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長城是做什麼的

文化長城是做什麼的

發布時間:2022-06-10 04:06:22

㈠ 長城的歷史文化價值

長城是人類社會現存最為宏偉的文化遺產之一,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明。在中國,長城是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標志性建築,有著智慧、堅忍、肯奮斗、敢犧牲、堅不可摧、戮力同心的精神內涵。是涉及軍事、交通、建築、地質、氣象、農業、藝術等領域的珍貴遺存,它像一部民族文明史的網路全書,值得全面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著名長城學家羅哲文先生曾在為一本長城研究專著所作的序言中這樣寫道:"巍然屹立在中國大地上的長城,作為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今天,歷史已賦予長城以全新的意義,透過新世紀的曙光,我們看到了更加宏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感到了更加博大雄深的長城文化?
長城,古往今來,多少人為你歡呼雀躍,激動不已,血熱中腸。然而,在改革開放已20多年的今天,我們認真研習歷史,回顧在中央一系列英明政策指引下取得的豐碩成果並面對新世紀的偉大征程時,我們還會逐漸揭開長城古老而神秘的面紗,從以往許多情緒化的社會評判規范中解放出來,給長城一個公允的評價。
歷史上,世界許多國家都修建過長城一類的建築,而為什麼只有中國長城堪稱人類最宏大的文化遺產?這是因為她是建造歷時最長、佔地面積最大、建築工程量最浩繁的建築奇跡。中國長城始建於25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初是各諸侯國在各自領地上修建的軍事防禦工程,一般小國的長城只有幾百里,一些大國的也不過二、三千里。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拆除了六國互防長城,並"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險制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余里。"(《史記?蒙恬傳》)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萬里長城,它是在原秦國、趙國及燕國的北方長城的基礎上擴充修築的,目的和作用是防禦匈奴和東胡等奴隸主的率眾南掠。自秦朝修築第一條萬里長城後,漢族統治者建立的漢朝、隋朝和明朝,以及其他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建立的北魏、北齊、北周及遼、金各朝,都曾大規模地修築或增建過長城,其中尤以漢朝和明朝的長城規模宏大。漢朝的長城,亭障、烽燧長達兩萬里,明朝長城則至今仍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長城的宏偉風貌與中國長城防禦工程技術發展的最高水平。據長城專家作過的統計,中國各朝代修築長城的總長度當在10萬里以上,若用修築長城的磚石土來修築一道高5公尺、厚1公尺的大牆,那麼這道大牆可環繞地球十幾圈,如果加上各種關城、衛、所、烽火台、城堡、墩台、營城等等的工程量,這道大牆可環繞地球幾十圈。 ????如此偉大的古代工程,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然而她的偉大,不僅在於工程量的巨大,還在於它嚴密的軍事防禦布局;"因地形,用險制塞"的科學設防;烽火相望、頃刻千里的通訊報警聯絡系統;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各種不同建築材料、多樣結構和藝術的營造方法;以及億萬人民付出的艱巨勞動和無數犧牲。 綿亘萬里的長城沿線,遺存著極其豐富多彩的珍貴文物,不僅是了解中國古代軍事科學、交通往來、建築藝術的重要實物,而且也是探索中國北方農業、牧業、氣象、水文、地震等的重要依據,並孕育了一座瑰麗的長城藝術寶庫,千百年來,長城成為千古詠唱的主題,升華為一條連結著中華各民族的精神紐帶,向今人和後人講述著中國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的歷史。巍然屹立在中國大地上的長城已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徵,炎黃子孫的驕傲,成為世人嚮往的游覽觀光勝地。
長城的修建,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那巨大的磚石經過燒制從遠方運來,再依山涉險運上山,堆建構築,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物質條件極其貧乏的條件下,用最簡單的工具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確實顯示了我們先民的智慧和力量。毫無疑問,長城,是我們民族智慧的結晶。從這個意義上講,把長城作為一個文化的紀念碑,作為文物來保護,並適當修復,供中外遊客參觀游覽是十分有益的。
但是,縱觀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我們還會感到,長城的歷史作用和價值,在其修築的當時就有許多的局限。中華民族的歷史,應該是56個民族的歷史,而長城歷來是對付北方游牧民族的軍事手段。歷史上修築長城次數最多、工程量最大的明朝,正是對北方和西北方少數民族敵意最深,也是最保守、最無能的王朝。恰恰是由於長城的修建,固定了農牧業的界限,限制了民族間的交流和融合,阻滯了經濟的發展。更不用說那磚石之下墊著歷代服役工匠的白骨,迸濺著各兄弟民族間互相廝殺的斑斑血跡了。單就軍事作用而言,長城也並沒有實現中原統治者所設計的防禦目的,一旦中原王朝失去軍事實力,長城就形同虛設。明朝後期,清軍出入長城已如入無人之境。到了近代,雖長城依舊在,但手持洋槍洋炮的洋鬼子們照樣轟開了大清帝國閉關自守的大門。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文明,燦爛的文化,一切驕傲與自豪都於事無補。當時,長城也像被抽掉了筋骨的長龍,僵卧在貧窮多難的大地上,「徒為後人觀」矣!
最早重新審視長城價值的人應該是康熙皇帝。他的祖輩是破長城進入北京城的。一個國家要靠什麼來防衛呢?康熙曾多次去過長城,頭腦中時常有這樣的思考。1691年,古北口總兵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轄的那帶長城「傾塌甚多,請行修築」。康熙經深思熟慮,提出了不同意見。他的上諭是這樣寫的: 「秦築長城以來,漢、唐、宋亦常修理,其時豈無邊患?明末我太祖統士兵長驅直入,諸路瓦解,皆莫能當。可見守國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悅則邦本得,而邊境自固,所謂『眾志成城』者是也。」 也正是康熙的明智,使我國歷史上持續兩千多年修築長城的工程畫上了句號。從審美的角度,從人類智慧的角度,從民族剛毅不屈的角度,從文物保護的角度來品評長城,無論怎樣都是不過分的,但修築長城的初衷畢竟是封閉、保守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在人們的思想觀念已經發生諸多變化、以往諸多情緒化的社會評判已經得到糾正的情況下,重新審視和品評長城的價值與寓意,對於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匡正民族精神,將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㈡ 長城文化知多少長城究竟是如何成為今天的世界奇跡的

長城誕生於公元前七百多年,幾乎伴隨了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它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長的一道軍事防禦工程。當時中國的北方居住著許多游牧民族,他們逐水草而居,沒有耕地耕作,為了生存牧民們便騎上快馬闖入中原地區掠奪糧食。游牧民族飄忽不定的行蹤和迅疾猛烈的攻擊力,總是令中原邊疆的農民甚至軍隊束手無策。為了阻擋游牧民族的進攻,中國北部各諸侯國開始用城牆把烽火台加以連接,形成早期長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很清楚游弋在北方的草原民族是帝國存亡的最大邊患。從公元前214年開始,他下令拆除原來諸侯國之間相互防範的長城,把原來燕、趙、秦三國專門用來對付游牧民族的舊長城進行修繕、連接,並在北部邊疆的其他地方增修新的長城。

到了漢朝,隨著漢武帝的東征西討,漢朝國力日益強大,疆土從中原地區擴展到西域一帶,憑借長城的保護,中原和西域乃至中亞、西亞的貿易往來日漸昌盛,沿著長城的軌跡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公元7世紀初,李唐王朝建立,唐朝不僅是東方,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為文明強盛的國家。強大國力的本身就是一道令人望而生畏、難以逾越的萬里長城。因此唐朝無須修築長城,這種自信來自一個泱泱大國強盛的國力和寬廣的胸懷。

在中國歷代長城中,明長城的工程最為堅固,軍事防禦功能也最為完善,從一開始長城的主要功能就是著眼於對騎兵的防禦。今天萬里長城成為一個文化的符號,與埃及金字塔、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一同為被譽為世界奇跡。19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第四,材料升級。到了唐代以後,制磚技術有了發展,對城門及附近的城牆,開始採取用磚包砌,內填黃土的方法來修築了。這樣構築的城牆比版築夯土牆堅固多了。唐、宋時,磚還比較貴重,不能廣泛使用,到了明代,不僅制磚業規模宏大,磚的產量大增,磚價低廉,而且磚的質量和制磚技術都有了很大提高,磚已普遍用於居民砌牆。又由於用磚砌牆,不僅能承受較大的垂直載荷,而且它的強度大大高於版築土牆及坯壘土牆。因此,此時也多用青磚來砌築城牆了。磚砌城牆,不但能有效阻止敵人步、騎兵的行動,抵抗冷兵器的襲擊,而且也能抵抗當時火器的襲擊。砌磚時使用的膠結材料,宋代以前是用黃泥漿,宋代以後,石灰砂漿才逐漸普遍使用。到了明代,在砌築城牆時,廣泛採用石灰砂漿和糯米汁一起攪拌後做膠結材料,這樣大大增加了膠結力。明長城不少地段的砌築,均用糯米汁摻拌砂漿,直到今天,磚縫的砂漿膠結力仍很堅固。

㈢ 長城的作用是什麼

說起長城的功能,人們只說是防禦工事,這是不全面的。

㈣ 長城的文化價值有哪些

長城標志著團結統一、眾志成城的愛國精神。中華民族在自己的國土上築起萬里長城的同時,也在中華民族思想上築起了「萬里長城」,這就是堅強而牢固的領土意識和國家觀念。

長城蘊含著堅韌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和平安寧的美好願望。自從人類歷史進入不斷發生戰爭的年代,人們就渴望一個長期和平安寧的環境,這種渴望反映了人們愛和平、惡戰爭、喜安寧、厭掠奪的美好願望。

長城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排千難、戰萬險,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無窮智慧和雄偉氣魄。千難開啟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萬險造就了中華民族頑強不屈的意志,長城成為堅不可摧的力量象徵。以長城喻「堅強」,在中國到處可見。

●中國人民把戰無不勝的解放軍稱為「鋼鐵長城」,這是因為解放軍保衛了國家安全。

●把共產黨員廉潔奉公、防腐拒蝕喻為「築起防腐長城」,這是因為抵制了腐敗。

●美國聯合通訊社把中國為防風治沙種植的三億棵樹贊譽為「綠色長城」,這是因為防護林保護了家園環境。

●人們把「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詩句,作為仰慕英雄、鼓舞自己奮勇前進的名言。

長城彰顯著守望和平、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長城把短時間的干戈化為長時期的玉帛。

長城作為一項歷史文化遺產,本身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但是其功能和價值是多維的,是可以挖掘和發展的。

長城的價值和意義主要體現在其積極意義和時代價值上。

積極意義:

一,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以及軍事史上都可以稱之為一個奇跡;

二,長城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國先民的文化觀念、思想感情以及價值取向等,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以及生產力水平的狀況;

三,在客觀上抵禦了外族的侵略,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穩定繼承與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時代價值:

一,長城在中國古代對中原文明以及和平的生產環境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是一種軍事防禦戰略思想在冷兵器時代的合理運用;

二,屬於推動北方經濟發展的杠桿;

三,也是一條民族融合的紐帶,有效地促進了中原地區與北方各族之間的交流以及交往。

㈤ 長城文化有哪些

長城在古代主要是為了軍事而修建

長城既是農耕民族的防禦前線,也是向游牧民族發動反擊的前進基地。長城後側縱深配備機動的軍隊以因應戰事,而長城還不是防禦的最前線,在長城前方部署的觀察哨深入到極遠處。在古代,游牧騎兵有優良的機動能力和強大的攻擊力,但是對於城垣防禦體系卻無能為力,因此長城的修建的確能夠有效的抵禦北方民族的侵擾。

但是僅僅依靠長城的消極防禦並不能阻止有組織、大規模的進攻。《北虜事跡》記載:「正德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余騎到,於花馬池北鎮邊墩起,至石井兒墩止,拆開牆口一十二處,深入固原等地搶掠而去。本年七月二十二日,套虜二萬騎到,於花馬池北柳揚墩起至青羊墩止,拆開牆口一十六處,深入平涼臨鞏,直抵隴州,大掠而去。總制右御史鄧章調榆林等處官軍分布固原要沖,不能御。」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變」,蒙古俺答汗於正面攻擊古北口同時,從黃渝溝拆長城而過,明軍不戰自潰。俺答攻至北京城外,大掠而回。

長城是中國古代建造的最為宏大的工程之一,它在以後的歷朝歷代都發揮了很重要的防禦作用。長城的存在,對古人來說,也是一個防禦入侵的精神防線。尤其在近代,中國人更是以長城做為中國的象徵。在中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中,有「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歌詞,號召在國家最危急的時刻,全體國民共同抵禦入侵。

長城文化的核心是和平文化。長城是為了保衛和平,保衛安寧的。它的對立面是戰爭,它是防止戰爭的,或者說,它是迫使對方放棄戰爭的。所以說,長城文化是和平文化,或者,具體講是防衛文化。中華民族包含多個民族,其中一部分要保護自己的安寧,要保護自己的和平生產和和平生活,因此,修起了長城。為什麼長城到現在還有魅力?就是體現了人們的和平願望。

長城文化的內涵是很豐富的,作為文化的載體,長城可說是中國的半部歷史。長城文化的意義在於,我們不僅有一個物質的長城,實際上已經形成了精神的長城,那就是自立、自衛、自強、自信,還有團結統一。中華民族必須統一,但統一要開放,要吸收各方優秀的東西,這樣我們的民族就能很快振興。

㈥ 長城是干什麼的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二、長城對古代農業社會的影響:
長城是中國古代農業社會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統治者憑借長城,多次擊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為封建社會農業經濟的生存和發展創造了相對利平的生產環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三、長城對民族經濟貿易的影響:
長城是長城內外各民族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陣地,是凝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紐帶。
四、長城對當今旅遊的影響:
今天,在多民族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裡,長城早已生去了它本來的軍事意義,成為人們憑古吊今和欣賞自然風光的旅遊勝地。座座雄關險隘,建築雄奇壯美,古韻猶存,地勢危峻險要,風光秀麗,在祖國的大地上散發著奪目的光彩。
五、長城對文學藝術的影響:
長城是文化藝術的搖籃。許多文學家、藝術家用詩詞歌賦、書法繪畫謳歌長城,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長城地帶也是民間文學生長的沃土。孟姜女哭長城、楊六郎鎮守倒馬關、戚繼光坐鎮薊州、烈大血染九門口、媳婦樓的傳說、喜峰口的故事……優美的傳說,動人的故事層出不窮,表達了人民大眾對正義善良的贊嘆,對邪惡暴力的鞭撻以及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
長城的修築
長城的修築可上溯到公元前七、八世紀。當時割據一方的諸侯國為為了防禦鄰國侵襲,在各自的領土上先後築起了防衛城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為防禦北方的匈奴貴族南擾,將原來北方三個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廷至一萬多里。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
最後一次大規模修築始於明代初年的1368年。明滅元後,為了防止蒙古人卷土重來,從建朝第一年起就開始大力修築長城。明代修築長城的技術大有提高,改進了以前多用土夯或石砌的建築方式,主要用磚石砌築、石灰砌縫。在特別險要的地方還築了關城,修建雙重或多重的城牆,以便層層設防。明朝修築長城歷時兩百多年,修成後的明長城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遼寧鴨綠江口,全長六千多公里,北京北部的長城就是其中的一段。
長城的修築工程歷時兩千多年,它那強固的關隘、林立的敵台、危峭的城牆和傳遞軍情的烽火台,使其作為最大的防禦建築工程,關系著各諸侯國和王朝的存亡。所以,有著兩千多年修築工程歷史的長城也是中國兩千多年封有著兩千多年修築工程歷史的長城也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興衰存亡的歷史見證。
中國古代人造而成的雄偉防禦建築工程長城,其修築時間之久,工程量之巨,史所罕見。它以其實物存在向後人們展示了設計者的智慧才華和建造者的艱辛勞作。
現存長城,是明朝修築的,距今已有六百多的歷時

㈦ 文化長城的發展歷程

一位文藝集成志書工作者說:「今天的年輕人,還記得多少首自己家鄉的民歌呢?現在的年輕父母,還會唱爺爺奶奶唱過的搖籃曲嗎?」20年前,正是為了搶救遺存和散落在民間甚至行將湮沒的大量民族民間文藝精品,文藝集成志書開始編纂出版。
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由鍾敬文、呂驥、張庚、吳曉邦、孫慎、李凌、賈芝、馬學良、羅揚、周巍峙等10位專家學者擔任主編,文化部、全國藝術科學規劃領導小組進行規劃、領導,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具體負責組織實施,全國5萬余名文化系統的優秀人才參與編纂出版工作。
民族民間文藝流傳在民間,代代口傳身授,人在藝在,人亡藝亡,如不盡快挖掘整理,一旦失傳,其損失將永遠無法彌補。毗鄰俄羅斯海參崴的中國境內的一個小鎮,文藝集成志書工作者從一座小白樓的牆上,發現當年梅蘭芳等眾多京劇大師先後在此演出的記錄,藝術家、劇目、時間等十分具體清晰。這座小樓現已不存,但那些珍貴的戲劇史資料卻因詳細記錄得以保留。
在為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進行的普查中,有史以來第一次對全國各地各民族的500餘種樂器進行了綜合調查;對宮廷音樂、祭祀音樂和宗教音樂進行了最廣泛深入的發掘、整理和研究;陝西、山西等地發現了清代錄制的地方戲曲唱片;雲南搜集的傣族創世史詩《巴塔瑪嘎捧上羅》有39種,最長的達13000行;僅四川搜集的民歌原始資料就有45000餘首。
文藝集成志書在編纂出版的同時,也積極有效地推動了各地民族民間文藝研究整理工作。一些省、直轄市、自治區在完成「國家卷」的同時,整理出版地域卷、民族卷、劇種卷等。如「國家卷」中包括民間故事、歌謠、諺語在內的民間文學共90卷,而現在全國已出版和整理的相關「資料卷」有3500多本。「文化長城」正是在這堅實的基礎上巍峨挺立。
中國藝術家協會策劃大型專題電視欄目《文化長城》肩負千秋大業的跋涉
「民樂民謠盡國珍,窮搜深討費精神。吾儕肩負千秋業,無愧前人庇後人。」98歲的民間文藝學家、《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主編鍾敬文用他的這首七絕來勉勵自己和同仁。
青海的文藝集成志書工作者在遠赴玉樹地區搜集資料時,人已累得再也爬不上山,仍抓住馬尾巴艱難攀登,雖然滿臉滿身都是馬糞,也不放棄。湖南省湘陰縣文化館的陳艷,身患癌症,卻為搜集整理舞蹈資料,步行千餘里走訪了全縣的數十個鄉鎮,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還讓丈夫背著去節日舞蹈現場采風。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副主編張紫晨教授,在結束「北京卷」的審稿工作後,極度的疲勞迫使他住院休息,卻再也沒能走出醫院。
《中國戲曲志》總編輯部主任汪效倚審稿時突發白血病,當臨終前終於看到樣書時,他說:「我最大的願望就是看到《中國戲曲卷》第一卷的出版,見到書,我就留也安去也安了。」
幾度春秋,幾多甘苦。1979年,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工程啟動;1983年,文藝集成志書開始納入國家藝術科學重點科研項目;1986年,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經費列入各級政府財政預算;1988年,文藝集成志書首卷問世;1993年,文藝集成志書各部的首卷都已出版;1996年,文藝集成志書出版達到百卷;1999年,《中國戲曲志》、《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30部省卷已全部出版;2000年,文藝集成志書全部300卷中完成初審、復審、終審和出版的已達246卷,江蘇省率先完成十部文藝集成志書本省卷出版工作。
中國藝術家協會策劃大型專題電視欄目《文化長城》是國內首次運用媒體集中進行傳統文藝資源的搜集、整理、保護和宣傳
專家認為,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工程,是一項文化資源搶救工程。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與文物、典籍等有形的文化遺產相比,更大量、更直觀、更寶貴的卻是蘊藏於民間的無形文化資源,其中有的不可再生。
20年來,通過大量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工作,難以計數的無形文化資源成為文字、曲譜、舞譜、圖片、圖表和錄音錄像等有形文化財富得以保存。廣大文藝集成志書工作者在為之欣喜的同時,也為這些資料沒有得到更好整理和集中保護、未能採用先進科技手段進行保存和傳播、錄音錄像資料因時間太長面臨再度流失的問題而擔憂。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新課題。
據統計,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出版過程中搜集到的大量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料,90%並未收入該書。這些資料包括文字資料60億字、圖片資料6萬余張、曲譜6億多字、錄音資料3萬多小時、錄像資料3000多小時等。這些基礎資料目前存放各地,保存條件十分有限。由國家有關部門徵集管理、實現數字化保護、進行二度搶救已成當務之急。最近,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建立「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源資料庫」工程的項目報告。報告認為,通過這項類同自然科學「種質資源」工程的文化「種質資源」工程,將逐步達到政府集中進行傳統文藝資源的搜集、整理、保護和宣傳的目標。
這一目標剛提出,便得到了國家有關方面的重視和支持。在經濟全球化、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文化全球化趨勢加劇的今天,中國民族民間文藝基礎資源資料庫及其互聯網網站的建立,必將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大型專題電視欄目《文化長城》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目的是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把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民俗風情帶給全世界。
文化長城:讓世界欣賞中國風景
性感女神莎朗·斯通亮相上海電影節,聲音魔術師維塔斯在人民大會堂開唱……近來在國內的文化界盛事可謂不少。
與此同時,中國的身影也頻繁出現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剛剛落幕的第60屆嘎納電影節,評委會委員名單中出現了香港影人張曼玉,內地導演賈樟柯則擔任短片及電影基石單元的評委主席,而香港導演王家衛的新片《藍莓之夜》更被作為開幕影片。
「全世界都在學中國話,孔夫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全世界都在講中國話,我們說的話讓世界都認真聽話。」———S.H.E.,3個青春活潑的小女生唱響的這首《中國話》正是中國文化產品進入世界的現實寫照。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2006年,包括文化遺產、印刷品、聲像製品、視覺藝術品、視聽媒介等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進出口總額突破百億美元,達到103.2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3.3%,為2001年的2.9倍。
「中國熱」讓文化「走出去」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新一輪「中國熱」正在全世界范圍內興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希望了解中國,由此也帶動了中國文化產品的出口。
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圖書出口部經理王松林感嘆,「中國熱讓我們的文化產品也『走出去』,目前我們的圖書連非洲都有出口,幾乎可以說走到了世界的各個角落。」
根據2005年的統計,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在圖書期刊方面的出口達到1000萬美元,而2006年這一數字還在上升。
王松林介紹,現在出口的圖書內容涵蓋非常廣泛。「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讀者不一樣,需求也不一樣。在日韓、美國和歐洲的圖書館,具有保留價值的學術類中文書籍、工具書很受歡迎;而一些歐美的書店和南美、東南亞客戶,由於主要面向當地的華人,所以實用類的中醫葯書籍、當代文學書籍就很受歡迎。」
「外國人學習漢語的熱情持續高漲,目前我們每年都向歐美、巴西、日韓出口大量的漢語教材。」王松林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有三千多萬外國人在學習漢語,未來漢語教材的出口還會增長。
盡管成本較高,但一些中國古典文學的外文翻譯出版物在國外也受到歡迎,目前中國國際出版集團也在加強翻譯工作,一些高品位的中華文化的外文出版物也在不斷推出,銷往海外。
在圖書報刊出口的同時,我國藝術品出口也在持續增加。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曾經是我國屈指可數的有藝術品出口權的貿易公司之一,在特定歷史時期,承擔著對外宣傳的任務。領導人出訪采備禮品就是當時公司的一項重要工作。而一大批中國藝術家也正是因為其書畫作品通過國圖公司出口海外,而名聲鵲起。
國圖公司藝術品的傳統出口品種還包括文房四寶、木版水印畫、拓片、各種小手工藝品———如手工書簽、賀卡、剪紙等。伴隨著出口的圖書一起,這些工藝品出口到了世界各地,在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把中國文化也傳播到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該公司藝術品進出口部經理周健告訴記者,從目前國際市場看,中國的藝術品、手工藝品的需求仍在增長,很多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都受到海外客戶的歡迎。「比如絹人、陶器、絲綢製品都是極具中國特色的工藝品,在國外都很有市場。」近來隨著國際上日益興起的中國文化熱、中醫熱,一些相關產品如武術用品、針灸用品等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海外市場需求。
好東西也需要營銷
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文化產品在營銷上也有特殊的地方。如何讓外國人更直觀地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的文化產品,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想了許多辦法。
王松林告訴記者,在圖書的營銷和宣傳上,不斷推出新書目錄是重要的手段。「我們會定期及時將新書目錄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發給海外客戶。」
他說,海外客戶對中國傳統文化書籍的需求很大。「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續修四庫全書》,一套的價格從36萬元漲到現在的46萬元,但在國外一直有需求,我們已經出口了40套左右。去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全宋文》,一套價格是3萬6千元,但我們在幾個月內就出口了60多套。」
同時,參加和舉辦各種展會也是文化產品主要的營銷方法。
王松林說,中國國際圖書貿易總公司每年都會參加著名的法蘭克福書展,在這個以版權交易為主的書展上,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推廣中國圖書。同時公司也會參加像新加坡華文書展這樣的專業展會,進行營銷。
「我們去年在美國、英國、巴西等國都舉辦了展覽,其中在美國田納西和英國倫敦舉行的是專門的漢語教材展,在當地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周健同時認為,展會是藝術品走向國際的重要途徑。「去年11月,我們參加了法國格勒諾布爾博覽會,邀請了手工藝人現場表演,引起了轟動效應。法國電視台為此還作了專訪。」
「中國有著豐富的手工藝品,像剪紙、青銅器、陶器……這些非物質遺產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藉助展會,把工藝品放在文化的平台上,通過中國民間手工藝品和手工藝人的現場表演,可以把中國的民間文化帶到世界。」
周健說,他希望未來可以將中國藝術品,特別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藝術品推向國際市場,讓更多的外國人了解中國藝術品,愛上中國藝術品,從而愛上中國。
特殊產品的特殊困難
在文化產品的出口上,國圖公司也遇到了一些困難。
由於外貿經營權的放開,從事文化產品出口的企業更多了,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圖公司造成了沖擊,許多出版社、工藝品廠可以直接與海外客戶聯繫上,從而繞開了像國圖公司這樣的中盤。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的壓價行為也導致了無序競爭。周健直言,「在義烏,許多外商可以直接拿到非常便宜的工藝品,盡管這些工藝品可能在質量上與我們出口的產品有一定差距,但在價格上,他們太有競爭力了。」他表示,長期下來,中國工藝品給歐美客商留下的印象是「便宜,但質量差」,使得中國工藝品在國際市場越來越難做。
同時,文化產品因其特殊性也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難。
王松林告訴記者,他經常遇到圖書質量問題。「我們出口到國外的精裝書,一套可能成百上千冊,都是通過海運外銷。結果客戶反映,有的書封面與內容開裂、封面鈍角、缺頁倒裝。由於運輸費用很高,我們不可能讓客戶把書寄回來;可拿不到原書,出版社又不會給我們換書。所以給客戶換書的損失只能由我們自己承擔。」
周健告訴記者,工藝品中很多是易碎品,但中國物流業發展較晚,運輸水平有限,導致這些產品在運輸中風險很大,造成公司不敢接瓷器等工藝品的出口訂單。而一些特殊工藝品在出口上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難。「比如我們要將一些手繪藝術品拿到國外展示,但因為材料是純棉質地,被法國海關以紡織品的名義扣留了。」
周健同時表示,目前國家給予圖書出口還有一定的優惠,但在工藝品方面,就缺少類似的政策。
盡管面對一定的困難,但受訪的兩位業內人士對我國文化產品出口仍然充滿信心。他們認為,中國熱在海外仍在升溫,由此帶動對中國文化產品需求持續增加。同時,作為傳統的外貿公司,在營銷渠道、客戶資源、運輸方式選擇、海外分銷網點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只要定位準確,仍然會發揮巨大作用。
同時,兩位也認為科技發展對文化產品出口將產生重要影響。王松林認為,隨著電子閱讀的興起,電子出版物大有趕超紙質書刊的趨勢,目前公司已經在資料庫出口方面加強了力量,《中國基本古籍庫》就是公司出口的一個亮點。公司已經在專業人員上有所准備,以應付將來電子資料庫出口可能帶來的安裝、服務、升級等方面的需要。
周健最後表示,對於中國藝術品,特別是民間工藝品,缺少的就是宣傳的渠道,而未來國圖公司將把自己定位在服務者的角色上,更多地充當廠家與海外客戶溝通的橋梁,同時藉助網路平台,將多姿多彩的中國藝術品展示給世界客戶,讓中國藝術品走向世界。
(題圖:品文)
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繼續擴大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核心文化產品進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年進出口總額突破百億美元,達103.2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3.3%,為2001年的2.9倍。
我國文化進出口產品以電子游戲機(與電視接收機配套使用的)、雕塑品及裝飾品、圖書等印刷品為主。
2006年,我國出口圖書8.6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1.8%;出口報紙和期刊0.1億美元,增幅達62%。圖書、報紙和期刊進口額分別為1.1億美元、1.4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9.1%、14.5%。全年圖書進出口順差7.4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4%;報紙和期刊則為逆差1.2億美元,逆差規模同比擴大10.9%。
文化產品進出口集中於美國、歐盟和中國香港三大市場
2006年,我與美國、歐盟和中國香港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分別為35億美元、30.5億美元和22.1億美元。其中,美國為我國文化產品最大的出口市場和進口來源地。2006年,我對美國、歐盟和中國香港的文化產品出口額分別為33.3億美元、29.3億美元和21.4億美元,合計占我文化產品出口總額的87%。2006年,我國自美國、歐盟、東盟和中國香港文化產品進口額分別為1.7億美元、1.2億美元、1億美元和0.7億美元,合計佔比為68.9%。
文化服務貿易持續增長
按國際收支原則統計的2006年我國文化服務出口15.8億美元,進口10.7億美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1%和23%。其中,電影、音像出口與上年基本持平,為1.4億美元。廣告、宣傳服務出口14.4億美元。
初步統計,2005年外商控股50%以上的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企業在中國境內銷售額為4億美元。

㈧ 長城的作用是什麼呢

長城真正的目的不是為了阻擋游牧民族,也不是為了防禦,而是為了預警,告訴人們敵人的到來,可以讓長城以內的百姓更快地做好准備,以降低損失,為主力部隊的到來爭取時間。

川普建牆是為了防止墨西哥人偷渡,同時可以減輕巡邏隊的壓力,讓那些非法轉移的移民能夠及時遣返。同理,秦朝時期修建長城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游牧民族對於騎馬是非常擅長的,所以他們的流竄速度很快,再加上當時那個年代,通信十分慢,所以很多時候人家都打贏了回家了,軍隊這邊才得到消息,那個時候因為知道得太遲,後悔都來不及,所以因此建立了長城。長城每隔一段就會有一個烽火台,就是用這個來達到預警的效果的。

長城雖然不能夠抵禦敵人,但是可以傳達信息,當後金的隊伍突破了長城的防線後,但是依舊沒有得逞,就是因為在敵軍來襲後第一時間做出了預警。

通過烽火台通知關內軍隊支援,所以皇太極幾次都沒有達到目的,攻下京城。長城的作用就像是一些大戶人家通過修牆來防止小偷,不是因為家丁打不過小偷,而是在於防不勝防。

(8)文化長城是做什麼的擴展閱讀:

長城所具有的文化意義

長城對於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走向世界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漢朝長城就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也起到了很大的促進和保護作用。自從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諸國之後,遂以長城要塞為根據地,開辟和維護著東起漢朝首都長安(今西安),西到大秦(今地中海東岸一帶)全長2萬余里的交通幹道,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幾千年來,中外友好使團頻繁往來於這條古道上,中外文化在此融合、交流,迄今仍在發揮著作用。許多外國人知道中國是從長城開始的,長城是世界上其它國家人民了解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的一個最好的切入點。

萬里長城這一凝結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與力量的宏偉建築,在人類歷史上留下的寶貴遺產。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萬里長城定為世界文化遺產,證明長城所具備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價值已被世界所承認,長城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㈨ 萬里長城是用來干什麼的

1、軍事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

2、民族

在文化方面,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長城的修建和戍守,長城區域的爭戰,反而促使了中國古代漢族和十幾個少數民族進行了廣泛的融合。

3、文化

在長城出現的2000多年來,以長城為中心,南北文化的交流始終沒有停止過。戰國時期,趙武靈王修建趙長城,號召國人學習「胡服騎射」,進行南北文化交流。

秦漢時期,長城南北文化進行了空前的對話與交流,在長城沿線發現的秦權、詔版,內蒙和林格爾漢墓壁畫、單於和親瓦當,還有聞名遐爾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見證。

在長城地區的文化帶里,遺留下來眾多的名勝古跡,諸如敦煌、雲岡石窟、麥積山、萬佛堂石窟壁畫、雕塑;元代居庸關雲台、金代的盧溝橋以及金中都、元大都遺址與出土的文物等,都體現了文化交流的特點,同時也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上文化的輝煌。

4、經濟

自秦漢至明清,長城沿線的許多關口成為農、牧兩大經濟、文化系統民族交易的場所或中心,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長城沿線的重要城鎮。長城既保證了農業經濟、文化與畜牧業經濟、文化的正常發展,又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補充提供了場所和方便。

又起著調解兩種經濟,使農、牧業經濟朝著主輔相互配合的方向發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長城不單純是曾起過將兩種經濟、文化分割開來的作用,還曾擔負著將兩種經濟、文化緊緊系在一起的重任。

(9)文化長城是做什麼的擴展閱讀

長城構造

長城並不只是一道單獨的城牆,而是由城牆、敵樓、關城、墩堡、營城、衛所、鎮城烽火台等多種防禦工事所組成的一個完整的防禦工程體系。這一防禦工程體系,由各級軍事指揮系統層層指揮、節節控制。

牆身是城牆的主要部分,平均高度為7.8米,有些地段高達14米。凡是山崗陡峭的地方構築的比較低,平坦的地方構築得比較高;緊要的地方比較高,一般的地方比較低。牆身是防禦敵人的主要部分,其總厚度較寬,基礎寬度均有6.5米,牆上地坪寬度平均也有5.8米,保證兩輛輜重馬車並行。

牆身由外檐牆和內檐牆構成,內填泥土碎石。外檐牆是指外皮牆向城外的一面。構築時,有明顯的收分,收分一般為牆高125%。牆身的收分,能增加牆體下部的寬度,增強牆身的穩定度,加強它的防禦性能,而且使外牆雄偉壯觀。

內檐牆是指外皮牆城內的一面,構築時一般沒有明顯的收分,構築成垂直的牆體,關於外檐牆的厚度,一般是以「垛口」處的牆體厚度為准,這里的厚度一般為一磚半寬,根據收分的比例,越往下越厚。磚的砌築方法以扁砌為主。

㈩ 文化長城的介紹

文化長城是指被海內外專家學者譽為中華民族的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1979年由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有關文藝家協會聯合發起編纂。

閱讀全文

與文化長城是做什麼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