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絲綢文化有哪些

中國絲綢文化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14 04:09:56

『壹』 為什麼說絲綢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蠶和繅絲織綢的國家,中華民族的祖先不但發明了絲綢,而且昌明絲綢、利用絲綢,使其在服飾上、經濟上、藝術上及文化上均散發出燦爛光藝,進而使絲綢衣披天下。

被稱為三大名錦的古代四川蜀錦、蘇州宋錦、南京雲錦是絲織品中的優秀代表,至今在世界上仍享有很高聲譽。因此,絲綢在某種意義上說,代表了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

隨著戰國、秦、漢時代經濟大發展,絲綢生產達到了一個高峰。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產絲綢,絲綢的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主要分為絹、綺、錦三大類。錦的出現是中國絲綢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蠶絲優秀性能和美術結合起來,絲綢不僅是高貴的衣料,而且是藝術品,大大提高了絲綢產品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影響是很深遠的。

到了秦漢時期,絲織業不但得到了大發展,而且隨著漢代中國對外的大規模擴展影響,絲綢的貿易和輸出達到空前繁榮的地步。貿易的推動使得中原和邊疆、中國和東西鄰邦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發展,從而形成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這條路從古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一直西去,經過中亞、西亞,最終抵達歐洲。公元前126年,在漢武帝的西進政策下,大量中國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向西運輸。

經過魏晉北朝發展到唐代,中國絲綢發生了很大變化,它一方面條貫、折衷傳統遺產,另一方面又兼容了外來技術、紋樣的優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長期戰亂,造成對黃河流域經濟的嚴重破壞,到了隋代,中國蠶桑絲綢業的重心已經轉移到了長江流域。

唐朝是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無論產量、質量和品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絲綢的生產組織分為宮廷手工業、農村副業和獨立手工業三種,規模較前代大大擴充了。同時,絲綢的對外貿易也得到巨大的發展,不但"絲綢之路"的通道增加到了三條,而且貿易的頻繁程度也空前高漲。絲綢的生產和貿易為唐代的繁榮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宋元時期,隨著蠶桑技術的進步,中國絲綢有過短暫的輝煌。不但絲綢的花色品種有明顯的增加,特別是出現了宋錦、絲和飾金織物三種有特色的新品種,而且對蠶桑生產技術的總結和推廣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明清兩代,由於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絲綢的生產與貿易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絲綢生產的商品化趨勢日漸明顯,絲綢的海外貿易發展迅速。

『貳』 1、中國的絲綢文化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有哪些

文化內涵: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東亞強盛文明象徵。

絲綢之路在古代是一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陸上商貿通道。它是溝通東、西方之間經濟、文化的重要橋梁,把古代的中華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臘文化、古羅馬文化聯系了起來,對促進東西方之間文明的交流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歷史意義: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現實意義:當今世界各國為謀求自身的經濟發展,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和交通合作,因此絲綢之路也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成為以現代交通設施與服務為基礎的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亞歐陸上經濟紐帶,對促進沿線各國的經貿合作、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是連接中國腹地與歐洲諸地的陸上商業貿易通道,形成於於公元前2世紀與公元1世紀間,直至16世紀仍保留使用,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時期長安為起點(東漢時為洛陽),經河西走廊到敦煌。從敦煌起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從敦煌經樓蘭、於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叄』 往來於絲綢之路的物品和文化的種類有哪些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東漢時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我們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文化產品具有兩種形態:一種是藉助於物質載體呈現的形態;另一種表現為勞動過程。馬克思指出,在非物質生產中,甚至當這種生產純粹是為交換而進行的,因而純粹生產商品的時候,也可能有兩種情況:
①生產的結果是商品,是使用價值,它們具有離開生產者和消費者而獨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一段時間內存在,並能在這段時間內作為可以出賣的商品而流通,如書、畫以及一切脫離是藝術家的藝術活動而單獨存在的藝術作品。
②產品同生產行為不能分離。如一切表演藝術家、演說家、演員、教員、醫生、牧師等的情況

『肆』 中國的絲綢文化在世界歷史上有什麼影響

在中國通往西域的大路開通以前,中國絲綢在羅馬與黃金等價,只有少數貴族婦女才穿它,以相互炫耀。公元前1世紀羅馬共和國末期凱撒大帝穿中國絲綢的袍子看戲,議論的人還說他過分豪華,隨後不久羅馬貴族男人穿綢的就漸漸多了起來。到羅馬帝國初期,提庇留皇帝曾禁止男子穿用中國絲綢做的衣服。可是不但沒有禁止,貴族之家錦衣綉服反而習成風尚。當時中國絲綢運往羅馬要路經波斯,波斯就操縱著中國與羅馬間的絲綢貿易,從中牟取暴利。到東羅馬拜占廷帝國查士丁尼皇帝時,東羅馬為想擺脫波斯的貿易控制,雙方經常發生戰爭。公元528年(梁武帝大通二年),拜占廷和波斯又發生戰爭。拜占廷乃與衣索比亞國王聯盟,希望衣索比亞代替波斯進行絲綢貿易。公元540年拜占廷又用提高商稅,控制絲綢定價等辦法去抵制波斯,結果絲價飛漲,最後拜占廷只得每年補貼波斯現金11000千鎊和波斯言和。另一方面則努力尋求自己生產蠶絲的辦法,於公元552年派遣幾個僧侶到中國邊境,將蠶子藏於竹杖中帶回拜占廷育養。中國絲綢在漢、唐時期千餘年間一直源源不斷從中國西北兩條陸路,經過中亞運往歐洲,這兩條陸路通道,後來被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1833年至1905年)稱之為「絲綢之路」。
中國絲綢自秦始皇修築「棧道」、「略通五尺道」和開鑿靈渠之後,也由巴蜀商人販運到夜郎(今貴州)、滇國(今雲南昆明一帶)、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南越(今兩廣),並經緬甸轉道身毒國(今印度)、大夏(今阿富汗一帶)、大秦(羅馬)。南方經過海道至南洋、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諸島,從那些地方換回琉璃珠寶等服飾品。中國絲綢還運銷到朝鮮、日本等地,為豐富人類的服飾文明做出卓越的貢獻。
隨著絲綢貿易的發展,其他國家及國內少數民族的服飾文化,也與中國發生了密切的交往,並且對中國服飾文化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伍』 中國絲綢的歷史

絲綢織品技術曾被中國壟斷數百年,由於其編制技術在當時是一種復雜的工藝,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澤備受人們的關注,因而絲織品成為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國際貿易物資。最早絲綢織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絲綢業的快速發展令絲綢文化不斷的從地理上、社會上滲透進入中華文化。並成為中國商人對外貿易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高級物品。

起初中國嚴密控制著絲綢織造業和養蠶業的技術流傳,並禁止其流向外國。但朝鮮則在中國移民的協助下,與前200年成功實現養蠶技術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與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實現養蠶。不過羅馬帝國則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蠶種並發展養蠶技術。

(5)中國絲綢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絲綢業優勢與差距並存。中國絲綢出口企業主要以量的增長來爭奪國際市場份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內絲綢市場價格的混亂。由於出口價格連年下滑,而今絲類及其綢緞出口價格只相當於十年之前的50—60%。

實際上,中國絲與綢的出口長期陷於量升價跌的怪圈。雖然中國絲綢業擁有原料生產供應方面甚佳的有利條件,但在國際上卻一直沒有知名度頗高及市場佔有率可觀的品牌,國際上對中國絲綢的客觀評價仍滯留在中國的坯綢只有經過義大利後處理或法國精加工之後,方能榮登高檔時裝服飾之列。

絲綢文化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幾千年前,絲綢從長安沿著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從那時起,絲綢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

『陸』 中國古代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世界各地的傳統藝術有哪些,你了結多少

養蠶技術、絲綢、茶葉、瓷器。

絲綢之路猶如一條綵帶,將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古文明聯結在了一起,也大大展現了中國燦爛豐厚的藝術文化魅力。正是這些絲綢之路,將中國的養蠶絲織技術以及絢麗多彩的絲綢產品、茶葉、瓷器等傳送到了世界各國,對世界各國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同時,中外商人通過絲綢之路,將中亞的駿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樂、熬糖法、醫葯,西亞的樂器、金銀器製作、天文學、數學,美洲的棉花、煙草、番薯輸入中國,使古老的中華文明得以不斷更新、發展。

如果把中國的藝術文化比作是傳播過程中的傳播符號的話,那麼絲綢之路就是一種重要的傳播手段將這些珍貴的傳播符號給傳播出去,發揚光大。



(6)中國絲綢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意義:

1、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路。

2、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

3、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

4、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

『柒』 江南蠶桑及絲綢文化

長江絲綢的生產歷史悠久,絲綢品種繁多,名品迭出,在中國乃至世界絲綢文化史上佔有突出重要的地位。早在先秦時期,長江上游的川渝、中游的兩湖和下游的江南就已是我國蠶桑絲綢生產比較集中的地區,從漢代開始,在這些絲綢生產一向發達的地區遞次出現了三大名錦和三大名綉,它們是我國絲綢文化的突出代表。大約從宋代開始,我國絲綢生產的重心南移,江南、四川和黃河流域共同成為我國絲綢生產的三大中心,特別是江南地區,至明代成為我國最為重要的絲綢生產基地,這里蠶桑絲綢的商品化生產起步早,程度高,絲綢以貿易為主要傳播形式,成為對外影響較大的商品,在世界經濟大流通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
公元前138年到119年,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兩通西域,開辟了我國和西方的國際陸路交通道路,從此,一條從長安出發,經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內,到達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的「絲綢之路」也正式開通。通過這條橫貫亞洲大陸古代東西貿易通道,從公元前2世紀到9世紀以絲綢為主的中外貿易往來非常頻繁,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經濟繁榮,特別是對中國蠶桑絲綢技術的西傳起了巨大作用。
繼漢以後,絲綢之路再次得到重視是在唐代。唐代統治者直接以漢為楷模,其開放意識使他們努力參與到"國際經濟大循環"中去。在長安經常有數十萬外國巨商,在"商賈來則邊人為之利"的思想的指導下。長安、揚州、廣州等都市都成為了國際貿易中心,其中以長安規模最大。對外貿易的空前發展有力地促進了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唐代似乎不滿足於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經過與大食(阿拉伯)人的共同努力,他們又開辟了一條海上絲綢之路。這條海上絲綢之路的建立從而加強了唐王朝同中亞、地中海東岸諸國的海上聯系。陸路和海路商渠的同時開通使唐代對外開放的意識更加強烈。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場與陸上絲綢之路的並存,有力地促進唐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乃至於唐王朝格外注意絲織業在紡織中的地位,從而出現了河南、河北這樣的絲織業中心,並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絲織品,如宋州(今河南商丘)和毫州(今安徽毫縣)的絹、益州(今四川成都)的錦、揚州的錦袍等都在全國負有盛名。
無庸諱言,古代中國的對外交往雖然是以絲綢為開路先鋒,但傳播的遠不止絲綢,它是在藉助於絲綢向世界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智慧。伴隨著絲綢貿易,中華民族的文明不斷走向世界,造紙術、印刷術、火葯和指南針等科學文化都給世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是蠶桑的原產地,是世界絲綢大國,素有"東方絲國"的美稱。蠶桑價值的發現使中華民族格外重視絲織業的生產。
絲織技術在殷商之際已達到了很高水平。今人對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出土的絲織物進行了分析時指出:"商代從事絲織生產的奴隸們,從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已發現了蠶絲的這種獨特的性能,並利用當時已經相當發展的練絲技術,巧妙地設計織造出這種富有彈性而輕盈透明的絲織物。這種絲織物經過三千多年的演變,至今仍是高級絲織物品種之一。"很顯然,商代高超的絲織技術是不容懷疑的。"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絲織工藝在強烈的審美意識作用下創造出了更精美的絲織品。
周代絲織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周王朝除設置"典絲"官外,還有"掌染絲帛"的"染人",湅絲以涗水漚其絲"的"巾荒氏",從煮練生絲、染絲到絲織都形成了一套嚴密的管理制度,並有嚴格的社會分工。《周禮·冬官·考工記》雲:"畫績之事,雜五色。……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綉。……雜四時五色之位以章謂之巧,凡畫縛之事後素功。"從廣義講,文以外的章、黼、黻、綉等都是文,不同色彩的有規律的交織標志著周代絲織業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平。
織錦技術究竟發生在何時?我們現無法知道,但是,從《詩經》里我們知道,織錦在西周時期至少是春秋已十分發達。"萋兮斐兮,成是貝錦","角枕粲兮,錦衾爛兮","衣錦虎衣,裳錦虎裳",錦的用途十分廣泛,《詩經》對錦的濃厚興趣表明這一復雜的織花工藝已被社會普遍掌握,成為女織的普遍社會行為。錦-這種多彩的織花絲織品的出現,不但提示著我國絲綢織花技術的重大突破,而且其豐富的種類和廣泛的用途標志著絲織業在春秋戰國時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參考資料:http://www.silk-e.org/Culture/

『捌』 我國的養蠶繅絲技術西傳,為啥帶動了文化和融合與傳播

雖然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最為年輕的一位,但若論文化的多元與豐富性,卻也是毫不遜色甚至有所超越於其餘三位。不論是神話傳說中的黃帝娶西陵之女為妻,還是史料中記載的「西陵氏勸蠶稼,親蠶始於此。」,都 有力證明了養蠶取絲在中國的始興,也因此,絲綢成了中國的獨有特產,甚至一度成為古中國的代名詞。那麼,絲綢作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又在世界歷史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呢?



四、總結

在中國歷史中,對外交流佔了其中極大的分量與篇章。日本使者將在唐朝期間學習的大量文化知識傳入國內,形成了一股「仿唐熱」,對日本社會造成了猛烈的沖擊,直至今日,唐朝文化在日本依舊隨處可見。而在這種對外的文化傳播中,絲綢則起到了舉重若輕的作用,各國以絲綢為禮,為寶、為文化符號,進行著友好的文化交流,世界文化的融合也在此基礎上邁上新的階梯。

中國的絲綢文化,囊括眾多,歷史悠久,對中國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其對外的傳播,卻有著同等的歷史價值,因為它不僅關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更是有關世界不同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

『玖』 絲綢的文化

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幾千年前,絲綢沿著古絲綢之路傳向歐洲,所帶去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華美的服飾、飾品,更是東方古老燦爛的文明,從那時起,絲綢幾乎就成為了東方文明的傳播者和象徵。 蘇綉,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包括江蘇地區刺綉產品的總稱。
蘇綉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濱臨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當地婦女素有擅長綉花的傳統習慣。優越的地理環境,絢麗豐富的錦緞,為蘇綉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綉在藝術上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綉工精細的地方風格,被譽為「東方明珠」。 蜀綉,亦稱「川綉」,是以成都為中心的四川刺綉產品總稱。蜀綉的歷史很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中記載,當時蜀中的刺綉已十分聞名,並把蜀綉與蜀錦並列,視為蜀地名產。
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種類豐富,充分發揮了手綉的特長,形成了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綉題材多為花鳥、走獸、山水、蟲魚、人物,品種除純欣賞品綉屏以外,還有被面、枕套、衣、鞋、靠墊、桌布、頭巾、手帕、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 湘綉,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產品的總稱。
湘綉分別在1912年和1933年義大利都靈博覽會和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湘綉分別獲得最優獎和一等獎,被國外譽為超級綉品。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無拈絨線)綉花,其實是將絨絲在溶液中進行處理,防止起毛,這種綉品當地稱作「羊毛細綉」。湘綉也多以國畫為題材,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花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人文畫的配色特點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綉日用品的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
粵綉是廣東刺綉藝術的總稱,包括以廣州為中心的「廣綉」和以潮州為代表的「潮綉」兩大流派。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制織錦同出一源。先前綉工大多是廣州、潮州男子,為世所罕見。
粵綉始於唐代,明中後期形成特色,清代由廣州港出口名揚國外。其技藝精湛,構圖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綉絨平整光亮,文理清晰,絨條灑脫。唐代蘇鶚所撰《杜陽雜篇》這樣描述了廣綉的精湛技藝的:「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於一尺絹上綉《法華經》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如毫發,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更善作飛仙,蓋以絲一鉤分為三股,染成五色……」。 雲錦是指在南京生產的一種提花絲織工藝品,用料考究,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多姿,集歷代絲織工藝之大成,又融會了其他各種絲織工藝的寶貴經驗,達到了絲織工藝的巔峰狀態。雲錦主要特點是逐花異色,從不同角度觀察,綉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
雲錦的歷史可追溯至宋朝,因色澤光麗燦爛,狀如天上雲彩,故而得名,流行於明清時期,雲錦是元、明、清三朝均為皇家御用品貢品,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後一座里程碑,它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2006年雲錦列入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09年9月成功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傳承單位是南京雲錦研究所。 蜀錦原指四川生產的彩錦,後成為織法似蜀的各地所產之錦的通稱。
蜀錦是中國染織傳統工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多用染色的熟絲線織成,用經線起花,運用彩條起彩或彩條添花,用幾何圖案組織和紋飾相結合的方法織成。蜀錦圖案的取材十分廣泛、豐富,諸如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占祥銘文、山水人物、花鳥禽獸等。
蜀錦歷史悠久,成都「錦官城」得名於秦漢時期,秦漢至隋唐時期的錦織品幾乎均為蜀錦。是絲綢之路的主要交易品之一,亦是日本國寶級傳統工藝品京都西陣織前身。2006年,蜀錦織造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單位是成都蜀錦織綉博物館。 宋錦是中國傳統的絲織品之一,大概起源於宋代末年,主要產地在蘇州。在紋樣組織上,精密細致,質地堅柔;在圖案花紋上,對稱嚴謹而有變化,豐富而又流暢生動;在色彩運用上,艷而不火,繁而不亂,富有明麗古雅的韻味;在製作工藝上,以經線和緯線同時顯花為主要特徵。宋錦的實用性非常強,它質地柔軟堅固、圖案精美絕倫、耐磨且可以反復洗滌,適用面非常廣泛。
宋錦是在唐代蜀錦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產品分大錦、小錦、綵帶等數種。大錦又稱「仿古錦」。2006年,宋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單位為蘇州絲綢博物館。現代宋錦主要產於杭州、湖州、蘇州等地。現代生產的宋錦又稱「仿宋錦」,主要品種有大錦、盒錦和小錦。 中國是禮儀之邦、衣冠古國。中國絲綢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煌煌禮制的一個縮影。可以說,中國古代服飾是「分尊卑、別貴賤」的禮儀制度工具之一,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物化表現。
古代帝王所穿戴的服飾具有特殊的標記,需要有一套正規的服飾制度來加以規定,而且必須嚴格執行。大到衣服的形制色彩,小到絲線的長度、衣料,都與禮制相關。因此,帝王服飾是整個服飾制度的准繩和基石。
「標準的」專用帝王服飾出現於西周。當時的統治者對於各類人等所著服飾已有嚴格的規定,且被納入「周禮」的范疇。等級尊卑十分明顯,不允許僭越。當時發達的紡織、印染生產技術為周朝建立完善的服飾制度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輔佐成王的周公旦,為鞏固西周政權,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階梯式宗法等級制度,以明示官職上朝、公卿外出、後嬪燕居等的上衣下裳各有差等,並對衣冕的形式、質地、色彩、紋樣、佩飾等作了詳細的明文規定,成為周代禮治的重要內容。
《周易》載:「天玄(天青色)地黃(土地色)。」周天子在祭天的時候所著服裝為玄衣裳,玄指黑色,兼有赤黃之色,玄衣即黑色面料的上衣,裳即為赤黃色的下裳。上衣繪有日、月、星、山、龍、華蟲等六章,類似於今天的手繪服裝,是畫工用筆墨顏料直接畫在布上的;下裳則用刺綉,有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六章,共十二章花紋圖案。
周以前,帝王服飾即繪綉有上述十二章花紋,到了周代,因旌旗上有日、月、星的圖案,服飾上也就不再重復,變十二章為九章。紋飾次序,以龍為首,龍、山、華、蟲、火、宗彝是手繪的;藻、粉米、黼、黻是銹上去的。其後的各個朝代,基本延續了十二章紋的傳統圖案,十二章逐漸成為中國歷代帝王的專用紋飾,它是中國古代王權的標志。十二章中的龍和鳳,也逐漸為帝王專用,龍成為天子的象徵,鳳則是至尊女性的代表。 在中國古代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絲綢與封建等級制度的密切關系的,則是文武百官的補服。補服是一種飾有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與其他官服有所不同。主要區別是:其服飾的前胸後背,各綴有一塊形式、內容及意義相同的補子。因此,只要一望補子上的紋樣,便可知其人的官階品位,這有點類似於現今軍官的軍銜。
補子的源頭可以上溯至唐代,其源似與武則天以袍紋定品級有關。《太平御覽》卷六九二引《唐書》:「武後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袍,以賜文武臣,其袍文各有恦。……宰相飾以風池,尚書飾以對雁,左右衛將軍飾麒麟,左右武衛飾以對虎。」
內蒙古羊群廟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紋的補子,同時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確實發現了不少具有方補形式的元代織物。但這些服飾沒有作為補服出現,且這些方補多作花卉狀,它們在當時並沒有作為官階的標志。
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代。據《明史·輿服志》記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規定,官吏所著常服為盤領大袍,胸前、背後各綴一塊方形補子,文官綉禽,以示文明,武官綉獸,以示威武。
從明代出土及傳世的官補來看,其製作方法有織錦、刺綉和緙絲三種。早期的官補較大,製作精良,文官補子均用雙禽,相伴而飛,而武官則用單獸,或立或蹲。到了清代,文官的補子卻只用單只立禽,各品級略有區別。

『拾』 中國絲綢有哪些種類

絲綢分類:

一、十四大類,紡、 縐、緞、綾、紗、羅、絨、錦、綃、葛、綈、絹、綢、呢。

根據織物組織、經緯線組合、加工工藝和綢面表現形狀的綢品種劃分14大類。其中除紗、羅、絨不論花部、地部組織外,其它大類均按地部組織為根據。每大類綢面都可具有素(練、漂、染)或花(織、印花)的表現。

(10)中國絲綢文化有哪些擴展閱讀:

1、天然纖維

絲綢所含的天然纖維主要是蠶絲纖維,是熟蠶結繭時所分泌絲液凝固而成的連續長纖維,也稱天然絲,是人類利用最早的動物纖維之一,包括桑蠶絲、柞蠶絲、蓖麻蠶絲、木薯蠶絲等。

蠶絲纖維是唯一得到實際應用的天然長絲纖維,由蠶改粘液凝固而成。蠶絲纖維因蠶的食性不同分成多種,其中有食桑葉形成的桑蠶絲纖維、食柞樹葉形成的柞蠶絲纖維以及食木薯葉、馬桑葉、蓖麻葉形成的其他野蠶絲纖維。

2、人造纖維

人造纖維是指通過物理化學的方法製得的非天然纖維,分為再生纖維和化學纖維兩種。再生纖維是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做原料,經溶解後製成紡織溶液,然後噴絲紡製成纖維狀的材料;

化學纖維是利用石油、天然氣、煤和農副產品作原料製成的合成纖維。絲綢中加入人造纖維,主要是為了使絲綢抗皺縮、防蟲蛀、更易保存等。

閱讀全文

與中國絲綢文化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4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