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傳世文獻和考古文化,揭示了古滇國的什麼文化
滇國是戰國秦漢時期,以今中國雲南省境內的滇池為中心,東至石林、瀘西,北達會澤、昭通,南抵新平、元江及個舊一帶,西到安寧及附近地區的政權名。其疆域東西寬約150公里,南北長約400公里。
傳世文獻關於滇國記載零碎稀少,幸賴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和呈貢天子廟等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可見其風土人情之概貌。
一、滇人的衣食住行(一)服飾
1.服裝
滇人服飾的主要製作原料是麻織品、獸皮等。
從出土文物上描繪的圖案可知,滇人有的服飾風俗,隨身份、場合的差異,而有不同。如貴族富裕階層的男女,上身大多穿圓領對襟短袖上衣,不系扣,衣長至膝,袖短、寬,長及肘。多不穿褲。有的穿短褲,有的胯下系以寬頻,上束至腰際。而在青銅器圖案中被描畫為抬輿、播種、放牧、執傘等形象者,其身份應或為家庭內奴隸,或為平民。此類男女多穿窄袖長衫,腰中柬帶,後襟較長,有的拖地,似動物之尾。有的服飾風俗,則不分老幼、性別、貴賤皆相同,如跣足習俗。比較特殊的一種服裝,是滇王去世後,也仿效西漢貴族屍體穿著「金縷玉衣」之制。
石寨山出土的銅鼓
(6)衣飾尾
滇國青銅器圖像上描畫有許多飾以「尾飾」的圖案,即後衣襟較長,似長尾垂地;也有的背上披一件帶毛的獸皮,獸尾下垂至臀部。此風俗一直沿用至今。如白族、彝族、納西族等還延續有此裝束風俗。
(二)飲食
水稻是滇人主要種植的農作物。其飲食主要為湯羹、米飯。
其最重要的肉食來源,是一種巨角隆脊的「封牛」。此外,家庭畜養的牛、馬等,及狩獵所獲的狼、雉雞、孔雀、蛇等動物的肉,也是滇人重要肉食品。
(三)建築
滇人多居住在由上、下兩層結構組成的「干欄式」建築中,上層是人起居之處,下層是豢養家畜之處。
(四)交通
滇國的貴族出行,男子騎馬,女子乘肩輿。平民大概以步行為主。西漢中晚期,滇人的馬具已經很完整,馬絡頭、項帶、額帶、鼻帶、咽帶、頰帶等都已齊備。乘船也是濱水而居的滇人常見的交通方式之一。
⑵ 什麼是滇黔文化
滇黔文化與吳越文化相比較。 從貴州的歷史淵源來看,現代的黔文化淵源於黎、夷文化、夜郎文化和滇黔文化;從貴州的文化發育的自然母體方面看,黔文化又具有鮮明的西部高原文化特色和西南森林文化特徵。西部黃土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和西南高原文化形成了中國高原走廊的三大流派,貴州高原文化發育於其獨特的喀斯特地域環境上,它的原始、神奇、原生、奇異,不僅與大河文化、海洋文化風格迥異,就是在高原走廊中也是獨具特色。由於獨特的封閉性地理環境,雖然貴州...
⑶ 古滇國文化有哪些
古滇文化作為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名片之一,是春秋末至東漢初期以滇池為中心,勞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周邊兄弟民族文化、中原漢文化、楚文化、外國文化,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點和鮮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
⑷ 古滇名城有什麼特色文化
我來介紹下,
古滇名城依託昆明晉寧石寨山古滇文化,所以它的特色文化就是古滇文化呀~~
晉寧是古滇國的都邑治所,滇文化的發祥地、雲南青銅文化的中心。據考古研究推斷,古滇國約於公元前5世紀即已形成存在。滇國時期,滇池地區的經濟社會已發展到了相當的水平,據《史記》記載:「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饒數千里。」可見古時的滇中地區非常富饒,古滇國在歷史上曾一度輝煌。公元前286年,楚人庄蹻率領一支數千人的軍隊,用武力降服了「靡莫之屬」各部落。這時秦軍攻下了四川、貴州,截斷了他回楚國的路,庄蹻便「變服,從其俗」,加入了當地民族社會行列,史書稱其為「滇王」。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漢王朝發巴蜀兵數萬人擊勞浸、靡莫,以兵臨滇,滇王降漢,「請置吏入朝」。漢王朝在「滇王」」統治區設置了益州郡,並賜給「滇王」金印,仍令其為「長帥」。在我國歷史上,庄蹻是內地第一個開發西南邊疆的偉大歷史人物。庄蹻及其起義軍把楚國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帶到了落後的滇池地區,加速了滇池地區的社會發展,從政治上、經濟上為秦漢時期在雲南設置郡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對我們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燦爛的古代「滇」文化,是中華民族輝煌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而「滇」文化的最早淵源,應該從庄蹻入滇開始。庄蹻對雲南地方古代歷史的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這也是應該加以肯定的。
⑸ 滇文化屬於哪個時期
古滇文化作為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名片之一,是春秋末至東漢初期以滇池為中心,勞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周邊兄弟民族文化、中原漢文化、楚文化、外國文化,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點和鮮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 古滇文化
⑹ 古滇名城與古滇文化有什麼關系嗎
古滇文化是滇池人民傳承千年的文化精神,涵蓋了古滇人對於生活的無限嚮往和追求。古滇名城的建築也以莊重、宏偉的形象向遊客彰顯古滇文化的獨特魅力,到昆明的朋友一定要去看一看。
⑺ 古滇國的文化求大神幫助
秦漢時期,在我國雲南滇池地區生活著一個較大的部落,稱為「滇」。滇池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居民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亦飼養牲畜,兼營漁獵。滇人手工業發達,尤以青銅冶鑄、金銀器及玉石製作聞名。近年出土的大量考古資料表明,在春秋末葉至西漢初年,滇人已進入興盛的青銅器時代。滇池地區青銅文化(簡稱滇文化),以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墓地為代表。1955年至1996年間5次發掘的晉寧石寨山墓地,是中國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墓地中出土的「滇王之印」金印,證實了古代滇國存在的史實。此外江川李家山墓地、昆明官渡羊甫頭遺址,也都是中國重要的考古發現。 在以滇池、撫仙湖、星雲湖等高原湖泊為中心的雲南中部地區,眾多的古代文化遺址星羅棋布。以晉寧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為代表的古代文化遺存,就像五彩的珍珠,散落在滇池周圍。尤其是出土的大量青銅器,工藝精湛,形制特殊,帶有濃郁的少數民族風格,在我國青銅文化中有著獨特的地位,閃爍著古滇文化的璀璨光芒。 一、「滇王之印」與古滇國 1956年,雲南省博物館的考古學家在晉寧石寨山進行第二次考古發掘時,發掘20座古墓,其中第6號墓長3.40米,寬2.30米,深2.58米,墓內存放著一具製作精美的朱黑漆棺,隨葬品有金器、銀器和銅器等共計137件。其中青銅器最為豐富,有古代「記載」國之大事的青銅重器,還有各種人物、屋宇、模型、飾物和貯貝器;有代表墓主尊貴身份的編鍾(一組6枚)和隨侍銅俑;有各式兵器如戈、矛、劍、戟等;生活用具有銅鏡、爐、釜、熏爐等,數量眾多,種類復雜,顯示了墓主的富有和顯赫身份。當將要清理到棺底時,突然在隨葬物中閃現出一枚亮錚錚的金印。考古隊長親自將它拾起,拂去塵土,只見上面清晰地刻著四個篆字:「滇王之印」。頃刻之間,發掘工地上爆發了一片歡呼聲,人們奔走相告:千古傳聞中的神秘古墓被找到了! 據《漢書》和《華陽國志》記載,漢代益州郡首府為滇池縣,即今滇池南岸的玉溪晉寧縣。《史記·西南夷列傳》中記載,漢武帝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滇國故地設置益州郡,又賜封滇國最高首領為滇王,並賜給滇王王印。在西南各民族中,滇王最受漢武帝寵信。但從公元一世紀開始,在各種史志中就再也找不到有關滇國的任何記載,古滇王國從此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很懷疑古滇國的存在以及《史記》記載的真實性。滇王金印的發現,證明石寨山遺址是滇王及其家族的墓地,也證明了《史記》等漢文古籍有關古代滇國的紀事是可靠的。 滇王之印用純金鑄成,重90克,印面邊長2.4厘米見方,通高2厘米;蛇紐,蛇首昂起,蛇身盤曲,背有鱗紋。滇王之印是雲南隸屬中央王朝最早的物證。滇王金印雖是王印,但其印章形制,根據《漢舊儀》當屬列侯的規格,其原因可能是滇王雖被漢王朝封王,但在中央王朝的心目中,滇王的政治地位只等同於列侯。這也客觀地反映了當時滇王和中央王朝的政治關系。 「滇王之印」的出土,證明此墓的墓主是一代滇王。在考古學上,「滇王之印」可以作為西漢時期「蠻夷」王金印的一種類型,為今後可能發現的此類印章(如同樣見於史載,但至今仍未發現的「夜郎王印」)提供了進行比較、鑒別的可靠的實物資料,有著重要的考古學價值。「滇王之印」還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是雲南地區隸屬於中央王朝最早的實物證據。從這一點上說,「滇王之印」不愧是國寶級的文物。 二、滇國重器——青銅貯貝器和銅鼓 晉寧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出土30多件特殊的青銅器,裡面往往盛放貝殼。此類青銅器在我國其他地區都極為罕見,因此,雲南考古學界給它們定名為「貯貝器」。顧名思義,就是貯藏貝殼的器具。器內貯藏的貝殼,經雲南大學生物系鑒定屬「環紋貨貝」,產於太平洋和印度洋。長期以來,貝殼一直是雲南各民族的重要貨幣。據唐代樊綽《雲南志》記載,南詔時期仍使用貝殼貨幣。使用貯貝器來貯藏貝殼,就是滇人象徵擁有財富的特有習俗。 按照形制,貯貝器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桶狀貯貝器,另一類是銅鼓或其他容器改裝的貯貝器。 桶狀貯貝器是設計鑄造時就是用來盛放貝殼的,外形似桶。腰部微收,上下較粗,底部有三或四足。器蓋上往往裝飾牛、虎等動物,以牛最普遍。 另一類貯貝器以銅鼓形貯貝器為代表。這是滇國最重要的禮器。滇國沒有文字,就利用銅鼓平坦的鼓面,雕鑄各種立體的人物、動物、房屋等,以人物活動為主,構成了滇國社會生活一個又一個生動場景。 滇國還有另一種國之重器——銅鼓。分別出土於晉寧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的兩具銅鼓均屬於同一種類型——石寨山型。其特徵是:製作精美,紋飾繁縟,鼓面有太陽紋,暈圈,裝飾翔鷺。鼓身分為胴、腰、足三部分。胴、腰部分往往裝飾羽人、舞人、舟船、牛等花紋。銅鼓原系統治權力的象徵,並作為祭祀、賞賜、進貢的重器。在西南古代民族的宗教信仰中,認為擊鼓可通神靈。因此,銅鼓是祭祀中必備之物。兩漢以後,銅鼓除了用作重器外,還用於號召部眾進行戰爭、傳信集眾、婚喪喜慶、歌舞娛樂等方面。銅鼓是滇國貴族的重要樂器,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所說:「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千擊紋身踴」。總之,銅鼓已滲透到西南古代民族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之深,由此可見。時至今日,我國壯、侗、水、苗、瑤、仡佬、布依、佤等少數民族還相當珍愛銅鼓。 三、「牛虎銅案」與滇人獨特的審美觀念 江川歷史悠久,是古滇文化最發達的地區。蜚聲海內外的李家山古墓群已出土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青銅文物4000具,分兵器、樂器、裝飾五大類。其中「牛虎銅案」堪稱天下無雙的國之瑰寶。 「牛虎銅案」1972年出土於江川李家山墓地,此器為古代祭祀時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高43厘米,長76厘米,重17公斤。形體為一站立的大牛,四蹄作案腿,前後腿間有橫梁連接,以橢圓盤口狀牛背作案面,大牛腹中空,內立一小牛。牛後部一圓雕猛虎咬住牛尾,四爪抓住大牛的後胯。此案中之大牛頸部肌肉豐滿,兩巨角前伸,給人一種頭重尾輕的感覺,但其尾部鑄有一虎,一種後墜力使案身恢復平衡。大牛腹下橫置的小牛增強了案身的穩定性。在藝術風格上,充分利用對比、反襯、烘托的手法,把牛虎的神態、心理、動作刻畫得惟妙惟肖。老牛馴良無私,小牛單純可愛,猛虎凶惡殘暴,構成一種極具震撼力的悲劇色彩,反映了滇人獨特的藝術審美風格。全案構思精巧,造型完善,重心平穩,生動形象,風格寫實,具有滇人青銅器的獨特風格,充分體現了藝術審美和實用功能的完美結合,是雲南我國青銅文化中的精品。 在古代滇族的青銅飾物中,多有表現猛獸格鬥或群咬的激烈情景。在描繪動物題材的扣飾中尤以刻畫虎豹兇猛形象者居多。在其他青銅器上,刻畫虎豹者也很常見。如有的青銅器常飾以虎豹紋,有的將器耳鑄成虎形,有的銅器刻畫飼虎形象,也有的在銅器上雕鑄蟠蛇立虎的銅柱圖像作為奴隸主權威的標志等等,足以表明滇人將虎豹作為勇猛威武的象徵而受到崇敬。這種敬畏虎豹之風,古代其他少數民族中也有例證。 古代滇族青銅動物造型藝術的特點是:主題鮮明,構思奇巧,層次分明,熱情奔放,概括而不膩味。以寫實為主,又帶有一定的誇張色彩,在強調動物外部特徵時,又注意內心世界的刻畫,從而達到形神俱備的境界。 四、從古文物看滇人的生活 經過相關的考古材料和歷史文獻綜合分析,學術界已經確認,「滇」人分布在滇池及其周圍地區,屬「西南夷」諸部落中「耕田有邑聚」的一類,他們的文化遺存,代表雲南青銅文化發展的最高階段。 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的青銅器展示了一幅生動的古代先民生產生活畫卷。其中又以貯貝器反映最為生動全面。著名的青銅器有石寨山殺人祭祀貯貝器、納貢貯貝器、紡織貯貝器、江川李家山的牛虎銅案等。殺人祭祀貯貝器上,銅柱上捆綁著一個赤身的奴隸,立於兩側的奴隸腳上戴著枷鎖,主祭的奴隸主梳著發髻端坐中央,一幅血淋淋的殺人場面展現在人們面前。疊鼓形戰爭場面蓋銅貯貝器表現的是激烈的戰爭場面,可能是當時滇人和洱海區域的「昆明人」作戰的場景。殺人祭銅鼓場面蓋銅貯貝器表現當時滇人舉行「祈年」儀式,通過殺人祭祀,以求得農業豐收。紡織場面銅貯貝器的器蓋上鑄有銅俑18人,均為女性,中間一人為女奴隸主,在監督女奴隸從事紡織勞動,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當時的生產圖景。貯貝器反映的生產生活內容非常廣泛,有戰爭、獻俘、紡織、納貢、狩獵、放牧、鬥牛、樂舞等場面,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研究不可多得的實物材料。 滇國青銅器中直接表現牛的題材最多。這反映了在以農業為主的滇族社會中,畜牧經濟仍占重要地位。牛馬不僅是重要的家畜,很有可能還是當時衡量財富的一種標志。 經過研究可知,這些精美的青銅器製造已經掌握了合適的銅錫比例,而且不同的器物有不同的配合比例:兵器摻錫約20%,硬度較大,不易彎曲折斷;裝飾品約10%,硬度較小,便於打造成各種形狀的裝飾物。並知道用分范合鑄的辦法塑造人物、動物及壯觀的場面,制范工藝及澆鑄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璀璨的滇文化,是雲南各民族先民在歷史長河中的偉大創造。它就像一顆耀眼的明珠,在歷史的塵埃中沉睡了兩千多年。今天,抹去塵埃的它再次發出奪目的光芒,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⑻ 介紹古滇國的青銅文化
雲南玉溪的古滇國青銅文化,玉溪地區青銅器分布廣泛,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發現青銅器的地點遍及雲南省玉溪市江川、澄江、華寧、雲南玉溪、通海、元江等縣區,新平、峨山也發現零星青銅器。
規模較大的雲南玉溪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位於江川縣舊縣城南約3公里早街村旁多依山支脈的小山崗上,高100餘米,1966年11月,早街生產隊社員在此山西南坡修梯田,發現了一些青銅器和玉石等物,當時雲南省玉溪市江川縣文化館約請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到現場調查,收集到一些出土器物,經分析研究,確認此地有古墓群。後報請上級同意,於1972年正式發掘,共發掘古墓27座,出土文物1300餘件。古墓群的時代分早晚兩期,早期的第21號墓經放射性碳素測定,距今約2.500年,上限約在春秋戰國之際,下限到西漢中期。晚期墓上限在西漢中期,其中有出土較多的鐵銅合制器物、鐵器和典型的中原文物,其年代下限可晚至東漢時期。出土文物按質分有青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竹木器和瑪瑙等,其中青銅器有1000餘件,其種類有兵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樂器和裝飾品等。兵器有戈、矛、鉞、戚、啄、斧、劍、鏃、弩機、狼牙棒、盔甲等。生產工具有鋤、削、鑿、魚鉤、紡織工具等。生活用具有壺、尊、罐、勺、釜、甑、斗、碗、洗、傘蓋、枕、案、儲貝器、鏡、帶鉤等。其中牛虎銅案是·件稀有的古代藝術珍品。銅鏡、帶鉤等典型中原文物的出現,說明雲南玉溪江川李家山銅器已受中原文化影響。第21號墓出土的一把銅柄劍,從劍柄的色彩判斷,當地鑄造的可能性較大。
目前發現和掌握的資料,屬滇文化的青銅墓葬雲南玉溪市內還有澄江木官山、紅塔區平灘、宋官等古墓群。雲南玉溪元江縣收集到的出土文物約200餘件,主要是青銅器,有少數陶片、石器。青銅器主要是兵器和生產工具,有矛、斧、鉞、劍、鏃、鑿、鋤等。有些兵器上鑄有幾何圖形和圓錐人頭立體像,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華寧斗姆閣古墓群,農民挖牆基出土10餘件青銅器,主要屬滇文化,其中l件刃上有血槽的矛,與元江出土的矛相同。
1990年和1991年先後兩次分別對雲南玉溪市刺桐關和梅園古墓進行了發掘,獲得一批青銅器、鐵器、銀器及陶器。
1991年5月,早街村民在李家山鑽槽采礦,新的墓葬及隨葬品被暴露,經雲南玉溪地區和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合調查,確認為青銅時代墓葬。1991年12月-1992年6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雲南玉溪地區文物管理所及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組隊,對李家山古墓群進行第二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在1100平方米范圍內清理墓葬58座,出土銅、鐵、金、玉等隨葬品(編號)2066件。出土文物中除大部分器物種類與第一次發掘相似外,尚有大量器物為滇青銅文化遺址考古發掘之首見。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並於1993年選送部分精品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中國文物精華展」,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1994年春,為配合中日文化交流,又在李家山發掘了一座墓葬,出土青銅器、鐵器計100餘件。
雲南玉溪李家山古墓群為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為戰國至東漢初期。兩次發掘清理的85座墓葬全部為豎穴土坑,分為貴族墓和平民墓。墓內人骨大多已朽,從墓中殘存的零星骨骼看,當為仰身直肢葬。大部分為單人葬,僅少數為二人合葬。根據判斷,當地鑄造的可能性較大。
目前發現和掌握的資料,屬滇文化的青銅墓葬雲南玉溪市內還有澄江木官山、紅塔區平灘、宋官等古墓群。元江縣收集到的出土文物約200餘件,主要是青銅器,有少數陶片、石器。青銅器主要是兵器和生產工具,有矛、斧、鉞、劍、鏃、鑿、鋤等。有些兵器上鑄有幾何圖形和圓錐人頭立體像,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華寧斗姆閣古墓群,農民挖牆基出土10餘件青銅器,主要屬滇文化,其中l件刃上有血槽的矛,與元江出土的矛相同。
1990年和1991年先後兩次分別對雲南玉溪市刺桐關和梅園古墓進行了發掘,獲得一批青銅器、鐵器、銀器及陶器。
1991年5月,早街村民在李家山鑽槽采礦,新的墓葬及隨葬品被暴露,經雲南玉溪地區和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合調查,確認為青銅時代墓葬。1991年12月-1992年6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雲南玉溪地區文物管理所及江川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組隊,對李家山古墓群進行第二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在1100平方米范圍內清理墓葬58座,出土銅、鐵、金、玉等隨葬品(編號)2066件。出土文物中除大部分器物種類與第一次發掘相似外,尚有大量器物為滇青銅文化遺址考古發掘之首見。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並於1993年選送部分精品參加在上海舉辦的「中國文物精華展」,引起國內外強烈反響。1994年春,為配合中日文化交流,又在李家山發掘了一座墓葬,出土青銅器、鐵器計100餘件。
李家山古墓群為典型的「滇式」墓葬,年代為戰國至東漢初期。兩次發掘清理的85座墓葬全部為豎穴土坑,分為貴族墓和平民墓。墓內人骨大多已朽,從墓中殘存的零星骨骼看,當為仰身直肢葬。大部分為單人葬,僅少數為二人合葬。根據隨葬品組合情況,男性墓隨葬品多以禮儀器、兵器、生產工具及扣飾等為主,女性墓則以金銅釧、貯貝器、紡織工具及針線筒等為主。貴族墓區有大型墓葬6座,最大的墓葬墓口長6.8米,寬5.6米,深6米。墓中隨葬品有執傘銅俑、編鍾、銅鼓、貯貝器及金腰帶、金劍鞘等數量較多的金器、瑪瑙、玉器,可判斷為滇王族墓葬。從人物形象和活動場面來看,「滇族」男子多手執兵器和生產工具,以從事戰爭、狩獵、農耕為主,而女子多以紡織、養殖為主。這種因性別不同而形成的社會分工,反映在隨葬品上的區別,在古代墓葬制度上是習見的。
雲南玉溪李家山墓葬出土的文物中有兵器、樂器、禮儀器、生產工具、紡織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馬飾等。器物質地有青銅、鐵、金、銀、玉、石、木、漆等,其中絕大多數為青銅器。兵器有矛、戈、劍、斧、鉞、戚、鏃、啄、弩機、盔甲,劍鞘、狼牙棒等共計680餘件。其中一弔人矛,刃部尾端兩側各懸吊一發型為椎髻的裸體男子,雙手反縛,身體彎曲,頭部下垂,似作痛苦呻吟狀,為滇族中受刑的奴隸或戰俘,形象生動感人。另有一手持劍形戈,右手反握劍柄作戈援,器表鍍錫,光亮而鋒利,造型奇特,為兵器中罕見之珍品;再如獸紋臂甲,呈圓筒狀,上粗下細,背面有開口,口沿處有對稱的兩排穿孔,便於緊束。甲面精美、細致的線刻花紋,為豹、虎、熊、鹿、豬、雞、魚、蝦、蜈蚣、蜜蜂、甲蟲等動物和昆蟲圖像,線條流暢、活潑,形象生動、逼真。生產工具有鋤、削、鑿、鏟、』魚鉤、鏤孔器等。其中鏤孔銅鋤和蛇形柄鏤孔器(用途不詳)為一般生產工具中少見。紡織工具有卷經桿、刷形器、弓形器、鉞形器、工字形器、打緯刀、紡錘、針線盒、針線筒、繞線板、錐、紡輪等。生活用品有壺、杯、罐、勺、尊、釜、甑、碗、洗、枕、案、鏡、盒、鑣斗、傘蓋、帶鉤、貯貝器等。樂器有編鍾、銅鼓、葫蘆笙。禮儀器有執傘俑、杖頭以及其他仿動物造型的兵器。裝飾品有圓形扣飾、長方形扣飾、房屋形扣飾、動物浮雕扣飾、瑪瑙扣飾、寬邊玉鐲、銅孔雀、鎏金牛頭、金腰帶、金板指、杯形金飾、獸形金飾、金項鏈、金手鐲、銅鏡、釧等。馬飾有轡、鈴、策、泡、節約、馬銜、一通筒、三通筒、銅片等。李家山墓葬出土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牛虎銅案,為滇青銅文化的傑作。銅案為一虎二牛組成,案主體為一立牛,四蹄作案足,前後腿間有橫梁相連,橢圓形盤口狀牛背為案面;大牛腹下橫立一小牛,立於大牛前後腿的橫樑上;尾端一虎四爪抓住大牛後胯部,虎口緊咬大牛之尾。大牛頸部粗壯,肌肉豐滿有力,神態安靜穩重,虎則撕咬攀抓。靜與動兼之,輕與重平衡,喻示自然界生命抗爭與力量的較量。由於造型奇特、工藝精湛,被譽為稀世珍寶。
貯貝器中有一虎牛鹿貯貝器,通體呈圓筒狀,腰部微束,下有三足。足為踞坐人形,頭部及雙手上托器身;腰部有陰刻花紋,一組為銜蛇孔雀六隻,另一組四人,分別牽牛、趕牛、持斧,還有鹿、牛及繩紋圖案;器蓋為圓盤形,頂端中央鑄有一大牛,體態健壯有力;四周有一虎三鹿環立,虎環繞尾隨三鹿作欲噬狀;大牛頭部直逼虎身,睜目視虎,作驅趕威懾狀。貯貝器中場面宏大,人物眾多的是祭祀播種貯貝器。器物主體呈銅鼓形,四耳三足。胴下和腰部飾競渡和舞蹈「羽人」;蓋上鑄有35人:有端坐肩輿中的女性貴族(通體鎏金),有抬肩輿、開道、執傘、跟隨的男女僕人,有播種的農夫(婦),有趁祭祀場所進行交易活動的商販,頭頂薪束者,手捧罐壇者,挾挎籃筐者,展示布帛者,或站或行,或蹲或坐,裝飾和形態各異,形象生動傳神。蓋中央一圓孔,插立一高大銅柱,顯然是滇人祭祀活動的場面。與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殺人祭祀貯貝器上血腥恐怖的場面相比較,西漢後期,由於中原漢文化影響的不斷擴大,滇人祭祀活動也變得比較祥和文明了。
五牛線盒,戰國時期,高31.2厘米、蓋徑18厘米,雲南省博物館藏。器身上段為圓形,下端微收束,至底部成圓角方形,平底。底部有四扁平足。器蓋飾蛇紋及竹節紋,頂部鑄立牛五頭,牛腹上有雲紋和編織紋。出土時盒內裝有殘絲線。執傘男俑,西漢時期,高61.5厘米,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俑跪坐於銅鼓上,頭頂挽高髻,耳佩環(環已失),頸戴串珠鏈。衣袖及肘,右肩挎寬頻系劍於左胯,背披氈,後腰突出,外扎腰帶,腹前戴圓形扣飾,臂上戴銅釧,跣足。雙手執傘,傘已脫落。
祭祀扣飾,戰國時期,高6厘米、寬12厘米,雲南省博物館藏。畫面之右側立一柱,上粗下細,頂端有兩層圓台。柱上縛一牛,角倒懸一幼童,一人緊拉系牛頸及前腿之繩繞於柱,一人被牛踩倒在地作仰面呻吟狀,一人拉住牛頸之繩,另一人雙手挽牛尾。其下有二蛇盤繞,一蛇咬住縛牛之繩,另一蛇頭上蹲一蛙。背面有矩形扣。
喂牛扣飾,西漢時期,長11.5厘米,高7.9厘米,雲南李家山青銅器博物館藏。一人一牛立於一條蛇上,人戴拖耳帽,著無領大衣,腹前掛圓形扣飾,跣足。牛肩、背部平實,繩系於牛角根部。喂牛人右手持繩,左手喂牛食物,牛伸舌舔食。背有矩形扣。
雲南玉溪青銅器的造型藝術和製作工藝,崇尚自然和個性,粗獷奔放,富有想像力。在製造這些青銅器時,對銅、錫合金已掌握了適當的比例,並且知道因器物用途不同而改變配方。
⑼ 古滇文化有什麼魅力,令許多人嚮往
古滇文化是春秋至東漢初期古滇國的特色民族文化。古滇文化作為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名片之一,是春秋末至東漢初期以滇池為中心,勞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周邊兄弟民族文化、中原漢文化、楚文化、外國文化,在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具有濃郁地方特點和鮮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
古滇國孕育了獨特的古滇文化。古滇文化的物質載體是充滿神奇色彩的古滇青銅器,它是開啟古滇文化神秘大門的鑰匙。古滇的青銅文化,是雲南古代文化史上充滿神奇色彩的燦爛篇章,是雲南古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石寨山滇國古墓群的發現,為我們揭開了古滇國神秘的面紗,滇王金印及大量青銅器物的出土,震驚了世界,它和安陽的殷墟、陝西的秦佣成為了被國際公認的三大出土奇跡。考古界認為,「石寨山文化」以青銅文化為核心,是古滇青銅時代文明的標志和代表。此外,元代觀音洞壁畫、石將軍山北方天王石刻像、佛教聖地盤龍寺等文物古跡也充分印證了晉寧是滇文化的發祥地,雲南青銅文化的中心。
⑽ 滇文化包括哪些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紋飾細膩豐富的青銅器聞名於世,並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和極高的藝術價值,故又稱為「滇青銅文化」。
以銅鼓 、貯貝器 、葫蘆笙、案、枕、編鍾,各種造型的扣飾、杖頭;以及具有特點的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啄、鋮、吊人銅矛、戚、蛇柄劍、銅柄劍、銅柄鐵劍 、鋤 、鐮、紡織工具;還有各形的金飾、玉飾等為特點。其中貯貝器及扣飾生動地反映了滇人的生產、生活 、祭祀 、狩獵、紡織、舞蹈各方面的情況 ,堪稱一幅幅保存久遠的「銅照片」。
如果是簡答題或名詞解釋,就這么答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