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轍的【龍川別志】,這里的龍川指哪裡呀
你好,龍川別志是他晚年隱居循州龍川時所寫的筆記。
PS:循州即古龍川縣,是嶺南最早設置的古縣城,又是廣東省首批公布的十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稱龍川城,後稱循州城。民國30年(1941年)為紀念龍川首任縣令趙佗,教育會通過改名為佗城。
參考資料:http://ke..com/link?url=_Btx2sA2Y2e9KFmcXmK
B. 龍川在哪
龍川簡介龍川縣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屬於河源市管轄。龍川有著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是廣東歷史最悠久的四個古縣之一。南越國創始者趙佗曾為龍川首任縣令,以趙佗命名的龍川古縣城「佗城」至今遺留有趙佗使用過的「越王井」等遺跡。龍川有著濃厚的客家習俗,有著獨特的客家菜、客家古建築和客家民間藝術,是一個典型的純客家縣旅遊龍川地處山區,森林覆蓋率達71%,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較著名的景點有霍山,楓樹壩水庫,合溪溫泉,梅子山礦泉山莊,水坑生態風景區,東江飄流等。縣內的佗城鎮是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有南越王趙佗的眾多遺址,人文景觀也非常豐富,較著名的景點有越王井、越王廟、正相塔、孔廟等。龍川在清朝時的舊八景為太乙仙岩、嶅湖秋月、合溪溫泉、龍台晚眺、龍潭飛瀑、嶅峰雪齊、梅村舟橫、東山暮鍾。文化龍川的文化是以客家文化為重點的,客家山歌、打馬燈、舞龍舞獅等都是傳統的客家民間藝術,在節慶習俗、婚喪習俗中保留了濃厚的客家傳統色彩。在建築藝術方面,主要以圍龍屋和四角樓等最具本地特色,和本地的客家菜、民間藝術、民間習俗一起,是傳統客家文化的精髓。傳統建築龍川最有特色的建築是圍龍屋和四角樓,這兩種建築都大量散布在鄉村間,是1949年之前富貴人家和大戶人家的屋宇。龍川典型的圍龍屋是由中間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對稱半圓型分布圍屋組成,前面為半圓型魚塘與圍龍屋形成一個圓形,通常是由一個家族住在裡面。而四角樓的特點是房屋四角建有高層四方炮樓,樓四角均有槍眼,該樓的防衛性能極好。客家美食龍川的菜系屬於客家菜,是廣東菜的四大流派之一,又稱東江菜,其特點是偏重「肥、咸、熟」,講究主料、原汁原味和鄉土氣息,充滿田園風味,其中比較有特色的代表菜為:東江釀豆腐、東江鹽焗雞、佗城豆腐丸、車田豆腐、車田田螺湯、燉豬肉湯。龍川的土特產有老隆牛筋糕、柿餅、雅寄米酒、客家黃酒
C. 廣東最值得去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哪裡,當地有什麼特色
第一座:高州
高州市,是茂名市代管縣級市,在古代高州一直是郡(高興郡、高涼郡、南潘郡)、州(高州、潘州)、府(高州府)、路(高州路)的治所,明清時期的高州府一直是廣東下四府之首。
第二座:連州
連州市, 是清遠市代管縣級市,在古代連州一直是郡(小桂郡、宋安郡、陽山郡、熙平郡、連山郡)、州(連州、桂陽州)、路(連州路)的治所。清朝時期,連州升為直隸州,直屬廣東布政司;連山則升為綏瑤直隸廳。
第三座:新會
新會區,是江門市轄區,古稱岡州。在古代新會一直是郡(新會郡)、州(封州、允州、岡州)、治所。
第四座:平海
現在的平海,只是一個鎮——平海鎮,隸屬惠州市惠東縣管轄。歷史上的平海其實也不大,明朝時期實行「衛所制度」,在今平海鎮地域設置平海所(千戶所),清朝時期改設平海司。現存平海古城。
第十三座:英德
英德市,是清遠市代管縣級市。英德在古代一直是郡(真陽郡)、州(英州)、府(英德府)、路(英德路)的治所。
第十四座:海豐
海豐縣,隸屬汕尾市管轄。海豐縣是潮汕地區中最接近珠江三角洲的縣,而且海豐縣是分了又分。清朝雍正時期,海豐縣劃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設置陸豐縣;1988年3月成立汕尾市,海豐縣劃出沿海7鎮為汕尾市城區;2011年2月,劃出海豐縣的鵝埠、小漠、鮜門、赤石四鎮設立深汕特別合作區。
第十五座:東莞
東莞市,是廣東省21個地級市之一。於東晉時期,東莞始立縣,初名寶安。唐朝時期寶安縣更名東莞縣,縣治置於涌(今莞城街道)。南宋時期,分東莞香山鎮設立香山縣(今中山市、珠海市和澳門)。
第十六座:惠州
惠州市,是廣東省21個地級市之一。惠州處在客家文化、廣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匯地帶,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並蓄。秦朝時期今惠州地域設置有傅羅縣,漢朝時期改稱博羅縣。五代十國時期循州析置禎州,宋朝時期禎州改名惠州。惠州在古代一直是郡(博羅郡)、州(惠州、循州)、府(惠州府)、路(惠州路)的治所。
第十六座:惠州
廣東省原來是有16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後來惠州升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因此現在廣東有15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D. 廣東河源龍川共有幾個鎮
龍川縣(截至2015年)轄24個鎮:老隆鎮、佗城鎮、義都鎮、黃布鎮、鶴市鎮、紫市鎮、通衢鎮、登雲鎮、豐稔鎮、四都鎮、鐵場鎮、龍母鎮、田心鎮、黃石鎮、黎咀鎮、車田鎮、赤光鎮、回龍鎮、新田鎮、岩鎮鎮、麻布崗鎮、貝嶺鎮、細坳鎮、上坪鎮。縣人民政府駐老隆鎮。
龍川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北界江西省尋烏縣、定南縣,東連梅州市五華縣、興寧市,南接東源縣,西臨和平縣,縣城為老隆鎮。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充足。
2012年末,全縣總面積3089平方公里,轄24個鎮、315個村,總人口95.6萬人,有海外華僑32.7萬人。龍川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始置龍川縣,是中國保留最古縣名的縣份之一。
舊治龍川城(今佗城),自秦至民國,為縣或州治所,南漢移循州治於此,州縣並存達四百餘年,為縣、州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素有嶺南古城之稱。龍川縣是客家古邑,龍川縣通行客家語(水源音)。
(4)龍川文化名城在哪裡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龍川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秦置龍川縣。據裴淵《廣州記》:本博羅縣之東鄉,東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為號。據《南越志》:「縣北有龍穴山,舜時有五色龍,乘雲出入此穴。」縣名由此。
據記載,在新石器時代,龍川境內佗城坑子里、上印牛背嶺,紫市坪嶺頭、九龍崗,豐稔牛角塘,登雲鯉魚山,龍母坪背崗等地已有人類從事漁、獵、耕、織等活動。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龍川縣,趙佗為令,屬南海郡。
龍川得名緣由,一曰博羅之東鄉(古龍川)有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為號;一曰龍潭自嶅山分注於川,故名龍川。其時龍川縣地遼闊,包括今之粵東大部分地區。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趙佗自立為南越武王,龍川為南越國轄地。置縣初,疆域遼闊。
其中包括龍川、五華、興寧、河源、和平、連平等縣全境,以及新豐、海豐、陸豐、紫金、尋鄔(屬江西省)等縣的部分地區。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趙佗歸漢,保留封地,龍川縣仍屬南越國轄地。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漢平南越,設置交趾部,龍川屬南海郡。
獻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為交州,龍川屬南海郡。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為荊州,龍川仍屬南海郡。吳黃武元年(222年),廢荊州,復交州,龍川屬南海郡。黃武五年(226年),吳分南海郡置廣州,不久又並為交州,龍川屬南海郡。
永安七年(264年),廢交州置廣州,龍川仍屬南海郡。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東官郡;龍川析置興寧縣(包括今興寧、五華兩縣全境和龍川縣東部、紫金縣東北部,由興寧江得名,治所在今五華縣華城鎮雷公墩),仍屬南海郡。
廢帝太和元年(366年),龍川改置雷鄉縣,屬南海郡。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興寧析置齊昌縣(府),縣治設於洪塘坪(今興寧縣城北5里處楓林坪)。轄境多次變遷,南梁天監二年(503年),析南海置梁化郡,撤銷齊昌、雷鄉兩縣,並入興寧縣,縣治由雷公墩(今五華華城鎮)徙至今龍川縣佗城,屬梁化郡。
隋開皇十年(590年),全國撤郡設州,合並始興郡、梁化郡、東官郡、義安郡置循州,治歸善縣(今惠州市東),以境內有循江得名。隋開皇十一年(591年),始興郡改設韶州、東官郡廢入番州、義安郡改設潮州,僅留原梁化郡地仍為循州。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為龍川郡。興寧(佗城)屬之。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齊昌地復置齊昌縣,縣治仍設於洪塘坪(今興寧楓林坪)。龍川郡改名循州。天寶年間易名海豐郡。乾元元年(753年),復名循州。
貞觀元年(627年),廢齊昌縣,置寧昌驛,隸屬興寧(佗城)。武則天天授二年(691年),復置雷鄉縣。興寧縣治由佗城遷回雷公墩(今五華華城鎮)。五代時期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廢雷鄉縣,恢復龍川縣建置,循州移治龍川。興寧隸屬循州。
同年,南漢王劉岩於原齊昌縣置齊昌府,兼轄興寧,府治設於洪塘坪(今興寧楓林坪)。興寧縣治由雷公墩(今五華華城鎮)徙至今龍川丫下圩附近。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南漢降宋。廢齊昌府為寧昌驛,隸屬興寧縣。宋天禧二年(1018年),雷公墩始稱長樂鎮。
天禧三年(1019年),興寧縣治由丫下圩遷回長樂鎮(今五華華城鎮)雷公墩。宋熙寧四年(1071年)劃出興寧縣興寧江(今五華河)及右別溪(今琴江)流域地,設置長樂縣(今五華),有戶二千。以原齊昌縣地為興寧縣,有戶四千,興寧治所設於洪塘坪(今興寧楓林坪)。
興寧、長樂同隸屬於循州。宋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年)長樂縣治遷至七都九龍崗。宣和二年(1120年),龍川改雷江縣,屬循州。紹興三年(1133年),廢雷江復龍川縣,屬循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廢廣南東路設置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循州改路,治所仍設龍川(今佗城)。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循州路降為散州,龍川屬循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設置廣東行中書省,惠州路改府,循州仍存,龍川屬循州。翌年,廢循州並入惠州府,龍川屬之。洪武九年,廣東行中書省改為廣東布政使司,龍川屬廣東布政使司惠州府。
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龍川析置和平縣,均屬惠州府。至此,龍川疆域成定局無變化。自明嘉靖至今,縣境疆域基本上穩定下來無大變動。清雍正九年(1731年),龍川屬惠州府。光緒元年(1875年),設置惠嘉潮道,龍川仍屬惠州府。
民國2年(1913年),廢廣東布政使司和惠州府,設置廣東都督府潮循道,龍川屬之。民國15年,龍川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委員會。民國20年,屬廣東省東江綏靖專員公署。民國26年,屬廣東省第四行政專員公署。民國35年,屬廣東省第六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龍川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委員會,翌年,屬東江行政專員公署。1952年,屬粵東行政專員公署。1956年,屬惠陽地區專員公署。1959年,屬韶關地區專員公署。1963年恢復惠陽地區專員公署,龍川屬之。
1968年,屬惠陽地區革命委員會,1981年至1987年,屬惠陽地區專員公署管轄。1988年1月,撤銷惠陽地區專員公署,分設惠州、河源、汕尾、東莞4個市,龍川隸屬河源市管轄。
E. 關於廣東省龍川縣的問題
龍川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北界江西尋烏、定南,東連五華、興寧,南接東源,西臨和平。全縣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充足。全縣面積3089平方公里,轄24個鎮、315個村,總人口97.1萬人,有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32.7萬人。
龍川建縣歷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龍川縣,至今有2225年的歷史,是南越王趙佗的「興王之地」,是廣東最早立縣的四個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認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2011年4月,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中央蘇區縣」。置縣之初,疆域遼闊,包括現在的龍川、五華、興寧、河源、和平、連平等縣境,以及新豐、陸豐、紫金、尋烏(屬江西省)等縣的部分地方。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後,龍川縣曾多次析置新縣。舊縣治龍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龍川故城,自秦至民國,為縣或州治所,素有「嶺南古城「之稱,見證了2000多年來龍川人文歷史的嬗變,被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城。1949年6月始,縣城遷至老隆鎮。
龍川縣自然資源豐富。縣境內有金屬和非金屬礦20餘種,且儲量大,其中,鐵礦總儲量達1500萬噸,黑色花崗岩(世界五大名石之一)儲藏量達100多萬立方米,黎咀梅子坑天然礦泉水(與世界名泉法國「維希」礦泉屬同一家族)年流量達27萬噸。全縣生態良好,有林地面積10.67萬公頃, 森林覆蓋率達67.1%,活立木蓄積量達210萬立方米。水力資源充足,縣內河流主要以東江、韓江為主,年徑流量23.3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41.39萬千瓦,已開發利用水力資源22萬千瓦,其中縣屬電站裝機容量6萬千瓦,省屬楓樹壩電站(全省第二大水電站)裝機容量16萬千瓦。
龍川旅遊勝地眾多。縣南部重鎮佗城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之美譽,現有「越王井」、「越王廟」、學宮等省市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餘處,附近還有塔西合溪溫泉、澗洞三疊瀑布及七峰山旅遊度假村、知青村等景觀。北部有風光秀麗的青山湖(楓樹壩水庫)、萬有山生態旅遊度假村、梅子山礦泉水山莊度假村。中部有廣東七大名山之一的霍山,屬省級森林公園、國家3A級旅遊區,其洞幽峰奇、百態千姿,以獨特的「丹霞地貌」聞名遐邇。素有「朝在羅浮暮在霍」美譽。
龍川基礎設施完善。縱貫我國南北九省的京九鐵路與貫穿廣東省東西的廣梅汕鐵路在縣城老隆交匯並設立大型編組站、糧食儲備站、機務段、通信段,是嶺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河(源)梅(州)高速在縣境內設有三個互通立交出口。國道205線、省道1920線一、二等級公路貫穿全境。全縣315個村實現村村通公路。縣城東江兩岸防災減災工程、縣文化公園、體育公園已成為美麗的風景線,縣城綠化、亮化、美化水平不斷提升,城市品位進一步提高。
龍川經濟社會發展較快。近年來,全縣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旅遊產業化,力促財政增長、農民增收、後勁增強,經濟社會得到快速健康發展。縣工業園區建設日趨完善,招商引資成效明顯。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被認定為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農業農村經濟呈現了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以旅遊為龍頭的第三產業蓬勃發展。2010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8.2億元;工業總產值159.6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81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5449元。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生活動水平不斷提高。
F. 龍川縣景點
佗城、霍山風景區、龍川考棚、龍川學宮、蕭殷故居等。
1、佗城:是嶺南最早設置的古縣龍川縣城,又是廣東省首批公布的十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稱龍川城,後稱循州城。
2、霍山風景區:位於龍川縣內中部,是廣東七大名山之一,是省級森林公園,又是國家3A級旅遊區,以險峻的丹崖赤壁和奇岩秀石而早已聞名遐邇。
3、龍川考棚:位於龍川縣佗城鎮西門的龍川考棚,建於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歷史。在全國可查考的204座學宮和14處考棚中,目前只有河北定州、廣東龍川、雲南建水、安徽績溪、台灣台北等地還有學宮和考棚並存。
4、龍川學宮:在龍川縣佗城鎮學前。始建於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照壁、長廊、欞星門、泮池、拱橋、東西廡、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組成。由於年久失修,部分被毀壞。現存大成殿和明倫堂、尊經閣等。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26.56米,進深四間24.40米,高18米。面積達440平方米。
5、蕭殷故居:位於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佗城鎮新渡村竹園里。建於清代,原建築已改建,現僅存右橫屋後一角樓(3層)。面寬5.5米,深5.5米,佔地面積25平方米。灰沙夯築牆體,硬山頂,灰瓦屋面,青磚地面。
G. 請問廣東省龍川縣有什麼旅遊景點
摘要 龍川縣十大旅遊景點
H. 廣東河源龍川縣城有什麼好玩有什麼特產
龍川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之美稱,今被列為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頗多,如越王井、正相塔、孔廟、越王廟等均名聞遐邇,吸引大量境內外遊客觀光游覽。風光秀麗的楓樹壩庫內游、東江漂流、梅子山礦泉山莊渡假村、五官塘生態旅遊區、佗城澗洞三疊泉瀑布,塔西合溪溫泉、縣城水坑生態風景區,還有霍山風景區,奇險秀麗、洞幽峰奇、百態千姿,素有「朝在羅浮,暮在霍」之美譽。如此古跡勝地,秀山麗水可謂是旅遊的好去處。
特產:龍川牛筋糕
I. 如何寫作文千年古城——佗城
佗城位於廣東省龍川縣境最南端,為龍川秦代古縣城,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全鎮總面積218平方公里,下轄17個行政村和1個街道居委會,總人口43218人.佗城鎮區位優越,交通便利,設施完善,毗鄰東源縣,距縣城、鐵路編組站(廣梅汕、京九鐵路)僅8.5公里,河梅高速公路龍川西出口距鎮區僅1.5公里,東江、205國道、河梅高速公路在境內經過;鎮內17個行政村村道全部硬底化.佗城還是縣城規劃區、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鎮.水產、水果、蔬菜為該鎮三大農業支柱產業,特別是鎮內龍眼種植已成規模,面積達8144畝,被稱為「龍眼之鄉」.
近幾年,佗城鎮委積極實施「工業立鎮、旅遊旺鎮、農業穩鎮、科教興鎮」發展戰略,「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其中孔廟(龍川學宮)修繕開放以及合溪溫泉服務區建成以來,旅遊業不斷發展,第三產業經濟收入不斷提高.
佗城鎮既是南越王趙佗的興王發跡之地,又是秦代中原文化南下與百越文化交流的結合地,而且也是千百年來東江中上游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重鎮,同時又是五代南漢至明初循州治所.在當地老百姓的心目中,佗城作為廣東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的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已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文明.
在佗城鎮調查統計出現的179個姓氏中,有筆畫最少的丁、刁、卜姓,也有17畫的戴、鞠、魏等姓,還有僻姓占、米、農、官、院等;除單姓外,也不乏歐陽等復姓.而該鎮佗城村所包容的140個姓氏,遠遠超過了我國目前在浙江省溫州市龍灣區寧村發現的87個姓氏.該縣擁有4.1萬人的佗城鎮結果查出姓氏179個,其中該鎮僅有2000多人的佗城村竟然包容了140個姓氏!這個調查結果不僅使佗城鎮這一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最終有了申報「中華姓氏第一村」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依據,而且更重要的是,179個姓氏終於解開歷史上的「千年史謎」———2000多年前秦朝50萬南下大軍的下落居此「塵埃落定」.
J. 尋求龍川縣的詳細資料
龍川縣始設於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趙佗為首位縣令,至今有2200多年歷史,是廣東最早立縣的四個古邑之一。
�0�2
龍川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東連梅州、汕頭、西靠韶關,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縣面積3089平方公里,轄25個鎮,人口90萬,海外華僑和港、澳、台同胞33萬人,歷史悠久,公元前214年始設龍川縣。
�0�2
�0�2
★豐富的資源
縣境內有金屬和非金屬礦20餘種,且儲量大,其中,鐵礦總儲量達1500萬噸,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崗岩的儲藏量達100多萬立方米;與世界名泉法國「維希」礦泉屬同一家族的黎咀梅子坑天然礦泉水,年流量達27萬噸。全縣活立木積蓄量達21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71.3%。水資源以東江、韓江為主,年徑流量23.33億立方米,水力資源蘊藏量41.39萬千瓦,已開發利用21萬千瓦。龍川名勝古跡眾多,縣城南部重鎮佗城是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附近還有澗洞三疊瀑布、塔西合溪溫泉。境內北部有風光秀麗的楓樹壩水庫、梅子山礦泉山莊度假村;境內中部霍山(3A景區)以獨特的「丹霞地貌」聞名遐邇。其洞幽峰奇、百態千姿,素有「朝在羅浮暮在霍」之美譽。
�0�2
�0�2
★良好的基礎設施
國道205線、省道1920線貫穿全境,屬一、二等級公路。全縣315個村實現村村通公路,總里程為1808.7公里。河(源)梅(州)高速已建成通車,並在縣境內設有三個互通立交出口。縱貫我國南北九省的京九鐵路與貫穿廣東省東西的廣梅汕鐵路在縣城老隆交匯並設立大型編組站、糧食儲備站、機務段、通信段,是嶺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程式控制電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網路覆蓋全縣,基本形成傳輸數字化、交換程式控制化、數據寬頻化、網路規模化、通訊多樣化的現代化通信格局。縣內電網與全省電網相聯,建有6個11萬伏安的變電站和1個22萬伏安的輸變電站,電力充足,供給正常。縣城擁有完善的供水系統,可以滿足縣城及周邊地區的生產、生活用水。縣城沿江路、隆興路、人民路和東風路的改造全面完成,縣城面貌煥然一新。
龍川簡介
龍川縣位於中國廣東省東北部,東江和韓江上游,屬於河源市管轄。龍川有著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是廣東歷史最悠久的四個古縣之一。南越國創始者趙佗曾為龍川首任縣令,以趙佗命名的龍川古縣城「佗城」至今遺留有趙佗使用過的「越王井」等遺跡。龍川有著濃厚的客家習俗,有著獨特的客家菜、客家古建築和客家民間藝術,是一個典型的純客家縣
旅遊
龍川地處山區,森林覆蓋率達71%,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較著名的景點有霍山,楓樹壩水庫,合溪溫泉,梅子山礦泉山莊,水坑生態風景區,東江飄流等。
縣內的佗城鎮是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城,有南越王趙佗的眾多遺址,人文景觀也非常豐富,較著名的景點有越王井、越王廟、正相塔、孔廟等。
龍川在清朝時的舊八景為太乙仙岩、嶅湖秋月、合溪溫泉、龍台晚眺、龍潭飛瀑、嶅峰雪齊、梅村舟橫、東山暮鍾。
�0�2
文化
龍川的文化是以客家文化為重點的,客家山歌、打馬燈、舞龍舞獅等都是傳統的客家民間藝術,在節慶習俗、婚喪習俗中保留了濃厚的客家傳統色彩。在建築藝術方面,主要以圍龍屋和四角樓等最具本地特色,和本地的客家菜、民間藝術、民間習俗一起,是傳統客家文化的精髓。
傳統建築
龍川最有特色的建築是圍龍屋和四角樓,這兩種建築都大量散布在鄉村間,是1949年之前富貴人家和大戶人家的屋宇。龍川典型的圍龍屋是由中間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對稱半圓型分布圍屋組成,前面為半圓型魚塘與圍龍屋形成一個圓形,通常是由一個家族住在裡面。而四角樓的特點是房屋四角建有高層四方炮樓,樓四角均有槍眼,該樓的防衛性能極好。
�0�2
客家美食
龍川的菜系屬於客家菜,是廣東菜的四大流派之一,又稱東江菜,其特點是偏重「肥、咸、熟」,講究主料、原汁原味和鄉土氣息,充滿田園風味,其中比較有特色的代表菜為:東江釀豆腐、東江鹽焗雞、佗城豆腐丸、車田豆腐、車田田螺湯、燉豬肉湯。
龍川的土特產有老隆牛筋糕、柿餅、雅寄米酒、客家黃酒等
踩在龍川縣趙佗古城遺留的城牆上,2200多年前的歷史頓時浮現。古城興始於公元前214年,是趙佗的興王之地。
�0�2
秦朝建設的趙佗古城至今遺留了80多處古跡,當年秦始皇50萬大軍南下,攻城拔寨後大批兵將留駐。而趙佗當年率秦軍南下,初為龍川首位縣令(秦漢時的龍川疆域遼闊,轄區20000平方公里),後繼任南海郡尉,秦亡後平定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帝」,開創嶺南歷史新篇章。趙佗在龍川縣修築的城郭也被稱為「佗城」。站在仍然倖存的空曠的秦軍練兵場,可以想像數10萬大軍同場操練的盛況,或者遊走在河道,搜尋故城遺跡,摸著70厘米厚的古城牆,憑吊往昔,追憶今日。
�0�2
素有「秦朝古鎮,漢唐名城」之稱的龍川,現今已被列為廣東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當地名勝古跡頗多,包括南越王廟、越王井、正相塔、龍川學宮等歷史遺跡,也有風光秀麗的霍山風景區、七目嶂、九龍灣漂流、東坡溫泉等自然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