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 列舉三處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及其特點
1、長城: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種很長的牆體防禦建築,或形式和牆體相近、防禦性質和牆體一樣的防禦建築。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2、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故宮是中國古代漢族宮殿建築的精華,在世界范圍內也享有盛譽。故宮講究對稱美,金鑾殿龍椅的正下方就是北京城的中心。
3、布達拉宮:
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是藏建築的傑出代表,也是中華民族古建築的精華之作。布達拉宮的建築藝術,是數以千計的藏傳佛教寺廟與宮殿相結合的建築類型中最傑出的代表,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絕無僅有的例證。
文化遺產的意義:
1、文化遺產是我們的祖先智慧的結晶,它直觀地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這一重要過程,具體有歷史的、社會的、科技的、經濟的和審美的價值,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物證。
2、文化遺產能夠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文物有著無可代替的作用;文化遺產在對外交流,保護旅遊業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就顯得尤為重要。
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方面屬性,一般為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物質文化遺產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以及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或者不可移動之建築、壁畫、雕塑等。
文化遺產的物質和非物質區分,其實在如今的國際學術界已經有逐漸模糊的趨勢了。一般來說,不論是可移動文物還是不可移動文物,其物質的存在有其藝術性,而非物質的屬性則應具有文化性。對於任何的文化遺產,物質與非物質兩種屬性正如硬幣的兩面一般是不可分割的——脫離了物質,任何的精神屬性都失去了載體;脫離了精神屬性,文化遺產就不成其為文化遺產了。
舉例而言,波蘭華沙城,其之所以成為文化遺產,是因為從物質上來說,該城的重建水平極高,可以說基本復原了被毀古城的原貌;而從非物質來說,是因為華沙人民在戰爭之後,憑借著存留的畫作、圖紙甚至是每個人的零星記憶,將消失了的華沙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就是說,沒有非物質屬性的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存在的。
3. 我國現有的世界文化遺產,具有什麼突出特點
我國現有的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具有以下主要特徵。一、歷史悠久。比如,萬里長城,自秦至今,不可謂不長。西安碑林,歷朝歷代名人皆留下字跡,遠的千載,近的百年,都有古幽之色,原始氣息。此外,詩、書、經、傳浩瀚如海,有的長達數千年而字跡清晰。不可謂不是稀世罕品。二、內涵豐富。例如,徽州古民居,三進四開膛(涵義心胸開闊、仕途連進),天井(寓義肥水不流外人田)加花園。其磚雕,絕世有佳;其木雕,生龍活虎;其石雕,端莊威嚴。其間的八仙過海、五子登科、牛郎織女、世外桃源等等,故事連篇,蘊意無限。尤其是,其建築獨特,色彩斑斕,更為世人稱道。三、審美價值高。例如,紫禁城、頤和園,宮殿星羅棋布,空間錯落其間,富麗堂皇,雄偉壯麗。其藝術造型,巧奪天工,其四季景色,美不勝收。四、難以再生。例如,長城被毀,重新建造,別人一看就知贗品,此舉毫無意義。又如,翡翠白菜,絕世雕工,至今無人偽造,恐怕是秘笈失傳、此玉難顯罷了。當然,還有更多精品、勝景、名地,都不是可以仿造的。要不然,早就會在紐約有一座故宮了。簡而答之,僅供參考。
4.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其特點是活態流變。
突出的是非物質的屬性,更多的是強調不依賴於物質形態而存在的品質。但在物慾橫流、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當今社會,「非遺」同樣不可避免地在申報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
如何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度物化包裝的態勢、突破物質形態的藩籬和局限、保持「非遺」的非物質特徵,是尊重本民族祖先留下的遺產的必要態度。
(4)文化遺產有什麼特點擴展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淵源
「非遺」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現代的文化財富。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斷發展流變,雖然隨著族群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但對遺產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感是始終不變的。
現代的「非遺」,如何保留遺跡的自然狀態和真實性而減少人造的成分、如何繼續保持日常性而減少節慶性、如何增強實用性而減少表演性、如何體現民間性而減少官方性,這才是還原前人的遺產對後人的作用,失卻了這種作用,遺產就成了包袱。
特別是現代看到的「非遺」,大部分是農耕時代形成並在相對封閉落後的地方保存下來,能否在現代化的大潮中繼續發揮作用、如何避免被現代性同化而發揮作用,是有資格繼承遺產的孝子賢孫必須考慮的問題。
5. 各種自然文化遺產及其特點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1、必須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是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遺產項目在一定的時期內或者在世界的某一個特定的文化區域內,它反映了建築藝術或者這種紀念性建築物的這樣的一個藝術,包括城鎮規劃景觀設計方面,所體現的這樣的一種人類觀念的轉變。
3、人們面對的這個遺產項目它能夠成為一種已經消失的文明或者文化傳統,它能夠提供這樣的一種見證。
4、可以作為人類一個歷史上一個重要階段,它的一個典型的一個代表性建築,能夠反映這個時代,是這個時代的建築或者景觀的傑出範例。
5、所面對的遺產它可以作為人類傳統的寄居地和怎麼樣使用土地,人類怎麼樣居住這樣的一個傑出範例。特別是它可能反映了一種或者幾種文化。而這種文化又在一個人類的歷史發展過程當中現在變得非常容易受到損害。
6.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徵有哪些
一、綜合性。 綜合性是文化遺產本身或具體到某一個事項的主要特徵。特別是文化空間,在其中的某一事項中,往往包括有古代的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哲學、宗教、倫理、法律(行為規范)、社會、經濟、軍事、文學、藝術等等。比如一個苗族鼓藏節事項(也是用《苗族古歌》作為祭祀詞之一的事項)。他對鑄柱撐天從材料選擇到冶煉描述,就是古代物理化學認知的描述,他的有如「七七四十九天」等一系列象徵性數據反復出現,是古代數學的傳播,他對事件及天象的敘述,是天文歷法的表現,蝴蝶媽媽生出人與神及動物以及對宇宙誕生的描述,就是古代關於宇宙、人、自然關系的哲學思想,儀式中體現出眾多關於人的行為規范就是古代的法律,他描述的生產與分配方式就是古代的經濟體制,他表現的戰爭周折就是古代的軍事戰術,他包含的古歌、音樂舞蹈、服飾銀飾就是文學和藝術,他的活動整體就是苗族的傳統的宗教信仰。哪怕一幅小小的布依族的傳統蠟染,他也包含有宗教分布、信仰崇拜、哲學追求、審美情趣、工藝技巧等等。這一些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特徵,在一個事項中,可以包括有無數個文化的信息。 二、集體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每一個事項的立體內涵,都是現任的集體創造。它不像現在的電視電影、喜劇及音樂、小說詩詞等,有明確的內容責任人,即創作者。它是某一事項的初始形態得到集體認同後,在傳播、傳承過程中逐漸豐富而形成的。上面所說的集體,有極為明確的社會性,它有可能是一個民族、一個區域、一個社區、一個村落、一個人群、一個行業。集體性不單表現在創造上,還充分表現在傳播與傳承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眾多事項的初始形態一旦得到集體認同後,他便在這個集體中顯示出他的價值,這個集體在確立了他的價值取向後,開始進行傳播,傳播的過程,就是各種事項介入集體生產生活、信仰崇拜、祭祀禁忌、歲時節令、人生禮儀、游樂嬉戲等等領域的過程。這樣,這些事項開始在某幾個方面或一方面去規范人們的行為——包括生產勞作、社會交際、精神嚮往、藝術創造等等。傳播中這些事項顯示出了他對維護社會平衡、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也就體現出了及體檢相互借用、互相影響的現象——才有了現代文化人類學中所說的文化圈、文化域,甚至文化社區、文化群落、文化村落這些概念。有了集體創造、集體傳播、便開始有了集體傳承。傳承是由遺產事項的價值確定的,繼而便有了集體傳承的自覺性。物質遺產如遺址、物價等,它的傳承(一代接一代研究、移交)是不可變異的,因為它是靜態的,固定整型價值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卻是活態的,所以它的傳承就出現了這么個自覺原則:我們把它稱之為「固守主體,橫生枝節」;這個主題是傳統的,得到一代代集體認同的主要內容,橫生的枝節就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去豐富主題內容,去改造一些不適應當時形態的枝節——這就是文化人類學所說的文化遺產產生的變異性。這一切都是集體活動,所以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體性。
7. 我國的文化遺產有哪些各自有什麼特點
1、萬里長城,長城修築的歷史悠久,工程雄偉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跡。長城東西南北交錯,綿延伏於我們偉大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條巨龍,翻越巍巍群山,穿過茫茫草原,跨過浩瀚的沙漠,奔向蒼茫的大海。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大約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現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峰火台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3萬多里。
2、北京故宮,雄偉壯麗的故宮,是北京城的中心。這組表現了中國古代建築傳統和獨特風格的龐大建築,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基本建成。歷經明、清兩代,二十四個皇帝,至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故宮一直是明清兩代封建皇帝統治全國的中心。
3、秦始皇兵馬俑坑,兵馬俑(TerracottaArmy;Terra-cottaFigures;soldierandhorse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的兵馬俑坑內。
8. 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有何顯明的特色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凡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一項或幾項標准方可獲得批准。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大影響;
3、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入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准與其它標准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人《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當然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也就具備了以上的特徵,和西方不同的是她體現的是東方美.這個沒什麼太大的分別.
謝謝
9. 世界著名的十大文化遺產是什麼,各有怎樣的特點
如果溯源人類的歷史,咱們得往會看上萬年的歷史,人類文明是偉大的,回顧以往,自古以來人類用智慧創造了很多連當今科學都無法解釋的奇跡。今天咱們就來盤點一下人類的瑰寶:世界著名十大文化遺產
10. 文化遺產有哪些特點
一、文化遺產的定義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對文化遺產的定義有文物、建築群、遺址三條。
二、文化遺產的評審標准
(1)代表一種獨特的成就,一種創造性天才的傑作。
(2)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萊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中,產生重大影響的作品。
(3)能為一種已經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可作為一種類型建築群或景觀的傑作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的作品。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是處在不可挽回的變化之下.容易損毀的地址。
(6)與現行傳統思想、信仰或文化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關聯,具有特殊普遍意義的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