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傳統的文化故事有哪些

傳統的文化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13 13:22:48

① 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小故事

一、曾子避席

公元前521 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 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 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游;野獸,我知道它能跑。

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游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

② 傳統故事有哪些

傳統故事就是中國文明在歷史發展中演變下來的反映人們思想和民族特質的故事,傳統故事有很多,例如:孔融讓梨、鐵杵磨針、亡羊補牢、愚公移山等。

③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

鏈接: https://pan..com/s/1HPQgk1txfcgQGFdDmbBgqQ

提取碼: pnqd

傳統故事作為一種廣泛流傳的口頭性的、具有藝術虛構性的散文敘事作品而存在,把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當做內容題材。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於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

④ 傳統文化故事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故事

孟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當他們住在墓地旁邊時,孟子就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於是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住!」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奇怪的鱔魚
中國古代有一位叫周豫的讀書人,有一次朋友送了他最喜歡吃的鱔魚,剛巧這天閑來無事,周豫一時技癢,親自動手,試試自己久未展露的廚藝,想煮上一鍋清燉鱔魚湯來喝。
周豫把鱔魚放進鍋里,讓它們在冷水中自由自在地游,鍋下用小火緩緩地加熱,水溫一點點增高,鱔魚在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慢慢就會被煮熟。據說這樣煮出來的鱔魚沒有經過被宰殺的掙扎,肉質不會緊綳,味道最好了。
湯煮開了,周豫掀開鍋蓋一看,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鍋里有一條鱔魚的身體竟然向上弓起,只留頭和尾巴在煮開的湯水裡。這條鱔魚整個腹部都向上彎在了水面之上,直到死了,仍然保持這個姿勢而不倒下。
看到這種情形,周豫十分好奇,趕快把這條鱔魚撈出來,用刀剖開它的肚子,想看看它究竟為什麼要如此辛苦地把肚子彎起來。剖開之後,周豫驚奇地發現,鱔魚肚子里藏著滿滿的魚卵,數量多得難以計算,原來它是想保護自己的孩子。

木蘭替父從軍
漢朝時,北方匈奴人侵擾我國,戰事吃緊,漢文帝下令徵兵。花木蘭的父親年老又有病在身,可是朝庭一次又一次催逼,家中沒有男孩子,花木蘭勇敢地女扮男裝代替父親參了軍。
花木蘭從軍12年,竟然沒有一個人發現她是一名女子。在戰場上,她英勇善戰,建立了卓越的功勛,受到皇帝的親自召見和嘉獎。面對名利,花木蘭從容淡泊,只要求皇帝批准她解甲回鄉,侍奉年邁的父母。

陸績懷橘遺親
三國時期吳國的陸績,從小喜歡讀書,見多識廣,被稱作神童。6歲時,陸績跟隨
父親陸康到九江拜見大名鼎鼎的袁術。對袁術提的問題陸績都能對答如流,態度不卑不亢,袁術非常高興,破例請他與大人一起坐,還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吃完橘子,悄悄地往懷里藏了兩個。
臨走時,陸績向袁術彎腰作揖,橘子從懷里滾落到地上。袁術很驚訝,問:「你來我家做客,走的時候還要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我媽媽最喜歡吃橘子,我想這么好吃的橘子媽媽吃不到太可惜了,所以帶兩個回去給她。」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不僅不責怪,反而更加賞識。
陸績成年後,才華橫溢,有許多成就,並且一身正氣,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

吳猛恣蚊飽血

晉朝的吳猛,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因為家裡很窮,沒有蚊帳,每到夏夜,爸爸總是
被蚊蟲叮咬得不能安睡。吳猛想了一個辦法,就是自己脫掉上衣坐在爸爸的床前,任憑蚊蟲怎麼叮咬自己,吳猛都不去趕,就擔心那些蚊蟲離開了自己會去叮咬爸爸。

張良敬老拜師

張良是戰國時期的韓國人,一天走在橋上,正好看到一位老人坐在橋邊,一隻鞋子掉到橋底下去了。老人對張良說:「年輕人,幫我把鞋撿起來。」張良趕緊到橋下撿回鞋子。老人又說:「替我穿上!」張良想做好事做到底吧,於是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給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神秘地一笑就走了。
沒走多遠,老人又返回來對張良說:「年輕人,我看你是值得教誨的,五天後的早晨,你還到這里來見我吧。」張良雖然覺得奇怪,還是乖地答應了。
五天之後,張良來到橋邊,見老人早已等在那裡了。見了張良,老人很不高興地說了一句「五天後再來吧!」就扭頭走了。
過了五天,雞剛一叫,張良就起床去赴約,沒想到老人又先到了。這次老人更生氣,說「又遲到了,五天後再來吧!」
又是五天以後,張良半夜就去橋邊等候。沒過多久,老人來了。這次老人面露微笑,從懷里掏出一卷竹簡遞給張良說「讀通了這本書,你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
張良回家後,發現這本書叫《太公兵法》,從此刻苦攻讀。後來張良跟隨劉邦打了很多勝仗,成為一位歷史名將。

重陽敬老

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在1989
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

⑤ 有什麼民間傳統文化故事

傳說古時候,天空曾有十個太陽,他們都是東方天帝的兒子。這十個太陽跟他們的母親、天帝的妻子共同住在東海邊上。她經常把十個孩子放在世界最東邊的東海洗澡。洗完澡後,讓他們像小鳥那樣棲息在一棵大樹上。因為每個太陽的形象中心都是只鳥,所以大樹就成了他們的家,九個太陽棲息在長得較矮的樹枝上,另一個太陽則棲息在樹梢上。當黎明需要晨光來臨時,棲息在樹梢的太陽便坐著兩輪車,穿越天空,照射人間,把光和熱灑遍世界的每個角落。十個太陽每天一換,輪流當值,秩序井然,天地萬物一片和諧。人們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人像鄰居、朋友那樣,生活在一起,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過得既美滿又幸福。人和動物也能和睦相處。那時候人們感恩於太陽給他們帶來了時辰、光明和歡樂,經常面向天空磕頭作揖,頂禮膜拜。

可是,這樣的日子過長了,這十個太陽就覺得無聊,他們想要一起周遊天空,覺得肯定很有趣。於是,當黎明來臨時,十個太陽一起爬上雙輪車,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這一下,大地上的人和萬物就受不了了。十個太陽像十個大火團,他們一起放出的熱量烤焦了大地,燒死許許多多的人和動物。森林著火啦,所有的樹木莊稼和房子都被燒成了灰燼。那些在大火中沒有燒死的人和動物,豬突狼奔,四下流竄,發瘋似地尋找可以躲避災難的地方和能救命的水和食物。

河流乾枯了,大海也面臨乾涸,所有的魚類也死光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竊食物。農作物和果園枯萎燒焦,供給人和家畜的食物源斷絕了。人們不是被太陽的高溫活活燒死就是成了野獸口中食。人們在火海災難中苦苦掙扎,祈求上蒼的恩賜!

這時,有個年輕英俊的英雄大神叫後羿,他是個神箭手,箭法超群,百發百中。他被天帝召喚去,領受了驅趕太陽的使命。他看到人們生活在火難中,心中十分不忍,便暗下決心射掉那多餘的九個太陽,幫助人們脫離苦海。

於是,後羿爬過了九十九座高山,邁過了九十九條大河,穿過了九十九個峽谷,來到了東海邊,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腳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後羿拉開了萬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準天上火辣辣的太陽,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陽被射落了。後羿又拉開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聲射去,同時射落了兩個太陽。這下,天上還有七個太陽瞪著紅彤彤的眼睛。後羿感到這些太陽仍很焦熱,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個太陽。其它的太陽嚇得全身打顫,團團旋轉。就這樣,後羿一枝接
青銅雕塑-後羿 朱惟精創作
青銅雕塑-後羿 朱惟精創作
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陽,無一虛發,射掉了九個太陽。中了箭的九個太陽一個接一個地死去。他們的羽毛紛紛落在地上,他們的光和熱一點一點地消失了。直到最後剩下一個太陽,他怕極了,就按照後羿的吩咐,老老實實地為大地和萬物繼續貢獻光和熱。
從此,這個太陽每天從東方的海邊升起,晚上從西邊山上落下,溫暖著人間,保持萬物生存,人們安居樂業。

⑥ 你都知道哪些中華傳統文化故事,分享一下

鐵杵磨針,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裡讀書多沒意思?」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綉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⑦ 中華文化傳統經典故事有哪些

1、高山流水,春秋時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搖深,常人難解,僅鍾子期能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贊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鍾子期嘆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來鍾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廢琴終身不彈。後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難遇,也指樂曲絕妙。

2、莊周夢蝶,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為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為莊周。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唐李商隱名作《錦瑟》雲:「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庄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中額聯即用此典。

3、傾國傾城,漢武帝時,協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武帝召見,納入後宮,即後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⑧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有哪些

中國傳統小故事1: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復地學習、研究。

16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為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為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後,封他為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為「黃石公」,作為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⑨ 傳統的文化的故事有哪些

美德篇
虞舜耕田
孔融讓梨
溫公愛兄
仲由負米
孟母三遷
陶淵明歸隱
王羲之苦練書法
成語篇
百折不撓
半途而廢
杯弓蛇影
不恥下問
東施效顰
斷章取義
分道揚鑣
負荊請罪
覆水難收
赴湯蹈火
高山流水
畫蛇添足
畫龍點晴
黃粱一夢
疾風知勁草
狡免三窟
刻舟求劍
濫竿充數
毛遂白薦
名落孫山
弄巧嵌拙
拋磚引王
塞翁笑馬
掩耳盜鈴
鄭人買履
一嗚驚人
白相矛盾
對牛彈琴
民俗篇
端午節與粽子
年的傳說
元宵節鬧花燈
清明節與踏青
牛郎織女初七會
中秋節的傳說
九九重陽節的傳說
臘八粥的故事
二日二龍抬頭
生肖的由來
傣族的潑水節
彝族的火把節
藏旋的望果節
神話篇
盤古開天地
女媧造人
女媧補天
精衛填海
後羿射日
天狗吃月亮
種子的來源
阿里山的傳說

閱讀全文

與傳統的文化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6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5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1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2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