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要堅定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在人類文明產生和發展過程中具有決定性作用和本質意義。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清晰把握、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
回顧黨的歷史不難發現,中國革命能屢遭坎坷仍克敵制勝,改革開放能屢遇困難仍奮發前行,探究深層原因,都是因為有強大的文化自信在發力。
每當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總能作出科學判斷和正確抉擇,重要原因就在於堅定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提升了人們的思想認知,明確了前進方向,賦予人們智慧和力量,也必將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依據和根本。
文化自信是民族之魂。
文化越自信,越有民族自豪感,民族凝聚力就越強。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文化自信是立國之基。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是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中華民族在修齊治平、民惟邦本、居安思危、和而不同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標識,是我們自立於世界之林的基礎和根本。
Ⅱ 用認識論說明為什麼要文化自信
用認識論說明為什麼要文化自信
1、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反作用於實踐。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樹立文化自信有利於推動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促進民族心理的塑造;
2、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准以及認識的目的。認識的目的在於推動實踐發展,這說明樹立文化自信有利於推動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
3、認識運動的不斷反復和無限發展.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樹立文化自信有利於推動民族自信心理的形成。
認識論是探討人類認識的本質、結構,認識與客觀實在的關系,認識的前提和基礎,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及其規律,認識的真理標准等問題的哲學學說。
唯物主義認識論堅持從物質到意識的認識路線,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實在,強調認識是人對客觀實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摘自網路
Ⅲ 為什麼要強調文化自信
我們為什麼要增強文化自信?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在世界思想文化交流交鋒中不能妄自菲薄,不能丟失自我。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經濟貿易的國際化必然伴隨著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鋒。面對西方發達國家思想文化的強勢進入,我們不能因為眼花繚亂而茫然,不能自卑、不能失憶。要正確進行國際比較,要有中國立場、要有民族情結、要有自我意識、要有文化定力。
二是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必然會促使人們思考其中的文化原因。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世界所矚目。分析其原由,用當代西方正統學術理論無法作出解釋。於是乎,西方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關注並研究中國模式,無論他們是否願意承認,但至少他們中間有人認為,中國奇跡背後應該有不同於西方的中國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人更應該洞悉國家崛起中的文化力量,在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時,增強文化自信。
三是我們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需要文化自信凝聚偉大力量。我們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要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前進,還面臨許多新的困難和挑戰,要戰勝這些困難與挑戰,當然需要物質條件,但更需要精神力量。需要理想信念指引,需要民族凝聚力,需要向上向善的社會力量,需要鬥志和勇氣,需要情感與才智。
四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是文化繁榮興盛。文化繁榮興盛,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是中華民族深厚的、持久的力量。自古以來,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作出過重要貢獻。到了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們由此而一度對自己的文化表示懷疑。最終,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創造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奇跡,由此也使中華文化再現勃勃生機。我們要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接續奮斗,要持續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
五是用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自覺,用文化自覺推動文化自強。強調文化自信的目的,決不是止步不前的孤芳自賞,而是喚起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的動力。文化重在建設。文化自信要體現在推動文化建設的自覺上,體現在文化自強的實踐中。
Ⅳ 為什麼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歷史和現實反復表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而一個拋棄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歷史悲劇。
慕課毛概答案
講文化自信,有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氣。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不僅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也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這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偉大創造精神的生動體現,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堅強基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不懈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顯示出強大生命力,使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這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強大支撐。
Ⅳ 為什麼要堅定文化自信初三政治
1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
2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3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傳承發展。
Ⅵ 為什麼要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
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
5000多年綿延不絕、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不僅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精神滋養,也為人類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而在近代西方進入「蒸汽機」時代時,曾經長期領先的中國悄然不覺落後於時代發展的大勢。 中華民族向何處去?中華文化向何處去?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中華文化注入符合中國實際、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先進思想內涵,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極大地振奮了民族精神,邁開了走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鏗鏘步伐。
Ⅶ 為什麼我們要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全面發展和民族自信的集中體現。我們常說「形神兼備」「畫龍點睛」「筆墨傳神」,這些詞彙其實都在形容精神氣質對於人或動物(靜物)的重要性。對於國家而言,自信和氣質同樣重要,國家的精氣神一個重要的方面則體現在文化精神上。而且越是文化底蘊豐富的國家和民族其生命力和影響力越強,越是重視文化建設的國家反作用於其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越明顯,同時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發展也會正向推進文化的發展進步。比如古代最早擁有文字的四大文明古國和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發明等歷史文化現象,至今對我們的生活都有深刻的影響,更遑論曾經盛極一時,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滲透和歷史推進了。中國之所以堅定文化自信,有我國悠久的歷史源流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基礎,同時也與時代的發展銜接、中央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廣大群眾民智的開啟等因素是分不開的。堅定文化自信是一種「取其精華」的反思,也是一種舍我其誰的勇氣,更是一種路在腳下的自信。歸根結底,是一個國家全面發展和民族自信的集中體現。
Ⅷ 為什麼要樹立文化自信,當代大學生應該如何樹立文化自信
寫作思路:結論先行,把想要向人們傳達的信息亮出來,隨著信息化時代的推進,在尋求更多信息的同時,速度也越來越重要。在當今繁華的時代,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想盡快挺多結論。很多人常掛在嘴邊的話便是「簡而言之是什麼」「到底想說明什麼」。
正文:
大放文化的無窮魅力在於文化是活的,生動的,是融入人民的生活中的。中華文明要大放異彩必須把文化的根深深扎進人民的生活中,植入人民的心理。
中華文化絕不僅僅是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物,不僅僅是長城冷冰冰的石頭,不僅僅是故宮等無聲的建築,而更多地體現在群眾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在「按照穆斯林規矩宰殺」的牲畜的過程中,在農村播放的「壩壩電影」的銀幕上。
文化也不能只是少數「文人騷客」的玩物,而是「百姓日用而知」的常識。文化的光彩不僅僅體現在莫言等作家的小說里,不僅僅體現在一兩個冷冰冰的獎杯上。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寫作根植於人民的生活,因為他的小說是對人民喜怒哀樂、中華民族的苦難最真實的記錄。莫言的小說放出的光彩不僅僅是文學的光彩,更是人民的光彩。
文化不僅要走「下」去下到人民群眾中間去;還必須走「進」去走進人民心裡去;更需要走「出」去,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文化走出去必須反對文化帝國主義心態,我們絕不能如美國等國家一樣,抱著文化侵略的傲慢態度走出去,而是應該以一種平和、和平、理性、謙虛的態度,本著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態度走出去。
正如習同志說「中國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這種了解不能僅靠一些記者只言片語的報道,只有通過文化交流才能達到更深層次的了解。
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統一標準是中華文化大放異彩的長期保障。
文化的光彩不能僅靠自覺,靠宣傳,更為根本的是應該有制度保障。從小國馬來西亞到大國俄羅斯,從文化相對弱勢的俄羅斯到文化強國法國,無一不從政策制度上對自身的文字、文化加以保護。法語與英語同宗同源,同屬印歐語系,尚且知道保護自己文化的純潔性,我們對網路語言、英語的入侵不能坐視不管。
英語成為強勢語言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在於其有標准化,統一化的考試從國際標準的雅思、托福到國內的CET、PETS。新東方、英孚、環球雅思……這些培訓機構之所以能門庭若市,就是因為有考試這個標准。
有了這個標准就可以通過市場的方式吸納社會資金、人才來幫助英語傳播文字和文化。有了這些標准,這些企業融資的融資,上市的上市,成為文化產業化運作的典範。盡管這些培訓機構本身沒有傳播多少文化,但是它們卻傳播了文字,為文化傳播打開了通道和可能。
我們為英語制定了統一的考試標准,偏偏沒有為自己的漢語制度一個標准化的考試標准,這不能不說是這個國家的悲哀。
中華文化是最文明、最平和、最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之一,讓我們一起學習中華文化,踐行中華文化,傳播中華文化。讓我們自信大方大聲地告訴世界:我們來了!
Ⅸ 為什麼要文化自信的原因
為什麼要文化自信的原因?堅定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全面發展和民族自信的集中體現。我們常說「形神兼備」「畫龍點睛」「筆墨傳神」,這些詞彙其實都在形容精神氣質對於人或動物(靜物)的重要性。對於國家而言,自信和氣質同樣重要,國家的精氣神一個重要的方面則體現在文化精神上。而且越是文化底蘊豐富的國家和民族其生命力和影響力越強,越是重視文化建設的國家反作用於其經濟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越明顯,同時經濟發達、社會和諧發展也會正向推進文化的發展進步。比如古代最早擁有文字的四大文明古國和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四大發明等歷史文化現象,至今對我們的生活都有深刻的影響,更遑論曾經盛極一時,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文化滲透和歷史推進了。中國之所以堅定文化自信,有我國悠久的歷史源流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基礎,同時也與時代的發展銜接、中央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廣大群眾民智的開啟等因素是分不開的。堅定文化自信是一種「取其精華」的反思,也是一種舍我其誰的勇氣,更是一種路在腳下的自信。歸根結底,是一個國家全面發展和民族自信的集中體現。
Ⅹ 當代大學生為什麼要增強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提升,可以反過來助推硬實力的提升,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提高國家形象,促進人得全面發展,文化代表著國家身份和民族形象。青年學生做完大學生,我們應當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抓住難得機遇,義不容辭地挑起振興中華的重擔。
文化自信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一個強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嚴,從而增強民族凝聚力,使這個民族煥發出強烈的創造力.使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表現在政治、軍事、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面。
背景
主席多次在重大場合引經據典,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掀起了中國文化熱。跟著習近平總書記的節奏,我們的文化自信再次得以提高。在當代,文化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維度。
在文化融合加劇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更應為中國社會各界所重視與扶持。我們須知,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文明的創造力所在,只有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之根,才能保證中華民族的持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