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阿美族的文化在哪裡

阿美族的文化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6-12 09:08:13

『壹』 中國台灣的少數民族有哪幾個

高山族,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邵族、賽德克族、噶瑪蘭族(實屬平埔族)、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人種屬馬來人種。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系之一,台灣是其分布的最北端。中國政府將台灣南島語系各族群統稱為高山族。

現已有16個部族地位獲官方認可,可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先廣泛分布在山區,沿沖積平原聚集成部落,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語言和習俗。

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後陸續從中國大陸各省份隨國民黨政府遷台移民至台灣的外省人。隨著海峽兩岸交流和國際化發展,台灣現有數萬名大陸及港澳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被稱作台灣新住民。

(1)阿美族的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漢族方言主要有閩南民系使用的閩南語(台語、台灣話)和客家民系使用的客家語。此外馬祖地區通行福州話(閩東語),金門縣烏丘鄉通行莆田話。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使用台灣南島語群,但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

台灣最普及的外語是英語,為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日語為台灣第二大外語。台灣漢字拼音採用漢語注音符號。台灣的中文羅馬拼音系統為國際通行的漢語拼音(2008年-),早期曾採用威妥瑪式拼音法。目前地名(縣市名除外)、街道名、人名均以漢語拼音翻譯。

『貳』 高山族的風俗和傳統文化是什麼

高山族一般每年有兩個主要節日,一是播種節,一是豐收節。後者的規模特別大,差不多等於漢族的春節。各家屆時都要屠宰家畜、釀酒、做糕等,祭祀祖神,飲宴作樂,一般延續10天左右。他們特別崇拜祖先;相信靈魂不滅,認為萬物皆有靈魂,靈魂有善有惡。

外出時掛菖蒲於胸前,夜間行路塗爐灰於額上,避免惡靈近身。有病用茅葉、雞卵、獸牙撫摩患處。還普遍迷信徵兆和占卜,常根據徵兆決定事情的行止。

如日食、月食、彗星出現、雞夜鳴、犬長嚎、蛇出洞、小鳥小獸橫道、人被毒刺掛、跌跤、打噴嚏等都是凶兆。兒童的頭不許隨便撫摸。女人專用的小鍬、廚具、織機等和男人的弓箭、農具、武器等不準異性接觸。

精美的服飾

高山族同胞的衣著服飾最引人注目。他們的衣服主要用麻和棉布製成,又因地區的不同各有差異。但一般男的有背心、短褂、短褲、包頭巾、裹腿布和披肩等。女的穿有袖或無袖胴衣、圍裙、褲或裙子。婦女還喜歡在衣襟、衣袖、頭巾、圍裙上刺綉精美的圖案。

高山族男女喜歡赤足,不論男女都愛佩帶頭飾、耳飾、手鐲、腳環、項鏈等。排灣族男子的頭冠甚至還比婦女頭冠更復雜、美觀。阿美族人喜歡在衣服的袖、領、下擺鑲上細條的襯色花邊,腰部系半腰裙、黑布,或以豹牙、毛、貝殼、銅、銀、鹿角等,製成頭飾或耳飾來打扮自己。泰雅族和賽夏族男人,經常在額頭當中和嘴唇下施有刺墨,成為藍記。

那刺墨成縱向條紋狀,約有一節小指大小。女人蹤面(用刺針在面部刺出色彩復雜的花紋)則都從臉龐兩邊的顴骨刺到嘴角,形成一個「v」字形。女人的蹤面,紋路細而寬者,為高貴;紋路粗而窄者,是一般平民。

『叄』 台灣的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嗎

台灣的主要少數民族

台灣海峽,可以把兩岸陸地分開,但海上天塹沒有把兩岸人民分開。最早在台灣定居的,就是來自中原地區的漢人。這些文明社會形成之前到達台灣各地居民的後代,受定居點環境的限制,也因極其落後的生產力的制約而缺乏相互之間的交流,因此形成各自特色的文化,成為台灣地區高山族的分支。

高山族分布簡況

組成台灣居民的有兩部分,一部分是高山族,另一部分是大陸移民。高山族主要是在文明社會形成之前來自大陸的定居者,他們成為台灣地區最早的居民。在台灣農業社會形成和大規模開發後,隨著大陸社會變遷,越來越多的主要由閩粵移民也有為數不多的其他省份移民組成的大陸移民到達台灣。在典型的海島型社會中,台灣形成了典型的移民社會。島內的高山族和大陸移民一起,組成了台灣居民群。高山族雖說為數不多,但一直受到各界的關心。

台灣的少數民族分為兩部分,生活在高山地區的以往稱為「高山族」,生活在平原地區的稱為「平埔族」,現在則把少數民族統稱為「原住民」。

台灣的少數民族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統治集團把四周未開化、半開化地區稱為「化外之地」,當地的居民也被稱為「番」,這一現象也影響到台灣。對農業社會形成後的當地台灣居民稱呼有兩種,住在山中的叫「生番」或「野番」;住在平地的叫「熟番」或「土番」。這種稱呼並不合適,也不尊重少數民族。正是高山族各族,與後來的主要由閩粵人組成的大陸移民一起,形成台灣居民群體。

截至2003年3月,在台灣地區的2242萬總人口中,少數民族42.3萬人,占總數的1.9%,其中平地少數民族19.8萬人,山地少數民族22.5萬人。主要居住在花蓮縣(20.2%)、台東縣(18.3%)、屏東縣(12.4%),其餘分散各地。從總體上看,少數民族居住在農村的佔69.2%;都會區的佔30.8%。

台灣地區的高山族少數民族分布如下:

1、阿美族

人口約14萬人。居住在花蓮北部的奇萊平原至台東、屏東恆春半島等狹長海岸平原及丘陵地區。阿美族能歌善舞,台灣較受歡迎的職棒、籃球明星有許多是阿美人。社會組織是部落,以男子的年齡大小組成嚴密等級,部落有頭目負責,實施任期制和遴選制。阿美族的宗教信仰為多神教和天主教、基督教,祭拜受到普遍重視。流行男子穿裙子,入贅女方和為女方家庭幹活。民族製品有制陶、藤編和織布等。

2、泰雅族

人口約9萬人。居住在南投縣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地區。埔里是台灣全島地理位置中心,以盛產蝴蝶聞名於世。該鎮周圍雖是現存平埔族較為集中的地方,但該鎮以北的南投、台中縣、花蓮縣、宜蘭縣、台北縣的雪山山麓,生活著泰雅族。泰雅族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民族性格剽悍勇猛。宗教信仰為超自然神靈。民族顏色是紅色,衣服分為7個系列。工藝品以織布、藤編為代表。泰雅文化,成為少數民族文化中保存較好、且有一定代表性的民族文化。

3、排灣族

人口約6萬多人。居住在屏東縣的8個山地鄉與台東縣大武太麻里鄉。排灣族內等級分明,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等級,前三個為特殊階層。宗教信仰為多神教和祖靈信仰。排灣族是個熱愛藝術的民族,尤其是服飾是台灣地區少數民族中最為華麗典雅的,以刺綉宗教信仰神靈為主,刺綉的色彩以橙、黃、綠為主色。雕刻、陶壺、古琉璃珠是受到人們歡迎的珍品,其中陶壺是頭目家族權勢和財富的象徵。手工藝品有藤編、竹編和月桃席等。

『肆』 55個少數民族都分布在哪裡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自治區。

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4)阿美族的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與內地沿海漢族地區比較,差距懸殊。例如,少數民族聚居的西藏自治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1.8人。

兩個特點:

第一,小聚居和大雜居。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各省、自治區。內蒙古、新疆、西藏、廣西、寧夏5個自治區和30個自治州、120個自治縣(旗)、200多個民族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但在這些地區又都雜居著不少漢族,其比例也相當高。

第二,分布范圍廣,但主要集中於西部及邊疆地區。全國擁有56個民族的省區有11個,佔全國31個省區的35.5%。盡管少數民族分布范圍很廣,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邊疆地區。我國陸地邊境線全長2萬多公里,絕大部分是少數民族地區。

『伍』 台灣的那些少數民族為什麼沒算在56個民族裡

台灣的少數民族包括在56個民族中,而且是高山族。高山族是中國台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群的一個統稱。2008年,總人口為494107人。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區。高山族聚居地區主要在台灣中部山區、東部縱谷平原和蘭嶼島上。

高山族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產為輔。高山族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體可分為泰雅、鄒、排灣三種語群。沒有本民族文字,散居於大陸的高山族通用漢語。居住在台灣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很豐富,有神話、傳說和民歌等。

(5)阿美族的文化在哪裡擴展閱讀:

台灣的原住民族可分為兩大類∶

1、住在西部平原與外界接觸較早的平埔諸族,多已融合於台灣漢社會中。

2、住在山區或東部平原的諸族,尚能保持其固有風俗與語言。

由於歷史上原居平地的台灣原住民(「熟番」、「平埔族」)大量漢化,當前各「平埔」族群並無明確法律地位,借用中華民國早期分類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定義乃將其視為「漢族」;因此,「高山族」的指涉范圍。

小於廣義的「台灣原住民」(包含各「平埔」族群)或島上南島語系族群的實際總和。「高山」、「平埔」二分法,是從漢族中心角度出發的政治性泛稱,缺乏人類學根據;此類說法在台灣,被認為含有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色彩。

歷史上,特別是明代以前,並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高山族民族來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自漢族居民移居台灣後,原住民族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

包括西拉雅族21社,洪安雅族13社,巴布薩族9社,巴則海族4社,拔埔拉族4社,道卡斯族6社,凱達格蘭族28社,噶瑪蘭族34社。另一部分仍定居於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少,至今保留著原住民族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現高山族,一般指這一部分少數民族。

「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大陸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該詞主要是由大陸所使用,而台灣當局已經停用此名詞。

1954年3月14日,台灣當局規定:高山族包括泰雅、賽夏、布農、曹族(1998年11月更名為鄒族)、魯凱、排灣、卑南、雅美、阿美9個族群(一說為10個族群,邵族也算一個族群)。邵族原被歸類於平埔族,2001年納入原住民的第10族。

原居住於宜蘭,後大舉遷居至花蓮的平埔族--噶瑪蘭族,經過族群認同調查後,於2002年正式認定為第11族。太魯閣族則於2004年被政府認定由泰雅族獨立出一個族群,成為第12族。2007年原隱身於阿美族之中的撒奇萊雅族(Sakizaya)獨立為第13族。

2008年原被列含於泰雅族之賽德克族經行政院第3089次院會(4月23日),決議通過為台灣原住民族第14族。至2008年4月23日,台灣已確認的高山族族群為13個。另有未被確認的族群,包括:巴布薩族、巴賽族、洪雅族、凱達格蘭族、雷朗族、馬卡道族、巴布拉族、巴宰族、猴猴族、西拉雅族和道卡斯族。

『陸』 阿美族的民族文化

傳統上,阿美族人以小米、芋頭等穀物及根莖作物為主食,佐食則包含了野菜及魚肉,野菜的採集尤其廣泛,舉凡山蘇、過貓、山茼蒿、龍葵、刺莧、林投、樹豆、藤心等,都是阿美族人津津有味的佳餚,族人也常自稱為「吃草的民族」。
原住民傳統的烹調技術都較為簡單,阿美族也不例外,除了生食外,多半以水煮及火烤食用,其中有一種「石煮法」相當特殊,是從前阿美族人出外野餐的拿手絕活。而採集或收成的食物,尤其是肉類,當場吃不完的,就用日曬、薰燒或淹漬等方法加以儲藏;另外,小米等谷類則可釀成酒,供祭典等特殊場合飲用。
隨著時代變遷,阿美族已普遍接受以稻米為主食,但嗜食野菜的風尚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廣被其他族群接受。炒山蘇、藤心排骨、過貓、山苦瓜、麵包果、檳榔心等,早已成為許多大飯店、小餐館里的必備菜,花蓮市的各大飯店,也常季節性推出原住民美食活動;只是多半採取台式、客式的料理方式,口味較重,也較迎合現代人,卻往往把野菜天生的芳香一並壓抑。阿美族傳統的料理方式,精緻程度雖不及,卻更能彰顯食物的原味。石頭火鍋作法簡單原始,舉凡食材、容器、飲具、湯勺都就地取材;族人從前出外狩獵、工作時,只要帶上一包鹽巴,利用簡單的素材,就能煮出一鍋美味的料理,充分展現出其生活智慧。
首先以檳榔葉鞘折成「鍋具」,盛滿水後將魚蝦、野菜和鹽巴一齊投入,一旁則以炭烤石,待石頭受熱燒成白色時,便將之夾至容器。不久,石頭把水燒滾,便成一鍋香噴熱騰的魚湯。 阿里碰碰是「南勢阿美」特有的食物,與粽子有些類似,亦可稱為阿美飯包。阿美人利用海濱常見的林投,先將其葉子摘下,削除邊刺,再以4片葉編織成袋狀,塞入生糯米水煮或干蒸。由於有林投葉的薰陶,食用起來別具一股芳香。
阿美族人稱腌肉為「希撈」,不論魚肉、魚卵、獸肉及動物肉臟,吃不完便加以腌制保存。製作時先在肉上敷抹鹽巴,並加以搓揉,幾天後置入陶罐中,並倒入一些小米酒,封存一個月便可取出食用。據說,腐爛生蛆者為希撈上品。
河豚多棲息在礁岩地帶,腸中有時會囤積毒性物質,因此台灣民眾鮮少嘗試。然而居住東海岸的阿美族人卻有吃河豚的傳統,他們經驗老到地捕撈短刺的無毒河豚,作法上先用火烤,再拔殼去腸下鍋煮湯,由於肉質細嫩,向來便是老人們的盤中佳餚。
「阿美」是「北方」的意思。居住於109個村落,分布於中央山脈以東,北起花蓮港,南至台東沿海及台東縱谷平原一帶,即現在屬台灣省花蓮縣秀姑蠻溪沿海岸的12個鄉鎮和台東南沿海岸的11個鄉鎮。 阿美族的小米豐年祭最忌別人說「米」和「洗澡」。
昔日阿美旅的主食為小米,阿美語稱小米為Hafay或lamlo。事實上,小米種類頗多,而日常用的叫Tipos。依七十歲以上老人的看法,小米是所有植物中精靈是敏感的一種,而且也是最麻煩的農作物。它好似具有人性一樣,有靈眼、靈耳、靈覺,而且禁忌也多,人們一不小心隨時會招來禍患災難。
老人回憶說:「在田裡收割小米是最辛苦的工作,不僅講話要小心,動作也不得粗暴,否則會招來禍患」。例如「休息」、「完畢」、「回家」等言詞以及放屁、打人等動作都是小米精靈所不喜歡的。
有個家喻戶曉的小故事是這樣的:昔日,某家人正忙於收割小米,母親在清晨出門前吩咐大兒子說:「若你的弟弟不舒服哭鬧了,把他燒一燒…。」後來大兒子照母親的話將弟弟活生生地燒死了。其實母親的原意是說:「若弟弟感到不舒服,你就燒水給他洗澡。」因為母親知道「水」和「洗澡」等字眼在收割小米時都是禁忌的言詞,所以才會發生這個不幸的事情。昔日,耕種小米以一年為一個周期,從整至收割入倉的過程中,有以下種種主要祭儀。
准備祭:播種前夕,各家將家裡的魚類全部吃光,裝魚的器皿清洗干凈,以免與小米的精靈相剋。
驅蟲祭:這是不定期的活動,在小米受到病蟲害侵襲時才舉行。
乞晴祭:不定期活動,如連續下雨不停時才舉行。
收割祭:收割前夕,全村居民守戒,即不吃魚類食並清潔所有裝魚容器。 具有多元族群特性的原住民藝術與文化,向來是花蓮縣境最豐富的文化資源。花蓮縣傳統原住民手工藝產業,大致上較流通重要類型,包括編織、服飾、陶藝、琉璃、木藝、石藝和金工等項目:
編織包含原住民的傳統織布、天然手染,以及利用藤、竹、草等各種纖維材質所編成的用器。
服飾方面,除了族群風格強烈的服裝設計之外,還有最具裝飾美學典型的飾品設計。
原住民的陶藝:除了陶器,還有做為飾品設計主要材料的陶珠。
有關琉璃最為單純,只有琉璃珠的單一類項,往往和陶珠結合成串珠藝術,是原住民服裝飾品設計的重要來源。
在木藝方面則有木雕和木器,又以漂流木的創意設計最具特色;石藝則有石雕與石器的類型,只是工作室數量較少;至於原住民的金工,幾乎是以傳統刀具為主。

『柒』 阿美族是哪的啊

經日本學者著作等影響[來源請求],擴大並受統治政府定名為全族族名。阿美族的語言阿美語為台灣南島語言的一種,是目前台灣南島語言當中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之一。[編輯] 族系分布 阿美族根據居住地可以進一步分為南勢(北部)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阿美/馬蘭阿美、恆春阿美五個分類群。其中南勢群阿美族部落區分為(1)沙奇萊亞群、(2)七腳川群 、(3)豆蘭、薄薄及里漏等三個系統(台灣原住民史2001.p46)。奇萊阿美該支系今已正名為撒奇萊雅族。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曾說過,這種分類是根據地理分布和方便說明而行,並非依照人類學作區分[來源請求]阿美族原分布於花蓮縣、台東縣和屏東縣境內。人口大部份居住在平地,較少處於山谷或群山之中。因為社會生活需求,長年旅居都會區的原住民也在大台北、大高雄和大台中區建立了都市或都市邊緣的新社群,甚至成立了以阿美族人為主體的社區,如基隆市的奇浩社區和汐止市的山光社區。南勢(北部)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卑南阿美/馬蘭阿美恆春阿美[編輯] 文化特質 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家族事務是以女性為主體並由女性負責,家族產業之繼承以家族長女與其他女性為優先。家族/氏族多指母系一族。在部落中,有關部落的大小事務則是由部落男子所組成的年齡階級負責統籌規劃與執行。總人口約十六萬餘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阿美族的起源傳說與大洪水、檳榔、兄妹婚有關。花蓮市的阿美族豊年祭 阿美族的傳統節慶有豐年祭、播種祭(小米)、捕魚祭和海祭等等。豐年祭是阿美族重要的祭祀儀式,其重要產相當於漢人的農歷年,會在每年七、八、九月間進行,天數依各部落而異,原則上是由部落長老們決 定。豐年祭中一樣會捕獵、採集或購買食物,並由族人們共聚分食。阿美族傳統文物中的陶製品、編藝品和其他手工藝品都讓人印象深刻。另外,沿海一帶目前尚有部分部落保有製作竹筏的技藝。此外,阿美族的生活中從不缺乏音樂。許多阿美古調甚至被改編並傳唱於世。

『捌』 台灣有什麼民族 有什麼習俗

台灣現有居民2300萬人口,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強,少數民族大約在40萬人左右,約佔2%弱。在台灣,是如何稱呼這些少數民族的呢?台灣當局的正式稱呼是「原住民」。並在「行政院」專門設置一個相當於部級的機構「原住民委員會」,以處理 台灣的少數民族 事務。 筆者在台灣參訪期間,在台北「市政府大廈」的門廳里看到,在非常顯著的位置上掛有一塊「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的銅牌。可見,它是市政府屬下的一個專門處理少數民族事務的官方機構。類似於原上海市民族事務委員會。上海市近年來實施機構改革,將原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宗教事務局合並成一個民族與宗教事務委員會了。 筆者在台灣考察期間,曾經到過坐落在南投縣魚池鄉的大型多元主題游樂園----九族文化村。 這是當地少數民族部族人民自己給自己的文化遺產取的名字。客觀地說應該還是比較貼切的。在少數民族族群自己居住的地方,辦起了一活生生的,直觀的,讓人既可了解各個族群多元文 化的存在,又在這種多元文化下融合了現代機械式游樂園和歐式花園森林游樂區的大型游樂園。名 稱也起得直截了當,九個少數民族族群平起平坐,就叫「九族」。 在九族文化村裡,依山傍水,一一將九族部部落原先居住的村寨、生活用品、生產工具、文化 習俗,用實物,有的乾脆將原物整個的搬進來,造成一個個的景觀區。 (這九個少數民族,加上邵族共有十個,分述如下:) 1,達悟族,舊稱雅美族,是台灣島內惟一原來居住在蘭嶼島上的少數民族。他們可以用整塊原木雕刻成小木舟,結網捕魚更是他們的拿手活兒。 2,阿美族,是台灣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分布在霧溪以南的花蓮、台東地區。 3,泰雅族,集中居住在埔里以北的山區,人口還不到一萬人,卻是台灣第二大少數民族。尚武好戰,黥面是泰雅人很特殊的風俗。女性都擅長織布,織布的技藝是各民族中最精湛的一族。 4,排灣族,是台灣第三大少數民族,石雕、木雕是他們民族的傳統工藝。 5,賽夏族,分布在新竹、苗栗山區。該族至今保留著自己最神秘的特殊的祭典「矮靈祭」,每兩年舉行一次。 6,鄒族,原稱曹族,大多數居住在玉山的西南以及阿里山一帶。他們集會的處所中都有部落象徵的敵首籠和火具箱,均與戰爭有關。用藤竹編籃,制陶及紡織均為女性的工作。 7,布農族,是台灣各民族居住海拔最高的一族。布農族祈禱小米豐收時的歌唱,即是享譽世界的「八部合音」,也叫著布農合音。 8,卑南族,該族分布於台東平原,接受漢化及農耕技術的年代很早。在社會組織上,會所是他們的政經中心。(張惠妹是這個民族) 9,魯凱族,分布在中央山脈的南段。在原始藝術的表現上,非常優秀和細膩,尤其是女人的織布和男人的木雕。 10,除了以上九個少數民族部落以外,還有一個就是我們知道的邵族(在日月潭),在九族文化村裡也有邵族的一席之地。他的人口極度稀少,是一個僅剩下幾百戶的民族,但是漢化程度很深。據說,他們的祖先是春秋、戰國時期越人的後裔。看來古代越國之都紹興府與邵族有著什麼我們至今尚未知曉的關聯。台灣當局正在考慮把他列為第10個少數民族,予以正式承認。 在祖國大陸的許多教科書中,都說中國有56個少數民族,都把台灣的九個少數民族部落統稱為「高山族」。 台灣的學者則認為,所謂的「高山族」的稱謂,是在「馬關條約」後,由侵佔台灣的日本殖民統治者強加給台灣少數民族的。 台灣存在著少數民族的族群,這是不爭的事實。依照祖國大陸話語,特別是依照祖國大陸對民 族的政治定義嚴格地來說,台灣的九族,應當稱之為九個「部落」,或可稱之為九個「族群」。如果統稱之為台灣少數民族,也未嘗不可。 至於台灣的九族部落,究竟是屬於「族群」還是劃為「民族」,兩岸的學者完全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

記得採納啊

『玖』 去哪裡可以了解阿美族的文化還能品嘗阿美族的美食

劍柔山莊是一間深富人文、教育、生態以及豐美飲食的景觀餐廳!劍柔山莊位於 花蓮馬太鞍濕地 北端,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這家山莊是由阿美族的林老師退休後到這里來開的,每天只接待兩桌客人,每一道菜都是取自天然植物,由她精心烹調而成。她負責製作健康加分美味不打折的精美有機飲食及生態解說,解說時引經據典貫通古今非常精彩~ 在這里不僅能吃到阿美族美食,更能了解阿美族文化~

『拾』 九族中的阿美族有什麼歷史文化

台灣島上的少數民族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嗣親裔,自漢族居民移住台灣後,他們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合,稱為平埔人。一部分仍定居於山區,受漢族文化影響較少,至今仍保留著原住民族的語言、風俗、習慣等。這些少數民族在島內被稱為原住民,他們包括泰雅、賽夏、布農、曹族、魯凱、排灣、卑南、雅美、阿美9個族群。這9個民族居住地分布非常廣,各族之間的文化差別也很大。
泰雅族現有人口7萬多, 居住在中央山脈山區,主要是以狩獵和種山田為生。泰雅人早年以勇悍好戰著稱,族中很注重人口繁衍,鼓勵生育。泰雅族早年不分男女臉上有刺黥的習俗,傳說這樣可以避邪,並表現美麗、英俊,也代表種族的記號,據說這樣,死後才可以與親人相會。但現在的年輕人已沒人刺黥。
賽夏族也居住在中央山脈一帶,有人口2萬多人。賽夏族族名的原意是「真人」的意思。賽夏族各宗族團體有著各自的圖騰與象徵物,在清朝以後他們紛紛改為漢姓,即用圖騰之音譯為其姓,如「風」、「夏」、「趙」等等。
布農族現有人口3.3萬人左右,居住在中央山脈一帶,以狩獵、農耕或捕漁為生。布農族很少財產觀念,富有熱情好客、互相幫助的傳統美德。布農族的傳統社會結構十分復雜,各部落族群有一定的領域與固有的習慣語言,但有許多地區與別族雜居,已失去獨特的風俗習慣。
在傳統的社會組織中,曹族以嚴格的「父系氏族」組織與「大小社分脈聯合」的政治系統為主,大社因人口增加而分出小社,彼此間有從屬關系,最大氏族的長老具有很大的權力,所有各部落的管理均由「長老會議」為首。曹族以往社會中,重男輕女現象十分嚴重,有很多禁止女性觸摸接觸的禁忌。
魯凱族人數較少,現在約有6000人左右,居住在中央山脈一帶。相傳魯凱族的祖先是百步蛇所生,因此百步蛇代表魯凱人的祖先,他們的家屋、門窗等木雕、衣服刺綉、傳統禮器都有百步蛇圖案。魯凱族男性善於木雕和製作木器,木雕技藝精湛的匠人,在部落中深受尊重。
以石板雕刻和刺綉著稱的排灣人,生活居住在島南端的沿海及淺山地區,現約有人口6500人,排灣族早年嚴格區分貴族與平民的階級地位家族的地位與產業,由不分男女的長嗣繼承,在宗教信仰上崇拜祖先。排灣族最為貴重的物品為琉璃球、鐵器、銀飾,代表象徵貴族地位傳統陶壺雕塑與染柱木雕。目前最常見排灣族刺鄉,時顯受清時期的影響,具有滿族的風格。
卑南族由於居住在台東的平原地區, 歷史上曾統治過台灣東部, 目前大約有6000多人。因居住地周圍環繞著別的民族,自古就有很大的生存壓力,因此全族居8個部落, 有「八社番」之名。早在清康熙年間,卑南人曾協助清政府平定叛亂有功,卑南族頭目被封為「卑南大王」,朝廷賞以官服,所以現在卑南族的服裝非常漢化。
雅美族是台灣唯一的海洋原住民族群,主要生活在台灣東南的蘭嶼島上,人口僅有2000多人,他們主要從事簡單的農業與漁牧業,是台灣土著中保留傳統文化最多的一個部族。雅美族人的物質文化十分豐富,他們雕刻、拼板舟、打造銀器、捏塑陶壺的技藝極有特色,尤其是造船。
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九族中最大的一族,共約有12萬人左右,大部分居住在花蓮、台東的沿海地區。他們傳統的生活方式是農漁並重,兼事狩獵與養殖。阿美族婦女非常能幹,尤其會編竹和制陶。阿美族人喜歡飲灑,該族婦女幾乎人人都會釀酒。阿美族還特別喜歡吃檳榔,不管何時何地,你都可以看到他們的嘴裡津津有味地咀嚼著檳榔。

閱讀全文

與阿美族的文化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