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南北方文化差異
中國南北文化大致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屬於北方文化,長江以南屬於南方文化,南北文化上的差異克分為南北性格差異,南北飲食差異,南北藝術差異,南北方言差異,南北建築差異。。。
1:性格差異---北方方生活條件惡劣,人們的心思會被盡量用於和自然斗爭,和生存斗爭。因此他們的思想比較單一,質朴,直率,或者說是純真的傻,思維善於走直線,不愛拐彎抹角。因為在大自然面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於是北方人習慣於簡單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他們身材高大,粗獷彪悍,性躁好鬥,思想上比較保守,進步雖遲然得寸守寸,敗之不易。
南方生活條件良好,人們的心思在滿足生活所需的同時會有大量剩餘,於是他們會對自身和自然進行冥思,於是藝術,文學,人際關系,社會關系在南方得到迅速發展,他們逐漸養成了曲線思維的習慣,做事含蓄委婉,再考慮自己的情況下還會考慮別人怎麼想,因此精通事故,頭腦發達,相對的,南方人習慣安逸,勤於休養,身體柔脆退化,性溫喜和,比較開放,但感官敏銳,恐懼死亡。
魯迅曾說過:"北人的優點是厚重,但厚重之弊也愚;南人的優點是機靈,但機靈之弊也狡。"南北性格迥異,之間免不了發生沖突,摩擦,歷朝歷代,北打南贏多輸微,久而久之,養成一種大大咧咧,滿不在乎,昂視闊步的氣勢,他們認為這就是男子氣概,做事快捷簡單,鄙視南方男子柔弱,沒有男性陽剛一面,說話做事磨唧;南方人同樣鄙視北方人,認為北方人沒有文化,粗魯,君子應動口不動手。
2:飲食差異---北方人與南人性格上的迥異同樣造就出南北方飲食文化差異。北人吃面,南人吃米;北人喜歡大塊吃肉,南人要把肉切得細細的,煨的爛爛的,炒的嫩嫩的;北人愛大碗喝酒,甚至冬天也喝冰啤酒,南人則要把酒燙的溫溫的,甚至喝煮出來的"黃酒";南人愛吃青葉子菜,幾天不吃就不能如廁,北人無所謂,光吃肉也不影響;北人愛吃餃子,南人喜歡混沌,餃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個,餛燉要湯碗、調料齊全,一口只咬半個;南人喜歡吃蔥,北人喜歡吃蒜;南人吃泡菜,北人吃鹹菜;南人吃辣椒是為了祛濕,北人吃辣椒是為了驅寒,南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人是干辣、酸辣;北人把吃讀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夾",叫"塞",南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吃各種各樣的茶,北人只喝花茶就夠了,覺得花茶既香且濃,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北人不懂欣賞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龍井、碧螺春,因為太淡,要細抿慢嚼才似乎有那麼點味,不適合牛飲。
⑵ 你認為南北方最顯著的文化差異是什麼
每個地區都有每個地區不同的文化素養,可能在一個省里邊相互之間也會有很大的不同。而在中國,從宏觀角度去看的話,主要分為南方和北方兩大文化。而氣候,食物,土地等眾多的因素決定了不同的人群有著不同的生活,慢慢的也便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中國的南方與北方的文化有著很大的不同,集中表現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例如為南方人與北方人性格的不同,飲食的不同,藝術行為的不同,甚至在建築方面也有著很大的不同,而我認為在這些差異中,最大的不同莫過於藝術上的差異。
這些都是南方與北方文化的不同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所體現。當然,就像我開頭所說,我覺得最大的文化差異還是藝術方面。
⑶ 中國文化的南北差異
中國南北方文化差異全方位比較
本篇為筆者想了解南北方的差異,通過搜集相關文獻資料,整理的南北方文化差異對比,希望能給帶來大家一些啟發或茶餘飯後的談資。
作為56個民族的中國文化,地域性的文化差別是非常大的。按照地理,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淮河是中國結冰的河流中最靠南的一條大河)把中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塊。
01
一方水土
巴克爾說:有四個主要自然因素決定著人類的生活和命運,這就是:氣候、食物、土壤、地形。除此之外,長期性的文化基因傳承和沉澱也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南北文化的差異。
北方遼闊的黃土地和黑土地,景色壯麗,氣候乾燥寒冷,天空高曠凄涼,植被貧乏,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厚重、強悍、豪爽、嚴謹。而南方水流縱橫,山色清華,植物華麗,氣候溫暖濕潤,雲霞低垂清靈,在這種環境下,人物的性情多柔婉、細膩、靈捷、浪漫、精明。
北方人的主食是高粱、大豆與白面,所以培育出了北方人魁偉與剛健的體魄,同時,這些作物的耕作需要人們之間的協作,所以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精神與政治意識就突出出來了。而南方人以稻米為主食,所以有著靈巧的心性,同時,「水稻栽培往往促進分散的離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喬伊斯·懷特),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視政治的個性就較為突出。
感覺中,北方文化像高山一樣崇高、庄嚴、敦厚、朴實、壯闊,南方文化像流水一樣靈秀、柔情、細膩、飄逸、夢幻。這實際上是同一文化的兩種異質,就像一個英偉豪爽的大丈夫和一個溫婉美麗的柔女子,組成了一個完美的家庭(看到這里得你,是不是想找一個異質的伴侶呢?)。
若以區域文化詳細劃分中國文化的話,可以劃分出很多,主要類型有燕趙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關東文化、荊楚文化、草原文化、嶺南文化、青藏文化、巴蜀文化、滇雲文化、西域文化、台灣文化等。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每個人一生的行為都受到背後一隻無形大手的控制,這支大手就是長期以來積淀在傳統中具有文化同構特徵的綜合價值觀念,它是人文地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02
性格差異
北方生活條件惡劣,人們的心思會被盡量用於和自然斗爭,和生存斗爭。因此他們的思想比較單一,質朴,直率,或者說是純真的傻,思維善於走直線,不愛拐彎抹角。因為在大自然面前,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於是北方人習慣於簡單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他們身材高大,粗獷彪悍,性躁好鬥,思想上比較
⑷ 南北方的文化差異很大,你都知道哪些文化差異
南北方的地理位置不一樣,所以也造成了氣候自然環境的不同,而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所以南北方的文化差異也是特別大的文化差異,包括飲食文化,語言文化以及性格差異。
可是北方人的性格相對於南方人來講比較的大大咧咧。而且一言不合就可能動手,所以可以看出南北方的差異特別大。且在南方子女與父母的代溝也比較深,大部分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很難開口去說自己內心的話,而且在交朋友方面也比較的害羞。可是北方人在與父母的交流溝通之間更加的直接,比較坦率,非常的開朗,也因為他們的父母相對於南方人的父母來講性格更加的開明。雖然南北方有一定的文化差異,但是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形成的,所以我們要求同存異,尊重各個地方不同的文化習俗。
⑸ 南北文化差異的例子
南北方的15種文化差異
南矮北高:東北、華北地區的男子平均身高為1.693米,雲貴川為1.647 米。
南瘦北胖:身高和體重的差異主要是受環境和食物兩個因素的影響,一 般說來,居住在草原、高原、高緯度、氣候寒冷地區的並以麥面為主食的人,身材魁梧。而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島嶼和濱海平原地區,從事農耕並以大米為主食的人,身材則較矮小。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我國飲食和口味的突出表現就是南米北面、南甜北咸。
南繁北齊:語言的地理差異表現為南繁北齊,即南方語言繁雜,北方語言比較劃一。北方廣大地區都屬北方方言區,從哈爾濱到昆明直線距離三千多公里,兩地語音雖有區別,而通話交流思想沒有多大困難。在南方,同一方言區內,如閩方言區內,還分為福州話、廈門話、莆田話、閩西話等,互相聽不懂。廣東的珠江三角洲與韓江三角洲相距不過300公里,粵語與潮汕語之間卻無法交談。
南老北孔:南方是無為而治的老子哲學思想主要傳播地,北方的齊魯大地則是孔子儒家學說的發源地。
南柔北剛:南柔北剛是反映在地理景觀和文化藝術兩方面的差異: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風冀北——南北景觀差異;南曲如抽絲,北曲如輪槍——南北戲曲差異。
南細北爽:南北兩方人生活習性的不同,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南北兩種地域文化的差異:南方人的精緻、細膩與北方人的粗獷、簡朴形成鮮明的對比;南細北爽是指,南方人說話比較婉轉,北方人說話比較直率。
南拳北腿:南拳北腿指的是武術的南北差異,南方的拳術和北方的腿功形成強烈對比。
南騙北搶:南騙北搶是犯罪分子行為地理分布特點的真實寫照,即南方多發生智力型的案件,北方多發生暴力型的犯罪活動。
南船北馬:在交通方式上,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了南船北馬的區域差異——南方水上交通發達,北方主要靠陸上交通。
南敞北封:由於氣候、地貌等條件的差異,南北方園林和建築風格不同。縱觀我國民居屋頂坡度,從南到北逐漸減緩。到了河北一帶出現平頂民居。
南方坡大,一可防雨水滲漏,二可隔太陽暴曬。北方坡緩,可節省建築材料,兼作涼曬作物場地。南方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的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
北方園林建築,平緩嚴謹,粗壯拙樸,內外空間界限分明。受到資源和區位的影響,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認為南北園林建築的區別是南敞北封——南方建築多敞口,北方建築多封閉, 陳從周教授對此作出總結:「南方為棚,多敞口。北方為窩,多封閉。前者原出巢居,後者來自穴處。」
南輕北重:我國的工業部局有南輕北重的地域特徵。即我國北方以重工業為主,南方輕工業相對比較發達。
⑹ 南北文化差異有哪些
首先,南北方存在巨大的飲食文化差異,在主食方面北方以小麥為主,而南方以水稻為主。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地區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年降水量較少,以旱地為主,適宜種植小麥。而南方地區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年降水量豐富,雨熱同期,是水田為主,適宜種植水稻。
其次,在傳統民居方面,南北方也有巨大差異,南方地區的民居屋頂多為坡度較大的尖頂,利於排水;而北方地區的民居屋頂多坡度較小,有的甚至是平頂,和降水較少有關。南方地區民居的窗戶通常較大,利於採光通風;而北方地區民居的窗戶通常較小,利於冬季保暖。
再次,在性格特徵方面,南北方也差異巨大,北方地區的人多性格豪爽粗礦,比如山東大漢、東北大漢等,和北方地區平原地形為主,視野開闊有一定聯系;而南方地區的人多性格溫和細膩,猶如流水,和南方地區河流眾多,江南水鄉的蜿蜒曲折以及南方丘陵地形有一定聯系。
⑺ 有什麼關於南北方文化差異的冷知識
10、南拳北腿:南方喜拳術,北方喜武功。
11、南船北馬:說到古代交通,以前南方大都乘船,北方騎馬。
12、南陡北緩:綜觀民居屋頂坡度,從南到北逐漸減緩,到河北一帶出現平頂民居。南方坡大,一可防雨水滲透,二可隔太陽暴曬。北方坡緩,可節省建築材料,兼作涼曬作物場地。
13、南巧北拙:南方園林建築輕巧纖細,玲瓏剔透,內外空間連貫,層次分明,蘇州拙政園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園林建築,平緩嚴謹,粗壯拙樸,內外空間界限分明。
⑻ 南北文化有什麼差異是什麼導致這樣的情況
中國南北方的差異來源是因一條秦嶺淮河將南北分開,所以南北方在飲食、居住、習俗、性格方面都有著很多的不同,其實導致南北差異的原因就是自然環境不同,所以,人文、傳統文化,還有衣食住行等方面就都出現了各自不同的特色。
當然南北方最大的差異其實在於人的性格,南方人比較聰明,非常會經商,而且南方人多數都有秀外慧中,深藏不露的那種低調內斂的性格,而且南方女孩多是一種溫柔似水、溫潤如玉的性格,而北方人則比較粗糙狂放的性格,全世界人都不知道東北人不好惹。
⑼ 南北方文化差異有哪些
1、飲食文化差異:因為北方的氣候更適合種植小米,小麥,玉米,而南方更適合種植水稻。因此,北方人大多數以麵食作為自己的主食,而南方人普遍都吃米飯。
2、語言文化的差異:南北方巨大的差異也來源於語言文化,北方多平原,山地少,古時候交通便捷,來往方便,所以在不斷的磨合交流中,大家的語言都變得差不多,和普通話差別很小,處於都能夠聽懂的程度。
而南方,山地丘陵多,古時候交通不便,交流困難,所以不同地方的人語言差距非常大。
3、生活習性差異:南北兩方人生活習性的不同,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南北兩種地域文化的差異:南方人的精緻、細膩與北方人的粗獷、簡朴形成鮮明的對比。
4、傳統民居方面差異:南方地區的民居屋頂多為坡度較大的尖頂,利於排水;而北方地區的民居屋頂多坡度較小,有的甚至是平頂,和降水較少有關。南方地區民居的窗戶通常較大,利於採光通風;而北方地區民居的窗戶通常較小,利於冬季保暖。
5、身體差異:身高和體重的差異主要是受環境和食物兩個因素的影響,一般說來,居住在草原、高原、高緯度、氣候寒冷地區的並以麥面為主食的人,身材魁梧。而生活於熱帶、亞熱帶島嶼和濱海平原地區,從事農耕並以大米為主食的人,身材則較矮小。
⑽ 南北文化到底有多大差異
一、關於南北文化差異的話語意義
首先,需要界定一下南北文化的具體含義。中國南北文化大致是以長江為界。長江以北的屬於北方文化,長江以南的,屬於南方文化。
研究南北文化的差異,會有很多深刻的東西提供給我們。這是一個十分大的題目,內涵極為深廣。它可以包括許多分支,如南北藝術差異、南北建築差異、南北服飾差異、南北風俗差異、南北飲食差異、南北文學差異、南北性格差異、南北方言差異、南北商業差異等等。
楊義為申請博士學位而提交的論文是《京派與海派的文化因緣及審美形態》,這是在他的一本專著《京派與海派比較研究》(太白文藝出版社,1994年9月)的基礎上修改、擴充而成的。有的大學,關於京派和海派文化的研究,是博士點的研究方向之一。
二、前人對南北文化差異的經典論述
○馬克思《資本論》
「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漁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料的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類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由於一個國家的氣候和其他自然特點不同,食物、衣服、取暖、居住等等自然需要也就不同。」「人的需要的增減取決於人所處的氣候的嚴寒或溫暖,所以不同國家的居民必須從事的各種職業的比重是不一樣的,這種差別的程度只有根據冷熱的程度才能斷定。因此可以得出一個一般的結論:維持一定數量的人的生活所需要的勞動量,在氣候寒冷的地方最大,在氣候炎熱的地方最小,因為在寒冷的地方,人們不僅需要較多的衣服,而且土地也必須耕作得更好。」因此,在文化發展的初期,在寒冷的北方就很難出現早期文明。而北半球中緯度地帶,第一類富源的空間配置和組合十分優越,因此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都出現在這一地帶。
而在文化發展的較高階段,第二類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愛爾蘭的不幸起源於遠古的時代;這種厄運從石炭系岩層一形成就開始了。一個國家,煤層被沖蝕,而又緊臨一個煤產豐富的大國,因此好像大自然本身已經作出這樣的判決:面對著這一未來的工業強國,它只好長期保持為一個農民國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530頁。)「使波蘭恢復自由的那個鐵面無情的鐵的必然性又是什麼呢?……這就是如果不同時獲得獨立的民族生存,不佔有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和波蘭各河流的出口地帶,實行土地革命是不可能的。」(恩格斯:《法蘭克福關於波蘭問題的辯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07頁。)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地理位置,尤其是靠海的遠近,對於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和歷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恩格斯在《奧地利末日的開端》中寫道:「資產階級文明沿著海岸、順著江河傳播開來。內地,特別是貧瘠而交通阻塞的山區就成了野蠻和封建的避難所。這種野蠻特別集中於遠離海洋的南部德意志和南部斯拉夫區域。這些遠離海洋的地方因阿爾卑斯山脈而跟義大利的文明隔絕,同時碰巧又都位於歐洲唯一發動的河流的流域之內。多瑙河非但沒有為它們開辟通向文明的道路,反而將它們和更加野蠻的地區連接了起來。」「多瑙河、阿爾卑斯山脈、波希米亞的懸崖峭壁,這就是奧地利的野蠻和奧地利君主國賴以存在的基礎。」([英]恩格斯:《奧地利末日的開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517頁。)馬克思還借用摩爾根的話說:「有一些(部落)在地理上是如此隔絕,以致獨自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另外一些(部落)則受到外部的影響。例如非洲過去是、現在仍然是處於蒙昧和野蠻相交錯的文化混亂狀態;澳洲和坡里內西亞則曾經處於十足的純粹蒙昧狀態中。美洲印第安人部落和其他一切現存部落不同,他們是三個連續文化時期人類狀態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