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哲學與文化的關系
哲學是文化的核心,有什麼的哲學就有什麼的文化,一種哲學總是產生於一種文化當中,是對一種文化的總結、繼承和發展。
人類文化上的進步,是以哲學上的進步為前提的,哲學是文化的結晶,哲學是文化的結果,一種文化必將孕育一種哲學,哲學的產生又必將推進這種文化的發展,文化和哲學這種互相交替的前進就好像一個人的雙腳在地上行走一樣。一種文化必將產生一種哲學,同樣的,一種哲學也必將推進和發展一種文化。
哲學基本問題有兩方面的內容:
第一方面:存在和意識、物質和思維何為本源的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歷來有兩種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學上形成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兩個基本派別、兩條對立的路線。凡是認為意識是第一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即意識先於物質哲學派別屬於唯心主義;凡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即物質先於意識哲學派別屬於唯物主義。
除了這兩種根本對立的回答(一元論)外,還有一種回答,認為物質和意識是兩個獨立的、互不依賴的本原,持這種觀點的哲學流派屬於二元論。
哲學基本問題的另一個方面是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問題,對這一方面的問題,絕大多數哲學家,包括唯物主義哲學家和一些唯心主義哲學家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對這個問題的解決在原則上是不同的。
唯物主義是在承認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客觀存在,承認思維是存在於反映的基礎上,承認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心主義則把客觀世界看作思維、精神的產物,認為認識世界就是精神的自我認識。也有一些哲學家如D.休謨和I.康德,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認徹底認識世界的可能性,為哲學史上的不可知論者。
B. 從人類的出現論述文化是如何產生的
1.文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既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也是為了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生的。文化為了滿足人的需要而產生的,人的心理性、精神性需要雖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日益迫切,但在生產力落後的遠古時期也是存在的,只是因條件不具備而潛伏下來而已。一旦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出現剩餘產品的時代,文化也就產生了。
2.文化也是為了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而產生的。調解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需要制度、倫理,調解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需要哲學、宗教,而制度、倫理及哲學、宗教,都屬人文文化產品。調解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通過物質生產活動進行的,直接需要科技文化產品,但也間接需要人文文化產品。這四種關系的處理伴隨著人類的全過程,但在生產力落後的遠古時代,對這四種關系的處理尚無明確的意識,只有朦朧的、混沌的意識,一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對這四種關系出現清醒的意識,尤其是對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他人的關系及人與自身心靈的關系有了清醒的意識,文化也就產生了。
C. 老子哲學體系的形成
在世界史上,古老的文明國家都產生過燦爛的文化,出現過傑出的智者。在古希臘有大哲學家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在印度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中國則有道家的創始者老子。他開創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
老子(約公元前580~公元前?年)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鹿邑東)人。《史記·老子列傳》記載,老子稍長於孔子,曾當過周王朝守藏室的史官。後失去官職,並離開周王朝,死在秦國。老子晚年隱居在故鄉,過著獨善其身的生活,並寫了《老子》一書,也稱《道德經》,分上下篇,共5000多字,是道家第一部經典,是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資料。1973年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的帛書《老子》寫本,是迄今發現的《老子》最古本子。《老子》哲理宏富,被稱為「哲學寶典」,有「道家為百家所從出」和「開創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之先河」的評價。中國科技史研究家英國學者李約瑟曾說:「在中國文化技術中,哪裡萌芽了科學,哪裡就會尋覓到道家的足跡。」歷代注釋《老子》者不下千家,由此可見老子在學術界的地位。
D. 哲學是怎麼產生的
哲學是人生的意義之源,學哲學能讓人懂得人生的來龍去脈;系統地學哲學,人的智慧就能呈幾何級數增長;能在哲學上有所成就的人必然青史留名,並往往長壽。 古希臘時期的自然派哲學家被認為是西方最早的哲學家。古希臘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1政治因:希臘是城邦形態存在的,城邦的特點是小國寡民,因而不會產生東方大國的高度中央集權,民主的思想易於傳播,民主的制度易於形成,思想易於交流和多樣化發展,哲學是一門理性的學科,在寬容的政治氛圍下,易於培育 2經濟因:希臘的工商業很發達,經濟繁榮,人們有時間在空閑時研究哲學,且由於對外貿易的發展,人們去海外不同的地方也會增長見識,促進文化交流 3地理因:靠近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等古代文明發祥地,有助於先進的文化傳播進入希臘,愛琴海的克里特島本身也是一個古老的文明區。希臘東近小亞細亞,西可達西西里和西班牙,也方便文化交流 4文化因:希臘語是一種很復雜,很重思考的語言,和凝重,朴實的拉丁語對比,更適合用來表述思想見解 5歷史因:古代的文化以宗教和神秘主義為代表在歷經埃及,蘇美爾,巴比倫之後已經衰落,歷史的發展需要更高層次的意識形態產生,希臘的哲學建立在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基礎上,進行批判的繼承,本身是一個揚棄的過程,東方的神秘主義開始退去,希臘的人本主義開始創生,是迎合了歷史發展的需要 6人物因:希臘人在愛琴地區氣候地理環境下,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喜歡思考自然社會,人生倫理,並用辯證思維進行思考
E.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思想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中世紀晚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是15世紀發端於義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和16世紀席捲歐洲各國的宗教改革運動。這一時期的文化交織在經濟、政治和宗教的矛盾與斗爭之中。隨著公教會權威的跌落,經院神學與哲學在意識形態中失去了統治地位。正如13世紀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傳播造成了經院哲學的繁榮,15世紀以更大規模傳人的古希臘文化促成了文藝、語言學、科學、哲學和神學的新發展。文化上出現了新舊並行或交替的局面:人文科學與神學、古代哲學與經院哲學、柏拉圖主義與亞里士多德主義、個人主義與權威主義、批判精神與教條主義、理性與信仰、經驗科學和自然哲學。科學與偽科學,相互撞擊與混淆,表現出過渡時期文化的特徵。過渡時期哲學與其他學科和文化形態之間的界線並不十分明顯,它從屬於一般的文化思潮和學術理論傾向。15和16世紀的社會文化思潮可以被歸結為五類:人文主義、古代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自然科學精神和傳統的經院學術。布克哈特在《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一書中把這一時期的成果概括為「人的發現和世界的發現」這兩大主題。實際上,這兩大發現是文藝復興時期一切哲學思想的主題。
F. 1.哲學的起源,產生與宗教的關系;2.哲學對生活的意義
一般而言, 西方哲學的整個發展歷程,可簡略地分成五個主要時期,而各自有其主要課題或思考特式。此五個時期是:
(一) 神話、傳說時期 - 由神話喻意時代到蘇格拉底出現之前。 這時期的哲學課題是「人的根源」及「情緒現象探究」。 哲學一點去說, 是「宇宙論」、「認識論」及「倫理觀」的初步分析。
(二) 古希臘哲學時期 - 由蘇格拉底到亞里士多德的一段時間。 這時期的哲學漸成型並走向成熟。「形而上學」、「倫理學」、「美學」第的哲學部門正式出現。而「科學」之名, 在亞里士多德的領導下, 亦開始走向成為一門獨立學問之路。
(三) 中世紀哲學時期 - 由古希臘哲學時代息微至法國笛卡兒出現為止。這時是信仰探索最旺盛的年代, 但也是「非神學」的黑暗年代。神學(主要是指基督教)及相關的人生哲學課題,主導了一切的思想探究。
(四) 近代哲學時期 - 由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到尼采離世的1900年為止。這是哲學上,繼古希臘後的第二個黃金年代。哲學水平之高,更是後未有來者。這時期哲學的各個領域均發異彩。各國哲學家就不同課程發表不同看法。英、法、荷蘭等地,先後出現多位大哲學家,而德國更先後出現幾個思想的巨型體系。
(五) 當代哲學時期 - 由尼采離世後所引起的回響到現在。 這時工業革命已發展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中間又曾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哲學分成兩個主要方向。一個是探討「人的生存意義」,結合文學、社會思潮等成一個陣營;另一個是專攻「哲學技術的探討」,結合數學、科學去展開新的探索。前者可簡約為是「存在主義」及「當代倫理學」, 而後者則是「分析哲學」及「科學哲學」。參考資料:網路知道
G. 早期的阿拉伯哲學是怎樣形成的
早期的阿拉伯哲學是從伊斯蘭神學中分化出來的經院哲學,並沒有獨立的地位,它實際上還只是論證伊斯蘭教教義的一種理論工具。辯證法和邏輯學在哲學領域的引進,使以往平靜的阿拉伯思想界激起了理性的浪花,自由意志論對前定論的沖擊,使穆爾太齊賴派粉墨登場,展現在阿拉伯哲學的歷史的舞台上。蘇非派在禁慾主義和直觀的自我深化思想的基礎上,提倡神秘的神智哲學,使新柏拉圖主義獲得了獨特的實踐。艾什阿里調和正統派與唯理派的沖突,最終使他的學說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哲學信條。
如同其他哲學思維一樣,阿拉伯真正的哲學思維是從自然哲學開始的。如精誠兄弟會力圖普及科學哲學知識,但他們的哲學的要點是神秘的新柏拉圖主義,並帶有相當多的新畢達哥拉斯主義的成分。拉齊的五大永恆的本原的理論,向傳統的伊斯蘭觀念發出了挑戰。阿拉伯逍遙學派客觀上具有唯物主義和無神論傾向,他們在與保守的經院哲學的論爭中逐漸發展起來,成為阿拉伯哲學的主流。加扎利對阿拉伯哲學家進行了猛烈的攻擊,並在艾什阿里學說和蘇非主義的基礎上,完成了伊斯蘭實用主義哲學體系,成為官方哲學。伊本·魯世德回擊了加扎利的非難,成功地捍衛了阿拉伯亞里士多德哲學。13世紀初,保守勢力對阿拉伯逍遙學派迫害加劇,沒收與公開焚毀哲學著作的事件越來越多,阿拉伯哲學受到沉重的打擊。內部的爭斗和外部的入侵,使阿拉伯文化一落千丈,阿拉伯哲學進入15世紀後便處於停滯狀態,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阿拉伯思想解放運動中,才重新恢復了活力。
必須指出,阿拉伯人主要是通過新柏拉圖主義者的解釋來了解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早期的逍遙學派所主張的,實際上是以亞里士多德學說為主,夾雜著新柏拉圖主義和各種東方哲理的混合物。例如,在很長的時期內阿拉伯人一直把《神學》和《原因篇》當作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事實上前一部書是普羅提諾《九章集》的卷四至卷六的釋義本;後一部書則是晉羅克魯斯《純粹的德性》的摘錄。這兩部書是阿拉伯哲學家所提出的溢出主義宇宙觀的主要希臘源泉。這一錯誤看法直到伊本·魯世德才得到徹底糾正。
H. 如何理解哲學與文化和文明的關系
哲學:馬哲的解釋是:「理論化與系統化的世界觀」;簡單一點可以理解是人類社會從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等進行研究的、被相當部分人認可且信奉的思想與意識成果。
文化:這個概念的解釋比較麻煩,至今沒有一個較為統一的、大家都認可的概念闡述,據相關資料介紹已經有200多種比較有影響力的解釋……19世紀末,西方思想傳來,翻譯者把「文化」一詞用來說明英文的Culture一詞,Culture一詞在拉丁語和中古英語中,指耕種土地的意思,類同於文化之「教化」之一。因為文化修養和種莊稼一樣,必須經過辛勤的耕耘,才能獲得豐碩的果實……東西方的辭書或網路中有一個較為共同的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文明:網路的解釋是: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
從上述的基本概念,大體上可以看出,文化的產生早於文明的產生,可以說,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中形成的。文化通常與自然相對應,而文明一般與野蠻相對應。在原始時代,只有文化,而沒有文明,一般稱原始時代的文化為「原始文化」,而不說「原始文明」。因此,學術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更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簡單地概括: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活動,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而文明除了精神層面的要素之外,它還有著更多的物質性的表現形式,所以,可以理解為文化的一種提升、以及文化對社會實踐活動的作用成果;而哲學則是人類精神與實踐活動的關於一般規律的方法指導。更簡單與粗暴一點的邏輯分析就是:人類社會有了精神與思想活動,這就意味著文化的產生,人類在文化的指引下進行了一系列的生產與思考活動,這不僅產生意識形態的成果而且還產生很多物質形態的成果,這些意識與物質形態的成果都代表著:「文明成果」;人們對文化與文明持續的、深度的研究產生了哲學,哲學是精神與物質生產活動的一般規律的概括與總結,它應於指導人類的發展、個人的生活與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馬哲的社會變革指導、尼采對精神危機者的引導、佛教對老年、臨終者的慰藉……也可以這么理解:文化是意識與物質活動的表現形態;文明是文化活動所取得的成果;而哲學則是指導文化健康發展、推動文化與文明成果最大化指導思想的成果。(全是原創的啊、只是偶然間與你想到了這樣一樣的問題,興趣使然……)
I. 什麼是哲學產生的主要動力
哲學的發展動力就是人思維的終極性無限性!
歐洲理性主義科學家笛卡爾
哲學發展的動力可分為三個層面:生命基礎和遺傳密碼--哲學基因,原始酵母--自然社會歷史環境,實質內容--異質文化的交融.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哲學基因決定了哲學的性質與類型,自然社會歷史環境形成了哲學發展的軌跡,給哲學打上了時代烙印,異質文化的交融則構成了哲學發展的實質內容。由此得到啟示:哲學的出路就在於傳承改進基因,紮根現實,向異質文化開放。
J. 古希臘哲學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古希臘哲學 Graeco philosophy
公元前6~公元5世紀出現在希臘本土以及地中海沿岸,特別是小亞細亞西部、義大利南部的哲學學說。又稱古希臘羅馬哲學,是西方哲學最初發生和發展的階段。
發展簡史 古希臘哲學的發展,大體可以分為3個階段。
自然哲學時期 公元前6世紀,東方伊奧尼亞地方的一些哲學家開始提出世界的本原問題,他們反對過去流傳的種種神話創世說,認為世界的本原是一些物質性的元素,如水、氣、火等;他們最早用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的生成,是西方最早的唯物主義哲學家。著名的代表有米利都的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和愛非斯的赫拉克利特。與此同時,在義大利南部出現了具有另一種思想傾向的哲學學派,他們認為萬物的本質不是物質性的元素,而是一些抽象的原則,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是「數」,以巴門尼德為代表的愛利亞學派認為是「存在」,並認為「存在」是不變的,不生不滅的,運動變化的只是事物的現象。他們提出的非物質性的抽象原則,對以後唯心主義哲學的產生影響很大。
影響 (來源:古希臘哲學 南豐公益書院 )
古典希臘哲學的影響在很多方面為現代科學與現代哲學鋪設了道路。
在宗教方面,古典希臘哲學對早期不同宗教的希臘化發展都具有深遠的影響。例如,猶太教的希臘化,著名猶太哲學家:亞里斯多布魯斯(Aristobulus)和斐洛,便採用了寓意的解經方法。而在基督宗教當中,早期的教會父老(即教父)都融合了古希臘哲學的思想和解經方法。由於受著名的教父游斯丁、俄利根和特土良等所影響,形成了很多基督教傳統教義。早期希臘哲學家對後世所產生的影響從未間斷,從早期基督教神學、穆斯林哲學到文藝復興,再到啟蒙運動和現代的普通科學都可見得到。
前蘇格拉底時期
西方哲學的歷史從古希臘開始,特別是一群通稱為前蘇格拉底時期的哲學家。這不是為了否認其他在古埃及、閃族以及巴比倫文化里出現的早期哲學家而作的謠傳。誠然,每個文化中都存在偉大的思想家和作家,而我們有證據證明一些最早的希臘哲學家可能至少接觸過某些古埃及和巴比倫思想的作品。然而,早期希臘思想家與他們的前人相比至少增加了一種元素,使他們與前人的思想區分開來。在歷史上,我們首次在他們的作品中發現他們對於世界規律並不是教條式的主張,而包括了他們對這些理論的各種論點。
事實證明了,幾乎所有早期希臘哲學家提出的各種宇宙論是極度和明確的謬誤,但這並不會降低它們的重要性。因為即時以後的哲學家立刻拋棄了前人假設的答案,但他們不能逃避前人所提出的問題:
一切事物從哪來?
它到底是由什麼製造的?
我們如何解釋大量事物組成的本質?
為什麼我們能用單一數學來描述它們?
而希臘哲學家所追隨的形式和傳達他們的答案方法,變得與他們所問的問題一樣重要。前蘇格拉底的哲學家拒絕傳統的神話對他們周遭所見現象的解釋,而贊同更理性的解釋。換言之,他們依靠推論和觀察來闡明圍繞他們周圍的真實自然界,而且他們使用合理的論點突出他們的觀點來告訴他人。盡管哲學家對關於理性和觀察相關重要性尺度有所爭論,但2500年來他們基本上一致使用由前蘇格拉底學派最早發明的方法。
爭議常出現在確定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思想,以及確定他們用以支持自己獨特觀點的論據的方式。這個問題並非來自他們自身或思想上的一些缺陷,純粹是由於他們的歷史與我們相隔太遠的緣故。雖然多數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創作出標志性的著作,但我們並沒有任何一本著作的完整版本。我們只有後世的哲學家和史學家對其作品的引用,與偶爾發現的原文片段。
希臘哲學總是圍繞著「一」與「多」的問題在打轉。在這個希臘哲學發展的最初期,已經有了「一」的觀念。賢哲之士從實體的連續變化歷程及生死的交替更迭中,想到宇宙有一共同的本原,看出了必有某種恆存之物,那就是最初的某物。因此,愛奧尼亞的哲學或宇宙論主要是想嘗試決定萬物的原始因素或原質(德語:Urstoff)。泰勒斯(Thales)宣稱是水,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說是氣,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則說是火,他們雖然各執一辭,但都認為它是物質的,而且相信它只有一個。在這個決定的過程中用的不是科學或實驗的方法,而是慎思明辨的理性,是直觀到宇宙的同一。他們都飛越了經驗觀察所能指證的范圍,但同時不以神話的假設為滿足,而要尋求一個真正的同一原理,找出變化的原質。他們對「萬物是一」及「原質(不管是水、氣或火)」的肯定,是由理性或思想所指導的,而非僅僅出自想像或神話,因此被稱為歐洲的第一批哲學家。
米利都學派
泰勒斯(希臘語:Θάλης;英語:Thales)
阿那克西曼德(希臘語:Αναξιμανδρος;英語:Anaximander)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
艾菲索斯的赫拉克利特(希臘語:Ηράκλειτος της Εφέσσου;英語:Heraclitus of Ephesus)
畢達哥拉斯(希臘語:∏υθαγάρας;英語:Pythagoras)及其學派
愛利亞學派(Eleatic)
色諾芬尼(希臘語:Ξενοφών;英語:Xenophanes)
巴門尼德(希臘語:∏αρμενίδης;英語:Parmenides)
芝諾(Zenon)
麥里梭(Melissos)
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
阿那克薩戈拉(Anaksagoras)
原子論者(Atomists)
留基伯(Leucippus)
德謨克利特(希臘語:Δημόκριτος;英語:Democritus)
蘇格拉底時期
智者(Sophists)
普羅泰戈拉(希臘語:∏ρωταγόρας;英語:Protagoras,約公元前480-410年)
高爾吉亞(Gorgias,約公元前480-375年)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希臘語:∑ωκράτης;英語:Socrates,公元前470年 - 公元前399年)是一位雅典的哲學家,成為西方哲學傳統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提問的方式是對西方的思維方式有最重要的貢獻。請參看他寫的文章得到更多信息。
小蘇格拉底學派(Minor Socratic School)
麥加拉學派(School of Megara)
歐克里德(Eukleides,約公元前450-380年)
歐布里德(Euboulides,約公元前450-380年)
犬儒學派(The Early Cynic School)
安提斯泰尼(Antisthenes,約公元前445-365年)
迪奧吉尼士(Diogenes,約去世於公元前324年)
昔蘭尼學派(The Cyrenaic School)
亞里斯提布(Aristippus of Cyrene ,約生於公元前435年)
柏拉圖
柏拉圖(希臘語:∏λάτων;英語:Plato,公元前427年 - 公元前347年),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古典希臘哲學家,受教於蘇格拉底,並教導了亞里士多德。他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國》(希臘語:∏ολιτεία;英語:The Republic)描繪了他幻想的「完美」國家。他也寫了《律法》和許多蘇格拉底的對話錄。柏拉圖在年輕的時候就成為了蘇格拉底的學生,而且(據他自己敘述)參加了對他老師的審訊,雖然並非由他執行。與蘇格拉底不同,柏拉圖寫下了他的哲學觀點,並留下相當多數量的手稿。請參看他寫的文章得到更多信息。
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希臘語:Αριστοτέλης;英語:Aristotle,在其它大多數非英語的語言中被稱為Aristoteles,在義大利語則稱為Aristotele,公元前384年 - 公元前322年3月7日)與柏拉圖一起,被稱為對西方思維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力的兩人之一。
他們的作品,雖然在許多基礎的方面有關連,但在風格和主旨方面卻截然不同。柏拉圖寫下了數打哲學對話錄(以談話的形式來辯論,通常由蘇格拉底以參與者身份出現)和少量信函。雖然早期的對話錄主要是關於獲得知識的方法,而且大多數在最後關於公正和實際的倫理,但他最著名的作品陳述一個關於倫理學、形而上學、推論、知識和人類生命的概要觀點。其突出的思想包括,通過直覺(感觀)所獲得的知識總是會留下困惑和不純的觀點,而且對所謂「沉思的心靈能從世界中獲得『真實』的知識」感到厭煩。只有靈魂能掌握知識的結構、事物的真實本質,我們看到的世界僅僅是一個充滿瑕疵的拷貝。這樣的知識不僅有倫理的重要性,而且有科學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把柏拉圖視為一個唯心主義者和理性主義者。
相比之下,亞里士多德更重視從感觀獲得知識,而且將相對的更多地獲得經驗主義者的現代標簽。因此亞里士多德為之後最終發展進入科學方法的世紀做好了准備。如今仍然存在的亞里士多德作品以論文的形式出現,大部分並未被作者所發行。最重要的包括了物理學、形而上學、(尼各馬科)倫理學、政治學、論靈魂(在靈魂之上)、詩學和很多其它的作品。更多的討論請參看亞里士多德的條目。
之後的古典哲學家
西塞羅(希臘語:Κίκερος;英語:Cicero)
基提翁的芝諾(Zeno of Citium)
愛比克泰德(Epictetus)
伊壁鳩魯(希臘語:Επίκουρος;英語:Epicurus)與盧克萊修(Lucretius)
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新柏拉圖主義
阿摩尼阿斯·薩卡斯(Ammonius Saccas)、 普羅提諾(Plotinus)、 波菲利(Porphyry)、 普羅克洛斯(Proclus)、 楊布利柯(Iamblichus) 馬可·奧勒留(Marcus Aureli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