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評價中國文化的這一特質

如何評價中國文化的這一特質

發布時間:2022-06-11 19:09:22

中國文化的特質有哪些及其影響

1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1.1 重實際求穩定的文化心態
這里的「實際」是相對於「玄想」而講的,它更多的側重於現實問題。在中國,長期的農業耕作對農民的影響是巨大的。對他們來說,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他們生存的基礎就是保有土地並且辛勤勞動,他們秉承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信念,腳踏實地的進行生產活動,並且在生產過程中總結出經驗的東西,以更好的服務於他們的現實生活。因此,這種農耕經濟的生產心態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形成重實際黜玄想的務實精神。對中國人而言,擁有了土地,就擁有了安全感和歸屬感,就有了生存的底氣。農民對土地的依賴使得他們為了生存而安於現狀並且知足常樂,對於整個社會發展來說,農民的穩定安居就是農耕社會發展的前提。
農業耕作作為一種簡單再生產,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循環。農業生產依四季變化而變化,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種周而復始的生產方式使得他們對土地有著很深的眷戀,這種歸屬感使他們世代皈依於土,他們滿足於維持這種簡單再生產而相信一種不變的永恆。董仲舒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就是對這種永恆觀念的表述。當然,中國傳統文化也蘊含著豐富的變易思想,使它內蘊著一種獨特的創造力。正是在這種變易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形成不斷進取、剛健自強的精神,由此催生出中國勞動人民無窮的創造力,為中國文化的輝煌與燦爛做出貢獻。
1.2 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
中國農業經濟的格局和聚族而居、安土重遷的社會生活方式使中國人形成以家族單位,以「小家—中族—大國」為鏈條的社會結構,因而尤其看重血緣、親緣關系。可以說,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就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社會。所謂宗法,就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推崇共同的祖先,規定繼承的秩序及成員自身的身份和權利義務的法則。中國的家就是社會的核心,家是小國,國是大家,因此在父家長制的影響下,父乃家君,君乃國父,家國一體。
《禮記·喪服小記》中說「親親,以三為五,以五為九」。以父、己、子三代為核心,形成了三個同心圓,由父親往上推一代是祖父,由兒子向下推一代就是是孫子,經過這樣一次擴展,親屬關系就由原來的三代延伸為祖、父、己、子、孫五代。接著,再由祖、父、己、子、孫五代分別再向上、向下推兩代,經過這一次擴展,親屬關系就延伸為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孫、曾孫、玄孫九代。由此構成整個宗法制度的基本框架。在這個基本框架中,受宗法觀念的影響,尊卑秩序是尤其重要的,個人是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的,是無法凌駕於家族之上的,每個人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而個人的利益要絕對服從於宗族的利益,由此可見宗法等級的森嚴。
1.3 尊君重民的政治文化
中國的農業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相對比較獨立的經濟模式,這也就要求國家的管理必須高度集權,才能將這種分散的社會加以整合便於統治。同時,就如我們所熟知的:君舟民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只有以農民為主體的黎民百姓安居樂業,才是農業宗法社會得以正常運轉、社稷穩定的根本前提。
關於尊君的思想,個人認為比較典型的是韓非子的觀點。韓非子作為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認為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一人手裡,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也正是在這種君主集權主義思想的支配下,國家大一統才能變為現實。與此相對應的就是重民思想。儒家有關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就是最好的例證。只有重視人民的利益和生活,注重人民論文聯盟的根本需求,才是天下得以保全、社稷得以穩定的根本前提。因此,既強調民以君為主,又強調國以民為本,是既對立又統一的。
1.4 中庸之道的社會心理習慣
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體現了崇尚和諧與統一的社會心理。所謂「中」,即不偏不倚,所謂「庸」,即用。中庸就是待人接物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它是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小農經濟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中庸之道作為經國之大道,它要求政治上剛柔並濟,經濟上與民為惠卻又不鋪張浪費,文化上和而不同;作為一種處世之法,它要求中正平和,至誠守信;作為一種中國人獨有的審美情趣,它體現了一種中和之美,表現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1.5 以人為本的仁者風范
以人為本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而言的。在古代,由於人們無法科學的解釋一些自然現象而將其神化,作為自己的信仰崇拜。周公曾說過天不可信,天命靡常,最先將對神的崇拜拉回現實,認為天命無常,靠得住的就只有德;天不可信,信得過的就只有人。隨著思想的理性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人的作用。所以,神的人化逐漸轉變為人的神化。在古代,有資格的被崇拜的人有六種,聖人、成人、賢人、大人、善人和君子。儒家思想作為傳統中國的主流思想,而它的核心便是「仁」。仁作為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范疇,成為這種劃分的標准古人對聖人的崇拜實質上是對道德的崇拜。這其實是古代統治者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就是使人安分守己,守秩序,以此來維護政權的穩定。
2 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影響
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必然存在所謂的精華和所謂的糟粕。中國傳統文化歷經數千年,在獨特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產生、發展、延續,也勢必具有鮮明的兩重性。在古代,這種文化僅僅是作為中國封建統治的工具,但是在現時代,它的影響和意義則不只如此。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
首先,文化心態的穩定性與實際性,一方面使中國普通勞動人民能夠最大限度的獲得生存穩定感,可以說確保了古代中國社會秩序的基本穩定;另一方面也使得人們缺乏冒險精神,按部就班成為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的一貫准則。這種小農意識的滋生與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使得古代中國小農經濟長久不衰。
其次,古代中國特色的宗法集體主義和尊君重民的政治文化對封建社會統治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可否認,宗法集體主義在很大程度上確實維護了統治階級的統治,但等級的森嚴和尊卑的明確也隔閡了親人間、友人間的關系,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緊張而充滿壓抑。比如皇族中,以皇帝為尊,在古人的眼中,皇帝是天子,可也就是這種嚴格的等級之分,使我們的天子高處不勝寒,孤獨無人懂。他們的兄弟叔舅都是臣子,稱呼上得尊卑立見高下。倫理上的長輩在政治舞台上同樣對晚輩作揖,甚至下跪。君乃國父,所以每個人都要對國父下跪,然而,沒有了民何來君。因此,水可載舟,亦可覆舟,是經典的政治理論,無論對古代中國還是現代中國,都是經典之最。
第三,中庸的心理習慣使得中國人不擅爭取而常以自謙為美。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人們對中庸之道的誤解使得它變成一種近似貶義的詞。可事實上,無論是在國家大事,還是生活小事,中庸的心理貫穿在每一件事情中。所以,現代要真正懂得古人中庸的智慧,還需要進一步捧讀經典。
第四,仁者風范,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具備的。在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而這也被統治者用來作為一種高級的道德崇拜或者道德標准來約束百姓,真正的從心理上和道德上對國家的政治統治發揮了作用,維護了社會的安定。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現代人淪落於商業經濟的漩渦無法自拔,而對自身的道德要求似乎遠遠跟不上物質力量的壯大。
3 結語
總而言之,中國傳統文化是古老而又深邃的。它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至今仍影響、制約著我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究竟如何堅守自己的文化陣地而不中各種包裝下的外來文化的毒?個人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思想意識上的覺醒,只有這種文化意識的覺醒,我們才會認識、尊重和反思我們的文化,就像費孝通先生講的那樣,要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而自知之明是「為了中華民族加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在世界新文化的生成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供物質條件和精神自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我們的文化傳統轉變、更新為一種更適合於新世紀的道德資源和精神力量,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❷ 淺談對中國文化特質的理解

現實主義,功利主義,技術主義.
只重視結果,忽略原因和過程.
接受一切既成事實,根據既成事實形成靈活變通的價值標准.

❸ 中國文化的特點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閑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
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3)如何評價中國文化的這一特質擴展閱讀:

文化分支:

傳統思想:老莊的道家思想、墨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等。

中國戲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京劇、皮影戲、粵劇、川劇、黃梅戲、京戲臉譜、地方戲等。

中國建築:長城、牌坊、園林、寺院、鍾、塔、廟宇、亭台樓閣、井、石獅、民宅、秦磚漢瓦、兵馬俑、故宮(紫禁城)、頤和園、布達拉宮、平遙古城、喬家大院、蘇州園林、杭州園林、徽派建築、十里長亭、天壇、鳥巢、水立方等。

漢字漢語:漢字、漢語、對聯、謎語(燈謎)、歇後語、熟語、成語、射覆、酒令等。

傳統中醫:中醫、中葯、《黃帝內經》、《針灸甲乙經》、《脈經》、《本草綱目》、《千金方》等。

❹ 中國文化的特質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人在生活中表現其生命者為禮。禮在外,屬人文。仁在內,屬天性,亦即屬自然。由天性自然之仁,演化出人文之禮。社會結構,政治組織,皆本於仁而立於禮。
生活維持為手段,生命成長為目的。知為手段,行為目的。中國人則必言"知行合一",或言"知易行難",或言"知難行易",行以生其知,知以成其行。
孔子仁禮並言,又仁智並言。仁屬行,智屬知,違於仁為不智。離於行為無知。故中國人言德行。又言學問,學與問皆屬行。行有常,在外為道,在內成德。
生活可分別的,生命則是共同和合的。由共同和合的大生命中演化出小生命,非由分別的小生命中可湊合為大生命。大生命是天,是自然。人是小生命,乃有生活。
生活必多欲,生命則多情。欲必向外爭取,情亦向外而求和合。中國人生大道有五倫,皆本於情,非本於欲。中國文化最重人情,但不重物慾。欲當知足,情無止境。道由情來,不由欲來。日新又新,日進無疆,乃指德言。德亦主情不主欲。多欲即缺德。近代科學進步,乃供人慾,非養人情。情愈薄而世愈亂,中國古人早以為戒。
道見於群,德本於己。中國人尚德,為己即以為人。西方人尚欲,欲必求於外,取於外,於是乃為人而失己。雖主個人主義,而成唯物史觀,物為主,人為奴。其實人已物化,更傾聽已之有。今人又好分言物質人生與精神人生,其實此心多欲,亦是一種精神狀態。惟中國古人言精神,則此心之物慾減之又減,達於至精,乃得通神。此乃中國文化一最高境界,亦非今人所謂之精神。
中國人重德不重業,尊品不尊位。盡在抽象虛無處著想,不在具體實有處用力。遂建其道義共通之大,而避免了功利分割之小。中國乃成為五千年廣土?民大一統之民族國家,而此即為中國文化一特質。
天地和合是一大生命,道是生命進程。在其進程中,演化出人類小生命。在人類生命中,又演化出中國人。所以說:中國一人,天下一家"。在中國人中,又演化出各別小我個人來。在各別之生命中,明道、行道、傳道,即由其小生命來明得此大生命而行之傳之,使每一小生命各得其大生命。
宋儒張橫渠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即此義。
中國文化特質亦此義無他旨。

❺ 中國文化的特質是什麼

中華文化,其主體為漢族文化。且流傳年代久遠,地域甚廣,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稱為「漢文化圈」。中國文化不但對韓國、日本,對東南亞、南亞一些國家如菲律賓、新加坡、越南等國家和地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這種影響。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中國人是非常好學的一個種族,他知道自己的不足,就會從別人中汲取優點,然後運用到自己身上,這是中國人的一個文化特性,我們總是從別人的優點中發現適合自己的方式。我們從蘇聯的道路中發現了適合中國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且不斷發展,把中國發揚光大。


❻ 如何評價中國文化的這一特點

文化是一個歷史概念。文化的歷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為界限,文化流變的歷史階段劃分是可以操作的。我們說文化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應當從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存在、變異、發展,從而具有某一時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歷時傳承的過程中積淀並確立了自身的傳統。
中國傳統文化,指的是以中華文化為源頭、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不同角度來指稱的。中國古代文化是針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對文化的時代劃分;傳統文化是對文化的傳承而言的,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它不局限於古代,而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增長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有人把傳統文化等同於古代文化,從而認為講究傳統即是復古,甚至認為傳統與現代化是不能並存的,或認為要實現現代化必須反傳統。這種認識恰恰忽略了現代化進程仍然是傳統文化發展的一個部分,一旦否定了傳統,現代化與民族特點也就是中國特色就要脫節,與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認為發揚傳統就要拒絕引進和借鑒,或認為中國傳統與西方文化是截然對立的。這種認識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種民族傳統,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收其它文化一旦成為現實,也就是說,這些被吸收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部分。沒有一種文化是純而又純的,吸收外來文化是豐富和發展本體文化的正常途徑之一。
中國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決定歷史發展的諸因素。文化發展本當有自己的分期,但是由於文化發展與中國通史的基本一致性,所以要研究文化的發展脈絡,可以依循歷史的發展進行。
關於中國文化的特徵,一般可以歸為三條:第一,天人合一,順天應物;第二,家族倫理本位;第三,貴和尚中。西方分別是:第一,天人相分與征服自然;第二,個人本位;第三,理性精神。

❼ 中國文化的主要特點

中國文化的主要特點為:
1、強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近6000年的人類歷史上,出現過
26個文明形態,但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長期延續發展而從未中斷過的文化。中國文化的強大生命力,表現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續力和凝聚力等諸方面。
2、重實際求穩定的農業文化心態:在以農業生產為生存根基的中國,農業生產的節奏早已與國民生活的節奏相通;傳統節日均來源於農事,是由農業節氣演化而成的,並不像其他民族,節日多來源於宗教。
3、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 : 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脈絡,不是以奴隸制的國家代替氏族血緣紐帶聯系起來的宗法社會,而是由家族走向國家,以血緣紐帶維系奴隸制度,形成「家國一體」的格局。
4、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民本主義同君主專制主義的關系是雙重的,「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一體兩翼。
5、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由於中國傳統文化自先秦就具有擺脫神學獨斷的特點,所以在中國歷史上,未出現過像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思想統治一切的「黑暗時代」;中國傳統的民間宗教信仰,有極大的實用性。在民間「燒香拜佛」,「佛」的含義既可能是釋迦牟尼、觀音菩薩,也可以是太上老君……,這與西方文化中宗教的唯一神、嚴格排他性迥然不同。
6、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中國文化以「人」為核心,表現在哲學、史學、教育、文學、科學、藝術等各個領域,樂以成德,文以載道,追求人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表現出鮮明的重人文、重人倫的特色。
7、經學優先並籠罩一切文化領域:中國倫理型文化還有一個突出的外在形式上的特點,就是它的經學傳統;所謂經學傳統,是指中國文化長期以儒家經學為主流,有著一以貫之的傳統,形成了獨自的特色。

❽ 中國文化的特質有哪些

中國文化的特質,第一是多元性,第二是包容性,第三是連續性。

一、中國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點。儒家思想是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是大傳統。但實際上要從中國文化的整體來講,儒釋道三家的思想自魏晉南北朝以來始終是並存的,這說明中國的學術思想具有多元的性質。

二、中華文化的另一個特質,是它的包容性。中國文化不排外,儒家思想對佛道的包容和吸收是一個顯例。道教也是多方面吸收。中國人也不排外,即使是偏遠的文化不發達的窮鄉僻壤,那裡的民眾也不排外。

遇有不同國度、不同風俗的人們,他們對不同的衣著打扮會好奇、會圍觀,但是絕不嘲笑。也可以說,包容性是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

三、中國文化還有一個特徵是它的連續性。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其文化的思想和禮俗,大體上延續下來了。中間當然有變異,有時也會產生文化的斷裂,但中國文化的根脈、種姓特徵、風俗習慣,可以說一直延續到現在,這和書寫工具漢字有很大關系。

現在用的漢字,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的「書同文」,到現在過去了兩千多年,一直在使用,即使在數字化時代,也沒有感到太大的不便。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載體,也是中國文化的符號。

(8)如何評價中國文化的這一特質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

一、日本

日本武士刀是由唐刀演化而來,日本的音樂、建築學習了大量中國的古曲和建築樣式(特別是唐代)。中國的茶文化從宋代時期由日本僧人榮西將茶種帶回日本並遍種日本,由此茶文化在日本發展起來

二、韓國

每年2月和8月,韓國人會按照傳統方式到文廟去祭祀孔子,還有完全按照傳統儒家教學方式授課的學院,講授的主要課程就是儒家的經典《四書五經》。

❾ 中國文化的特質有哪些

特質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

一、世代相傳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二、民族特色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三、歷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歷史。

四、博大精深

「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9)如何評價中國文化的這一特質擴展閱讀:

重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構成要素,正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大地上的互補共生,才最終形成了富有活力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不斷取得勝利。加強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也有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長葆活力。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長期處於世界的前列,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閱讀全文

與如何評價中國文化的這一特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