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姓氏文化起源於什麼年代,有什麼規律和由來呢
歷史“姓”、“氏”知識
“姓”與“氏”先說“姓”再說“氏”
一、姓:
“氏”或稱族。古代標志家族血緣關系的稱號。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昨之士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謚,因以為族。
”孔穎達疏:“氏、族一也,所從言之異耳。”只有士以上階層才有氏,男子必稱其氏,與女子稱姓有別。
(三)、姓氏
姓、氏的合稱。《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來自母系制度的遺存,不能改變,同姓不能為婚;氏則是家族的標志,或以祖父之字為氏,或以封地、職官、居處等為氏,在一定情況下可改變。先秦男子一般稱氏,女子一般稱姓,被奴役者則無姓氏。秦、漢以後,姓、氏混而為一。
四、姓族
姓族有名望的士族,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政治特權。
《後漢書·朱暉傳附朱穆傳》:“臣聞漢家舊典,置侍中常侍各一人,省尚書事;黃門侍郎一人,傳發書奏,皆用姓族。
”李賢註:“引用士人有族望者。”氏族志 書名。亦稱《大唐氏族志》或《貞觀氏族志》。唐高士廉、韋挺、岑文本、令狐德棻等撰。一百卷,一作一百三十卷。書成於貞觀十二年(638)。為記錄唐初貴族姓氏淵源與門第的譜牒。初撰時仍沿舊時門閥之見,推山東崔氏為一等。後太宗確定以“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乃改以皇族李氏為一等,崔氏降為三等。全書凡載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共分九等。原書至南宋已無傳本。現僅存敦煌卷子殘本原文四十餘行,藏於北京圖書館。北平圖書館館刊第六卷第六號許國霖《敦煌雜錄》載有此本。
⑵ 人的姓氏是怎麼來的
中國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時代。當時出於族際間識別的需要,每個氏族都會有一個本氏族的專用名稱,而這個名稱事實上就是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姓氏。中國上古的姓氏有姬、姜、姒、媯、姚、好等,皆從「女」字旁,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姓最初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後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後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
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占《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2)姓氏文化你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按照現今的觀念,姓、氏已經是同一個意思,但在先秦時期,姓、氏卻是互有區別的兩個概念:姓是氏族組織的名稱,氏是氏族內部家族組織的名號。
出現姓、氏上下兩級的結構,是因為當一個氏族由於世代久遠、人口增殖而規模越來越大時,氏族內一些成員間的血緣關系就會越來越淡,有些成員甚至可能已經找不到與另一些成員間的血緣聯系了。
這時,氏族內一部分血緣關系較近的人便會結成次一級的血緣組織,而次一級的血緣組織也會有相互識別的符號,這就是「氏」。
姓與氏作為不同級別血緣組織的名號,兩者在先秦時代的區分很明顯,古人有所謂「三代之上,姓氏有別」之說,就是由此得出的結論。
姓氏絕不僅僅是一種名號,其所反映的社會內容相當宏富,從姓氏入手,能讓我們對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觀察更清晰、更深入。
⑶ 中華姓氏文化的來源
中華姓氏的起源,追溯到距今大約5000多年前伏羲氏時期。相傳伏羲氏始畫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廚,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人數極大的大國,漢族占絕大多數。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漢民族。故漢民族的姓氏淵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淵源。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 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
1)以姓為氏。
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國名為氏。
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3)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復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4)以鄉、亭之名為氏。
和以國名為氏一樣,但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5)以居住地為姓。
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如:呼延(呼延村)。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
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復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姓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因為有人救過皇帝,因此皇帝封那人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7)以次第為氏。
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8)以官職為氏。
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大部分是多字姓,如:愛新覺羅。
11)古代少數民族姓氏的變遷,由復姓改為單姓或意譯為漢姓。如:佟佳氏改為佟氏;阿古占,滿文為雷之意,即改為雷姓。
12)以謚號為氏。如:楚莊王的後人以先人謚號庄為姓。
13)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皇甫:在避難中改成姓白和姓王。
⑷ 姓氏文化的起源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定義
姓氏: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系的標志和符號。
同一個祖先繁衍的後代稱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志。
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起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媯、姒、姜、嬴、姞、妘。
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三語》中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後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嚳、堯、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農神後稷等,都是黃帝的後代。後稷承繼姬姓,他的後代建立了周朝。周初周天子姬發大封諸侯時,其中姬姓國53個。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由姬姓演支出411個姓,占《百家姓》總姓504姓的82%,再演化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了,所以說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姜姓還是今天中國的許多姓氏如呂姓、謝姓、齊姓、高姓、盧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當今以人口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居於第60位。
妘起源於帝嚳高辛氏;嬴起源於少昊金天氏; 姚 、媯同源,都是起源於帝舜;姒起源於大禹。
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
氏的出現,記錄著人類歷史腳步邁進階級社會。
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⑸ 中國姓氏文化的淵源,姓名是什麼來的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常識文化篇。
⑹ 姓氏文化起源
中國姓氏的起源 作為血脈延續的姓氏,最早出現在中國。從公元前3000年中國第一個姓—風姓開始,中國的姓氏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綿延不絕。有關專家最新研究統計結果表明,中國人曾經使用過的姓氏高達22000個,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歷史。中華文化的統一性和連續性在姓氏的傳承之中得以體現。 據考證,中國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時是母系社會,人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組成,形象的說明最早的姓跟母親有關。 氏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體欲傾倒而將其支撐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義:古代貴族標志宗族系統的稱號同本義 氏,姓氏。――《玉篇》。按,秦漢以前,「姓」和「氏」不同,「姓」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區別子孫之所由出生三代之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通志�6�1略�6�1氏族》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 姓和氏的區別:先秦時期,姓和氏含義不同。姓代表血緣關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志,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廢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時候寫的,裡面一共收集了單姓408個,復姓30個,一共438個。發展到後來,總數據說有已達5000個,但是實際應用的,只有1000個左右。 世界各國都有「三大姓」的說法,英國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國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國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國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國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國有張、王、李、趙,四個大姓,歷史悠久,分布廣泛,而且都是皇帝賜姓。 根據最新的統計,單是姓張的,就有一億人,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上發表過一篇有關「姓」的論文,文中指出: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這十個姓占華人人口40%,約四億人。第二大的十個姓是:徐、朱、林、孫、馬、高、胡、鄭、郭、蕭。占華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個姓是:謝、何、許、宋、沈、羅、韓、鄧、梁、葉。占華人人口10%。接下來的15個大姓是:方、崔、程、潘、曹、馮、汪、蔡、袁、盧、唐、錢、杜、彭、陸。加起來也占總人口的10%。換名話說,在中國十億人口中,有七億人姓了這45個大姓。另外的三億多人的姓,都是比較少見的,象毛、江、白、文、關、廖、苗、池等等。 後世之姓,大約有以下幾種來源: 1、以氏為姓。氏族社會晚期以至夏、商時代,分支氏族的標號有的也成為後起之姓,如:姬、姜、姒、風、己、子、任、伊、嬴、姚。 2、以國名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賜地,西周初年更是實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遍布九州,這些國名便成為其國子孫後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鄭、吳、秦等。周文王封少子於狄域,其子孫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無極縣建立鼓國,後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漢以後外邦人帶來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國,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為姓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忿生采邑於蘇,忿生後代因此姓蘇。 4、以鄉、亭名為氏。如嬴姓秦國的始祖非子的支孫封在邑鄉,得邑氏;至六世孫被周禧王封為邑侯,採食解州。 5、以居住地為姓氏。如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姓林。又如齊國大夫童刁的孫子以刁氏傳世。 7、以排行為姓氏。如春秋魯國有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 8、以官職為姓氏。如西周的職官司、司馬、司空後來均成為姓。又如漢代有治粟都尉,後代便姓粟。 9、以技藝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創始者,後世便以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藝為氏。 10、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謚號為氏。如庄氏原為楚莊王之後,康氏原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後。 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國姓「朱」賜給了鄭成功,閩台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又如漢文帝名劉恆,恆氏因而改為常氏。
文章來源: http://www.99luo.com
原文鏈接: http://www.99luo.com/Article/mds8x
⑺ 中國人的姓氏都是怎麼來的
姓氏最早起源於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它的作用主要是便於辨別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後代,便於不同氏族之間的通婚。因此姓氏的產生,標志著從群婚制到以血緣關系的婚姻制的轉變,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7)姓氏文化你從哪裡來擴展閱讀:
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 姓和名一樣,都是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從它的形成、發展、演變的漫長歷史過程來看,它卻是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姓氏分為單姓(張、王、李、趙等)、復姓(皇甫、司馬、歐陽等)和多字姓(愛新覺羅)等。 姓產生、發展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涉及到社會學、歷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星象學、心理學等眾多社會科學。
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嬴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里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愚昧狀態的一個標志。
⑻ 姓氏從何而來
姓是從上古遺留 和周是分封制 紀念祖先 流傳下來
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姓所以別婚姻,故有同姓異姓庶姓之別。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皆所以別婚姻而以地望明貴賤。注「貴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
姓氏創建
伏羲氏是我國上古時期著名的部族首領,不僅被列為三皇之首,還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史載,伏羲生於成紀(今甘肅天水),建都於陳,死後亦葬於陳。淮陽自古就稱「太昊之墟」,就是傳說中的陳都。
伏羲氏貢獻頗多,但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 伏羲氏。在原始社會之初,人們群居雜婚,難免近親婚育的弊端,伏羲氏認識到這種危害,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禮儀制度,從而避免了血親通婚,實現優生繁衍。姓作為「遠禽獸,別婚姻」的符號,是中華民族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記,經過數千年的分衍發展,至今中國歷史上使用過的姓氏已有2.2萬多種,這些姓氏有的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絕大部分代代相傳,延綿不斷,成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緣紐帶。可以說中華萬姓同根,根在伏羲氏,而羲皇故都淮陽,正是中華姓氏最初的發源之地,濫觴之地。《三墳》曰:「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為風姓」,因此「風」為中華第一姓。
姓氏形成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 崩潰向父系社會制度過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 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 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賜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後,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認為,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於家或族;氏往往和地名有關。(另有一說來自《通志·氏族略》,稱女子稱姓而男子稱氏。但其中有牽強附會之嫌,不足為信。)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氏。
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於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 炎黃二帝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姓代表血緣關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則是從姓中繁衍出來的分支,是特權和地位的標志,用以區別貴賤,有氏者為貴。所以,先秦時男子稱氏不稱姓。秦代廢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實行郡縣制,氏失去了代表貴賤的意義,逐漸與姓合用,都成為父系血緣傳承的標識。中國現在大多數的姓,都是承襲了產生於周代的氏。
編輯本段
姓氏由來
在上古時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歸納為以下類別:
1、在父系社會開始後,因為第一代的男性得姓始祖的父親沒有被記載,所以因其母所生之象而創姓。傳說上古時代神農氏的母親叫女登,所以第一代男性得姓始祖,用女字旁來紀念生育自己的女神,如:姑、姬、姜、媯、姒、姚等。
2、以出生地、居住地為姓。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於姚墟,便以姚為姓。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等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為姓,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3、以古國名為姓。虞、夏、商朝都有個汪芒國,汪芒的後代乃姓汪;商朝有個在涇渭之間的阮國,其後代便姓阮。
4、以封地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趙城,他的後代便姓趙;周昭王的庶子被封於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為邢侯,他的後代便姓邢。
5、以官職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後代都以這些官職為姓。
6、天子賜氏,以謚號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個寵姬,為了表示哀痛,賜她的後代姓痛;周惠王死後追為惠王,他的後代便姓惠。
7、以祖輩的字為姓。如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其孫便姓游;魯孝公的兒子子 ,字子臧,其後代便姓臧。
8、因神話中的傳說為姓。傳說舜時有個納言是天上龍的後代,其子孫便以龍為姓;傳說神仙中有個青鳥公,後人便也有姓青鳥的。
9、因避諱或某種原因改姓。比如戰國時代田齊襄王法章的後代本姓田,齊國被秦滅了,其子孫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漢明帝諱「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嚴」。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並當了皇帝(即明成祖),當時號「靖難」,而太監馬三保因「靖難」有功而被賜姓為「鄭」;後他改名為鄭和。
10、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復雜化,有些姓則是民族語言的譯音。如匈奴首領單於的子孫就有不少姓單於。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並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維護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秘和神聖。
1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1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 姓氏文化、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1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復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14、以鄉、亭之名為氏。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15、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復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姓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16、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17、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18、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19、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如完顏、耶律等。
⑼ 姓氏文化起源於什麼年代,有什麼規律和由來
《道德經》有雲,「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論述的「名人」(命名之人)的難處。
所謂姓氏,姓為陰,代表母親,氏為陽,代表父親,我們說一個人的姓氏,主要就是表明他的母親是什麼部族的,他的父親來自什麼部族。
這個跟西方姓名很多也包括父母來源,甚至還包括地名來源,祖先來源基本是一個意思。
一般每個人都應該有「小名」,也應該有「大名」,比如,諸葛亮就是「氏」為「諸葛」,「名」為「亮」,「字」為「孔明」,按現在的稱呼,他的大名應該叫「諸葛孔明」,小名叫「亮亮」,又比如,漢高祖大名(字)叫「劉邦」,小名(名)叫「劉季」,按現在的稱呼就是「劉三娃兒」,再如,漢武帝劉徹,他的氏為「劉」,「名」為「彘」,字為「徹」,按現在的稱呼,他的大名叫「劉徹」,小名叫「小豬兒」,都是非常接地氣的稱呼。
這其中比較大的變數是來自於近代西方的文化入侵,為了學習西方我們認為比較簡潔的風格,我們對的名字區分重要性逐漸混同,到現在基本混用了。
但這只是學習的平民化的稱呼,對於西方的貴族姓名的稱呼復雜程度恐怕比我們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我們當時對外文半知半解,匆忙進行文化融合的結果,卻也是歪打正著,走向文化簡約化的步調了。
⑽ 中國姓氏發源地
傳承中華文明,了解姓氏文化。
中華姓氏源於羲皇故都宛丘,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是中華姓氏文化發祥地。
在原始社會初期,人們群居雜婚,難免近親婚育,生育質量不高。據史書記載,大約在(6500年前)伏羲統一了各部落以後,開創了古代文明,被譽為人文始祖,制定了姓氏,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自封為風姓,也是中華第一姓,其他姓氏有以動物為姓,有以植物為姓,有以居住為姓,有以官名為姓,華夏姓氏由此誕生。
中華姓氏有3000多個,其中大姓有李,陳,王,孫,胡等等,有100多個姓氏源於淮陽,經歷史專家確定,河南周口市宛丘淮陽縣,是姓氏發源地。
伏羲之後,數千年歷史演變過程中,眾多姓氏,同根同族,血脈相連,姓氏傳統文化,成為我們民族的大家庭。
伏羲認識到,近親婚育的危害性,所以他制定了一套男女婚嫁制度,同姓近親血緣關系不能通婚的禮儀制度,實現了優生優育,繁衍生息,使中華文明得到了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