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常州一些歷史比較悠久的地方&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坡公園
親王府
瞿秋白紀念館,在江南商場那,b12、21、22什麼都到的
篦箕巷
天寧寺
春秋淹城
B. 非遺項目有哪些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緙絲、全聚德、蘇綉、吳歌、評彈、中和韶樂、川劇變臉、灘頭年畫、江永女書、南京雲錦 、西安古樂、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顧綉、南匯鑼鼓書、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兒」;
納西古樂、唐三彩、紫砂壺、木版年畫、川江號子、古琴、皮影戲、剪紙藝術、儺戲和儺戲面具、楊柳青年畫、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崑曲。
一、緙絲簡介:
評彈又稱蘇州評彈、說書或南詞,是蘇州評話和彈詞的總稱。是一門古老、優美的傳統說唱藝術。 評話通常一人登台開講,內容多為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和叱吒風雲的俠義豪傑。
彈詞一般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內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
C. 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董永傳說、白太官傳說、常州吟誦、天寧寺梵唄唱誦、乾元觀道教音樂、泓口絲弦、太平軍鑼鼓、跳幡神、談庄秧歌燈、巨村舞龍、溧陽竹馬燈、跳五猖、凍煞窠、跳祠山、指前魚燈、太平龍燈、馬燈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截至2009年,我國共有崑曲、古琴藝術等26個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羌年、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等3個項目入選「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上入選項目最多的國家。
D. 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物質文化遺產有東莞可園、虎門炮台、蚝崗遺址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廣東涼茶、水草(莞香)等等。
E. 常州有哪寫些傳統藝術 傳統節日 民間工藝 文化特色 名勝古跡 文化遺產
常州民俗文化常州人傑地靈,人文薈萃,享有「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之譽。「常州今文經學派」、「陽湖文派」、「常州詞派」、「常州畫派」和「孟河醫派」均飲譽全國。民間工藝 根雕、金壇刻紙、梳篦、亂針綉、漢畫磚刻屏、留青竹刻。 風土民俗 女回娘家「歇六月」 立夏時節「嘗三鮮」 二月十二「花朝節」 二月初二「龍抬頭」 冬至大如年 「歲朝春」與「踏雙忙」 「送灶」與「接灶」 「三屍神」與「撣檐塵」 「馬和尚過江」與「驚蟄聞雷米似泥」 常州漕運 古常州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漕運」歷史上占重要地位,上通京口,下行姑蘇,河川縱橫,湖泊密布,北環長江,南抱滆湖,東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帶湖,有僅次於太湖的芙蓉湖,形勝甲於東南,故常州成為「三湖襟帶之邦,百越舟東之會」的交通樞紐。 5世紀30年代,江南大水,周忱到江南治水時,大興圍湖造田,堵江水以防澇。20年造田3.7萬畝,使芙蓉湖、陽湖、臨津湖逐漸縮小,以致消失,造成常州水源不豐,水位失調,使以湖水為主的常州變成了以江水為主,由於運河年久失修,長江流沙淤塞嚴重,北運漕糧的覆船沉沒事故不斷。到清朝後期,山東境內運河大部淤塞,漕糧無法從常州轉運。道光五年(1825)試航海道運漕成功,常州這個中轉逐步東移無錫。從此專以海運,常州與運河漕運的二千多年歷史才告結束。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江蘇省常州市的「常州小熱昏」,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曲藝項目類別,序號7。 旅遊名勝中華恐龍園(國家5A級景區) 恐龍谷溫泉(國家5A級景區) 淹城春秋樂園(國家4A級景區) 淹城野生動物世界(國家4A級景區) 環球動漫嬉戲谷(國家4A級景區) 中華孝道園(國家4A級景區) 武進花都溫泉(國家4A級景區) 南山竹海(國家4A級景區) 天目湖御水溫泉(國家4A級景區) 艤舟亭 張太雷故居 瞿秋白故居 三星村 御碼頭 篦箕巷 陳渡草堂 天寧寺(國家4A級景區) 天寧寶塔(國家4A級景區) 紅梅公園(國家4A級景區) 東坡公園 (國家4A級景區) 青楓公園(國家4A級景區) 武進新天地公園(國家4A級景區) 武進電視塔(國家4A級景區) 文慧苑 李公朴故居 惲南田紀念館 三勤農業生態園 牟家農業旅遊觀光園 夏溪花木市場(國家2A級景區) 夏溪藝林園(國家2A級景區) 亞細亞影視城(國家4A級景區) 環球恐龍城(國家5A級景區) 武進太湖灣旅遊度假區(國家4A級景區) 中國春秋淹城旅遊區(國家4A級景區) 天目湖旅遊度假區(國家4A級景區) 茅山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景區) 橫山風景旅遊區(國家2A級景區)特產主要特產美食有武進寨橋老鵝、太湖銀魚、焦店扣肉、雪山草雞、湟里牛肉、卜弋橋豬頭肉、嘉澤鴨頭、尊龍醬鴨、黃天盪大閘蟹、橫山百頁、芙蓉鮮螺、常州蘿卜干、常州大麻糕、芝麻糖、溧陽風鵝、野山筍、溧陽水芹、南山板栗、長盪湖螃蟹。
F. 常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有哪些
市級非物質遺產美食有:封缸酒、芝麻糖、豆渣餅、大麻糕、素火腿、蘿卜干、橫山橋百葉、常州梨膏糖、加蟹小籠包、酒釀元宵、四喜湯團、溧陽風鵝
G. 常州自然、文化遺產有哪些
常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董永傳說
2.常州吟誦
3.天寧寺梵唄唱誦
4.乾元觀道教音樂
5.泓口絲弦
6.太平軍鑼鼓
7.跳幡神
8.談庄秧歌燈
9.巨村舞龍
10.溧陽竹馬燈
淹城遺址;淹城建於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餘年歷史。現存遺址總面積約65萬平方米,從里到外,由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組成,這種建築形制,在我國的城池遺存中,絕無僅有。1935年,我國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居民活動遺存,引起學術界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內河出土了3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陶器,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內涵,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轟動。這之後,對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斷。1986年,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首次對淹城遺址進行了為期6年的考古發掘,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作為當年考古發掘隊隊員之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陸建芳經過多年研究後認為:「淹城是吳國的一個軍事城堡,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春秋時期唯一保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牆形制的軍事設施。」
H.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蘇綉。
蘇綉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綉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綉,又稱絲綉。清代確立了「蘇綉、湘綉、粵綉、蜀綉」為中國四大名綉。
清代是蘇綉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綉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綉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
藝術特點:
清代蘇綉更是盛況空前,蘇州被稱為「綉市」而揚名四海。當時針法之多,應用之廣,莫不超過前朝,山水、亭台、花鳥、人物,無所不能,無所不工。加上宮廷的大量需要,豪華富麗的綉品層出不窮。蘇綉後來吸收上海"顧綉"以及西洋畫的特點,創造出光線明暗強烈、富有立體感的風格。
I. 常州市節日的習俗
中國民俗古已有之,常指民間習俗、百姓風俗。常州民俗從常州最早方誌《咸淳毗陵志》開始,歷代都有記載,相傳至今。
和整個江南地區一樣,常州經過了兩漢魏晉南北朝的南北交往,再經唐宋元三代文化積淀,到了明清時期則出現了人口增長、農業結構變化、商品農業發展、鄉村手工業與農業分離、工商業市鎮的興起等發展變化。另外,城市化和商業化進程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市的生活消費需要空前增長,社會民眾生活日益追求享樂時尚,民俗生活形態豐富多樣。其中的節日歲時習俗既是江南民俗的一部分,同時又具有自身特色,也反映出當時常州富足的生活狀態和厚重的文化底蘊。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節日習俗有的已漸漸消失,有的至今仍在沿用。
一、新年
這天一早,人們在被窩中便要吃柿子和橘子,稱之為「百事大吉」。五更,長幼均要起床洗漱,開門後放爆竹三聲,稱之為「開門炮仗」。在爆竹中要夾著五色紙,寓意「滿地金錢」。然後叩拜天地、祖先、再互相拜賀。
每家每戶要一大早用酒、水果、米粉做的金銀元寶迎灶神,吃湯圓,取團圓意,中午要吃長壽面。按黃歷上記載的喜神方位,出門依次拜見家族尊長、親朋好友,即為「拜年」。讀書人這一天還要首次啟用新筆,用紅紙寫上吉利字。
新年這一天有很多禁忌,比如說不喝湯,喝湯就會出門遇雨;不灑掃除塵,否則會掃去財氣。如果白天聽到烏鴉鳴叫,「主老人災」,有喜鵲聲,則預示著有丁壯死亡,而有雀聲,則會「殤小兒」,而有犬吠,則會有盜賊入室。新年以陰天為佳,所謂「大年初一黑碌禿,高低田稻一齊熟」。這一天晚上要早睡,以免妨礙老鼠嫁女之類。小孩子們還會在鼠穴旁放置米團插花,說是送嫁。
二、元宵
從正月十三日開始,城內各街便盛放花燈,祠廟庵觀都是張燈結綵,而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夜晚更為盛大。元宵節人們敲鑼打鼓,進行各種表演,稱之為「鬧元宵」,其中尤以調龍燈最為出彩,現在新北區的太平龍燈便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平龍燈演出時需六十多人,有督旗一面以及八卦旗布陣,鑼、鼓等器樂均為雙副,氣氛熱鬧非凡。表演時按序幕、進陣、舞龍、陣式四個步驟進行,隨著八卦陣、梅花陣、一字長蛇陣、月牙陣、蝴蝶陣等陣式的不斷變化,產生不同的舞龍表演效果,十分精彩。另一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萬綏猴燈也是這時表演。表演時,隊伍陣容壯觀,演員一律戴特製的猴面面具,戴猴帽穿猴衣,前有猴王魁星和大旗開道,一路鑼鼓喧天,威風凜凜。 此外還有現在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蹺等。高蹺最盛時期為光緒年間,木匠街的匠人們閑暇時製作木製高蹺娛樂嬉戲,久而久之,便聞名全城。
三、清明
清明是上墳祭祀的日子,田野間挑菜筐,手攜紙錢的人滿目皆是。人們折楊柳、桃花,插於門上灶間,傳說是用來紀念介子推。這一天早晨,常州人往往將隔年蒸制的大團子切片入油煎之,加紅糖盛盤中,用來供奉祖先。宗族還在宗祠舉行祭典,禮畢宴飲,稱之為「吃祠堂酒」。除祭祀祖先之外,還要祀灶和祀宅神。
常州稱放紙鳶為「放鷂子」,放鷂子是常州春天的一大盛景。到了晚上,會在放鷂的繩索之上繫上紅綠紙燈籠數十盞,當中點燃細燭,有的還繫上煙火,遙望如繁星點點,稱之為「鷂燈」。常州有「清明斷鷂」的諺語,意思是清明以後麥苗苗壯,不應再在田間放鷂。
四、立夏
立夏時要吃三鮮,並以之祭祖先,三鮮也叫作三新。有所謂地上三鮮,即莧菜、蠶豆、元麥(也有說是燕筍),樹上三鮮,櫻桃、梅子、香椿頭,河中三鮮,海絲、鰣魚、咸鴨蛋(也有說是白蝦)。
五、浴佛節
四月八日是釋迦生日,世稱浴佛節。常州婦女從正月初六開始到八月初八,便要燒八廟香,或者叫「八寺香」,又稱「八字香」。這八廟,即真武廟、營田廟、季子廟、關帝廟、張睢陽廟、烈帝廟、晏公廟、靈官廟,張睢陽廟後又改為東岳廟。據說燒八字香,可以使來生獲得一個好的「八字」。八字香以正月初六、四月初六和八月初八為盛。這一天,常州各大寺廟中人頭攢動,男女會集,名曰「傳經」。常州各大寺廟中,僧尼裝飾香花燈蝕,放銅佛於水盆,信徒們爭相扔錢財於水盆中,稱之為「浴佛」,此外還要舉行「放生會」等儀式。 寺廟僧侶還會散放糖豆,還會做「青精飯」,即鳥米飯饋贈信徒。晚上又有坐夜之會,自黎明方散,鄉村中則田壟之間到處都有信徒聚集。
六、端午
端午節的主題是送災和驅逐不祥。所以在端午前後,道士會送符篆以驅邪,人們也會在中堂懸掛鍾馗像,插菖蒲艾葉於屋檐下。端午前一天,家家要以箬葉裹制粽子,有火腿、赤豆、豆瓣等各種名色,在端午一早食用。中午要飲雄黃酒,同時灑於室內,小孩子則用雄黃酒塗於背上,再在額上畫個「王」字,還要用朱符粘於門上及堂奧,燒辟瘟丹,用以避疫。常州還盛行製作「長命索」,小孩子們用綵線搓成五色,互拴於乎臂。婦人們會剪綵紙作人形,如豆子般大小,稱之為「健人」,又制絨布的老虎花,插於兒童頭上。常州城內從早到晚街巷各處懸燈,高竿連綴,稱之為「天燈」。相傳是紀念張巡而設,實際上是紀念張士誠。
這一天,常州還要舉行一年一度最為盛大的活動,即雲溪競渡。雲溪競渡是常州人引以為豪的歲時景觀,所謂「常州龍船天下無」,現如今已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龍船競渡每年端午節在常州城內風景最好、文人聚集最多的白雲溪進行。
龍舟競賽一般於五月一日開始,基本要持續一個月時間。選擇這時間,固然是臨近端午,同時也是因為時近梅雨,白雲溪水開始上漲,便於龍舟行駛。如時值干早,溪水太淺,競渡便必須取消或者移地,所以有「雲溪水淺舟難行,今年競渡不進城」之說。四月三十日晚上,所有龍舟都要匯集於晏公廟,進行拜謁。晏公祠是祭祀水神之所,龍船競渡之前,要舉行拜祭儀式,確保整個活動的安全。按照慣例,前一年龍舟競渡結束後,還要有迎取龍舟的儀式。根據記載,龍舟一般在六條左右,最盛時,曾經到了七龍,洪亮吉便稱「六龍城古龍舟七」,包括大小青、大小白及烏龍、金龍、五色龍,此外還有鞦韆船等小龍舟不包括在內。龍舟競渡一度得到政府支持,每隻龍舟可以支取滸墅關稅十餘兩,所以洪亮吉有「稅額仍分滸墅關"之說。但一艘龍舟耗費遠不止十兩,所謂「一舟費已倍千金」。另據傳說,為了防止龍舟翻倒,龍舟下面懸著塊石頭,隨著牌樓的加高,而加重石塊,船舷也一天天接近水面,到了五月末,龍舟的牌樓早己高出岸邊樓閣了。所以洪亮吉在詩中稱「高處燈光礙月輪,軒窗無地著飛塵。生生視昔加三倍,樹上禽巢樹下人」。岸上同時還有雲車戲,與尼舟遙相呼應,熱鬧非凡。夜間還有夜龍船,或稱燈船。
七、夏至
夏至日早上要吃元麥粥,午飯要吃燒酒、餛飩,據說可以不會「疰夏」。常州家中還會在這一天用大秤稱人,以驗體重,據說也可以一夏無病。此外夏至後七日稱之為頭時,再過五日稱之為二時,又過三日稱之為三時。到三時結束,如果有雷雨,那麼就會有水災。所以農諺稱之為:「三時三送,低田白弄。
八、六月十九
六月十九傳說是觀音得道日,前一天晚上,善男信女便會攜著香燭,聚在小南門外清涼寺作金錢布施。清涼寺北的德安橋是河衢要道,當天會有許鄉人聚集在德安橋上比賽唱山歌。
九、七夕
這一天又稱乞巧節,女子會采鳳仙花染指甲,還取河水和井水各半,盛於碗內,在日光底下曬熱,到正午時分,在太陽下用綉針放入水中,讓針浮起,然後看水底針影,如果像寶塔或者筆形,那麼就代表得巧,即人會變得聰明;還會把蜘蛛放人梳妝盒中,如果次日早晨蜘蛛在盒中織網,也代表得巧。常州北門外十里有牛郎廟,旁邊還有一木橋,俗名「織女橋」,女子經常會在這一天來牛郎廟燒香求姻緣,並徘徊在織女橋邊,所以洪亮吉便有詩雲:「七月七日侵曉妝,牛郎廟中燒股香。回途更把裙衫整,織女橋邊鑒春影。」這一天,常州人會製作巧果,即用麵粉調油加糖或椒鹽,烘製成有如成人拇指般大小的餅,或像是人物,或像是花鳥。因「吃巧」和「乞巧」諧音,故名日巧果。這一天,婦女還會在晚上焚香,用巧果來祭祀織女。這一天如果下雨,便稱之為「洗車雨」,諺語有雲:「七夕不洗車,八月依舊車。」意思是如果這一天不下雨,到了八月就會有旱情,必須要戽水。此外,七夕前後十數日,常常會有銀河隱沒不見,常州風俗便以這一段時間的多 少來判斷米價的貴賤。
十、中元
中元節即七月十五,俗稱鬼節。這一天各大寺廟會舉行盂蘭盆會來超度亡魂,晚上各家各戶會准備酒飯,祭祀祖先,叫作「過七月半」。人們還會在路邊焚燒紙錢,祭奠各路孤魂野鬼,稱之為「結鬼緣」,又叫「退太平祟」。人們會在地上插香,叫作「燒地香」。晚上還會剪五色紙,製作荷花燈,放入河中,稱之為「放河燈」。到了晚清,人們「做中元」更加興盛,「往往於通衢中高搭彩蓬,懸掛燈火,並有紙糊匾聯,繪畫十王,及紮成各種鬼怪形象,插燭點火,沿路陳設」。家家戶戶還會有麵粉製成半圓或圓形的茄餅,如果用茄子絲作餡的,是專門供祖先用的。一般人還會以青菜肉末、青菜蝦仁、甜豆沙作餡,入油烹炸後食用。
十一、中秋
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節前一二天,人們多用火腿、月 餅等為禮物互相饋贈,稱之為「送節禮」。中秋節早晨,要吃「糖芋頭」,或者叫「芋魁」,是用芋艿和以鹼煮到爛熟,加以紅糖、桂花而成,也要用來祭祀祖先。晚上,家家戶戶聚會宴飲,吃月餅,所謂「月園餅園月餅園」。婦女們常常在中庭設香案,供上菱藕,燒香斗,祭祀月宮。香斗用線香作斗,納香屑於其中,上插小紙旗。乾隆間,中秋前二日,正值清高宗生日的萬聖節,居民皆張燈結綵,連續五個晝夜,南大街和西瀛里等商戶雲集的地方,尤為熱鬧。
十二、重陽
九月九日重陽節慣例要登高,常州城內無山,所以人們爭赴東門外的文筆塔,登上塔頂,眺望全城景物。這一天早晨要食重陽糕,先一日用米粉蒸制,上綴紅綠絲、紅黑棗、栗子、松仁、黑白芝麻等。
十三、冬至
冬至一直是重要的節日,所謂「冬至大如年」,常州凡有祠廟的大家族,必須在這一天祭祀祖先,所以重視冬至,如同過新年。而且常州冬至也饒有特色,冬至夜宴席中必須要有胡蔥豆腐,祭祖也要用。諺語雲:「若要富,冬至隔夜吃碗胡蔥滾豆腐。」又有「富家冬至吃一夜, 窮家冬至凍一夜」的諺語。冬至早上要吃小顆粒糖圓,晚上要吃面,所謂「夏至餛飩冬至面」。此外, 還有「干凈冬至齷齪年」的說法。
十四、臘八
這一天要吃臘八粥,又名「七寶五味粥」,原因是當天傳說是佛祖成道日,粥寓祝意。常州這一天,各大寺廟會專門煮臘八粥,分饋各個主顧,還配以精緻小菜數色,祈望這些信徒在過年時可以廣為布施,潤色香火。不過各個寺廟均有「門徒」,不能亂送。常州臘八粥至晚清變成菜粥,只有講究的大戶人家才會加上果肉。
十五、祀灶
臘月二十四日,傳說「灶朝天」,即是灶神上天匯報的日子,所以在前一天要「送灶」。常州人這一天要制瑪瑙團,即用米粉加上紅糖製成,每四個壘成一堆,稱為「瑪瑙團」,因色如瑪瑙而得名。同時要作紙轎、紙馬燒化,讓灶神乘坐,還要放上豆子作紙馬的「飼料」。
十六、除夕
新年前一天即是除夕,常州稱之為「大年夜",其前一日則是「小年夜」,總呼為「大年小夜」。節前要做團子,依人口多少為准,人各二枚,因此稱之為「人口團子」。除夕當天要插松柏於屋檐及灶間,在大廳中懸先祖神像,用香花供奉,到新年初方可撤去,謂之「落神像」。
家家戶戶會貼春聯門神,用白堊在地上畫弓箭、米倉,弓箭用來射祟,米倉用來祈禱豐收。當晚燒飯要加烏缸豆,准備可食用五日,稱之為「年夜飯」。晚上在門外放一斛,斛上置釜 ,用長一尺五六的三十六根松材作燃料,裡面放上豆萁、松柏點燃,稱之為「著焰爐」。等到燒完後,將余燼放於門口,稱之為「撐門柴」。晚間通宵不寐,將各事辦要,即設筵暢飲,稱之為「守歲酒」,守歲酒還規定必須論年紀喝酒,年輕的人先喝,卧室內必燃紅燭一對,叫「守歲蝕」。大人要給小兒「壓歲錢」。臨睡前要封井、封門,必須加水到滿,灶下的柴火必須揀取干凈,諺語所謂"窮灶倉,富水缸」即是指此。
常州歲時節日民俗特徵,既體現了常州民俗在各個時代的特徵,也成為常州這座千年古城真正有別於其他城市的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