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是竹文化

什麼是竹文化

發布時間:2022-06-13 23:13:17

A. 竹子又象徵了什麼請結合自己讀過的古詩詞或文章從詩文內容想開去選擇一種植物

1、首先,古人推崇竹子,把他比作君子!因為,竹子中空,中間有"節",也就是"氣節"君子當有氣節。而且,竹子從來都只有直的,沒有彎的,寧折不彎,不怕嚴寒,是歲寒三友之一!孔子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可見古人對其推崇備至!

2、中國文人中與竹予最親近的當屬蜀人蘇軾,他的名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使人俗」,道破了蘇東坡酷好竹子的心態,而他策竹杖的風姿,也從此凝固為一種「何妨從容且徐行」的造型,如果沒有竹林襯映在蘇東坡的身邊,他迷人的魅力會大大削減。

(1)什麼是竹文化擴展閱讀:

竹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假如我們判斷不錯的話,竹文化應是與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種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們或看到氣質、風骨,或看到虛心、謙虛,《歲寒三友圖》是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從此成為屢屢出現在各種器皿上的圖案。

竹文化是以竹子作為氣節、風骨和虛心、謙恭的象徵或代表,而這些品質正是儒家所宣揚的,是儒文化的精髓。

B. 竹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和獨特,其具體表現是

我知道的:老北京人喜歡養鳥,所謂提籠架鳥,籠子大多是竹子做的,還有籠子裡面的桿子,門楣等,都是用竹子雕刻而成,講究的就玩三河橋,XXX做的等等。發展出一批專門做籠子的手藝人,包括後面籠子如何包漿,怎麼玩等等

C. 竹子有什麼好處

竹文化是中國人精神世界富有的象徵。

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象徵著生命的頑強,竹子中通外直、挺拔灑脫、清秀俊逸,竹子空心代表做人要虛心,生而有節、竹節必露則是高風亮節的象徵等美好含義,這都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竹文化。蘇東坡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說寧可失去物質上的享受,也不可以失去精神上的寄託,還有許多描寫竹子的詩句來寄託中國文人對高尚人格的追求。門前種竹代表主人富有的精神追求,留給子孫的無盡的精神財富,譬如有詩雲「門對千棵竹,家藏萬卷書」。


最後如果門前種竹只是為了觀賞,建議種植體量較小的鳳尾竹、小琴絲竹等竹類,因為像毛竹等體量大、長得快的品種,竹鞭會亂長有可能會對院牆及房屋的安全造成威脅。建議在種植挖坑的時候,用磚頭和水泥在四周密封好,防止竹鞭四處蔓延。

D. 竹象徵什麼品格

竹象徵人品清逸和氣節高尚。

竹子中空象徵:謙虛、有氣節、剛直不阿不可居無竹:意思是自己和世俗那些追逐名利的人不一樣,自己只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民間還有句話:竹報平安竹是花中四君子一樣 ,最普遍的象徵意義就是君子所應該擁有的品質,比如謙虛、有氣節、剛直不阿,不怕威逼利誘,堅持自我等。

竹子的象徵意義:中國傳統中,竹子象徵著生命的彈力、長壽、幸福和精神真理.。竹,秀逸有神韻,纖細柔美,長青不敗,象徵青春永駐,年輕;春天(春山)竹子瀟灑挺拔、清麗俊逸,翩翩君子風度;竹子空心,象徵謙虛。

品格虛心 能自持,竹的特質彎而不折,折而不斷,象徵柔中有剛的做人原則,凌雲有意、強項風雪、偃而猶起,竹節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風亮節;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 節,視為氣節的象徵。

中國傳統中,竹子象徵著生命的彈力、長壽、幸福和精神真理,而在日本,竹子則是真實與奉獻的標志。整個東方各個地區都將竹子用作書寫工具,對於佛教和道教作家、藝術家來說,竹子筆直的線條和中空的結構本身就有極其深刻的象徵含義。

南美土著部落用竹子當刀斧,砍削其他物品,也用竹子製造吹火槍和吹奏聖樂的樂器。有些高大的竹子極受人們崇拜,被奉為生命之樹。

(4)什麼是竹文化擴展閱讀

竹身形挺直,寧折不彎,正直; 竹雖有竹節,卻不止步,奮進; 竹外直中通,襟懷若谷,虛懷; 作為象形文的「竹」字,也許寓意著:立身要端直,處事要謙卑。

日常生活中,竹子還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雨後春筍,美味佳餚不可或缺的食材;也可修築成竹樓,做成竹床、竹椅、樂器;加工可成涼席、竹筷,織菜籃等;新鮮的竹葉可做竹葉粽子,而枯落的竹葉,曬幹了可用來做柴火;竹根可做成美觀雅緻的竹雕、龍頭拐杖或者精美的筆筒。

古人愛竹,文人墨客為之揮毫吟詠,繪畫抒懷,也形成了獨有的竹文化。司馬遷說:竹外有節禮,中直虛空。

古人認為竹本是草的一種,也許是因為它的中直、虛空、有節,才使它超然挺拔於其它草類之間,而且凌冬不凋,叫做冬生草。

E. 古代文人為何那麼喜歡竹文化呢在文人的心中,竹子代表什麼意思

古代文人喜歡竹子,因為它空心,所以蘊含虛心之意;還因為它有節,代表了文人最看重的風骨和氣節。文人把竹、菊、梅、蘭比作「花中四君子」,還把松、竹、梅列為「歲寒三友」。竹有君子之淡泊嫻靜、超然世外、不與百花爭春,不與諸色爭奇斗艷之氣度,竹有文人追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格和境界。

此外,文人喜歡竹子,怕也有另外一個原因。因為竹被古代人做成了竹簡,也就是書的最初形式,後來,因為竹簡上刻字,人們就把歷史叫做「汗青」,因為竹子有濕氣,好像出汗一樣,沒事就要拿出來曬曬。這也是悠久深厚的竹文化的一部分了。



F. 竹韻有什麼含義

竹韻的本義解釋為風吹竹子而形成的特有聲音。更深層次來說,其實竹韻是沒有辦法用文字准確詮釋的,更多的是一種用心品出的況味。

竹子因挺拔清季、枝葉婆娑、虛心有節、風韻獨具,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爭相誦詠。竹文化是我國的傳統現象,竹子虛心、有節、挺拔凌雲的形態特徵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道德、審美意識相契合,成為"清高、氣節、堅貞"的象徵。

韻:即「韻律」、「韻味」。因此:「竹韻」即代表具有「清高、氣節、堅貞、虛心」氣質的韻味意境。

(6)什麼是竹文化擴展閱讀

竹的韻味在很多詩詞中都有流露,簡單列舉兩個:

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出處:先秦時期的《詩經·小雅·斯干》

釋義:前有潺潺小溪水歡快流過,後有幽幽終南山沉靜座落。山水之間有翠竹搖曳生姿,也有茂密松林在風中緘默。

2、"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

出處:宋代·蘇軾的《綠竹筠》

釋義: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住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人不過會瘦,但沒有竹子會讓人變庸俗。

G. 在很多詩詞中都能看到竹子的影子,竹文化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產生了一座璀璨的文化高峰。在這些文化中,不僅有儒家和道家的主峰,還有齊魯文化、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高峰。但就民族完整性而言,我認為竹子文化更符合所有中國人的文化特徵。竹子,是我國南方的一種植物,高大穩重,常年綠意盎然,成林,有繁殖能力。據史料記載,中國南北朝時期,山東臨沂有大量的竹子。後來在該地區出土的大型墓葬中發現了大量竹製品。


原子彈不能殺死他們,但竹子更喜歡溫暖的氣候和充足的雨水。世界上有1200多種,分布在北緯46度和南緯47度之間,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由於氣候限制,歐洲和加拿大沒有原生竹林。竹子是中國長江以南亞熱帶地區分布最廣的地區,位於海拔100-800米的低山河谷和丘陵地帶。這是中國浙江省安吉竹海。這個景點的名字特別豪邁,其實它很小,剛剛走出去。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



H. 竹子有什麼好處

竹文化是中國人精神世界富有的象徵。

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象徵著生命的頑強,竹子中通外直、挺拔灑脫、清秀俊逸,竹子空心代表做人要虛心,生而有節、竹節必露則是高風亮節的象徵等美好含義,這都形成了中國所特有的竹文化。蘇東坡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說寧可失去物質上的享受,也不可以失去精神上的寄託,還有許多描寫竹子的詩句來寄託中國文人對高尚人格的追求。門前種竹代表主人富有的精神追求,留給子孫的無盡的精神財富,譬如有詩雲「門對千棵竹,家藏萬卷書」。


最後如果門前種竹只是為了觀賞,建議種植體量較小的鳳尾竹、小琴絲竹等竹類,因為像毛竹等體量大、長得快的品種,竹鞭會亂長有可能會對院牆及房屋的安全造成威脅。建議在種植挖坑的時候,用磚頭和水泥在四周密封好,防止竹鞭四處蔓延。

I.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什麼意思,古人為什麼偏愛竹子

這句詩出自宋代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原文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這句詩表明了作者的心性高潔,寧願做精神上的高雅之人,不願做受困於物質上的俗人,認為精神上的高貴比物質上的滿足要更加幸福。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代表了詩人認為精神上的愉悅超過了物質上的愉悅,這也是古人追求高貴的思想境界的一種體現。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J. 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聯系是什麼!!!急啊啊

我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竹林面積最大、開發利用竹資源最早的國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國」之稱。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眾,凌霜傲雪,四時長茂受到了人們的稱頌。人們賦予它心虛節堅、堅忍不拔、風度瀟灑的「君子」美譽。在悠悠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長河中,竹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悠久的文化與竹結下了不解之緣,形成了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中國竹文化。
一、中國竹文化的地位與作用
(一)中國竹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獨特色彩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心靈的龐大載體,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和依據。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自產生之後,一直對中國的政治、教育、文學以及民族的深層心理結構、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歷史的民族,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個熱愛森林、創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類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誕生和發展,歷史上的文明古國都誕生於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發展而輝煌於世。森林對人類文化與文明的發展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而且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建立在中國獨特風土基礎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一個重要分支。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華文明史中一個特殊的現象:竹作為一種特殊的質體,已滲透到中華民族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資源,並滲透和凝聚於精神文化之中,構成了中國文化的獨特色彩,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國竹文明,積淀成為源遠流長的中國竹文化。
(二)竹子是東方文明的象徵,代表了中華民族的品格和情操
英國著名學者,研究東亞文明的權威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指出東亞過去被稱為「竹子」文明,中國則被稱為「竹子文明的國度」。
甲骨文中竹子符號的出現到竹部文字的創造和發展,從一個重要側面反映了中國竹子文明的歷史演進。著名竹子專家熊文愈教授詳細統計了甲骨文�殷商、金文�周、《說文解字》�東漢、《玉篇》�梁、《字匯》�明、《康熙字典》�清等各代重要字典中竹部文字的數量。根據出土文物和有關典籍記載,論述了竹子與中國古代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軍事武器、文化藝術、音樂以及人們日常生活諸方面的密切關系。中華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跡,悠悠五千年,中華民族的成長、壯大、繁榮,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發展的詩篇,由此可見,中國被稱為「竹子文明的國度」是名不虛傳的。
正如蘇東坡所述:「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就拿「書者竹紙」來說,從殷商時期出現在竹簡上的刻字,到六朝時期發明的竹紙,竹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積累的載體,在文化發展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對保存人類知識、形成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
(三)中國竹文化在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華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處處竹相連」。竹子四季常青、姿態優雅、鞭根發達,不但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態、旅遊、觀賞價值,在綠化環境中具有獨特的作用,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的發展,不僅在物質層面上滿足了人們的需要,更在精神層面上熏陶了人們的情操,成為品格的象徵。
二、中國竹文化的內涵與外延
中國竹文化就是以竹為載體的中國文化,就其內容來說可以分為竹文化景觀和竹文化符號。竹筍、竹製書寫工具、工藝品、樂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物、生產工具、建築、交通工具等是構成器物的物質材料,文化內涵的顯示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構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規范,它能顯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說是中華民族為了特定的實踐需要而有意識地用竹所創造的景象,此為竹文化景觀。而宗教、文學繪畫、倫理規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現與象徵著人的情感、思維、觀念、價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為竹文化符號。
(一)竹文化景觀
竹文化景觀是指人化了的竹所顯示出來的中華文化性質,或者說是中華民族為了滿足生活需要、生產需要、書寫需要、審美需要等有意識地用竹創造的景象。竹文化景觀既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心理傾向和特點,又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進化的程度。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密切聯系著人們的衣、食、住、行、用。
衣——竹服飾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一。從服飾方面看,秦漢時期就出現用竹製布、取竹製冠、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並沿用至今。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蓖箕、竹箍等,都是用竹製成的容飾器,震驚中外的馬王堆出土文物,發髻上就插有竹笄、角笄、玳瑁各一件,體現了他們對美的追求。現在運用高科技還可以將竹纖維與純棉、真絲合成纖維或交織製成服裝、毛巾和床上用品等。
食——竹飲食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二。從飲食方面看,根據《詩經》、《禹貢》等文獻記載,竹筍在西周時期已成為餐上佳餚,此後相沿不衰,直至今日竹筍仍不失為中華民族的桌上名菜。竹不僅可以充飢裹腹,滿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賦予濃厚的文化內涵,傾注了生長於農耕文化的中華民族對於植物格外厚愛的感情。
住——竹建築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三。從住宅方面看,竹被中華民族用作房屋各個部分的建築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蓋,蓋以竹;不磚而牆,牆以竹;不板而門,門以竹。其餘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的地步。中國竹建築體現了中華民族以農立國的生活觀念、尚儉歸朴的生活情趣、優美和諧和空靈飄逸的審美理想。
行——竹交通工具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四。從交通運輸方面看,竹是一種重要的營造材料,人們用竹來開路架橋、制舟做車。在需要與條件制約之下發明創造的交通設施和運輸工具,在特定的環境之中代代承傳,成為一個突出的文化質點。竹製交通設施和運輸工具一方面顯示出中華民族堅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極富想像力的創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禁嚴的等級觀念和追求平等的文化心態。
用——竹生產生活用具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五。竹製生活器物。竹材被中華民族大量用來製作成各種各樣的日常生活器物,如:炊飲器具、消暑用具、傢具等。竹製日常生活器物的製作工藝、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構成一副別致的中華民族生活風俗圖和中華文化景觀,顯示出中華文化的強烈理性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生活藝術化的情趣。
竹製生產工具。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漁業等中國傳統社會的主要產業都有竹製生產工具。在中國古代生產中,無論是簡單工具還是復雜工具,竹都是生產工具的一種重要製作材料。竹製生產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緩慢性和地區之間經濟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現出中華民族認識自然與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氣和理想,顯示著中華文化對待自然因地制宜、輕視永恆、肯定已然的現實精神。
竹製書寫用具。中國的書寫工具別具一格,書寫材料亦頗有特色並富創造性,而竹在其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竹筆是中華民族最早的書寫工具,作為創作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的工具,歷久不衰,宣筆、湖筆、湘筆等名筆的筆桿均由竹製成。早在中華文化的發軔時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開始成為中華民族的書寫材料——竹簡。至春秋時期,竹簡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書寫材料。直至南朝時期,流行了約兩千年的中華民族的主要書寫才被紙所完全取代。然而,竹與書寫材料的密切聯系並未由此中斷,竹不再作為直接的書寫材料,但至遲在唐朝中葉卻作為書寫材料之上品竹紙的加工原料而成為書寫材料的重要因素。竹製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尤其是竹製書寫工具是使漢字的書寫藝術化而形成書法藝術,以及形成中國畫畫法的一個重要動因。竹製書寫工具和書寫材料滲透著中華文化的審美趣味和文化觀念。
娛——竹娛樂品是中國竹文化景觀之六。工藝品是器物由實用走向審美、人類精神需求增加的結果,兼具實用與審美兩種功能,既是物質生產技能的集中體現,又顯現出文化性格與審美追求。這兩方面的表現均需藉助於其構成物質材料的形狀、色彩、造型的變化,因而體悟與分析工藝品的文化性格和審美追求不能忽視其構造材料。在蔚為大觀的中國藝術品中,竹製工藝品是頗具特色且種類繁多的一類,它表現了中華民族娟秀細膩、清新淡雅、柔和婉約的審美趣味。
竹製樂器。竹是中華民族樂器的重要製作材料。被列為中國古代的音樂分類「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樂,用「絲竹」代稱音樂。竹製樂器體現了中華民族對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協調」的態度,亦顯示了中國傳統音樂簡明、靈活的特徵。
竹生活環境。從人類的生活環境看,竹子也發揮了其特殊的作用。竹子獨特的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決定其具有廣泛的生態效益: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減少噪音和為其它生物資源提供生存環境,備受人們的青睞,古今人們都用其保護和美化人類的生活環境。
(二)竹文化符號
文化符號是指一定的社會環境用於較穩固地象徵某種特定意義的事象。竹被中華文化賦予象徵宗教觀念和理想人格、表現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的功能,中華民族的內在情感、觀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徵與表現,因而竹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重要符號。
竹宗教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一。中華文化在戰國時期開始把竹神聖化和非凡化,對之加以崇拜。天師道把竹視為具有送子和延壽神秘力量的「靈草」,人們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長,以驅病延壽。彝族、傣族、景頗族等少數民族視竹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或搭救其祖先性命之物,作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護神進行祭祀,竹成為一種圖騰。竹宗教符號象徵著中華民族虔誠的宗教情感、對現實的態度及對未來的熱望。
竹民俗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二。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聯系著口承文藝、游樂活動和民間習俗;祭祀、婚喪、交際、節日、朝規等社群文化構成了民間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詩歌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三。早在遠古時期,竹就被當作原始歌謠的描繪內容,其後《詩經》、《楚辭》、《漢樂府》、《古詩十九首》等先秦兩漢的文學作品對竹和竹製器物均有大量描繪,但竹或竹製器物僅只是意境的一個構成要件,尚未成為中心意象。至南朝時期,伴隨著山水詩的出現,以竹為中心意象的詠竹文學誕生了,其代表就是謝跳的《秋竹曲》和《詠竹》。此後,歷代文人墨客對竹吟詠不斷,創造出大量詠竹文學作品。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搖曳之聲和清疏之影,盡入詩懷,並藉以象徵與表現虛心、高潔、耿直、堅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構成情志依附於竹意象、情志貫注於竹意象、情志超越於竹意象幾種文學符號類型,顯示出清新淡雅、幽靜柔美的審美特徵。
竹書畫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四。中國繪畫畫竹始於唐朝,至五代十國時期中國畫的重要一科——墨竹畫已問世,北宋文同、蘇軾等人開始大量畫竹,完善了畫竹藝術。清朝涌現出傾畢生精力於竹的畫家——鄭燮,他不僅留給我們大量寫竹畫,而且在畫竹藝術上多有創新、理論上頗多總結。從正直、高潔、孤傲、堅貞、抗爭到直爽達觀、體恤民情等,畫家們都借畫竹得以象徵與表現,並構成別具一格的簡淡逸遠的繪畫風格。
竹造景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五。竹子是中國古典園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從上林苑、輞川別業到壽山艮岳,都有竹子景觀的記載。現存的江南古典園林中有不少竹子造景的範例,如網師園的「竹外一枝軒」、滄浪亭的「翠玲瓏」、留園的「碧梧棲鳳」、個園的「春山」等等。竹子造景可通過題詠、匾額、楹聯、名人故居、雕塑以及竹韻景石等藝術手法渲染竹文化,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結合,營造出充滿詩情畫意的園林意境。
竹人格符號是中國竹文化符號之六。竹在中華文化中被人格化,成為象徵中華民族的人格評價、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標的一種重要的人格符號。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儒家和道家設計出兩種迥然相異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建功立德與遁跡山林、剛正奮進與淡泊自適。這迥然相反的二元人格標准構成了中國傳統理想人格系統,竹人格符號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意指著中國傳統人格的整個結構和系統。
三、中國竹文化的核心及特徵
(一)中國竹文化的核心
白居易在《養竹記》中總結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節貞」,將之比作賢人君子。劉岩夫在《植竹記》中賦予竹子「剛」、「柔」、「忠」、「義」、「謙」、「賢」、「德」等品格。在生活中,人們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擬人化,如人們極易由竹的不畏嚴寒聯想到人的堅貞不屈的人格品質,由竹的清風瘦骨聯想到一種「超然脫俗」的人生境界。這種竹的自然屬性同人的人格特點發生契合是中國竹文化的核心所在。
鄭燮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等詩句都是借竹來表達自己的情懷或表現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湘妃的斑竹淚更是使竹成為女子對於愛情堅貞不渝的寫照。享有詩佛之譽的王維最擅長以竹來傳達自己的禪悟體驗:「獨坐幽徨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由生產生活的資料到具有自然觀賞價值的景物再到表現人類精神追求的審美載體,竹在人們的生活中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實用性向審美性的轉變標示出人們對同自己息息相關的自然的終極關照。
(二)中國竹文化的特徵
竹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類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濃重的文學和美學、宗教和民俗、生活和鄉土氣息特點。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義,又有理想愛情的象徵意義,同時又是禪宗禪趣的載體。
中國竹文化具有突出的倫理主義特徵。竹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結叢,折射出中華文化的整體光彩,竹文化的倫理性特徵正是中華文化倫理性的反映。竹文化滲透的領域之所以如此廣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為竹的某些特徵與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異質同構性」,竹文化兼收並蓄地融合了中國古代諸家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強烈倫理精神對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並賦予它豐富的內涵,「天人合一」的類比思維則使竹與人及其文化相結合。
竹文化是中華文化區別於其他文化的重要標識。無論是竹文化的構築材料、形制特徵還是它所體現出的文化氛圍,無論是竹文化的能指還是它所象徵與表現的意指,均能非常鮮明而突出地顯示出中華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華內涵。一雙竹筷,一座竹樓,一架竹橋,一根竹笛,一把竹絲扇,一隻竹管毛筆,一首詠竹詩,一副墨竹畫,一句「無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無不彌漫著迥異於歐洲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華文化的濃郁氣息:竹筷是中餐別於西餐的標記,筒車是中國古人獨有的運輸工具,竹絲扇是中國能工巧匠的傑作,竹管毛筆是古老中華文化的象徵,竹笛是中國特有的樂器,詠竹詩是中國詠物詩的一類,墨竹畫代表著中國畫,借竹喻人格只為中國哲人所道出……不必詮釋,無需標簽,人們自會睹物思人,見景生情。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徵正是通過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顯現,從而與其他文化判然相別。
四、中國竹文化的源流與現狀
(一)中國竹文化的源流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竹子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竹文化的形成是歷史的必然,體現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諸多方面。考古和歷史文獻資料證實,原始時期中國竹林的分布,西起甘肅祁連山,北到黃河流域北部,東至台灣,南及海南島。中華文化發源的兩大中心——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正是在竹林生態區域之內。我們祖先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正是在這種竹生態環境下產生和演進的。竹子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文字、生產、文學、藝術、宗教、風俗以及日常生活,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毫不遜於石器、金屬,以致於積淀成為源遠流長、內涵豐富多彩的中國竹文化。
竹子的使用確切記載源於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發掘了距今約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遺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認出「竹」字元號,說明在此之前,竹子已為人們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國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歷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時器時代。漢字起源於原始社會崩潰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號則應在此之前就已出現了。研究表明,我國商代就已知道竹子的各種用途,其中之一是用作竹簡,即把字寫在竹片上,再把它們用繩子串在一起就成了「書」,漢字「冊」即由此而來。竹簡為我們保存了東漢以前的大批珍貴文獻,如《尚書》、《禮記》和《論語》等都是寫在竹簡和木簡上的。殷商時代用竹簡寫的書叫「竹書」,用竹簡寫的信叫「竹報」。竹筆的發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開拓性的一頁,在殷代文化遺跡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筆書寫的朱墨字跡。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戰國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證。
早在九世紀我國已開始用竹造紙,比歐洲約早一千年。關於用竹造紙,明代《天工開物》中作了詳細記載,並附有竹紙製造圖。用竹造紙,標志著我國古代造紙技術的巨大發展和成就,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繁榮。隨著時代的發展,竹在生活中更是大展身手,與人們的聯系也更加密切。
(二)中國竹文化的發展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度,豐富的竹資源為我國古代用竹、種竹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是中國竹文化產生的物質基礎。中國對竹子的培育和利用已有六千多年歷史。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加強,竹子的優良特性和開發價值得到重新認識,且已被逐步推上生態環境建設和山區經濟建設的歷史舞台。
竹子具有其他一般樹木無法比擬的多重特點和優勢,發展竹資源、開發竹產業能把生態建設和產業開發有機結合起來,在推進生態建設的同時推進產業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我國興建了大量的竹子公園、竹子博物館。典型的竹子公園有北京紫竹院公園、上海萬竹園、南京菊花台公園、成都望江樓公園及廣州曉港公園等;以竹景為主的「園中園」主要有北京植物園的「集秀園」、杭州黃龍洞圓緣民俗園的「方竹園」、馬鞍山採石磯公園的「萬竹塢」等。位於安吉縣竹種園內的中國竹子博物館,是我國目前展館面積最大、展品最豐富、設施最先進的竹子專題博物館。
中國竹業的盛典——1997年開始每兩年一屆的中國竹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和首屆十大「中國竹子之鄉」的評選,為我國竹文化又增添了濃重的一筆。1997年11月,總部設在北京的第一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竹藤組織的正式成立,更是世界竹業的一大盛事。
對竹文化進行研究的組織機構、科研成果、專著論文等也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
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神奇朴實的中國竹文化,歷經數千年的歷史發展,在中華民族精神長河中留下了深長的歷史投影。它正以倔強的生命力隨著文化傳統對生產和生活的實踐,實現同現代文化的綜合,以形成中華民族與時俱進的文化意識和品格。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竹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