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申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條件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又名復合遺產,是同時具備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兩種條件者。
一、需具備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
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批准: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二、需具備世界自然遺產的條件:
申請世界自然遺產,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批准:
1、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生態和生物的進化過程和陸地,水生,海岸,海洋生態系統和動植物社區發展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1)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地的年份是多少擴展閱讀:
1、申報世界遺產是一件關系社會發展、旅遊形象的大事,對於申報地來說可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綠色發展,對實現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2、申報世界遺產是申報地建設世界旅遊名城的內在驅動力。從旅遊發展的產業視角審視,旅遊資源越具有民族性、獨特性,旅遊產業就越能突出多樣性、世界性,這樣的旅遊資源更能得到全人類認可。
3、申報世界遺產是促進申報地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和旅遊革命的有效推動力。申報世界遺產的過程就是對旅遊資源進行持續保護和管理的過程。尤其是世界遺產的建設規劃、保護管理都始終貫穿其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文化遺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世界自然遺產
『貳』 世界文化遺產是如何評出來
【世界遺產的標准】
兩個前提:①真實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護管理(由相關管理機構,制定法律規章還有經費)
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和文化景觀。世界遺產具有明確的定義和供會員國提名及遺產委員會審批遵循的標准。
1.文化遺產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其標准有: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問。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和實質的聯系(委員會認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他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入《名錄》的理由)。
2.自然遺產
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規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境區。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其標准有:
(1)構成代表地球現代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少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3.文化景觀的類型:
(1)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他概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
(2)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次類別:一是殘遺物(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就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地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文化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世界文化遺產的具體評定標准共有六個,符合其中任意一條(除了第六條不能單獨存在)就可以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A.代表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例如金字塔,長城。
B.在一定時期內或在世界某一個文化區域內產生過重大影響——例如:凡爾賽宮(歐洲建立最早的,規模最大的,布局和規格影響歐洲兩三個世紀)
C.一種文化的特殊證明,例伊朗的波斯波力斯宮 是波斯帝國時期留下的,壁上的雕刻反映了波斯當時的情況,各國進貢情況,是文化證明。復活節島,只遺留了巨大的石雕像,其他古物沒有留下,只有靠石雕像來研究當時的歷史。
D.一個歷史時期的典範。區別於第二條,典範是指更多方面的影響,例如梵蒂岡,影響6~7世紀,所有東西都是精華。
E.難於保存的突出例證,例如印第安人保留區。
F.與某些重大事件或先行傳統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著直接和實質的聯系。此條款不能單獨成立。例如耶路撒冷、自由女神像
【自然遺產】
《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給自然遺產的定義是符合下列規定之一者:
1、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2、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3、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並獲得批准:
1、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 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文化景觀及其他】
文化景觀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並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
這樣一來,世界遺產即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即雙重遺產,我國的泰山、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屬此)和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代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所表述的「自然與人類的共同作品」。一般來說,文化景觀有以下類型:
1、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出於美學原因建造的園林和公園景觀,它們經常(但並不總是)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或建築群有聯系。
2、有機進化的景觀。它產生於最初始的一種社會、經濟、行政以及宗教需要,並通過與周圍自然環境的相聯系或相適應而發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兩種類別:一是殘遺物(或化石)景觀,代表一種過去某段時間已經完結的進化過程,不管是突發的或是漸進的。它們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價值,還在於顯著特點依然體現在實物上。二是持續性景觀,它在當今與傳統生活方式相聯系的社會中,保持一種積極的社會作用,而且其自身演變過程仍在進行之中,同時又展示了歷史上其演變發展的物證。
3、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與自然因素、強烈的宗教、藝術或文化相聯系為特徵,而不是以文化物證為特徵。 此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古跡遺址、自然景觀一旦受到某種嚴重威脅,經過世界遺產委員會調查和審議,可列入《處於危險之中的世界遺產名錄》,以待採取緊急搶救措施。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
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簡稱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遺產,是相對於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的概念。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
2003年10月通過的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涵蓋五個方面的項目:1.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2.表演藝術;3.社會風俗、禮儀、節慶;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5.傳統的手工藝技能。《公約》並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中的非物質性的涵義,是與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質生產相對而言的,是指以滿足人們的精神生活需求為目的的精神生產這層涵義上的非物質性。所謂非物質性,並不是與物質絕緣,而是指其偏重於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精神領域的創造活動及其結晶。
目前,我國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需先入國家級名錄。
如果想要進世界的行列,那得先要申請做到被評為中國的,然後推薦出去作為世界的文化遺產。(請問lZ所說的小毛毛是指?)然後,到了國際的層面上就要考慮兩條,一條就是獨一無二,另一條就是像開平帶有西方一定特色的,是比較容易被中國以外的人所接受的。要是申報成功了,雖然它的價值會被世人承認,成為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但同時也就制約了當地的開發,比如興修水利,開礦等等,它又從保護文化遺產的角度考慮,所以要成功也很有難度~
但是不管怎樣,我們中華民族的這個黃帝陵,我是非常地贊成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以前我們失去了一個端午節讓人覺得很憤懣。其實也從這件事裡面可以感覺一絲悲涼。首先是關注世遺的人也不是太多(從13億的人口數量來講),很少有人會用反問的語氣問「為什麼它沒有列入世遺」。其次,是國人的態度,國人對待文化遺產這件事的態度大多是由憤慨到失望最後淡然。(中學的歷史書上中國的人的劣根 "妥協" )不過,現在黃帝陵祭典儀式已成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相信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不斷的宣傳下,這么好的文化遺產在世界上也一定能有一席之地的身份。
『叄』 兵馬俑多少年被列入我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清單
鏈接: https://pan..com/s/1wkbUh_JkUqohFseu2RRcQQ
探秘世界文化遺產—中國篇
『肆』 越南的世界文化遺產是什麼
順化皇城(越南語:Hoàng thành Huế/皇城化),又稱大內(越南語:Đại Nội/大內),位於越南承天順化省順化市,坐落於順化古城中央,是越南阮朝的故宮,也是越南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1993年與順化京城一道以「順化古跡建築群」名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順化原為占城之地,後被越南奪取。鄭阮紛爭時期成為廣南阮主的統治中心。1635年至1687年,廣南阮氏領主阮福瀾(神宗)、阮福瀕(太宗)在此地建立金龍城作為都城。後經阮福溱(英宗)、阮福闊(世宗)兩代擴建,改名富春(越南語:Phú Xuân/富春)。阮福闊在富春興建了金華殿、光華殿、瑤池閣、朝陽閣、光文殿、就樂殿、正冠堂、中和堂、怡然堂、暢春堂、建瑞雲亭、同樂軒、內院庵、絳香亭等宮殿亭閣,並在香江上游修建了建陽春府,內有長樂殿、閱武軒等建築。
阮福映建立阮朝、定都順化後,在原有宮殿的基礎上,仿照北京紫禁城的規制大幅度擴建皇宮。嘉隆三年(1804年)四月,宮城營建工作開始,負責人為阮文謙、黎質、範文仁。
順化皇城位於順化京城城南,為正方形布局,採取中軸對稱的平面布置,建有城牆,四面圍有護城河。南面正門為午門,午門內為正殿太和殿。太和殿左為太廟、肇廟,右為世廟、興廟,北為大宮門,門內為阮朝帝後嬪妃太子居住的紫禁城。紫禁城外西側有太後太妃居住的壽祉宮、興寧宮,外東側有御苑幾暇園和瀛洲。皇城內還有內務府、御醫院、尚膳所、象廠、馬廠等服務性建築。
順化皇城城牆周長六百四十丈一尺(2500米),南北長一百五十一丈(604米),東西寬一百五十五丈五尺(620米)。城牆高一丈五寸(6.5米),厚二尺六寸(1.04米)。
金水池,為順化皇城的護城河,開鑿於嘉隆年間,明命十四年擴建。
『伍』 阿卡古城是在哪一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2002年
阿卡最早是生活在那裡的迦南人的一個部落所建,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從地中海東岸通往西亞內陸的重要商業口岸。據介紹,阿卡古城曾是十字軍東征時所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的首都和最後據點。公元1291年阿卡被穆斯林攻佔。
阿卡曾是歐洲十字軍王國的首都和商業中心。十字軍騎士們在這里修建了許多官殿、教堂和城市設施。沉睡在地下的十字軍城堡已有部分被發現,徘徊在這些陰涼而散發著歷史霉味的房間,撫摸著兩人才能抱得過來的粗大石柱,欣賞著優美而富有動感的交叉拱頂,彷彿穿越了時空隧道,又回到了馬可·波羅的時代。阿卡就是在十字軍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今天的阿卡古城內仍然十分完好地保存了1000年前十字軍時代的古城垣、城堡、客棧等古老遺跡。
建於1781年艾哈邁德·加扎爾清真寺是阿卡最大和最有特色的清真寺。清真寺的庭院呈長方形,四周的房間從前是為朝覲者和伊斯蘭教士提供住宿用的。穿過東側的拱門,走下狹窄的石階,是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它修建於十字軍時期。當阿卡幾度被圍困時,它曾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為城裡的居民和守城士兵提供了堪稱救命的飲用水。清真寺大廳內部裝飾著藍、棕和白三種顏色,莊重典雅、美輪美奐。
『陸』 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周期是多少急!謝謝。
請明確一下申報周期的含義。任何時候都可以申報,但是只有在2月1日前遞交完整的申報資料,才會得到遺產委員會的審核,其結果會在下一年的6-7月公布。這個過程歷時一年半。
但是實際的申報過程和前期工作會比這個審核的周期長很多。
具體可以參考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
『柒』 阿卡古城是哪一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阿克古城 (Old City of Acre )於2001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捌』 世界文化遺產建立時間和地點
截止2014年6月22日,中國共計擁有47項世界遺產(其中1項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共有),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3項,世界自然遺產10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遺產總數名列世界第2位,僅次於義大利的49項。下面就列舉其中有代表性的10項:
1、萬里長城1987.12(文化遺產)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它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分布於我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多千米。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長城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也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築,還是人類的奇跡。在兩千多年前,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築了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2、明清皇宮-北京故宮1987.12(文化遺產)
故宮又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區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有24位皇帝相繼在此登基執政。始建於1406年,至今已逾600餘年。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構建築群。佔地面積為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擁有殿宇9000多間,宮內現收藏珍貴歷代文物和藝術品約100萬件。故宮黃瓦紅牆,金扉朱楹,白玉雕欄,宮闕重疊, 巍峨壯觀,是中國古建築的精華,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平的體現。
3、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1987.12(文化遺產)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兵馬俑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舉世罕見,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它對於深入研究秦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藝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材料,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另一方面, 秦始皇兵馬俑也是我國泥塑藝術的頂峰,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甘肅敦煌莫高窟1987.12(文化遺產)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莫高窟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等提供珍貴資料,是人類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5、山東泰山1987.12(自然文化遺產)
泰山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主峰海拔1545米。其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山勢陡峻,主峰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蘊藏著奇、險、秀、幽、奧、曠等自然景觀特點。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古代歷朝歷代不斷在泰山封禪和祭祀。泰山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以其壯麗的山體景觀、優美的自然風光以及渾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流傳於世,久負盛名。
6、安徽黃山1990.12(自然文化雙遺產)
黃山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常綠闊葉林、紅壤黃壤地帶,它集中國各大名山的美景於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著稱,歷來享有「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黃山,在中國歷史上文學藝術的鼎盛時期曾受到廣泛的贊譽,以「震旦國中第一奇山」而聞名。今天,黃山以其壯麗的景色——生長在花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現在雲海中的怪石而著稱。對於世界各地的遊客、詩人、畫家和攝影家而言,黃山具有永恆的魅力。
7、四川九寨溝風景名勝區1992.12(自然遺產)
九寨溝位於岷江上游、四川省阿壩州境內,因溝內有盤信、彭布、樹正、菏葉等九個藏族村寨而得名。全區面積約720平方公里,大部分為森林所覆蓋。九寨溝是長江水系嘉陵江源頭的一條支溝,地質結構復雜。這里高差懸殊、氣候多樣、山明水秀。以明朗的高原風光為基調,以高峰、彩林、翠海、疊瀑和藏族風情這「五絕」而馳名中外。九寨溝歷來被當地藏民視為「神山聖水」,東方人稱九寨溝為「人間仙境」,西方人把它譽為「童話世界」。
8、雲南麗江古城1997.12(文化遺產)
麗江古城位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鎮,海拔2400餘米。是一座風景秀麗、歷史悠久和文化燦爛的名城,也是中國罕見的保存相當完好的少數民族古城。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兼有水鄉之容、山城之貌,它作為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城市,從城市總體布局到工程、建築,都融和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是研究中國城市建設史、建築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
9、中國大運河2014.6(文化遺產)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運河,創始於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此以後,中國人民一代接一代,以其勤勞、智慧和堅強的毅力,由短到長,由局部到整體,不斷地開鑿整修,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時間,直至公元1293年,終於完成了一條由杭州直達北京縱貫南北的人工大運河。大運河全長1782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二市,溝通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
10、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文化遺產)
絲綢之路,是西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由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
『玖』 一個景區或建築,要怎樣才算是世界文化遺產
首先:世界文化遺產是一項由聯合國支持、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傑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世界文化遺產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世界文化遺產屬於世界遺產范疇。
一個景區或者建築想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
一、申報過程
步驟1、尋求登記的地域由當地政府機關提出候選地推薦並暫定名單提出
世界文化遺產之中國
世界文化遺產之中國
步驟2、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要求
步驟3、文化遺產候選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現場調查報告 、自然地遺產候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現場調查報告
步驟4、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判斷登記推薦
步驟5、在世界遺產委員會最後審議;
步驟6、正式登記。
一個國家需要首先對本國有價值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出一份詳細的目錄。提交給世界遺產中心的提名表會被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和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這兩個機構獨立地審核。之後評估報告被送到世界遺產委員會。有時候,委員會會延期作出結論並要求會員國提供更多的信息,或者決議不予列入,被拒絕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的提名遺產地將不得再次提出申請。一處遺產需要滿足登錄基準,方可被錄入世界遺產。
二、審批標准
條件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批准: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
目前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
至2015年7月,中國已有48處自然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7月4日在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被批准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3項世界文化遺產,使我國世界遺產增加至48處,位於世界遺產名錄國家排名第二[3] ,僅次於擁有50個世界遺產的義大利。其中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處,世界自然遺產10處,世界文化遺產34處,世界文化景觀遺產4處。
文化遺產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北京,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長城(中國,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敦煌莫高窟(甘肅,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河北,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
曲阜孔府、孔廟、孔林(山東,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 武當山古建築群(湖北,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
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西藏1994.世界文化遺產) 麗江古城(雲南,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
平遙古城(山西,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古典園林(江蘇,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
頤和園(北京,1998.11 世界文化遺產) 天壇(北京,1998.11 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重慶,1999.12 世界文化遺產) 洛陽龍門石窟(河南,2000.11 世界文化遺產)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清東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11 ;明孝陵(江蘇)、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遼寧),2004.7 世界文化遺產)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安徽,2000.11 世界文化遺產) 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11 世界文化遺產)
雲岡石窟(山西,2001.12 世界文化遺產) 沈陽故宮(遼寧,2004.7 世界文化遺產)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吉林、遼寧,2004.7.1 世界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澳門,2005 世界文化遺產) 安陽殷墟(河南,2006.7.13 世界文化遺產)
開平碉樓與村落(廣東,2007.6.28 世界文化遺產) 福建土樓(福建,2008.7.7 世界文化遺產)
鄭州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中嶽廟、嵩岳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星台)(河南,2010.8.2世界文化遺產)
杭州西湖(浙江,2011.6.25世界文化遺產) 元上都遺址(內蒙古自治區,2012.6.29世界文化遺產)
雲南哈尼梯田(雲南,2013.6.22 世界文化遺產)
中國大運河(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2014.6.22 世界文化遺產)
絲綢之路(河南、陝西、甘肅、新疆,2014.6.22 世界文化遺產)[11]
土司遺址(湖南、湖北、貴州)
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申報之路任重而道遠。
『拾』 阿卡古城哪一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阿卡古城,位於地中海東岸,距以色列特拉維夫110公里。2001年成為以色列第一個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文化古跡。阿卡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據文獻記載已經有5000多年的歷史。最早是生活在那裡的迦南人的一個部落所建,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從地中海東岸通往西亞內陸的重要商業口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