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台北有什麼人文特色
台灣地處傳統的儒家文化圈,台北市宗教情概與台灣宗教大致上相同,基本上以傳統宗教與西方宗教等為主,以佛教與道教為例,台北佛教廟宇登記有案者為107間,道教為154間。台北市寺廟中所祭祀的神祇大多是隨著閩、粵移民由祖居地移鑾請迎至。
「陽明山花季」,每年春節後至清明前舉行,被台北人票選為台北慶典之首,可見其在台北人心中之重。花季多以櫻花、杜鵑及茶花為主題,參觀范圍以中山北路、福林路,經仰德大道至陽明公園為中心軸線,串聯起沿途的景點。為了豐富旅遊內容,陽明山公園的布置與造景也更為加強,讓每處景點都大有看頭
台北燈會,是每年每年元宵節前的重要活動之一。依照當年生肖設計的主燈是眾所矚目的焦點,展覽區里參展的各式大型花燈亦多展現各參展團體的特色與主題。台北燈會過去多在中正紀念堂周邊舉辦,也延伸至信義區,讓整個台北城都顯得繽紛燦爛。
台北溫泉季,由台北市北投區主辦的台北溫泉季,在每年秋冬季登場。北投溫泉的歷史可追溯至1896年,歷經百多年發展,已變成兼具歷史、文化、自然的遊憩點。溫泉季期間,台灣溫泉協會會特別結合多家旅館推出特惠方案,所以趁此機會呼朋引伴一起泡溫泉,是秋冬旅遊的最溫暖選擇。
台灣各族裔的母體文化與全球文化在台北市薈萃,不論是台灣原住民文化的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或是濃厚閩南、舊都城風情的艋舺龍山寺與剝皮寮、台北客家義民祭、完整儒教祭祀規儀的釋奠典禮與融合中國各地風土民情的眷村文化、國粹與新住民文化等。清領時代、日本統治時代與戰後時代等,大時代的浪潮也為台北市留下大量豐富的近代史物質遺產。
② 台灣文化是怎樣的有什麼代表性的特色
以河洛人為代表的河洛文化、客家人代表的客家文化與外省人帶來的新文化在台灣島上共處融合。同時,還有原住民所代表的南島文化。除此之外,由於台灣日治時期長達50年(1895年—1945年),加上歐美對台灣的深刻影響,台灣文化也融合了日本、歐美等地的文化特色。 以傳統的農歷作為基礎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台灣屬於國定紀念假日。也有不少深具台灣特色的民俗慶典,如每年一度的迎媽祖、元宵節著名的地方民俗活動苗栗火旁龍、鹽水蜂炮、王爺遶境儀式的東港燒王船、中元普渡時的頭城搶孤、三峽祖師廟神豬比賽等等。由於台灣廟宇香火鼎盛,因此由大陸流傳而來的廟宇文化在台灣發揚光大,台灣的城隍,媽祖,關帝君等祭典活動成為台灣特殊文化,神祇陣頭結合武學和藝術的八家將、宋江陣、舞龍舞獅民俗表演變成台灣特殊技藝文化,著名有明華園、霹靂布袋戲、九天民俗技藝團...等,其中有些表演團體已邁向國際舞台。在神祇誕辰則常出歌仔戲、布袋戲、戶外電影等,但近期有被電子花車或康樂隊取代趨勢。 傳統民眾頗盛行採信農民歷,並依所載吉辰良時作為房屋落成、新店開張,或婚喪喜慶...等日常活動之准則,也會依其生肖沖卦作為婚姻參考。由於民間盛行安太歲習俗,不少民眾在過年期間會依農民歷所載沖犯太歲的生肖而到寺廟請求安太歲並安置光明燈,再由寺廟代為舉行祭祀活動,以趨吉避凶。 原住民文化各族各有其特色,布農族文化為射耳祭(以箭射獸耳禱求獵獲豐收)與小米祭、皮衣製作技巧、多音部合唱;鄒族則是戰祭、收獲祭與揉皮技術;賽夏族每二年舉辦一次矮靈祭;達悟族的飛魚祭;排灣族人的五年祭;魯凱族的陶壺及琉璃珠製作、雕刻藝術;卑南族則為海祭、男性的猴祭及女性的鋤草祭;阿美族的無半音五聲音階等等。 台灣除了受到中華文化及南島文化影響之外,以日本文化對台灣影響最大,從日治時期受到日本的溫泉、日本酒、雜燴、和室..等影響,到現今卡拉OK、電視劇、漫畫、動畫片、電視游戲、Cosplay等,目前台灣有二個電視頻道專門播放日本節目,影響可謂深遠。許多年輕人喜歡日本偶像明星、蒐集日本流行資訊,這些喜歡日本文化的青年人稱為哈日族。依據2009年的統計,有約四成台灣人對日本抱持好感。 西方文化也對台灣影響不少。一方面是由於天主教與基督新教,在台灣地方文化中扮演默默紮根角色,如改編台語詩歌,偏遠地區地方教堂的貢獻等。此外,歐美教育在台灣教育界中往往被引為典範,近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就是基於歐美教育的精神而制定的,台灣的森林小學以及小留學生文化也是深受歐美影響。土生土長的台灣人~
③ 台灣的文化特點
台灣文化有四大特點:古老性、遲發性、多元性和同源性。1、 古老性
所謂「古老性」,首先是說台灣的史前文化相當久遠:早在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就已有人類在那裡生存和活動;早在數千年前,台灣的原住民便有了美術及音樂的創作,他們「能作細布,亦作斑紋布刻畫其內,有文章以為飾好也」,並能「歌如犬嗥,以相娛樂」。隋代已能「雕刻禽獸」,「歌呼蹋蹄,一人唱,眾皆和,音頗哀怨。扶女子上膊,搖手而舞」,美術和歌舞均有了較大進步;雖不會文字,但已懂得「望月虧盈,以紀時節,候草葯枯,以為年歲」,實際上已有了最簡單古老的「歷法。此外,原住民同胞至今還保留著數千年前大陸南方古越族人的許多風俗習慣;而漢族民間,在語言習俗方面也是「古風猶存」。所有這些都說明,台灣文化確實源遠流長,十分古老。
2、 遲發性
所謂「遲發性」,是說台灣的開發和步入文明社會的時間遠比大陸晚得多,直到宋元之際才有漢文化的傳入,明代才逐漸進入開發期,明鄭時代才邁入封建制的門檻。當時,中國大陸的封建文明至少已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時間了。不過,台灣的開發雖遲,然而一旦注入漢文化的先進血液,便很快發展起來,不但跨越了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由原始社會直接步入封建文明,而且只用了大約短短二百年的時間,就趕上乃至超過祖國大陸大多數省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奇跡。
3、 多元性
由於歷史的原因,台灣文化還呈現出明顯的「多元性」:它既有原住民的「土著文化」;更具有「閩文化」、「嶺南文化」的顯著特質;同時還有「 中原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等大陸其他地區文化的特徵;此外,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外來文化」(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響。正由於台灣較之大陸內地更多地受到各種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和影響,從而吸收、融合了各種文化的許多有益
成分,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頗具特色的台灣地方文化,不斷地豐富著中華文化的內涵,為中華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獨特貢獻。
4、 同源性
然而,台灣文化的「同源性」則是不言而喻的:「閩文化」也好,「嶺南文化」也好,「吳越文化」、「荊楚文化」還是「中原文化」也好,統統都是以「華夏文化」為主體的中華民族各地域文化;而「土著文化」也大多屬於遠古時代由大陸
南方傳入的古老中華文化的一個支脈;即便是「外來文化」中的日本文化,眾所
周知,也曾受到過中華文化的很大影響。因此,台灣文化盡管有其濃郁的地方特色,但我們可以毫不含糊地說:它實實在在的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自然延伸和發展,與祖國大陸同屬於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系統。
④ 台灣有那些習俗文化
台灣生活習俗
--------------------------------------------------------------------------------
按台灣「文化資產保護法」定義,民俗是指與居民生活有關的衣、食、住、行、敬祖、信仰、年節、娛樂及其他風俗習慣。台灣生活習俗與祖國大陸特別是南方地區基本一致,而且保留著更多的閩粵古風。台灣民間的傳統節慶和大陸大同小異。最重要的節日依次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送灶、除夕等。過節形式也和大陸相仿,如春節有走親訪友的拜年習俗,元宵節吃元宵、賽花燈、猜燈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其中,台灣民俗中最知名的景觀為台南鹽水鎮的「蜂炮」、平溪十分村的「放天炮」和澎湖的「乞龜」等。
台南鹽水鎮在元宵節最知名的是燃放「蜂炮」,即由數萬只沖天炮製作而成的鞭炮,每一個沖天炮的炮芯連結在一起,一炮點燃,萬炮連響,火花四射,聲光齊作,震耳欲聾,蔚為壯觀。「蜂炮」已經成為台灣一個旅遊景點節目。
放天燈是在紙糊的燈狀球體下部點火,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將其送上夜空。因其形狀像一頂孔明帽,而又稱「孔明燈」。相傳在台灣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其早期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互報平安的訊號,現在已成為一種娛樂與祈福的活動。
澎湖元霄節的「乞龜」習俗有趣神秘。每年元宵節一到,澎湖大小廟宇的供桌上,擺放各種各樣的「龜」,有糖和糯米粉捏塑的「祈求平安」的「芳片龜」;有用線面製成的含有「長壽」之意的「面線龜」;有以麵粉與雞蛋等原料製成的「雞蛋糕龜」;有用黃金打制而成的「金龜」等。民眾紛紛前來祭拜,「乞龜」,即通過祈壽獲得神靈的默許後,「乞龜」人向廟方執事報賬,插香,索得所乞之「龜」,以求得神靈的保佑與恩賜。
台灣的婚喪習俗,與大陸也有類似之處,在今天台灣特別是農村仍保持著許多傳統的習俗。同姓不結婚在台灣依舊流行,而且「周、蘇、蓮」、「陳、胡、姚」、「徐、佘、塗」等各三姓,以及「蕭、葉」、「許、柯」等各兩姓,被認為屬同一祖先,也互不通婚。婚禮儀式雖有改變,方式逐漸多樣化,但仍較重視中國傳統的婚禮。民間喪葬習俗較為繁瑣,充滿迷信,從臨終、發喪、入殮、居喪到送葬、下葬等有一套傳統的做法。至今,台灣民間仍流行土葬,選擇墓地重風水。台灣民間還有「撿骨」之俗,即俗稱「撿風水」,也稱「二次葬」,即在第一次喪葬時比較簡單,不正式立墓碑,待五至七年後再擇吉日開墓,撿拾遺骨,重新正式安葬。在台灣西南沿海,「撿骨」屬於一種專門行業。因此在台灣有所謂「九葬九遷,十葬萬年」的俗語,即改葬次數愈多愈好。不過如今,台灣的喜慶婚喪較流行現代的「花車艷舞」。
台灣還有不少本地特有的節慶活動。較隆重者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師」(主廟在台北萬華清水岩,這一天台灣有盛大隆重的慶典儀式,以前會連續上演20天的大戲),3月23日前後是規模盛大的「媽祖祭」,7月整月的「盂蘭會期」(各地輪流做普渡)。
還有一些:
台灣文化盛會
初到台灣的你,一定會為這眼前的一切感到驚艷不已,因為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灣文化。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同時,在台灣你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欣賞到荷蘭、日本所留下的歷史古跡。
--------------------------------------------------------------------------------
台灣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中心,除了故宮博物院完整保存了中國歷代文物之外,也可以從以下各個面向窺探: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富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此外,除了可以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如:板橋林家花園),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後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語系,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端,在人種上屬馬來人。台灣原住民目前多定居於山區,分為:賽夏族、泰雅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雅美族、曹族、邵族十族,有各自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目前正面臨同化與文化保存的問題。其中,台灣外島蘭嶼的雅美族,由於地理上的隔絕,是最晚與漢人接觸的一支,進而保存了最完整的原住民文化。
--------------------------------------------------------------------------------
你可以在台灣的許多角落,看到過去殖民時代的影子。淡水的紅毛城,是荷蘭人與葡萄牙人佔領台灣的遺址;台北人聲鼎沸的迪化街、桃園大溪、台南新化等地,可見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巴洛克建築,現在台北的許多日據時代的重要建築,例如:台北西區的總統府、行政院、舊台大醫院…等,都加了夜間照明以展現其古典婉約,成了點綴台北夜空的裝飾,讓台灣少了歷史悲情,多了份藝術人文的浪漫風情。
這就是台灣,一場文化饗宴。浪漫、傳奇、庄嚴、趣味……你都可以在這里找到。
⑤ 台灣有哪一些特別的文化
比如台灣的動漫節,台灣的自主遊行,台灣的祭祀活動都非常的特別,都能體現當地民族的文化特色,非常的好看,非常的奇特。
⑥ 台灣的風土人情有哪些
1、飲食習俗
類似閩、粵,但加以變化而有台灣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醬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湯燉煮。風味小吃品種極多,台北新店碧溪潭香魚,基隆豆簽羹,桃園石門沙鍋魚頭,台中菜根香原汁牛肉,新竹貢丸,高雄六合夜市貝類海鮮等。
2、台灣布袋戲
台灣布袋戲以戲路、詞調、樂調不同,分成不同的流派,主要有南管、北管、潮調、外江和歌仔調等。它們各具特色,相互影響滲透,逐漸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色彩且十分精美的民間戲曲藝術深受台灣同胞的喜愛。
3、台灣地理壞境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和暴雨。
4、台灣送東西的講究
毛巾:台灣俗語有「送巾,斷根」之說,送巾便有永別之意,不要贈人毛巾。
扇子:台灣民間有俗語:「送扇,不相見」。意味利用完畢後,再無利用價值,即予狠心拋棄。扇子也萬不可當禮物贈人。
刀剪:其含義有「一刀兩斷」、「一剪兩斷」。這在贈予者與受贈者之間,不但不懷好意,而且有威脅之意。所以台灣民間有不得送刀子給人的忌諱。
雨傘:台語傘與散同音,若把傘拿來贈人,猶表送「散」給對方之意,且台語雨與給同音,「雨傘」與「給散」同音同義,難免會引起對方誤解。
5、台灣的節日
媽祖誕辰日是台灣較為隆重的一個節日,每年的農歷三月二十三,都會有很多虔誠的善男信女都會來到朝天宮,為這萬人敬仰的媽祖誕辰日舉行庄嚴而隆重的活動。
這個時候很有虔誠的善男信女不遠千里,長途跋涉來到台灣,為媽祖進香。此時的朝天宮熱鬧非凡,有許多的戲目都讓遊客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家家戶戶都為這隆重的節日獻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⑦ 關於台灣文化,你有什麼想說的
台灣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目前約五十多萬人。依據人類學者的研究分析,原住民的屋架建築、火墾、食檳榔、紋面、皮衣製作、輪舞等文化習俗,都與傳統的南島文化相近。過去大多數的原住民都是以傳統游耕及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近年來靠近平地的原住民則與漢人的生活方式接近,但是部落組織的維系仍然保留著。親族制度中,泰雅族、布農族為父系社會;阿美族、卑南族則為母系社會。部落組織中,魯凱族與排灣族為貴族社會;賽夏族、布農族則為氏族社會。
台灣的閩南人(河洛人)以近四百年來由福建閩南和廣東潮汕渡海來台之移民的後代為主。昔時移民主要分成漳州人和泉州人兩大支,部分為潮汕人,屬漢民族。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漳州腔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台北盆地,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台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在移民初期,泉州、漳州之間時有泉漳械鬥,今皆自稱為「台灣人」,不再區分泉漳。住宅原以閩式建築為主,後來空間設計也融入了榻榻米與和室等日式文化。
⑧ 台灣文化受大家歡迎,它有哪些特點
台灣的風土人情確實別具一格,值得去旅遊。但現在海峽兩岸的大氣候不太好,暫時不去台灣旅遊也好,但有關台灣的風土人情還是可以了解一些。
一、台灣的廟宇文化。
幾乎可以說,台灣是我國廟宇最多的一個省級行政區域。據統計,台灣大大小小各種廟宇數量高達10000多座,特別以台南、高雄、屏東居多。
這些廟宇以我國傳統的道教最多,其次是佛教,當然,也有其他各種不知名的教。其供奉的主要有民族英雄鄭成功、武聖財神關公、漁民保護神媽祖,以及道教的玉皇、菩薩、土地等,各方神靈都被台灣民眾供奉著。
在台灣旅行,不會出現人滿為患的場景,你完全可以放慢節奏,仔細的體會當地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情懷,台灣這些年經濟發展確實比較緩慢,可也許正是因為這樣,卻保留了很多傳統的東西,而且台灣人整體沒有那麼焦慮,大家都過的相對平和、寧靜,因此你在台灣旅行的過程中,也能感到身心都非常的放鬆。
⑨ 台灣文化很有特點,你有哪些認識與了解
1.飲食習俗。與福建、廣東相似,但隨台灣省特色而變化:沙茶、咖喱、花生醬等。常用作調味料,比較甜,常清湯燉煮。小吃種類繁多,有碧溪潭香魚、基隆豆湯、桃源石門砂鍋魚頭、台中菜根香生牛肉、新竹貢丸、高雄六合夜市貝類等。
⑩ 台灣有什麼最具特色的風土人情
民俗
台灣融合了明清時期移居的閩粵移民和二戰後來台的外省人的民俗,堪稱中國民俗文化的縮影。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是台灣的三大節日,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民間也有與大陸相同或類似特色的慶祝禮俗。
此外尚有多項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平溪放天燈、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
飲食
台灣飲食文化融合各地美食風格,台灣菜與閩南菜(還受福州菜影響)和廣東潮汕潮州菜淵源深厚,也受客家菜、廣州菜和日本料理的影響。
台灣飲食文化中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風味小吃雲集的夜市是台灣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常見的小吃有蚵仔煎、炸雞排、臭豆腐、鹽酥雞、生煎包、米血糕、蚵仔面線、甜不辣、鹵肉飯、肉圓、擔仔面、牛肉麵、小籠包等。
戲劇
歌仔戲是台灣最主要的地方戲曲,也是中國地方戲曲劇種中唯一誕生於台灣的劇種。戰後早期,官方大力扶持、推廣京劇(平劇、國劇)等大陸劇種,同時歌仔戲、布袋戲等台灣本土劇種仍是庶民重要的娛樂方式。
隨著電視的出現,布袋戲、歌仔戲講求聲光效果而重獲重視。京劇與話劇融入創新元素,常以小劇場等形式表演,舞台劇表演成為極具活力的藝術活動。
旅遊
台灣現有9個「國家公園」以及13處「國家風景區」, 壯麗的海洋、高聳的山嶽、多樣的自然生態與獨特的人文風情,構成了獨一無二的美麗台灣。
台灣境內的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峽谷、玉山、墾丁、陽明山等都是著名的自然旅遊景點。新北市瑞芳區九份老街、台北市北投區、彰化縣鹿港鎮、新北市鶯歌區等觀光小鎮地方風情濃厚,是尋幽訪古的旅遊勝地。境內有不少特色溫泉,溫泉文化別具一格。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台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於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台灣製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在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製造等領域領先全球。
現代標准漢語和繁體中文是台灣地區法律公文、學校教學、主要媒體通用的語言文字。漢族方言主要有閩南民系使用的閩南語(台語、台灣話)和客家民系使用的客家語。
此外馬祖地區通行福州話(閩東語),金門縣烏丘鄉通行莆田話。台灣少數民族(高山族)使用台灣南島語群,但會使用母語的人口逐漸下降。台灣最普及的外語是英語,為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日語為台灣第二大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