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樂府詩集簡介
樂府詩集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由宋代郭茂倩所編。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 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詞,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樂府雙璧為《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
作者簡介
郭茂倩,字德粲,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神宗元豐七年(1084)時為河南府法曹參軍,編有《樂府詩集》百卷傳世,以解題考據精博,因此為學術界所重視。
詩詞分類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
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
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麴等類﹔
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
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於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
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
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書籍
貢獻
《樂府詩集》的重要貢獻是把歷代歌曲按其曲調收集分類﹐使許多作品得以匯編成書。這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例如漢代一些優秀民歌如《陌上桑》《東門行》等見於《宋書樂志》《孔雀東南飛》見於《玉台新詠》﹐還有一些則散見於《藝文類聚》等類書及其他典籍中﹐經編者收集加以著錄。特別是古代一些民間謠諺﹐大抵散見各種史書和某些學術著作﹐雜歌謠辭一類所收﹐多為前所忽視者。至於後來杜文瀾的《古謠諺》等著作﹐則遠比此書為晚﹐顯然是在它的基礎上編撰的。
《木蘭詩》和《孔雀東南飛》被合稱為「樂府雙璧」。
它的編次是把每一種曲調的「古辭」(較早的無名氏之作)或較早出現的詩放在前面﹐後人的擬作列於後面﹐使讀者了解到某些文人詩是受了民歌或者前代文人的影響。例如﹐「相和歌辭」《薤露》和《蒿里》二曲﹐在《宋書?樂志》中﹐僅載了曹操的擬作﹐而在此書中卻錄有漢代古辭。曹操的擬作雖然從思想內容到藝術技巧都高於「古辭」﹐然而要說明這種曲調的來源及其本意﹐就遠不如古辭明顯﹐又如《陌上桑》這個曲調﹐據《古今樂錄》本是漢代的「相和歌」中的「瑟調曲」﹐在《宋書?樂志》中卻只錄了曹操﹑曹丕的擬作和晉樂所奏的一首改寫屈原《九歌?山鬼》的詩﹔至於《陌上桑》的古辭卻列入了「大麴」一類。在《樂府詩集》中﹐則首先著錄古辭﹐使讀者了解曹操等人的作品不過是依古辭的曲調而擬作的新辭。此書還把後人各種擬《陌上桑》而作的詩﹐都附在後面﹐如《採桑》﹑《艷歌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行》﹑《日出行》等等﹐由此可見﹐《陌上桑》對後來文人的種種影響。又如﹐把陸機的求仙詩《東武吟行》和鮑照的《代東武吟》編排在一起﹐可見同一曲調﹐可以譜寫成內容完全不同的各種詩歌。 《樂府詩集》以音樂曲調分類著錄詩歌﹐對一些古辭業已亡佚﹐而其曲調對後人有過影響的樂曲﹐都作了說明。
如「漢橫吹曲」中的《梅花落》﹑「雜曲歌辭」中的《行路難》﹐都只有鮑照的擬作為最早﹐但編者仍把《梅花落》歸入「漢橫吹曲」﹐並在《行路難》的說明中引證了《陳武別傳》﹐指出這個曲調在魏晉以前﹐就在北方牧民中流行﹐說明它早在漢代可能已經產生。它反映了民歌對文人詩的影響﹐以及音樂和詩歌的關系﹐對各種樂曲的相同題目﹐它指出了前代樂曲與後代樂曲的繼承關系。如「梁鼓角橫吹曲」中的《黃淡思》﹐編者就引用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認為即「漢橫吹曲」的《黃覃子》。
《樂府詩集》對各類樂曲的起源﹑性質及演唱時所使用的樂器等都作了較詳的介紹和說明。書中這些說明徵引了許多業已散佚的著作﹐如劉宋張永的《元嘉正聲伎錄》﹑南齊王僧虔的《伎錄》﹑陳釋智匠的《古今樂錄》等書﹐使許多珍貴的史料得以保存。這對文學史和音樂史的研究都有極重要的價值。但其中有一些可能出於傳聞﹐未可信從。
缺點
《樂府詩集》也存在較多的缺點。現在列舉幾個:
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就曾指出本書把某些文人詩列入樂府題目之中不大恰當。此外﹐由於它重在曲調﹐因此所錄歌辭往往和關於曲調的敘述不太一致﹐如近代曲辭中的《水調歌》﹐編者認為是隋煬帝游江都時制﹐而書中所錄「唐曲」﹐並未註明作者。其實這些曲辭﹐恐怕是雜取唐人作品而成﹐如其中「入破」第二首﹐顯然是杜甫的詩。
關於此書的分類﹐近代學者也曾有過爭論﹐如書中的相和歌辭和清商曲辭的界線﹐梁啟超在《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中認為「清商」乃漢魏時的「清商三調」﹐郭茂倩把「吳聲歌」﹑「西曲歌」稱為「清商曲辭」﹐而把漢魏的「清商三調」歸入「相和歌辭」是承襲了南宋鄭樵《通志》之誤。黃節不同意梁說﹐他認為漢代「清商曲」已散佚﹐魏晉「清商三調」中包含有「相和歌」十一曲﹐至於隋唐以後﹐魏晉「清商曲」的曲調亦已不傳﹐所以鄭樵所列「清商」﹐只錄晉以後的南方民歌。
北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一百卷,分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典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十二個門類,輯錄宋代之前音樂文學作品凡五千餘首,詩學價值甚高。尤為可貴的是,近代曲辭四卷收錄了隋唐時期新興的燕樂曲辭,為考察詞體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參照。 樂府詩集民歌是其精華所在。民歌內容十分豐富,反映社會生活面很廣,漢代地主階級同勞動人民之間的階級矛盾極為尖銳,在封建制度下勞動人民過著極其悲苦的生活。詩歌中體現出樂府民歌重要的社會認識有的是對統治者殘酷統治的的抗議,社會各種弊端的接露,對自己悲慘命運的泣訴,同時勞動人民之間也因為共同的命運、感情聯系在一起,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愛。於是他們用詩歌來反映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這個過程中,體現了樂府民歌強烈的社會認識價值和高度的思想性。 一,樂府民歌直接揭示諷刺了統治階級的丑惡面目,控訴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和對統治階級的反抗情緒,還有一些斗爭的場面。這類作品分別有《雞鳴》《相逢行》《平陵東》,還有《婦病行》《十五從軍征》,反抗的就是《東門行》,《陌上桑》。
二,封建階級對農民的壓迫不僅體現在政治和經濟上,而且天現在封建禮教和封建道德方面,漢武帝以來『三綱五常』的精神枷鎖嚴重的舒服勞動人民,婦女所受的壓迫尤甚,樂府詩頗多反映婦女命運的篇章,《上山采蘼蕪》就是典型。
三,表現健康純美的愛情。男女情愛是詩歌中的常見體裁,這里駐澳優《江南》《上邪》《有所思》等。
還有一些反應東漢後期給知識分子造成的憂懼漂泊之苦,及他們的消極情緒。這主要是《烏生》《枯魚過河泣》《滿歌行》《西門行》等。其中前兩篇採取了寓言詩形式別具一格。
㈡ 漢樂府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
思想內容:漢樂府
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後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採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採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後人稱為樂府詩。東漢仍設有樂府。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時樂府採集的各地民歌共有一百三十八篇,但流傳至今的只有三四十篇,加上東漢民歌和文人的作品,現存漢樂府有一百多篇,散見於《漢書》、《後漢書》、《文選》和南朝時徐陵編的《玉台新詠》等書,而以宋人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所收最為完備。《樂府詩集》是根據音樂類別分別排列作品,與漢樂府有關的凡四類,其中《郊廟歌辭》中首列的《漢郊祀歌》是西漢文人為宗廟祭祀作的樂歌;《鼓吹曲辭》、《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中題下標明「古辭」的作品,基本上都是西漢民歌。《雜曲歌辭》收錄的文人作品中有一些出自東漢。
漢樂府以民歌居多,民歌也正是其中精華。人們提到漢樂府,就一般意義而言,往往是指漢樂府中的民歌。這些民歌都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如《東門行》、《孤兒行》、《婦病行》、《戰城南》、《十五從軍征》、《飲馬長城窟行》、《上山采蘼蕪》等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狀況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有所思》、《上邪》等篇,則是感情真摯的情歌;《陌上桑》贊美了一名勞動婦女對權貴人物的蔑視和反抗,體現了人民的願望;以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高尚情操為主題的《孔雀東南飛》,又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是前所未有的長篇敘事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居有較高的地位。漢代文人所寫的樂府詩也有佳作,如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嬌饒》等,但這些詩歌也是在民歌的影響下創作的。
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對後世的許多詩人起過示範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雜言為主的形式,也推動了詩體的發展。
漢樂府
漢樂府民歌,在我國詩歌史上,是繼《詩經》、《楚辭》之後出現的第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它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真實地反映了漢代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漢人稱樂府機關所演奏的詩為歌詩,魏晉六朝時開始稱詩歌為樂府或樂府詩,於是樂府便由機關的名稱變為詩體的名稱。宋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將自漢至唐的樂府詩分為12類:一、郊廟歌詞,二、燕射歌詞,三、鼓吹曲詞,四、橫吹曲詞,五、相和歌詞,六、清商曲詞,七、舞曲歌詞,八、琴曲歌詞,九、九曲歌詞,十、近代曲詞,十一、雜歌謠詞,十二、新樂府詞。漢貴族樂章載在郊廟歌詞一類,全部是文人所作;漢樂府民歌主要保存在相和歌詞、鼓吹曲詞和雜曲歌詞3類中,相和歌中尤多。相和歌是南方的民間俗樂,鼓吹曲是北方民族的樂曲,多用於軍樂。雜曲歌詞是一種聲調已經失傳無所歸屬的樂曲歌詞。
漢樂府民歌不僅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意義。所為「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就是說,樂府民歌的作者面向現實生活,根據人們在各種各樣的遭遇中所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而進行創作的。它真實而具體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是《詩經》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現存下來的漢樂府民歌,不過40餘首,但它所反映的社會內容是十分豐富的。有的反映勞動人民的苦難和他們的反抗斗爭,如《婦病行》描寫一個貧苦家庭的婦女,貧病交加終於死去,臨終時叮囑丈夫照看孩子,但在殘酷的剝削壓榨下,勞苫人民無以為生,父子不能相保,最後不得不違背妻子的遺言,忍心拋棄了自已的孩子。《東門行》則寫出了貧苦善良的人民在無衣無食、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官逼民反鋌而走險的過程。有的揭露戰爭和徭役給人民造成的災難與痛苦,如《十五從軍征》寫詩中主人公15歲從軍,80歲才返回家鄉,遙望故家,只見墳冢累累,回到家裡,滿目荒涼,空無一人,這時,老人萬念俱灰,倚著門獃獃地遠望,不知如何度過這孤苦的殘年。短短的十幾句詩,寫得凄楚感人。有的寫出了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被壓迫婦女的命運,《有所思》和《上邪》寫的是熱戀中的女子為愛情所折磨的痛苦復雜心情和專一執著的深情。《上山采蘼蕪》寫的則是婦女無辜被棄的不幸。此外還有寫官家豪富對人民的欺凌和上層社會的腐朽與無恥等等。胡應麟《詩藪》卷一說:「漢樂府採摭閭閻,非由潤色,然質而不俚,淺而能深,近而能遠,天下至文,靡以過之。後世言詩,繼自兩漢,宜也。」這幾句話意思是說,兩漢樂府來自民間,它運用通俗自然的語言真實而生動地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愛憎,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這個評價是非常中肯的。
《陌上桑》是漢樂府膾炙人口的名篇,歷來為人們所喜愛和稱頌。這首詩最早錄於《宋書·樂志》,題為《艷歌羅敷行》,《玉台新詠》也收有此詩,題為《日出東南隅行》。
漢樂府
中國詩歌史上楚辭(詩)向漢賦(非詩)演變發展過程中,漢樂府填補了這一時期詩壇的一段空白。「樂府」本是古代音樂機構的名稱。據考,最早在秦代就已有樂府的設置。樂府興起則是在西漢武帝時代,樂府官署大規模收集民間歌辭,據《漢書。禮樂志》載:至武帝定郊祀之禮,乃立樂府,采詩夜誦,有趙,代,秦,楚之謳。以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多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作十九章之歌」。
漢樂府就是指漢時樂府官署所採制的詩歌。漢樂府掌管的詩歌一部分是供執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廟歌辭,其性質與《詩經》中「頌」相同;另一部分則是採集民間流傳的無主名的俗樂,世稱之為樂府民歌。據《漢書。藝文志》載,「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雲」。可見這部分作品乃是漢樂府之精華。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100卷,分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歌辭,橫吹歌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氏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著錄,是收羅漢迄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為傾向現實主義風格。
漢樂府是繼《詩經》之後,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匯集,不同《詩經》的浪漫主義手法,它開詩歌現實主義新風。漢樂府民歌中女性題材作品占重要位置,它用通俗的語言構造貼近生活的作品,由雜言漸趨向五言,採用斜事寫法,刻畫人物細致入微,創造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情節較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內涵著重描繪典型細節,開拓斜事詩發展成熟的新階段,是中國詩史五言詩體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4587580.html
藝術成就:漢代樂府詩
何謂樂府
兩漢所謂樂府指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製成曲譜並製作, 演奏新的歌舞外, 又收集民間的歌辭入樂.《漢書 藝文志》記: 「自孝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 於是有趙,代之謳, 秦,楚之風, 皆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 亦可以觀風俗, 知薄厚雲」.漢武帝采詩, 除為考察民隱外, 亦在豐富樂府的樂章, 以供娛樂.六朝時, 樂府乃由機關的名稱變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的名稱.
漢代樂府詩的類別
從其內容來看, 大約可以分為三類:
貴族文人所作之頌歌
「郊廟歌辭」, 為祀天地,太廟,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辭」, 為朝廷宴饗所用.
「舞曲歌辭」, 分雅舞,雜舞.雅舞用於郊廟,燕饗; 雜舞用於宴會.
軍樂
「鼓吹曲辭」, 是用短簫鐃鼓的軍樂.
「橫吹曲辭」, 是用鼓角在馬上吹奏的軍樂.
民間的歌辭
「相和歌辭」, 為漢世街陌謠謳, 起初只是人們隨意吟誦,「後漸被之管弦, 即為相和曲」.
「清商曲辭」, 源出於相和三調, 內容多為反映當時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雜曲歌辭」, 有寫心志, 抒情思, 敘宴遊, 發怨憤, 言戰爭行役, 或緣於佛老, 或出於夷虜.兼收並載, 故稱雜曲.
漢代樂府詩的題材內容
反映戰爭的痛苦
《戰城南》反映漢代人民那種慘痛的戰爭生活非常深刻.詩的前幅描寫激戰的荒涼恐怖,
後幅則寫平民為戰爭而荒廢耕作, 因而發出怨言, 誠為暴露戰爭苦痛生活的寫實詩篇.又如《東光》一篇, 反映出武帝征討南越, 軍士流露出的悲怨感情.「倉吾多腐粟, 無益諸軍糧.諸軍游盪子, 早行多悲傷」, 也是一篇反戰的作品.
反映徭役的痛苦
《十五從軍征》詩中描寫一個在外面征戰六十五年的軍人, 到了八十歲的高年, 回到家鄉
來, 房屋破壞不堪, 成了鳥獸的巢穴, 親故凋零, 一無所有, 肚皮是餓了, 於是采著野谷葵草煮著作羹飯, 但是在這種情景之下, 怎能吃得下去呢 出門望著天邊, 眼淚不住地流下來了.詩中對於那種不合理的徭役制度和人民所受的苦難, 作了無情的控訴.
反映貧困
《婦病行》描寫一個貧民家庭的悲慘景象.詩中寫病婦臨終託孤, 丈夫對親友哭倒, 孤兒
在空舍中啼號索母的情況, 真實動人, 令人凄酸.《孤兒行》描寫了孤兒受虐待的遭遇.他的兄嫂把他看成奴隸和仇人, 盡量折磨他, 必欲置之死地.《東門行》描寫了一個窮老漢為窮困所迫, 鋌而走險, 起來造反的過程.
反映漂泊/遊子他鄉
遊子在外的生活艱苦, 不易還鄉, 是以此類羈旅之作每多慷慨激烈之音, 表現強烈的悲痛,
如《飲馬長城窟行》: 「遠道不可思, 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旁, 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 輾轉不相見」, 便是寫一個妻子為了尋求好的丈夫而輾轉流徙他鄉的.
愛情題材
《有所思》寫一個女子知道愛人有他心的時候, 恨得立刻把正要送給他的禮物摧毀了, 表
示一刀兩斷的決心, 但是當好憶起當初定情幽會時的甜蜜生活時, 便又覺得不能一刀兩斷, 顯出作者的痛苦矛盾.《上邪》抒發一個女子對愛人的熱烈表白, 表明了生死不渝的愛情.她以火一般的熱情表白: 除了山川崩竭, 天地毀滅之外, 愛情不會終止!
婚姻/婦女悲慘命運/封建禮教束縛
《上山采靡蕪》敘述一個棄婦和故夫偶然重逢時一番簡短的問答.它不從正面寫棄婦的
悲哀, 反而寫故夫的念舊, 更顯出女主人家的被棄是無辜的.盡管她的勞動比人強, 顏色也不比人差, 她還是不免於被拋棄.她的不幸僅僅由於男子的喜新厭舊罷了.
《孔雀東南飛》通過焦仲卿和劉蘭芝的婚姻悲劇, 揭露了封建禮教的罪惡, 同時熱情地歌
頌了二人忠於愛情, 寧死不屈的精神.
統治者的荒淫
《雞鳴》,《相逢行》和《長安有狹邪行》都描寫當時富貴人家的奢侈享受, 黃金為門, 白
玉為堂, 堂上置酒作樂, 中庭華燈煌煌, 舍後珍禽羅列.子弟人人做官, 貴者至二千石.年輕婦女無事可做, 調絲弄弦而已.《陌上桑》則敘述了一個太守侮弄一個採桑女子遭到嚴詞斥責的故事.詩中揭露了官吏的荒淫無恥面目, 同時塑造了堅貞,勇敢,美麗的女性形象秦羅敷.
人民的勞動生活
在漢樂府中, 有不少是表現當時人民的勞動生活的.如《江南可采蓮》是江南青年男女
采蓮時所唱的歌謠, 一面工作, 一面歌唱, 表現了鄉村男女集體勞動生活的快樂, 和江南農村的美麗的自然風光.
飲酒求仙/人生無常
漢樂府詩亦有飲酒求仙的思想, 是那些受有神仙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的意識形態的反映,
如《善行哉》,《西門行》,《王子喬》等篇, 都是這類作品.至於人生無常的作品, 如《怨詩行》,《驅車上東門》, 主題都是怨嘆人生無常, 鼓吹「游樂當及時」,「游心恣所欲」,宣洩頹廢沒落的情緒.
漢樂府詩的語言及形式的特點/藝術特色
(1) 語言朴實自然
漢樂府民歌多用生動的口語, 親切樸素, 敘事同抒情結合, 感情真摰動人.如《孤兒行》寫孤兒受兄嫂虐待, 詩句雖參差不齊, 而情與境會, 孤兒口狀心計之狀, 活現筆端.
詩句句式長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 有句式整齊的齊言詩, 也有錯綜參差的雜言詩.
漢樂府民歌沒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長短隨意, 整散不拘, 靈活自由.有繼承《詩經》四
言體的.如《公無渡河》,《善哉行》; 有雜言體的, 句法自由多變, 整散不拘.如「鼓吹曲辭」里「鐃歌」中的《上邪》:「上邪!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變化極為自由.漢樂府還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詩, 如《江南可采蓮》,《孔雀東南飛》等, 比四言詩多了一個音節, 適應當時社會語言的發展, 又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
篇幅長短均有, 最長的達三百五十餘句, 短的則數句.
漢樂府民歌篇幅長短均有, 最長的如《孔雀東南飛》, 便長達三百五十餘句, 短的如《雜
曲 枯魚過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蓮》便是只有七句.
押韻靈活
漢樂府民歌的押韻自由, 靈活多變.有句句押韻的, 如《平陵東》:「平陵東, 松柏桐, 不
知何人劫義公」,「心中惻, 血出漉, 歸告我家賣黃犢」便是; 有隔句押韻的, 如《東門行》,《燕歌行》,《梁甫吟》等; 也有隔兩句和三句押韻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東南隅」和「自名為羅敷」相隔兩句押韻, 又「照我秦氏樓」和「桂枝為籠鉤」更隔五句押韻.這都顯出押韻的變化多端.
用對話/獨白形式敘事
漢樂府詩巧妙地熔鑄對話刻劃人物, 聲情畢肖, 使人如聞其聲, 如見其人.如《上山采蘼
蕪》甚至幾乎全由棄婦同故夫的問答構成, 表現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採用獨白的, 如《孤兒行》中用獨白寫出孤兒所受的痛苦.
浪漫主義的色彩
漢樂府民歌雖多抒寫現實, 但亦有不少作品運用了浪漫主義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
發似的激情和高度的誇張;《烏生》中烏鴉的魂魄向人們申訴;《枯魚過河泣》中腐臭了的魚會哭泣, `會寫信等.這些豐富奇特的幻想, 顯示了浪漫主義的特色.
排偶句
排偶句也可以說是漢樂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中的:「頭上倭角髻, 耳中明
月珠.緗綺為下裙, 紫羅為上襦」便是.
回環往復, 音韻和諧
在當日的民歌中有不少優美小詩, 如《江南可采蓮》:「江南可采蓮, 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
葉間.魚戲蓮葉東, 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 魚戲蓮葉北.」此詩回環往復, 形象鮮明, 音韻和諧, 文字活潑, 正是民歌的本色.
漢代樂府對後世的影響
現實主義的發揚
漢樂府民歌繼《詩經》之後發揚了現實主義精神.如建安時曹操父子,王粲,陳琳等以
描寫社會亂離疾苦為內容的詩篇, 正是繼承了漢樂府民歌「感於哀樂, 緣事而發」的精神.它們多用樂府舊題, 運用敘事的方法和通俗的語言, 在形式上也見出漢樂府民歌的影響.
唐代杜甫雖不用樂府舊題而「因事立題」, 詩的精神和體制實與漢樂府民歌一脈相承, 直接受到樂府民歌的影響.白居易,元稹效發杜甫做「因事立題」的社會詩, 而且提出「詩歌合為時而作」的口號, 也正是漢樂府「緣事而發」的傳統.
語言通俗樸素/風格清新
漢樂府詩的風格多樣, 有清新明朗, 有深情婉轉, 也有慷慨悲歌, 但都統率於質朴自然的風格下.所謂質朴自然, 表現在詩歌語言上, 矢口成言, 絕無文飾, 故渾朴真摯, 獨擅古今.後世詩人多受漢樂府的影響.
奠定五言詩的基礎
漢樂府以五言和雜詩為主.雜言詩於建安之後大盛, 曹操,曹丕,李白等雜言詩莫不源於樂府民歌.樂府對五言詩的影響更大, 東漢時摹仿者甚多, 至建安已出現「五言騰踴」的局面, 取代《詩經》的四言,《楚辭》的「騷體」, 而成為一種主要的詩歌形式.
樂府詩歌體裁對後世歌行體的影響.
樂府詩歌體裁對後世的歌行體的形成亦有影響.六朝詩人鮑照的五言和雜言樂府都是傑出的, 唐代李白的樂府歌行更是空前, 它們在藝術形式上所受漢樂府民歌的影響也是顯著的.
用對話/獨白形式敘事
漢樂府詩巧妙地熔鑄對話刻劃人物, 聲情畢肖, 使人如聞其聲, 如見其人.如《上山采蘼
蕪》甚至幾乎全由棄婦同故夫的問答構成, 表現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採用獨白的, 如《孤兒行》中用獨白寫出孤兒所受的痛苦.這些手法, 對後世詩歌的修辭手法亦有啟發.
㈢ 《樂府詩集�6�1梁鼓角橫吹曲》是哪個朝代哪朝的(南北朝)的民歌
「梁鼓角橫吹曲」實為十六國及北朝時期的地方樂歌。「橫吹曲」,原來是在馬上演奏的一種軍樂,因演奏的樂器有鼓,有號角,所以叫「鼓角橫吹曲」。北朝民歌多半是北魏以後的作品,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北方的歌曲陸續傳到南方,齊、梁以後也常常用於宮中娛樂,並由梁代的樂府機關保留下來,所以叫「梁鼓角橫吹曲」。
㈣ 《樂府》是出自哪一個朝代
《樂府詩集》系宋代郭茂倩編。「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辭,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郭茂倩編的這部《樂府詩集》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它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
《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麴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於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樂府詩集》是成書較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一部重要總籍。
㈤ 樂府詩特點和創作背景。
准確地說,樂府詩的創作背景其實都是政治和戰爭影響下的產物,當時漢代從武帝開始,就頻繁地發動戰爭,大量地征調行役戍卒,造成人民的大批死亡,也使很多家庭遭到毀壞。如《戰城南》的筆觸不僅涉及到戰場上凄慘荒涼,還延伸到廣闊的社會空間,寫出戰爭造成的社會秩序的破壞、農業生產的荒廢。再如《十五從軍征》,以「十五從軍征」與「八十始得歸」寫出了兵役制度的黑暗,兩個數字之間巨大的距離令人心驚,它帶來的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造成家庭「松柏冢累累」的慘象。可以說,正因為受到各個影響的不同階層作者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樂府方能收集到如此眾多的反映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懸殊、苦樂不均的詩作!
至於其藝術特色,其中最大、最基本的藝術特色就是它的敘事性。這一特色是由它的「緣事而發」的內容所決定的。在《詩經》中我們雖然已可看到某些具有敘事成分的作品,如《國風》中的《氓》、《谷風》等。但還是通過作品主人公的傾訴來表達的,仍是抒情形式,還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節,缺乏對一個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繪,而在漢樂府民歌中則已出現了由第三者敘述故事的作品,出現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較完整的情節,如《陌上桑》、《東門行》,特別是著名的《孔雀東南飛》。詩的故事性、戲劇性,比之《詩經》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地加強了。因此,在我國文學史上,漢樂府民歌標志著敘事詩的一個新的更趨成熟的發展階段。
另外,樂府詩也因其形式的自由和多樣性著稱,翻看全本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以及雜言種種,其中最常用的是新興的雜言和五言詩。漢樂府民歌沒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長短隨意,整散不拘,由於兩漢時代緊接先秦,其中雖有少數作品還沿用著《詩經》古老的四言體,如《公無渡河》、《善哉行》等,但絕大多數都是以新的體裁出現的。從那時來說,它們都可以稱為新體詩。這新體主要有兩種:一是雜言體。雜言,《詩經》中雖已經有了,如《式微》等篇,但為數既少,變化也不大,到漢樂府民歌才有了很大的發展,一篇之中,句式、字數不一,有整有散,由一二字到八九字乃至十字的句式都有,靈活多變,如《孤兒行》「不如早去下從地下黃泉」便是十字成句的。而《鐃歌十八曲》全部都是雜言,竟自成一格了。另一是五言體,形式十分整齊。這是漢樂府民歌的新創。在此以前,還沒有完整的五言詩,而漢樂府卻創造了像《孔雀東南飛》《陌上桑》《上邪》《十五從軍行》等完美的長篇五言。從現存《薤露》、《蒿里》兩篇來看,漢樂府民歌中當有完整的七言體,可我們已看不到了。豐富多樣的形式,毫無疑問,是有助於復雜的思想內容的表達的。
此外還有浪漫主義的色彩。漢樂府民歌多數是現實主義的精確描繪,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義色彩,運用了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如抒情小詩《上邪》那種如山洪暴發似的激情和高度的誇張,便都是浪漫主義的表現。
兩漢樂府詩還表達了強烈的樂生惡死願望。如何超越個體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課題,兩漢樂府詩在這個領域較之前代文學作品有更深的開掘,把創作主體樂生惡死的願望表現得特別充分。
當然,兩漢樂府詩在表現人世間的苦與樂、兩性關系的愛與恨時,受《詩經》影響較深,有國風、小雅的余韻;而在抒發樂生惡死願望時,主要是繼承楚文化的傳統,是受《庄》、《騷》的遺響。
㈥ 《樂府詩集》收錄了哪段時期的歌謠
由宋朝郭茂倩編著的樂府詩總集。「樂府」指古代收集民間詩歌音樂的音樂機構。此書收錄從漢代直到唐五代的歷代樂府名作和先秦至唐末的一些民間歌謠。在編輯上,各類歌曲都有總序,每曲都有題解,對各種曲調和歌辭的起源發展也均有考訂。在編次上,古辭居前,歷代仿作列於後。《樂府詩集》中的資料,用於研究古代詩歌的發展及民歌對詩歌的影響便更顯得彌足珍貴。如《陌上桑》、《孔雀東南飛》、《木蘭辭》皆成了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
㈦ 西漢文化成就
1、史學上,中國第一本紀傳體通史《史記》、第一本紀傳體斷代史《漢書》
2、漢賦樂府,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即為漢代樂府詩經典,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即成於漢代末年.另外,枚乘的《七發》,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均為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
3、科學技術,創造了造紙術(西漢已開始使用絲絮和麻造紙,東漢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研製了天文學儀器(東漢張衡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夠預報地震的候風地動儀),醫學得到蓬勃發展(醫聖張仲景完成《傷寒雜病論》、華佗則創立了世界上最早採用的全身麻醉術、出現《神農本草經》這部偉大的葯物學巨著),數學奇花輩出(如西漢《周髀算經》及東漢初年的《九章算術》則是數學領域的傑作,形成了一個以籌算為中心、與古希臘數學完全不同的中華古代數學體系).
4、思想,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玄學產生;鬼神之辯.
5、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東漢早期出現了水排灌溉工具)、煮鹽技術不斷提高、釀酒水平臻於完美(出現了蒸餾酒)
6、手工業,冶煉技術有長足發展(鑄錢技術成熟)、彩繪與漆器工藝獨特(如馬王堆所出土的帛書彩繪)、各種生活用品齊全(如出現有魔鏡之稱的銅鏡)
7、漢代還發明了水力磨坊、用於冶金的往復式活塞風箱、獨輪車、水車和吊橋等器械,造船技術方面已採用防水隔艙、羅盤.
8、醫學,血液循環在此時已發現;醫學得到長途發展,出現了華佗,張仲景等名醫,中醫已經比較完備,也出現了「動手術」這樣的「西醫」,血液循環原理也被發現,這比歐洲早了將近1000年;
9、落下閎等人制定的《太初歷》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歷法.
10、漢代是中國最早發明瓷器燒造的時代.
㈧ 樂府詩的起源
樂府詩的起源:
秦有樂府,為少府屬官。漢初設樂府令,掌宗廟祭祀之樂。漢武帝立樂府,製作雅樂,採集民歌。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十二類中的七類里。
雅樂在《郊廟歌辭》類,《鐃歌》十八曲在《鼓吹曲辭》類,民歌主要在《相和歌辭》、《舞曲歌辭》和《雜曲歌辭》類。
漢樂府民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上剛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雜言的詩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詩歌的先聲,是中國詩歌史上寶貴的財富。
(8)樂府詩集屬於哪個時期的文化成就擴展閱讀:
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
歌詞來源有二種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中國民間收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辭,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
樂府雙璧為《木蘭詩》與《孔雀東南飛》。《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
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其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橫吹曲辭》又分漢橫吹曲、梁鼓角橫吹曲等類。
相和歌辭又分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嘆曲、平調曲、清調曲、瑟調曲、楚調曲和大麴等類;清商曲辭中又分為吳聲歌與西曲歌等類。
在這些不同的樂曲中,郊廟歌辭和燕射歌辭屬於朝廷所用的樂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都較少可取成分。
鼓吹曲辭和舞曲歌辭中也有一部分作品藝術價值較差。但總的來說,它所收詩歌,多數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詩歌。
㈨ 樂府詩集是哪個朝代的
《樂府詩集》為宋代郭茂倩所編.「樂府」,本是掌管音樂的機關名稱,最早設立於漢武帝時,南北朝也有樂府機關.其具體任務是製作樂譜,收集歌詞和訓練音樂人才.歌詞的來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專門作的;一部分是從民間收集的.後來,人們將樂府機關採集的詩篇稱為樂府,或稱樂府詩、樂府歌辭,於是樂府便由官府名稱變成了詩體名稱.郭茂倩編的這部《樂府詩集》現存100卷,是現存收集樂府歌辭最完備的一部.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搜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它是繼《詩經·風》之後,一部總括我國古代樂府歌辭的著名詩歌總集.
㈩ 漢樂府詩集是什麼朝代的
宋人郭茂倩所編《樂府詩集》100卷,分12類(郊廟歌辭,燕射歌辭,鼓吹歌辭,橫吹歌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氏曲辭,雜歌謠辭,新樂府辭)著錄,是收羅漢迄五代樂府最為完備的一部詩集。《樂府詩集》現存漢樂府民歌40餘篇,多為東漢時期作品,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辭表現愛恨情感,較為傾向現實主義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