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京劇屬於巴蜀文化嗎
此外,巴蜀文化還包括各種文學造詣,從古代的司馬相如,揚雄,到宋代的三蘇。從近代巴金到郭沫若,四川文人一直專注於創新文學題材和體裁。而且風格千變萬化,人物各異,世人對他們的評價更是可圈可點。
我們看到,雖然從早期到現在被殺了這么多人,但最奇怪,最值得研究的還是天文,易學,中醫,文學等,這些巴蜀文化原有的特點並沒有因為明末的殺戮而改變。直到清代和近代,他們還是這樣一個傳統。另一方面,四川地處偏遠,彷彿也是主流之外的持續認識。
清末,張之洞到四川創辦尊經書院,被許多人視為近代文翁。其實,中國本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在《詩經》時代,似乎所有的人都是詩人。弦歌之聲不絕於耳,它伴隨著讀者的行為特徵。至少,在唐宋時期,我們還是一個輕歌曼舞的民族。當對詩文的追求與「名士」聯系在一起時,傳統其實已經發生了變化。
然而,正是這些不專攻經史的人,卻成了傳統文化最有力的捍衛者。
事實上,四川人對所謂「國學」的重視,在清末民初可能在全國絕無僅有。
清朝末年,有十幾個省設立了古學堂,但有的在1911年以前被省咨議局撤銷,其餘的在民國清朝以後被中央正式停辦。唯獨四川沒有撤銷,還極力抗拒教育部的指示,改換各種名稱,並以「國學」的名義維持,直接與今天的四川大學銜接。
「獨特」的代價,很多時候意味著「骯臟」,讓四川人對別人脫口而出「蔑視」,十分敏感。任鴻雋是浙江人,曾任四川大學校長,而妻子陳衡哲是湖南人,不習慣四川的生活。她說話不小心傷害了四川人,引起軒然大波。
之後,連四川學生李思純也出來發言,諷刺陳衡哲雖然是「洋奴」,但得到的只是西方文化的表達。甚至,他抨擊老友任鴻娟學識不夠,無法贏得社會的信任。最終,任先生不得不辭去川大校長一職,以求和好。這種激烈的反應,多少帶著前述「打老陝西」的味道,並透露出四川人的微妙心態:。
「在害怕被視為『異國他鄉』的表象下,隱藏著四川長期被視為偏僻之地的事實。」
B. 巴蜀文化包括哪些
「蜀道」文化:
(1)四塞之國
巴蜀盆地在地形上為「四塞之國」,古代交通甚為困難,故李白發出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感嘆。這一封閉地形對巴蜀文化作為農業文明所必然帶來的封閉性肯定會有較大影響。但正是因為如此,又反過來激勵起巴蜀先民向外開拓、努力改善自身環境的決心和勇氣。於是,環境與文化相交融,造就了巴蜀先民封閉中有開放、開放中有封閉的歷史個性。隨著時代的推移,開放和兼容終於成為巴蜀文化最大的特色。
巴蜀文化同秦隴文化的溝通,最大的障礙是北方的高山——秦嶺。但巴蜀先民以驚人的勇氣,創造了高超的棧道技術,打破了盆地地緣的封鎖,克服了狹隘的封閉性。蜀王派遣五丁力士開道,迎接秦惠文王所送金牛和五個美女的神話故事,就是上古時代開山通道進行文化交流的生動體現。棧道是巴蜀人的一大發明。司馬遷認為巴蜀「四塞之國」的封閉性是靠「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來達到開放的,這是很精到的史家眼光。
逢山必須開道,遇水必須造橋,古蜀先民為了突破封閉,在發明了棧道的同時,又發表了笮橋。笮橋即繩橋,有多種類型,至今尚可見到的藏區的溜索和編網的藤橋,岷山上的竹索橋,滇西北的編網篾橋,都江堰早期的珠浦橋以及攀枝花早期的鐵索橋,都是巴蜀先民向外部世界開放的智慧體現。
(2)南方絲綢之路:
遠在四千年前,四川盆地就存在著幾條從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緬甸、印度地區的通道。一些重要的考古發現,如三星堆出土的海貝、象牙,大溪文化的海螺和象牙,茂汶和重慶塗山出土的琉璃珠,都不是本地所產,而是來自印度洋北部地區的南海,這些都充分證明巴蜀先民與南方世界有所交通和交流。漢武帝時,張騫在大夏發現邛竹杖和蜀布的故事,說明巴蜀到印度(古身毒國)再到西亞早就存在一條通道。
這條通道,現代史學家沿用「絲綢之路」稱呼的慣例而稱為「南方絲綢之路」。
南方絲綢之路主要有兩條線路:一條為西道,即「旄牛道」。從成都出發,經臨邛(邛州)、青衣(雅安)、嚴道(滎經)、旄牛(漢源)、闌縣(越西)、邛都(西昌)、葉榆(大理)到永昌(保山),再到密支那或八莫,進入緬甸和東南亞。這條路最遠可達「滇越」乘象國,可能到了印度和孟加拉地區。
另一條是東道,稱為「五尺道」。從成都出發,到僰道(宜賓)、南廣(高縣)、朱提(昭通)、味縣(曲靖)、谷昌(昆明),以後一途入越南,一途經大理與旄牛道重合。根據目前所能見到的文獻資料,最早走這條線路的古蜀先民的知名人物是秦滅蜀後南遷的蜀王子安陽王。安陽王率領兵將3萬人沿著這條線路進入了越南北部紅河地區,建立了甌駱國,越南歷史上又稱之為「蜀朝」。
(2)巴蜀文化元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巴蜀文化特色:
(1)文化地理區域:
巴蜀是一種特定的稱謂,如今已分為巴和蜀。在戰國以前,巴與蜀是分稱的,涇渭分明。「巴」的古義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區域為重慶、川東及鄂西地區,涵蓋陝南、漢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義為「葵中之蠶」,主要地理位置涵蓋四川盆地中西部平原地區。由是觀之,巴蜀的核心區域即為如今的四川省和重慶市。
(2)形成過程:
濫觴於商代,見名於春秋,主體氣質成於秦漢,巴的進取與蜀的兼容由此合二為一,秦漢以後逐漸融入中原文化,搖曳而生姿,經歷代而飄然不散,是一片可以遮蔽天空的星雲,和而未合,惜乎未能聚攏成星體,過去不能,現在不能,未來亦難能。
(3)文化特點:
總體上,巴蜀文化綿長久遠、神秘而燦爛,可坐享天成,亦可以行卒而生;可無為逍遙,更因刀劍而存。文化上兼容儒釋道,以道,注川人風骨;以儒,舉川人仕進;以釋,去川人彷徨;進退之間,死生契闊。
C. 中國文學中的巴蜀元素包括哪些
巴蜀文化,指四川省、重慶市的文化。巴文化以重慶為中心,巴人在夷城(今湖北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境內)建立了巴國第一個首都。後活動於重慶全境、湖北西部、四川東部、陝西南部及貴州北部地區。蜀則由三個古族融合而成,後成為西周封國,傳『蜀與夏同源』及『禹興於西羌』等。含川西、陝南、滇北一帶。巴、蜀交融已是戰國之後。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已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
D. 巴蜀文化在中國顯得很獨特,它究竟有什麼樣的特點
羅志田教授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在中國近代文化史與中外關系史的領域中,研究成果尤為顯著,在我國極具影響力。
而在他獨特又深刻的視角中,巴蜀文化也呈現著不同的色彩。由於,他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一開始並不能認清作為巴蜀文化的獨有特色,直到與一位游遍中國的美國老師進行交談後,才逐漸了解到:原來四川人極為獨立。巴蜀地區的人們,很有自己的見解,不會輕易地人雲亦雲,而巴蜀文化也是如此。
現今,這個人人都急匆匆趕著走路、忙著做事的時代,說不定,這便是中國僅有的一個講究安逸的大城市了。對於那些要把賴湯圓、龍抄手做成麥當勞式聯鎖店的市場思維來說,慢慢悠悠恐怕已是落伍的表現,但對於不一定事事模仿的獨立思維而言,能在匆忙的時代緩步徐行,或許也是一種自信的表現。
E. 人們常說巴蜀文化,那麼巴文化和蜀文化有什麼區別
就古文化區而言,蜀文化、巴文化和楚文化依次分布在長江中上游。他們依託長江,輻射到長江南北。北黃河文化、南滇文化、嶺南文化相互交流、激盪、融合,為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特別是長江流域的大規模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流異源的巴蜀文化
共生融合的巴楚文化
巴楚文化主要是指巴文化與楚文化在原巴和後楚地區的共生和相互融合,是一種半巴半楚或巴楚兼而有之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巴楚文化主要是該地區的一種民族民間文化,形成時間不早於戰國中期(公元前361年)。從這個角度來看,巴楚文化可以看作是在楚國統治下吸收了大量楚文化因素的巴文化。
F. 近在眼前的巴蜀文化元素有哪些
巴蜀是一種特定的稱謂,如今已分為巴和蜀。在戰國以前,巴與蜀是分稱的,涇渭分明。「巴」的古義為「吞食大象的巨蟒」,中心區域為重慶、川東及鄂西地區,涵蓋陝南、漢中、黔中和湘西等地;「蜀」的古義為「葵中之蠶」。那麼,我們一起來 巴蜀文化 看看吧!
G. 巴蜀文化與巴渝文化有什麼區別具體是什麼文化
巴蜀文化,華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四川盆地中成都的蜀和重慶的巴所代表的文化。蜀文化以成都為中心,包括盆地西部及陝南、滇北一帶。傳說,早建有地方政權,至公元前 316年為秦所滅。考古發現,商至西周時,蜀人與黃河流域民族即有文化交流。出土商代後期陶器如深腹豆形器、高柄豆、小平底缽等,雖具地方特色,但銅鏃、銅戈、銅矛卻為黃河流域常見器形。出土的西周至春秋的玉石禮器與中原所出者一致。巴文化最早源於湖北西南的清江流域,後活動於盆地東部及附近地區。西周時,建有巴國,受蜀影響,始有較高水平的農業。後與蜀同時為秦所滅。代表巴文化特徵的有出土戰國時的圓刃折腰鉞,短骹式弓耳矛及甑、釜、鍪配套的銅容器。 巴蜀兩地相距較近,交流方便,兩地出現的船棺葬、扁莖無格柳葉劍、銅器紋飾中出現的虎紋則代表巴蜀文化的共同特徵。銅兵器和銅印上的各種符號可能是一種地方文字。巴蜀文化除接受中原與楚文化影響外,它還影響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 渝指重慶市的簡稱。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H. 巴蜀先民一直籠罩在神秘之中,那裡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
巴蜀文化歷史悠久,並且具有獨有的特性和區域性。
巴蜀文化是中國從古至今延續的一種具有神秘色彩的文化。不僅歷史悠久,在歷史的連續性上面非常有區域化的特性。縱觀整個巴蜀文化在歷史中的地位,是擁有值得對於西部開發過程中有著研究和利用的價值,它也構成了川蜀獨有的文化。中國文化是一個穩定的文化,巴蜀文化也遵循了這個道理,他在整個歷史長河中保持著自己獨有的穩定性。也擁有著自己的區域特點,於其他的中原文化截然不同。
巴蜀文化在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中整體轉型和超前精神,使他的社會根基同川蜀的人一樣,具有冒險的精神。巴蜀精神和川人的完美性和穩定性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在改革開放大潮中具有了重要的價值,通過巴蜀文化研究,對於巴蜀文化的開放性在封閉的中華文化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對於社會結構轉型的阻礙能力和封閉性習慣的更新能力更大意義上起到了突破創新的作用。
總體來說,巴蜀文化是中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國四川和重慶利於文化的代表。川蜀文化在歷史過程中與中原文化能夠更好的融合,進而發展成新的巴蜀文化,這和中國獨有的文化改革是分不開的。巴蜀文化的藝術性風格比較獨特,裡麵包含了四川等獨有的地域性特點,也是勤勞文化溝通的方式。整體來說,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有著緊密的聯系,生活在川蜀地區的人能夠利用自己的聰明與祖先流傳下來的信息,形成獨有的巴蜀信息和文化,也表明了中國老百姓的智慧,同時巴蜀文化也就充滿了生機和濃厚的韻味。
I. 為何有巴蜀文化的說法,巴文化和蜀文化一樣嗎
因為巴蜀文化他們是兩種文化,這兩種文化雖然都與四川有著深厚的關系,但是他們在四川內部又有著自己鮮明的特色,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地域文化,而巴文化和蜀文化之間,他也有著自己的差異性。這種具體的差異性就表現在他們各自生長和繁衍的土地之上,巴文化他最早源自於重慶一代,也就是長江三峽一帶吧,而蜀文化則是在成都平原這附近為主。但是最終這兩種文化殊途同歸都會成了獨具特色的四川代表文化,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主要的組成部分,為我國的文化發展貢獻出了許多不可估量的力量。
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待巴蜀文化,那就是巴文化作為一種水域文化,而蜀文化可以看作是一種內陸文化。這兩種文化的融合發展反映的是一種水陸文化的融合發展,它體現了獨具特色的四川文化魅力,也正是在這種文化的推動之下,才讓巴蜀文化逐漸成為了四川文化的代表性文化,也更加的被其他地方的人們所知道,逐漸讓四川這座美麗的城市呈現在人們的視野面前。
J. 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有哪些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這幾千年中,我們誕生了無數優秀的文化。而在我們現在也有一些地方能夠體現出曾經的文化,像山東的博物館裡面在訴說著齊魯文化,像湖北的博物館,它裡面在訴說著荊楚文化。而四川一帶的博物館中,裡面可以看到它所代表的巴蜀文化。其實准確來說,巴蜀文化應該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的混合,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已經造成了兩種文化相互交織缺一不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人們的生活態度,文人作品以及優越地理位置影響。
巴蜀一帶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重慶和四川一帶,在古代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如果要前往西南的國家,就必須經過這里就會沿途帶來很多的異域文化,這些也是巴蜀文化獨特之處也是其他文化沒有擁有的地方。巴蜀文化與3齊魯文化等等共同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文化,也是人類的主要發源地之一,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候人們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