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飲食文化發展趨勢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飲食文化的發展史可以追溯到更遠的年代。在我們感嘆中華飲食文化積淀之深厚的同時,中國飲食文化的學習者和愛好者也常常對這一「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到某種困惑。所以,我們可以在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大背景下,了解我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總體歷程,中國的飲食風味特色、民俗風情等。
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真可謂博大精深,中國烹飪技藝也得以彪炳史冊、發揚光大。當然,中國飲食文化也是在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形成的。如,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等諸多因素。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經歷了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四個發展階段。同時,我國推出了近6萬多種傳統菜點和2萬多種工業食品,並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筵宴風味流派。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獲得了「烹飪王國」的美譽。
中國飲食文化非常注重內涵,它涵蓋了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內容,可謂深厚廣博。不管是站在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還是站在食品與食具、民俗與功能的立場上,中國飲食文化都能展示不同的文化品味和價值。
中國飲食發展史綜述
中國飲食文化也影響著其他國家,並且引領了東方的飲食文化。它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那麼,中國飲食文化經歷了哪裡歷程呢?
中國飲食文化最早應該源於「巢氏」,即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但還不屬於飲食文化。燧人氏的時候,人們就懂得了鑽木取火,「熟食」從此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1、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2、煲:用泥裹後燒;3、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4、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神農氏時期,「耕而陶」開啟了人類歷史的新篇章。人們首次使用灑、酪、酢、醢為配料,並利用炊具和容器來製作發酵性食品。
進入了「黃帝」時代,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有了新的改善。人們開始使用灶,並集中火力使食物速熟。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然而,真正廣泛運用「速熟」技藝是在周秦時期,也正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雛形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以稷、黍、麥、豆類等農作物為主。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自周朝以後,中原大地才開始引種稻子,並且它是中華飲食文華的發源地。
漢代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最富有的時期,這主要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當時,引進了石榴、芝麻、葡萄、胡桃、西瓜等二十餘種果蔬產品,並且還引入了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據史料記載說,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用豆類製作成各種各樣的食物,真可謂物美價廉!
大概在20世紀初的時候,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又叫脂膏;植物油主要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等。當時還很稀少,直到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才逐漸增加,價格也相對變低。
進入唐宋時期,中飲食文化也達到了一個高峰,人們開始對飲食過分地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然而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明清時期的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當時的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麻子成了植物油的原料,豆料成了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幅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了馬鈴薯、甘薯等物種,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了為主要菜餚。另外,人工畜養的畜禽已成為肉類食物的主要來源。
總而言之,中國的飲食文化,它具有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它是中華各族人民歷經一百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並不斷致力於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飲食審美等多方面的創造、積累,最終形成了影響鄰國及至全世界的物質及精神財富。
由於一個國家的歷史、疆域,實力、人口不一,並且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也有所不同。飲食文化離不開歷史的發展,在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飲食文化。通過對中國飲食文化有比較系統和深入的了解,能感受到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飲食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度智慧的結晶,它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2. 結合實際,談談如何發展中國的飲食文化
樓主有想法啊。
個人認為,中國菜各大菜系想要發展,面對的共同問題就是標准化改造。這一點跟西餐有很大區別,以川菜為例,川菜最有名的就是百菜百味,一百個廚師炒同一個菜可以炒出不一樣的味道。
所以應該學習西餐,將食材、輔料甚至調料、火候等進行標准化改革,這樣在色香味和營養、科學搭配方面有一個統一的標准。
然後就是發掘傳統與創新。很多中國菜古式做法比新式做法要好吃,特別是現在使用很多先進設備讓菜的口感變化比較大。所以要將傳統做法充分發掘,在此基礎上進行革新。
實際操作時注意三個方面。
一、文化 將各菜系、各菜式的歷史、特色充分表現在店面裝修和店內裝飾上,目的是讓食客來不僅僅是吃飯,品菜,還要品味歷史。有如品茶,必須吃出意境,將用餐變成享受。
二、特色 自己的店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不管是以哪方面入手。比如有名的土陶村,這種思路可以借鑒,最好是做出自己的想法。這年頭,有特色才能吸引眼球。
三 服務 雖然說大家都知道服務很重要,但這里還是要著重提一下。個人認為服務的最高境界不是賓至如歸,而是讓顧客覺得花再多的錢都值。這個「值」很重要,就是你讓顧客在你店裡喝100塊一杯的白開水都不覺得貴,心甘情願地付錢。
分太少,不方便寫太多哈,呵呵
3. 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是什麼
起源與發展:
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最先進入有巢氏時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此時沒有飲食文化。到了燧人氏時期,人們懂得鑽木取火了,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到了伏羲氏時期,人們學會了網魚,馴化動物,開始了「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到了神農氏時期,進入了「耕而陶"時代,農業開始發展,開創古醫葯學,發明耒耜,人民學會了稼穡。
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人造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
進入黃帝時期,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灶可以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這個時期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
有個部落發明了蒸鍋,也叫甑,該部落的人也以「曾」為姓。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即鹽母,被稱為天津市唯一的地方神)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傳說堯帝時期,有個叫錢鏗的廚師,廚藝非常好,而且還擅長做養生湯,他做的養生湯還治好過堯帝的病,堯帝高興之餘,把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封給了他,於是人們稱呼他為彭祖。彭祖成為養生界的始祖。
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
現代人們所說的「主食」是指人們食用的各種各樣的糧食,或者叫「五穀雜糧」;而「副食」指的是人們食用的各種各樣的肉類,以及蔬菜和禽蛋、水果等。
古人認為:「五穀為養,五肉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
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4. 由刀叉到筷子,中國的農耕文明和飲食文化怎樣發展的
中國作為吃貨大國,不僅創造了很多美食,也發明了很多餐具,各種餐具都有其獨特的功能。其中最簡單,也是我們生活中最離不開的,就是筷子。
民間還有碗筷招魂驅邪的說法。比如小孩突然發燒一病不起,且找不到病因。大人就會在一個空碗里盛上水,將筷子立在清水中,如果手鬆開筷子不倒,就說明魂兒找回來了,大人只要說點好話,燒點紙錢,孩子很快就會好轉。
國人對筷子的崇拜,還體現在使用筷子的禁忌之上。比如筷子不可插在飯中,吃完飯筷子切不可橫放於碗面上,筷子不能指人等等,若在餐桌上犯了這些忌諱,會被長者好一頓教訓。雖然部分風俗又一定迷信,但也體現了國人對筷子文化的重視和敬仰。
總結
當你再拿起筷子,能否感到我們中華文化曾經的輝煌與厚重呢?
其實,不論是使用筷子還是刀叉,原沒有高低之分,不過是各國家、地域之間的飲食文化的不同體現。我們要做的就是充分的尊重。
不過,對於那些自以為手握刀叉就沾沾自喜的無知之輩,我想說,都是咱老祖宗玩剩下的東西,且用且珍惜吧。
5. 如何弘揚中國優秀的飲食文化傳統
1、把中國的飲食文化轉化為全球性的商品。把握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研究中國的道佛教飲食文化,整理中國民族飲食文化,開拓中國民間的飲食文化,都可以從中採掘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居民認同、愉悅的美饌佳餚來,轉化而成為全球性商品。
2、弘揚民族飲食文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循著中國飲食文化活動的軌跡,透視現代食品工業進程中的種種文化現象,這對今後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食品工業發展道路,無疑是十分有益的。
3、改善飲食結構,發展食療品種,推出食療菜系。在膳食結構上,確立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動物性食物為輔,多樣食物合理搭配,各種營養素合理平衡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膳食營養模式。
綠色食品大量走上餐桌;馴養特種動物,培育特色植物,開拓美食資源;食品生產工業化。
4、消費者應該自覺樹立「飲食素養」觀念。個人飲食素養的重視與提升,不僅能從自我創造層面促進中國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更能從鑒賞、消費層面推動整個餐飲市場從消費需求到企業供給的全面升級。
具體而言,迎合時代的需求,當今消費者應該更新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不應僅停留在「吃」的表層,而是強調飲食文化所產生的社會意義。
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不僅應該自覺地熟悉甚至掌握諸如飲食營養、烹飪技術等飲食科學知識,還應廣泛接觸、了解各時各地飲食文化知識,掌握各國各地飲食歷史與發展、飲食風俗與習慣,從而獲知具體時空下的飲食文化的完整內涵,為其逐漸形成較強的飲食文化鑒賞與創造能力奠定文化修養基礎。
5、發揮教育的基礎性保障作用。因為教育不僅是灌輸知識和培養人才,而且是傳遞社會生活經驗和傳承社會文化的基本途徑。因此,可以從教育入手,傳輸給消費者相應的飲食科學文化知識,即進行「食育」。注意事項
飲食文化的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飲食習慣,傾聽學生所遇到的飲食問題,認真、耐心地去解決每個學生的困難,讓學生能夠及時解決飲食問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6. 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什麼
中國飲食文化發展的物質基礎是穀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是有著長遠歷史,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7. 如何促進飲食文化發展
促進飲食文化發展。其實要進行地方性飲食的推廣交流工作。而且要保護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承。。
8. 如何進一步弘揚中國人的飲食文化
中國的歷史幾千年,在這幾千年裡積淀的飲食文化也是意義深遠。從現代這個角度看,中國人現在吃東西也開始講究的營養,但是個人覺得更要重視健康。對中國傳統的飲食文化,可以從一下幾點來弘揚:
第一、觀念的弘揚,中國人講究的是色香味俱全的飲食文化,家鄉菜在一個人一生中都會影響深遠,對於飲食也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的家鄉味道,這是保持一個人的本色的東西。
第二,重視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有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和糯米饃饃,以及過年的餃子,這些都是中國特色。
第三、注重健康飲食,最近看了一部中國飲食衛生,個人覺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家在市場上很難難買到誠心如意的安全放心的食品了,瘦肉精、六個翅膀的雞做的烤雞翅等都在市場上暢通無阻,這些很是威脅到大家的飲食安全的。
相對於外國的飲食,個人覺得價位高而且比較油膩,不容易消化吸收,對食品的製作工藝過程也缺乏了解,個人覺得還是中國自己的傳統飲食比較安全健康。
以上僅僅是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9. 如何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美食文化
摘要 (1)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整理 ,盡最大可能保留其原著、原貌、原態。
10. 結合實際,談談應如何發展我國的飲食文化
當今,人們的飲食生活已經進入了「體驗經濟時代」,飲食文化逐漸走向多元化,人們
的飲食需求已從溫飽型向質量型、享受型轉變,講究飲食的美感、情趣和健康等。消費者要
扮演好飲食文化締造者的角色,完成好其在中國飲食文化傳承和發展中的歷史使命,歸根結
底集中於其是否全面、准確地理解飲食文化內涵。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富貴病」成了現代人的一大隱患,如何在飲食上做到更科
學合理就顯得更加重要。這種更多考慮健康原則的飲食傾向,必然對餐飲產品帶來新的發展
思路。比如,在烹飪中注重健康的合理搭配有時比口味更為人們所重視;低鹽、低糖的食物
受到普遍的歡迎,以及強調筵席的改革等,都是基於健康的目的。另外,人們對濫用化肥、
農葯的農產品對身體健康的危害越來越重視,「無污染、安全、優質、具有營養價值」成為
人們選購食品首要標准。因此,允許使用高效低毒農葯和化學肥料的無公害食品;允許限量、
限品種和限時間的使用安全的農葯、化肥、獸葯和食品添加劑化學合成物質的綠色食品;以
及強調從種植、養殖到貯藏、加工、運輸和銷售各個環節中都不使用農葯、化肥、生長激素、
化學添加劑、化學色素和防腐劑等化學物質,不使用基因工程技術的有機食品受到人們的青
睞。
參考自:網路文庫關於我國飲食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