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精神文化的范疇有哪些

精神文化的范疇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12 09:58:31

㈠ 安全精神文化包括

從文化的形態來說,安全文化的范疇包含安全觀念文化、安全行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態文化。安全觀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層,安全行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層,安全物態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質層。
1、安全觀念文化主要是指決策者和大眾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識、安全理念、安全價值標准。安全觀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態文化的基礎和原因。
目前我們需要建立的安全觀念文化是以預防為主的觀念;安全也是生產力的觀念;安全第一的觀念;安全就是效益的觀念;安全是生活質量的觀念;風險最小化的觀念;安全超前的觀念;安全管理科學化的觀念等,同時還要有自我保護的意識;保險防範的意識;防患於未然的意識等。
2、安全行為文化 指在安全觀念文化指導下,人們在生活和生產過程中的安全行為准則、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的表現。行為文化既是觀念文化的反映,同時又作用和改變觀念文化。
現代工業化社會需要發展的安全行為文化是進行科學的安全思維;強化高質量的安全學習;執行嚴格的安全規范;進行科學的安全領導和指揮;掌握必需的應急自救技能;進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
3、安全管理(制度)文化 安全管理文化是企業行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放在專門的地位來探討。管理文化指對社會組織(或企業)和組織人員的行為產生規范性、約束性影響和作用,它集中體現觀念文化和物質文化對領導和員工的要求。
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設包括從建立法制觀念、強化法制意識、端正法制態度,到科學地制定法規、標准和規章,嚴格的執法程序和自覺地守法行為等。同時,安全管理文化建設還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經濟手段的建立與強化等。
4、安全物態文化 安全物態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層部分,它是形成觀念文化和行為文化的條件。從安全物質文化中往往能體現出組織或企業領導的安全認識和態度,反映出企業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學,折射出安全行為文化的成效。所以說物質是文化的體現,又是文化發展的基礎。
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安全物態文化體現在:①人類技術和生活方式與生產工藝的本質安全性;②生產和生活中所使用的技術和工具等人造物及與自然相適應有關的安全裝置、儀器、工具等物態本身的安全條件和安全可靠性。
責任編輯:波波

㈡ 物質文化 精神文化 行為文化 制度文化屬於民族文化的范疇嗎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如歷史、文學(包括口頭文學)、歷法、醫葯、科學技術等,都是用一定的語言表現出來的。

宗教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對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著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階級社會中,宗教對文化的影響很大,波及人們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響逐漸減弱。

㈢ 精神文化匱乏定義是什麼

精神文化的匱乏表現為文化作品無法為需要表達的精神提供新的表現形式,更不要說無法創造新的精神文化。

一旦停滯在這兩點上。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文化作品就會出現簡單的復制。製作也從精神創新轉向豐富的視覺效果。基於經濟利益的作品庸俗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層次理論結構要素之一。所謂文化層次理論結構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作為觀念形態的,與經濟、政治並列的,有關人類社會生活的思想理論、道德風尚、文學藝術、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內容。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文化層次理論結構要素之一。所謂文化層次理論結構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作為觀念形態的,與經濟、政治並列的,有關人類社會生活的思想理論、道德風尚、文學藝術、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內容。

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一樣,它也是由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理論。具體的表現在人的倫理道德、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對於藝術的品位和我們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也可以說精神的文化的范疇就是科學、藝術和道德,用我們現在的物質理論概念來解釋就是真善美的統一。

㈣ 現代化精神文化有哪些內涵

現代文化不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一個性質判斷.現代文化是指人們適應現代化本質要求的文化,就是實現文化的現代轉型並建設現代價值、形成現代認同、張揚現代精神並進而建設共同信仰的文化.現代文化的主要內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存在著一致性和耦合性.現代社會的現代價值、現代認同、現代精神和文化的現代轉型是現代文化及其建設的核心內容和主要任務.現代價值是現代文化的基礎,其價值理念包括:「仁愛、富強、正義、文明、和諧、自主」這六個價值范疇;現代認同是現代文化的支撐,即「誠信、法治、公正、理性、科學、人文」構成了現代認同的主要方面;現代精神是現代文化的動力,即 「愛國、團結、勤儉、互助、開放、進取」的精神就是我們的現代精神風貌;文化現代轉型的途徑選擇:其一,觀念變革是實現文化現代轉型的關鍵;其二,交往交融是實現文化現代轉型的有效方法,包括是非觀、交往觀、語言觀、婚姻觀、終極觀的轉型;其三,「五階梯」是實現文化現代轉型的主要途徑,「五階梯」即:「包容之心,感恩之情,學習之途,反思之態,變通之道」正是我們建設現代文化的有效途徑;其四,建設現代文化的目標就是建設信仰共同體.現代文化這四個要素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相互作用,緊密聯系.現代文化是工業社會以來新產生的文化。現代文化在一個民族文化中所佔的比重,標志著這個民族的發展水平。

工業社會以來新產生的文化。是與傳統文化相對應的概念。現代文化產生於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又與之並存。每個民族的文化中既有傳統的成分,又有現代的成分。從16世紀開始的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運動以及18世紀的工業革命,是現代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兩大來源。此後的工業化、電氣化、自動化則是現代文化在物質生活方面的具體表現;實現人的價值、追求人的徹底解放,是現代文化在意識形態領域里的主要表現。現代文化中的物質和非物質元素,多發源於歐洲,後傳播到世界各地,並得到發揚光大。現代文化在一個民族文化中所佔的比重,標志著這個民族的發展水平。

㈤ 精神文化的定義

關於其定義,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認識:
1。所謂精神文化是指屬於精神、思想、觀念范疇的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的特點反映其理論思維水平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觀念、心理狀態、理想人格、審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總和。(《關於建構中華民族當代精神文化的思考》,曾麗雅,《江西社會科學》2002年 10期 。)
2。從更深層次上講,精神文化是指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心理素質、精神面貌、行為准則、經營哲學、審美觀念等,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必須根據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再造精神文化,才能保證物質文化的有效實施。(世傑:《十年磨一劍——中信實業銀行沈陽分行企業文化建設探秘》,《遼寧經濟 》,2005年09期。)
3。 精神文化是指人類思維領域所涉及的諸如哲學、倫理學和文學藝術等.物質文化是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衣、食、住所需要的物品和工具。(徐俊傑; 吳桂榮:《構建中國企業管理之魂的思考》,《齊魯學刊 》,1996年06期 。)
從以上典型認識當中,我們可以知道,精神文化是物質文化的核心載體,是物質文化基礎上衍生出的獨具特徵的人類共有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觀念集合,包括文化精神、文化道德價值觀念、文化理想、行為准則等,這是人類新精神觀、價值觀、道德觀生成延續的主要途徑和來源。因而,在不同的領域會形成各自人類群體認同的精神文化。體現文化的同一性和多樣性。在學校區域,就會形成學校文化精神,在企業領域,就會形成企業文化精神,在影視業,就會形成影視文化精神,在軍事領域,就會形成軍事文化精神,在政治領域,就會形成政治文化精神等。

㈥ 精神文明包括哪些

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過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智慧、道德的進步狀態。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科學文化方面,包括社會的文化、知識、智慧的狀況,教育、科學、文化、藝術、衛生、體育等項事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會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 、社會風尚和人們的世界觀、理想、情操、覺悟、信念以及組織性、紀律性的狀況。

㈦ 精神文化包括什麼方面

學校精神文化可分解為四種基本成分:

一是認知成分,即學校這個群體和構成它的個體對教育目的、過程、規律的認識,屬於校園文化的理性因素;

二是情感成分,是學校這個文化體內的成員對教育、學校、班級、同事、同學、老師、學生特有的依戀、認同、參與、熱愛的感情,這種感情內通常包含著很深的責任感、歸屬感、優越感和獻身精神;

三是價值成分,即學校校園所獨有的價值取向系統,像「尊師愛生」的價值取向,「教育、教學活動優先」的價值取向以及「嚴謹、守紀、規范、團結」的價值取向等;

四是理想成分,即學校及其成員對各種教育活動和學生的發展水平所表達的希望和追求,比如,創造美好的教育環境,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個方面得到充分、和諧、全面的發展。這是許多優秀學校所追求的理想。

學校精神的意義:

學校精神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面貌,是學校群體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積淀起來的、共同的心理和行為中體現出來的理念、價值體系、群體心理特徵及精神價值傳統。

它構成了學校文化的內核,決定著學校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決定著學校的校風、學風和教風,歸根到底決定並制約著學校文化系統的取向和性質。

這種精神是學校辦學傳統與辦學經驗的文化積淀,它植根於其悠久的歷史進程與深厚的校園文化內涵之上,是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一種群體意識,是學校的一種「教育場」,學校的「精、氣、神」。它賦予學校特有的個性魅力,是學校群體凝聚力、向心力和戰鬥力的「核動力」。

㈧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都包括哪些方面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設和科學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這兩個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1、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思想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決定著精神文明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有巨大的能動作用。思想道德建設解決的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問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堅持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建設,引導人們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內容可以歸納為理想建設、道德建設和紀律建設三個方面。其中,理想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核心;道德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體內容;紀律建設是思想道德建設的保證。
2、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

㈨ 企業的精神文化包括哪些

企業精神文化(The spirit of enterprise culture)代表著企業廣大員工工作財富最大化方面的共同追求,因而同樣可以達到激發員工工作動機的激勵功能。它包括企業哲學、企業精神、企業經營宗旨、企業價值觀、企業經營理念、企業作風、企業倫理准則等內容,是企業意識形態的總和。

㈩ 精神文化的豐富是指什麼

意思是,指智力生活落實到擁有自己喜歡做的事,自己真正的事業,也包括情感生活。

精神文化是文化層次理論結構要素之一。所謂文化層次理論結構包括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

作為觀念形態的,與經濟、政治並列的,有關人類社會生活的思想理論、道德風尚、文學藝術、教育等精神方面的內容。

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一樣,它也是由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總結出的經驗理論。具體的表現在人的倫理道德、對美的事物的感受、對於藝術的品位和我們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也可以說精神的文化的范疇就是科學、藝術和道德,用我們現在的物質理論概念來解釋就是真善美的統一。

精神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糧,孕育人的精神家園,決定人的精神狀態、精神生活、精神本質,人的本質屬性體現。

精神文化又是社會旗幟、「社會水泥」、社會規范,具有價值導向、精神源泉、民族凝聚的功能屬性;精神文化還具有賦予民族國家國魂、集體單位群魂、個體思想靈魂的社會屬性。

閱讀全文

與精神文化的范疇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