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廣州飲茶有多少年文化
廣州飲茶有300多年的文化了。
廣州茶文化的起源
廣州地處亞熱帶,日照長、氣溫高、流汗多,人們需要通過飲食來補充大量的水分。飲茶同喝水一樣,首先是人類生存的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茶文化的內涵不斷豐富,入明以來,廣州「茶市」與潮州「功夫茶」,這兩朵嶺南茶文化的花蕾破綻而開。至清代,廣東茶文化進入第一個興盛期,在茶市、茶館、茶具、用茶方式,以及人們對茶的品味的文化心態等方面,均達到空前水平。
清康熙、雍正年間,一些記述廣東風土人物的著作,大都談到「茶」。較早的如屈大均的《廣東新語》明確指出,「西樵號稱茶山,自唐曹松移植顧渚茶其上,今山中人率種茶」,曹松是唐代舒州(今安徽潛山)人,曾南遊廣州,在西樵山停留時,把浙江顧渚名茶傳入嶺南。屈大均還列舉廣東茶的產地,如廣州的河南三十三村、西樵山、鼎湖山、羅浮山、潮陽鳳山、瓊州等。繼而有范端昂的《粵中見聞》,附和屈大均的看法。
雍正十年(1732年),曾任廣東按察使的張渠(河北武強人),在《粵東聞見錄》中雖認為,「大抵粵茶不及閩中」,但同時指出廣東並非不產茶,除人們常用的廣州河南茶外,還有珍品如「肇慶之鼎湖茶,韶關之觀辣樹茶,惠州之羅浮茶,化州之琉璃茶」等。事實上,廣東素來產茶,而且茶的生產發展頗快,近代廣東已有茶葉出口,廣東人「嗜食茶」,成為茶葉生產發展的內在動力,而茶葉的豐富,又為廣東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條件。
廣東茶文化的起源
廣東茶文化,其產生與發展由特定的地理氣候條件所決定,同時也是廣東經濟與文化發展所使然。渴,需要喝水,這是人的本能,但人們對喝水的要求卻隨社會的發展而提高,由生存的需要,到追求舒適和享樂,人們也就從喝生水,到喝白開水,再到喝茶,廣東的茶文化的產生同其他地區的茶文化一樣有著相同的原因。
然而,由於廣東的東南沿海一帶商業活動的頻繁,茶文化顯得更加發達而富於特色,明清以後尤其如此。廣州人的「飲早茶』與潮州人的「功夫茶」,便是廣東社會文化生活中重要的文化現象。
廣東早茶習俗
飲早茶是廣東茶文化最具特色的重要內容。早茶習慣,遍於各階層,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車夫「苦力」;飲茶去處遍布城市鄉鎮,廣東茶樓之多可為全國之最。
「早茶」突出體現嶺南文化「早」的特色。嶺南,春早;嶺南人。起早,正是特定的地理氣候環境使廣東人養成了早起的習慣,與之相應的有「趁早墟」(趕早集)、「飲早茶」的習慣。廣東人「飲早茶」,早得出奇,凌晨4點來鍾起床,步行到茶館,「一盅兩件」(一壺茶、兩件點心),慢慢「嘆」(好好地享受)。
廣東茶文化的起源
飲茶配以點心或炒粉、面,這是廣東早茶的特點,也是廣東茶系異於其他茶系的突出之處。中國人喝茶大都就茶喝茶,沒有佐食,而廣東人卻不然,飲茶總配以點心。其原因不知是由於光喝茶太單調,還是由於氣候炎熱不喝茶吃點心難以下咽,也不知從何時開始,廣東人開始有了這種習慣,是否受到西方飲食的影響,也無從考究。
明清以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飲茶更為普遍,茶市興旺。商品經濟給人們帶來的首先是競爭,而競爭的關鍵是能否節省時間;雖然廣東人並不能在理性上認識「時間就是金錢」,但實際上卻不得不加快生活節奏,傳統的時間觀念開始改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觀念被動搖,人們處處珍惜時間,飲食中「飲早茶」正是合乎「惜時」的原則。
「飲早茶」是利用工作之空暇,喝茶,清洗腸胃;吃點心,喂飽肚子;聊天,溝通信息,聯絡感情;大清早漫步至茶居(茶樓)吸收了新鮮空氣,鍛煉了身體,可謂一舉而多得,精明的廣東人何樂而不為。
⑵ 廣州歷史有多久
2000多年
廣州是廣東省省會,廣東省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廣州地處廣東省東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范圍為東經112度57分 — 114度3分,北緯22度26分 — 23度56分,瀕臨南海,毗鄰香港和澳門,是華南地區的交通通訊樞紐和貿易口岸,是中國的「南大門」。
人口廣州市轄八區和四個縣級市,總面積7434.4 平方公里,人口685多萬人,共設82個街道辦事處、78個鎮。市區平均每天有流動人口182多萬人。
地勢和氣候 廣州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和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和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廣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四季常春。全市平均氣溫 20—22攝氏度,平均相對濕度77%,市區年降雨量為1600毫米以上。
自然資源:廣州目前已發現52個礦種,主要產地396處,其中大中型礦點17處。 廣州地區植物種類達數千種。野生動物約有210多種,其中獸類40多種、鳥類150多種、兩棲類的動物20多種。廣州水域面積7.44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0%,水資源總量81.29億立方米,可開發利用的水電資源達40.9萬千瓦。從化溫泉一帶有豐富的地下水,水溫攝氏50℃ — 70℃,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一年兩熟。經濟作物以甘蔗、花生、蔬菜、水果為主。廣州是「水果之鄉」,共有500多個品種,其中荔枝、香蕉、木瓜和菠蘿譽稱「嶺南四大佳果」。廣州的花卉和盆景也久負盛名,主要有白蘭、桂花、含笑、茉莉、米蘭、劍蘭、菊花、金桔150多個品種,分為觀花、觀葉和觀葉賞果三大類。
旅遊資源廣州山明水秀,風光旖旎,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文化旅遊景點達數十處。1996年,廣州評選出十大旅遊美景,分別是:百粵冠祠(陳家祠)、雲台花園(白雲山風景名勝區)、五羊仙庭.鎮海樓(越秀公園、廣州博物館)、辛亥之光(中山紀念堂、黃花崗公園)、廣州世界大觀、蓮花曉晴(蓮花山旅遊區)、東方游.情中留(東方樂園)、西關商廊(廣州商業步行街)、六榕花塔(六榕寺)。近年,又陸續新建了一批公園 。
華僑之鄉廣州是我國著名的華僑之鄉,是華僑最多的大城市。據統計,全市有海外鄉親135萬人,其中華僑、外籍華人52萬人,主要分布在世界116個國家和地區,還有港澳同胞83萬人,歸僑、僑眷、港澳同胞親屬100多萬人。廣大的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同胞一向熱心支持祖國的家鄉的建設,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他們積極發揮橋梁作用,為廣州開拓國際市場,推進與世界各地的經濟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他們還熱心幫助家鄉公益事業,興建了一批學校、醫院、敬老院、托兒所、幼兒園等。1998年,21位對我市兩個文明建設和對外交往作出突出貢獻的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外國友好人士被授予第九批廣州市榮譽市民稱號,至此,廣州市榮譽市民共有161位。
1999年,廣州市按照增創發展新優勢,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總體思路,緊密圍繞"三個確保"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開拓進取,加強管理,採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政策措施,宏觀經濟運行保持了持續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主要經濟指標的預期目標如期實現。城市面貌"一年一小變"成功實現,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國國民經濟適度快速增長。據初步統計,1999年廣州市國內生產總值206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2.84億元,增長9.7%;第二產業增加值920.71億元,增加14.7%;第三產業增加值1049.82億元,增加11.9%;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5%,44.62%和50.8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04萬元,增長11.7%,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3668美元,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居於前列。按增長值計算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45732元/人,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7%。
各項改革繼續推進。1999年,廣州市研究制定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企業領導體制改革、企業分配製度改革等國與企業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法。繼續完善輕工與二輕、廣鋼與冶金集團的重組工作;樂華彩電、萬寶冰箱等一批企業通過重組轉制,煥發了生機。股份制改革和公司制改組工作取得新進展。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養老、失業保險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工傷,生育保險工作不斷發展。金融、投融資、住房、價格等各項改革穩步推進。
勞動就業保持平穩。 據市勞動部門統計,1999年末廣州地區企業下崗職工2.54萬人,佔全市職工總數的1.35%;登記失業人數6.4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3%。全年已分流安置下崗職工0.57萬人再就業,,安置失業轉就業11.61萬人。
市場物價降幅逐步收窄。1999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1.5%、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下降3.2%,降幅分別比上年收窄0.8個和0.5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3.8%、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下降4.6%,降幅分別比上年收窄1.5個和0.8個百分點。
廣州的經濟
1999年,廣州市按照增創發展新優勢,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現代化中心城市的總體思路,緊密圍繞"三個確保"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開拓進取,加強管理,採取了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政策措施,宏觀經濟運行保持了持續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經濟運行質量有所提高,主要經濟指標的預期目標如期實現。城市面貌"一年一小變"成功實現,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國國民經濟適度快速增長。據初步統計,1999年廣州市國內生產總值2063.37億元,比上年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2.84億元,增長9.7%;第二產業增加值920.71億元,增加14.7%;第三產業增加值1049.82億元,增加11.9%;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4.5%,44.62%和50.88%。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3.04萬元,增長11.7%,按當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3668美元,在全國十大城市中居於前列。按增長值計算的全社會勞動生產率45732元/人,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7%。
各項改革繼續推進。1999年,廣州市研究制定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企業領導體制改革、企業分配製度改革等國與企業改革的具體實施方法。繼續完善輕工與二輕、廣鋼與冶金集團的重組工作;樂華彩電、萬寶冰箱等一批企業通過重組轉制,煥發了生機。股份制改革和公司制改組工作取得新進展。多層次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養老、失業保險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工傷,生育保險工作不斷發展。金融、投融資、住房、價格等各項改革穩步推進。
勞動就業保持平穩。 據市勞動部門統計,1999年末廣州地區企業下崗職工2.54萬人,佔全市職工總數的1.35%;登記失業人數6.4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53%。全年已分流安置下崗職工0.57萬人再就業,,安置失業轉就業11.61萬人。
市場物價降幅逐步收窄。1999年城市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1.5%、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下降3.2%,降幅分別比上年收窄0.8個和0.5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下降3.8%、商品零售價格總水平下降4.6%,降幅分別比上年收窄1.5個和0.8個百分點。
⑶ 廣東有哪些歷史文化
1、韶關馬壩人遺址:1958年,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在韶關市曲江區馬壩鎮西南3公里處的獅子岩被發現,「馬壩人」是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古人類,證明了早在12.9萬年以前,廣東地區就出現了早期古人。
⑷ 廣東歷史的簡介
1、鎮海樓(廣州博物館)
又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志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兩城)合並,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
廣州城的歷史上,除了鎮海樓,沒有哪座建築能夠在漫長的6個世紀中都穩居「城標」的寶座。廣州博物館館藏的《十三行油畫》,畫面描繪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雲集的繁榮景象,商館右後方不遠處的一座紅色五層高樓格外顯眼,這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一張外國明信片,圖片的主體就是清代的鎮海樓。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鎮海樓就是外國人眼中「廣州」的象徵,進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國」的象徵。自明代起,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一過獅子洋,經虎門北上,沿途可見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駛近廣州城外,望到高聳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便知到了廣州。
600多年間,鎮海樓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廣州城下,300守城將士堅守鎮海樓十個晝夜,不眠不休,最後彈盡糧絕,無一生還。如今鎮海樓的旁邊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戰之時,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到廣東督師抗法,以五層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1885年,朝廷議和之聲甚囂塵上之際,彭玉麟上書朝廷,力爭抵抗。但清政府最終選擇了妥協,郁悶中的彭玉麟舉目廣州城,撰下了一副廣東最有名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對於這副對聯,有評論解讀說,聯中「故侯」指朱亮祖,鎮海樓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樓存,可證歷史滄桑。「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爭率兵至廣東辦理防務。他是主戰派,反對和議,但最終只得「淚灑英雄」了。此聯先詠樓,後寫人,意境磅礴,不失為一幅佳聯。
據《鎮海樓名聯話舊》一文作者陳叔垣先生說,少時他曾隨其父登鎮海樓,親見三樓懸掛木雕對聯,下款署為「宮保雪琴彭玉麟」(宮保是官銜,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樓則懸掛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鎮海樓」三字。
就是說,這副對聯當時懸掛在三樓,是彭玉麟本人書寫的。彭的手跡後來遺失,改由葉恭綽、沈演公、吳子夏等書法家「補書」。現在這副對聯懸掛於五樓,且用兩種字體,由兩位書法家書寫。
清光緒年間,廣東幾個陳姓族人,倡議在廣州籌建一座全省性的陳氏合族祠堂,各地陳氏熱烈響應,紛紛慷慨捐資。
1892年,京城傳來喜報:一名陳姓子弟被欽點探花郎。這對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謂錦上添花。族人驚詫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靈驗!於是更大規模的籌資活動開始。
1894年,宏偉而精緻的陳氏祠堂宣告竣工。這座祠堂,就是聞名至今的陳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陳姓子弟,叫陳伯陶,東莞市中堂鎮鳳涌人,他也是修建陳家祠的幾個倡議者之一。
陳伯陶五歲就讀,六歲師從廣東歷史上有名的大學者陳澧。他少年勤學,生性聰慧,十歲便能背誦五經。某日,父親的兩位朋友方文炳(東莞報功祠四君子之一)與方應錫來訪,夜飲,見伯陶夜讀,就出上聯為「半夜讀書燈火細」的對聯叫伯陶應對。伯陶應聲說「三更飲酒月輪高」。聽後,方文炳對方應錫說「此佳婿也」。方應錫即與陳家訂立婚姻,把次女許配給陳伯陶。
21歲,陳伯陶中了秀才,25歲時獲鄉試第一名。老師陳澧更以對聯贈送給陳伯陶,勉勵他「文章高似羅浮頂,科第連登會狀元」。可惜,此話並未「一語成讖」,光緒十八年陳伯陶復出應試,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將「宣撫司」寫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和為他據理力爭,謂此積學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為了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這之後,38歲的探花郎陳伯陶,歷任雲南、貴州、山東鄉試副考官,文淵閣校理,武英殿纂修,國史館總纂,憲政編查館一等諮議等職。雖沒高官厚爵,而對於生性不善逢迎的陳伯陶而言,也稱得上青雲直立。即便在甲午戰敗、戊戌變法等事件沖擊下,陳伯陶也是不為所動、坐懷不亂。
庚子亂起,八國聯軍攻陷京師,光緒和慈禧倉惶出逃。陳伯陶仍不為時勢所動,早在1898年,他便親自見證了李鴻章代表中國與英方簽署《拓展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及香港地區235個島嶼99年的恥辱之事。兩宮返京後,陳伯陶入職南書房,後被派往日本考察學務,歸國後出任江寧提學使。陳伯陶重視國學,曾四處奔走,游說勸諭國內外華人華資辦學以振興中華。
1906年,陳伯陶協助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創辦國內首個培養僑生的學堂,目的是培養華僑學生的國文及國語等,並由陳伯陶命名―――暨南學堂,也就是今天廣州暨南大學的前身。陳伯陶更以提學使身份,兼任暨南學堂監督,親自製定辦學章程和經費預算。他與中國教育的深厚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鳳凰網—清代兵部尚書青睞鎮海樓?
人民網—中國廟立著「黑臉番鬼」?
網路—趙眜
網路—南越文王墓
網路—陳伯陶
⑸ 廣東的歷史有有多長。。
南越王墓博物館景區先秦至秦漢
在秦朝以前,廣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地,並不為化外之地。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建立的楚庭,成為廣東地區的中心。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郡,廣東屬南海郡。漢初趙佗據嶺南三郡稱南越國,建都番禺,即今廣州。廣東成為南越國政權的中心地帶。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南越,復置南海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被收入交州。交州刺史治為廣信(今封開縣),是謂「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也」,此名一直延用到南北朝。後將廣信以東劃為廣東,廣東得名由此而來。
三國至隋唐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年),分交州合浦以北地段,即今廣東地區,置為廣州。晉及南北朝因之。隋文帝在位時廢南海郡,置廣州總管府。仁壽元年(601年)因避太子楊廣之諱而改為番州。大業三年(607年)復置南海郡,屬番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廣州,初為總管府,後改都督府。貞觀元年(627年)置嶺南道。乾元元年(758年),罷嶺南道采訪使,改設嶺南節度使,僅轄今廣東地區。咸通三年(862年)嶺南分東、西二道,今廣東屬嶺南東道。
五代及宋元
唐末諸藩崛起,南漢國在嶺南立國,廢嶺南道。而廣東成為南漢政權的中心地區,直轄於南漢朝廷。宋太祖開寶四年(971年)平南漢廢其建制,復置嶺南道。宋至道三年(997年)設廣南東路,為今日廣東省名之出處。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屬江西行中書省,並設立了廣東道宣慰使。
明清到近代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五月改廣東道為廣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七月廣東行省為廣東承宣布政使司,通稱廣東省。清為廣東省,受兩廣總督管轄。1911年11月9日,廣東省宣布獨立,成立軍政府,成為中華民國轄地。1916年7月6日改為文人政府。其後多次成為孫中山先生反北洋政府運動的大本營。1926年11月10日省政府改稱省國民政府。陳濟棠主政期間(1929年-1936年),廣東經濟、文化、交通和城市建設有顯著發展。 1938年10月21日至1945年8月15日,部份地區(包括廣州、佛山、中山、江門、東莞、寶安、惠州等地)淪入日軍手中。1950年6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珠海萬山群島,全省解放。
廣東解放後,省政府初年沿用國民政府的制度,但改省國民政府為省人民政府。1968年2月21日,改稱廣東省革命委員會。1979年復為省人民政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後,廣東行政區域有所調整,包括將懷集由廣西劃入廣東,將欽州、防城港、北海由廣東劃入廣西(1965年6月),將海南獨立建省(1988年)等。
⑹ 廣東的歷史沿革
「粵」作為廣東簡稱,最原始的意義是指代華南百越(百粵),古文獻中「粵」和「越」互為通假,可隨意互調使用。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
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古人(馬壩人)。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閩、吳、越、楚國關系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系。《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系。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後,「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領50萬秦軍攻打嶺南;公元前214年,秦軍基本上佔領嶺南。隨即,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粵西有一部分屬象郡和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趙佗及其後的南越國,都與漢朝一樣實行郡縣制。 漢武帝平定南越後,漢朝將南越地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個郡。為了便於監督各郡官吏,漢朝又設立13個常駐監察機構,稱為「十三部」,其中設在蒼梧郡廣信縣(今廣東封開)的交趾部,專門負責糾核嶺南九郡。東漢末,交趾部改為交州,除監察權外,還擁有軍政大權,成為郡上一級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從郡縣二級變為州、郡、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交州轄下的整個南海郡(粵中、粵東),還包括蒼梧郡、和浦郡、荊州貴陽郡和揚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較秦代增置3個縣:揭陽、中宿(今清遠)和增城。
東漢末,赤壁之戰後逐漸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漢獻帝建安十五年),吳國的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騭把交州州治從廣信東遷番禺。264年(吳景帝永安七年),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鬱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唐朝中期潮州汕頭一帶曾經隸屬福建,屬閩州都督府和福建節度使等。756年(肅宗至德元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
五代十國時期,嶺南為南漢王劉氏占據,行政區劃基本上繼承唐朝的建制。南漢升廣州為興王府,在州縣稀疏的粵東和粵北,增置1府4州。南漢後期,全境共轄60州、214縣。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兩軍節度使劉岩立國,國都廣州。國號初名大越,年號乾亨,次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立國後,承襲唐朝典章制度,並大體沿用唐代官制。升廣州為興王府,在粵東和粵北增置一府四州。啟用幕府士人分領諸州,刺史不用武官,從而擺脫唐後期藩鎮割據之弊。仿唐制開科取士,擴大地方士人的仕途。大規模鑄銅、鉛兩種「乾亨重寶」。這是嶺南首次大規模造幣,促進了嶺南地區商品流通。積極開展對外商務活動;又與鄰國創造良好外交關系。南漢歷四主55年。南漢國的建立,促進了嶺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軍)、縣三級。今廣東省境包括廣南東路14州和廣南西路境內的7州,共61縣。宋朝對唐制有所繼承又有所調整。粵西及海南島裁撤8個州,而粵東、粵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漢所增置的4個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廣南路分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廣東大部分屬廣南東路,「廣東」即廣南東路的簡稱。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軍)、縣四級,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轉機構。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廣東道為廣東等處行中書省,並將海北海南道改隸廣東,廣東成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過去長期與廣西同屬一個大區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劃撥廣東統轄,結束了廣東以往隸屬不同政區的狀況,廣東省區域輪廓自此基本形成。終明之世,廣東設10府1直隸州,統轄7州75縣。其中,屬明代新置的有順德、從化、高明、饒平、惠來、大埔、普寧、澄海等22縣。這些新置的縣大多集中在粵東地區,基本形成當今縣制的分布格局。南澳島此前屬福建管轄,明萬曆三年(1575年),南澳島分屬福建,廣東,設南澳副總兵,即「協守漳潮等處駐南澳副總兵」,分廣東、福建兩營。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設南澳總兵,管轄閩南、台灣、粵東海域軍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島才劃給廣東。澳門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葡萄牙人借口船舶遭風浪波濤,請求借地晾曬貨物,並賄賂地方官員,取得澳門的賃居權 。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關分省、道、府、縣4級,但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所轄范圍與明廣東布政使司相同。清設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稱「兩廣總督」,初駐肇慶,清順治三年(1646),朱元璋後代在廣州稱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政權,僅存在40天。1746年(乾隆十一年)總督府移廣州。清代廣東省最南的轄境是南海諸島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屬於廣東省瓊州府的萬州管轄。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北宋時期中國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權,清政府更是經常派水師巡視。明清時期廣東北遷,有「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乾隆年間廣東、福建下南洋。
1842年,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香港(時屬新安縣)正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並開通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 ,1843年6月18日,在澳門附近的望廈村進行會談,7月3日,雙方在望廈村正式簽訂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又稱《望廈條約》 。1843年10月8日,由於英國的要求,中英雙方在廣州和香港繼續商談,又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又稱《虎門條約》 )。1844年10月中法兩國在廣州附近的黃埔(今廣州黃埔區)簽訂了《黃埔條約》 ;1858年6月27日正式簽訂中法《天津條約》,另有《和約章程補遺》,增開瓊州、潮州等六口 ,中美簽訂《天津條約》,增開潮州(後改汕頭)、台南為通商口岸 ;1860年8月,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佔領天津、大沽、登州、北海、廣州等處英軍,中國割讓廣東「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葡萄牙獲「永駐管理澳門」的特權 ,1898年6月9日在北京正式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1860年英國所奪占的尖沙嘴以外的九龍半島的其餘部分租與英國 ;1899年11月16日(光緒廿五年十月十四日),清政府與法國簽訂《廣州灣租界條約》,「中國國家將廣州灣(今湛江市)租與法國國家······定期99年。」法國把租借地范圍內的陸地和海灣,總稱為廣州灣。從此,廣州灣便成為法國的租借地。 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廣東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設珠江、東江、西江、北江、粵中、南路、興梅、潮汕、瓊崖等9專區,共轄7市98縣,廣州市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廣東省和廣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將北海市及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的懷集縣劃入廣東。1954年,廣東省改由中央直接領導,原由中央直轄的廣州市劃歸廣東省管轄。1955年,廣西的北海市和欽州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東省,並更名為合浦專區。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專區所屬各縣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1979年,原屬惠陽地區的寶安縣改設深圳市,原屬佛山地區的珠海縣改設珠海市,均由省直轄。廣東省直轄廣州、海口、汕頭、湛江、茂名、佛山、江門、深圳、珠海、韶關等10市,分設韶關、惠陽、梅州、汕頭、佛山、湛江、肇慶等7地區和海南行政區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轄14市、92縣、3自治縣。1981年,設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由海南行政區直接領導。1983年以後,開始實行市管縣、鄉鎮管村的新體制。1988年,中央政府將海南行政區從廣東省劃出,另設海南省;同年,廣東開始取消地區設置,另設18個地級市(後增加到21個地級市),全面實行地級市管縣體制、以及鄉鎮管村體制。
⑺ 請問廣州有多少年歷史
廣州有四千多年的文明史,在新石器時代,這里的「百越」人創造了嶺南地區的嶺南文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統一嶺南,設南海郡,郡治在番禹,轄4縣。郡尉任囂築「任囂城」至今已有2213年歷史。前206年,趙佗建立南越國,建築了「周十里」的趙佗城。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漢平南越國,分南越國土為南海等九郡,南海郡治在番禹。吳黃武五年(前226),孫權建立交、廣二州,合浦以南為交州,以北為廣州,廣州之名由此起。後梁貞明三年(917),清海軍節度使劉龑在廣州建立大越國,國號為漢,史稱南漢。清順治三年(1646),朱聿在廣州自立為帝,年號紹武,史稱南明。1921年2月15日,廣州市政廳成立,孫科任廣州市第一任市長。這是廣州建市之始。1938年10月21日,日軍佔領廣州,開始了長達7年的淪陷時期。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0月28日,廣州市人民政府成立,葉劍英任市長。1954年中央決定撤銷華北、東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等六大行政區,廣州市歸廣東省領導。1960年9月20日,廣州市開始實行「市管縣」的行政體制。 廣州古稱「楚庭」,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前9世紀的周朝,生活在這里的「百越之族」就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來往甚密,當地人以「楚庭」來紀念這種友誼,這是廣州最早的名字。
⑻ 廣州有多少年的歷史
大約有2220年。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解放前舊稱省城。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緣,西江、北江、東江水道在此匯合,瀕臨南中國海,珠江入海口,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優越,廣州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廣州是全國著名的華僑之鄉,也是全國華僑最多的大城市。2007年,廣州市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和歸僑、僑港澳眷352.35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106.08萬人,港澳同胞87.72萬人,分布在世界眾多國家和地區;市內歸僑1.68萬人,僑港澳眷屬156.87萬人。
中文名稱: 廣州
外文名稱: Guangzhou、Canton
別名: 五羊城、羊城、穗城、花城
行政區類別: 省會城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南
下轄地區: 越秀、荔灣、天河、海珠區等
政府駐地: 越秀區
電話區號: 020
郵政區碼: 510000
地理位置: 珠江三角洲
面積: 市區面積3,843.43平方公里
人口: 1018.2萬人
方言: 廣州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黃埔軍校舊址、沙面建築群、白雲山風景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等
機場: 新白雲機場
火車站: 廣州站、東站、北站、西站、南站
車牌代碼: 粵A
城市地標: 五羊塑像、中山紀念堂、海珠橋
市花: 木棉花
市鳥: 畫眉鳥
著名高校: 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
目錄
城市簡介
歷史沿革羊城傳說
文物古跡
地理環境地理方位
氣候環境
自然條件
文化藝術嶺南文化
行花街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騎樓—建築風格
西關古老大屋
曲藝戲劇
行政區劃
外籍人士經濟環境
對外開放重點區域
農業
工業
外貿
商業
旅遊業
金融保險業
房地產業
電信業
廣州經濟開發區
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
廣州科技成果轉化平台
交通運輸海運
鐵路
公路
高速公路
公交
地鐵
摩托車
空運
對外交流
科學教育
城市建設城市地標
城市媒體
飲食文化餐飲簡介
特色小吃
娛樂簡介
餐飲名店
酒吧
旅遊景點爬山休閑
博物館、歷史遺址、烈士墓園景點
游樂場景點
動物園景點
最佳旅遊時間
歷史名人
歷任市長
廣州2010亞運會城市簡介
歷史沿革 羊城傳說
文物古跡
地理環境 地理方位
氣候環境
自然條件
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行花街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騎樓—建築風格
西關古老大屋
曲藝戲劇
行政區劃
外籍人士 經濟環境
對外開放重點區域
農業
工業
外貿
商業
旅遊業
金融保險業
房地產業
電信業
廣州經濟開發區
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
廣州科技成果轉化平台
交通運輸 海運
鐵路
公路
高速公路
公交
地鐵
摩托車
空運
對外交流
科學教育城市建設
城市地標 城市媒體飲食文化
餐飲簡介 特色小吃 娛樂簡介 餐飲名店 酒吧旅遊景點
爬山休閑 博物館、歷史遺址、烈士墓園景點 游樂場景點 動物園景點 最佳旅遊時間歷史名人歷任市長廣州2010亞運會展開 編輯本段城市簡介
廣州(漢語拼音:Guǎngzhōu,郵政式拼音:Kwangchow,耶魯拼音:Gwóngjàu,粵拼:Gwong² zau1;官方外文名稱為Guangzhou,傳統外文名稱為Canton),簡稱穗,別稱羊城、穗城、穗垣、仙城、花城;古稱番禺或南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型城市、五大國家中心城市之一,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廣東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中心,交通樞紐。中國南方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繼上海,北京之後的中國第三大城市。 廣州地處中國南方,廣東省的東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合處,瀕臨南中國海,東連惠州市博羅、龍門兩縣,西鄰佛山市的三水、南海和順德區,北靠清遠市的市區和佛岡縣及韶關市的新豐縣,南接東莞市和中山市,隔海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相望,地理位置優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稱為中國的「南大門」。廣州市是2010年第16屆亞洲運動會的舉辦城市。 特色語言:廣州話(或稱白話、粵語或廣東話) 通行語言:廣州話 英文名稱:(Cantonese) 城市地標:廣州塔(海心塔) 五羊石像 中山紀念堂 鎮海樓 中信廣場 琶洲國際會展中心 廣州雙子塔 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 廣州南站 城市美譽:全國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 廣州
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際花園城市等。 行政區域:越秀區、天河區、白雲區、荔灣區、蘿崗區、黃埔區、海珠區、番禺區、花都區、南沙區、增城市、從化市 經緯度:市中心位於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3度15分53秒。 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省稱:廣東省(Guangdong Province) 政府:廣州市政府位於越秀區。現任市委書記張廣寧,現任市長萬慶良。 面積:全市面積7,434.4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843.43平方公里。2009年末建成區面積(不含縣級市)達到935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北京 海拔:全市平均海拔11米,天堂頂為廣州市內最高點,海拔1210米。 人口 :全市人口1035萬人(2009年末統計),比上年末增長3.0%。出 廣州夜景
生率為9.45%,低於全省(11.96%)2.51個千分點;死亡率為 4.20%,低於全省(4.66%)0.46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25%,低於全省(7.02%)1.77個千分點。 民族:全市漢族人口為1020.3萬人,占常住總人口的98.58%。少數民族人口為14.7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1.42%。 宗教:廣州市主要宗教信仰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時間:北京時間(中國標准時間) UTC+8 地區經濟運行情況:2009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112.76億元,同比增長11.5%,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完成增加值172.55億元、3394.65億元和5545.56億元,分別增長3.9%、8.8%和13.6%。2010上半年廣州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886.01億元,同比增長13.6%,繼續保持內地城市第三位。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廣州(7張) 廣州 鎮海樓
是始建於公元前214年,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廣州最早建城時的名字叫任囂城。早在公元前九世紀的周代(即周夷王八年),這里的「百越」人和長江中游的楚國人已有來往,建有「楚庭」,這是廣州最早的名稱。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後建南海郡,郡治「番禺」,即今天的廣州)。公元226年,孫權為便於統治,將交州分為交州和廣州兩部分,「廣州」由此得名。直到1921年成立市政廳,特指廣州這座城市。 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漢唐以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宋元時期,義大利旅行家鄂多立克說廣州已經比當時世界著名商貿城市威尼斯大三倍。清朝閉關鎖國時廣州是中國唯一對外開放的港口,壟斷全國外貿,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廣州十三行管理廣州港。 廣州是中國近代和現代革命的策源地。著名的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黃花崗起義、廣州起義均發生在廣州。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黃埔軍校,曾經三次建立了臨時政權。毛澤東在這里創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了大批革命骨幹力量。張太雷、葉挺、葉劍英等在這里領導了廣州起義,並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權「廣州公社」。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1992年曾邦哲於首屆全國中西醫學比較研討會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了系統醫學概念與模型。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彭湃、馬思聰、鄒小楊、谷希雲、余德超、鍾傑武等也曾來廣州傳播先進文化。 1982年國務院宣布廣州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羊城傳說
廣州又稱「五羊城」、「穗城」。 廣州的別名有一個美麗的故事,傳說周朝時廣州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一天南海上空飄來五朵彩色祥雲,上有騎著仙羊的五位仙人,仙羊口中銜著五色稻穗。仙人把稻穗賜予百姓,並祝福此地永無飢荒。仙人離去後,五隻仙羊因為依戀人間而留了下來,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為感謝五位仙人,在他們留守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五仙觀」,觀中有五仙的塑像,伴以五羊石像。越秀公園內既有「五羊雕塑」,此傳說已經被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所應用。
文物古跡
廣州的文物古跡眾多。現有國家、省、市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共219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9處。中山四路一帶先後發現了秦漢造船遺址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其中南越國宮署遺址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目前,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南越國水閘遺址等三處南越國史跡正聯合申報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地理方位
廣州市中心位於北緯23度06分32秒,東經113度15分53秒,地處中國大陸南部,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緣。廣州瀕臨南海,鄰近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南大門。廣州屬丘陵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北部和東北部是山區,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中國的第三大河——珠江從廣州市區穿流而過。
氣候環境
廣州地處北溫帶與熱帶過渡區,橫跨北回歸線,年平均溫度22℃,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8.5℃,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13.3℃,極端最低溫度0℃,最高溫度39.1℃。屬南亞熱帶季風氣侯,氣候宜人,是全國年平均溫差最小的大城市之一,具有溫暖多雨、光熱充足、夏季長、霜期短等特徵。全年水熱同期,雨量充沛,利於植物生長,為花團錦簇的「花城」廣州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年均降雨量為1982.7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68%。全年中,4至6月為雨季,8至9月天氣炎熱,多台風,10至12月氣溫適中,是旅遊的最佳季節。
自然條件
廣州目前已發現50多個礦種,其中礦點17處。植物種類達數千種。野生動物約有210多種。廣州水域面積7.44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約10%。從化一帶有豐富的地下溫泉,水溫攝氏50℃-70℃,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糧食作物以秈稻為主,一年兩熟。經濟作物以蔬菜、水果、花卉等為主。廣州是「水果之鄉」,主要產荔枝、龍眼、香蕉、菠蘿、木瓜、楊桃等。廣州的花卉和盆景遠近馳名,以陰生觀葉植物、高檔盆花、鮮切花、嶺南盆景為主。陰生觀葉植物佔全國市場一半以上,一品紅等盆景已成為全國性的生產基地,盆景遠銷歐美等海外市場。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普通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一枝梅花。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⑼ 廣州有什麼歷史文化
文化藝術
嶺南文化
廣州是國務院頒布的全國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名勝古跡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鎮海樓、六榕寺、南海神廟、五仙觀、懷聖寺、陳家祠、聖心堂、三元宮等,都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見證。 廣州,融匯中外文化之精華,形成了獨特的嶺南文化。嶺南畫派、嶺南建築、嶺南園林、嶺南盆景、廣東音樂、粵劇、粵菜、粵語以及城市景觀、生活習俗等,都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風格。
行花街
廣州又叫花城,廣州人愛花。有錢人家幾千上萬元一盆的進口花卉也會買上幾盆。普通人家也要歲朝清供一盆金橘、幾株水仙,一枝梅花。除夕夜一家老小行花街是傳統,也是廣州市民的重頭戲。
行花街也就是逛迎春花市,年前3、4天開始,除夕達高潮便結府都要花大力氣予以布置。花市開市後,華燈初上時(實行交通管制),行花街的人就摩肩接踵而至,8、9點鍾後人如潮湧,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行花街嘈雜擁擠,難免磕磕碰碰,但人們全都彬彬有禮,格外謙讓與寬容,滿臉都是笑意和喜悅。一般前幾天多為外省人,因為絕大多數外省人要看央視年歡晚會。年三十逛完花市後常常去嘆夜茶,花市鮮花爭奇斗艷,品種繁多。
行花街顧名思義主要是逛和欣賞,買肯定要買一點,可多可少,以示吉祥如意。所以,情侶們雙雙穿梭花市最多也就買一兩枝玫瑰、銀柳、百合;而家庭多選擇傳統的本地金桔、富貴竹、桃花、發財樹、紅運當頭等。
西關小姐與東山少爺
西關在老廣州城的西門以外,東山則在東門以外,兩者遙遙相對。歷史上,兩地形成的文化特點,有著明顯的差異。西關地勢低窪,水鄉澤國,河涌如網,人口稠密,是繁華鬧市區。 廣州有句俗諺,「東山少爺,西關小姐」,意思是:東山是權門顯宦的聚居地,出入的多為官家子弟。東山洋樓,是民國初年一些華僑和軍政官僚在廣州市東山新河浦、恤孤院路等地興建的仿西洋別墅,引來達官貴人聚居。「東山少爺」就是由此而來;而西關是商業繁華區,出身富商之家的小姐,花飛蝶舞。這里的女孩子是地道的大家閨秀,她們纖細的身段,軟軟的粵語,受過良好教育,有的還會些手工,尊敬長輩,擁有中國的傳統美德。花園式洋房與西關大屋,權力與財富,現代與傳統,各分東西,相輔相成。
騎樓—建築風格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廣州近代建築的發展經歷了西洋建築的移入、傳統建築的復興以及現代主義建築的傳入等若干階段。西洋建築在廣州便有了以下類型,如天主教聖心堂(石室)一類的宗教建築;如廣州郵務管理局大樓、粵海關大樓、市府大樓、省財政廳大樓、省總工會大樓一類的公共建築;如西關大屋、竹筒屋以及東山花園洋房、小洋樓一類的住宅民居建築;如中山紀念堂、海員亭一類的紀念性建築;還有如愛群大廈、南方大廈、市銀行大樓、省銀行大樓、新亞大酒店以及遍布廣州各主要商業街道(騎樓商業街)的商業騎樓建築。其實,商業騎樓建築最早見於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後來才流行歐洲,近代才傳至世界各地的。皆因商業建築中的"騎樓"部分是在樓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築,在馬路邊相互聯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長廊,長可達幾百米乃至一兩千米以上。廣州有"五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之說,因而"騎樓"正好適應這種氣候特點,一時風靡整個廣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廣州街景的主格局。」「騎樓」建築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業街道較為集中。而西濠口一帶的"騎樓"氣魄最大:新亞酒店、南方大廈、愛群大廈等均為廣州初期"騎樓"建築中的佼佼者。上世紀60年代以後,廣州新建的商業街區已很少採用這種形式了。
西關古老大屋
西關,是老廣州人對市中心荔灣區內北起西村,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這一帶的稱呼,這里古時位於廣州城的西門外。這一帶有許多典型的傳統舊屋,人稱「西關古老大屋」。 這些老屋過去多是豪門富商的住宅,高大明亮,廳堂結合,裝飾精美。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這種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卷等,有通風、防火、排水、採光、曬晾、交通、栽種花木等功能。 西關古老大屋現存數量已從清末民初鼎盛時期的800多間變成不到100間,其中較值得參觀的有十三甫正街15號的大屋。
曲藝戲劇
著名編劇唐滌生主條目:粵曲、粵劇、南音和鹹水歌
粵劇,源自南戲,廣泛流傳於兩廣、港澳和海外華人社區,在廣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清朝解禁粵劇後,粵劇藝人在廣州黃沙成立八和會館,此後廣州逐漸成為粵劇活動的中心之一,民國時期達到繁盛的頂峰,並且內戰時一批粵劇藝人遷往香港。建國後一度由於文革受到摧殘,但改革開放後再次得到重視,重新於1980年代至1990年代蓬勃發展。
在廣州的粵劇著名劇目有:《帝女花》、《紫釵記》、《牡丹亭驚夢》、《雙仙拜月亭》《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香羅冢》、《紅了櫻桃碎了心》、《血染海棠紅》等。廣州歷來的粵劇劇團有覺先聲劇團、廣東省粵劇團、廣州粵劇團、廣州紅豆粵劇團等等,而粵劇名伶有:薛覺先、馬師曾、靚次伯、梁醒波、新馬師曾、芳艷芬、紅線女、郎筠玉、羅品超等。
⑽ 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廣州的歷史
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
1、文學
東漢,廣州漢議郎學者楊孚寫出了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產專著《異物志》,是廣東最早著書立說的學者。
宋代,珠三角成為嶺南文學中心,廣州的崔與之、李昴英是有全國影響的人物,崔與之更是開嶺南宋詞之始。
明代,廣州以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詩社為代表的文人社團盛行,代表人物有孫蕡、黃哲、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鄺露、陳子壯、黎遂球等。
清代,廣州出現了以「嶺南三大家」和「嶺南七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包括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程可則、王邦畿、方殿元、方還、方朝、張維屏、梁鼎芬等,使嶺南詩壇與中原、江浙詩壇三足鼎立。「嶺南三大家」的詩作在清代詩壇享有極高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居於重要地位。
2、繪畫
嶺南畫壇從明清起有較大發展,人才輩出,廣州有林良、顏宗、何浩、張譽、黎簡、謝蘭生、羅天池、居巢、居廉、蘇六朋、陳璞等。
20世紀初,在廣東產生了「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均為番禺人。他們在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東洋、西洋畫法,自創一格,著重寫生,章法、筆墨不落陳套,色彩鮮艷,學者甚眾,與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為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畫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盧傳遠、何香凝、方人定、伍嘉陵、黃獨峰、司徒奇、何磊、黎葛民、黃幻吾、黃少強、陳凝丹等。另外通草畫是19世紀起源於廣州的一種繪畫藝術。
3、工藝
「三雕一彩一綉」是廣州傳統工藝美術的主要代表,即廣州象牙雕刻、廣州玉雕、廣州木雕、廣彩、廣綉。
廣雕還包括廣州欖雕、石雕、磚雕、骨雕、貝雕等。清代以來,廣州工匠根據西方客戶的要求,選擇各種名貴材料,精鏤細刻,形成了新穎、生動逼真、精巧細膩的廣雕藝術品,更成為朝廷貢品,故宮博物院均有收藏,代表人物有陳祖章、翁昭、翁榮標、李定寧等。
廣彩是廣州特有的釉上彩瓷工藝品,已有300多年歷史。作為外銷瓷,廣彩在清代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有「世界官窯」之稱,歐洲許多國家的皇室用瓷都是廣彩瓷品。
廣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成為朝廷貢品,到明代中期已揚名海外,18世紀風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有收藏,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綉的優秀作品。
4、園林
在18至19世紀初期,廣州海珠區、西關一帶曾涌現出由十三行商人興建的規模宏大、雍容華麗的私家園林,包括潘家花園、伍家花園、海山仙館在內的眾多名園,被稱為「行商庭園」。它們不僅是嶺南園林的巔峰之作,還引發了清代時期歐洲各國模仿「中國式」園林的盛況。
廣州現存的清代古典式嶺南園林有餘蔭山房,是嶺南四大園林之一。
5、民俗
廣州迎春花市在南漢時就已有之,到19世紀中葉,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幾天舉行,花木湧入城市,十里長街,市民結伴「行花街」,熱鬧非凡,越辦越旺,發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城市都有此俗。
廣州民俗還有飄色、醒獅、龍獅、鰲魚舞、黃閣麒麟舞、市橋水色、魚燈、乞巧、鳳舞、八音鑼鼓、木魚書、龍舟、北帝誕、生菜會、波羅誕、鄭仙誕、金花誕、何仙姑誕等。
(10)廣東文化歷史多少年擴展閱讀: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
廣州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從公元三世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唯一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