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瀘州傳統文化有哪些
酒文化。。。
② 瀘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瀘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
代碼項目類別項目名稱申報單位備注09民間手工技藝古藺郎酒傳統釀制技藝古藺郎酒廠16民間手工技藝及文化空間天寶洞貯酒技藝空間古藺郎酒廠05民間舞蹈古藺花燈古藺縣文體廣局04民間歌舞古藺苗族歌舞古藺縣民宗委10風俗節慶敘永苗族踩山節敘永縣文體廣局04民間音樂敘永咪蘇彝族嗩吶敘永縣文體廣局04民間音樂納溪民歌納溪區文體廣局04民間音樂納溪永寧河號子納溪區文體廣局09民間手工技藝納溪護國陳醋傳統釀制技藝納溪區文體廣局08民間雜技?舞蹈納溪搬打獅子納溪區文體廣局04民間音樂合江縣福寶貫打嗩吶合江縣文體廣局04民間音樂合江縣福寶高腔山歌合江縣文體廣局09民間手工技藝合江先市醬油傳統釀制技藝合江縣文體廣局05民間音樂瀘縣百和連槍瀘縣百和鎮政府04民間音樂瀘縣嘉明花號瀘縣嘉明鎮政府05民間舞蹈龍馬潭胡市火龍龍馬潭胡市鎮文體中心09民間手工技藝江陽區分水油紙傘傳統技藝江陽區政府09民間手工技藝瀘州鞋底刺綉工藝瀘州東方綉廊06戲曲瀘州河川劇流派瀘州市川劇團07曲藝瀘州中和調清音?揚琴瀘州市歌舞團
瀘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單
序號 代碼 項目分類 項目名稱 申報單位
1 Ⅰ 民間文學 古藺苗族婚姻禮詞 古藺縣民族宗教辦公室
2 Ⅰ 民間文學 納溪民謠 納溪大渡口鎮政府
3 Ⅱ 傳統音樂 古藺山歌 古藺縣文化館
4 Ⅱ 傳統音樂 納溪新樂牛牛燈 納溪新樂鎮文化站
5 Ⅱ 傳統音樂 後山三斗米山歌 敘永後山鎮政府
6 Ⅱ 傳統音樂 玄灘薅秧歌 瀘縣文化館
7 Ⅲ 傳統舞蹈 納溪合面花船 納溪合面鎮文化站
8 Ⅲ 傳統舞蹈 潮河幺姑燈 瀘縣文化館
9 Ⅲ 傳統舞蹈 兆雅火龍 瀘縣文化館
10 Ⅲ 傳統舞蹈 天興龍貫山草龍 瀘縣文化館
11 Ⅳ 傳統戲劇 合江儺戲 合江縣文化館
12 Ⅵ 游藝 瀘州大貳牌製作與游藝 江陽區文化體育局
13 Ⅶ 傳統美術 合江匠畫 合江縣文化館
14 Ⅷ 傳統技藝 合江縣宋氏糖果傳統製作技藝 合江縣宋袁食品廠
15 Ⅷ 傳統技藝 合江小曲酒傳統釀制技藝 合江縣酒類發展局
16 Ⅷ 傳統技藝 合江「五比一」醬油傳統釀造技藝 合江縣永興誠釀造有限責任公司
17 Ⅷ 傳統技藝 合江「福牌」福寶酥餅傳統製作技藝 合江縣福寶酥餅廠
18 Ⅷ 傳統技藝 古藺麻辣雞傳統製作技藝 古藺縣文化館
19 Ⅷ 傳統技藝 灘灘窖酒傳統釀制技藝 江陽區文化體育局
20 Ⅷ 傳統技藝 瀘州醉八仙酒傳統釀制技藝 瀘州千年酒業有限公司
21 Ⅷ 傳統技藝 瀘州鄧氏桂圓乾果傳統製作技藝 瀘州市鄧氏土特產品有限公司
22 Ⅷ 傳統技藝 兩河桃片傳統製作技藝 敘永縣兩河鎮肖家桃片廠
23 Ⅷ 傳統技藝 太伏火腿 太伏火腿加工廠
24 Ⅷ 傳統技藝 觀音場月母雞湯 觀音場月母雞湯飲食店
25 Ⅷ 傳統技藝 黃氏香腸傳統製作技藝 永安寨黃八香腸加工廠
26 Ⅷ 傳統技藝 得勝仁和曲葯傳統製作技藝 瀘縣仁和曲葯加工廠
27 Ⅸ 傳統醫葯 毒蛇咬傷醫療技藝 龍馬潭區金龍鄉社會事務服務中心
28 Ⅸ 傳統醫葯 榕山點穴彈筋療骨醫技 劉氏彈筋點穴正骨法傳習所
29 Ⅹ 民俗 古藺苗場與踩山習俗 古藺縣民族宗教辦公室
③ 瀘州旅遊文化的內涵
是以歷史為主宰的紅色使命。
瀘州市文化旅遊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說:「我要積極做好瀘州紅色旅遊資源的宣傳工作,積極參與到全市紅色旅遊景區的建設和打造的工作中去,爭取為瀘州的紅色旅遊和全市文旅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瀘州大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大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文化旅遊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構建具有瀘州特色的現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體系,加快實現由文化旅遊大市向文化旅遊強市跨越。
文化旅遊是旅遊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不同發展時期具有不同的內涵表現。換言之,對文化旅遊的認識應是不斷更新、不斷發展的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
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文化旅遊是 " 本質上出於文化的動機而產生的人的活動 "。國內學術界有的認為是文化旅遊是旅遊的一種類型,有的認為是一種體驗、一種精神、一種內涵,還有的認為是以參觀、考察、學習為目的的特色旅遊產品。
總體來說,對於文化旅遊的認識,絕大部分停留在文化旅遊資源的開發層面,且常常與 " 旅遊文化 " 相混淆。
另外,過分強調旅遊產品屬性,也縮小了文化旅遊的范疇。
目前,更傾向於將文化旅遊當做是出於文化需求動機,對旅遊目的地的文化載體與文化事項的文化解讀、認知和領悟而獲得精神與文化享受的一種旅遊形式。
④ 瀘州酒文化有哪些
瀘州地處巴蜀,瀘州老窖的歷史,與源遠流長巴蜀酒文化密切相關。無論是黃河文明還是長江文明都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重要源頭。而三星堆文化遺址的時間上限為4800年前,與眾多巴蜀文化遺存相互印證,也為瀘州老窖的發展歷史尋到了直接的源頭。另據學者研究,古代巴蜀盛行「撒滿文化」,巫師以酒精性飲料使自己處於麻醉狀態,以便與天神交接。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古代巴蜀酒文化的早熟、繁榮,以及特有風姿。
瀘州老窖的釀造技藝是五行共生的智慧。瀘州老窖窖池是陰陽五行共生、共長、共濟、共促、共成的宇宙縮影。陰陽相將,不根而生芝菌;燥濕相育,不母而生精華。陶煉五行,火之道;流行無窮,水之道;八卦環轉,天地之道;神物乃生,變化之道。瀘州老窖人造酒就是秉五行之道,無中生有,共生共存,生生不息,造酒之道達於精深。瀘州老窖釀酒的智慧,就是把握五行共生的智慧。瀘州老窖美酒凝結了瀘州老窖人共生的理念,共生的理念指導瀘州老窖人造出了千年美酒。正是「說千道萬,不離共生。酒中五行,深隱厚藏,調和鼓盪,共生綿長。謹熟共生,無愧內行」。
飲瀘州老窖美酒,可以深悟中華文化之智慧,得中華文化之根性,乃人生之盛事 。
你網路一下尋名酒網,能學到更多的酒文化和白酒知識。
⑤ 瀘州有些什麼民俗文化啊想去看看。
不知道你說的民俗文化是什麼,不過可以給你推薦些地方。珠子街有各種小吃,各種地攤等等,白塔又稱報恩塔也可以看看,百子圖廣場也可以看,濱江路可以耍,打牌,大梯步又叫文化廣場經常有人唱歌跳舞,差不多都是中老年人
⑥ 瀘州民俗
瀘州民間稱春節為過年,一般從除夕至正月初五的六天左右。除夕時民間多張貼春聯,懸掛彩燈,打掃居室、庭院,以示送舊迎新。除夕這一天,家家燃放爆竹,歡聚一堂「吃年飯」。「吃年飯備豐盛酒食,飯前先祭祖,飯後則向小孩發壓歲錢;商家則「封斗稱「敬財神;農家燒渣滓、熏岩鷹、土蠶,為果樹貼紅紙等,稱「喂年飯。然後閉門守歲(農村叫守田坎)。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多合家收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以度除夕。
到了初一至初五時,初一凌晨即起「燒子時香」,放鞭炮「接年」。而早晨一定要吃湯圓,又叫「搶元寶」,每碗或四個、六個、八個、十二個不等,分別意為「四季發財」「六六大順」「發發發發」「月月發財」。出戶逢熟人必互相拜年,說吉祥祝福之話。午餐一般為麵食,晚餐一般備素菜「紅油菜」「青菜」,取「紅紅火火」「清清白白」之意。初六即「破五已過」,各行各業各干其事。元宵即正月十五「過大年,主要活動在夜間舞龍燈、燒火龍、舞獅等。
那就是,年三十的米飯必須多做點在這里我就詳細介紹一下它的含義,特別是在農村,他們最講究這一習俗,為什麼年三十的米飯要多做點而不能吃完呢?它的含義就是前一年種出來的莊稼能吃到第二年,讓子子孫孫年年都有餘糧。另外、就是家中裝米的壇壇在年三十的時候必須要把米裝滿,表示到年底了稻穀都還是滿倉,他們的勤勞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正月初一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不能掃地,第一是把財氣掃走了,第二如果是初一天掃地那這一年將會有做不完的事,當然這只是個習俗,到了70年代後期好像這一習俗就幾乎失傳了,當然、現在還有多少人還在繼續這些習俗我就不清楚了,反正、我一直都按這些習俗去做。希望後人能繼續這些習俗,能傳承就更好,因為它畢竟是民間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⑦ 瀘州有什麼特產
瀘州特產有:
1、瀘州老窖,歷史比較悠久,這是享譽海內外的名酒,是濃香型白酒的代表。入口後比較清冽乾爽而又口齒留香。
2、護國沙田柚,種植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其品質非常出眾,皮薄肉厚汁多,現在銷往很多國家和地區。
3、瀘州糯紅高粱,純天然綠色食品,生命力頑強,這種紅高粱的皮非常薄,顏色比較紅潤,用來釀酒非常好。
4、瀘州桂圓,名氣比較大,銷往很多地方,肉質特別鮮嫩,色澤晶瑩剔透,入口比較香甜,可以鮮吃,也可以做成果乾或者是罐頭。
5、分水油紙傘,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種傘。使用當地的楠木或者是無水槽水竹作為主要的材料製作而成。
今冬熱門旅遊線路,限時爆款,每周三上午10點開搶;冰雪世界、森林溫泉、陽光海灘、奇趣樂園,各種玩法盡在途牛旅遊網。
廣告
⑧ 瀘州的酒文化
瀘州酒文化 網路內容來自於:
綜合介紹
麒麟溫酒器—瀘州酒文化標志瀘州酒業,始於秦漢,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發展在新中國,與源遠流長巴蜀酒文化一脈相傳。瀘州老窖與郎酒,是酒城瀘州的兩大白酒奇葩!瀘州是國內惟一擁有兩大知名白酒品牌的城市,瀘州因酒而著名,酒因瀘州而發展。
⑨ 瀘州有什麼民風民俗我要寫作文!
瀘州民俗節日
牛王節舊歷十月初一,農村習尊為"牛王菩薩生日"。節間,或舉行大會,故又稱"牛王會"。農村要打新米糍粑以慰耕牛,人吃牛也吃,並在牛角尖各懸一塊,以讓牛吃水時,於水中照見角上糍粑,領會主人厚意。 雲峰廟會納溪雲峰寺素有川南第一名山之稱,冊上有雲峰禪院及中雲峰、老雲峰、寶寺等廟宇,統稱雲峰寺。農歷四月初八為佛祖誕辰日,沿長江下至重慶、江津、合江、瀘州來朝山進香,人群從江邊直排到雲峰寺,逶迤近十里,場面十分壯觀。歷代文人在山上留下不少墨寶和詩詞。雲峰廟會1949年後停辦,1982年後恢復,1984年後每年廟會進山人數有2-3萬人之多。
中元節舊歷七月十五日,俗稱鬼節。多數人要備香燭、燒袱紙和金銀錢、供水飯,敬亡魂。行會、宗祠和宗教、慈病況機構團體,要舉辦"盂蘭會"超度無親無屬的孤魂。至晚,古藺小孩則用竹竿穿大木柑,柑體遍插燃香簽,持桿嘻筆逐戲,稱"耍香寶"。鄉鎮人則將木柑雕空,內塞燃燒紙錢於地上滾玩。解放後自行消失。1979年後,舊習復生,是時民間漸有為已故親人燒袱紙習俗。
踩山節古藺、敘永和合江九支區苗族久沿踩山習俗。古藺境內22個鄉鎮有踩山場23處,其中14處已形成集市。在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選定一日或數日為踩山節,屆時,踩山處豎立花桿,成百上千苗族男女,穿著節日盛裝,齊集山間吹蘆笙、跳舞、對歌。青年未婚男女則覓幽靜處,以彩色腰帶互換定情或以竹歌定情。踩山中立桿和倒桿時尤為熱鬧。80年代踩山一習增加漢苗經濟文化交流內容。1986年,敘永合樂鄉寶瓦山踩山參加者上萬人。
趕場節每年春秋兩季,都有苗族傳統的趕場節日,具體時間因地而異。合樂、西湖、震東及古藺縣鄰近的苗族,農歷六月二十三日趕三岔河場,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趕震東場;寨和、海風、赤水河及古藺、畢節兩縣鄰近的苗族,農歷二月初二、七月初二趕麻城場,二月初三、七月初三趕摩尼場。逢場這天,苗族青年男女,穿上漂亮的服飾,匯集場上,成群集隊,手牽著手,吹奏著蘆笙,笑語歡聲在場上盡情歡娛並借機會親訪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