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自信在哪裡

文化自信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10 16:03:41

A. 文化自信的底氣來源於哪兒

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強大文化基因和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所迸發的持續文化動力。

文化自信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強大文化基因。不忘本來,方能贏得未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的本來。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這個根本,就是其文化。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文明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歷經劫難而浴火重生,這一文化血脈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最強大的文化基因。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民族有著深厚文化傳統,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體系,體現了中國人幾千年來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這是我國的獨特優勢。」

文化自信源於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所迸發的持續文化動力。不忘初心,方能繼續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這個初心。

中國共產黨成立95年以來,在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武裝下,順應歷史潮流、勇擔歷史重任、敢於作出巨大犧牲,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領導中國人民打敗了壓在自己頭上的各種反動派,使中華民族改變了被壓迫、被奴役的命運,整個國家實現了團結統一和繁榮富強。

(1)文化自信在哪裡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政治信念、市場意識、社會理念、公民倫理和人本精神等層面具有自己獨特的內涵與價值,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最佳支撐。

我們在面對各種文化價值的沖擊和社會思潮的碰撞時,能夠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聲音,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

堅持為經濟文化落後的發展中國家提供經驗借鑒,打破「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的西方話語偏見,發出和傳播我們自己的價值理念,為人類文明作出我們的獨特貢獻。正是這種科學的文化方向,我們才能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充滿文化自信。

B. 文化自信的來源

中華文明的自信來自於自己內生文化的優秀和傳承性。

我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每一個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的。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與之同名的有古巴比倫,古埃及和古印度但是其他的文明都因為很多原因受到了損失,只有我國的文化在歷史的傳承中不斷沿襲,獲得了較好的保存和保障。

這是我國文化文明自信的對初始來源。

(2)文化自信在哪裡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可貴的精神品質。堅定文化自信,對於高揚國家、民族和人民思想精神上的旗幟,對於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進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堅定文化自信是匯聚中國力量的源泉。文化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人民構建精神家園、增進思想認同的基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

C. 文化自信的來源是什麼

文化自信的來源:

第一個來源,是中華文化綿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是那種融入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民族靈魂和基因的傳統。

第二個來源,是中國近代以來,在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無數仁人志士尋求救國救民、救亡圖存的艱難奮斗中,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解放、國家獨立、社會進步的偉大斗爭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紅色文化、優良傳統。這是中華文化中極為豐厚的新篇章、新傳統。

第三個來源,是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後,經歷前後兩個三十年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包括艱難曲折的探索、挫折、失誤中形成的,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形成、豐富和發展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

文化自信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打牢思想根基,提供精神、智慧和道義的支撐。道路、理論、制度的內涵界定,都包含著文化的基礎要素。

道路的確立、理論的架構、制度的建立,都必然由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內涵,不僅滲透在經濟、政治、社會等方面,還滲透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等日常思想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審美追求等方面。國家、民族、群體、個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靈魂,必將無所適從。因此,文化自信是「更廣泛」的自信。

D. 文化的自信來自哪裡

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培育全體國民的健康的文化心理,恢復和加強中華文化曾經有過的主體性、開放性、包容性和創新性,把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努力使我們的文化自信表現出一種「自信而不自負,自豪而不自滿,自尊而不自傲」的新格局。文化自信發揮著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作用,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撐作用。我們的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起源、發展、精神特質和其內涵精髓的總體性判斷,是秉持對中華文化的禮敬、繼承、創新性發展的一種基本立場和態度

E. 何謂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於哪裡

這種文化可以孕育出發達的社會環境,這種文化是有未來的。並且可以讓這個社會與個人都感覺到舒適,這種文化就會讓人自信

F. 中國文化的自信來源於哪裡

如今一直在強調“文化自信”,越是竭力想證明的,實際上就是一種不自信。我們不清楚,除了我們還有哪個民族在反復強調自己的歷史和文化是卓然獨立,亘古不變,最優秀的。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凡是優秀的文化都是全人類共享的。

更要認識到在越來越全球化的今天人類優秀的文化都是全人類共享的,不必強調出自哪裡,作為一個重新崛起的民族,有責任為世界貢獻出充滿智慧的物質、思想、文化、藝術、制度……豐碩成果。這就是賦予一代代民族精英永恆的歷史使命!

G. 文化自信體現在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

1、語言的自信。

文化相信,首先是相信我們古老的語言。中國5000年智慧沉澱,具有任何語言無可替代的智慧,文字與方言都是民族的精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內涵無限,世人皆知。如果我們連自己的母語都學不會,便去學習西方的語言,盲目崇洋媚外這才是真正的文化不自信。

2、形象的自信。

無論什麼時候,有中國文化標志的東西:文化遺產、聖賢名著、歷史名人、哲理思想,都是有我們中國特色的東西,都要去珍惜與發揚。就連我們自己的衣著與習慣都是血脈相連的中國文化,都應該珍惜與傳承。

3、行動的自信。

身為中華後人,要保持中國人的氣質與涵養,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不能做有損華夏文明、有損中華文化的異類。讓優秀的語言傳播給世界、讓中華文化傳播給世界,分享文明的果實,這才是文化自信的初衷。

需要「文化自信」的原因:

因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

更因為「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

H. 九年級思想品德我們的文化自信來源於哪些方面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一要看到自己的進步和長處,這是自信的基礎;二要相信自己,並大膽嘗試,接受挑戰,增強實力,這是撐起自信的重要支柱;三要把個人的命運與祖國的發展結合在一起,使我們的自信有堅如磐石的根基。

I. 文化自信包括哪三個方面

從三個層面理解文化自信

黃傑
2018年11月09日15:50 來源:學習時報
原標題:從 三 個 層 面 理 解 文 化 自 信
深入理解文化自信,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理論層面,思考文化主體性問題,各民族應不應該有,能不能實現文化自信;二是歷史層面,重讀文明軸心期,從傳承看本民族是否有文化自信;三是現實層面,如何構建體現當代發展的文化軟實力。
理論層面:彰顯文化主體性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想引領、精神支柱、道德教養、知識哺育,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區別於別的國家、別的民族的重要標識。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勞動生活的精神產物,都是這個國家、這個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力量。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古往今來,世界各民族都無一例外受到其在各個歷史發展階段上產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響。那麼,「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從文化主體性看,錢穆先生一直對中國文化保有敬意,他堅持認為國人必對國史具有溫情和敬意。他的著作都是激發國民對本國歷史文化愛惜保護之熱情與摯意,闡揚民族文化史觀。1963年,香港政府邀請新亞書院、崇基書院、聯合書院合並組成一所新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不是語文的意思,而是文化之意。據說當時想了很多名字——中國大學、中華大學,最終還是錢穆堅持,「不如叫中文大學」。他在創辦香港中文大學的時候,特別強調了中國文化,強調中華民族能夠保有文化主體性。著名漢學家、瑞典諾貝爾文學獎評委馬悅然先生這樣評價錢穆,「他對中國的光輝的過去懷有極大的敬意,同時也對中國的光輝的未來抱有極大的信心」。
錢穆逝世後,士林震悼。當時有大量媒體以「中華歷史文化的守護者——敬悼史學家錢賓四先生」「承傳中華傳統、創新中國文化——敬悼國學大師錢穆先生」為題對這位學人的學術貢獻做了極高的評價。
歷史層面:重讀文明軸心期
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是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的觀點,表明某個歷史時段是人類文明精神重大突破時期,得到了思想界的認可。按照他的看法,公元前8世紀到2世紀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期,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巨人。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古印度有釋迦牟尼,中國有孔子、老子……他們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也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更重要的歷史現象是,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有千山萬水的阻隔,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都以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來面對世界,開始「終極關懷的覺醒」。恩格斯就曾指出,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幾乎研究了人類所有的基本問題,並提供了雛形。
中華文化,是個博大精深的智慧寶庫,無論是文學藝術、哲學思想、建築工藝、民俗風情,還是治國理政、人格修養,都蘊藏著深厚的智慧和魅力,都可以提供很豐厚的文化積淀,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我們如果想要面向現實和未來,必須整理好我們的過去,要讓我們過去的資源通過這種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為未來的前途、為未來的目標而服務。總之,文化要走向當下和未來,要能夠使得優秀傳統文化繼續深入人心,指導我們的生活,營養我們的生活,豐富我們的內涵,就必須要創新,要做創造性的轉換。
中國要前進,每一步都不要忘記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的思想文化根基在哪裡,我們的最大優勢在哪裡。如果不明白這一切,就可能犯各種食洋不化的錯誤,故步自封的錯誤。
現實層面:構建文化軟實力
祖先的成就毋庸置疑,主要是不少人對當今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抱以質疑的眼光,不以為然。「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對自己的文化有堅定的信心,才能獲得堅持堅守的從容,堅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必須從兩個維度來思考問題:一是古今視角,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作用,「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二是中西視角,如何看待借鑒國外文明成果,「兼容並包,有容乃大」。
首先,對「傳統」我們要有新認識,現代是傳統的現代化,一個國家必須珍視自己的民族傳統,「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必由之路。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植根於傳統文化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融入文明大家庭的重要精神支柱。只有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在共有精神家園中,才能建立切合普通大眾的歷史傳統和民族心理的共同話語、價值認同、人文性格。其次,構建中國文化軟實力,必須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大膽地吸收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一種開放性的姿態,認真研究和學習借鑒各國文化交流、話語授受的規律和經驗,特別是對其中所包含的價值觀培育的借鑒。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著眼需求,中國文化發展要設計「中國」議題,完成三大目標,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價值、打造好中國話語。要言之:中國故事,要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及趨勢為切入口,全面、立體、真實地展現中國。比如,呈現國家多維度發展的電影,從現實主義視角傳播中國故事。中國價值,要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重點,面向國際舞台,展示中華歷史文化優秀品格,體現當代中國道路的精神氣象。比如創新文化節目,用「和詩以歌」的形式將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電視媒介傳播有機融合,把文學經典喚醒、擦亮,為現代文明追本溯源。中國話語,要以天下太平為導向,弘揚中華文化精神理念。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生死疲勞》等作品,展現了中國廣闊的文化熔爐在近現代史上經歷的悲劇、戰爭,反映了一個時代充滿愛、痛和團結的生活;雨果獎獲獎者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將中國科幻文學提升至世界級水平」,既是亞洲人首次獲獎,也是新中國輸出到美國的第一篇長篇科幻小說;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曹文軒的《青銅葵花》,關注少年兒童生存狀態和心靈世界,書寫兒童內在的人性、人情、尊嚴與理想。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學習時報》

閱讀全文

與文化自信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