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民族文化怎麼轉化為世界文化

民族文化怎麼轉化為世界文化

發布時間:2022-06-09 20:51:20

㈠ 為什麼說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為: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由於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
文化也可以稱之為社會團體共同的思維特徵,不管「文化」有多少定義,但有一點還是很明確的,即文化的核心問題是人。有人才能創造文化。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人創造不同的文化。
人創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時也受約束於文化,最終又要不斷地改造文化。我們都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雖然要受文化的約束,但人在文化中永遠是主動的。沒有人的主動創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我們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實主要是觀察和研究人的創造思想、創造行為、創造心理、創造手段及其最後成果。

㈡ 如何弄清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

世界性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沒有民族文化的存在,的確沒有世界性文化的存在,文化的世界性不過是民族性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的結果與產物。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可以相互貫通與相互滲透:一方面表現為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另一方面表現為世界文化的民族化。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相互貫通與相互滲透,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需以一定的條件為基礎與前提的,因而,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是一種包含著矛盾的統一。
民族文化並不天然是世界文化,民族文化轉變為世界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產物。具體地說,民族性的文化轉化為世界性的文化,文化的世界性的生成與存在,是以人類歷史從地域性的歷史向世界性的歷史的生成與轉變為前提與基礎的。文化的民族性向文化的世界性的生成與轉變,是在地域性、民族性的歷史向世界性的歷史轉變的過程中實現的,前者不過是後者的必然性的伴隨現象與產物。

㈢ (初二政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向世界(急!!!)

要發揮民族、宗教文化在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中的積極作用,關鍵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緊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目標要求,准確把握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的有關問題,要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堅持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堅定走中國文化發展道路,要發揮政協組織和民族宗教界人士優勢,為推動中華文化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一、以文化自覺為指向,努力體現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特徵

「文化自覺」這個概念最早是費孝通先生提出來的,意思是指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文化自覺反映了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創建,體現了在文化構建過程中的價值取向。今天,中華文化能否在一個新的高度上實現文化自覺,切實關繫到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自覺對於傳統文化如何實現傳統和現代的統一、封閉和開放的統一、民族和世界的統一、內涵和實踐的統一具有普遍的指導性意義。

按照文化自覺的要求,一是要努力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性。任何民族文化都有其民族性特徵。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的根本特性,是本民族文化區別於其他民族文化的最本質的特徵。保持和維護好文化的民族性,是繁榮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基本前提。中華文化的民族性,主要體現在其所蘊涵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上,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徵、精神信仰、生存方式等各個方面,貫穿於中華民族的始終,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具體來說,比如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厚德載物的德性思想、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維、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天人合一的價值取向、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崇尚和諧的理想追求,以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傳統,等等,這都構成了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和優秀傳統,是中華文化的民族性特徵的主要體現。因此,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必須要以保持其內在的民族性為根本,這樣才不會割裂傳統,才能從本質上把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和主線。

二是要推動中華文化與時俱進,不斷賦予其時代性內涵。中華文化就其本質和結構來說,基本屬於傳統社會的思想文化范疇;就其主要內容而言,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就其價值形態而言,既有先進性的一面,也有落後的東西。因此,在當代弘揚傳統文化,必須要對其歷史形態、思想內涵、發展邏輯、主要結構、理論特性等各方面要有一個相對清晰和全面的把握,從而在主體結構和主流面貌上推動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使其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與當代實踐相對接,從根本上符合和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這種轉型不是盲目和被動的,必須要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基礎之上,根據實踐的發展和人民的選擇而作出自覺的調整與變化。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要注意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今天,我們面臨著比傳統社會更加復雜多變的時代背景,經濟全球化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也給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帶來了更多的挑戰。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現代文化之間的交流、碰撞、沖突趨勢更加活躍。只有積極推進中華文化的現代轉型,不斷汲取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才能適應當前中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大趨勢,真正彰顯中華文化的時代魅力。

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大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

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兩大主題。從國際上來看,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是世界發展的基本趨勢。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西方文化及其價值觀處於強勢地位,文化多元化的趨勢並不能掩蓋西方文化否認世界文化多樣性、企圖建立文化霸權主義的單極化思維。從國內來看,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經濟成分、社會結構、生活方式、利益格局等都發生了深刻的改變,人們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思維方式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差異性和多樣性。與此同時,隨著對外開放的深入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文化及價值觀源源不斷地滲透到當代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極其復雜的社會影響。

面對這種新的情況,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屋建瓴,審時度勢,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理論最核心、最重要、最基礎的部分,反映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決定著社會主義價值和文化建設的基本方向。因此,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中華文化建設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確保祖國傳統文化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導下進行改造和調整,使中華文化整體納入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這一歷史進程之中,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文化資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而且建基於當代社會實踐之上的文化理想形態。它從歷史和實踐的高度回應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當代訴求,體現了社會主義價值框架下人民大眾的文化價值選擇,代表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根本方向。我們所致力建設的先進文化,應該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文化的結晶,是經過革命和建設錘煉的實踐經驗的總結,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先進文化。中華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資源最基礎最豐富的組成部分,既包含反映民族特性的思想內核、價值理念和文化傳統,又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延續下來的各種風俗習慣、道德禮儀以及各種富有活力的文化形態,這是我們進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豐富資源,必須要得到合理的保護與使用。弘揚傳統文化不是為弘揚而弘揚,而是要突出其內在的優秀文化傳統及理念,使這些優秀文化傳統能夠有機地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生活實踐,讓傳統文化精華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得到新的闡釋和新的發展,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價值印記。這既是中華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互動要求,也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光大發展的價值前提。

三、以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目標,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新力

中華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心理之根,早已融入到民族的血脈之中,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價值認同和心靈歸宿的體現。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那樣,經歷如此多的血雨腥風而屹立不倒、枝繁葉茂;世界上也沒有哪個民族文化能像中華文化那樣,歷經五千年滄海桑田而綿延不絕、一脈相傳。最根本的,就在於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強大凝聚力和整合力。這種凝聚力並沒有隨著社會發展而式微,也沒有因為文化多元和矛盾沖突而衰弱,而是深刻地跟植於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成為中華民族無論是在和平發展時期還是在戰爭動盪時期的共同紐帶和民族信仰,支撐著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克服一個又一個艱難險阻,不斷發展壯大。今天,中華文化已經成為中華大家庭56個民族的共同精神財富,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目標。這是新時期中華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也是文化建設的終極歸宿,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這就需要我們緊密結合時代變化和實踐需要,堅持更加開放與和諧的文化建設思維,採取更加富有成效的文化發展策略,對中華文化進行接續與創新,使傳統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新力,進一步激發全民族的文化認同與精神歸屬,以實現中華文化的提升和飛躍。正如胡錦濤同志所指出,我們要發揚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大力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鼓舞我國各族人民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個命題,不僅僅是簡單地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問題,而是要構建適應整個中華民族生存發展需要的,體現民族性、時代性和包容性的大文化系統,這個文化體系的指向,核心就是要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創新力,促進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發展。

當前,我們要圍繞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這個總目標,首先要注意加強對傳統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與整合、創新,要注意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網路信息技術宣傳和弘揚中華文化,從系統和整體性的角度加強對中華文化的總結與發展,使中華文化不斷走向民族心靈深處,走向世界。注意從民族精神生活和文化信仰的高度弘揚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從根本性上獲得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始終與時代和人民共進步、同發展。其次,要積極推動跨文化交往,積極參與世界文明體系的共建。通過跨文化交流,努力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在內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吸收利用被世界各國普遍接受的代表人類發展進步方向的基本價值、觀念,主動融入世界文明發展的主流。再次,要轉變思維觀念,提倡更富有建設性的文化建設思維,著力從整體性、統一性和系統性上闡釋中華文化的整體價值和系統精神,而不宜過多地進行簡單的劃分、肢解乃至習慣性地批判。同時還要反對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反對文化復古,反對全盤西化等錯誤傾向,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促進中華文化的自覺。我們相信,實現高度自覺的中華文化,一定能夠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世界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㈣ 怎樣理解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學概論

其實這是一種辯證關系,可以這么說,世界文化是大眾化的,具有包含性,是大多數的特徵在裡面,而民族文化是小異性,但其又包含在世紀文化當中,因為它是時間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依次可以類推的.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徵,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度,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絢麗,每一個民族不論大小,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獨特貢獻,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財富.
中華各民族共同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大約在新石器時代,中華文化就在中國大地上呈現出多元區域性發展、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趨勢.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西北的馬家窯文化,以黃河中下游為中心,輻射、匯聚共同點燃了中華文明之火.作為中華文明起源的夏商周三代,實際上是華夏與周邊眾多民族共同組成的部落聯盟.歷史典籍和考古資料都可以證明,華夏民族是由炎黃部族集團為主源 ,以周邊不同部族為支源融合形成的民族共同體,從一開始就具有極大的多源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特點.多元性的統一,既是多民族國家的構成方式,也是中華文化的內在特徵.上世紀80年代,一首"龍的傳人"唱響了大江南北,華夏兒女無論身在何方,都自認是龍的傳人.而龍作為華夏民族共同的圖騰正是在早期多個部落、氏族的交融碰撞中,由不同氏族的圖騰融合而成的.龍,作為中華文化的象徵,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華夏民族形成的特點.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不斷增強了中華文化的活力和影響力.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巨大,回鶻詩人坎曼爾曾作詩說:"古來漢人為我師;而漢族則有"回鶻衣裝回鶻馬"的現象,從戰國時代就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到後來黃道婆向黎族人民學習織錦技術.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始終貫穿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在長期的民族文化交往中,少數民族不僅給漢族帶來了胡琴、胡瓜、大宛馬等看的見的物質成果,更主要的,他們為長期生活在農耕文化狀態下的漢族人民增加了一種銳意進取的開拓意識和兼容博納的文化胸襟,使漢民族的民族性格不斷得到豐富與升華.正是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新鮮注入,中華文化才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特別是每一次民族大融合之後,便會迎來中華文化的空前發展,從而造就了宏闊豪邁的"秦漢雄風"、雍容大度的"盛唐氣象"、強健有為的"康乾盛世",成為中華文明發展的幾個輝煌時期.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它們與漢族文化交相輝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有優點和特色.比如,漢族書面文學很發達,文獻典籍很豐富,而一些少數民族口頭文學在某些方面超過漢族.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格薩爾》和柯爾克孜的《瑪納斯》並稱我國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其長度超過世界上任何史詩,這是中國文學對世界文學的重要貢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超過80種.演唱藝術就有幾十種,舞蹈藝術有數百種.維吾爾族、朝鮮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鮮明的特點、優美的舞姿,成為我國藝術舞台的常見節目.笛子、大胡、二胡、琵琶等最早源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樂器至今仍然是我國民族樂器不可或缺的常見樂器.雄偉的布達拉宮、美麗神奇的麗江古城成為中華建築的傑出代表.納西族創制的東巴文,是世界上最完整、沿用時間最長的象形文字,與甲骨文並稱我國兩件古文字珍品.這些少數民族文化既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盛開在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奇葩,也是中華各族人民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的獨特貢獻.
歷史告訴我們,中華文化多樣性的統一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特性,也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所在.多樣性統一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認同的強大思想基礎,也是各民族文化的依託和根基.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然是各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沒有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沒有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繁榮.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保護和弘揚少數民族文化,大力扶持少數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積極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使少數民族文化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進程中,必須大力弘揚各民族優秀文化,以各民族文化的新發展鑄就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㈤ 為什麼說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因為: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

2、由於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沒有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會有世界文化百花園爭妍斗艷、五彩繽紛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3、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因此,文化又是世界的。

(5)民族文化怎麼轉化為世界文化擴展閱讀:

文化也可以稱之為社會團體共同的思維特徵。不管「文化」有多少定義,但有一點還是很明確的,即文化的核心問題是人。有人才能創造文化。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人創造不同的文化。

人創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同時也受約束於文化,最終又要不斷地改造文化。我們都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和改造者。人雖然要受文化的約束,但人在文化中永遠是主動的。沒有人的主動創造,文化便失去了光彩,失去了活力,甚至失去了生命。我們了解和研究文化,其實主要是觀察和研究人的創造思想、創造行為、創造心理、創造手段及其最後成果。

㈥ 試論述在全球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文化全球化從根本的意義上說,應該是在尊重和保
持文化個性基礎L對人類文化共性的發揚和推廣,是在
保持差異性前提下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文化多樣性和
統一性的雙向互動。世界上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屬於自
己的特有文化形態和文化個性,這種特有的文化已經成
為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如何在保持傳統民
族文化的同時接納現代性,吸收全人類所創造的優秀文
化成果,形成一種既適應現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
化,是我們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亟待解決之難題。
「一個民族要認識自己,就要走出自己的牆,從外
面看。一個民族要認識別個民族,就要走進別人的牆,
從裡面看。其實,認識自己和認識別人是同時的。」口1文
化的民族性並不是封閉的、保守的,而是開放的、發展
的動態概念,它在自己的歷史行程中總要吸納外民族文
化的精髓,融於自己的血肉之中。中華文化的走向遠不
只是一個繼承並發揚傳統的問題,中國的傳統文化,本
全球化背靠下中國傳統文化境遇
理論研討
身是建築在傳統的農耕社會基礎之上的,近來,隨著國
家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國經濟和從前的經濟結構以及經
濟模式都有了很大的不同,中國民眾也正一步步邁向一
個現代化的社會巾去。眼下,進入公眾視野的文化產品
和文化門類眾多,能夠沖擊人的感官並且改變人的觀念
的東西也很多。網路、傳統媒體甚至公共場所部可以對
人的行為和觀念產生影響。在這種前提下,仍然要求今
天的人們去完全按照昨天的行為方式來生活,是不明智
的,也是不現實的。正像安東尼·吉登斯認為的: 「全
球化並不是我們今天生活的附屬物,它是我們生活環境
的轉變,它是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1因此,中國傳
統文化唯有積極地進行文化整合,捨去消極的不合理的
因素,讓健康的、符合今天民眾行為習慣和理念的因素
積極加入進來,中國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得到繼承和發
揚, 「保衛傳統文化」的呼聲也才能平息下來。
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相比,文化是一種軟實力和
軟環境,文化行為和文化生態的大規模變化在短時期內
是不會產生巨變的,但是長遠的看,唯其不容易徹底改
變,其改變之後的慣性爿『會更深遠。韓國的「江漢奇
跡」,向所有人展示了儒家文化在現代化浪潮沖擊下的
另一種結果。韓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傳統文化與現代化
並不矛盾,把傳統文化中的有益因素與現代化變革中的
需求結合起來,應是一個民族實現現代化的最好選擇。
文化走向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不斷演進以
至變革的過程,永無止境,中國文化和世界文明發展的
歷史經驗都說明,異質文化的交流,碰撞與融合是文化
更新發展的重要契機,文化封閉則只能導致僵化、停滯
和落後。
總之,文化全球化是當今世界文化發展中的一種客
觀趨勢,文化全球化不等同於「文化殖民化」或「文化
霸權上義」。在文化全球化進程中,無論任何民族只有
積極地融入全球化文化,才能在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創造
出自己民族文化的新特色,才能同世界各民族文化一起
共同構建全球文化新體系。

㈦ 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不是對立而是統一的,民族文化即是世界文化。文化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因為世界文化是由民族文化構成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根與源,沒有民族文化也就沒有世界文化。
世界性的文化首先是民族性的文化,沒有民族文化的存在,的確沒有世界性文化。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間可以相互貫通與相互滲透:一方面表現為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另一方面表現為世界文化的民族化。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相互貫通與相互滲透,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需以一定的條件為基礎與前提的,因而,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是一種包含著矛盾的統一。世界文化不能視作是各民族文化的簡單匯集與相加的總和,也不能簡單地將文化的世界性視作是各民族文化中的共性。世界性的文化應該是各民族文化中那些被世界各民族所廣泛認同與普遍接受的文化。因此,並不是所有的民族性的文化都能稱之為世界的文化,更不是文化越是具有民族性就越是具有世界性。當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是存在於一個有限的封閉的地域內,只存活在自己本民族的現實生活中,並沒有對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產生輻射力與影響力,並沒有滲透到其他民族文化中去時,它只能是一種民族的與地域的文化,而不能被視作是一種世界性文化。
民族文化並不天然是世界文化,民族文化轉變為世界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產物。具體地說,民族性的文化轉化為世界性的文化,文化的世界性的生成與存在,是以人類歷史從地域性的歷史向世界性的歷史的生成與轉變為前提與基礎的。文化的民族性向文化的世界性的生成與轉變,是在地域性、民族性的歷史向世界性的歷史轉變的過程中實現的,前者不過是後者的必然性的伴隨現象與產物。馬可·波羅之前的時代,歐洲文化與中國文化是彼此隔絕的,因而都屬於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那時的歐洲文化也好,中國文化也好,雖然都發展到較高的程度,但由於沒有超出民族與地域的邊界,沒有對其他民族與地區的文化產生輻射力與影響作用,因而都不具有世界文化的性質。在摩爾根發現印第安人的文化之前,印第安人的文化已經存在了幾千年,但由於地理環境的阻隔,並不為世界所知所識,因而印第安人的文化也純粹是一種地域性的、民族性的文化,同樣不具有世界性文化的性質。一種處於孤立、封閉環境與狀態中的民族,其文化不論發展的狀態與程度如何,是不具有世界文化的品格與性質的。並非所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都能轉化為世界性的文化,孤立與封閉的環境與狀態導致某些地域性、民族性文化在歷史上自生自滅的現象並不鮮見。不僅如此,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向世界性的文化的生成與轉化,或者說要實現文化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統一,不僅依賴於地域的、民族的歷史向世界性的歷史的轉變,同時還必須依賴於民族文化本身的發育狀況是否正常與健全,是否優秀與先進。孤立與封閉的狀況與環境會阻礙民族文化的輻射與傳播,但即使是處在社會交往普遍化與全球化的條件下,也並不是所有民族性與地域性的文化都能轉化為世界性文化,從而具有世界性文化的性質。深刻的原因在於,各民族文化的生成都有自己的土壤,一個民族的文化內容與形式只有在特殊的土壤中才能生成與存活,離開了相對特殊的土壤條件是不能存活的。更為重要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要轉化為世界性的文化,必須對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吸引力、輻射力與影響力。而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具有相對於其他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輻射力與影響力,其文化必須具有先進性的品格。很難想像一種處於落後狀態的、過時的文化對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具有吸引力、輻射力與影響力,能被世界所認同與接受。一般來說,那些在世界歷史發展進程中處於領先地位與狀況的民族文化轉化為世界性的文化的可能性較大,而那些處於落後地位與狀況的民族文化轉化為世界性文化的可能性不僅較小,而且還有被邊緣化與被淘汰的可能。

㈧ 如何理解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組成.而這些文化中具有某些共性,只要是存在於地球上的文化,都可以稱之為是世界的,所以這些文化具有世界性,簡單說是大家都有的共通點,就算是世界的.而又有些不同點,所以是民族的.從全球視野來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從人性視角來看,越是民族化、個人化,就越能國際化,就越能得到全人類的認可。

(8)民族文化怎麼轉化為世界文化擴展閱讀
1.所謂「民族的」,小而言之,它可以專指一個民族的某一方面的特色,比如蒙古族的彪悍善騎射,傣族的潑水節,瀘沽族的走婚制等等,絕不可能成為其他民族的,即所謂「世界的」。

2.大而言之,「民族的」,也可泛指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比如某個民族刻苦耐勞,某個民族團結好鬥,等等.這些「民族性」,也絕不可能成為「世界的」.任何一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優缺點.缺點嚴重的,便變成了民族劣根性,這就更不能成為「世界的」了.比如中國古代的民族陋習,女人裹小腳和男人的拖辮子,怎可能成為「世界的」?某些民族嗜殺、殘忍、侵略成性,難道也能成為「世界的」嗎?因此,無論從哪方面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無法成立;說來說去,還是魯迅的原話正確:「(文學藝術)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

3.斯大林關於民族的定義是這樣的:「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的民族文化特點上的共同心理素質這四個基本特徵的穩定的共同體。那麼民族的文化就是建立在這些基本特徵之上的 。而世界是由多少個民族組成的,民族與世界實際上是一個個體於集體的關系,互相依存。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某些程度上是說得這個吧。

閱讀全文

與民族文化怎麼轉化為世界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