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貴州哪類傳統文化消失了
「掃火星」節。
在貴州的布依族、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的一些支系或者村寨中,要過一個叫「掃火星」的傳統節日,相當於古老的寒食節。這個節日的時間一般是在春天快結束的時候,也有的地方定在秋後。
B. 貴州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
在貴州挑地兒玩,外地人看名氣,本地人靠口口相傳。在各大景區爭相評為 AAAAA 之際,其實遊客還是喜歡那種人少又非常棒的「小眾目的地」。
很多景色不是不夠出挑,而是比較低調。我以前還是編輯的時候,遇到過一個跑全球踩點世界遺產的撰稿人,從國內、東南亞、日本到印度,那種從前不會吸引我的地方,在他的鏡頭和筆下都有了新的生命。
大多數時候,我們是作為視覺和感官動物在游覽景色,尋找一種眼前一亮或者從未有過的體驗,其實那些我們會覺得平平無奇的地方,平淡在我們不了解它的由來和特色。這種地方就像博物館,沒有做功課或者講解,意義就不大,畢竟不是一樣演出。
今天,我從世界遺產這個角度聊一下貴州的幾個去處,之所以用世界遺產,參考一下一位知友的回答:
2007 年
荔波
荔波是中國第六個、貴州第一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地,作為荔波粉,我已經不止一次提過這個地方。
2007 年,荔波和雲南石林等幾處南方喀斯特地形一起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在全世界領域中,中國南方的喀斯特在喀斯特特徵和地貌多樣性上是公認最好的。
中國南方喀斯特典型的地形有三種:峰林(塔狀喀斯特)、峰叢(錐狀喀斯特)和石林。荔波是典型的峰林和峰叢喀斯特地形。
荔波喀斯特是由高圓錐形的喀斯特峰、深陷的封閉窪地、下沉的溪流和長長的地下洞穴組成,是可供全世界參考的典型峰叢地貌。
荔波的核心區域是大小七孔景區和茂蘭景區,由一個公共緩沖區包圍。景區面積 29518 公頃,緩沖區有 43498 公頃。其中茂蘭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這里含有不同年代的碳酸鹽露頭,經過數百萬年的侵蝕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峰叢和峰林岩溶。更可貴的是,景區保留了大部分的自然植被,隨著季節更迭,都能在此欣賞到不一樣的景緻。
關於荔波更通俗的玩法可以看這里。
2010年
赤水丹霞
赤水市位於貴州西北部,赤水丹霞是 2010 年在第 34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申遺成功,和國內其他丹霞地貌作為中國丹霞一並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C. 貴州的底層民間文化
那麼貴州民族民間文化具有怎樣的一些特點?我們知道,民族民間文化是相對於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而言的,是貴州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所以我們說貴州民間文化,主要指的是少數民族民間文化。實際上這也是貴州民間文化中最有特色、也最有保護價值的部份;當然,同現代化不相適應的內容,在民族民間文化中也有集中的體現。可以說,貴州各民族民間文學、民間工藝、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習俗風情、傳統節日及宗教信仰等等,其中不但有古文化尤其是夜郎文化的若干遺存;有貴州本土文化與周邊文化如巴蜀文化、滇文化、楚文化等交融的遺跡:有明清之際「調北征南」、「調北填南」大規模進行漢族移民所形成的屯堡文化;更有苗、布依、彝、侗、仡佬、水、瑤、土家等民族歷時久遠、個性獨特的民族文化……多種文化類型在這塊土地上長期相處,共生共榮,不少村寨甚至有兩個以上的民族雜居,交往密切,卻保持著各自的文化範式。這同貴州自古即為邊鄙之地的地理環境有關,同歷代封建統治者實行的羈縻政策有關,也與各民族文化自身的凝聚力有關。這使貴州民族民間文化呈現出下述特點:
其一是多元性。貴州民族民間文化多元共生,豐富多彩,文化生態的保存較好。由於地理位置及文化環境都是邊緣的邊緣,即雙重邊緣,歷史上中央政治權力常鞭長莫及,控制較小,貴州民族民間文化遂有了保存下來並得到發展的可能,具有相對自由的色彩及其自在的原始形態,呈現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它的許多物質性文化內容,以及非物質性的價值觀、道德觀乃至文化精神,成為貴州各族人民共同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
其二是二重性。貴州民族民間文化是在喀斯特山地上生長、發育起來的文化,因為生存環境及生活條件艱難,貴州人凡做一事,都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更大的代價,遂養成了夜郎人吃苦耐勞、敢打硬仗、堅韌誠朴的性格特點。又因為地處僻遠,環境閉塞,致使貴州各族人民一方面渴望了解外間情形,另一方面,作為弱勢文化群體,對外來文化又不免高度警惕,有拒斥心理。這就造成了貴州民族民間文化心理中既開放又封閉的二重性。因為開放,貴州人一般不排外,可兼容,歷來能與各種外來文化和平共處,對先進文化有嚮往、渴慕之心,自古便有好學、興教的傳統。因為封閉,則容易產生盲目的自大情緒;而在面對強勢文化時,又容易轉化為自卑。因自卑而盲從,對外來文化缺少擇取,容易導致民族民間文化的流失。
其三是道德性。貴州民族民間歷來以習慣法約束個人行為,但最主要的則是通過文化承傳的方式,實行傳統道德的影響與教化。道德能夠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起到法律強制與經濟手段所起不到的教育、示範作用,所以在貴州民族民間,無論政治權力如何更替,歷史風雲怎樣變幻,他們的道德規范、道德理想諸如懲惡揚善、敬老愛幼、互助互愛、扶危濟困、崇尚勤儉、反對好吃懶做、偷盜行為等等大部份都能通過習俗或口述史保存下來,並給後世以影響,一方面維持著正常的社會秩序,也顯示出傳統道德倫理在社會發展中不斷適應、不斷進行自我調整的生命活力。
其四是自娛性。貴州每一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赫章漢墓出土的銅搖錢樹殘片上,有一吹蘆笙的人物形象,說明早在秦漢時代,貴州古夜郎人即有此樂器。今日人們所熟悉的民族民間歌舞如侗族大歌、琵琶歌;仡佬族《踩堂舞》;苗族飛歌、蘆笙舞、反排舞;水族雙歌、銅鼓舞;瑤族《打獵舞》;布依族姊妹簫、山歌《好花紅》:以及彝族鬥牛舞等等,其中特別是苗族的蘆笙舞又稱之為「踩蘆笙」,每年正月十六及二月「午」日,都要舉行盛大活動,人數往往達到上萬人。流行銅鼓舞的地方與民族中,還流傳著「銅鼓一響腳就癢,三天三夜跳不完」的說法;侗族中則有「飯養身,歌養心」的祖訓。足見從前兼有娛神、自娛兩種功能的貴州民族民間歌舞,在娛神功能淡化、消失後,其自娛功能使歌舞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他們以歌舞傳承文明、起到滋補心靈、陶冶情性,從而美化風俗的作用。
其五是神秘性。貴州民族民間文化中的夜郎文化遺存,由於二千年前夜郎國滅,不少顯性文化現象中斷,如紅岩碑、岩畫、懸棺葬、套頭葬、竹王傳說、竹王城等,都成為至今難以索解的古文化現象;貴州民間留存著的巫儺文化、儺特技,以及各種奇風異俗,也都帶有神秘性。這種神秘性頗能激起外間世界的好奇心,因而成為最有賣點的旅遊文化資源。
價值評估
以上對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的描述並不全面,但已包含了主體的內容。從中不難看到,貴州民族民間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但也有著鮮明的地域特點。現在需要探討的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對貴州民族民間文化應如何評估,亦即有些什麼內容可與當代世界先進文化連通;又在哪些方面表現出抵牾與沖突。
要對此進行較為深入的分析,首先應當對世界先進文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世界先進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所創造的,包括物質、精神及其制度諸文化中能夠對人類進步與社會發展具有指導意義並起著推動作用的文化。這是—個內涵極其豐富、外延也很寬泛的概念,文化學者至今也有多種歸納各種看法,但都不能不承認,作為世界先進文化,首先必須以人為本;其次這種文化應該是現代的;第三這種文化既有民族的,也有世界性。符合這些先決條件的世界先進文化帶有如下特點:1.積極向上、和而不同,既能兼容吸收異質文化,又能保持民族特色;2_注重科技領先、人才培養,鼓勵探索、創新精神;3.有市場經濟意識,注重效率,具有競爭優勢;4.推進民主、尊重人權,能夠調節各種人際及利益集團的相互關系:5.愛護環境,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化;6.注重社會福利、講究公德,提倡愛心救助精神,有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
對照以上世界先進文化的要素,不難看出,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特別是其中所透顯出來的價值觀念與文化精神,的確含有與此相適應的文化基因。主要體現在:
1.「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貴州各民族人民祖祖輩輩都生存在喀斯特山地的自然環境里,大自然既提供給他們衣食之源,也令他們心生敬畏與恐懼。所以其先民的觀念里,自然界的動植物都是有生命的。萬物有靈的觀念,自古以來,即形成了他們的多神崇拜與原始宗教信仰,並由此產生了各種禁忌。從而孕育了他們順應自然,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心理,甚至成為集體無意識,積淀在後代子孫心中,產生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和而不同」的文化觀。貴州各民族先民早在秦漢之際甚至更早的商周時代即開始了同中原漢文化的交往;在貴州各民族之間、與周邊各地域文化之間的交往就更加頻繁。所以在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中,那種相互滲透,彼此影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事象比比皆是;而另一方面,各民族間又各自保持著本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徵。「和實生物,同則不繼」,貴州民族民間文化中既貫穿了一條吸納異質文化,寬容互動、能與之和平相處,從而達到共生共榮的主線,又能保持文化的個性,避免了歷史上多次被主流文化同化的危險。
3.銅鼓文化象徵的團隊精神。銅鼓作為貴州古夜郎民族的祭器、樂器及發號司令的重器,至今仍為貴州苗、布依、彝、侗、仡佬、水、瑤及土家等民族所運用,並且保留著由銅鼓文化所養育而成的團隊精神,沿習著銅鼓文化所體現的制度文化特徵,存在著族內及社區大事「公議乃決」的原始民主遺風及其相關程序。通過這些制度所議決的規條,成為本民族或社區人人必須遵守的「鄉規民約」,養成了各世居民族的團隊意識,團結一致,同心同德。在貫徹與實施原始民主精神、民主程序及其自我管理的過程中,增強了本民族的凝聚力及其自主、自決精神,從而維護了村社秩序的穩定,也推進了民族和社會的進步發展。
前述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的特點及其所體現的價值觀念與文化精神,與現代社會的發展在不少方面是適應的。比如「和而不同」的文化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受著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它的「和」的方面使得貴州傳統文化有可能敞開胸懷,從容應對,廣為吸納,自我調適,進而實現文化的轉型與變遷,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之需要;另一方面,它的「不同」也能使貴州民族民間文化在與外來文化的交匯中保持個性,不致完全被強勢文化所淹沒。這種既能吸納、又能在保持差異中與它種文化互流、互動,互補的功能正包含著現代、後現代文化的新觀念;其長期的實踐過程也已充分地證實了它的不可忽視的現代價值。又比如團隊精神,當人或社會按照馬克思所揭示的三種基本形態的路線前行,即從群體本位、個體本位走向類本位,以顯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向時,我們看到群體本位泯滅個性、不利人性及社會發展的弊端;也看到了個體本位在張揚個性、充分發展個人創造力的同時,日益暴露出來的大量問題與矛盾。這二者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分別適應的,類本位則是以人為本位的第三種形態,適應於知識經濟時代的社會要求。類本位既包括了以發揚人的主體精神為其要義的個體本位的價值取向,又能在人、我之間堅持以社會為本位的集體主義原則。顯而易見,貴州民族民間文化中那種以銅鼓作象徵的、人們已習以為常的團隊精神,正有著向「類存在」、「類本位」轉化的重要基因。其中所體現的價值觀正可成為接應現代原則同觀念的一項重要思想文化資源。
此外如吃苦耐勞、敢打硬仗、堅韌誠朴的文化性格與興學崇教精神,可與人才培養、興黔富民這個西部大開發中的關鍵問題鏈接,並力爭後來居上;「天人合一」自然觀中所蘊含的自覺保護環境的意識,在今日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就更有發揚光大之必要;而高度的道德自律精神、社區生活中的原始民主遺風、自我管理能力、歌舞自娛精神等等在講究社會公德、提倡愛心救助,政治文明建設,以及建全現代法制,建設社區文化等方面都能與世界先進文化接軌,從而有助於貴州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建設。
當然貴州民族民間文化畢竟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又因為地處僻遠,它的小農經濟基礎上衍生出來的觀念也十分突出,因而在許多時候同現代意識的沖突變得比較尖銳,同現代化進程很不容易合拍。比如「壩子」文化心態,靠山吃山,對比較優勢的依賴,就是其中兩種較有代表性的文化心態。
「壩子」文化心態是一種安土重遷、知足常樂的心態。貴州喀斯特山地被高山河谷分割成一塊塊面積不大的壩子,壩子周圍環繞著大山,貴州各民族就生活在山上或山間無數個大大小小的盆地里。所謂「地無三里平」,正是這種地理環境的寫照。作為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貴州人,本來就很少遷徙流動,加上交通不便,他們的生存環境就更其孤立、分散、內向、封閉。地緣上的封閉,養成了貴州人安土重遷的性格,鄉土觀念十分強烈,具有一種能將就而不講究的怡然自得心態。「病死不離家,老死不離鄉」,「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日難」。安土重遷,知足常樂,成了他們祖祖輩輩的信條。此種文化心態固然能使人在拜金主義盛行時藉以同人性異化相抗衡,從而去追求詩意生活的一面;但同時也是貧困之源。因為封閉會造成愚昧,知足則帶來怠惰,怠惰與愚昧正是滋生貧困的土壤。貴州經濟發展中多比較優勢,缺少競爭優勢,其源蓋出於此。
靠山吃山心態。依賴並無限制地使用和消耗自然資源,不看重技術創新與競爭能力,這是貴州民族民間文化中長期養成的一種文化心理。世界先進文化與傳統文化的重要區別正在於:先進文化講求效率,鼓勵探索精神,資源優勢讓位於競爭優勢。而競爭優勢的形成,仰賴於知識、投資、智慧與創新,這才是創造財富的最有效基礎。貴州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其民族民間文化中缺少鼓勵競爭的內容和機制。人們在觀念上都把「山」中的財富看作是固定不變的,盡力不盡力都一樣。各人都只想從所「靠」之「山」中「吃」到自己那一份,很少考慮除了「山」中現成之物,還可以再擴大生產何種新物,更不去想「山」外還有什麼可「吃」之物。這樣的心態勢必導致生產率的下降,人的創新能力受阻。
上述兩種文化心態相互依存,其所產生的歷史墮性,對於貴州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都會帶來某些負面的影響,對於全球化背景下貴州實現現代化、建設小康社會也會造成某些障礙與制約。
D. 貴州有那些歷史文化
1、貴州舊石器時代文化的輝煌。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總以為貴州自古是「不毛之地」「歷史空白」。自從1964年著名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試掘了黔西觀音洞文化遺址,發現了大批舊石器時代的遺物,貴州歷史的線索,突然向前延伸二三十萬年,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
2、關於夜郎文化。貴州既然背了多少年代的「夜郎自大」的包袱,講貴州歷史,實在應該講講夜郎。夜郎是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出現在祖國西南地區的以夜郎為名的地方政權。古代夜郎,有廣義和狹義兩個不同概念。
(4)貴州消失的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夜郎國的發現
中國西南地區古代夜郎族的文化。夜郎一名最早出現於戰國晚期。漢時夜郎族是西南夷中較大的部族,居地在今雲南昭通和貴州赫章、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一帶。1976~1978年,在赫章、威寧發掘了大批夜郎文化的墓葬。
這些墓都是小型土坑墓,無墳丘。有的有簡陋木棺;有的以銅鼓或鼓式釜為葬具,內放人頭骨和牙齒,或將多具骨架零亂埋在叢葬坑中。
一般只隨葬少量陶器、青銅器、鐵器、珠飾等。既有民族特色的長條形銅鋤、寬刃無胡戈、鼓形釜、寬邊手鐲、長發釵、牛頭形帶鉤等,又有與中原內地相同的銅鏡、印章、半兩錢、五銖錢以及鐵兵器和漆器。 要說夜郎文化,必須了解夜郎國的歷史。
約戰國初期,濮人建立了夜郎國。近幾年,區文化部門通過多次深入貴、川等地實地考察,組織有關人員研討,成立夜郎文化研究會等形式,初步對夜郎文化進行探討與挖掘。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夜郎風情表演團,主要適應景區景點及賓館等涉外場所的演出。
兩千多年來,古夜郎的歷史面貌,始終是一個未曾解開的「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它幾乎成了一個神話的國度。
「夜郎自大」貽笑百代,引起世人對夜郎產生濃厚的興趣,它正在成為人們來「夜郎故地」觀光和探秘的吸引物,也是社會科學界研討的大熱點。
不管怎樣,夜郎國在秦漢時期的西南夷數十個社會實體中「最大」之一,具有充分的史實記載,貴州的大部分地區都屬夜郎的轄地,也是不爭的史實。
E. 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冊亨布依戲、侗戲、福泉陽戲、思南花燈、錦雞舞、苗族大遷徙舞等。布依戲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之一。布依戲過去稱土戲、歡戲,在布依語中稱谷藝。
比如冊亨縣布依戲主要流傳於巧馬鎮、丫他鎮、秧壩鎮、弼佑鄉、八渡鎮、百口鄉、雙江鎮、者樓鎮等地。侗戲流傳於貴州省黎平縣、榕江縣、從江縣,廣西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以及湖南省通道自治縣的部分侗族村寨。福泉陽戲由內壇和外壇兩部分組成。內壇就是以祭祀儀式出現的二十四壇法事,具有還願的性質。思南花燈在貴州戲劇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婉轉動聽的唱腔,高亢激越的花燈打擊樂,優美迷人的舞蹈以及美麗獨特的服飾道具,而倍受人們青睞。
F. 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貴州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苗族古歌
道刻
侗族琵琶歌
侗族大歌
銅鼓十二調
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
蘆笙舞( 錦雞舞)
蘆笙舞( 鼓龍鼓虎)
蘆笙舞( 滾山珠)
儺戲
安順地戲
彝族撮泰吉
木偶戲
八音坐唱
布依戲
花燈戲(思南)
侗戲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苗族服飾( 刺綉)
丹寨苗族蠟染技藝
水族馬尾綉
苗族蘆笙製作工藝
玉屏簫笛製作技藝
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
烏當手工土紙製作技藝
貞豐小屯白棉紙手工製作技藝
石橋白皮紙製作技藝
茅台酒釀制技藝
牯藏節
姊妹節
布依族查白歌節
侗族薩瑪節
端節
水書
仡佬毛龍節
G. 貴州有哪些非遺文化
貴州最出名的就是酒了,仡佬族釀酒技藝就是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雄正醬香酒就是由這個技藝的非遺傳承人張再彬親釀調制的,醬香醇正,是醬香酒本來的味道。
H. 盤點貴州民間文化有哪些
文化都是人們創造的產物,民間文化它立足於民眾生產、生活的具體背景,以一種通俗的方式呈現出來,是人們自發的娛樂型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流傳至今。貴州民間文化有哪些?一起來 貴州文化 中看看。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民間傳統紡織印染手工藝,古稱蠟,與絞纈(扎染)、夾纈(鏤空印花)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印花技藝。貴州、雲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長蠟染。蠟染是用蠟刀蘸熔蠟繪花於布後以藍靛浸染,既染去蠟,布面就呈現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多種圖案,同時,在浸染中,作為防染劑的蠟自然龜裂,使布面呈現特殊的「冰紋」,尤具魅力。
刺綉是針線在織物上綉制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綉分絲線刺綉和羽毛刺綉兩種。就是用針將絲線或其他纖維、紗線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上穿刺,以綉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綉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歷史。中國刺綉主要有蘇綉、湘綉、蜀綉和粵綉四大門類。
貴州布依族的「八音坐唱」相傳起源於唐宋時期,沒有固定的唱詞,只有10多種固定的曲譜,曲目多為布依族的神話故事。「八音坐唱」在布依語中叫「萬播笛」,即吹奏彈唱的意思。「八音坐唱」的「八音」,現在比較一致的解釋是指八種樂器,即:蕭筒、牛角胡、葫蘆琴、月琴、鼓、包包鑼、小馬鑼、釵等樂器。是深受布依族人民喜愛的民間民族說唱藝術形式。
I. 貴州千島文化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除漢族而外,還有48個少數民族。漢族與少數民族之比,大約是31。少數民族中,人口在百萬以上的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十萬以上的有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人口上萬的有壯族、毛南族、瑤族、蒙古族、滿族等。貴州是古代苗瑤、百越、氐羌和濮人四大族系交匯的地方,又是漢族移民較多的省,加之貴州地理環境的多樣,山川的阻隔,歷史上長期實行「土流並治」,各種民族文化在這里形成多元的復雜體系,構成一個絢麗多彩的文化長廊。各民族在遷徙、流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大雜居,小聚居」、「既雜居,又聚居」的分布狀況。不同經濟文化類型的民族,在貴州都找到了他們生存發展的空間,而且長期保持各自不同的文化。在貴州,就某一文化的局部區域而言,它與周圍其他民族的文化顯然不同,表現出「十里不同風」的特點,彷彿是一個「文化孤島」。但從全省范圍來看,這許許多多的「文化孤島」,又顯得千姿百態,融合成為「文化千島」。這種多元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僅在國內,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見的,它給人類留下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在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文化現象,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在貴州延續下來,形成一條穿越時空的神秘隧道。一些古老的文化環境保存下來,成為鮮活的文化生態博物館。長期形成的山鄉異俗,顯現出地域文化的鮮明特徵。朵朵絢麗的民族文化之花,點綴在貴州高原,形成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