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泉州的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1、文廟
文廟的建築規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是宋代中原文化和閩南古建築藝術的有機結合。文廟里有一家百姓書房田,書籍不多,卻有很多人往來。
文廟內大成殿的重檐龐殿式結構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這種建築結構,這種結構代表了當時最高建築規格。快到時間了,離開了紅色的紅牆,恍若隔世。希望有機會再到文廟走走人。
Ⅱ 泉州文化遺產是什麼啊
泉州文化遺產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漢族民間絲竹音樂。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
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4年泉港區榮獲國家「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2019年11月,泉州北管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北管的表演特點:
北管曲一般由五、六個十三、四歲的女孩和男孩來演唱,演唱時都配之以伴奏。典型地方特色是,小孩子邊唱邊執打打擊樂器為某些樂曲伴奏,給曲子增添了很多生氣。
在北管曲中,歌詞以敘事抒情、寫景抒情居多,在樂句、樂段、樂曲結束處,常有襯詞「哎喲」,保留了發源地江淮一帶民歌的某些特色。
演唱時,常採用提高八度的演唱方法,使歌聲高亢、有力。並借鑒了莆仙音樂的波音奏法和南音演唱中將某些特殊字的「聲母」與「韻母」適當間隔的讀音,使歌聲更為悠揚、柔婉和秀麗。
Ⅲ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南音、閩南民居、泉州木偶等。
一、南音
南音,又名弦管。發源於福建泉州,用閩南語演唱,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古漢族音樂。琵琶輕彈,洞簫幽幽,淺吟低唱,音符和旋律,穿越了千年的歲月,在空氣里瀠洄飄盪。
南音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
南音起源於唐,形成在宋,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體系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
2006年5月20日,南音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Ⅳ 一個優雅的城市,泉州有哪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園戲、高甲戲等。
1、南音
南音也稱「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音樂。兩漢、晉、唐、兩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樂文化帶入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地區,並與當地民間音樂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樂遺韻的文化表現形式--南音。
有「中國音樂史上的活化石」之稱,發源於福建泉州,用泉州閩南語演唱,是中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作極富隨意性。
「南樂」乃就流傳地域而言,「弦管」指南管音樂以絲竹簫弦為主要演奏樂器,古代大多稱「弦管」;「郎君樂」、「郎君唱」指的是南管樂者祀奉孟府郎君為樂神。還有稱「錦曲」、「五音」等。
南音起源於前秦,興於唐,形成在宋,是全中國最古樸的樂種之一,南管的演奏上保持在唐宋時期的特色,例如南管中主導樂器——琵琶,未隨時代演進,仍保持唐時的大腹短頸,彈奏上還是用橫抱撥彈。
其音樂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是中國古代音樂比較豐富、完整的一個大樂種,是「人類口頭及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泉州北管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曲仔,是廣泛流傳於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區的一種傳統民間絲竹音樂,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統稱為「泉州北管」。
與「古音樂活化石」南音並稱「姐妹花」,素有「天子傳音」的美譽。與台灣中部的北管、日本琉球樂、東南亞北管同屬一個樂種。
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4年泉港區榮獲國家「中國北管音樂文化之鄉」。
3、泉州拍胸舞
拍胸舞又稱拍胸、打七響、打花綽、乞丐舞等,是一種發源於福建泉州的傳統舞蹈,廣泛流傳於福建南部沿海泉州各縣區以及漳州、廈門、台灣等地區。
尤其在泉州地方,大到政府舉辦的各種重大文化活動、大型文藝踩街,小到各部門單位的集會慶典,里巷鄉村民間的迎神賽會,以至普通百姓家的婚喪喜慶,無不隨處可見「拍胸舞」身影。
「拍胸舞」成為泉州、閩南地區最普遍、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一種傳統民間舞蹈。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一,是古閩越族舞蹈之遺存。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4、梨園戲
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戲曲之一。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與浙江的南戲並稱為「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的「閩浙之音」,被譽為「古南戲活化石」。
梨園戲廣泛流播於福建泉州、漳州、廈門,廣東潮汕及港澳台地區,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
梨園戲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戲劇目和音樂。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鏡記》刊本,可見當時梨園戲已經流行。
清末,高甲戲在泉州地區迅速崛起,歌仔戲也隨即在漳州、廈門地區廣為流傳,打城戲又以新的面貌出現,梨園戲因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班社日益減少,范圍日漸縮小,連廈門的梨園戲也改唱歌仔戲。十九世紀40年代末,梨園戲已瀕臨消亡。
梨園戲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支,三種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頭」(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
宋時,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人稱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上路」戲系指由浙江傳入的戲曲。
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腳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買臣》、《劉文龍》、《孫榮》、《朱文》(即《朱文太平錢》,存有《贈綉篋》、《認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蘇秦》、《林招得》、《孟姜女》等。
2006年5月20日,梨園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高甲戲
高甲戲,福建省泉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發源於明末清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
高甲戲的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而演出劇目則分為「大氣戲」(廷戲和武戲)、「綉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
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丑,後來又先後增加了凈、貼、外、末和北(凈)、雜二色;高甲戲的表演藝術來自梨園戲、木偶戲、弋陽腔、徽戲和京劇。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以南曲為主,兼用「傀儡調」和民間小調;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Ⅳ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泉州南音、泉州北管、泉州拍胸舞、梨園戲、高甲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打城戲、剪紙、惠安石雕、晉江布袋木偶戲、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送王船、泉州木雕、傳統香製作技藝等。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祖拳:集太祖拳、白鶴拳行走拳達尊拳羅漢拳之所長,融南少林武術與民間舞蹈為一體,形成了以柔濟剛、內外兼修、精密而重實際的風格。
剪紙:在泉州傳統刻紙技藝基礎之上,李堯寶創造性地綜合運用了描、剪、刻、剔等手法,虛實陰陽兼用,刀法道勁細膩,立意雋永,獨具個人風格。
惠安石雕:技藝卓絕,有影雕、圓雕等八大類上千個品種,題材森羅萬象,技法成熟精妙,影雕更是以其特有的擬真性和細膩性,被譽為「中華一絕」。
Ⅵ 泉州22個遺產有哪些
泉州申遺項目的遺產整體由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及其關聯環境構成,包括:九日山祈風石刻、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天後宮、真武廟、南外宗正司遺址、泉州府文廟、開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凈寺、伊斯蘭教聖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窯址、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洛陽橋、安平橋、順濟橋遺址、江口碼頭、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
Ⅶ 泉州22個遺產點的歷史有哪些
部分遺產點歷史簡介
1、九日山祈風石刻
九日山祈風石刻是一組記載了宋代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員等為海外貿易商舶舉行祈風儀式的摩崖石刻,它與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等共同體現了宋代市舶制度下國家力量對海洋貿易的倡導和管控。
這些珍貴的石刻歷史檔案真實記錄了宋代海洋貿易與季風密切關聯的運行周期等歷史信息,反映出海神信仰對貿易活動的精神促進。九日山上現存宋代以來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風的石刻共計10方,分布於九日山東、西兩峰的崖壁上,東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為1174年,最晚的為1266年。
其中記載冬季啟航祈風的石刻有6方,記載夏季回航祈風的有3方,還有1方同時記載了一年兩季的祈風。10方碑文中記載的歷次參與祈風活動的市舶司官員共9人,泉州地方軍政要員共58 人,有18人為皇族。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泉州22個申遺遺產點簡介出爐
Ⅷ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1、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傳統古樂。起源於唐,形成於宋,主要流行於閩南及台灣、南洋群島華僑居住地區。泉州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被稱為傳統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琵琶普遍用撥子,且是橫抱姿勢,泉州南音保持這一遺制。
Ⅸ 泉州世界文化遺產
泉州有世界文化遺產。在中國福州舉行的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56項世界遺產。
泉州的歷史
泉州坐落於中國東南沿海,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它依海而生,又因海而興,是唐、五代、宋、元時期的海上貿易港口,宋元時期更是成為世界著名的貿易中心。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鄭和七次下西洋便是從這里起航。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促進了泉州的繁榮,當時擴建城牆以御外患,環城遍植刺桐樹,泉州因此得名「刺桐城」。
尤其是10至14世紀,在空前高漲的亞洲海洋貿易熱潮塑造下,泉州更是成為世界海洋貿易網路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無數東西方商船日夜往來,「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圖景在馬可·波羅的游記和一系列史料中有著生動記載。
Ⅹ 泉州世界文化遺產是什麼
泉州世界文化遺產:
一、清凈寺
清凈寺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座清真寺,建於北宋年間,元代曾重修。宋元時期,泉州商旅往來頻繁。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外國商人曾來到泉州,泉州本地也有不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眾。清凈寺,是泉州多元文化、繁榮貿易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