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作為廣西的土著壯族,他們有什麼特色飲食文化
1、五色糯米飯又稱「五色飯」、「花色飯」、烏米飯「,是壯族節日傳統食品,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象徵著吉祥如意。五色糯米飯是將紅蘭草、黃花、楓葉、紫番藤的根莖或花葉搗爛,並取其汁分別浸泡糯米,蒸熟而成紅、黃、黑、紫四色,再加上糯米本色而構成五色,色彩繽紛,香味誘人。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有做五色飯,用於祭禮和食用,或饋贈親友。
4、玉米粥
是將玉米磨成面,煮粥時取適量撒入沸水裡,然後再放米煮粥,煮出的粥帶著玉米香。
另外的又稱玉米糊,桂西一帶民間日常食品。將玉米粒磨成細粉末,待水沸後,一邊用手抓玉米粉末均勻地撒下鍋里,一邊用手持一根木叉或木板不停地攪拌,煮成糊狀即可食。
❷ 廣西特色文化有哪些
廣西少數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自己燦爛的文化藝術,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如壯族的銅鼓、花山崖壁畫早已聞名中外。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國也享有盛名。此外,包括織錦、刺綉、陶瓷、竹編和芒編在內的各色工藝品,具有民族特點的壯族干欄式建築、侗族風雨橋、鼓樓等民族建築,瑤、苗等民族的醫葯,以及豐富多採的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等等,都是廣西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至於壯族的三月三歌節、瑤族的達努節和盤王節、苗族的踩花山、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有風味的打油茶等充滿著濃郁的民族風情的節日活動,更是深深地吸引著眾多的遊人。
廣西少數民族一般穿家織的土布,上面有姑娘們親自手綉的各種精美、復雜的圖案,色澤艷麗,款式多樣。姑娘們喜戴銀制飾物,耳環、項圈、手鐲、銀釵、銀扣等,看上去光彩奪目。人民豪爽、純朴、熱情、友善、崇尚美德,並且能歌善舞,喜歡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情感。每逢節日或者祭祀,會舉行各種盛大的活動,人們穿上最隆重的服裝,唱歌、跳舞,熱烈的氣氛會令遊人深深陶醉其中。
廣西的少數民族都保持著他們純朴的民族習俗,在飲食、服飾、居住、節日、禮俗方面都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中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和橋是廣西民族風情旅遊不可不看的四絕。
壯族的歌--壯族人民善於以歌來表現自己的生活和勞動,抒發思想感情,所以廣西又被稱為"歌的海洋"。青年男女戀愛唱情歌,婚嫁唱哭嫁歌,喪葬唱哭喪歌,還有互相盤考比賽智力的歌,宴請賓客唱勸酒歌和節令歌,祈神求雨唱祈禱歌,教養兒童唱兒歌和童謠。每到春秋兩季,男女青年盛裝打扮會集到特定的場所對歌,這種歌會形式稱為"歌圩",亦稱"歌節"。
瑤族的舞--廣西的金秀瑤族自治縣居住著一支保持了瑤族古老文化及習俗的瑤族同胞。他們的歌舞民族色彩極為濃厚,其旋律、歌詞、服裝、舞姿、形象與道具均獨立構成。18種舞蹈尤以長鼓舞、捉龜舞、黃泥鼓舞、盤古兵舞、八仙舞、胡碟舞等最為盛行。每年在中國農歷十月十六日、七月初七、六月初六等瑤族節日都可以看到各種瑤舞的表演。
苗族的節--苗族以節日多、場面大而出名。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每年有苗年節、蘆笙節、拉鼓節、芒歌節、新禾節、斗馬節等眾多節日,紀念豐收、祭祀等。節日中可以聽到動聽的蘆笙曲和看到優美的蘆笙舞表演,到苗寨旅遊或作客,可以享受到攔路歌、攔路酒、攔路鼓、掛綵帶、掛彩蛋、打酒印等眾多苗族好客習俗的款待。
侗族的樓和橋--三江侗族自治縣的風雨橋是我國聞名的木建築,是侗族的象徵。橋身建築不用一枚鐵釘,全是榫頭結合,高超的建築技藝令人驚嘆不止。侗族的樓,包括吊腳樓、鼓樓、涼亭、寨門、水井亭等幾種木結構建築,都是獨具特色的侗族建築。近年來,侗族的建築藝術展,更是轟動了全中國,人們一致稱贊侗族的建築藝術是"凝固的詩,立體的畫"。
❸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廣西十大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劉三姐歌謠、壯族歌圩、桂劇、那坡壯族民歌等。
劉三姐歌謠內容廣泛,包括天文地理、神話傳說、歲時農事、日常生活、倫理道德、戀愛婚姻等各個方面。劉三姐歌謠包含了千百年來豐富的情感以及傑出的詩性智慧,表達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真切感受,吐露了人們激盪在心胸間的喜怒哀樂。
劉三姐歌謠顯示了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活態文化的魅力,具有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美學等方面的研究價值。
「歌圩」是壯族群眾在特定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歌唱活動形式,壯語稱為「圩歡」「圩逢」「籠峒」「窩坡」等。凡是壯族較大的聚居區都有歌圩,舉辦歌圩的時間主要在春秋兩季。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間為最盛,農歷三月初三舉辦的次數最多;秋季歌圩集中於農歷八九月,尤以中秋節為最佳日期。
桂劇大約發端於明代中葉,明末清初崑腔流播到廣西,後高腔和弋陽腔又相繼傳入,幾種聲腔相互融合形成聲調優美,抑揚有致的桂劇。桂劇做工細膩貼切、生動活潑,藉助面部表情和身段姿態傳情,注重以細膩而富於生活氣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那坡壯族民歌的起源至少在唐宋時期。那坡壯族民歌曲調多變,旋律跳動大,裝飾音較多,富於抒情,藝術魅力更是獨特。
❹ 廣西作為一個自治區,究竟有什麼特色
廣西,全稱廣西壯族自治區,南臨北部灣,是全國5個自治區中唯一沿海的一個。廣西的鄰居有東邊的廣東,西邊的雲南,西北的貴州,東北的湖南,同時,西南與越南接壤。可以說,廣西的鄰居眾多,有國內的還有國外的。
不過,因為桂東南那邊居住的少數民族同胞並不多,所以桂東南地區很多人都不會唱山歌,但並不妨礙大家三月三放大假呀,因為廣西是個大家庭。
❺ 廣西有什麼民俗文化豐富的旅遊景區
1、河池劉三姐故里(壯族歌圩) 4A景區
河池劉三姐故里是劉三姐的故鄉,廣西山歌的發源地,在這里能夠體會到原滋原味的壯族山歌,是廣西著名的民俗旅遊勝地。景區包括龍江河、下梘河、劉三姐故居(流河寨)、壯古佬等景點,,尤其是流河寨中保留有劉三姐故居、阿牛哥家、王媒婆家及劉三姐歌台,寨門有壯妹山歌迎賓,寨中有實景演出、民俗表演等,還有對山歌、聽彩調、背新娘、看螞拐舞、板鞋舞、竹桿舞、吃民族餐等壯族風情活動,這里是天下民歌最眷戀的地方,是山歌的海洋,是世界最具民俗特色旅遊目的地之一,已成為「廣西民族風情旅遊」重要的精品線路之一。每年農歷三月三,吸引了很多遊客到劉三姐故里趕最美歌圩,每年景區都會舉辦相關三月三趕歌圩活動,有山歌傳唱、三姐尋根、民俗表演等活動。【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宜州區
2、程陽侗族八寨(侗族民俗風情) 4A景區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給生活一把琴"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程陽八寨是三江侗寨中規模最大千戶侗寨,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多彩多姿,因獨特的風雨橋、鼓樓、吊腳木樓及濃郁的民風民俗聞名遐邇,這里完好地保存著侗族的木樓建築、服裝飾品、歌舞文化、生活習俗等古老傳統。程陽八寨節日盛多,有「百節之鄉」美譽,每逢節日,村村沸騰、寨寨歡歌、處處一片喜氣洋洋氣象,是廣西著名民俗旅遊目的地。這里有著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如偷個新娘過春節、古老迎賓習俗攔路迎賓、集體婚禮喜酒宴、新娘挑水、鬧新娘油茶等,還有侗族大歌、蘆笙踩堂、紡紗技藝表演、蘆笙狂歡等侗族風情表演。尤其是每年冬至前後,農歷十月初一至十一月中旬的侗族人吃冬祭祖節日,俗稱「侗年」,有殺紅豬、抬紅豬、挑酸魚、挑酸鴨及侗族表演。還有農歷四月初八至八月十五侗族月地瓦節...【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3、龍脊梯田(曬衣節/壯瑤族民俗風情) 4A景區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我心明亮"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龍脊梯田風景名勝區是一個以梯田稻作農耕文化為主體,集自然景觀與少數民族人文景觀相結合的風景名勝區,說到龍脊梯田人們便會聯想到龍脊梯田春耕、金秋,壯族、瑤族、吊腳樓,一幅氣勢磅礴的梯田美景和原始古樸民族風情就展現在你眼前。龍脊梯田也是廣西體驗民俗風情的好地方,民俗旅遊景點主要集中在平安古壯寨和金坑紅瑤壯寨,尤其是平安壯寨保留著別致的壯族服飾和古樸的生活習俗。龍脊梯田民俗活動主要集中在每年農歷六月六的曬衣節、5月初開耕節、金秋旅遊文化節,以及中秋、端午、春節等,尤其是農歷六月六的曬衣節,是龍脊紅瑤除春節外最隆重的一個傳統節日。還有中秋節的梯田火把夜景,及大型原生態歌舞晚會。Maigoo小編建議來龍脊梯田欣賞壯瑤族民俗風情和民族歌舞表演。【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
4、伊嶺岩(壯鄉民族民俗風情) 4A景區
伊嶺岩洞素有「地下宮殿」之美稱,以其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和壯族民族風情聞名於世,洞內石筍、石柱、石幔、石花惟妙惟肖,洞外的壯族風情文化長廊展現了壯鄉的風土人情,民族氣息濃郁,也是廣西著名的民俗旅遊勝地。進入伊嶺岩景區,有壯族風情民俗展示,迎賓鎖吶、對山歌、風味小吃、跳竹桿、喝米酒、敬財神等民俗,悅耳的嗩吶、動聽的山歌、神秘的圖騰、奔放的舞蹈、或是色彩斑斕香噴噴的五色糯米飯、清香甘醇的壯家米酒,以及壯鄉人如火一般的熱情讓您感覺走進了桃源仙境。除了觀賞令人嘆為觀止的岩溶風光,還可以體驗壯鄉民族風情,獨具特色的壯文化大觀園竹竿噠噠、山歌裊裊,猴子嬉戲,美不勝收。體驗伊嶺岩壯鄉民族民俗風情最佳節日為每年農歷三月三歌圩節。【 詳細>>】
地址:廣西壯自治區南寧市武鳴區雙橋鎮伊嶺村
5、百色田州古城(布洛陀民俗) 4A景區
田州古城是以古建築為平台、壯族文化為「靈魂」,集商業、居住和民俗文化旅遊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項目,建有民族建築特色的田州古城大牌、古城迎賓廣場、養生廣場、婭王閣、布洛陀廣場,還有銅鼓、舞獅、綉球、壯錦、壯鄉夜宴、月亮女等民俗文化展示和精彩的節目表演,為百色及廣西體驗壯民族民俗文化旅遊的目的地。每年農歷三月初七至初九,田州古城都會舉辦「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遊節」,可以觀看具有民俗特色的舞獅舞龍表演、壯族非物質文化展演、壯族山歌斗歌會、壯鄉夜宴、月亮河音樂會、放河燈祈福等民俗活動。每年春節期間,踏入田州古城可以欣賞到婭王巡遊、開財門、龍獅腰鼓表演、抓頭鴨等一系列民俗節慶活動。【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田陽區
6、融水雨卜苗寨(苗族民俗風情) 3A景區
雨卜苗寨是廣西原生態的自然苗家村寨,至今保留了許多苗族特色的民族風情,這里有千畝原始森林,漫山遍野連綿起伏的雲海,自然風光奇麗,旅遊資源豐富,民族風情濃郁,有苗族多姿多彩的蘆笙踩堂舞、芒哥舞、拉鼓舞、敬酒舞和斗馬賽馬、斗鳥、抬腳求愛、苗族婚俗等習俗,是廣西著名的民俗旅遊勝地。在這里不僅有賞心悅目的風景,也可以觀賞到原生態的苗族風情歌舞表演,體驗苗族篝火燒烤、打油茶、坐妹、對歌賓主等聯歡活動。每年苗族傳統節日,如蘆笙節、坡會、春社、新禾節等都有斗馬活動。融水則被稱為「百節之鄉」、「中國蘆笙、斗馬文化之鄉」,也是廣西民俗旅遊熱門目的地,MAIgoo小編推薦體驗融水苗族瑤族等民俗風情的景點還有田頭苗寨、田塘瑤寨景區。【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
7、三江大侗寨 4A景區
三江大侗寨臨河沿溪一帶,會有許多極富民族特色的民舍木樓,這就是保留完整的侗鄉民居,它們帶有濃郁的傳統民間文化和神秘色彩,令人嚮往。在這里可以體驗侗寨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活動和蘆笙、侗族大歌、多耶等民族風情表演,是廣西著名的民俗旅遊勝地。尤其是三月三,是侗族傳統的節日,每年三江大侗寨都會舉辦「三月三花炮節」,歡慶節日。大侗寨景區的中國侗城,又稱「侗鄉鳥巢」,是全國集侗族傳統鬥牛、歌舞表演、民俗展示、餐飲、娛樂於一體的大型侗族木構建築綜合場館,侗族特色標志性建築之一,是體驗侗族民俗風情最佳地點。【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8、南丹歌婭思谷(白褲瑤民俗風情) 4A景區
歌婭思谷全稱為「歌婭思谷·中國白褲瑤民俗風情園」,是南丹白褲瑤民俗文化核心景點,是廣西民族風情旅遊的示範點,也是廣西民俗旅遊勝地。南丹白褲瑤至今仍遺留著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階段的社會文化,民風民俗原始神秘。景區圍繞白褲瑤族婚俗、葬禮、服飾、宗教、飲食、陀螺、銅鼓、勤澤格拉等多種兼具濃郁民族特色文化來建設,建有南丹白褲瑤民族工藝傳承展示區、王尚白褲瑤—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體驗區、千戶瑤寨生態移民區,還有洞天古韻--白褲瑤民族文化展演基地,在這里可以欣賞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數民族特色的白褲瑤族織綉,以及各種白褲瑤風情體驗活動,如白褲瑤民俗風情服裝展示、白褲瑤原生態表演、朵努壁祈福、打糍粑等習俗。【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南丹縣里湖瑤族鄉
9、欽州三娘灣(漁家民俗風情/開海節) 4A景區
三娘灣是以碧海、沙灘、奇石、綠林、漁船、漁村風情、海潮、中華白海豚而著稱的濱海度假旅遊景區,尤其是三娘灣的漁家民俗風情,來這里體驗廣西北部灣漁家民俗風情。臨海而居有千年歷史的三娘灣漁村,在漫長的海上漁業生活中,衣、食、住、行及節慶、婚俗、勞作等,形成了獨特而淳樸的漁村風情和豐富多彩的漁家生活。每年的8月中下旬,欽州三娘灣都會舉辦一年一度的「欽州開海節」活動,有祭海、觀豚、趕海、吃海鮮等活動,祭海,是千年漁文化的一種古老習俗,可以感受祭海民俗和體驗漁家生活。在這里除了體驗漁家風情,觀賞到精彩的海歌表演外,還可以踏礁石、吹海風、看海豚、撬蚝蠣、看紅樹林,品海鮮。【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欽南區犀牛腳鎮
10、黃姚古鎮(古鎮民俗) 4A景區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我心明亮"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黃姚古鎮有著近千年歷史,為廣西四大古鎮之一,古鎮內300多間明清宅院,青磚黛瓦,飛檐畫棟,嶺南風格極其濃郁。黃姚古鎮民俗頗多,如農歷大年初二游魚龍慶豐年,三月初三搶花炮求好運,七月初七取仙水迎吉祥,七月十四放柚子燈祭河神等,古鎮每逢傳統節假日都會舉辦各種吸引遊客的節日活動,如春節的魚龍燈會、三月三的「歌節」,九月里會有「柚子節」、9至11月的燈籠文化節等,尤其是春節期間,每年的大年初二,當地的居民便自覺地會聚在一起,參與舞龍舞獅以及表演光對陣,五花陣,提燈等眾多的傳統活動中,其目的便是共同祈福新春,慶賀新年。除了去黃姚古鎮體驗民俗外,MaiGoo小編推薦廣西其他體驗古鎮民俗的地方還有大圩古鎮、揚美古鎮、懷遠古鎮、中渡古鎮、賓陽古鎮等...【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昭平縣黃姚鎮
11、廣西民族博物館(民俗博物館) 國家級博物館4A景區
該圖片由注冊用戶"給生活一把琴"提供,版權聲明反饋
廣西民族博物館是以廣西民族文化為專題的博物館,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傳統文化為主,以模型、實物、照片、場景等方式再現廣西各族人民的生活、勞動、婚嫁等民俗風情,常識展覽有《五彩八桂——廣西民族文化陳列》,介紹廣西12個世居民族的居住與環境、生產生活方式、染織與服飾、民間工藝、節日、人生禮儀、歌舞戲劇、宗教信仰等,是廣西體驗民俗文化的好地方。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歌圩節,廣西民族博物館作為「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主會場舉辦地,屆時將有迎賓鼓號、紅傘傳情、蘆笙踩堂、三姐迎客、壯鄉歌圩、銅鼓祈福、民族歌舞、舌尖記憶、綉球情緣、指尖技藝等民俗表演活動,來這里體驗傳統習俗也是不錯選擇。【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青環路11號
12、劉三姐大觀園 4A景區
桂林劉三姐大觀園是劉三姐文化精華為主題,展示劉三姐文化及廣西四大少數民族精化為主的風情旅遊示範點,2012年被評為廣西首批民旅風情旅遊示範點,是廣西民俗旅遊勝地之一。在這里,您能零距離領略和體驗少數民族的精髓,可親身體驗廣西壯、侗、苗、瑤的民俗風情生活情趣。園內亭台樓榭、峰峻洞幽,有桂林生態樂園之最百鳥園,有電影《劉三姐》的壯樓、莫府,還有入園、劇場演藝、夢幻歌圩、侗家歌台、經典畫廊、篝火晚會等好玩的特色節目等。景區民族風情濃郁、經典旅遊項目眾多,每年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Maigoo旅遊小編建議每年的三月三歌圩節去最佳,可以體驗壯族山歌的韻味。【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秀峰區桃花江路1號
13、北海大江埠民俗風情村(海上漁家風情) 3A景區
北海大江埠民俗風情村是集中了多個少數民族的建築、民俗風情與民間藝術,融觀賞性、刺激性和教育性於一體的綜合娛樂游覽場所,既有展示北海蛋家人富足的海上生活及其獨特的男婚女嫁習俗;又展示了多民族的民俗、民風、民情,有彝族人的「火把舞」、「舔火碳」、「抹黑臉」,布朗族的「黑牙美」、「大耳洞」,怒族人的「圍獵」、「樹屋」等。北海大江埠主要觀賞和參與性的民俗節目有飛獵表演、畫臉、草帽舞、抹黑臉、大耳洞、黑牙美、食土、嚼樹皮、彈山弦、釵魚、祈福舞、套山豬、吃生肉、喝生血、舔火碳、踩竹釘、木鼓舞、甩發舞、鏢牛舞以及火把焚身舞,這些神秘而又奇特的稀有民族生存和生活方式,將帶給你強烈的視覺刺激和心靈震撼。每年舉辦的「海洋文化節」、「火把節」吸引了大量游...【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銀海區銀灘鎮大江村境內
14、古砦民俗風情旅遊區(仫佬族風情) 3A景區
柳城古砦仫佬族鄉民俗風情旅遊區位於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有著悠久濃厚的古樸民族風情和革命光榮傳統,有海山遺址、柳州迄今為止發現保存得最完整的古民居-灘頭圍村古民居、華南最大最美的紅楓林、覃村石拱橋、新維生態林、夾人山、涼傘山等優美的自然景觀;還有豐富的仫佬族特色節慶如開塘節、衣飯節、社節以及特色餐飲等,是一個充滿歷史和民族神韻的百年老鎮,民族風情濃郁,是廣西體驗民俗風情的好地方。除了柳州古砦民俗風情旅遊區外,體驗仫佬族民俗風情的地方還有河池羅城石圍古村么佬族風情園,2014年石圍古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是體驗仫佬族民風民俗的好去處。【 詳細>>】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
15、桂林千古情景區(民俗主題公園)
由宋城演藝和桂林旅股聯合打造的桂林千古情景區,再現了桂林的歷史文化與民族風情,既能欣賞桂林山水,又能了解桂林前世今生,是桂林乃至廣西體驗民俗風情的好去處。景區內鬼屋、清明上河圖電影館、奇妙街等數十項高科技和兒童體驗項目妙趣橫生。陽朔古村營造了獨特的農耕市井生活風貌,市井街、風情街內爺爺的酒缸、奶奶的糕點、爸爸的玩具等手工作坊留住鄉愁、尋找父輩的記憶。尤其是核心演出大型歌舞《桂林千古情》是一生必看的演出,視覺盛宴,心靈震撼,唱響了一曲感天動地的桂林千古傳奇。桂林民俗文化旅遊勝地還有世外桃源旅遊區、大圩古鎮、龍勝白面瑤寨、黃洛瑤寨等,尤其是黃洛瑤寨,尋長發紅瑤美女,賞民俗表演,體驗瑤族山歌對唱、瑤族歌舞等民俗風情。
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陽朔鎮驥馬村
16、美麗南方民俗風情園
美麗南方民俗風情園是集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民族風情歌舞表演、民族美食以及民族特產為一體的大型民俗風情園,是廣西體驗少數民族民俗風情的好地方,走進園區便可觀看廣西各縣少數民族歌舞表演,領略廣西各少數民族獨特的民俗風情。園內集中廣西世居少數民族百餘名演員,給遊客講解各民族概況和習俗、表演民族傳統節目、展示民族文化,遊客不僅可以觀看廣西各民族民俗表演,還可以身著民族服裝,與少數民族演員一起載歌載舞,還可以體驗歡慶「篝火晚會」、「苗族情歌對唱節」等少數民族節日,也可參加少數民族婚俗表演,品嘗到侗族最隆重的待客禮儀「長桌宴」、象徵分享和團圓的「簸箕宴」、廣西各少數民族的風味小吃。
❻ 廣西壯族自治區有什麼歷史文化
廣西主要包括以下七大歷史文化:
以甑皮岩遺址為代表的史前人類文化;以靈渠為代表的古代軍事水利文化;以桂海碑林為代表的摩崖石刻和山水詩文文化;以靖江王府、王陵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
以西南劇展為代表的抗戰文化;以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和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為代表的中國革命文化;以李宗仁官邸及故居、徐悲鴻故居為代表的名人故居文化。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主要有壯族的三月三歌墟、瑤族的達努節、苗族的踩花山和蘆笙節、仫佬族的走坡節、侗族的花炮節以及別具風味的打油茶等,其中農歷三月三的壯族傳統歌節,最為隆重。
1985年,自治區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節定為文化藝術節,後演化為廣西國際民歌節,1999年改為南寧國際民歌節,每年11月在南寧市舉行,吸引了眾多中外民歌藝術愛好者。
2016年7月15日,中國廣西左江花山岩畫藝術文化景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2016年7月,經國務院和自治區政府批準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40餘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柳州、桂林和北海,另外還有多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廣西有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廣西日常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但境內南北亦有些許變化,在桂東南的玉林、梧州、賀州、南寧、北海、欽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區有吃辣習慣。
廣西境內由於地理環境的關系,其早期的飲食已有種食稻穀和蔬菜、腌菜、飲茶、行酒禮等習慣。其中以南寧老友粉、柳州螺螄粉、欽州豬腳粉、桂林米粉、防城牛腩粉、梧州龜苓膏、巴馬香豬、賓陽白切狗、賓陽酸粉、玉林牛巴、玉林雲吞、玉林酸料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濾粉等為代表。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廣西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一帶及梧州市、賀州市部分官話地區,波及湖南南部地區與廣東西北隅。
❼ 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什麼
1、壯族歌圩
壯族歌圩,壯族民俗。「歌圩」是壯族群眾在特定時間、地點舉行的節日性聚會歌唱活動形式。源於氏族部落時代祭祀性的歌舞活動。主要在春秋兩季舉行。
春季歌圩以三、四月間為最盛,農歷三月初三舉辦的次數最多;秋季歌圩集中於農歷八九月,尤以中秋節為最佳日期。以青年男女交情即倚歌擇配和賽歌賞歌為核心內容,同時還兼有戲劇、曲藝、體育等文化娛樂活動。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壯族銅鼓習俗
銅鼓是中國南方古代濮、越人創造的一種打擊樂器。迄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以廣西數量最多,分布量最廣。
廣西西北部和貴州南部接壤的紅水河流域是保留銅鼓文化最豐富的地區,至今還在使用銅鼓的民族主要有屬壯侗語族的壯族、布依族、傣族、侗族、水族,屬苗瑤語族的苗族、瑤族和屬藏緬語族的彝族,這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和喜喪祭祀等日子擊打銅鼓來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3、劉三姐歌謠
劉三姐在廣西民間被視為「歌仙」,劉三姐故鄉宜州是劉三姐歌謠流傳最有代表性的地區。劉三姐歌謠豐富多樣有生活歌、生產歌、愛情歌、儀式歌、謎語歌、故事歌、創世古歌等。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詩性特點和鮮明的民族性。傳承完整傳播廣泛。
劉三姐歌謠顯示了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活態文化的魅力,不僅具有見證民族歷史和情感表達方式的文化史研究價值還有美學等多種方面研究價值。
4、彩調
彩調,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分地區。各地名稱原先不一,起源地桂北桂林一帶稱彩調,柳州、河池地區和梧州部分地區稱調子戲,陽朔以南稱「採茶戲」、「彩燈」,左、右江一帶稱「大採茶」、「嗬嗨戲」。
1955年以後統稱「彩調」。音樂唱腔屬聯曲體,分板、腔、調三類。同一曲調可根據表現內容的需求,在板、腔上加以變通。戲劇表演富有地方特色,尤以舞扇子、手巾、綵帶見長。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壯族民間故事「百鳥衣」
「百鳥衣」是壯族地區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它敘述貧苦農民古卡的妻子依娌,被土司搶掠。依娌囑咐古卡制弓箭,射百鳥,用羽毛製成神衣,百天為期,到州府相會。古卡歷盡艱辛,製成百鳥衣後,按時來到州府。古卡借獻衣之機殺死土司,夫妻倆雙雙把家還。
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壯族人民,爭取自由的堅強意志。2007年,民間故事「百鳥衣」被列入廣西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❽ 廣西的文化底蘊
廣西的文化底蘊:
粵劇流布於廣西粵方言區,明萬曆年間,就有戲班在廣西梧州演出。清末民初到20世紀40年代,粵劇演出在廣西非常興盛。西江流經的主要碼頭成了粵劇演出的重要場所。
桂劇是廣西主要的地方劇種,流行於廣西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一帶部分官話地區,波及湖南南部地區。桂南採茶戲是主要流傳在廣西玉林、欽州、賀州、貴港等地的漢族地方戲,有近500年歷史。
少數民族戲劇和地方戲種:壯劇、壯歡、彩調劇、邕劇、苗劇、毛南劇、壯族提線木偶戲、壯族師公戲。
廣西的美食:
廣西日常飲食主要以清淡為主,但境內南北亦有些許變化,在桂東南的玉林、梧州、賀州、南寧、北海、欽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區有吃辣習慣。據旅行家徐霞客所記載,廣西境內由於地理環境的關系,其早期的飲食已有種食稻穀和蔬菜、腌菜、飲茶、行酒禮等習慣。
其中以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南寧老友粉、欽州豬腳粉、桂林兩江松花糖、防城牛腩粉、梧州龜苓膏、巴馬香豬、賓陽白切狗、賓陽酸粉、玉林牛巴、玉林雲吞、玉林酸料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濾粉等為代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廣西
❾ 廣西傳統文化是什麼
作為嶺南文化的代表地,我國最早的通商口岸,經濟最前沿的開放城市,廣州有著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兼古今,集中外,底蘊深厚,是具代表性的民俗旅遊資源。
廣州茶文化是廣州民俗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東木偶戲
我國木偶戲始於漢代,發展於唐,宋,盛行於元、明、清。古時稱「傀儡戲」。廣東木偶戲,大約在元代傳入。新中國成立後,木偶戲藝術得到很大發展,1956年,廣州市創辦廣東省木偶劇團,創作出富有南國特色的木偶藝術。木偶造型精雕細刻,神采各異,傳神逼真,栩栩如生。
南音 南音是用廣州方言演唱的說唱形式,也是粵劇、粵曲常用曲牌,有說它是在木魚,龍舟的基礎上吸收揚州彈詞(吳聲)等曲種的曲調發展而成的,為了與廣東以外的吳聲區分,即以「南音」(南方曲調)名之,它比木魚,龍舟的音樂性強,因而作為獨立的曲種出現在舞台上的機會很多。南音的句格、聲韻要求相當嚴整,有伴奏、有快板與過門音樂,旋律婉約優美,有著濃郁的南國地方色彩,早期的南音傳唱范圍多在文人雅士之中,傳統作品也多是傷春怨夢之作。
粵劇 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廣東、廣西部分地區和香港、澳門等地。東南亞,美洲華僑聚居地區時有演出。於清雍正年間吸收各劇種特色,匯合南音、粵謳等形成粵劇。是廣州的主要劇種。
❿ 廣西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
廣西境內各少數民族都以愛唱且擅唱山歌聞名。山歌曲調高吭咪亮,奔放自由;內容樸素健康、敘事抒情,問答應對,題材廣泛;比興押韻,排比重疊,表現手法靈活多樣,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可以即興演唱,隨編隨唱,就地取材,渲染氣氛,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娛樂欣賞功能。山歌應用廣泛,廣西各族人民的生活都離不開它,舉凡節日慶典、戀愛求偶、娛樂禮儀,大多以歌聲相伴隨。特別是哺育了歌仙劉三姐的壯胞山鄉,素有「歌海」之稱。壯鄉各地都有大小不等的歌抒,每逢三月三,各歌抒都要舉行盛大的歌節。侗鄉也被稱為是「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侗族情歌優美,真摯熱情,敘事歌委婉曲折,意蘊深長。「琵琶歌」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調歡快流暢。「大歌」一領眾和,多聲部合唱,聲音宏亮,氣勢磅礴。其它如毛南族的「羅海歌」、「歡歌」,松佬族的「走坡」對歌,京族的「哈歌」、「海歌」,坳瑤的「大聲歌」,茶山瑤的「香哩歌」等,都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