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從端午文化看民族精神傳承
吃粽子、插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戴五色線、喝雄黃酒……每逢農歷五月五日,形式多樣的端午節俗在全國各地上演。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縮影,端午節俗在新時代豐富多彩又不失神韻地演繹,傳承與彰顯著民族精神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
有統計顯示,在中國56個民族中,半數左右擁有屬於自己的端午節。比如彝族都陽節,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及金沙江沿岸等地流行。在節日這一天,每家掛上菖蒲和艾葉,孩子們用雄黃酒擦臉,青年男女包好粽子,在山間草坪唱歌跳舞盡情娛樂。
由是觀之,端午節習俗傳承是古老和現代的統一,時代與地域的交融。
「民族間的文化交流、生活往來,為端午節本源性傳統帶來多樣性的包容、發展。」林繼富說,端午節習俗傳承過程中現代性和傳統性兼具,包含中國人對文化的選擇、對生活的選擇,包含了中國人的文化創造力、文化自信力。
在信息化時代如何持續傳承和振興端午文化?民俗專家沈建東建議,將端午節文化修養作為國民教育的基礎和必修課,同時運用新的呈現方式讓人們了解體驗,讓端午節成為「記得住的鄉愁」。
林繼富說,在全球化時代弘揚端午文化,要在繼承端午節傳統的基礎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挖掘、彰顯端午節所蘊含的中華文化自信力。
❷ 是什麼原因導致端午節習俗改變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節日文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方法: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文化創造、生產生活中發揚。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沿襲過節的習俗,繼續倡導傳統節日的重要性。
習俗消失的原因:社會的進步。貓頭鷹是國家保護動物,百姓不會去殺生為了吃梟羹。古人用蘭草泡水沐浴,現在已經有沐浴露等可以替代清潔身體。而飲菖蒲酒也逐漸替代了其他酒品飲料等!
❸ 沿襲兩千年的端午節 屈原精神我們如何傳承
1、紀念屈原,除了吃粽子就是劃龍舟 端午節已沿襲兩千多年,史料中關於端午起源的記載有很多種,如迎接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等。然而,流傳最廣、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還是紀念屈原。南北朝梁朝宗懍所撰《荊楚歲時記》記錄了中國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其中就提到「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及「是日,競渡,采雜葯」等端午習俗。 端午習俗眾多,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包粽子和賽龍舟。端午節未至,荊州大街小巷已處處粽子飄香,2012年荊州端午龍舟賽也在緊張籌備。昨日,中國屈原學會名譽理事張世春介紹,目前,除最為人熟知的吃粽子和賽龍舟外,很多端午習俗已漸漸消逝,如插艾蒿、菖蒲,飲雄黃酒,拴五彩縷等習俗已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張世春認為,端午習俗源於古人生活所需,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多數習俗似乎落伍於時代。然而,端午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民俗,更重要的是對屈原的祭奠和屈原精神的繼承。 2、屈原精神,愛國憂民、志潔行廉、不苟偷安、不同流合污 人們都知道吃粽子和劃龍舟是紀念屈原,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屈原精神和文化的內涵。 張世春介紹,屈原精神的核心體現為他的愛國和憂民情懷。史料記載,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對內輔佐楚懷王變法圖強,對外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後來屈原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仍堅持以祖國的興亡為念。 屈原在任職期間,志潔行廉,同情百姓,為民謀利,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作殊死斗爭。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卻不苟且偷安、隨波逐流、同流合污,始終保持「忍而不能舍也」的精神。特別是在流放後,屈原投水以明志,讓世人難以忘懷。 張世春說,從屈原的作品中,可領略他的精神。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現了他在從政期間堅持舉賢授能、修明法度、無私無畏的崇高思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則表達了他鼓勵自己堅持真理和探索的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怨靈修之浩盪、「兮,終不察夫民心」更表現了他站在民眾的角度愛民憂民的精神。這種愛國憂民思想正是千百年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體精神。 歷朝歷代的忠誠勇士都有繼承,這也讓廣大的民眾對屈原產生深厚的感情。他們對屈原的愛國思想表示支持,對屈原的悲劇表示同情,因此,民眾對屈原精神的繼承是自發的。張世春介紹,屈原的《離騷》等作品所採用的就是楚地的鄉俗俚語,這種文化載體讓屈原的作品能口口相傳,也無形拉近了屈原和民眾之間的距離。因此,紀念屈原,不僅僅只停留在口頭上,更要加強對傳統文化和屈原精神的探索和繼承。 」 劃龍舟焰火表演包粽子 端午祭成功申遺 3、韓國江陵,農樂競賽、漢詩比賽、射箭投壺…… 他們有祭祀、端午節源於中國,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多個國家都有端午節。近年來,端午龍舟賽等端午習俗也開始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流行。 國外最有特色的端午節無疑是本土的端午祭,韓國端午節時間和我國端午節一樣,均是農歷五月初五。 韓國江陵端午祭最負盛名,每年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達百萬人之多。是什麼吸引這么多的參與者?張世春認為,這要歸功於韓國江陵市政府對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保護,端午節的核心就在於傳統祭祀。按照韓國的傳統風俗,在端午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婦女們則用菖蒲湯洗頭發或飲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妝,「菖蒲妝」還有在門柱上貼硃砂符以避邪,稱為。或互贈端午扇以示祝賀等習俗。 韓國端午節活動十分豐富,一般會持續十多天,有假面舞劇、投壺、摔跤、農家樂競賽、漢詩比賽等特色活動。江陵端午祭是韓國端午文化核心,包含有祭祀、演戲、游藝等內容。 張世春認為,從端午歷史文化和形式上看,韓國的端午節無疑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韓國典籍多有記載對「端午」的解釋,和中國人對端午的理解相似。然而,韓國的端午祭保留了更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並與本土文化較好的結合。與之相反的是,國人對端午文化的傳承漸顯單薄,端午商業化的氛圍愈演愈烈。端午,不僅僅是吃粽子和賽龍舟;紀念屈原,更要繼承屈原的精神。
❹ 端午節如何傳承端午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人們紀念屈原,當然不只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更是因為他偉大的靈魂和深沉的愛國之情。我們每過一次端午,就是對這種精神的致敬與汲取,也是對我們自身精神世界的一次錘煉與雕琢。
端午節里的家國情懷,更有大力弘揚的必要。對於很多人來說,端午節是個小長假,但對於醫務工作者、社區工作人員、客運工作者、環衛工人等許許多多奮戰在一線崗位的人來說,依然是「戰斗」的節奏。
正是他們的默默堅守和負重前行,才有了我們「安康」的端午節。他們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家國情懷的詮釋,也值得全社會感念。值此端午節之際,對他們道一聲「辛苦」,也希望他們能夠安康順遂。
當吃著香噴噴的粽子時,也該思考如何讓端午節里的這種家國情懷傳承下去。可以看到,每到端午節,各地都會組織各式各樣的節日活動——誦讀《離騷》、包粽子、做香包、劃龍舟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構築起節日的儀式感,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漸漸地與傳統親近。而文化也在人們有意識地參與中,穿越時空、流淌到未來。
要讓這種家國情懷能夠持久,除了要在形式上重現端午習俗外,更重要的是在內心深處與端午節的精神內核相共鳴。尤其是在如今依然需要面臨疫情的挑戰,依然需要向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力拚搏。而端午節所承載的這種對祖國、對民族赤忱的愛,足以凝聚起我們持續拼搏和奮斗的磅礴力量。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端午從來不只是吃粽子、飲雄黃酒、賽龍舟。掛菖蒲、插艾草、佩戴香囊等避瘟驅邪、祈求健康的習俗,同樣是端午文化的重要內容。今天我們防控疫情的方式方法,雖然與古代不同,但所體現的重視健康的理念,無疑有相通之處;疫情防控,雖然會給生活帶來一些不便,但未嘗不是感知端午文化底蘊的契機。
我們或許無法歡聚一堂、觀看賽龍舟,但可以和家人一起包粽子、編彩繩;我們或許不能說走就走、遠游踏青,但可以給孩子說說端午的由來、講講屈原的故事。有家人的陪伴,有悠久的文化,有傳承的習俗,有共同的情感,無論在哪,端午節都可以過得有滋有味。
❺ 怎麼把端午節的傳統發揚光大
重塑、擴大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使傳統節日與時俱進,使之符合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比如在新的時期,可以淡化端午節辟邪的傳統節日文化,著重開發愛國的文化內核,甚至可以創造性地開發一些新的節日習俗,比如網上祭掃屈原等等,將端午節發揚光大。
要保護好傳統節日文化,使傳統節日重新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要素,就要實現傳統節日的與時俱進,而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變。讓傳統節日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需要,才能讓節日文化被大眾所接受,才能實現傳統節日的傳承、發展,乃至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是民族不忘本而又面向未來而為今天的美好人生而奮斗的基本標志和重要體現是凝聚,這種文化使團結民族的力量爭取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極為重要的方式也是我們要記住的文化傳統,這是一個民族自尊自重自愛和自強的表現和希望也是我們發展的希望。
(5)端午節如何傳承文化擴展閱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端午節俗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祈福納祥類習俗主要有劃龍舟與祭龍,壓邪攘災類習俗主要有掛艾草、浸龍舟水、洗草葯水、拴五色綵線等,節慶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黃等。
端午節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節,起源於中國,比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早,最初是我國古代江浙地區吳越部族崇拜龍圖騰並以龍舟競渡形式祭龍祖的節日。亦有起源於惡月惡日、夏季時令、蓄蘭沐浴以及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起源於我國南方吳越一帶,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❻ 李子柒端午包筍殼粽,我們該如何傳播中華文化
很多人認識李子柒,就是因為她的能乾和美好生活的堅持。他的生活方式和環境是很多人所嚮往的。那一種田園詩的風光和辛苦勞作是很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所未見過也沒有親身經歷的。畢竟現在很多年輕人都生活在城市中,沒有經歷過農活的勞作,也不知道那些農作物是怎麼長成的。而現在很多人的壓力很重,面,對於工作和生活往往不能讓自己放鬆下來。把李子柒視頻中的優美自然風光,往往能讓喧鬧的心安靜下來。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喜歡觀看李子柒的視頻。他那一種優美的自然風光彷彿是世外桃源一般。
❼ 了解完端午節的由來、習俗談談自己該怎麼傳承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更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屈原
❽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被傳承下來
端午節被傳承下來的習俗主要有:
1、賽龍舟
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端午食粽
吃粽子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4、懸艾
掛艾草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並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製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葯,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5、懸鍾馗像
跳鍾馗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6、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掛荷包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元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7、類似還有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雄黃也是一種葯材,據說能殺百毒。所以在端午節時,陝西人會將雄黃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腦門、手腕、腳腕等處抹上雄黃酒,據說,這種做法可以使蚊蟲、蛇、蠍、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8、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游百病又稱走百病,流傳於四川、陝西和貴州等地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是通過游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游百病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男女老幼往野外遊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時左右, 路上山上或樹下擠滿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樂。晚上回家將花草和水煮開洗澡,老年人稱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頭就不會獲得吉利。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❾ 端午文化需要如何傳承和弘揚
端午節又叫五月五日、重午、端五、重五、五月節、端陽、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龍舟節、粽子節、醫葯節等,是最早出現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早在先秦已經出現,到了漢代,已有合葯、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在胳膊上系長命縷、迎濤神等諸多習俗。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覺,關鍵是文化創新。傳統節日,蘊藏著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描繪著一種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創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從這個角度看,弘揚端午文化,正是為了塑造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❿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被傳承下來,哪些消失了試著分析為什麼。我們可以為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做些什麼
1、傳承習俗:吃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等。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百姓們包粽子、掛菖蒲、插艾條、碰蛋、掛彩包、賽龍舟、點雄黃酒等方式來慶祝。
2、消失習俗:吃梟羹、浴蘭、飲菖蒲酒、鬥百草等。
吃梟羹有強烈的政治意味,寓意將不忠不孝之人從皇帝身邊驅除,藉此弘揚儒家忠孝觀念。梟就是貓頭鷹。漢代皇帝在端午節於宮中宴請群臣時,就把梟做成羹湯賜給群臣食用。但此習俗局限於宮廷,並未流傳至民間。浴蘭是古人用蘭草泡水沐浴,以清潔身體預防疾病。
3、習俗消失的原因:社會的進步。
貓頭鷹是國家保護動物,百姓不會去殺生為了吃梟羹。古人用蘭草泡水沐浴,現在已經有沐浴露等可以替代清潔身體。而飲菖蒲酒也逐漸替代了其他酒品飲料等。
4、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方法:
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文化創造、生產生活中發揚。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沿襲過節的習俗,繼續倡導傳統節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