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漢字文化圈主要包括哪些國家和地區
漢字文化圈的五個國家為什麼沒有一個弱雞呢?
1.歷史文化的影響。
五國的歷史都非常悠久,至少比歐洲多數國家的歷史都要長。當然,中國歷史最悠久,其他四國都是中國的小弟,受中國影響很大。
在古代,朝鮮、日本、越南都以學習中國為榮,以「小中華」自居,全面照搬中國的一切文化、宗教、制度、建築等。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勤勞勇敢、能征善戰,受中國影響的國家自然也很強。
2.人口。
五國都是人口密度很大的國家,且工農業都比較發達。這樣的國家戰爭潛力很大。
3.近代史的遭遇。
近代,五國都曾遭到外來侵略,進而知恥而後勇,在反抗外來侵略中成為軍事強國。
出洋考察的岩倉使節團
當然,日本只被列強侵略了十幾年就變法成功,從被侵略者變成了侵略者,在對外擴張中變得越來越強大。
② 漢字文化的含義是什麼
漢字文化:廣義上是指書面語使用漢字,並形成一定文化體系的地域。固有詞的表記文字同漢字混合使用的例子很多。這一文化覆蓋區域包括漢字文化的發祥地中國及與古代中國有朝貢關系的地域。漢字文化的覆蓋地域稱為漢字文化圈。
補充:漢字文化圈中的越南和朝鮮半島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已經完全廢止漢字的官方使用,大韓民國仍保留使用部分漢字。但是,各國的古文仍然完全用漢字表記。
狹義上是指中國的漢字歷史文化。接下來做詳細解釋: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因此漢字是中國的符號,是中國的千年歷史文化演變的見證者,書寫著中國燦爛的文明。
③ 漢字文化的漢字文化解讀
內容簡介
一 .漢字文化蘊含在漢字的形體和本義之中。解釋漢字的形義來源,必然涉及該字的文化特點。
二. 本書分為三卷。第一卷526字,是許書解形釋義可信或基本可信者。第二卷262字,是後世學者糾正許君解形或釋義有誤,甚至解說形義均誤者。第三卷214字,形體或本義未詳,或形義來源均未詳者,我作了新的考證。其中約一半是拙著《漢字形義考源》中所釋之字,刪節後合在此卷之中。其餘百多個字的形義來源是1998和1999兩年考證所得,為節省篇幅,一般沒有或很少列舉各家之說。
三 .每卷的字頭依《說文解字》的順序排列。
四. 每個字頭標出的音讀。音讀後面的是《說文解字》原文。
五 .所解之字說明結構類型。漢字的結構類型迄無定論。
六 .所用古文字形體和例句書籍,《甲骨文合集》簡稱《合》,《小屯南地甲骨》簡稱《屯》,《懷特氏所藏甲骨集》簡稱《懷》,《英國所藏甲骨集》簡稱《英》,金文引自《金文編》《殷周金文集錄》,古文、籀文、篆文引自《說文解字》,其他古文字形體來自《漢語大字典》。
七 .為了便於理解例句文意在某些字後面用圓括弧標出帶注釋性的字。
八 .依照原文引用。
九 .甲骨文辭例句中的缺文和引用時省略的文字,按當今有關著作習慣,用……表示。
十 .引用已列主要引用參考書目中的文句,注釋時不再註明版本。
④ 中國漢字有哪些文化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文化,還是中國漢字這一龐大的復雜語言文字元號系統,都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在文字出現的早期,象形文字可以工作得不錯。可是隨著語言的不斷豐富,有些語言不能用形象表達了。古埃及人和蘇美爾人開始創造一些僅代表發音的符號來記錄這些語言。中國人卻選擇了另外一種解決辦法:
會意字,如「日+月=明,女+子=好」;
表音字,如「阿」,沒有任何意義,只表示一個音節;
通假字,如「說-悅」;開始出現於漢字中。
提及漢語,免不了令人聯想到同樣占文化課很大分量的英語。同時,我們也想了很多。學習一種語言的最高境界就是用這種語言思考,就想用母語思考一樣。但是,最能發揮個人思想創造性的還是母語,更何況要學好「外語」需要耗費極大的精力。古羅馬人並不因為羨慕希臘文明,而改用希臘語——盡管兩種語言十分接近。阿拉伯人同樣要把拉丁文、希臘文翻譯成阿拉伯文,而不是改用拉丁文或希臘文。同樣,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也不是自己改用阿拉伯文,而是把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更進一步地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並加以普及。
對於外語好的個人而言,直接看外文原文根本不費勁。但要他翻譯出來,效率就要低很多。但是對於整個社會來講,如果人人都化大量精力學外文,那效率就很低了。最極端的情況就是——像歷史上那些失去了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一樣,徹底消失了。最好的選擇就是象阿拉伯人、或文藝復興時的歐洲人那樣,以少數擅長語言的人進行大量的翻譯工作之後,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傳播、普及。只有這樣,本民族中才能更多的人用母語進行高效率的思考、創新。
漢語現在在英語面前面臨的困境是:基於這個語言的文明正處於高峰期——並不象阿拉伯人面對的古希臘、古羅馬文明那樣,是處於經失落的靜態文明;也不象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人面對的是正走向衰落的伊斯蘭文明。現在,大量新的科技成果、新知識、新思想依然在英語世界產生,英語,作為當今世界事實上的國際社交語言,它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從使用它的人口來說,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數僅次於漢語而居世界第二位,大約有4億多人。然而以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英語的人數,要遠比這多得多,可以說分布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各個民族。所以,現在並不能簡單地因為學習英語消耗了學生大量時間,就不該學英語了。光學好英語是不夠的,全民學英語也不表明就能提高素質,但也不能走向另一個極端。
如果從利馬竇、徐光啟向中國傳播西方文藝復興思想算起,已經幾百年了;如果從鴉片戰爭,從林則徐翻譯西方書籍、報紙算起,也有160多年了;即便從五四新文化運動算起,到現在也有近百年的時間了。當代的中國,應該正處於從「文藝復興」到「啟蒙運動」的轉折關頭。現在的中國,應該是學習英語,與翻譯並重;最重要的是要開始用母語思考、創新。提高科研、新聞等行業從業者的英語水平,與普及基礎教育,普及先進科學文化思想並重。不應該在中國把英語變成象歐洲中世紀或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那樣的「貴族語言」。
文字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史的痕跡,中國文字的演變是跳躍式的,是華麗的,是耐人尋味的,就如同中國的歷史一樣。中國人創造中國文字,中國文字也同樣引導著中國人前進。
六書一詞出於《周禮》:「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然而,《周禮》只記述了「六書」這個名詞,卻沒加以闡釋。
中國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曰:「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五曰轉註: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許慎的解說,是歷史上首次對六書定義的正式記載。後世對六書的解說,仍以許義為核心。
[編輯]六種構造條例解說
[編輯]象形
屬於「獨體造字法」。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徵,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游魚,「艸」(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我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態。
[編輯]指事
屬於「獨體造字法」。與象形的主要分別,是指事字含有繪畫較抽像中的東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鋒利處加上一點,以作標示;「凶」字則是在陷阱處加上交叉符號;「上」、「下」二字則是在主體「一」的上方或下方畫上標示符號;「三」則由三橫來表示。這些字的勾畫,都有較抽像的部份。
[編輯]形聲
屬於「合體造字法」。形聲字由兩部份組成:形旁(又稱「義符」)和聲旁(又稱「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類屬,聲旁則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發音。例如「櫻」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種樹木,聲旁是「嬰」,表示它的發音與「嬰」字一樣;「籃」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製物品,聲旁是「監」,表示它的發音與「監」字相近;「齒」字的下方是形旁,畫出了牙齒的形狀,上方的「止」是聲旁,表示這個字的相近讀音。
[編輯]會意
屬於「合體造字法」。會意字由兩個或多個獨體字組成,以所組成的字形或字義,合並起來,表達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釀酒的瓦瓶「酉」和液體「水」合起來,表達字義;「解」字的剖拆字義,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開來字達;「鳴」指鳥的叫聲,於是用「口」和「鳥」組成而成。
[編輯]轉注
屬於「用字法」。不同地區因為發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閡,以至對同樣的事物會有不同的稱呼。當這兩個字是用來表達相同的東西,詞義一樣時,它們會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長者;「顛」、「頂」二字,本義都是頭頂;「竅」、「空」二字,本義都是孔。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讀音上也是有音轉的關系。
[編輯]六書的運用
實際上,古人並不是先有六書才造漢字。因為漢字在商朝時,已經發展得相當有系統,那時還未有關於六書的記載。六書是後來的人把漢字分析而歸納出來的系統。然而,當有了「六書」這系統以後,人們再造新字時,都以這系統為依據。好像「軚」、「鎄」是形聲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會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佔大多數。這是因為畫出事物是一種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當文字發展下去,要仔細分工的東西愈來愈多,好像「鯉」、「鯪」、「鯇」、「鰍」等事物,都是魚類,難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細把它們的特徵和區別畫出來。於是,形聲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魚」就可以交代它們的類屬,再用相近發音的聲旁來區分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漢字是形聲的字
⑤ 漢字有那些文化
首先漢字的這個文化的話,它的歷史是特別悠久的,第二個漢字的話是象形字,就是可以通過這個字來想像從它的含義。意義是特別深遠的,而且現在漢字的話被立為全世界六大語言之一。
⑥ 漢字文化有哪些
http://ke..com/view/947856.htm?fr=ala0_1
請參考
⑦ 漢字有哪些文化內涵
1.王。一把三穿起來就是王。即上達天意,下合地理,中通人性者,王也。缺一則不可。不通人性者,工,罰其勞改;不合地理者,干,失去百姓的擁護,沒有了根基,給誰當王去?只好自己去幹活了;不合天意者,土,連天意都違背了,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看來,王,難當。
2.官。兩口連起來戴上烏紗帽,就是官。上口騙朝廷,下口騙百姓,還說得天衣無縫,而自己卻毫無內容,沒心沒肺,這樣的人才能戴上烏紗帽,才能做官。
3.士。孔子曰:推十合一為士。即能從許多事物中總結出一個道理的人為士。
4.道。首走。頭腦不停地運行、思想,道才生。一個人只知吃飯幹活,不動腦子,其道何有?出路何在?「道可道,非常道」的真正意思了:道是頭腦的思想,雖然可以說出來,但一旦說出來,他就成了靜止的被固定的一段暫時性的思想,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運轉不息、擴展無際的思想了
5.知。矢口為知。矢,箭也。也就是說,一開口說話,就要直指事物的本質,一語中的,這才叫知。否則,多嘴多舌,不著邊際,自覺知之,其實不知,亂說而已。
6.尖。一頭大一頭小為尖。非也。實一小人也。一個投機鑽營、削尖了腦袋往上爬者,非小人若何?
7.詩。寺中人言也。和尚無事,每日敲打木魚,偶發一言,是為詩。即閑人閑語也。俗雲:閑來無事作首詩,誰見過忙著生活的人作過詩?
8.臭。自大一點。自大一點的人,自然人們都瞧不起的,也就臭了啊。
9.活。千口水為活,舌頭喝到水才能活。水乃生命之源。然舌乃千口,實際上是說話多吐出些唾沫星子,把死得說活了。這樣的人,哪有不左右逢源之理?話少者,自然活著巴結。但話太多了,也會被唾沫星子淹死。
10.窮。用力打地洞者。沒錢蓋房子,只好挖地穴住,不窮才怪。看來,窮,自古以來就是丟人事,恨不得找個老鼠窟窿鑽進去,倒也省力。
11.忍。用刀子剜心。滋味可想而知。所以能忍者必是意志堅強者,刀子捅了心上也不吱聲,不象豬羊之輩,屠宰手拿著明晃晃的刀子,一照量就嚇得哇哇亂叫,沒一點修養和境界。故忍者,高人也。
12.鬧。在門內開市場。車來人往,人喊馬嘶,貨物堆積,討價還價,心煩意亂,暈頭昏腦,熱火朝天,亂七八糟,如此模樣,怎會不鬧?
13.性。心生之物。性由心生。人生而有心,心而生性,天意教此,豈可閹之?只是不可亂來,兩心相悅,生生不息,源源流長,何罪之有?美哉,善哉。
14.情。心青則情。心年青,有活力,不安分,才有情,所謂少年夫妻也。
15.死。歹和匕之組合。歹,壞人也。匕,刀子也。胡作非為,奸盜搶掠,殺人放火,貪污腐敗,無惡不作者,謂之歹人。
16.正。一止為正。做事不越軌也。內含一上一下,還有一豎。指為人處事,有上有下,端方有肅,不上不下,上下相合,取其中,站得直,絕不點頭哈腰,阿諛奉迎。
17.恕。如心。即象別人的心。也就是拿著自心比人心。人活在世上,擁擁擠擠,磕磕碰碰的事常有,誰還不出點小亂子,犯點小錯誤?只要不是太過分,有意使壞,鄰里同事,上級下級,親戚朋友,一不小心得罪了你,想想事理,拿著自心比比人心,自然也就能寬恕了。
18.吠。口大一點。一人本就大,若再大上一點就成了犬,犬一開口就成了吠。狂妄自大,亂喊亂嚎,不是狗叫是什麼?
19.刑。開刀。在身上開一刀,當然不是什麼好事。要不自古以來,當官的都不願被刑,制定出什麼「刑不上大夫」的規制。
20.賄。有貝。貝,錢也。有錢是好事,賄之何罪?但賄和賂一連姻,問題就來了。
21.賂。各貝。乃錢各有所得也。你有權,我有錢,權錢交易啊。
22.貪。今貝為貪。錢財今天是你的,明天被揪出後,錢財就不是你的啦。
23.污。水虧也。沒有水,不能清洗,自然就臟了。心靈也一樣,沒有清廉之水常洗,豈有不污之理?一旦污,不只水虧,心也虧,人性虧,命就更虧了。
24.敗。貝反為敗。錢是好東西,也是壞東西,如果取之不道,用之不當,錢就會造反,就會導致人的失敗。故逢貪必污,污之必腐,腐之必敗。
25.我。二戈反背。兩個戈背對著背相連相擊,既相互割裂、斗爭,又相互依存、統一。古造此字真是深奧精妙之極,早把人生自我參悟透矣。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之一字,示之神哉絕矣。
26.會。會是人雲,開會大多是聽人家講的,人雲亦雲,不知所雲。
27.特。寺中不養和尚養著牛,是很特殊。
28.容。一間房子里住著八口人,是擠了點,但好歹能盛下。這是個肚量問題,所以有容乃大。
29.柴。此木是柴。此,止匕,樹木停止生長,枯死了,用刀劈開,拿來燒火,此木就成了柴。
30.出。山爬到山上謂之出。人想當官,也要像山一樣把別人壓下去,爬到別人的頭頂上,自己才能出頭。這種人自古不乏其類,故有「此木是柴山山出」之說。
31.煙。因火成煙。可燃之物被火一燒就冒煙,所以火是因,煙是果。
32.多。夕夕為多。太陽落一遍又落一遍,人還活著,他的歲數就多了。古人活著是以白天行動為標志的,夜晚入睡跟死了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傍晚這頓飯就顯得格外重要,家家戶戶燒火做飯,吃的飽飽的,好度過漫長的黑夜。所以才有「因火成煙夕夕多」這一不朽的人間景觀。
33.炊。火欠。食物不熟,當然火欠。故燒火做飯謂之炊。
34.共。廿八。古代女子十三可以嫁,男孩十五可以娶,加起來廿八歲,他們合了房,睡一被窩,也就共了。
35.克。十個兄弟一輩子在一起,能不打架?所以克。
⑧ 漢字的文化有
對於大多數民族來說,她們的獨特的語言與文字是她們的文化的基石。尤其是使用人數最多,延續傳統最久,語音語詞語法文字最為獨特的漢語漢字更是我們的命脈,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根基。 中華傳統典籍注重最根本的概念,多半也是字本位的:如哲學里的天、地、乾、坤、有、無、陰、陽、道、理、器、一、元、真、否、泰……倫理里的仁、義、德、道、禮、和、合、誠、信、廉、恥、勇……戲曲主題則講忠、孝、節、義,讀詩(經)則講興、觀、群、怨。然後是自然、主義、理論、原則……有了仁,就要求仁政;有了道,就認定執政的合法性在於有道,並區分王道與霸道還有道法自然與朝聞道夕死可矣;有了義,就提倡捨生取義的價值觀念,有了主義就有「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有了原則,就有絕對「不拿原則做交易」……這些文字、概念、命題,不但有表述意義、價值意義、哲學意義,也有終極信仰的意義與審美意義。華文注重文字——概念的合理性與正統性,寧可冒實證不足或者郢書燕說的危險,卻要做到高屋建瓴與勢如破竹,做到堅貞不屈與貫徹始終。在中國,常常存在一個正名的問題。訓詁占據了歷代中國學人太多的時間與精力,然而又是無法迴避的。許多從外語譯過來的名詞都被華人望文生義地做了中國化的理解,中文化常常成為中國化的第一步。這產生了許多誤讀、麻煩,也帶來許多創造和機遇,豐富了人類語言與思想。這里起作用的是華文的字本位的整體主義、本質主義、概念崇拜與推演法(如從真心誠意推演到治國平天下),與西方的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理性主義和神本或者人本主義大相徑庭。
⑨ 以漢字為代表的中華文化還包括哪些內容
中國是最早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其文明曾領先世界,博大精深。漢字只是它的表達形式之一而已。其它在文化藝術方面的表達形式還有諸如音律、戲曲、舞蹈、繪畫、服飾、雕刻。。。。。。等等。
不過,上述內容僅僅是中華文化的表徵,並不是實質。所謂的「實質」指的是靈魂。上面所有的藝術方式都脫離不了靈魂的貫穿,這個靈魂就是中華民族對世界乃至宇宙的理解和理想。這就是我國文化藝術區別於其它民族文化藝術的本質,同時也揭示了中華文化遠遠不至於文化藝術一個領域。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