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餃子文化介紹是什麼
餃子源於中國古代的角子,原名「嬌耳」,漢族傳統麵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由東漢南陽涅陽(今河南南陽鄧州)人張仲景發明,最初作為葯用。
餃子深受中國人民喜愛,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一句民諺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麵皮包餡水煮而成。
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與交子同音,即舊年與新年相交之時。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
餃子寓意:
餃子在中國不僅僅是一種美食,還蘊涵著中華民族文化,是每家平時的美味小吃,更是在大年三十晚上必備的食物,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訴求。
當因餃子包的太多而一次吃不完,留著下餐再吃的時候,可以改用煎的方式,其味亦甚佳。習慣上人們都會用食用油把餃子煎熱。不過飲食潮流崇尚健康,多油的食物不太受歡迎。其實單單隔水煎,或用上湯代替食用油來煎餃子,口味也很好。
B. 餃子蓄含了怎樣的文化
餃子的起源,一說是紀年醫聖張仲景的。一說是年夜飯大多在子時,餃子與子時諧音,故名餃子。盡管說法不一,他都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
C. 中國傳統文化餃子來歷
據說,東漢時期的張仲景為了救治耳朵凍傷的老百姓,於是發明的餃子,當時稱為「嬌耳」,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不過這個傳說也不是毫無根據的胡編亂造的。中國栽培小麥的歷史雖然超過4000年,但直到漢朝以後,隨著碾磨等等農具的發明,才有了我們通常意義上的麵食。
所以把餃子的出生安排在東漢沒有任何問題。東漢的庖廚俑手邊就有這種帶有花邊兒的餃子形狀的食物。1990年在新疆吐魯番鄯善縣舊城就發現了離今天有1700多年歷史的魏晉時期的餃子,從形狀來看,跟今天區別並不是很大,但是叫法可能就突破大家的認知了,大家都知道「餃」這個字的出現還得等到明代崇禎末年國子監生張自烈撰的《正字通》,那麼,之前的餃子叫什麼名字呢?
三國時期張揖的《廣雅》中就曾經有記載過一種形如月牙的食物,叫做餛飩,沒錯!你沒有看錯,這就是人們的世界觀中餃子就是餛飩,「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南北朝時期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也寫到。現如今北方和湖北縣有些方言中怡然稱餃子為餛飩。不過在這方面學術上有一定成就的人研究,這些餃子的做法和後來用水煮了撈出來的做法有可能不一樣,而是和湯混在一起吃,這種做法依舊保留在現在的華中地區如河南,西北地區如陝西等地區。他們還會在湯汁中加入香菜,蔥花,蝦皮之類的佐料。
到了唐朝時期才換成了現在這種吃法,這時候的人們稱餃子為「牢丸」到了宋朝時期又改稱為「角兒」。在宋代孟元老著作的《東京夢華錄》中還記錄著餃子的很多種類,比如水晶角兒,可能就是現在蝦餃那樣的餃子,煎餃自然就是煎餃子啦,「烙面角兒」,是一種烤制的餃子,還有駝峰角,應該是以形狀來命名,甚至還有「素食角兒」,這種滿足素食者的選擇和愛好。
還有「食是食羅角兒」這種看不懂名字但貌似很厲害的餃子,餃子還有一個名字「扁食」,如今依然常用於中國北方,這個名字並不是指「扁的食物」它的來源可能是蒙古語的音譯。那說到過年吃餃子這種習俗則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歷史悠久,是有據可循的,大概在明朝時《酌中志》的記載中,正月初一要「飲柏椒酒,吃水點心」,其中「水點心」就是餃子。到了清朝時期徐珂編撰的《清稗類鈔》中就有提到「則元日至五日為破舊例食水餃子五日」。
D. 餃子的文化與象徵意義是什麼
餃子的文化與象徵意義如下:
1、餃子的文化。
按民間說法餃子正宗的吃的時間是在年三十晚上子時時刻,也就是大年三十半夜辭舊迎新之際吃餃子,代表」更歲交子」,所以餃子寓意著新舊交替,象徵新的一年來到,舊的一年過去。
2、象徵意義。
餃子象徵著團圓福祿、招財進寶、吉祥如意的意義。春節的時候,很多人會煮上一鍋熱騰騰的餃子與家人共享。餃子美味,家人團圓,一派祥和的景象。
過年吃餃子的來歷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餚。
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餃子的製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並且符合中國色香味飲食文化的涵。
E. 餃子的文化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民間吃食,吃餃子也是國人在春節時特有的民俗傳統。因為取“更歲交子”之意,所以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佳餚。
餃子的文化
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
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求願望的特有方式。餃子與交子同音,即舊年與新年相交之時。
過春節吃餃子意味著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F. 餃子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餃子的文化內涵是如下: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年多年的歷史。作為中華傳統經典美食,餃子自古就寓意著「吉祥」與「團圓」,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飲食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
餃子,早已不僅僅是一種美食,還是中華美食的代表。它的每一個部分,無一不蘊涵著中華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時候,更是在三十晚上必備的美食,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訴求。
餃子的餡文化
1、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
勤:即勤奮、勤勞;經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2、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
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3、白菜餡—即百財之意故為百財餃
百:量詞,即百種、百樣之意,謂之百財。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為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
G. 餃子的傳統文化有哪些
民諺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圍鍋轉。」合子也是一種餃子,平時是烙熟,而初三是煮熟。正月初五叫「破五」,也吃餃子。實際,中國人最講究、最為看重的是大年除夕這頓餃子(也叫「年飯」),這是祖祖輩輩血脈里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全家人其樂融融在一起吃年夜餃子,以示來年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康健、人丁興旺等美好期望與祝願。餃子雖小個中天,文化內涵深。
餃子源於我國有2600多年歷史,儒家經典之一、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是專門研究秦漢以前多種禮儀的論著,載道:「稻米二、肉一,合以為餌,煎之。」但餃子究竟源自何朝何代誰人之手,眾說紛雲,莫衷一是,既缺乏較為准確翔實的的史料記載,也缺少言之有理的科學闡釋,但有兩種說道說定餃子淵源也不足為過。
「張仲景說」,餃子源自「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東漢時期,南陽郡涅(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的張仲景,潛心鑽研古代醫書,廣收有效方劑,著成《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對祖國醫學發展功勛卓著。他終生以「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為銘,濟世救人,情系百姓。長沙任太守,理政三年不忘大堂行醫,診病施葯。他見白河兩岸鄉親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心不能忍,辭官踮間為民行醫。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葯材一鍋同煮,熟後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製成「祛寒嬌耳湯」,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服後周身血液上涌,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紀念張仲景恩師。
「李世民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膩,令廚師在肉中加菜,結果炸、氽不能成型,廚師靈機一動用麵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時問此為何物,廚師答曰用麵皮包的丸子,這樣做牢固,叫「牢丸」,不料唐太宗大喜,連稱「這好!這好!」打那「牢丸」成為重大節慶的標志性食品。1972年,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的唐墓里,發現了隨葬的一隻木碗里有十幾枚「形如偃月」的食品,經專家鑒定確認為唐朝的「牢丸」,酷似今天的餃子。可見早在1300多年的唐朝餃子已傳到西域少數民族地區。
春節是最富詩意的節日,以春季之始作為一年的開頭,迎接新年也就是迎接春天。所以過年是中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第一大節日,既喜悅又神聖,如魯迅所說「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沒有餃子不過年,不吃餃子過不去年。」俗語說的有些偏頗,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的渴望與嚮往。小小餃子,包著乾坤,包著人們對來年幸福、平安、吉祥、希望的心理,是新一年豐碩與收獲的象徵,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合,也鑄造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靈魂,滲透到每個人生活之中。
H. 有關餃子的文化
早在三國時期,魏張揖所著的《廣雅》一書中,就提到這種食品。清朝有關史料記載說:「元旦子時,盛饌同離,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歲交子之義。」又說:「每年初一,無論貧富貴賤,皆以白面做餃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然,無不同也。富貴之家,暗以金銀小錁藏之餑餑中,以卜順利,家人食得者,則終歲大吉。」這說明新春佳節人們吃餃子,寓意吉利,以示辭舊迎新。近人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中有餡,或謂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湯叫做水餃。」千百年來,餃子做為賀歲食品,受到人們喜愛,相沿成習,流傳至今。
餃子的歷史發展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中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幾乎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個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著吃。
I. 餃子的文化是什麼
1、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
勤:即勤奮、勤勞;經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2、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
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3、白菜餡—即百財之意故為百財餃
百:量詞,即百種、百樣之意,謂之百財。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為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
吃餃子的習俗:
在北方,過年吃餃子是個很普遍的習俗,年夜飯必須要吃餃子,不管有多窮,借錢也要包餃子吃。在東北農村,年三十吃餃子更有講究,比如在餃子裡面放幾枚硬幣,誰吃到就意味誰來年會發財。另外,還要包幾個白糖餡的餃子,意味來年的日子甜甜美美。
用筷子吃餃子,拿勺不能吃餃子。因為用筷子是中國人一個特色,為什麼呢?它一個大圓桌,里頭擱餃子多老遠,都能拿筷子來夾,只有中國人吃餃子必須用筷子,所以這能體現中國人的團圓觀念,真的是很吉祥,是一種民族的食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餃子
J. 餃子的文化內涵
1、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
勤:即勤奮、勤勞;經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2、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
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3、白菜餡—即百財之意故為百財餃
百:量詞,即百種、百樣之意,謂之百財。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為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
(10)餃子的文化是什麼擴展閱讀:
餃子的起源:
餃子由餛飩演變而來。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名目繁多,古時有「牢丸」「扁食」「餃餌」「粉角」等名稱。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南北朝時期稱「餛飩」,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宋代稱為「角子」,元代、明代稱為「扁食」;清朝則稱為「餃子」。
餃子起源於東漢時期,為東漢河南南陽人「醫聖」張仲景首創。當時餃子是葯用,張仲景用麵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葯材用來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凍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