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口名勝古跡.急急~~
放鷹台遺址
【放鷹台遺址】位於武漢城內武昌水果湖畔。遺址為一橢圓形台地,傳說因李白於唐乾元三年(760)曾在此觀放鷹捕魚而得名。面積約1萬平方米。1956年考古發現,1965年和1997年兩次發掘,證實為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屬屈家嶺文化類型,距今5000~6000年。遺址上層還發掘出20餘座唐宋時期墓葬。
馬投潭遺址
【馬投潭遺址】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西12公里處東西湖區三店農場馬投潭村。遺址為高出周圍地面4~8米的橢圓形小丘,面積約1.2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4米。1984年發現,採集有磨製石斧、鬲、鼎、罐等陶片及獸骨、鹿角、貝殼等遺物,其年代相當於屈家嶺文化晚期至湖北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000~4500年。
盤龍城遺址
【盤龍城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北5公里處黃陂縣灄口鎮葉店村。是一處相當於二里岡下層晚期的商代大型文化遺址。1954年防汛取土時發現。遺址東西橫距約1100米,南北縱距約1000米。考古發現城內有保存完好的大型宮殿基址。城外分布有居民住地、手工作坊、小型墓地、貴族墓地。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商代銅兵器、酒器、食器和禮器等。其中一件大鉞長達41厘米,刃寬26厘米,為軍事統帥權的象徵物;一件玉戈,長94厘米,為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商代玉戈;一隻高55厘米的大銅鼎,為目前出土的最大的圓腹鼎。該遺址是武漢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古城遺址,距今約3500年。
魯台山古墓群
【魯台山古墓群】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漢口城北43公里處黃陂縣魯台鎮灄水河畔。系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1977~1978年在其西南部清理發掘兩周時期墓葬30餘座,出土一批珍貴的青銅器、陶器和玉器。在數件銅器上鑄有"公大史作□□"、"長子狗作□□"等銘文。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② 大漢口文化遺址在我國的什麼地方
大汶口文化遺址位於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
③ 武漢(漢口漢陽)為什麼叫漢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我國歷史文化名城,華中地區和長江中游的經濟、文化、信息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稱。
武漢具有悠久的歷史,遠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在離漢口僅30里的府河北岸,就建有古城,遺址在盤龍湖畔被發掘出來。可見,自商、周以來武漢地區即是重要的古城鎮。
武漢是武昌、漢陽、漢口的合稱,即"武漢三鎮"的合稱。武漢成為統_的大城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
武漢三鎮在歷史上形成的時序為江北(漢陽)先於江南(武昌),而漢口在明代以前,不過是毗連漢陽的一個水曲荒洲,因此,在明代以前,所謂"武漢",乃是武昌、漢陽兩地的合稱。元代武昌、漢陽均屬湖廣行省,鄂(武昌)漢(漢陽)並稱,是為雙城。元代詩人余闕在詩中把武昌。漢陽稱為"雙城",顯示了武昌、漢陽由單稱到合稱的趨勢。
明憲宗成化(146--1487)年初,漢水改道人江,漢口 始形成市集。但每到夏天漲水之際,江水漫溢,人們仍無 法安居。1635年(明崇偵八年)通判袁倡創築長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以障水患,此堤名曰"袁公堤",即今日 之長堤街。此後,居民日增,到清仁宗嘉慶時,漢口居民 已達 36,929戶,129,183人,但漢口在很長一段時間 里,一直隸於漢陽縣,因此,早期的"武漢"概念仍是武 昌、漢陽雙城的合稱。如 1822年(清道光二年),范鍇所 著《漢口叢談》中"遂陷武漢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漢 陽等郡(府),漢口是稱不上郡(府)的。咸豐年間,湖北巡撫胡林翼在其奏章、函牘中常用"武漢"兩字,如"武漢為荊襄咽喉"、"若使武漢克復"、"武漢兩城對峙"等等,顯然也是指武昌、漢陽(當然也包括了漢口)兩地的, "武漢"實際上應讀作"武、漢"。
漢口的獨立地位是在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才確立的,當時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陽、夏分治,改漢口同知為撫民同知,分漢陽漢水以北地段北至攝口,西至嬌口,撥歸同知管轄,立名曰"夏口廳"。到民國初年,改同知為知事,易廳而為縣,於是便有了夏口縣。當時,武昌(江夏)、漢陽、漢口(夏口)仍以各自名稱為主,而且各有隸屬,如清末時江夏屬武昌府,漢陽、夏口屬漢陽府,民初時夏口屬江漢道,故未形成統一的行政建制,在歷史上,亦有將漢陽、漢口聯稱為"陽夏",將武昌、漢陽聯稱為 "武陽",將武昌、漢陽、漢口聯稱為"武陽夏"者。
1926年秋,國民革命軍攻克武漢。次年初,國民政府將漢口市(轄漢陽縣)與武昌合並,劃為京兆區,作為首都,並建立統一的武漢市政府,此時,武漢才取得了作為政區、市區的稱謂。此後,武昌、漢陽、漢口時分時合,直到 1949年解放前夕,漢口作為直轄市,武昌作為省轄市,漢陽作為縣而分治。
解放後,政務院將漢口、武昌、漢陽(縣府所在地及鄰近地區)合並為武漢市(原漢陽縣治所遷至蔡甸,保留縣的建制),武漢市人民政府設在漢口。至此,武漢三鎮才名符其實地合三為一了。
④ 四大名鎮的湖北漢口鎮
漢口鎮(湖北),即湖北省武漢市的漢口,漢口得名於地處漢江之口,漢口的發展,始於明成化年間漢水改道以後,其主要是利用長江、漢水的水運之便,作為碼頭和商業市鎮發展起來的。古代有「九省通衢」之稱,後鐵路運輸發展,水陸並運,因處於我國南北中間位置,與其他省市聯系方便。漢口與北京、佛山、蘇州並稱為「天下四聚」。
清朝晚期,依清政府與外國政府締結的不平等條約,漢口被辟為通商口岸。漢口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外國人在此地大規模投資,有五個國家在此開辟了租界。從上游往下游依次是:漢口英租界、漢口俄租界、漢口法租界、漢口德租界和漢口日租界。周邊破產農民更是大規模地湧入漢口。至20世紀初,漢口已經成為了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城市,被稱為「東方芝加哥」,民國初年年產值僅次於上海。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華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市區內交匯,將市區一分為三,形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全市現轄13個城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萬人。
武漢作為楚文化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新石器時代(一萬多年以前),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據考證,位於武漢市北的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明清時代,漢口成為全國聞名的商埠,是當時四大名鎮之一。近代武漢,作為民主革命的發祥地,譜寫了光輝的歷史篇章。
武漢風景秀麗,名勝眾多。名聞天下的黃鶴樓,位居「江南三大名樓」之首。「江城明珠」武漢東湖,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佛都古剎」歸元禪寺,內藏惟妙惟肖五百羅漢。此外,還有古琴台、晴川閣、楚天台,木蘭天池,木蘭山,曇華林,漢口英租界、漢口俄租界、古德寺、梁子湖、九峰山、國立武漢大學等古跡名勝,令人流連忘返。賞花游經濟發展迅速,推出了武漢賞花地圖對該市新花城進行宣傳。
綜合經濟實力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市經濟發展十分迅速,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特別是1992年被確定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後,經濟規模和綜合實力不斷增強。1992-1998年經濟年均增長率達16%,高出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連續多年位居"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的第六位。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牢牢抓住「開口」和「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充分利用國家各項優惠政策條件,適時制定「開放先導」方針,始終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開放促發展」的策略,積極利用外資,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濟外向度進一步提高。
1980年我市批准設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向國際資本市場邁出重要的第一步,特別是1992年國家批准我市為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以來,我市利用外資不僅規模不斷擴大,而且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拓寬。武漢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可觀的投資回報,吸引了包括世界500強企業在內的大批國際知名跨國公司的投資。外商投資武漢的信心不斷增強。
教育與科技
武漢是華中地區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3位,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⑤ 武漢在中國的哪個位置
武漢在中國地圖的位置: 位於中國腹地中心、湖北省東部、長江與漢水交匯處,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湖北省省會。地理位置為北緯 29°58』-31°22』,東經113°41』-115°05』。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聯勤保障部隊機關駐地 。
武漢截至2019年末,全市下轄13個區,總面積8569.1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121.2萬人,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1.56萬億元。
武漢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在城中交匯,形成武漢三鎮(武昌、漢口、漢陽)隔江鼎立的格局,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水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四分之一。
武漢特點
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地區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武漢是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戰略支點、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是全國三大智力密集區之一,中國光谷致力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中心。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明清時期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天下四聚之一。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武漢
⑥ 武漢有哪些歷史文化名跡
武漢市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黃陂縣有近幾年才發現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三國時期,在武昌和漢陽築有江夏和卻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時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三鎮遍布革命勝跡,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義於此,現存有起義門舊址,武昌閱馬場的紅樓是當時的指揮中心,現存有孫中山的紀念銅像。最負勝名的景點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國務院首批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區東湖,以五百羅漢、玉佛及悠久歷史著稱的歸元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來
和山城重慶、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樣,武漢市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別致的名字——江城。
也許大家要問:長江從上至下,流經了大大小小為數不少的城市,為何此稱獨鍾武漢?其原因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武漢遊玩,與史郎中在黃鶴樓上飲酒,邊飲酒邊欣賞音樂,喝到了興頭上,李白詩興大發,於是題下一首詩,詩名叫做《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詩是這樣寫的:「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人非常喜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這一佳名,於是自號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漢還有一些其他的名稱,這些名稱的來源反映了武漢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源源。
☆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漢有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其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
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同時,漢陽還是游覽勝地,位於漢陽的歸元寺是武漢市佛教叢林保護得最好的一處,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和漢陽築城起始於同一時期,約有1800年歷史。
歷史上,漢口,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改道不下8次)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漢口很早就築有城牆,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
漢口後來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漢口已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鎮,海外譽為「東方芝加哥」。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頗為發達,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居民填溢商賈輻樓,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頗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於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年在漢口修築張公堤。這條堤對逐年降低後湖一帶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陸地,對起初狹小的漢口擴建面積提供了方便條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火爐之成因
為什麼夏天的武漢給人的感覺十分難熬?這是因為武漢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大,白天太陽暴曬,水汽大量蒸發,空氣濕度增大,團團熱氣像一個巨大的罩子將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減慢,室內氣溫持續不降;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漿,悶熱難耐,號稱「火爐」。
二、地方文藝
1、漢劇
漢劇為湖北主要地方戲曲劇,也叫「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
漢劇的主要聲腔為「西皮」、「二黃」。「二黃」來自安徽形成於鄂東與安徽毗鄰地區,主要由漢調藝人創造、發展,並與「西皮」合奏,從而開創了以西皮、二黃為主的皮黃聲腔系統。「西皮」一詞,最早見於清代張亨甫《金台殘淚記》(著於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謂:「甘肅腔」曰「西皮調」。西皮源出陝西梆子。西皮、二黃合流,最早見於清代葉調元《漢皋竹枝詞》(成書於清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曲中反調最凄涼,急是西皮緩二黃,倒板高提平板下,音須圓亮氣須長。」說明當時不僅是西皮、二黃合奏,腔調板式已漸趨完備。
漢劇在嘉慶、道光年間進入興盛時期,科班迭起,名角輩出。並依流行地區劃為襄河、府河、荊河、漢河四個路子。
漢劇分十大行: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
漢劇有上千個傳統劇目,現存劇目仍有660多個,漢劇唱腔以板腔體的西皮、二黃兩類聲腔為主,兼有歌腔、崑曲、雜腔、小調等。西皮、二黃在傳統演唱中,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專用調和特定腔。漢劇還有很多雜腔小調和豐富的曲牌。傳統的演唱和器樂曲牌有四百多首。《漢劇鑼鼓經十分豐富,打法多樣,大體上可分為「大打」、「小打」和「串打」。「串打」很有特色,配以馬鑼,節奏鮮明,氣氛強烈,等花臉、武生戲中,均用「串打」來襯托草莽英雄灑脫粗獷的性格,頗見效果。
2、楚劇
楚劇舊稱「黃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名「楚劇」。流行於湖北,約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在黃陂、孝感一帶的竹馬、高蹺等民間歌舞及鄂東的「哦呵腔」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原是人聲幫腔,鑼鼓伴奏。1920年進入武漢後,受到漢劇、京劇的影響,逐步發展提高,1923年改為絲弦伴奏。解放後,音樂上有所革新,豐富了板式,發展了「小調」,吸收了「高腔」,形成了「迓腔」為主的板腔、高腔、小調三大腔系。
3、湖北評書
湖北評書是用湖北方言講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以一塊木頭為道具,情節每到關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眾為之一振。
湖北評書流布於武漢、沙市、宜昌等長江沿岸城市,與之相近的荊州、孝感、黃崗、宜昌等地區也有一些藝人從事演出活動。湖北評書的興起,據前輩藝人說,並參考民國初年《夏口縣志•建置志》記載,明崇禎八年(1635),漢陽通判袁焻在夏口(今漢口市區)督修攔水長堤期間,有藝人胡某在民工、船夫中說書,很受歡迎。從此說書在這里打開了門戶。湖北評書的繁榮發展開始於清同治年問。至光緒年間,洋務派在武漢建立大型工業,修建京漢鐵路,市鎮經濟有了發展,人口驟增,使評書有了大量聽眾。當時武漢三鎮的茶館都爭相邀請評書藝人演出。當時漢口以說書馳名的有任春山、顧軒南,後來他們各收藝徒,各立門戶,流傳范圍逐漸擴大。
湖北評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兩類書目:一是根據演義小說講述的「底子書」和在這種基礎上加工發展的「雨夾雪」,;一是藝人自編自演的「路子書」,只求情節驚險熱鬧的「路子書」的崛起,妨礙了對一些名著的加工鑽研,說「底子書」的也逐漸減少。但由於「路子書」是自編自演,藝人可以揚長避短,發揮自如,促進了藝術流派的形成和發展。湖北評書善於塑造玩弄權貴豪強於股掌之間的草莽英雄形象,每部書中都有一個或幾個這種類型的重要人物。湖北評書講述風格幽默酣暢,語言流暢、華麗,描繪景物時常用韻律迴旋有致的駢體,與敘述、對話時使用的生動口語輝映成趣。
4、湖北大鼓
湖北大鼓與湖北評書不同,以唱為主,夾以說白,以鼓板為主要樂器,演員邊擊鼓邊唱說,風趣幽默,通俗易懂。
⑦ 武漢有什麼名勝古跡
1,武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
武漢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簡稱東湖風景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中心城區,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毛澤東一生鍾愛東湖,將其稱為「白雲黃鶴的地方」。
2,黃鶴樓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
3,木蘭天池
木蘭天池(Mulan Great Lake),是中國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5A級旅遊景區,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重要組成部分。木蘭天池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北部的石門山。
4,歸元禪寺
歸元禪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歸元寺路,由白光法師於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興建。佔地153畝,有殿舍200餘間,各類佛教經典7000餘卷。
5,武漢革命博物館
武漢革命博物館位於武昌紅巷13號,下轄毛澤東同志主辦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武昌毛澤東同志舊居、中共五大會址暨陳潭秋烈士早期革命舊址、武昌起義門舊址、中國共產黨紀律建設歷史陳列館等革命舊址和場館,是風雲1927年的重要見證。
⑧ 武漢在三國時期是哪個地方
武昌於三國時吳黃武二年建夏口城,初為吳江夏郡治。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
公元223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
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武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境內盤龍城遺址有3500年歷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明清時期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天下四聚」之一。
清末洋務運動促進了武漢工商業興起,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武漢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武昌起義作為辛亥革命的開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
⑨ 武漢有什麼有什麼歷史古跡
龜山三國城
湖北省博物館
東湖梅嶺
古德寺
洪山寶塔
武漢動物園
武漢植物園
解放公園
晴川閣
東湖釣魚台
楚人狂歡島
上海路天主教堂
赤壁公園
馬鞍山森林公園
武漢植物園
鐵門關
蓮花湖公園
⑩ 武漢有哪些歷史遺跡和著名景點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全稱為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簡稱為(武漢)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武漢)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等,現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閱馬場北端,又稱紅樓。原是清政府於宣統元年(1909年)所建的「湖北省咨議局"大樓。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即在此組成革命軍政府,頒發了第一號布告,宣布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並通電號召各省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