理等方面要有創新;在民居、鄉村景觀等設計方面,注重傳統鄉土文化傳承,尊重傳統生活習性。
挖掘、改造型
對象:避免美麗鄉村建設中 「千村一面 」問題的村莊。
對策:充分挖掘地域鄉土文化本質與內涵,結合被改造村落現狀進行合理規劃改造設計,將村落規劃布局、民居形態、鄉土景觀、產業布局等問題進行整體考慮。將鄉土元素與符號結合整體村落歷史風貌進行表現。
㈣ 泗陽的鄉土文化
泗陽淮海戲
」淮海戲與柳琴戲、泗州戲同源於「拉魂腔」,因流行於連雲港、灌雲、灌南、沭陽、漣水、淮陰、泗陽等地,曾稱「淮海小戲」,是江蘇地方戲主要劇種之一。淮海戲的產生與發展,至今已有240年的歷史。相傳,清乾隆年間,山東歷城唐大牛、唐二年兄弟,因災年飢荒,身背大鼓三弦,到沭陽一帶賣唱乞討,海州的邱、葛、楊姓三人從其學藝,並結合當地盛行的「太平歌」和「獵戶腔」兩種民歌,改造成「怡心調」和「拉魂腔」,後三人分別外出賣藝,逐漸形成今日的泗州戲、柳琴戲和淮海戲。
清乾隆、嘉慶年間,藝人多個體分散活動,走村串戶,在農家門前說唱,要點糧食和熟食,故又稱之為「射門頭詞」。說唱內容多半是民間流傳的故事,使用的樂器是一把三弦,人稱「三刮調」。沿門說唱這種形式延續80餘年。清道光年間,幾個藝人湊在一起進行活動,逐步形成班組,在庄頭、場頭、街頭以及廟會上演唱,形成「小戲」。內容也由短篇故事唱段發展為本頭戲,開始有角色分工。但演員均為男性,扮旦角則用假嗓演唱。演員化裝比較簡單:旦角一般是黑裙一條,手帕一方,摺扇一把;老旦只需頭巾一條;老生只有髯口(鬍子)一套,馬鞭一條。伴奏樂器以三弦、拍板為主。至晚清,小戲劇目、板式、唱腔和伴奏樂器均日漸豐富和發展,劇目發展到32大本,64單出。有少數班組還與京劇、泗州戲、柳琴戲、徽劇等搭班同台演出。
淮海小戲是從海州逐步向西南發展的。民國十九年(1930年)左右,始有來自沭陽的小戲班子,如花二、紀小豁子、趙三、陳步樓、吳大有等班子先後到泗陽北境演出,影響較大。1942年10月,抗日民主根據地淮泗縣民眾教育館館長程翰亭應藝人要求,將「小戲」改名為「淮海戲」,1954年由江蘇省文化局定稱。從此,淮海戲被真正搬上了大舞台。
早期淮海戲並無曲譜可依,僅靠師傅傳教。建國後,著名藝人單維禮(沭陽人)始將部分曲譜記錄下來。著名演奏藝人邵惠川(灌雲人,僧侶出身)傳授佛教曲牌16支(梳妝台、大柳搖金、小柳搖金、凡開門、花開門、豆葉黃、小青羊、城步階、花落板、小桃紅、節節高、十三倫等)。1954年,淮陰專區文教處文化科員阮立林開始整理淮海戲,除改編、加工部分傳統戲的內容外,還記錄、整理了唱腔曲譜。1963年,泗陽中學音樂教師周廣乾調泗陽淮海劇團任樂隊指揮和作曲,他開始對淮海戲的樂曲進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並進行科學分類。至1972年,共整理出女腔29曲(基本腔12曲,常用腔10曲,綜合板式唱腔7曲);男腔17曲(基本腔11曲,常用腔2曲,綜合板式唱腔4曲);樂器曲牌29曲。
在淮海戲發展過程中,泗陽涌現出楊秀英、陳玉梅等著名藝人,也編排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如《十里香》、《三岔路口》、《陳毅三會韓德勤》、《軍嫂情》等與現實 相搏動的具有現代氣息的大型舞台劇和具有極其濃郁鄉土氣息的如《十五貫》、《打豬草》、《豬吊腰》、《雞刨塘》、《驢打滾》、《狗拜年》、《腳尖走》、《鬼扯轉》、《穿八字》、《矮步蹬》等小型劇目,這些劇目的表演形式,可以因地制宜,既能登上大雅之堂,在舞台上演出,也能屈尊屈坐,在街頭、庭院、場頭、廟會「擺地攤」。因此,淮海戲深受淮海地區人民群眾的喜愛,城鄉居民在行路、幹活、休憩時都會情不自盡的哼唱淮海戲。但自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由於電視網路等現代傳媒的普及,人民群眾文化 日益多元化,再加上 節奏加快,使淮海戲的發展步入了兩難境地。2007年,淮海戲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歷史文化價值在更高意義上得到了確認。因此,搶救和保護承載著淮北地區深厚歷史文化內涵的淮海戲,對研究、傳承和發展歷史文化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
信息來源:泗陽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
㈤ 河北省滄州市黃驊港的鄉土文化有哪些
1、曲藝:黃驊漁鼓、前韓傳統鼓樂。
黃驊漁鼓是一種河北省的傳統說唱藝術,屬於板腔體曲藝形式,發祥於河北黃驊渤海灣畔的馮家堡,傳唱於當地沿海漁村。
2、雜技與競技:黃驊五虎棍、通臂拳(白猿通臂拳)、迷蹤拳(高氏迷蹤拳)、柔式八極拳
《黃驊五虎棍》是流行於黃驊市城區北部後街村一種武術技藝。
3、民間音樂:桃園同樂會吹歌、高家口古樂。
(5)鄉土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黃驊的一些歷史遺跡:
大馬庄城址:位於羊二庄鄉大馬庄村南2000米,為漢代遺存。僅殘存一段480餘米的東西向城垣,城址形制及面積不詳。城垣夯土築成,基寬7米、殘高1米左右。採集遺物有泥質灰陶繩紋板瓦、罐等殘片。該遺址可能與西漢柳國城有關。
舊城城址:位於舊城鎮舊城村,為北齊至宋元時期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址平面呈方形,邊長約1000米。城垣夯土築成,殘高1—3米。城內散布大量的磚瓦殘片,出土北齊石造像50多件。採集遺物有青釉、白釉、黑釉的瓷碗、盤、罐、瓶等瓷器殘片。該遺址應是北齊移治後的鹽山縣故城址。
乾符古城遺址:位於齊家務鄉乾符村南1000米,隋唐時期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3000米,東西寬約2000米。城垣夯土築成,基寬9—15米、殘高1一3米。城內採集遺物有青瓷碗、罐等瓷器和瓷器殘片。該遺址可能為隋唐乾符城址。
㈥ 部編版小學語文哪些課文體現了鄉土文化
《剪窗花》、《字謎》、《傳統節日》、《春節童謠》、《北京的春節》等體現了鄉土文化。
鄉土文化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託和智慧結晶,是區別於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徵,是民族凝聚力和進取心的真正動因!鄉土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非物質的都是不可替代的無價之寶!其中包含民俗風情、傳說故事、古建遺存、名人傳記、村規民約、家族族譜、傳統技藝、古樹名木等諸多方面。
建立正確的「鄉土文化觀」
鄉土文化無論是物質的、非物質的都是不可替代的無價之寶。對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延承也必須覆蓋物質的、非物質的各個領域,而且保護始終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發展旅遊等產業也要突出「保護第一」的原則。
對鄉土文化最有效的保護是積極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謂「積極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繼承鄉土文化傳統的東西,也要適應現代生活需求創造新的東西;既要保護好原生態鄉土文化,又要創造新生態鄉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