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安徽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安徽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09 09:09:52

1. 安徽有什麼關於端午節的習俗和傳說、特色(越詳細越好)

合肥:端午節插艾草招福驅邪

端午節到了,安徽合肥市民按照傳統習俗,紛紛購買艾草插在門上以招福驅邪。合肥市淮河路上一個菜市場內,一位女士買了幾枝艾草,正准備回家燒飯。她說,按照傳統,端午節要把艾草掛在門上驅邪。在合肥市城隍廟市場的路邊,家住郊區的王大爺推著輛三輪車賣艾草。他的艾草是從附近的山上采來,用別的草葉將幾枝紮成整齊的一捆捆來賣,一塊錢四捆,艾草散發著特殊的芳香,不時有人上前挑選購買。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葉互生,羽狀深裂,表面是綠色,葉被密生白色毛,莖葉均有特殊香氣。中國古代以艾草為葯,針灸的灸法,就是以艾草置於穴道上,進行燒灼治病。古人也因此認為艾草可以招福驅邪,中國古書中記載:「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於戶上,可禳毒氣。」古時認為端午節之後天氣開始炎熱,蚊蟲滋生,易發傳染病,因而在這一天以所謂「天中五瑞」——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等5種植物,來驅除各種毒害。

安徽歙縣:端午節跳鍾馗捉鬼

位於安徽南部的歙縣每年端午節除了吃粽子、懸艾草、舞龍舟等風俗外,還有獨具特色的跳鍾馗施威捉鬼活動。鍾馗小鬼們扛著「鍾進士出巡」、「肅靜」、「迴避」的牌子,鍾馗手持利劍,戴著破傘,還有小鬼捧酒缽等民俗表演。

據了解,跳鍾馗是民間避邪驅鬼的方式之一。過去歙縣許多村落端午節都有跳鍾馗表演,鍾馗出巡范圍只限本村,村頭路口、大街小巷都要巡到,以示驅鬼之徹底。事先准備接鍾馗的人家,為了達到求神驅鬼的目的,將燃放鞭炮助威,在鞭炮聲中,塵土四揚,氣氛威嚴。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清代詩人的作品中就有端午吟詠鍾馗的詩,也許是這時天氣濕熱人多病,瘟疫易流行,故請鍾馗來驅邪捉鬼。

2. 安徽的所有民俗

集居與散居.安徽宣城民俗風情

舊時民間村落多為集族而居。如至今還保存明清時期建築風貌的黃山市黟縣宏村、西遞村等,村民居舍相連一體,依山抱水,坐北朝南,村中建有宗族祠堂,各戶門前留走廊通弄堂,匯總而通往村前一條大道。少數村落依山處築有圍牆,平坦處開挖護村河,體制一如舊式的城堡山寨,易於防火、防盜、防偷,陌生人輕易難以進村,進村也難以找到路徑逃走。其弊端是交通閉塞,出入不便。
共和國成立後,集居的建築逐漸被拆散化零,各戶頭喜歡建立獨門獨戶的居室,如建成連三、連五、連七(七間屋並排建築),或「明三暗五」式居室,中間為大廳,左右室各間隔為二,前場後院。多數為土磚瓦房,少數建青磚牆壁;貧戶則蓋土牆茅屋遮頂。90年代後,農村多數住戶已建起兩層(少數為三、四層)紅磚水泥板頂樓房。2l世紀初,政府提倡移民建鎮活動,即將各村落散居的農戶,統一劃地在公路兩旁建築城鎮式多層樓居室,從而開發舊屋場地為良田,以節約土地、用水與材料資源。
舊時城鎮均建成東西對門、南北相向式居室或店面,中間街道貫通,兩旁走廊相連。富戶則建築一進三、五重不等的深宅府第,各進之間廊廡相通,中開天井採光,兩旁建廂房作居室,正中留前廳、大廳、後廳、正廳等待客或家人團聚場所。共和國成立後,少數城市民眾住進了單元樓房;80年代後興起老城改造,各街道大都建築有整齊劃一的高樓大廈,城鎮人以居住單元樓為主。90年代以來,小區建設漸成氣候。

百子會

信奉佛教的人集體朝山,人數滿百人以上稱「百子會」,兩百人以上的為雙百子會;不滿一百人稱小百子會。朝山者身眾著灰上裝、青褲、黃圍兜上印有「朝山進香」字樣,在香首帶領下,步行上山,沿途敲鑼唱贊、逢廟叩拜。大多在地藏王生日(農歷七月三十日)活動最盛,素以能夠在這天晚上趕到九華山肉身殿上通宵旦靜坐「守塔」為榮。還有一些香客為亡故雙親上山敬香,他們身穿亡人的壽衣,以求得地藏王的印章祭祀亡靈為最大心願,佛界神話說是持此印信,亡人在冥司有遍行無阻的特權。

除夕進香.安徽池州民俗風情

九華山居民吃過除夕團圓飯後,或看電視守歲、或娛樂,直至新年零點鍾聲敲響後,有的是全家出動,有的是家主代表,先洗臉漱口,燃放鞭炮、煙花,謂之「出行」;再將事先准備好的香、鞭炮、煙花帶上到肉身寶殿(遠處的則到附近寺廟)進香。進香途中,即使遇見熟人,也不言不語,進香完畢回家時方可相互招呼致意。除夕進香是為了祈求新的一年裡平安如願。據說若燒得第一柱香,最為吉祥。現已成為當地過年必具之習俗。

臘八粥.安徽池州民俗風情

臘月初八被佛教界奉為佛成道日,寺中僧尼常以糯米、芝麻、苡仁、桂元、紅棗、香菇、蓮子等八種食物合煮「八寶粥」,邀請周圍山民共進聖餐,並施捨給民家老幼分食,以示對佛祖的敬奉。其後漸成民間自煮八寶粥(稱臘八粥)食用的習俗。

龍燈.安徽池州民俗風情

九華山及附近鄉鄰逢年或重大節日活動時,以舞龍燈、獅子燈慶賀助興。龍燈以竹篾紮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長約1.5米,內燃蠟燭,少則九板、多則數十板(均為奇數),每板1人扛舞,並敲鑼打鼓隨行.龍燈是民間慶賀喜慶的一項大型集體活動,所到之處觀者如潮,十分熱鬧。

葷年素年.安徽池州民俗風情

歷代官府均十分重視維護九華山佛地尊嚴,禁止各種弊害,如對占佛地作攤場、砌酒店塞交通、宰豬殺羊、穢污教理等現象均勒碑警戒,於是形成了以素食為主的生活方式。清至民國間,九華街商戶入居,雜以山民,佛教查禁不嚴,葷禁鬆弛,出現了僧人吃素、山民吃葷的混合

局面,逐漸習以為常。但為尊重歷史習俗,當地居民於春節之際,先過葷年,後過素年。葷年,農歷臘月二十八日(小月二十七日),當地居民舉家葷食,次日以草木灰將鍋碗器皿擦洗干凈,開始素食。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再做素菜過正年,吃過齋飯,或祭拜祖宗、或守歲、或娛樂,或進香,素食一直持續到新年正月初三。葷年、素年已成為九華山冬遊重要項目之一。

淮北花鼓戲.安徽淮北市民俗風情

淮北花鼓戲是在安徽淮北地區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劇種,它因發源於淮北地區,表演時男角上場背花鼓,樂隊伴奏時也以「花鼓」為主樂,因此叫淮北花鼓戲。流行於安徽北部和皖豫蘇魯交界地區,大致可以分三路:北路(徐州、曹州、碭山、蕭縣、開封、邳縣),中路(宿縣、靈璧、泗洪、渦陽、蒙城、阜陽)和南路(蚌埠、淮南、壽縣)。

淮北花鼓戲的原始形式是民間的小型歌舞。勞動人民在農閑季節里籍以自娛,有時在進行這些民間小唱時,伴以舞姿。這些舞姿都是根據民歌的內容,模仿生產生活上的動作編成。後來,在舞蹈上又吸收一些民間雜技,如「四門八叉」、「頂人」等,使舞蹈加強了動作性,更加吸引人。同時編唱了一些有故事情節的小段子,如西廂段三國段等,並漸漸由唱短段到唱長段,從一人單唱到兩人表演(一丑一旦都由男子扮演)。後來,又經過花古戲人的長期實踐,在內容上改變了唱本故事,開始演唱連台本戲,演員也隨之增多,唱腔及表演藝術逐步提高,到解放後,達到了豐富多采,日益完美的地步。

相山廟會.安徽淮北市民俗風情

每年農歷三月十八日,為古相山廟會。古時,每春秋兩季,我市境內地方官員都要到相山顯通寺舉行祭禮,祈求神靈保佑平安,降福於民。而周邊民眾則於農歷三月十八日左右來此廟敬獻香火。建國後,廟會曾經改成物資交流大會,高峰時可有十餘省市、數十萬客商和群眾趕會。近年來,趕廟會逐漸發展成為一項休閑、踏青的傳統文化活動。

舒席.安徽安慶潛山縣民俗風情

又名:龍舒貢席
產地:安慶潛山縣
原料:舒席編制專用水竹,又以小葉水竹最佳
工藝:用作編制舒席的水竹必須是沒有風頭、羅尾,暴節、傷痕、發丫的,在11月至次年2月採伐,再經過剖、刮、煮、曬等十幾道嚴格的工序才能編制舒席;在編制過程中還能將古今字畫、山水人物、花草魚蟲等編進席中,編出的圖案的層次分明、顏色的濃淡適宜,具有極高的藝術性。
特點:柔滑細薄、堅韌耐磨、不腐不蝕,折卷不斷
佳品:睡席、枕席、坐席、桌席、屏風、壁幛、榻榻米等
相關詩句:李賀:「僅厭舞衫薄,稍知花簟寒。」

挑花.安徽安慶望江縣民俗風情

產地:安慶望江縣
原料:傳統的挑花多以土布為底,現在的多以平布或者綢布為底,用綉花線在布眼上按照一定的針法綉制而成。
針法:挑花的針法主要有兩種,即游花(又叫鋪花)和贊花(又叫十字花)。
游花:游花紋飾有兩種,一種是兩面的花紋有陰紋、陽紋之分,另一種則沒有陰陽之分,兩種紋飾的藝術效果各有妙趣。
圖案:挑花有豐富的圖案題材,不僅有動植物和喜慶福壽的各種圖案,還有亭台樓閣和神話傳說等多種異彩紛呈的圖案。
發展:望江民間的挑花工藝可追溯到距今1000多年前的唐代,起初只是農閑之餘,婦女們憑借自己的智慧才華,飛針走線製作出的頭巾、手帕、腰帶、荷包、圍裙、坎肩等,既實用又美觀。後來發展至近代,望江挑花不僅進入了人民大會堂,還打入了國際市場,而且,著名的廬陽花布就是根據望江挑花及合肥挑花創作設計出來的。
佳品:手帕、荷包、頭巾、腰帶、圍裙、背褡、坎肩、靠墊、扶手墊、床單等。

婚嫁習俗.安徽合肥合肥市民俗風情

合肥民間素重婚姻嫁娶,視此為人之終身大事。舊時,合肥民間青年男女婚姻,受封建禮教束縛,多為父母包辦或左右。在聯姻前,必先經媒人或曰「紅娘」從中介紹說合,講究明媒正娶。諺曰:「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說妥之後,即可約定婚期,通稱「訂婚」,俗稱「訂親」。具體做法是:由男家宴請媒人和女方家長,飲訂親酒,吃訂親飯,並通過媒人,將具體婚期及女方家庭所索的彩禮等事宜,與雙方談定,所謂「男計奩資,女索財禮」。一切定當後,由男家將婚期寫成正式期帖,連同彩禮,一並通過媒人傳送女方家庭,曰「下期單」,又叫「下日子」、「起紅」、「對月禮」等,以便讓女方家庭如期備辦好嫁妝,適時嫁女。

結婚之日為男女人生大喜之日,其婚禮既熱鬧又隆重,有許多俗尚。舊時,合肥民間常在是日晨,由男家早早請來媒人,帶著彩禮(多為四副挑子,禮品有禽、魚、肉、煙、酒等)、花轎、吹鼓手和迎陪新娘子的童男童女等,一路吹打,熱熱鬧鬧往女家迎親。新娘在出嫁日,則沐浴、梳妝、戴花、更新艷之衣。由福壽齊全的年老長親為其詠誦,每做一事,即有一番祝福。當女家聞迎親人馬來到,即刻點放爆竹,表示歡迎,然新娘子的房門卻緊閉不開。這時,男家人或媒人要從門縫向內遞開門錢,俗稱「門縫錢」。門縫錢又有「梳頭錢」、「爆竹錢」、「開面錢」等很多名堂,故往往不向門縫內遞三次五次錢,新娘的房門是不會打開的。此做法既是女家向男家伸手索錢的最後一次機會,也表示新娘子是有身價的,不是男家輕易就能相娶的普通女子。

一俟新娘房門開啟,新娘則由其一兄弟背出家門上轎,俗謂此是為免讓新娘腳沾娘家泥土,帶走娘家財氣。待起轎時,新娘要在轎內泣哭有聲,表示對父母情深;其母亦哭泣相送,表示對女兒難舍,謂之「哭嫁」。花轎起程後,女家習俗是向門外潑一盆水,叫做「嫁出去的丫頭,潑出去的水」,祝願女兒永遠如一汪清水,純清如洗。女家的陪嫁品則隨花轎之後,新娘的兄長送花轎上路,一般送至村口路頭即返回。

迎取新娘的花轎,經一路吹打,將至男家時,男家迎候之人遠遠即放鞭炮迎接。花轎於男家門前落地後,常由一高壽老太和一年輕貌美婦女上前揭開轎簾,攙扶新娘下轎,引新娘步於男家鋪就的墊物(米袋)上,入室進堂。米袋席地遞傳,名曰「傳代」。至堂前先拜天地祖宗、高堂,次交拜,然後由一執燭者導引新郎新娘入洞房,飲交杯酒。

當天婚宴之後,尚要於洞房進行「鬧房」活動。鬧房時,不分男女老少,不論年幼輩長,競相嬉戲逗樂逗趣,新郎新娘即便遇有難從之為,也不許生氣。其間繁規陋俗及封建迷信色彩較濃的做法、說法等名堂,既多且雜,不勝繁錄。但鬧房的主旨,是促使新郎新娘融合情感,因舊時男女婚姻多為包辦。

新婚之日,贈客禮常為花生喜果之類,寓意是祝新娘早生貴子、子孫興旺。新婚翌日,新娘於晨起拜見親友郎舅。第三日下廚,做餚饌獻翁姑,行盥饋禮。

在男女新婚後,俗尚「看三」,即新婚夫婦在婚後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看望父母,新郎則要同行看望岳父岳母。女家謂此為「接姑娘回門」、「接生親」。是日,女家要備辦宴席款待新姑爺(新女婿),並要邀請至親長輩相陪。席間,有戲耍新姑爺的一些俗尚。其做法是:作陪人乘新姑爺不注意時,向其碗內加飯加菜,有意識將辣味濃、鹹味濃的菜夾於新姑爺碗內,飯菜一旦放到新姑爺碗內,新姑爺必須吃掉,不能剩下,否則就是對作陪人不恭。若新姑爺實在難從,客人就要按「吃不了兜著走」的說法,將飯菜強倒於新姑爺衣袋。這類做法,目的都是為了看新姑爺失態的樣子,以此逗樂。另外,還有將胭脂、口紅等,強抹於新姑爺臉上,而且不讓其洗掉。此種戲鬧,俗尚不分男女長幼,雖有過火,新姑爺也得高興領受,唯求一樂。

廬劇.安徽合肥合肥市民俗風情

廬劇:舊稱「倒七戲」,是安徽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流行於以合肥為中心的江淮一帶和大別山區,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蕪湖等地。因合肥古稱廬州,故於1955年改今名。相傳,廬劇有約200年的歷史,清乾隆、嘉慶年間已有職業班社。早期多演於地攤,以三小戲為主。初以大別山民歌和江淮之間歌舞為基礎,在發展中吸收了阜南海子戲,壽縣、鳳陽的端公戲,無為的徽劇及肥東、巢湖等地門歌的唱腔和劇目。有些班社又分別同徽劇、京劇合班演出,並受其影響,逐漸發展成廬劇。
廬劇的唱腔分主調和花腔兩大類。主調有「二涼」、「三七」、「寒腔」、「神調」、「老生調」、「老旦調」、「丑調」等,是演唱本戲和摺子戲的主要唱腔,也是表現不同行當的專用調,擅長敘事抒情,纏綿動人。花調是小戲的固定曲調,多為民間小調,輕松明快,用於演唱生活小戲。唱腔的特點是:不斷用假聲演唱,稱「小嗓子」;演唱中邦腔哈台,即演唱到一定時候由場上和場後演員齊聲幫唱,其聲高亢,藉以烘托劇情,雞染氣氛;廬劇的每一行當,都有一至幾個特有的唱腔,別的行當則不能用。廬劇在流行中受不同地區人民的語言、生活和欣賞習慣的影響,其唱腔藝術上分為東、中、西三路,各具特色。
東路以蕪湖、當塗為中心,唱腔柔和委婉;中路以合肥、巢湖為中心,唱腔細膩;西路以霍山、六安為中心,唱腔高亢粗礦。廬劇在表演藝術上有歌有舞,生動活潑,在唱完一段之後,隨著打擊樂器伴奏起舞,舞姿優美,花樣翻新。廬劇的伴奏原來只用打擊樂器,建國以後才增加絲弦、彈撥樂器。打擊樂很豐富,幾乎是一種戲一獎鑼鼓經,習稱「滿台鑼鼓半台戲」。廬劇行當是分工後又兼代別行,如老生兼代花臉,小丑兼代老旦彩旦等。
廬劇的劇目有200餘個,分本戲、摺子戲和花腔小戲。本戲,包括連台劇,以公案、愛情及家庭悲歡離合為主要內容,如《秦雪梅》、《休丁香》等。摺子戲多為從本戲中抽出具有獨立性的精彩部分,如《花園扎槍》、《打蘆花》等。花腔小戲則以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情趣和愛情為主要內容,以及部分鬧劇和諷刺喜劇,如《討學錢》、《借羅衣》等。《借羅衣》還搬上了銀幕,涌現出王本銀、丁玉蘭、武克英、孫邦棟、鮑志遠、李道周等知名演員。

門歌.安徽合肥合肥市民俗風情

門歌是一種流行於皖中南地區的民間歌謠。歌詞一般是「望風采柳」,如見到人家門口一棵柳樹,就唱「老闆門前一棵柳,放下柳樹打笆斗,打了笆斗量大麥,量了大麥釀燒酒,五湖四海結朋友。」幽默風趣,鄉土味十足。按歌詞表現內容可分勞動歌、情歌、生活歌、儀式歌等,按表現手法有比喻、誇張、形容、對比等。門歌的表現方式一是走街串戶演唱,二是逢年過節玩花燈、劃旱船時演唱。門歌也有座唱形式,由眾人湊錢,固定在一個地方唱幾天,如同說書一般唱連台本戲,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居住在合肥市包河區駱崗鎮大郢村的賈德雲就是門歌歌手的佼佼者。
賈德雲生於1928年。他自幼愛好門歌,每當村裡來了唱門歌的,便跟在歌手後邊,從這一村聽到那一村。12歲投師衛大和尚(舊社會對無錢娶媳婦的寡漢的稱呼)演唱門歌。由於他長期生活在農村,對當地的口語、典故、民間傳說了如指掌,因而創作的歌詞純朴、清新、自然,琅琅上口。解放後,賈德雲參加工作,進了識字班學文化,在單位長期從事工會宣傳工作,有豐富的舞台演出經驗,加之勤奮鑽研、天賦極高,因而他的作品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境界。
賈德雲創作的門歌來自生活,來自民間,來自他本人的經歷。門歌《插秧歌》「楝樹開花你不做,蓼子開花把腳跺。」歌詞來自在江淮地區婦孺皆知的一句勸戒懶漢的警世名言,以農村常見的兩種植物不同的開花季節,暗喻人們抓住農時不誤莊稼。
門歌《小長工》用強烈的對比手法烘托舊社會貧富不均,訴說小長工的悲慘生活:「七月太陽賽火烘,東家打著輕洋傘,太陽照著小長工。天降大雪賽鵝毛,東家蓋著綾羅被,長工稻草當被筒。」
門歌《吳小林求婚》利用多種藝術手法表現男女青年互相愛慕、互訴衷腸、渴望自由的心情。男唱「為妹走了多少黑夜路,摸了多少冷牆根,頭碰多少蜘蛛網,腳踩多少牛屎墩。」此處連續用了四個排比句,緊接著再用誇張手法,「高高的山頭踏平路,小埂草面踩成坑」。女方應唱後,男方又唱:「為郎我站著怕人看見,蹲著又挨蚊蟲叮,手拍蚊蟲有四兩,腳踩螞蟻有半斤。」歌詞形象生動,誇張不失其真,對比不露雕琢之痕。
門歌表演所用道具極其簡單,一鼓一鑼。20世紀90年代,黃山音像出版社在編輯賈德雲門歌集時,大膽嘗試用二胡、笛子伴奏,並加上女聲伴唱等手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賈德雲的門歌,曲調中有廬劇的韻味,有江南採茶調的餘音。音調隨著歌詞內容跌宕起伏,韻味悠長,餘音繞梁,字字泥土香,句句家鄉音,給人以美的享受。

3. 安徽的民風民俗

安徽的民風民俗有

1、九華山廟會

自唐代以來,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吉誕日)前後,佛教徒和當地工商界都聯合舉辦盛大紀念活動,遠近朝山拜佛者和遊人紛至。1983年廟會制度恢復,至1989年共舉辦7屆。1989年廟會為期1個月,舉辦各種活動12項。

大型的佛事活動有:百歲宮金堂佛像和無瑕真身開光儀式、水陸法會、紀念金地藏(金喬覺)誕辰1294周年法會、祗園寺傳授三壇大戒和佛教禪宗二祖慧可法師道場地址證會等。聯誼活動有首屆中國四大佛山聯誼會、海內外高僧大德座談會等。

拓展資料:

1、中國巢湖漁火音樂節

中國巢湖漁火音樂節將在安徽合肥巢湖舉行,從中廟到姥山島的巢湖湖面漁火映湖美景;湖畔舉辦「大湖之夜」音樂會、湖鮮美食嘉年華、舞龍舞獅大賽、光影巢湖攝影大獎賽等諸多精彩活動,為合肥市民呈現一場視聽盛宴。

2、中國黃梅戲藝術節

是針對我國著名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而開展的一個文化藝術節,1992年10月6日誕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是中國第一個黃梅戲藝術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展示的重要藝術節之一,是安徽省安慶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形象。

3、中國(蕭縣)伏羊節

伏羊節是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持續一個月。按農歷的節氣推算,「夏至」後第三個庚(一庚九天)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即「末伏」。在這一個月里,蕭縣、宿州、淮北等地的人們集中在各個酒店,飯庄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4、中國國際吟詩節

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遺風,增進國際友誼與文化交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安徽馬鞍山市從1989年起,在每年金秋重陽節期間,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吟詩節。

4. 安徽省三大世界文化遺產是什麼

第一,安徽黃山(1990.12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有72峰,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米,與光明頂、天都峰並稱三大黃山主峰,為36大峰之一。黃山是安徽旅遊的標志,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唯一的山嶽風光。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遙望蒼黛而名。後因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煉丹,故改名為「黃山」。黃山代表景觀有「四絕三瀑」,四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黃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熱情友好的象徵,承載著擁抱世界的東方禮儀文化。

(4)安徽的傳統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世界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文化景觀遺產

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如今的形式;

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廬山、五台山、杭州西湖、哈尼梯田和花山岩畫是中國53項「世界遺產」中僅有的五項文化景觀。

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年來積極開展的一項國際合作活動。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舉行的第17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自然界的特有景觀和生物。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世界農業遺產

從2002年起,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全球環境基金開始啟動設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按照糧農組織的解釋,世界農業遺產屬於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於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農業遺產保護項目將對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脅的傳統農業文化與技術遺產進行保護。

國際濕地遺產

國際濕地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2009年,濕地國際聯盟組織正式開展了對國際濕地納入世界遺產保護戰略的范疇,已經在中國計劃開展濕地世界遺產評估的項目有青海湖、洞庭湖、瀘沽湖等濕地。

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99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中國於1986年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自1987年至2018年7月,中國先後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總數已達53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6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3項。

5. 安徽有哪些傳統文化和習俗

安徽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取安慶府與徽州府名第一字為安徽。安徽因歷史上有古皖國和境內的皖山、皖河而簡稱"皖"。 安徽省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的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表明遠古時期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在安徽這塊土地上。毫州在商代曾為成湯之部,古壽春(今壽縣)在春秋戰國時曾為楚國首都。
老、庄故里:安徽省是中國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悠久的歷史產生出對中國傳統主流文化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學派,至今仍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文化。
道家學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今安徽渦陽縣人)、莊子(今安徽蒙城縣人)創立了道家學說,老於主要著作有《道德經》,莊子主要著作有《莊子》。其主要哲學思想是:以道為世界的本原及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以陰陽二氣相互作用解釋宇廟萬物的產生。
天文歷法。劉安系漢高祖劉邦之孫,封淮南王。西漢哲學家,主要著作有《淮南子》。他以道家思想的"道"和"陰陽二氣"為理論解釋四季變化,並創立了二十四節氣歷法,至今仍指導我國農業耕作。劉安在壽縣八公山練丹求變,研製出中華美食-豆腐,現已成為世界性的食品文化。
理學學說。朱熹,祖籍安徽徽州婺源(今為江西省婺源)。南宋時期思想家、理學集大成者,也是著名教育家,主要著作有《資治通鑒綱目》。朱熹以人性有"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之分為定論闡發理學,完善了"二程"理學,並對孔子儒學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
安徽省文學對中國文化作出過重大貢獻。東漢末年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創立的建安文學,以其現實主義手法和清新的風格,形成建安學派,並對後世五言詩、七言詩產生深遠影響。清初桐城人方苞、劉大槐、姚鼐主張散文應宣揚儒家思想,倡導唐宋古文傳統,形成桐城文派,在清代文壇產生重大影響。
黃梅之鄉:安徽是戲曲之鄉,保存著有"戲曲活化石"之稱的"儺戲"和古老的"目連戲";發源於安徽的徽劇則是京劇的前身之一。 黃梅戲已成為全國性的大劇種。安徽民間舞蹈豐富多彩,其中以淮河岸邊流行的花鼓燈最為有名,被譽為"東方芭蕾"。黃梅戲原系皖鄂交界山區民間流行的採茶小調,經藝術家嚴鳳英、王少舫演出《天仙配》、《女附馬》等電影戲劇片,五、六十年代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進入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經新一代藝術家的再創作,並廣泛出訪歐美、東南亞,黃梅戲已成為中外廣受歡迎的大劇種。
名人薈萃:安徽自古人傑地靈,這塊土地上曾孕育出一大批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人物。科技方面,主要有在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外科技術的東漢醫學家華倫,西漢天文歷法創始者劉安,中國珠算的集大成者、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現代美籍物理學家楊振寧,中國兩彈元勛、核物理學家鄧稼先等;文化方面,主要有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莊子,漢末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清初新安畫派代表人物漸江、查士標、汪之瑞、孫逸,清代桐城散文代表人物方苞、劉大槐、姚鼐,清代小說家、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清代戲劇家、徽劇領袖程長庚,現代著名山水畫家黃賓虹,著名學者胡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經濟方面,主要有清代經濟學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的 唯一的中國人王茂蔭等;政治、軍事方面,主要有春秋時期政治家、經濟學家管仲,三國時期的曹操和周瑜,北宋時期執法如山、為官清廉、被百姓譽為"包青天"的清官包拯,明開國皇帝朱元璋,清朝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創始人李鴻章,中國共產黨和新文化運動創始人之一的陳獨秀等。

肘歌、旱船、高蹺 宣紙 沙湯 黃梅戲 鳳陽大鼓

6. 安徽風土人情 地理介紹

1、安徽稱為中國戲曲之鄉,安徽戲劇表演藝術歷史悠久,品種較多,名家迭出。地方戲種現存30餘種,分別有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墜子戲、花鼓燈、推劇、嗨子戲、文南詞、目連戲、含弓戲、四平調、洪山戲、太湖曲子戲、懷腔、彈腔等等。

2、小年夜:農歷十二月二十四,俗稱「小年夜」。前一天深夜,家家戶戶祭灶,供送「九田東廚司命灶君」上天奏事,俗稱「送灶」。祈求灶君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說好話,保佑一家人畜平安。

3、徽州人主食為大米,喜秈米不喜大米。山居農戶多以小麥、玉米為食,輔以大米、山芋,毛豆、茄子、扁豆、絲瓜、南瓜、薺菜、韭菜等為小菜,臘月家家殺豬,腌制火腿,春上戶戶曬鹹肉。

4、一日三餐:徽州人的一日三餐,城鄉有別,城裡人習慣早、晚吃稀飯,中午吃干飯,是因為徽州是缺糧之地,長期養成了節約糧食的習慣。農村則因為一日之計在於晨,早上吃的硬些。

5、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在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濕潤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是:季風明顯,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

7. 安徽的風俗有哪些

1)安徽過春節俗稱過年,節日氣氛濃厚,無論家人在何處,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2)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
(3)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著中央台的《春節聯歡晚會》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
(4)年初一清早起床後,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栗、茶葉、雞蛋、長壽面,然後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
(5)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閑初一朝」的說法。

8. 安徽傳統文化豐富多彩,請列舉兩個實例。

截止2014年6月25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安徽共計擁有3項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2項(其中1項與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河南、浙江共有),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1項。遺產總數與江蘇、福建等並列世界第5位。 黃山(自然文化遺產,1990.1...

9. 合肥有哪些傳統文化活動

地方戲劇
廬劇 廬劇原名「倒七戲」,又稱「小刀戲」,為安徽省著名地方劇種,它是以大別山和淮河一帶的山歌、民歌、門歌、花鼓燈等民間歌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因其創作、演出活動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稱「廬劇」。 民俗風情 「合肥老母雞」聞名全國。這並非是合肥產的老母雞品種優良,受人贊賞。而是因為合肥的方言把「老母雞」念成「老抹資」,被外地人引為笑談。 合肥方言不僅「雞」、「資」不分,連「地」和「自」、「題」和「瓷」、「洗」和「死」也讀音相似。由於語音不清,往往會發生誤會。以前有一則笑話,說的是兩位合肥人出差外地,住進一家旅社的同一房間。晚間在洗臉時相互謙讓:「老兄先洗」, 「閣下先洗」,「你先洗,你洗了我才洗」,幾句話中「洗」字都說成「死」字。恰被茶房在屋外聽見,以為他倆在尋短見,慌得破門而入,方才發現是聽錯了話音。因此,過去每逢春節,合肥人為了忌諱,便改稱「洗臉」為「凈面」,或叫「抹臉」。否則,大年期間,全家老少「 你死」、「我死」地叫個不休,實在太不吉利。 在合肥方言中,還有許多詞彙的含義與眾不同。例如,指人「說謊」叫「 屁磨」,說人「胡鬧」稱「搞臟」,贊人「能幹」為「停當」,譏人「骯臟」曰「拾弄」;以及稱「有趣」為「得味」,謂「閑談」為「呱淡 」,說「接吻」為「疼嘴」,講「稀罕」為「缺井」,「開玩笑」為「逗猴」,「脾氣怪」為「精味」,「是誰」為「哈個」,「什麼東西」 為「哄東西」,不在乎、無所謂、大包大攬多種意思都說成「好大事」,等等。至於口稱「乖乖」則表示驚訝之詞,「小搗姊姊」、「弄媽的 」皆為民間的口頭禪,並無罵人之意。 由於清末民初,李鴻章率領的淮軍將士,多半來自合肥;段祺瑞組建的皖系軍閥,其各級骨幹也多為合肥人氏。合肥的鄉音、俚語也因之而影響全國。 段祺瑞兩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合肥那些沾親帶故的人,聞風而至,湧入京城,找他求官謀職。段祺瑞和李鴻章一樣,只要來人能講標准合肥方言,不論親疏,不問生熟,大小都給安個官兒。以後,官位滿了,就分配去當兵,或當警察,連國務院的公役,段公館的門房,也都用的是合肥人。當時,曾有民謠諷刺說:「會講合肥話,就把洋刀掛」、「總理哄東西,小兵老抹資」。 解放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種人才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使合肥方言受到南腔北調的影響,出現新的詞彙;有些合肥方言則因時代不同而自然淘汰;有些合肥方言和讀音也由於普通話的逐步推廣而日趨規范。

10. 請至少寫出三個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民俗文化

1、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叫雙條鼓,最初表現形式為姑嫂二人,一人擊鼓,一人擊鑼,口唱小調,鼓鑼間敲。歌詞都是悲悲切切的內容:「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九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舊時鳳陽旱澇災荒不斷,許多人家唱著花鼓,乞討為生。鳳陽花鼓成了貧窮討飯的象徵。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鳳陽花鼓的形式和內容也隨之起了很大變化。鳳陽花鼓成了鳳陽人自娛自樂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鄉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賓客,鳳陽人總要熱情表演一番,以表達歡樂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勢、演唱等揉進了現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濃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時,形式更加活潑多樣,氣氛更加熱烈歡快,鳳陽花鼓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2、潁上花鼓燈

潁上花鼓燈是由勞動人民創造且世代相傳的藝術形式,產生於淮河流域廣大農村,主要流行於淮河沿岸的潁上等二十多個縣、市地區。潁上花鼓燈的主要內容是表達人民期盼政通人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良好願望,展現淮河兒女的禮義風情、勤勞勇敢,表現青年男女純真、朴實的愛情,體現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與嚮往。

3、池州儺戲

池州儺戲源於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於中國佛教聖地九華山麓方圓百公里的貴池、石台和青陽等縣(區),尤其集中於池州市貴池區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鎮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它無職業班社和專業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祭祖、驅邪納福和娛神娛祖娛人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徵。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形式。整台「正戲」,飾演既有戲劇情節、表演程式,又有腳色行當和舞台砌末等戲曲特徵的「本戲」。

4、巢湖民歌

巢湖市位於皖中,襟江環湖,境內有距今三四十萬年前的「和縣猿人」遺址,證明這里曾經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巢湖民歌伴隨著巢湖古老的歷史,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由單一而多樣的演變過程,一直傳唱至今。巢湖人愛唱、愛編民歌。「望風采柳」的創作形式使聰慧的歌唱者可以見什麼唱什麼,走到哪兒唱到哪兒,干什麼活唱什麼歌。

5、徽州目連戲

明萬曆年間,安徽祁門清溪人鄭之珍在過往雜劇、變文及傳說等的基礎上撰寫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鄭本目連戲一經產生,便在祁門、休寧、石台、婺源、歙縣等地廣為流傳。祁門目連戲原沒有固定演出場所,以鼓擊節,鑼鈸伴奏,不用管弦,上壽時則用嗩吶。其基本唱腔古樸,為明中葉流行於徽州一帶的「徽池雅調」,即徽州腔、青陽腔,保留「滾調」特點。腳色分生、旦、末、凈、雜、襟,臉譜有鬼臉、標臉、花臉等。

閱讀全文

與安徽的傳統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2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4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