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州社會文化有哪些
歷史名城-蘇州
蘇州是舉世矚目的歷史文化名城,沉澱了二千五百餘年吳文化底韻。約在公元前十一世紀,當地部族自號「勾吳」,蘇州稱「吳」,由此而來。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建都於此,其規模位置迄今未變,為世界少有。
蘇州位於長江下游,太湖之濱,魚米之鄉,面積8488平方公里。下轄張家港、常熟、太倉、崑山、吳縣、吳江六縣市,人口57萬。蘇州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古城東西兩側工業區體現現代中國最先進的技術產業和管理水平。蘇州的交通便利,高速公路、滬寧鐵路、312國道東接上海1小時車程,北離南京2小時車程,並有機場路直通虹橋機場。大運河北接無錫,南抵杭州。
蘇州的旅遊業基礎好發展快。既有眾多可游覽的旅遊景觀和項目,又有完備的旅遊配套和嚴格的旅遊管理。蘇州至今仍保留著河街相鄰的雙棋盤古城格局,以園林見長讓人感嘆園藝的巧奪天工。以拙政園、留園、網獅園、環秀山莊為代表的古典園林於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蘇州的水色山光,景色怡人,自然環境悅目賞心;蘇州的街巷臨河,「人家盡枕河」,水鄉澤國,被譽為東方威尼斯。
蘇州的特產繁富,蘇式糕點菜餚名揚天下。
到蘇州旅遊,不僅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可切身感受中國開始與國際同步的現代化氣息。
1997年12月,江蘇蘇州古典園林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蘇州城歷史悠久,私家園林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至明代建園之風尤盛,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為蘇州贏得了「園林之城」的稱號。現存名園十餘處,聞名遐爾的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獅園、怡園等。蘇州園林戰地面積小,採用變換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台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拙政園享有「江南名園精華」的盛譽。宋、元、明、清歷代園林各具自然的、歷史的、文化的、藝術的特色。
蘇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重點風景旅遊城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以來被人們譽為「園林之城」,其盛名享譽海內外。蘇州古典園林歷史綿延2000餘年,在世界造園史上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價值,她以寫意山水的高超藝術手法,蘊含濃厚的傳統思想文化內涵,展示東方文明的造園藝術典範。實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與「蘇州園林」並駕齊名的蘇州風景名勝虎丘、天平山、石湖等風景區也是古往今來海內外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
明清時期,蘇州封建經濟文化發展達到鼎盛階段,造園藝術也趨於成熟,出現了一批園林藝術家,使造園活動達到高潮。最盛時期,蘇州的私家園林和庭院達到280餘處,至今保存完好並開放的有,始建於宋代的滄浪亭、網師園,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藝圃,清代的留園、耦園、怡園、曲園、聽楓園等。其中,拙政園、留園、網師園、環秀山莊因其精美卓絕的造園藝術和個性鮮明的藝術特點於97年底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園林是城市中充滿自然意趣的「城市山林」,身居鬧市的人們一進入園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樂」。在這個濃縮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園內的四季晨錯變化和春秋草木枯榮以及山水花木的季相變化,使人們可以「不出城郭而獲山林之怡,身居鬧市而有林泉之樂」。
蘇州園林是文化意蘊深厚的「文人寫意山水園」。古代的造園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養,能詩善畫,造園時多以畫為本,以詩為題,通過鑿池堆山、栽花種樹,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園林中游賞,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為了表達園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園林建築與景觀又有匾額、楹聯之類的詩文題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園「遠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潔(拙政園「香洲」),有追慕古人似小船自由漂盪怡然自得的(怡園「畫舫齋」),還有表現園主企慕恬淡的四園生活的(網師園「真意」、留園「小桃源」)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充滿著書卷氣的詩文題刻與園內的建築、山水、花木自然和諧地揉和在一起,使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生出深遠的意境,徜徉其中,可得到心靈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蘇州園林雖小,但古代造園家通過各種藝術手法,獨具匠心地創造出豐富多樣的景緻,在園中行游,或見「庭院深深深幾許」,或見「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見小橋流水、粉牆黛瓦,或見曲徑通幽、峰迴路轉,或是步移景易、變幻無窮。至於那些形式各異、圖案精緻的花窗,那些如錦緞般的在腳下遷伸不盡的鋪路,那些似不經意散落在各個牆角的小品.....更使人觀之不盡,回味無窮。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hijieyichan/sanji/suzhouyuanlin.html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吳文化即吳地、吳人的傳承文化。吳地,一般說來即是以太湖流域為核心,包含西至南京,北至揚州、淮陰一線以南地區,東合上海,南括浙西地區。若以吳語來說,則南可至浙江溫州、永嘉之地,東至上海,北含南通至揚州以東沿江一百里寬的狹長帶,西至鎮江丹陽的交界處。
太湖中的吳縣三山島發現了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遺址,表明至少從那時起吳先民已在本區域生息繁衍。近年來,瀕臨長江的張家港地區,發現了許多新石器時代的先民遺址,其中最早的距今有7000年的歷史。陽澄湖畔的吳縣草鞋山遺址(堆積有 10個文化層),它能完整地說明本地區的歷史演進。第十文化層為距今六千七、八百年左右,此時的先民們已過著定居生活;住在木結構的建築里;從事漁業和農.業生產,已大量種植經人工栽培的粳稻;已有豬、狗、水牛等家畜飼養;從獲得的三塊紡織品殘片可知當時織造技術已相當發達,圖案藝術相當高超,操作工藝相當精湛。五千多年前的吳興錢三漾遺址出土的絹片絲帶表明:家蠶首先是吳地吳人養育的;緩絲織絲的技術,不僅發祥於本區,而且遙遙領先於全國和世界。這遺址還出土有五千年前的農具——省河泥的幹部,這表明本區的農技水平早居全國最先進的地位。又如吳江海堰、團結村等遺址中出上有彩漆繪的陶器,時距今五、六千年間。更使全世界嘆為觀止的是良港文化的玉器(錢塘江流域有大量的發現),無一不被列為精美絕倫的珍品。這一「玉文化」不僅表明了吳越先民的智慧才能、生產水平,而且對我中華民族從思想、觀念、社會制度、民族性格乃至建築風格、審美情趣等許多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考古與上古史告訴我們,歷史上本區域發生過兩次大的洪災,先民們一支渡海北上,一支過江入淮進中原,人數很多,還有少數殘留於台地山麓。進入淮北中原地區的史稱「九黎」、「三苗」,經黃帝、堯、舜、禹等逐次征伐、臣服,漸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一支。原留在台地崗坡上的少數支族隨後也漸次發展壯大。在周代,寧鎮、太湖兩區域的先民組合一體——即春秋時代赫赫有名的吳國。它在傳承良清文化的基礎上,交融進了一定程度的北方中原文化、西面的楚文化與南面的越文化,創造出了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上有重大意義的吳國文化,即吳文化中極重要的一個歷史階段。限於篇幅,僅舉其兩個突出方面:一是軍事領域,居當時中國的最前列。吳國不僅有幾萬精良的陸軍,而且有一支編組的強大水軍,其主要戰艦長達十丈,每艦戰車達百人之多。吳國兵器之精銳,在當時首屈一指。更具曠世意義的是,它孕育了傑出的軍事家孫武及其名著《孫子兵法>,至今還具有極大的生命力。二是由伍子胥督造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姑蘇城,乃「中國歷史第一古城」, 2 5 0 0年來原貌仍存,這不僅在中國即使於全世界也難覓其偶!
由於我國南方與北方的自然環境差別很大,尤其太湖流域,水鄉澤國,域內的地區性特別強,多元性明顯。由於這種自然環境差異,必然導致經濟發展與生活方式的差異,進而導致居民的氣質、習俗、風情,意識、觀念以及審美情趣的差異。吳人從上古時期起,就顯得秀慧、那膩、柔和、智巧與素雅。以後隨著歷史上北方一次又一次的大戰亂,大批的北方地主、官僚、文上一次又一次地流徙吳地,他們的生活習氣,加深了吳地吳人的上述特性。到唐與兩宋時代,吳地城市經濟、城市火化空前繁榮。特別是在明清期間,吳地中心的蘇州,在人口、財富、工農業生產、國內外貿易以及文化、教育、學術、藝術等主要領域都躍居全國「第一大都會」,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在這里孕育,從而使吳文化的內涵特別豐富,特性更加鮮明,生命力十分強大,輻射全國甚至海外不少國家和地區。
蘇州城建於公元前514年,是「中國歷史第一古城」(第二古城是成都)。城周長近四十里,與當時首都洛陽相仿。水陸雙棋盤格局,獨一無二。城內宮室、花園、寺廟、茶室、酒樓、河道、橋梁之多之美之麗之巧,無他城可倫比。距今2500年左右吳人言僵(子游)求學手孔子,返回吳地後大力傳播孔儒之學,被譽為「南方夫子」。漢代吳地郡學林立,誦讀之聲不絕於途。隋唐時創建科舉制度,分科學校應運而生。至宋朝,府學縣學,里、村的社學、義塾以及寺院經辦的經舍,遍布各地,而且由學者主持的書院也以吳地為盛。明代,蘇州地區有社學七、八百所,清代更見發展,凡少年子弟均可入學就讀。吳人好讀書,已成為傳統風氣。正由於這種深廣的教育基礎,故明清兩代蘇州一府的進土、狀元人數遙居全國之冠。
傑出的文學家代有輩出:陸機、陸雲、昭明太子蕭統、韋應物、陸龜蒙、范仲淹、范成大、高啟、文徵明、馮夢龍、金聖嘆等享有盛名。通俗文學大師馮夢龍的《三言>在中國文學史上居很高位置,馮氏對《吳歌>的搜集整理與創作有著歷史性的貢獻。吳歌乃吳人尤其下層勞動者所創作的民歌,其形式、內容與感染力遠較著名的劉三姐山歌優美動人。它源遠流長,戰國時的屈原就稱羨吳歌的優美動聽,而且歷史、社會影響大。明清兩代,全國主要城市都有專以演唱吳歌為專長的藝伎傳唱,如著名的王翠翹、陳圓圓、童小宛等。崇禎皇帝的寵妃田妃、袁妃也均以這一技藝來取悅皇帝。當時普通百姓亦以會唱吳歌為時髦。笑語為我國一支最古老的語種,迄今穩定少變。唐代語音學家陸德明常以吳音去注釋古代經傳。吳語自先秦時起,就享有「糯軟甜脆」的贊譽,精場帝也以效說吳語為榮。到明清時期,大凡上層人士,尤以婦女如妃嬪、名妓,下至戲曲演員、江湖藝人,均以操吳語為時髦。
戲劇曲藝,獨樹新幟。著名的昆劇孕育於明代的吳地,自此蘇州就成為中國傳統戲劇最重要的發祥地與大本營。劇作家、劇本、演員數量之多,影響之大,在全國居前列,至今依然為海內外所注目。評彈將評話與彈詞合為一體,操吳語,博採小說、戲曲、詩歌、音樂、相聲等表現手法之長,熔說、噱、彈、唱、演於一爐的綜合藝術,深受群眾喜愛,還有中華民族的輕音樂「江南絲竹」,於音樂天地里獨樹一幟。
吳中古典園林曲折幽遵,小巧玲球,變化有致,在構思、布局、造型上深蘊詩情畫意,藝術與自然之美和諧地統一。城市建築與居民的風尚、習性都講究藝術化、典雅化,這是吳人的一大特徵。
吳門的書畫藝術為舉世公認。沈周、祝枝山、唐伯虎、文徵明等在世時,就為國內外人士所欽佩。那時日本、朝鮮以及東南亞人士,都以得沈、唐、文三人之書畫為一生中之殊榮。
手工工藝精巧優良,不僅在歷史上曾獨步全國,至今在絲綢、刺綉、木石雕刻、燈彩、制扇等方面仍為海內外人士所嘆服。絲綢、刺綉之精美絕倫,紅木傢具及雕刻技藝世無其匹。蘇州燈彩與蘇扇之華美精巧曾在歷史上享第一之譽很長時間,茲僅舉兩小例以一斑窺全豹。①擔相。用泥捏成各種人物面相,肢體以香樟木做成,手腳都能活動,再配上四季農飾,組成各種藝術場景擺設,它將中國雕塑大師唐代楊惠之的技藝實用化,散布至家庭文化里去,其社會意義很大。仿照顧客的相貌,哪怕額上一塊小疤都能維肖維妙地捏出來。②清朝前期,山塘街上有一種製作場店,能以一根發條作動力,制出像「童子拜觀音」、「攪娥奔月」等高級玩具,不僅人物四肢眼嘴都能動作,就連月中的小玉免也能一下一下的搗葯。「工巧絕倫,舉國無雙」,確是歷史的真買寫照。
吳中的飲食文化素以高、精、雅、鮮享譽全國。吳地不僅有自成體系的「蘇幫菜」以及一大批高檔菜館酒樓,更以普通百姓家家講究日常餚菜而名聞遐爾。歷史上「船菜」特具水鄉地方特色,蘇州的傳統風味小吃及糕點糖果,其品種之多,門類之全,質地之佳,滋味之美,形色之巧,千百年來一直令海內外人士贊不絕口。
人文景觀「聚寶盆」的吳地民俗是吳文化的又一代表。在歷史上它就以博厚豐繁饒有興致而稱絕全國,而且無論其衣食住行、生產勞動、愛情婚姻、人生禮儀、生老病死、節令玩耍等等無一不多姿多采,別具一格,而且不少方面還品位高級。比如,明清時代的八月中秋節除通常的賞月吃月餅食菱藕外,還在虎丘山上舉行通宵的全民性的戲曲演唱競賽;又如每年清明、七月半及十月初一三節至山塘街「看出會」,好比西方許多國家最隆重盛大的「狂歡節」,其內容奇特豐富,傳統色彩鮮明濃烈,傳唱至今的古代中國民歌〈大九連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有西湖,蘇州有山塘,兩處好地方……」足以為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吳文化是一種具有魚米水鄉特色的「才智藝術型」地方文化。它有五個本質性屬性:水文化十魚文化十稻文化十蠶桑文化十船文化。它又孕育於「重群體、答道德、講究和諧、崇尚中庸之道」的大中華文化母胎之中。這種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就凝煉出了它的「秀慧、細膩、柔和、智巧、素雅」的社會文化特徵。
正由於這種獨特的社會文化特徵,導致了吳地吳人千百年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持久不衰地繁榮昌盛,而且也使它具有較諸其他地方文化更強的開放性、吸收性與融匯性的特點。因而也可以看成是某種經濟型的文化。優秀的吳文化必將對祖國的四化和統一大業作出越來越大的貢獻。
Ⅱ 蘇州有什麼文化遺產
1.滄浪亭
滄浪亭位於蘇州城南三元坊內,是蘇州最古老的一所園林,為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詩人蘇舜欽(字子美)所築,南宋初年曾為名將韓世忠宅。滄浪亭造園藝術與眾不同,未進園門便見一泓綠水繞於園外,漫步過橋,始得入內。園內以山石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隆然高聳。山上幽竹纖纖、古木森森,山頂上便是翼然凌空的滄浪石亭。山下鑿有水池,山水之間以一條曲折的復廊相連,廊中砌有花窗漏閣,穿行廊上,可見山水隱隱迢迢。假山東南部的明道堂是園林的主建築,與明道堂東西相對的是五百名賢祠。園中最南部的是建在假山洞屋之上的看山樓,看山樓北面是「翠玲瓏館」,再折而向北到「仰止亭」,出「仰止亭」可到「御碑亭」。
滄浪亭清幽古樸,適意自然,如清水芙蓉,洗盡鉛華,無一絲脂粉氣息。
2.獅子林
獅子林位於蘇州潘儒巷內,東靠園林路,建於元至正二年(1342年)因中峰原住在浙江天目山獅子岩,而園內石峰林立,多狀似獅子,故名「獅子林」。
獅子林平面成長方形,面積約15畝,東南多山,西北多水,四周高牆峻宇,氣象森嚴。獅子林的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洞穴岩壑,奇巧盤旋、迂迴反復。園內建築,以燕譽堂為主,堂後為小方廳,有立雪堂。向西可到「指柏軒」,為二層閣樓,四周有廡,高爽玲瓏。指柏軒之西是古五松園。西南角為見山樓。由見山樓往西,可到荷花廳。廳西北傍池建真趣亭,亭內藻飾精美,人物花卉栩栩如生。亭旁有兩層石舫。石舫備岸為「暗香疏影樓」,由此循走廊轉彎向南可達飛瀑亭,是為全園最高處。園西景物中心是「問梅閣」,閣前為「雙仙香館」。雙香仙館南行折東,西南角有扇子亭,亭後辟有小院,清新雅緻。獅子林主題明確,景深豐富,個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獨運,一草一木別具神韻。
3.留園
留園坐落在蘇州市閶門外,原為明代徐時泰的東園,清代歸劉蓉峰所有,改稱寒碧山莊,俗稱劉園。清光緒二年又為盛旭人所據,始稱留園。留園佔地約50畝,全園大致分為中、東、西、北四部分,中部以山水為主,為原留園所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西、北部為清光緒年間增修。入園後經兩重小院,即可達中部。中部又分東、西兩區,西區以山水見長,東區以建築為主。西區南北為山,中央為池,東南為建築。主廳為涵碧山房,由此往東是明瑟樓,向南為綠蔭軒。遠翠閣位於中部東北角,聞木樨香處在中部西北隅。
Ⅲ 蘇州文化有哪些
綜述
公元前514年,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前來投奔的楚國大臣伍子胥建吳國都城闔閭大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城裡仍有許多當年留下的地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蘇州,沿用至今。蘇州城建城早,規模
蘇州工業園區
大,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城市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為國內外所罕見。蘇州古城的古跡密度在中國僅次於北京和西安,列全國第三位。蘇州古城和蘇州園林為世界文化遺產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雙遺產"集於一身。而崑曲、陽澄湖大閘蟹、周庄是三張國際級、重量級品牌。
蘇州園林甲天下,為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其中九座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截止2009年有六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為世界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進入國家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清單的有蘇州古城歷史街區和江南水鄉古鎮.在中國四大名園中,蘇州就佔有拙政園、留園兩席;「吳中第一名勝」虎丘深厚的文化積淀,使其成為遊客來蘇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令古今遊客爭相來訪楓橋,聞聽寒山寺的鍾聲。 姑蘇城外自然風光秀麗,靈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諸山,點綴於太湖之濱,形成了富有江南風情的湖光山色。 蘇州既有園林之美,又有山水之勝,自然、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加之文人墨客題詠吟唱,使蘇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人間天堂」。 蘇州發現了許多遠古文化遺址,尤其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最為豐富,著名的有趙陵山遺址、少卿山遺址、綽墩遺址、草鞋山遺址、羅墩遺址等,其中趙陵山遺址1992年被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遺址重大發現之一。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古都,曾為春秋之吳國、戰國之越國、三國之孫吳、元末之張吳等多個政權的首都,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經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為中國第一古城。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景秀美如畫的城市,蘇州現有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蘇州、常熟),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崑山周庄、吳江同里、蘇州甪直),7個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蘇州東山、蘇州西山、蘇州光福、蘇州木瀆、吳江震澤、太倉沙溪、崑山千燈),還有一大批保存較好的古鎮(如吳江的黎里、盛澤,崑山錦溪,太倉瀏河等)、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吳中區的東山村、明月灣),中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的平江路 ,山塘街。
名稱由來
相傳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歷。季歷有子昌,古公亶父認為昌有興王業的才能,想把君位傳給季歷再傳於昌。泰伯、仲雍了解了這一意圖後,為尊重父意,避讓君位而逃避到當時被稱為荊蠻之地的江南。並隨鄉入俗,自行「斷發文身」。表示他們已是荊蠻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繼位了。他們的這一義行,以及他們帶來的周族先進的文化和農業生產技術,受到了當地居民的擁護,在梅里,泰伯被擁立為君長,國號為「勾吳」(勾吳的「勾」是荊蠻語的發聲詞,無實際意義,勾吳即吳。但在出土的吳國青銅器上,作「攻吳」、「工吾」等,沒有「勾吳」)。泰伯到梅里,這梅里是指什麼地方,至今說法不一。至南朝無錫縣令劉昭注《後漢書•郡國志》時方說無錫梅里有泰伯墓,但沒有發現有城的遺址。在蘇州靈岩山下發現了春秋時大城的遺址。
從泰伯起十九傳至壽夢繼位稱王(公元前585年),吳國始有確切紀年。吳國的都城不斷遷徙,隨著吳國的崛起,需要尋找新的建都地,而位於太湖東北岸的蘇州,由於自然條件十分優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壽夢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將都城遷至蘇州。並經過多年的不斷經營,具有相當規模。可是由於史籍沒有記載,當時城址已無從查考。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國。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城池,自此,蘇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至今。後越國滅吳,並於公元前379年將越國都城遷到姑蘇,戰國時期,公元前248年,楚國春申君受封於吳,並以蘇州(吳墟)為首邑,為蘇州的發展作出貢獻,蘇州至今有地名黃埭和位於蘇州古城王洗馬巷內的春申君廟紀念他,並把他作為蘇州的守護神供奉在城隍廟內。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在吳都城設會稽郡、吳縣,自此,當時的蘇州稱為吳縣,或有時稱為吳州。公元589年,隋改吳州為蘇州(以蘇州城西姑蘇山得名,蘇州的名稱始此。另姑蘇山由吳王闔閭建姑蘇台得名,現山上仍有遺跡)。公元778年,唐朝設蘇州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為二等),從此,蘇州名稱被固定作為通稱。公元1113年,宋改蘇州為平江府。綜合歷史變革,蘇州有很多的別稱:姑蘇、吳、吳縣、東吳、平江、吳中等等。又由於蘇州城內河道縱橫,又稱為水都、水城、水鄉,十三世紀的《馬可波羅游記》將蘇州贊譽為東方威尼斯.蘇州古城被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稱贊為「鬼斧神工」。
建置沿革
吳:西周 闔閭大城 吳都(公元前514年)
吳:越滅吳 徙都 吳為越都 (公元前379年)
吳:春申君黃歇受封於吳 為都邑 (公元前248年)
吳縣:秦始皇帝二十五年 會稽郡治所(公元前222年)
泰德:王莽篡漢,復古改名,仍為會稽郡治所(公元8年)
吳縣:漢永建四年 吳會分治,為吳郡治所 (公元129年)
吳縣:漢建安元年(196年)至212年,為東吳孫氏政權首都。
吳州:南朝 陳禎明元年(公元587年)
蘇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
蘇州:唐太宗貞觀元年,江南道治所(公元627年)
蘇州: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為江南東道治所(公元733年)
中吳:後唐同光二年(924年)
平江府: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平江達魯花赤總管府:元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
隆平府:元 至正十六年(1356年)
蘇州府:明 應天巡撫駐地 屬中書省1367年
蘇州府:清康熙六年,江蘇省會 江蘇巡撫,布政使駐。(1667年)
蘇州市:1949年
蘇州市(省轄)、蘇州專區:1953年
蘇州市(地級):1983年
Ⅳ 蘇州的傳統文化遺產有哪些
蘇州的傳統文化遺產有崑曲、古琴、宋錦、緙絲、端午和蘇州香山幫等6項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蘇綉、玉雕、二胡、江南絲竹、錫劇、剪紙、廟會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它民間文化:
1、傳統藝術:有緙絲、刺綉、玉雕、木雕、牙雕、核雕、瓷刻、竹刻、剪紙、泥塑、草編、燈彩、九連環、民俗掛件等上千個品種。
2、傳統節目:蘇州彈詞(蘇州彈詞的表演通常以說為主,說中夾唱。唱時多用三弦或琵琶伴奏,說時也有採用醒木作為道具擊節攏神的情形)。
3、民間工藝:蘇綉、制扇、玉雕、緙絲、木刻年畫、紅木小件、劇裝戲具、民族樂器等等。
4、園林文化:蘇州園林。
5、建築文化:古代建築的布局規劃、風格獨特和工藝精湛的建築構件,也括木雕、磚雕、石雕和聞名遐邇的「金磚」等。
6、民俗文化:其在時令、節氣、觀光、禁忌、祭祀、服飾、曲藝、方言、民謠、器具等方面,更表現出濃郁的地方風情。
Ⅳ 蘇州 特色 傳統文化
可以從蘇州的建築方面入手,蘇州園林題材就不錯。。。
Ⅵ 蘇州有哪些文化藝術 急!!!!!!!!!!!!!!!!!!!!!
吳文化蘇州應該說是吳文化的發源和代表吧,相對於蘇北徐州代表的楚漢文化,吳風漢韻。不知你是寫論文還是做什麼用,可以在網路搜一下吳文化或圖書館借點書,這是蘇州極力宣揚和向外來學生等極力灌輸的文化,一般圖書館都會有這方面的書籍。我大學時老師是蘇州研究吳文化的代表,當初的論文我就是寫的漢文化。一位我更喜歡楚漢文化。
藝術:
蘇州評彈產生並流行於蘇州及江、浙、滬一帶,用蘇州方言演唱。評彈的歷史悠久,清乾隆時期已頗流行。最著名的藝人有王周士,他曾為乾隆皇帝演唱過。嘉慶、道光年間有陳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陸瑞廷四大名家。咸豐、同治年間又有馬如飛、趙湘舟、王石泉等,之後名家流派紛呈,使蘇州評彈藝術歷經200餘年至今不衰。蘇州評彈,以它輕便靈活的形式、優美動聽的音樂、生動傳神的說表、引人入勝的內容而博得了廣大群眾的喜愛,聽眾幾乎遍布全國,在海外僑胞中也有一定影響,被台灣著名國學大師俞大綱譽為「中國最美的聲音」。
Ⅶ 蘇州文化藝術都有哪些
演藝中心包括1座1200個座位的歌劇院級大劇院,1座500個觀賞座位的演藝廳,已加入亞洲太平洋地區劇院表演藝術中心聯盟,演出場次累計達到265台450場次,觀眾超過150萬人,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場高質量的演出。先後邀請了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十大交響樂團、十大舞蹈系列以及李雲迪、馬友友、傅聰、祖賓•梅塔、安妮-索菲•穆特、宓多里等名家大師演出,節目類型涵蓋了音樂會、舞蹈、話劇、戲曲等多種形式
Ⅷ 關於蘇州的傳統文化
桃花塢年畫
蘇綉
太湖流域的文化
吳門書畫
雙棋盤式的城市格局
平江圖
崑曲
評彈
蘇州園林
這些算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