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城市文化具有什麼特徵

城市文化具有什麼特徵

發布時間:2022-06-10 12:36:48

『壹』 移民城市的文化特徵

以色列學者裘德·馬特拉斯曾說:「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移民現象。」正是移民的艱苦奮斗和辛勤勞動,創造了移民城市發達的商業文明和獨特的人文風貌,形成了移民城市特有的文明形態。
首先,移民城市的文化是一種異質性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由於現代移民來源復雜。這些移民有各自不同的出身背景、風俗傳統、生活習慣、倫理觀念和教育經歷等,表現出來的喜好甚至價值判斷都不盡相同,這就使得移民城市的文化呈現出明顯的異質性,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較之非移民地區要大得多。然而,人們來到同一座城市求生存、求發展,並且能和諧相處,共同發展,證明了移民普遍具有較強的寬容美德和包容心態,也正是這些品質,成就了移民城市文化的包容性特徵。
其次,移民城市的文化是一種生成性文化,具有很強的開放性。移民從四面八方湧向一個新的城市,或聚集到一個新的地方形成城市,對他們來說,這就意味著一切要從零開始。因此,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都如同在一張白紙上作畫,雖然沒有舊的條條框框的束縛,但也毫無基礎。從文化方面來說,就是移民秉持一種精神,到新的城市經受打磨,伴隨著淘汰、轉換、更新、發展,從而培育出新的文化。因而,移民城市的文化不是一種既成文化,而是一種生成性文化。這種文化在生成的過程中不是封閉的,而是與移民城市的開放本質相一致,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還不斷有新的移民加入,也為其文化發展不斷補充新的元素和養分。因此,移民城市的文化也是因其開放性而充滿活力、吐故納新的文化,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最後,移民城市的文化是一種革新性文化,具有很強的創造性。當代移民大多是在自由選擇的情況下主動成為移民的。比起歷史上由於戰亂、飢荒而被動成為移民的人來說,當代移民享有並利用了更多的權利和財富、更便捷的交通和信息渠道等條件,在決定移民之前就已了解移居地的各種情況,是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的理性選擇。移民前往新的城市,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發展和成就,從而實現自己創造財富、貢獻和改造社會的理想和抱負,而迫於無奈的情況較少。在當代中國,移民城市往往是改革的急先鋒。移民城市的文化也充滿了革新色彩,表現出強大的創造性特徵。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們是被「設計」出來的。

『貳』 天津市傳統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天津的傳統文化有著深厚豐富的內涵和突出的特色。表現在建城設衛、生產、商貿、文化、飲食、服飾、家族、民居、交通運輸、人生禮儀、歲時節日、信仰及民間藝術與游藝競技諸方面。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其孫朱允文繼位為帝,其子朱棣以「靖難」為名,向其親侄子朱允文發動了爭奪王位的戰爭。建文二年(1401年)九月,朱棣率軍由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晝夜兼行」,破滄州,打通了南進之路。賜直沽以「天津」名,意為「天子濟渡之地」。天津老城北門外的渡口處,曾建有「龍飛渡蹕」的牌坊以示紀念。
朱棣稱帝後,認為「直沽海運商泊往來之沖,宜設軍衛」。於是,在明永樂二年至四年(1404年至1406年)先後設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於直沽,並令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等築城浚池,建天津衛城。
天津衛城垣有「賽淮安」之美譽。其長9里13步,高2丈5尺。設4門,門上建有城樓。城垣東距海河220步,北距衛河(南運河)200步。由於初為土築故至弘治初年已頹圮不堪。弘治四年(1491年)天津兵備副使劉福積累帑項,於弘治六年(1493年)委都指揮使陳達用了2年的時間用磚包砌,在4門之上重建城樓並為4門題鎮東、定南、安西、拱北之名。
明代天津的城市生活,具有典型的封建性。在城市上層中,「日以戈矛弓矢為事,……爭相驕侈為高。」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三衛合一,統稱「天津衛」,這一名稱也成為天津城市的代表。
天津優越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天津農、林、牧、副、漁、鹽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其中作為經濟支柱之一的漁、鹽及手工業生產習俗頗具特色。特別是隨著元代漕運的發展,為之服務的手工業發展更為迅速,各類作坊相繼應運而生。尤其是開埠以後,帝國主義的經濟入侵又從客觀上刺激了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以三條石機械工業區為代表的民族工業形成規模。到了清朝末年,天津已成為華北地區民族工業的重要基地。
明代築城後,漕運發展,商業繁榮,財聚四海,「民喜為商賈」。憑借海河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匯南北舟車,集八方商賈,迎海運漕糧,納吳越百貨,成為華北地區商業中心。清代漕運、鹽業、糧業更漸發達,經濟空前繁榮,「輪蹄輻輳,舳艫揚帆,往來交錯,盡晝夜而無休止」。東門內、北門內及東門外宮南宮北大街,商號林立,錢庄、銀號櫛比,商貿發達,各業俱興。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城廂慘遭燒殺搶掠,商民損失額巨,元氣大傷,商業蕭條。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城牆拆除後,改為東、西、南、北四條馬路,店鋪賈攤沿街而立。繼而北馬路的北洋第一商場、國貨售品所以及商業總會、天津工商研究總會等私商機構相伴而起,形成以東北角為中心,向北馬路、東馬路延伸的商業區。從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商業中心逐漸南移到租界地。勸業場、小白樓等街區日漸繁華,周邊形成規模商業區。商業資本大量投入,旅店、飯店、商店、影劇院、歌舞廳櫛比鱗次而立,尤入夜燈火通明,觥籌交錯,輕歌曼舞,是聞名全國的享樂之鄉,並有「東方小巴黎」之稱,成為天津重要的商業、娛樂、休閑中心。
天津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在20世紀以後出現的「銀行熱」,尤以民國十六年(1927年)以後進入繁盛時期。作為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銀號,發展更為活躍。由於天津金融業可以一直輻射到華北、西北腹地,因而形成北方地區的金融中心。就金融業的總體規模而言,天津僅遜於上海而躍居全國第二位。
隨著天津城市經濟和商業的發展,商人階層尤其是鹽商階層的迅速崛起,使城市文化有了長足的發展。清代著名學者紀昀在清代中葉到天津後曾寫道:「天津擅煮海之利,故繁華頗近於淮揚。……文士往來於斯,不過尋園林之樂,作歌舞之歡,以詩酒為佳興雲耳。」「豪於家財而風度彬雅」的大鹽商們無不廣交、延攬南北名士,附庸風雅,形成一個十分特殊的文化圈。馳名中外的由查氏鹽商修建的私家園林——水西庄就曾經是當時全國各地文人墨客聚集結社的著名場所。商人的倡導和世俗化的傾向以及城市社會商人與官僚身份的結合成為清代以來城市文化的最顯著特點。
帶有商業色彩的地域文化,影響著城市居民的風格習尚。特別是自清代咸豐十年(1860年)以後,天津開為商埠,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典型城市,西方文化的侵入,加之天津人雜五方,使天津的民俗風情豐富多彩,形成了以老城為中心的民間傳統文化、以9國租界區為中心的租界文化和以海河三岔河口為中心的漕運(碼頭)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風採的民俗文化風貌,具有都市民俗所特有的個性和魅力。成為濃縮中國近代歷史的寶庫。
津地飲食豐富,民眾愛吃會吃,尤喜食海鮮,素有「當當吃海貨,不算不會過」之俗語。民諺「天津衛三宗寶,銀魚、紫蟹、大紅襖」中之銀魚、紫蟹皆為天津特有的名貴海鮮食品。由於市內曾有許多清朝遺老遺少、文人、政客、軍閥等寓居津門,加之商人之間的交易和達官顯貴的宴飲,影響並形成了津人好「下館子」之風尚。每遇熟人在飯庄相遇,還講究「添菜」之禮。津人擅長烹飪,口味既有「南甜」,又有「北咸」,且酸、辣、香、麻一應齊備。津菜菜系以扒、烹、燒、炒、煎、烙、烤、煮、熗、涼拌、腌、醬等為主要烹調方式。並以「八大碗」配置宴席菜餚。
民間小吃風味獨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發祥大麻花不僅是舊時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今天享譽世界的美食佳品。
天津服飾頗具特色。富足者衣飾追求華麗氣派,面料考究,做工精細,款式新穎,極盡豪華奢侈,且不同場合穿用不同服飾。女服更講鑲滾沿邊,色彩艷麗,雍容華貴。無論貧富,皆崇尚紅色,尤以新婦為甚。而貧困遊民,其指身為業,日掙日吃的生活方式決定了其服飾具有典型的職業特點,夏著「短打兒」,冬著「二大棉襖」、「空堂」棉褲,腳腕扎腿帶子。婦人則多著「一裹窮」。貧富差異相當明顯。
天津舊時曾出現許多顯赫一時的大家族,其存在和發展的共同特點是必須有較強的經濟基礎。同時家族的維系還必須靠家族成員間共同經營一種產業來做依託,實行家長制的管理手段。但天津市區的家族觀念相對郊縣農村不甚強烈,特別是清代乾隆、嘉慶以來,城市商業經濟不斷增長,社會控制松動,家族的外部職能受到更多的重視,「家族主義」淡化,大家族減少,並逐漸由復合家族向單一家族過渡。
至於親族關系則重視母親家族,「娘親舅大」,舅舅的權威性可決定外甥的婚姻、分家等諸多事宜。另對結拜兄弟、姐妹及拜認乾娘等干親比較講究。
傳統民居以四合院為主,並有三合院、筒子院、獨門獨院和門臉房等,尤其推崇大四合套院落,以橫向連接的兩側跨院多為富,以縱向連接的進深院落層次多為榮。並講究裝飾磚雕、木雕。城廂內民居多坐北朝南
隨著前清遺老、軍閥、政客等寓居津門,在租界區內相繼營造了不少風格各異的花園別墅、洋樓。這些帶有異國風情的豪華宅邸多由外國人設計,像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張學良以及慶王府的宅邸均為上乘。還有的採用中西合璧,將中國古典園林與西歐建築風格有機結合,清雅別致。
郊區運輸,除河船外,多系單套或雙套的兩輪木製馬車;市內運輸,則多為人力雙輪或獨輪車;一般小販和短途運輸則為肩挑。
城市上層人物代步的交通工具為轎和馬,轎又分四人官轎及兩人轎。官員乘轎要求走得平穩,而商人乘轎卻要轎夫「飛轎」,跑步行進,以示有「派兒」;兩人轎,多為婦女乘坐。乘馬者多為武官,間有英武少年騎馬游獵於近郊。20世紀初,租界地外僑和中國官僚、軍閥均擁有私人汽車。有軌電車也以環老城4條馬路和日、法、德租界區域繞行。人力車、四輪馬車和自行車得到廣泛使用。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為中國北方「澤國水鄉」水路交通運輸主要靠擺渡浮橋和陸續建的可開啟的鋼橋。中國革命著名戰役之一的平津戰役就是在金湯橋會師的。
人生禮儀紛繁復雜,多姿多彩。雖為工商大都會,但思想仍有較濃厚的封建小農經濟意識,崇尚封建孝道和倫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業大,子孫滿堂,以養育5男2女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諸禮莫不以祈求福壽安康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彩禮重聘。無論娶媳聘女皆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奢靡至極在所不惜。喪葬之禮更為奢華,縟節俗例兒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殯,重棺槨,重壽衣,事死如事生。舊時,祝壽講究宴請賓朋,請戲班唱堂會,並有男不過10(逢10),女不過9(逢9)之風俗,尤對66歲生日格外重視,有「六十六不死掉塊肉」之俗諺。
津人為公好義,受元代漕運及居民多為明代屯兵後裔人口雜處五方影響,碼頭習氣、行武之遺風尚存,民眾多聚義互助,熱心公益,不僅有水會、杠子房、小大院等社會公益職能組織,還因其商貿發達,成立了許多相對具有約束力的民間職業社團組織及客商寓居津門所建的會館、鄉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鄰里之情,但攀比之風頗重,好散財「買臉」。
長期漂泊無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團聚、好熱鬧,鍾情年節時令的慶賀活動。尤其對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民俗節日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以火爆、喜慶,盡力渲染和營造年節氣氛,並形成諸如「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賺」的春節期間特定的傳統食俗慣例。
民間信仰廣泛龐雜,清中葉以前,共有各類廟宇500餘座,儒、釋、道及民間或地方崇拜諸神無所不有,廟宇之多,全國罕見。自然物崇拜、動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間雜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風水等活動極為盛行,特別是對神靈的信仰目的性極強,多隻祈求保佑現世生人,功利色彩較重。
在諸多民間信仰中尤以對海神天後崇拜頂禮至極,並將其與天津本土文化緊密結合,成為護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護神。津門歷史也多與天後文化緊密相連,不僅有「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而且對天津經濟、文化、風俗習尚等諸多方面均產生重大的影響。
天津民間工藝美術種類繁多,受宮廷美術、文人美術及世俗欣賞需求影響,地域特色濃郁。泥人張彩塑、風箏魏風箏、刻磚劉刻磚、麵塑、木雕、石雕、根雕、楊柳青年畫、塘沽版畫、剪紙、彩燈、地毯等民間工藝美術作品被稱為民間藝術之絕品,名揚海內外。
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相聲、時調、大鼓、快板等大眾化戲劇和曲藝在津十分興盛,這些戲曲雖大都起源於他鄉農村或城市社會下層,但最終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藝術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紅」,從而使天津成為中國主要戲曲藝術產生的搖籃。特別是名角兒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紅叫響就難以走向全國,過「天津關」是演員能否成名的標准,因而天津也是培養戲曲名家的搖籃。戲曲的繁榮也使茶園、戲園業大興,成為舊時民眾休閑娛樂的主要場所。
民間音樂舞蹈種類繁多,形式多樣,演出團體多以老會、聖會呼之。法鼓、大樂、十番、杠箱、高蹺、秧歌等傳統樂舞十分普及,各會所在社區居民均以公益事業視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平日自娛自樂,為茶餘飯後消遣樂事。逢年過節或重大廟會活動出會表演,為本社區爭光添彩。聞名於世的天津皇會,在舉辦期間,曾是民間各道樂舞老會、聖會大顯身手,爭妍斗艷之大好機會,故每逢皇會舉辦之時,全民熱情參與,最多時有110多道會的表演,近5000餘位演員。《天津天後宮皇會行會圖》中就有於此的詳細記載。這一調動全民情結,達到萬人空巷的民間盛會終成為當時「全國各省唯一的神話盛事」。這些民間音樂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間花會所繼承。
民間游藝競技項目十分豐富,民喜運動,除放風箏、抖悶葫蘆、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競技游藝項目外,部分群體以玩鳥、玩鷹、斗蛐蛐等為樂事,少年兒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藝競技項目則多室外追逐內容
租界社區僑民則多以舞會、音樂會、賽馬會、擊劍、草地網球、水上快艇、板球、馬球、回力球等為消閑方式,這些項目也影響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叄』 城市文化有哪些類型

城市文化景觀是指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出某一文化體系的文化特徵和某一地區的地理特徵。美國學者蘇爾在建立其文化地理學體系中就明確地提出了野文化景觀冶概念,其核心論點就在於強調景觀的文化屬性。①1992年12月,在美國聖菲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文化景觀概念納入到葉世界遺產名錄②中,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混合體和文化景觀。
城市文化景觀一般有三個類型:一是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築的景觀,包括園林和公園等設施,經常與宗教或其它紀念性建築物有聯系;二是有機進化的景觀,包括殘遺物(或化石)景觀和持續性景觀。三是關聯性文化景觀,這類景觀多列入葉世界遺產名錄曳。於城市文化景觀往往是人類精神對自然的加工,是人類社會組織制度、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的載體,在公民社會中其主旨是追憶、展示和傳承本土文化,強調其公共性、藝術性與民主性。可以說,城市公共文化景觀不但是城市的內在基因,也是外在的文化名片與重要旅遊資源。

『肆』 城市文化的基本信息

城市形象是一個城市文化的外顯, 是能夠激發人們思想感情活動的城市形態和特徵,是城市內部與外部公眾對城市內在實力、外顯活力和發展前景的具體感知、總體看法和綜合評價。它涵蓋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個領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生態以及市容市貌、市民素質、社會秩序、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城市文化建設是城市現代化過程中繼生產建設、公共設施建設之後迎來的城市發展的更高階段,是城市品牌化的過程。
關於城市文化的定義,主要存在兩種定義思路,其一是從文化的定義推理演繹,例如台灣學者張麗堂 (1983)援用了泰勒關於文化的經典定義,將城市文化定義為人類生活於都市社會組織中,所具有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和一切都市社會所獲得的任何能力及習慣。又如鄭衛民(2005)援用了廣義文化的定義,認為城市文化簡單地說是人們在城市中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狀況、行為方式、精神特徵及城市風貌的總體形態。其二是從城市本身的特徵出發進行定義,例如《中外城市知識辭典》認為城市文化往往也被稱為「都市文化」,是市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具有城市特點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總和。它具有復雜化、多元化的特點(劉國光,1991)。又如秦啟文(2004)認為,城市文化是指生活在城市區域內的人們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對象化活動中,所共同創造的行為方式、組織結構和道德規范,以及這種活動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性(或城市特色)的典章制度、觀念形態、知識體系、風俗習慣、心理狀態、技術和藝術成果。
而由於城市文化的復雜性,許多學者通過明確城市文化的具體所指對象而達到利於學術研究的目的。2011年1月,由城市文化領域著名學者、原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中華世紀壇序總創意人朱相遠先生組織創辦的中國城市文化研究院正式成立,組建了我國城市文化專業研究機構。
《中外城市知識辭典》認為城市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前者屬物質的或有形的器物用品,如城市建築、園林、教堂、公共文化娛樂設施、交通工具等;後者則為社會心理、價值觀念、道德、藝術、宗教、法律、習俗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劉國光,1991)。
楊東平(1994)在《城市季風》中通過比較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認為城市文化是市民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共同創造的,具有城市特點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總和。城市文化具體可以從五個方面予以認識:1)城市的歷史傳統和社會發展。城市社會的變遷是一個文化大題目,它的外在表現,是城市建設和人文景觀;2)城市的制度組織和社會結構,這是在制度文化層面上對城市現代化程度的觀測;3)城市的文化建設和文化產品,這是按文化的狹義或常義所反映的城市文化狀態;4)城市的人口構成和文化素質,這既是城市文化形成和發展最活躍的動因,也是城市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指標;5)市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是城市文化的深層基礎。
任平(2000)通過分析全球化語境下的城市文化發展狀態,強調了後現代城市文本認知方式對城市文化內涵理解的深刻影響,認為城市文化是每一個時代的時尚總匯,如建築時尚、服飾時尚、飲食時尚、知識時尚等。城市文化是城市人格的表現,城市是人格化的主題空間,她映射著民族的、時代的與人格的光輝,是宗教的、哲學的、道德的、審美的等等文化的集中表現。
倪鵬飛(2004)則在研究城市競爭力中將城市文化列為影響城市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認為城市文化載體的內涵體系由五大系統構成,即理念文化、行為文化、產業文化、人文景觀文化、自然景觀文化。
朱柏林(2005)根據城市發展的特徵,認為城市文化指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形態文化、經濟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四個方面,其中,形態文化指地理區位生態特點、城市規劃布局、建築特色、標志性建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等;經濟文化指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特色、經濟資源優勢、經濟組織和經濟制度等;社會文化指城市人口族群狀態、社會結構、社會關系、社會組織、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精神文化是指哲學、宗教、道德、文藝和社會心理等。
李堅等(2006)則拋開文化的經典定義框架,從更廣泛的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考察城市文化,認為城市文化是一種大視角文化:1)它是發生在城市裡的文化現象(相對農村而言);2)它是和城市發展相關聯的文化現象;3)城市文化應當包括城市的生態地理文化、經濟貿易、政治制度;4)包括城市的社會文化和城市的精神文化。
雖然關於城市文化的理解多種多樣,但一般來說其都可以劃歸為廣義或狹義的一種。關於狹義和廣義文化的理解,普遍認為廣義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的總和,幾乎涵蓋整個城市人類的所有生產、生活方式。不僅包括教育、科技、文學、藝術、體育、服務業的服務質量、居民素質、企業管理及政府形象等非物質實體, 而且還包括建築藝術風格、街景美化、廣場規劃和設計、雕塑裝飾、公共設施、環境衛生狀況等物質實體。狹義的城市文化僅指指導城市人類生產和生活的精神意識形態, 它主要包括教育、科技、語言文學、藝術等精神理念和精神產品。(楊章賢等,2002)
從城市和區域發展以及城市規劃建設特點出發,吳良鏞(1996)認為廣義的城市文化包括:文化的指導系統,主要指對區域、全國乃至世界產生影響的文化指揮功能、高級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文化活動;社會知識系統,主要指具有知識生產和傳播功能的科學文化教育基地,以及具有培養創造力和恢復體力功能的文化娛樂、體育系統等多種內容。狹義的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的文化環境,包括城市建築文化環境的締造以及文化事業設施的建設等。
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普遍採用的是廣義的城市文化定義或內涵。但也有學者從我國實際文化建設需要出發,認為城市文化屬於文化總系統中的精神文化范疇,在我國所指的城市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獨具特色的一種地域文化(李曙新,2005)。
注釋:本定義引用自 劉合林《城市文化空間解讀與利用——構建文化城市的新路徑》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0。

『伍』 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體現在哪些方面

城市文化底蘊評判標准,歷史積淀仍很重要但不是唯一,城市文化底蘊的排名是公眾對城市文化底蘊評價標準的反映。研究發現,歷史文化積淀等因素仍然是公眾評價城市文化底蘊的主要標准,這也是成都之所以被公認為最具文化底蘊的城市之一的重要原因。但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應該是包含歷史的、社會的、教育的多重因素的綜合體現,而非某一指標的單獨支撐。成都除在歷史積淀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外(文物遺跡多、三國古都),還聚集了眾多高等院校,高等教育發達、文化氣息濃厚。

文化成都更有時尚活力

為了更加深刻、形象地刻畫出城市的文化底蘊,零點咨詢將排行的城市進行了擬人化特徵分析,城市價值觀上的差異在城市擬人化特徵上也有所體現。記者看到在擬人化測評中,成都、北京、西安與上海都會給人留下靚麗、健康、進取、勤奮和幸運的印象,但與北京和西安大方、敦厚感不同,成都顯得更加時尚和現代。這表明成都這個現代化的城市,除了在歷史文化方面的優勢外,更以其優美的城市環境、濃厚的學術氛圍、緊跟時代發展的現代氣息得到了世人的認可,並不斷作為其城市文化底蘊沉澱下來。

文化底蘊的內涵是人或人群所秉持的長期積累下來的獨特地域性文化。因此從「底蘊」二字上看,文物古跡、民俗傳統等歷史文化的沉澱必然是城市文化底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從「文化」上看,文化有歷史文化和現代文化之分,那麼歷史文化積淀也就不是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全部。所以公眾才會認可上海這樣一個現代文化積累豐厚且對國內現代文化傳播作出重要貢獻的城市,成為國內最具文化底蘊的城市之一。

『陸』 城市文化的特徵有哪些

聚集性:城市以其獨有的向心力使人類的財富、信息、權力乃至全部生活方式都以城市為中心進行匯集

層次性:城市文化是一個多層次的、綜合的、復雜的統一體;
還有多元差異性,地域性和輻射性。

『柒』 中國近代城市化進程和城市文化的突出特點,並分析成因

中國近代,城市化的進程緩慢,少數沿海城市畸形發展,管理呈現出半殖民地化的傾向。
城市文化的特點:受西方思想的沖擊遠比農村突出,西方近現代思想都首先從城市傳播。
原因: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化,城市先受沖擊。

『捌』 目前上海城市文化特點的什麼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代名詞。多元和開新是海派文化的主要特徵,是海派文化精華所在。

閱讀全文

與城市文化具有什麼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