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泡沫綠茶文化是哪個地區發展的

泡沫綠茶文化是哪個地區發展的

發布時間:2022-06-10 14:32:52

A. 閩南的各種各樣文化

由於乾隆時期國泰民安,才為茶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閩南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集哲學、倫理、歷史、文學、藝術為一體,是東方藝術寶庫中的奇葩。閩南茶文化的精華是茶藝,它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茶具、火候、環境。 飲茶是閩南人生活中的一大享受。過去,在閩南有一種說法:「抽啦叭煙,聽南音樂,泡功夫茶,其樂無窮。」 那麼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享受一盞茶呢?這是需要技藝和藝術的,這就是茶藝。 閩南人把飲茶叫作泡茶,泡茶最講究茶葉、水和茶具了。 茶以新為貴,而且要優質茶葉。閩南人喜歡喝烏龍茶,因為烏龍茶是介於不發酵茶(綠茶)與全發酵茶(紅茶)之間的一類茶葉,它外形色澤青褐,所以稱「青菜」。烏龍茶經沖泡後,葉片上有紅有綠,湯色黃紅,口味醇厚。而烏龍茶茶中最負盛名的是安溪鐵觀音,鐵觀音如青橄欖,入口略有苦澀,入喉後漸漸回甘,韻味無窮。 泡茶對水有嚴格的要求,因為水有軟硬之分,凡每公升水中鈣、鎂含量不到8毫克的稱為軟水,反之則稱硬水。泡茶要用軟水,用硬水泡茶,茶味變澀,茶香變濁,茶湯變色。 閩南人泡茶愛選用有加蓋的陶器茶具,因為它會「保香」和「保味」。最喜歡「孟公壺」和「若深杯」。「孟公壺」又稱 「孟臣罐」,容量只有50一100毫升,小的如早桔,大的似香瓜。小的茶杯就叫「若深杯」或「若深甌」,只有半個乒乓球大小,只能容4毫升茶水,通常1個「孟公壺」與4個「若深杯」一起放在圓形茶盤中,顯得很有藝術欣賞價值。 閩南人對飲茶情有獨鍾。在閩南地區就有這么一種說法:「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全身疏通;一天三盅,雷打不動」。在福建安溪縣,還流傳著「早上喝碗鐵觀音,不用醫生開葯方;晚上喝碗鐵觀音,一天勞累全掃光;三天連喝鐵觀音,雞鴨魚肉也不香」。人們在說到閩南人的熱情好客時,總也離不開一個「茶」 字,因為「閩南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 泡茶可是要有技藝的。不久前,我有幸拜訪了「茶仙」洪清源老先生,目睹了如何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如何享受一盞茶的藝術。 興陶壺,只有掌心大小,叫'小掌',配套的茶杯自然就更小了。用這樣的茶具泡出的茶叫『小掌茶』。」 我看茶幾上除了茶壺、茶杯外,還有擱茶杯的茶盤和一個碗狀的放置茶壺的茶洗。。洪老先生指著茶洗說,每一次喝完茶和泡茶之前,都要將茶杯放入茶洗中,用煮沸的開水沖燙,這就是茶洗的功能之一。 只見他在茶壺里塞滿了茶葉,接著就把開水沖入茶壺中,這時浮起一些泡沫,老先生就用壺蓋輕輕撥動,把泡沫撥出,然後蓋上壺蓋,再從壺蓋上淋下開水,把壺外的泡沫沖走,這樣,茶壺內外溫度相差不會太多。了,熱氣才不會跑掉。他把茶壺提起,將這第一遍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第二道水立刻沖進去,沖到壺蓋蓋下去後有少許茶水溢出為止,蓋上蓋子,再淋一些開水。 是的,這是一種茶藝,它是茶文化的精髓。而茶道是茶文化的另一境界,閩南的茶道精髓,體現在一個「和」字上。例如,當地村民有什麼糾紛或隔閡,只要長輩出面開一個「茶話會」調解,便可輕松把事情「擺平」。這種茶文化中的「和」,意蘊著風調雨順的天和、青山綠水的地和以及友好相融的人和。 如果上升到茶德的高度,「和」的內涵會更豐富,具有一種社會功能,使飲茶者追求一種收斂奢欲、洗心滌煩、振作向上、自我整合、人倫和諧、其樂融融的精神境界。閩南人在這片土地上長期和睦相處,親如兄弟,根植、流傳其間的茶文化,無疑具有深厚的旺盛生命力,是中國燦爛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B. 茶的發展歷史

一、茶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

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

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

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

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

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

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裡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並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

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

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

"�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

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

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

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

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

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

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

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

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

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

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

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

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

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

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

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

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

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

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

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

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

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

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

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

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

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

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

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

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

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

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二、茶的傳播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

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最初興於巴蜀,其後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

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1.茶在國內的傳播

茶樹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嘉木",所以,中國的茶業,最初孕育、發生和發展於南方。

(1)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先秦兩漢)

顧炎武曾經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即認為中國的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是說,中國

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為業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

巴蜀產茶,據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此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為貢品之一。

關於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

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後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

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

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2)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成為茶業中心(三國西晉)

秦漢統一中國後,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而增強。尤其是茶的加工、種植,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

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

粵、贛毗鄰地區。

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

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有現在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分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

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展,而已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

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

(3)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的發展(東晉南朝)

西晉南渡之後,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

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

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

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

三國兩晉之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4)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後,如《膳夫經手錄》所載"

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隨

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

唐代中葉後,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結果,就是湖

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於茶者七八。現在贛東北、浙

西和皖南一帶,在唐代時,其茶業確實有一個特大的發展。同時由於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

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陝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

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5)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宋代)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並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

區,成為宋朝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

和發展起來。

宋朝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江南早春茶樹因氣溫降低,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

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採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

餅茶製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和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 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

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後,只是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

2.茶在國外的傳播

由於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展,還對外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

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准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土。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把帶回的茶種

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賀縣梵釋寺,寺僧便獻上香噴噴的茶水。天皇飲後非常高興,遂大力推廣飲茶,於

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在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並根據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

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稱茶是"聖葯"、"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

社會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處,這時的陶瓷和茶葉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採取積極的對

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游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的經濟聯系與貿易,使茶葉輸出量

大量增加。

在此期間,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後東來,從這些地區轉運中國茶葉,並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

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自爪哇來我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我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紀錄。以後,茶葉

成為荷蘭人最時髦的飲料。由於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波及英、法等國。

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大量茶葉。

清朝之後,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最初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為"貢品"和奢侈品。

後來,隨著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此後,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於中國。

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現今,最

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

技術。後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於當時海上貿

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

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總之,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給世界人民創造了茶葉這一香美的飲料,這

是值得我們後人引以自豪的。

三、茶的發展

隨著茶葉的傳播,目前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幾乎遍及全國和世界五大洲的國家和地區。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加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因此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居世界之首。我國地跨六個氣候帶,地理區域東起台灣基

隆,南沿海南瓊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達山東半島,絕大部分地區均可生產茶葉,全國大致可分為四大茶區,包括江南茶區、江

北茶區、華南茶區、西南茶區。全國茶葉產區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尤以浙江和湖南產量最多,其次為四川和安徽。甘肅、

西藏和山東是新發展的茶區,年產量還不太多。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已達1600多萬畝,年產茶葉40萬噸左右,茶葉出口量達13.5萬

噸左右。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全國茶葉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網路,大

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科學種茶、科學制茶和茶業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斷提高,這為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茶葉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並成為三大飲料之一,所以世界茶業的發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個國家種植

茶葉,茶區主要集中在亞洲,茶葉產量約佔世界茶葉產量的80%以上。

茶葉生產和飲用已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人們對茶葉的需求也出現新的要求。這是因為,在社會發展中,一旦人們對衣、

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就特別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這種天然保健飲料必將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

與此同時,由於它含有大量的對人體起著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會吸引大量消費者去飲用它。茶葉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

的伴侶。

中國古代重要茶事進程錄:

◆原始社會

神農時代傳說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之說,當為茶葉葯用之始。

◆西周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餚湯料,供人食

用。(據《晏子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是茶葉進行商貿的最早記載。

《僮約》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葯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公園220 265)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後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於是人們競相采之,並逐漸由葯用演變成社交飲料,

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擴大普及的時期,並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納趙贊議,開始徵收茶稅。

公元8世紀後陸羽《茶經》問世。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專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展。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開》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發布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

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並轉運入歐。19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並向俄皇饋贈茶葉。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數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萬丹運華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開中國內地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聲。

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照。光緒31年(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

察茶葉產制,並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製作技術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機械制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制茶業。

四、飲茶史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雲:"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葯用價值已被發現,並由

葯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

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本文旨在簡單敘述飲茶方式和習俗的發展和演變,其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葯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並富有收斂性快感,久而久

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後,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

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葯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後,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

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

《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

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並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乾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

注入開水並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葯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於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

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

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吳志》),說明華中地

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

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

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

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

回答者:全心全意888 - 助理 三級 3-24 22:03

C. 我國是茶的故鄉嗎請詳細解紹一下茶的起源和發展,萬分感謝!!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裡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並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說: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D. 福建都產什麼茶

福建出產的茶如下:

1、烏龍茶

福建烏龍茶是一個整體概念。烏龍茶是中國僅有的一種特種茶葉,它根據制茶與品質特點稱半發酵茶或不完全發酵茶,長期以來,商業上已習慣將這一茶類稱為烏龍茶。烏龍茶產區以福建省為主,廣東省的潮汕地區及台灣省部分地區也有生產。

烏龍茶的品質特徵介於紅茶和綠茶之間,外形條索粗壯,色澤青灰有光;內質香氣馥郁芬芳,湯色清澈全黃,滋味濃醇鮮爽,葉底綠葉紅鑲邊。

在烏龍茶中,福建烏龍茶產量最大,品質也較好,分為閩南、閩北兩個主產區,閩南產區生產的有安溪鐵觀音、安溪色種、安溪烏龍等;

閩北產區生產的有閩北水仙、閩北烏龍、岩水仙、岩奇種等。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永春佛手茶這些屬於福建烏龍茶的品種,還單獨獲得了國家質檢總局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2、紅茶

紅茶也是主要生產的茶類,而且,三個產地生產的紅茶還共有一個好聽的名稱--閩紅工夫。閩紅工夫茶系政和工夫、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統稱。

政和工夫產於閩北,以政和縣為主。政和縣山林茂密,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濃厚微酸性,茶樹生長繁茂。

政和工夫按品種分為大茶、小茶兩種,大茶系採用政和大白茶製成,外形條索緊結,內質湯色紅濃,香氣高而鮮甜,滋味濃厚,葉底肥壯尚紅。小茶系採用小葉種製成,條索細緊,香似祁紅,味醇和,葉底紅勻。

坦洋工夫分布較廣,主要產地為福安,遠銷英國、荷蘭、日本等二十多個國家及地區,在國內也較有名氣。坦洋工夫外形細長勻稱,帶白毫,色澤烏黑有光,內質香味清鮮甜和,湯色鮮艷,呈金黃色,葉底紅勻光滑。

白琳工夫產於福鼎縣大姥山白琳、湖琳一帶,茶樹根深葉茂,芽毫雪白晶瑩,系小葉種紅茶,條索細長彎曲,茸毫多呈顆粒絨狀,色澤黃黑,內質湯色淺亮,香氣鮮醇有毫香,味清鮮甜和,葉底鮮紅帶黃。

3、白茶

福建是白茶的主產區,其中,閩東的福鼎和閩北的政和不但是福建白茶產區,也是福建茶葉的主要產區,這和其自然環境適宜茶樹生長分不開。近年來,福建白茶的保健功效及葯用價值逐步被認可,除了保持高出口量外,在國內的名氣也越來越大。

白茶主銷我國港澳地區和德國,在國外名氣比國內大,在日本特別受歡迎,甚至被製作成有助美容的洗面奶。白茶的保健價值很高,有退熱、祛暑、解毒、防輻射、促進血糖平衡等功效,在福鼎等地一直是家家必備的茶飲料。

4、花茶

茉莉花茶是主打

福建的茉莉花茶歷史悠久,早在16世紀即有製作的記載。茉莉花茶系選用優質烘青綠茶,用茉莉花窨制而成。主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及閩東北地區。其品質規格分為特種花茶、特級和一至六級花茶。

特種花茶有福州的大毫、銀毫、春風、崔舌,寧德的天山銀毫、天山春毫,福安的白雲,福鼎的太姥香雲、太姥銀毫,政和的雄峰銀芽,壽寧的福壽銀毫等。

5、綠茶

良種覆蓋率世界之最

據福建省農業廳、省茶葉學會等部門不完全統計,福建茶產業中,綠茶的產量也很大。而且,在福建綠茶的種植品種中,優良品種佔92%,遠高於全國的40%和浙江的50%以上,良種覆蓋率堪稱世界之最。

福建綠茶的品種多,多數銷往省外,多數產品由廠家命名,因此並沒有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單品茶的品牌印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福建綠茶的銷售利潤。綠茶毛茶每公斤售價整體低於省外綠茶。

(4)泡沫綠茶文化是哪個地區發展的擴展閱讀

一、「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

福建人對於茶有著情到獨鍾的情愫,在福建閩南一帶更有著「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傳統,而福建閩北也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在福建很多地方人們都已形成了早上和晚上都飲茶的習慣,對於茶的依賴程度到了用「痴迷」一詞來形容。

二、講究「水、火、茶」

福建人飲茶對於「水、火、茶」三個要素是相當講究的,而茶具更是有多種形狀,福建人認為茶具越用越珍貴,長時間用來泡茶的茶具,里所結的「茶垢」讓你的茶具就算不放茶葉也散發出茶香。

這也形成了一種別樣的攀比:誰家的茶壺結的「茶垢」越多,誰家最有禮!也因此若小孩子不小心摔破了「茶垢」厚的茶壺,老人很是痛心的。

說到水,福建人認為最適合用來泡茶的水是泉水,用到的火則是炭炎為主,燒水也有一番功夫,要把水煮三沸才用來沖泡。

三、最具特色的茶米

在福建的閩南一帶,當客人來臨時主人必定會拿出「茶米」,然後泡出一小壺濃茶,稱為「泡tay」,他們會熱情來邀請你喝上幾杯,然後邊喝邊拉家常。

四、熱鬧有趣的擂茶

在福建閩北及閩西北山區有一種十分熱鬧的擂茶,他們稱為「客茶」,原名叫「三生湯」。

擂茶的主要做法是把茶葉、芝麻、生薑、爆米、豬油和鹽等混在一起,經過過放到「擂缽」內,反復擂成糊狀成「擂茶腳子」,把腳子放到茶碗里,再加上沸水,就成了具有甜苦香辣的福建特色茶—擂茶。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閩南人喜歡用小懷品味「功夫茶」,而閩北人則喜歡使用大碗來飲用擂茶,十分有趣。

E. 關於茶文化的發展


,風靡世界的三大非酒精飲料之一 --- 在崇尚自然與健康的 21 世紀,茶葉飲料將成為世界飲料市場的主流,茶文化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茶的發現地球上的茶樹植物已有數千萬年的歷史,然而茶被人們發現和利用,還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在巴蜀一帶已用當地所產茶葉為貢品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別的國家有更早對茶的記載和發現,中國是最早採制和飲用茶的國家。在中國西南地帶,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大茶樹的記載。中國解放以後,通過考察,發現的大茶樹就更多了。據統計,在雲、貴、川等省的大茶樹有二百多處,有的地區甚至是成片分布的,如雲南省思茅地區鎮源縣千家寨的古茶林群落,其面積達數千畝之多。山茶是茶樹種群最接近的植物。全世界山茶科植物23屬,380餘種,除其中的10屬產於南美州外,其餘各屬都攙於亞洲熱帶和溫帶,中國有15個屬260餘種,大部都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雲南省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大理山茶、茶梅、怒江山茶、雲南大花茶等都很著名。自第四世紀以來,全世界經歷過幾次冰河期,對所有植物造成極大的災禍。根據中國西南地區冰川堆積物分布情況考察,雲南受到冰河期的災害不大,所以原來生長在雲南的大葉種茶樹沒有受到嚴重影響,保存的也最多。 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經過科學家的考究,雲南茶樹芽葉的新陳代謝類型比其他品種茶樹簡單,從而更有理由斷定,雲南茶樹是現在所有茶樹中最為古老的原始類型。 根據以上事實,我們可以認為茶樹原產中國西南部,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茶作為飲料的歷史茶作為飲料是中國人的一項重大發現。它的利用歷史可與葯用植物一樣古遠。不過,中國飲茶起源卻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神農說 根據陸羽茶經的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斲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提倡茗飲而始 ,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後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採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為後代的茶,此乃飲茶起於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然因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地位。茶的發展及茶文化的形成在最初很長的時期,茶一直被作為葯品服用。直到秦、漢時期,由於人工栽培的茶樹多起來,人們發現了茶生津醒神的功能,制茶和飲茶才漸成風氣。尤其是在漢代,司馬相如等一代文豪,都對茶這一當時的時尚飲品情有獨鍾,並撰文從葯理、文學等方面闡述對茶的看法。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作用。 唐朝是茶和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從洛陽到長安、隨處可見賣茶水的店鋪,茶葉貿易也十分發達。到唐朝中期,煮茶、飲茶已被認為是高雅的藝術行為。從茶、水、茶具等幾個方面研究飲茶方法的專家也多了起來,這些專家多是佛教中人,從中還出現了一位聖者,他就是被譽為「茶聖」的陸羽。 陸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陸羽因嗜茶而雲游各地,採茶覓泉,躬身實踐,多方搜尋和茶有關的資料,然後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寫成了《茶經》。《茶經》共三卷,從茶的起源,特性、種植環境、栽培方法到茶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茶的分類等等做了系統的論述。《茶經》不僅使人們更為了解茶葉,完善了茶文化的內容,也引起了後人對茶文化的重視。《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干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唐朝人喝茶如同煮菜喝湯一樣,把茶煮了喝。這種煮茶方法一直維持到宋朝才被沖泡法所替代。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朝的茶葉生產和茶學研究都很發達。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喜歡舉行泡茶比賽「鬥茶」,他們把茶放進茶盞後,用開水沖泡,充分攪拌與水溶和,待細密的白色泡沫(既所謂的「湯花」)出現後,看誰的湯花多,散得慢,誰就是「鬥茶」的贏家。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宋朝人喜歡「鬥茶」,還喜歡在茶餅的製作上追求完美。宋朝茶餅比較名貴的有「龍鳳團茶」,茶餅上有造型精美的龍鳳圖案。它是專門為皇家製作的,價同黃金。這種茶餅在宋朝很流行,但隨著制茶工藝的提高,散茶的製作方法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初,因朱元璋下令不讓進貢團茶,製作散茶的炒青制茶工藝得到迅速發展。 炒青法制出的茶就是今天常見的綠茶。明朝茶藝家認為:把茶緊壓成餅,需要碾壓成沫,損傷了茶的真香。不像炒青法製作的茶葉,色如翡翠,氣味清香,較好保留了茶葉的自然特性和營養的價值。 清代在炒青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紅茶的製作。烏龍茶的製作方法也產生在清代。到了清代,茶葉已經是採摘精細,炒製得當。隨著飲用和制茶技藝的發展,茶及茶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至此,綠茶、烏龍茶、花茶、紅茶、黑茶、黃茶的茶葉品種格局基本形成。 明、清時候茶文化得到了普及 ,由於此時已出現各種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朴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及茶的傳播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茶自發現以後,由他的起源中心地帶呈扇形向我國的東南、華南地區擴 展,並通過各種渠道引向國外。目前世界上五十多產茶國的茶種,飲茶風尚,都 來自中國。中國茶葉最早轉入日本,約在漢代就開始了。唐代,日本大批僧人來華。唐順宗永貞和唐憲宗元和年間,日本高僧最澄(805年〕、海空(806年〕禪 師到中國天台山國清寺學佛,回國帶去茶種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間,日本宋西禪師兩次(1168年、1187年〕來中國學佛,回國時帶去茶子種於日本佐賀縣。中國茶葉傳入歐州是在東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1607年〕荷蘭船首次將茶由澳門轉運 到爪哇。1664年、1666年,茶葉作為"貢品"輸入澳州。1669年,英國印度公司把 14萬磅茶葉運到英國。當時只在倫敦咖啡館中供應少量的中國茶。17世紀初,明 神宗萬曆年間(1618年〕,中國大使將少量茶葉運入俄國。中國茶葉大量輸入俄國是在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以後。俄國19世紀中葉(1893年〕聘請中國茶工發展茶葉生產。以後中國茶葉又從歐洲和中國傳入東南亞各國。1684年,德國克萊爾將中國茶種引入爪哇。1780年英國人將廣東和福建的茶種再不丹和加爾格 答植物園中試種。1825年荷蘭人大量收購中國茶種在爪哇大規模種植。1834年印度哥爾頓從中國販運多批茶種到印度,聘請中國茶工進行技術指導和種植。1824 年斯里蘭卡曾從中國引進茶種,1841年以後沃姆斯聘請中國茶工,引進制茶技術。進入20世紀以來,全世界茶葉發展訊速。產茶國家已達五十多個,茶園面積二白五十多萬公頃,茶葉產量二白六十多萬噸,茶葉以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產業

F. 什麼是泡沫茶

沫茶屬冷熱皆宜的一種茶飲。故名思意冰飲之成品泡沫豐富、細膩、飲之解渴生津。其創始之初衷是為降低喝茶者的年齡層。 泡沫茶始源於台灣。其原始之作法須事先將紅茶葉煮製成水備用,製作時再按口味、比例添加糖水、果汁等配料。製作程序繁雜,且比例難掌控;紅茶湯還須作保溫處理,時間稍長易變黑、變酸澀。 些因素,不僅使得泡沫茶品質難以保障,且會造成原料上的浪費。 現行之泡沫茶,屬三合一速溶狀產品。是繼原始泡沫茶之優點,採用特選即溶紅茶(綠茶)、精製糖霜等即溶原材料,經長期實踐研製而成。這種速溶泡沫茶不僅不失泡沫茶之泡沫豐富、細膩等特色,且沖調方便、可即用即取;克服了原始泡沫茶之諸多缺點,且對客顧來講:保存方便了、製作簡單易學了。 泡沫紅茶篇: 紅茶,採用世界三大紅茶系列——阿薩姆紅茶為主料特製而 成。其口感柔和又帶著雪白的泡沫,不須添加任何調料即可品嘗。其雪白的泡沫更加映襯出其純凈感,正如少女般純情 。時飲之,能和胃養胃。 泡沫綠茶篇: 採用上等綠茶和花瓣及各式干制果粉調配而成。其香優雅、茶色澄凈;飲之甘甜爽口,口舌生香;細品之幽幽花香攜以淡淡茶香,真是十足韻味。極適品味一流的女士飲用。時飲之,可養顏瘦身。 泡沫奶茶篇: 採用上等植物奶精和上精製紅茶、綠茶調配而成。其味甘醇,飲之喉舌滑潤。因其採用植物奶,故女士飲用擔心長胖的心理就大可不必。時飲之,可增強皮膚的光澤度。

G. 綠茶是很多女孩子都很喜歡的,哪個地區產的最好

綠茶是中國的傳統名茶,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綠茶被稱為中國的國飲,每年在全國的消費都很高,中國人不僅喜歡喝綠茶,還喜歡種植,所以綠茶的種類很多。西湖龍井主要產於浙江杭州西湖的獅子峰、翁家山、老虎跑步、麥高德、雲瑞、永恩一帶的群山中,這里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光線擴散,每年都能生產出極品西湖龍井。信陽毛尖的主要產地在信陽市以下區、平橋區和羅山縣,因為信陽茶區的五大茶社生產了質量好的本山毛尖茶,正式命名為「信陽毛尖茶」。信陽毛尖具有「細膩、圓、光、直、多百毫米、香膏、味濃、湯色綠色」的獨特風格,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H. 中國的茶葉史

1、茶葉史

茶葉(a tea leaf)

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茶樹最早出現於我國西南部的雲貴高原、西雙版納地區。但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茶樹的原產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樹,而中國沒有。但他們不知中國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而且還有「茶樹王」。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葯學專著,自戰國時代寫起,成書於西漢年間。這部書以傳說的形式,搜集自遠古以來,勞動人民長期積累的葯物知識,其中有這樣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據考證: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說,遠在上古時代,傳說中的炎帝,親口嘗過百草,以便從中發現有利於人類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內多次中毒。但由於服用茶葉而得救。這雖然是傳說,帶有明顯的誇張成份,但也可從中得知,人類利用茶葉,可能是從葯用開始的。

據考察,「茶」字最早出現在《百聲大師碑》和《懷暉碑》中,時間大約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後,在此之前,「茶」是用多義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義是「苦菜」,上古時期人們對茶還缺乏認識,僅僅根據它的味道,把它歸於苦菜一類,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當人們認識到它與一般苦菜的區別及其特殊功能時,單獨表示它的新字也就產生了。

茶與糧食,佔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於氣候等原因,當地並不產茶,官府為了增強控制少數民族的力量,對茶葉的供給採取限量,直接分配的辦法,以求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與此同時,官府不僅控制茶葉的供應,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換多數的戰馬,給兄弟民族帶來沉重的負擔,這就是歷史上的「茶馬互市」。

茶葉作為一種飲料,從唐朝開始,流傳到我國西北各個少數民族地區,成為當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病」。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了茶這種植物,最先利用了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如我國史籍所載,在未知飲茶前,「古人夏則飲水,冬則飲湯」,恆以溫湯生水解渴。以茶為飲則改變了人們喝生水的陋習,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於茶在歐美一帶,被認為「無疑是東方賜予西方的最好禮物」, 「歐洲若無茶與咖啡之傳入,飲酒必定更加無度」, 「茶給人類的好處無法估計」,「我確信茶是人類的救主之一」,「是偉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國飲茶及茶的生產和貿易,除朝鮮、日本以及中亞、西亞一帶是唐朝前後就從中國傳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紀以後,特別是近200年以來才傳入發展起來的。

中國茶文化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葯物療效,又富欣賞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國個人高雅的娛樂和社交活動,坐茶館、茶話會則是中國人社會性群體茶藝活動。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飲茶始於中國。茶葉沖以煮沸的清水,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點。同樣質量的茶葉,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沖泡技術不一,泡出的茶湯會有不同的效果。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講究茶的沖泡,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泡好茶,要了解各類茶葉的特點,掌握科學的沖泡技術,使茶葉的固有品質能充分地表現出來。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品茶的環境一般由建築物、園林、擺設、茶具等因素組成。飲茶要求安靜、清新、舒適、干凈。中國園林世界聞名,山水風景更是不可勝數。利用園林或自然山水間,搭設茶室,讓人們小憩,意趣盎然。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很重禮節。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後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餚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http://ke..com/view/3217.htm

2、《茶經》與陸羽

茶經

我國悠久的茶葉歷史為人類創造了茶業科學技術,也為世界積累了最豐富的茶業歷史文獻。在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專門論述茶葉的書,而且在史籍、茶史、筆記、雜考和字書類古書中,也都記有大量關於茶事、茶史、茶法及茶葉生產技術的內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陸羽編寫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葉專著--《茶經》。《茶經》的誕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志,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對唐代茶文化的一個歸納,同時又對以後茶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地推動作用。《茶經》全書共分3卷10節。上卷3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的關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系,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還提到湖北巴東和四川東南發現的大茶樹。"二之具"談有關採茶葉的用具。詳細介紹製作餅茶所需的19種工具名稱、規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講茶葉種類和採制方法。指出採茶的重要性和採茶的要求,提出了適時採茶的理論。敘述了製造餅茶的6道工序:蒸熟、搗碎、入模拍壓成形、焙乾、穿成串、封裝,並將餅茶按外形的勻整和色澤分為8個等級。中卷1節:"四之器"寫煮茶飲茶之器皿。詳細敘述了28種煮茶、飲茶用具的名稱、形狀、用材、規格、製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對茶湯品質的影響,還論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壞及使用規則。下卷6節:"五之煮"寫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優劣,敘述餅茶茶湯的調制,著重講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提出茶湯顯現雪白而濃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飲"

"講飲茶風俗,敘述飲茶風尚的起源、傳播和飲茶習俗,提出飲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葯效。記述了唐代 以前與茶有關的歷史資料、傳說、掌故、詩詞、雜文、葯方等。"八之出"評各地所產茶之優劣。敘說唐代茶葉的產地和品質,將唐代全國茶葉生產區域劃分成八大茶區,每一茶區出產的茶葉按品質分上、中、下、又下四級。"九之略"談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種情況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過程、工具或煮茶、飲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採制茶葉,隨采隨制,可簡化七種工具。"十之圖"提出把《茶經》所述內容寫在素絹上掛在座旁,《茶經》內容就可一目瞭然。《茶經》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總結唐代及唐代以前有關茶事的綜合性茶業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書。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制、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

http://ke..com/view/69079.htm

2、陸羽

陸羽(733-804年),字鴻漸,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薴翁、東岡子,唐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於世,對中國茶業和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

陸羽原是個被遺棄的孤兒,三歲時,被竟陵龍蓋寺住持僧智積禪師在當地西湖之濱拾得。積公以《易經》自筮,為孩子取名,佔得「漸」卦,卦辭曰:「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於是按卦詞給他定姓為「陸」,取名為「羽」,以「鴻漸」為字。陸羽在黃卷青燈、鍾聲梵音中學文識字,習誦佛經,還學會煮茶等事務。雖處佛門凈土,日聞梵音,但陸羽並不願皈依佛法,削發為僧。

九歲時,有一次智積禪師要他抄經念佛,陸羽卻問:「釋氏弟子,生無兄弟,死無後嗣。儒家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家人能稱有孝嗎?」並公然稱:「羽將授孔聖之文。」住持聞言,頗為惱怒,就用繁重的「賤務」懲罰他,迫他悔悟回頭。陸羽被派去「掃寺地,結僧廁,踐泥污牆,負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陸羽並不因此氣餒屈服,求知慾望反而更加強烈。他無紙學字,以竹劃牛背為書,偶得張衡《南都賦》,雖並不識其字,卻危坐展卷,念念有詞。積公知道後,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曠,又把他禁閉寺中,令芟剪卉莽,還派年長者管束。

眨眼三年,陸羽12歲,覺得寺中日月難渡。乘人不備,逃出龍蓋寺,到了一個戲班子里學演戲,作了優伶。他雖其貌不揚,又有些口吃,但卻幽默機智,演丑角極為成功,後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俗話說,吉人自有天相,陸羽亦不例外。唐天寶五年,竟陵太守李齊物在一次州人聚飲中,看到了陸羽出眾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才華和抱負,當即贈以詩書,並修書推薦他到隱居於火門山的鄒夫子那裡學習。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禮部郎中崔國輔貶為竟陵司馬。是年,陸羽揖別鄒夫子下山。崔與羽相識,兩人常一起出遊,品茶鑒水,談詩論文。天寶十五年陸羽為考察茶事,出遊巴山峽川。行前,崔國輔以白驢、烏犁牛及文槐書函相贈。一路之上,他逢山駐馬採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訪,筆不暇錄,錦囊滿獲。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陸羽來到升州(今江蘇南京),寄居棲霞寺,鑽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陽。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陸羽從棲霞山麓來到苕溪(今浙江吳興),隱居山間,閩門著述{茶經)。期間常身披紗巾短褐,腳著蘑鞋,獨行野中,深入農家,採茶覓泉,評茶品水,或誦經吟詩,杖擊林木,手弄流水,遲疑徘徊,每每至日黑興盡,方號泣而歸,時人稱謂今之「楚狂接輿』。

唐代宗曾詔拜羽為太子文學,又徒太常寺大祝,但都未就職。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

不羨黃金壘,

不羨白玉杯,

不羨朝入省,

不羨暮登台;

干羨萬羨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來。

陸羽的(茶經),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又遍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採制經驗的結晶。{茶經)一問世,即為歷代人所寶愛,盛贊他為茶業的開創之功。

陸羽除在(茶經)中全面敘述茶區分布和對茶葉晶質高下的評價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現。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後列為貢茶;義興郡(令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人貢的。(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御史大夫李犧范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以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

不少典籍中還記載了陸羽晶茶鑒水的神奇傳說。唐張又新在(煎茶水記)中記述了陸羽這樣一件事: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維揚(今江蘇揚州),逢陸處士鴻漸。李素熟陸名,有傾蓋之懂,因之趕郡,泊揚子驛。將食,李曰:·陸君善於茶,蓋天下聞名矣,況揚於南零水又殊絕,今者二妙,千載一遇,何曠之乎!』命軍士謹信者,執瓶操舟,深詣南零。陸利器以俟之。低水至,陸以杓揚其水曰;『江則江矣,非南零者,似臨岸之水。』使曰:,榮槽舟深入,見者累百,敢虛紿乎。』陸不言,既而傾諸盆,至半,陸遭止之,又以杓揚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駭伏罪曰:『某自南零齊至岸,舟盪覆半,懼其渺,揭岸水增之,處士之鑒,神鑒也,其敢隱焉。』李與賓從數十人皆大駭愕。李因問陸,既如是,所歷經處之水,優劣精可判矣。陸曰::楚水第一,晉水最下。』李因命筆,口授而次第之。」(新唐書·列傳)的(陸羽傳)中,也記有此事,但在說到李季卿召見陸羽時,「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為禮,羽愧之,更著{毀茶論)」。

陸羽逝世,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唐時曾任過衙州刺史的趙磷,其外祖與陸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話錄)里說,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至今露茶之家.陶為其像,置於煬器之間,雲宜茶足利。』唐李肇撰{國史補)也說到,陸羽·茶術尤著,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號陸鴻漸,買數十茶器,得一鴻漸。市人沽茗不利,輒灌注之。」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

在我國封建社會里,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http://ke..com/view/29370.htm

I. 我國茶葉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呢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茶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我國茶史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一、野生葯用階段。茶的利用始作葯料,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曾經指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註:茶原名荼),說是遠在公元前2737-2697年茶被神農所發現,並用為葯料,自此後,茶逐漸推廣為葯用。但何時開始作為飲料,史料極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約》一文,曾提到「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等工作內容,這是茶用來飲用的最早記載。

二、少量種植供寺僧、貴族飲用階段。飲茶的習慣,最早應當起源於川蜀之地,後逐漸向各地傳播,至西漢未年,茶已成為寺僧、皇室和貴族的高級飲料,到三國之時,宮廷飲茶更為經常。

三、大量發展階段。從晉到隋,飲茶逐漸普及開來,成為民間飲品。不過,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飲茶風氣在地域上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南方飲茶較北方為盛,但隨著南北文化的逐漸融合,飲茶風氣也漸漸由南向北推廣開來,但茶風的大盛卻是在大唐帝國建立以後。

唐代飲茶興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唐朝建立以後,社會安定,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使茶的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大發展;

2、飲茶的興盛還與唐朝政府頒布的禁酒令有關。由於人口的增長以及戰亂所造成的農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喪失,使得唐中期以後的糧食十分匱乏,而造酒卻需要消耗大量糧食,為了緩解這一矛盾,唐肅宗於乾元元年頒布禁酒令,開始在長安禁酒,這便使許多嗜酒而不得飲的人轉向飲茶,以茶代酒,促進了飲茶風氣的傳播。

3、唐代飲茶的興盛與貢茶的興起、詩風的大盛以及科舉制度、佛教的傳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唐以前的飲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隨著飲茶的蔚然成風,飲茶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出現了細煎慢品式的飲茶方式,這一變化在飲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勞應歸於茶聖陸羽。宋人飲茶繼承了唐人飲茶方式,但比唐人更為講究,製作也更為精細,而尤為精細的是宮廷團茶(餅茶)的製作。宋代飲茶雖以餅茶為主,但同時也有一些有名的散茶,如日鑄茶、雙井茶和徑山茶,散茶尤為文人所喜愛。在飲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為點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盞用開水沖注,再充分攪拌,使茶與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現乳狀,滿碗出現細密的白色泡沫時,便可慢慢品飲了。明清時代的飲茶,無論在茶葉類型上,還是在飲用方法上,都與前代差異顯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擴大,使之成為盛行明、清兩代並且流傳至今的主要茶類。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綠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綠茶、花茶之外,又出現了烏龍茶、紅茶、黑茶和白茶等類茶,從而奠定了我國茶葉結構的基本種類。

四、衰落階段。盡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茶葉有不少的寶貴經驗,並為世界各國發展茶葉生產作出貢獻,但由於解放前腐敗政治的統治,茶葉科學技術和經驗得不到總結、發揚和利用,茶葉生產在帝國主義排擠和操縱下,日趨衰敗;

五、解放後我國茶葉生產大發展階段。解放後,我國茶葉生產獲得了恢復和發展,開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標准新茶園,使茶園面積不斷擴大;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了大批低產茶園;同是注重建設茶場和茶廠,實行科學種茶,培訓茶葉科技人員,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這一階段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50-1970年,這20年基本上以墾復、發展、努力擴大種植面積為主,這期間茶園面積平均年增加7.3%,而茶葉產量平均年增加5.9%.第二階段是1970後,這一階段的重點轉向改善茶園結構,提高茶園單產,完善制茶工藝。進入90年代後,名優茶生產異軍突起,種類繁多,不但恢復生產了許多歷史上的名茶,還創制了種類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紀的飲料大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

J. 茶最早來到哪個國家

是中國。
茶的歷史
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是中國。據說,最早發現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農,傳說中他曾嘗百草,中毒後用茶葉來解毒。所以,大概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會時期,茶就被中國人發現和利用了。
在最初很長的時期,茶一直被作為葯品服用。直到秦、漢時期,由於人工栽培的茶樹多起來,人們發現了茶生津醒神的功能,制茶和飲茶才漸成風氣。尤其是在漢代,司馬相如等一代文豪,都對茶這一當時的時尚飲品情有獨鍾,並撰文從葯理、文學等方面闡述對茶的看法。
魏、晉之前,人們對茶有不同的稱呼,如「茶」、「茗」、「詫」等,最終被確定為「茶」則是在唐朝。
唐朝是茶和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從洛陽到長安、隨處可見賣茶水的店鋪,茶葉貿易也十分發達。到唐朝中期,煮茶、飲茶已被認為是高雅的藝術行為。從茶、水、茶具等幾個方面研究飲茶方法的專家也多了起來,這些專家多是佛教中人,從中還出現了一位聖者,他就是被譽為「茶聖」的陸羽。
陸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他因嗜茶而雲游各地,採茶覓泉,躬身實踐,多方搜尋和茶有關的資料,然後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寫成了《茶經》。《茶經》共三卷,從茶的起源,特性、種植環境、栽培方法到茶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茶的分類等等做了系統的論述。《茶經》不僅使人們更為了解茶葉,完善了茶文化的內容,也引起了後人對茶文化的重視。
唐朝人喝茶如同煮菜喝湯一樣,把茶煮了喝。這種煮茶方法一直維持到宋朝才被沖泡法所替代。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朝的茶葉生產和茶學研究都很發達。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喜歡舉行泡茶比賽「鬥茶」,他們把茶放進茶盞後,用開水沖泡,充分攪拌與水溶和,待細密的白色泡沫(既所謂的「湯花」)出現後,看誰的湯花多,散得慢,誰就是「鬥茶」的贏家。
宋朝人喜歡「鬥茶」,還喜歡在茶餅的製作上追求完美。宋朝茶餅比較名貴的有「龍鳳團茶」,茶餅上有造型精美的龍鳳圖案。它是專門為皇家製作的,價同黃金。這種茶餅在宋朝很流行,但隨著制茶工藝的提高,散茶的製作方法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初,因朱元璋下令不讓進貢團茶,製作散茶的炒青制茶工藝得到迅速發展。
炒青法制出的茶就是今天常見的綠茶。明朝茶藝家認為:把茶緊壓成餅,需要碾壓成沫,損傷了茶的真香。不像炒青法製作的茶葉,色如翡翠,氣味清香,較好保留了茶葉的自然特性和營養的價值。
清代在炒青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紅茶的製作。烏龍茶的製作方法也產生在清代。到了清代,茶葉已經是採摘精細,炒製得當。隨著飲用和制茶技藝的發展,茶及茶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至此,綠茶、烏龍茶、花茶、紅茶、黑茶、黃茶的茶葉品種格局基本形成。

閱讀全文

與泡沫綠茶文化是哪個地區發展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