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苦旅為什麼苦

文化苦旅為什麼苦

發布時間:2022-06-13 22:27:20

『壹』 文化苦旅之苦

品味《文化苦旅》之苦

《文化苦旅》—— 余秋雨 先生的這本文化散文集,稱之為名著,的確名副其實。讀罷此書,我感覺到「文化」、「苦」、「旅」這些字眼的內涵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縱觀全書,使我感觸良深的是那一個「苦」字,這個「苦」,既非旅途上的舟車勞頓,亦非單指作者為所見所聞感到痛苦,而是一種交織著悲涼、憤恨與惋惜等復雜的情感。

「悲涼」的感觸,在《藏書憂》中顯然是揮之不去的。「中國文化有著強硬的前後承襲關系,但由於個體精神的稀薄,個性化的文化承傳常隨著生命的終止而終止」,文中敘述完其「憂」之後,筆鋒一轉,滿懷痛楚地道出了自己的悲涼之情。的確,一個學者書齋中的一本本藏書,可以代表他一生汲取知識、鑽研琢磨、篩選取捨而最終自成思想、學術體系的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他所收集的書,便可窺知他的精神世界的個性特點與積累所得的成果。因此,我們不能不說,一位學者的全部藏書是他一筆豐厚的精神財產,這些藏書一捐、一賣乃或一焚,就意味著一筆精神財富化為烏有,一個人苦心經營、畢生構築的精神大廈頃刻之間轟然倒塌,令人扼腕嘆息,心痛不已。這,便是中國個體文化悲涼之所在。

《文化苦旅》的「苦」字背後,更蘊藏著作者對國人對待中華民族文化遺產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上,那種「憤恨」之情在《道士塔》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余秋雨 先生的憤恨並非只是針對那些不擇手段騙取劫掠藏經洞中無價之寶的國外強盜,更是針對當時中華民族對待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所表現出來的令人痛心疾首的態度—自私、冷漠、麻木。愚昧無知的王道士、腐敗無能的官僚們,無不在糟蹋著這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富裕的或貧窮的,高貴的或低賤的,滿腹經綸的或目不識丁的,整個民族竟無一人挺身而出前去保護那些文物,面對外來盜賊的瘋狂劫掠全都袖手旁觀,甚至渾水摸魚,趁火打劫。鑒於此, 余秋雨 先生實在是出離憤怒了:「比之於被官員大量糟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由此,我們強烈地感覺到 余秋雨 先生憤恨之情,既恨強盜們的卑鄙無恥,更恨我們先輩的愚昧無能。

余秋雨 先生的「苦」,還飽含著對當今知識分子英年早逝的惋惜。在《家住龍華》中, 余秋雨 先生由住所附近的殯儀館聯想到了中年教授們的去世原因,他說:「單為一項工作奮斗,再累也累不死人。最痛楚的是生命的分裂。」一位中年教授,一位年富力強的中年學者,他身上擔負著太多的責任,他教書育人,他學習研究,他養家糊口,這一切還僅僅是每個教授的本職和應盡的義務。其實,這一切,已經是夠多了,因為潛心於學問,需要全身心的投入,然而,還有很多事情不請自來,無法擺脫:出席各種社會活動,某些毫無意義的應酬,「每件事都是緊迫的,無可奈何的」,這些枯燥瑣碎的雜事與學者本職毫無關系的,而其理由卻又是那麼的堂皇莊嚴,結果最重要的任務——研究,就不得不挑燈夜戰來完成了。一個個渴望寧靜、專注、全身心投入研究的智慧的生命,竟如此被雜事俗事榨得燈油耗盡,抱憾而終,這正是目前中國學術界的悲哀。《酒公墓》里,同樣有著余秋雨對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感慨,他指出,他們的不幸並非自己招致,實則源於當時的時代、社會環境。

悲涼、憤恨、惋惜等情感以及對華夏民族數千年文化的種種感慨,便形成了《文化苦旅》中那種獨特、濃厚而又使人掩卷長嘆的苦味,令人震驚,令人沉思,令人警醒.

『貳』 《文化苦旅》,苦在哪裡

這里的苦並非是指身體上的勞累(當然旅遊多少是有點的),而是在感受博大,沉重的文化底蘊,以及歷史時的無奈。如同美好事物被摧殘,自己卻只能旁觀,看歷史不外乎如此的感覺。苦就來自於精神上的折磨和無盡的惋惜。

『叄』 《文化苦旅》的「苦」體現在什麼地方

《文化苦旅》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充滿了或多或少的傷感、慨嘆、心酸、不忍。像在寫《莫高窟》時,他一方面慨嘆莫高窟的偉大,另一方面又對莫高窟的命運感到心酸難過。在寫《沙漠隱泉》時,隱在茫茫大漠中的一彎月牙泉,獨守月牙泉的老尼滄桑的容貌和狀態給他以震撼和啟示。每一篇文章都是這樣。他是在慨嘆中華大地和在這地上生長的古老民族的命運。整本書看完並不高興,也不喜樂,而是會引起人們深深地思考。可見作者在寫的時候心情也一定不輕松。所以為「苦」旅。以上純屬個人觀點。

『肆』 文化苦旅 為什麼說是「苦」的

看這本書,感覺到的完全是一種席捲而來的歷史底蘊。之所以苦,恰恰是因為,文化的誕生和綿延,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余秋雨的苦旅,是在陳述中國很多很多讓人苦澀而又輝煌過的歷史。我們中國,總是被一句地大物博所概括,誰又能品出這個地大物博的中國,曾經如此的遭受過那麼多的掠奪呢?誰又能道清文化2字的艱辛呢?歷史的灰燼,文化的余煙,裊裊燃起。文化的苦旅,在余秋雨的筆下,仿似一場文化的盛宴。有的苦後清甜,有的甘苦後微甜,那種味道,卻是如此真切的再腦海里迴旋。苦,自步伐始。人生不亦如此?文化,說來容易傳承難,文化,在我們漫不經心的歲月里,滑翔流失過,逐步成長過。雖甜猶苦,雖苦不亦猶甜?-------------------------------絕對來自中文系幽魂本人原創,無參考-------------------------

『伍』 《文化苦旅》「苦」在哪裡

為文明的損毀或消逝而感到悲傷
似乎自己的身體被撕去一塊,越旅行越痛苦

『陸』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為何稱是苦旅

《文化苦旅》是本文化散文集。它主要通過山水風物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既表現了歷史的深邃荒涼,又展現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約;既展示中國文人的艱難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態人情。所以體現出「苦」字。

『柒』 以「文化苦旅,苦在哪裡」為題寫一篇《文化苦旅》的讀後感

這里的苦並非是指身體上的勞累(當然旅遊多少是有點的),而是在感受博大,沉重的文化底蘊,以及歷史時的無奈。如同美好事物被摧殘,自己卻只能旁觀,看歷史不外乎如此的感覺。苦就來自於精神上的折磨和無盡的惋惜。

文化苦旅,苦在何處?我曾多次在寂靜的深夜擁燈苦冥。
余秋雨先生以他學者的深度和見識,結合中國千年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再用高雅、凝練、大氣的語言鑄就《文化苦旅》一書。其中所收錄的三十七篇散文長有萬言短則千字,這是由於所述對象不同而引起的,也是受作者情感波動的大小而產生的,讓人讀後余韻無窮,數遍之後亦有鮮趣。而且余先生的文章也往往能夠使人沉浸於其中、頗有深切感受,似乎自己就是其中的人物。就單從文章整體上看便足以讀後使人的文化品位提升一個層次。
從古城到荒漠,從西湖到三峽,從莫高窟到道士塔,從牌坊到廟宇,從柳侯祠到天一閣,從石頭城到都江堰,從天柱山到白蓮洞,從廬山到赤壁,從廣州到蘭州……在空間上跨越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東西要塞。在時間上由先秦兩漢到唐宋元明清而至今,由古國到現代社會。在文化上含鼎盛發展有衰敗末路,含自然造化有人工雕飾,含書卷墨香有粗獷豪放,含人文風度有原始氣息,含變通之道有冥頑不化,含慷慨悲壯有明月清風……不斷地叩問歷史,反省今朝,求天理、察人事,假自然景物古人舊跡以表達內心情感,借文化沉澱與世事滄桑以談論社會命題,誠可謂苦矣,然亦不樂乎?
倘若僅僅是從表面上去理解苦樂而不深入推究其深刻內涵,我認為是不合適的。應當以個人的文化品位和文學素養結合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現代思想的意識來討論。因為在中國的千年發展中,文化不可能是單一的,是不可能嚴格的遵循某一個固定的准則的,多元化的發展才是正確的路徑。文化的要義在於可論主次而不可論唯一,可論變通而不可論固守,可論潮流而不可論派系,可論歷史而不可論始末,可論存在而不可論幻滅,可論意識而不可論虛無……這種復雜且特殊的客觀現實情況是不可能有其它事物可以相比擬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是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精神意義還是物質層面上來講,這種深厚的文化積累是以歷史的順延和文化理論的發展為基礎的。無論是時間的積累,歲月的變遷,多元化的轉變;還是人格的獨立,思想的自由,精神的傲岸;或者是軍事的沖突,政治的擴張,社會形式的演化以及人們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改進等等都會給文化的發展帶來創造性的完善或者是毀滅性的打擊,健康的發展或者是意識形態的扭曲,質的飛躍或者是固步自封的危險等等,因此所有的所有社會意識的變化都有可能在不同的層面上、不同深度上、不同大小上對文化的發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顯然,在這些影響中有好有壞,那麼對我們來說也就有苦有樂。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講苦便是樂、樂亦是苦,苦中自有樂、知樂才懂苦。苦與樂這兩者之間是相對矛盾統一的,是不能分開的,是缺一不可的。
那麼弄清楚了苦與樂的關系後再回到這一個苦字上,既然我們常常說人生之逆境佔十之八九,生活中也常常是歡樂少而苦悶多,傷離別、哀時怨,英雄窮途、美人遲暮,總是不如人意的事情多。那麼歷史和文化對我們來說也是這樣的,因為我們人才是文化歷史的創造者和擁有者這也就是說我們人才是文化和歷史的基礎。所謂人文,要是沒有了人只剩下一個文還有甚麼意義呢?
或許,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我們往往被學習、工作、交往、物慾等等瑣事壓得喘不過氣來,常常感到身心俱疲、頭昏腦脹,總感到累了、老了,不想再這個樣子了。那麼我們此時不妨煮一杯清茶,在安靜的晨林中,捧一本好書,回到歷史與文化中去,重新尋找到生命的真諦,發現那種古典的意識,讓身心真正的沉澱在經典之中,那麼我們一定會感到神清氣爽、榮辱皆忘的。這未嘗不是一個釋放自己的疲倦與勞累的好方法。
文化苦旅,苦在何處?我更願意把這句話當成一個反問句。

『捌』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為何稱旅行為苦旅既是苦旅,他又為何要再一次次踏上旅程

有句話說;讀萬卷書 不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 當然苦 旅途之苦 鞍馬風塵 舟車勞頓 風雨兼程 怎麼不苦 身體力行的 當然苦 另外 他所去的地方 都是蘊涵中國古典文化的地方 都曾經的中國以前的輝煌與驕傲 但是時過境遷 以前的繁華,不是變得蒼涼 就是變得落後 被世人遺忘 去看這些曾經輝煌的地方 再與現在現實的其他地方和人們的思想比較 如何不得苦 作者就像一個孤獨的人 走在文化的孤單之路上 但是 就算是現在的社會 還迷戀在書里 還迷戀在文化里的人很少 就算只是一個人 也要堅持 這也許是雖然知道哭 也還要以次次踏上的原因吧

記得採納啊

『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為什麼是苦旅

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 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後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拾』 為什麼余秋生把這本書命名為《文化苦旅》「苦」在哪裡

苦旅,應該理解為心靈的苦,你看,他寫的每一篇都包含了對中國傳統文化丟失的惋惜,也為自己對此無能為力而無奈,這不是一種苦嗎?

閱讀全文

與文化苦旅為什麼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