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文
中國,泱泱大國,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作為一個炎黃子孫,了解中國歷史文化是理所當然的.在理解中國歷史的過程中,《中華上下五千年》成為了我的良師益友.《中華上下五千年》講的是五千年來中國——這個大國的改革和變遷,生動有趣地介紹了中國歷史上重大的歷史事件、重要的歷史人物或歷史現象.中華民族的歷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盤古開天到三皇五帝,再到中華民國,世事滄桑,歷盡了數不勝數的悲涼與歡喜.中華民族已經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了,我們祖先所締造的國家,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熱愛自由、熱愛和平的民族.我們的祖先,經過原始社會後,首先在人煙稠密、物產豐富的黃河一帶的中原大地,建立了以華夏族為中心的多民族國家.從此,各族人民共同建造了中華文明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我最佩服的要數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最典型的兩個代表就是舉世聞名的長城和秦兵馬俑了.《中華上下五千年》匯集了人間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當讀到越王勾踐為過犧牲時我為他的滿腔熱血所振奮:當讀到大禹治水時,我被大禹頑強的毅力和不怕困難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當讀到夏朝國君暴虐荒淫時,我的心中不禁生起團團怒火,為當時的平民百姓抱不平;當我讀到清王朝腐敗而簽訂一條條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時,不時覺得心寒.上下五千年,好漢千千萬.我們的祖先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我們的民族孕育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思想家孔子、民族英雄林則徐、文學家陶淵明、科學家張衡等,他們以優異的成績為中華民族添光增彩.曾幾何時,巴比倫、古羅馬等國家和中國一樣,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但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卻失去了昔日的光澤,惟獨中國——這條東方巨龍還閃耀著光輝,中華浩浩五千年創造了無數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跡:世界上最大的皇宮是中國北京的故宮,世界上最高的宮殿是布達拉宮,世界上最早最全的醫葯書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最早的兵書是春秋孫武的《孫子兵法》,最早的傳記文學是西漢的《史記》……這些都凝聚著中華民族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歷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知識寶庫,蘊藏著人類文明的光輝成果與高深的智慧.「讀史使人明智」——這是英國哲學家培根在300多年前說過的一句話.的確,讀史能讓我頭腦變得睿智,讓心胸變得開闊,讓目光變得敏銳,讓志向變得高遠,真正成為天地間一個大寫的「人」.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不知有過多少奇跡,我真為我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為我們的祖國而感到驕傲!書中一個個生動的歷史故事,一位位鮮活的歷史人物,激勵著我在今後的學習中一定要加倍地勤奮.我們在學習現代科技時,也要扎扎實實地學好我國的歷史文化,我們要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尊重多樣化,汲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把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代代相傳,這就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若幫到請採納,謝謝
Ⅱ 你認為應當怎樣從中國傳統治國文化中吸取營養,推動國家治理現代
中國傳統中流傳千古的一個真理適合現代國家治理的理念——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這個傳統文化的名言,與今天我們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一個理念。這個理念,既是新中國誕生的基石,也是中國幾十年高速發展的內在動力,如果這個理念永遠不放棄,中國就一定會強大。
Ⅲ 如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提升自身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是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中華傳統文化還應包括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古文、古詩、詞賦、中醫、周易、道教、武術、曲藝、民樂、戲劇、棋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節日、民俗等。
中國古代的典籍浩如煙海,國學也是博大精深。弘揚國學就是要以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滋養自己,去蕪存菁,用古代明人賢士的心得來反思自己,讓自己變成一個溫文爾雅、卓爾不群的賢人。要能夠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
要做到「修生養性」,最有效的是學習國學中儒家文化,不僅是在知識層面上要掌握,還要在言行上做到「仁、義、禮、智、信」。
中國儒家思想,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根本宗旨和目標,「仁義禮智信」作為貫穿儒家學派發展的核心因素,被稱為「五常」,是由孔子、孟子和董仲舒提出、延伸和擴充的。
「仁」:仁慈、善良,愛人即為仁,能與他人平等和諧相處,多為他人著想考慮,就是仁的表現。
「義」:正義、正直,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出手相幫則為義。
「禮」:禮儀、禮節,表現為能尊重別人,謙恭禮讓。
「智」:智慧、才智,不僅指大智慧還包括小常識。
「信」:誠信、信用,古語雲「一諾千金」,指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Ⅳ 我從傳統文化中學到語文作文怎麼寫啊
社會在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在語文學習中如何更好地向青年學生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馬克思說:「文化上的每一個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進步。」文化是在傳承的基礎上進步的,然而,我國的許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正在消失,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如何做好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呢?
一、關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中華傳統文化並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地從數千年歷史長河中、經過大浪淘沙流傳下來的經典的、人性的和有時代特徵的文學藝術等。其內容自然也應當包括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生活、語言,從而形成了它們共同的意識、共同的文化。偉大的華夏民族的每個成員,正是在這種共同的生活理念中誕生、成長和發展,通過這種語言載體來認知世界、體驗生活、形成意識、表達願望和傳承文化的。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於過去,帶有鮮明的過去時代的烙印;傳統文化始成於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傳統文化上表現得最為鮮明,在歷史上都起過積極作用,值得後人重視、傳承與發展。
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當務之急。隨著外來文化的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遭到空前冷遇。由於教育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存在明顯的薄弱環節,公民的民族文化保護意識比較淡薄。社會上不只是青少年,也包括我們的許多文化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接觸本民族傳統文化,有的連起碼的常識都缺乏,更談不上積極地去開展文化的傳承工作。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感嘆:現在的孩子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看的是日本、韓國動畫片,過的是洋人節,這樣下去連自己是中國人都快忘記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於外來文化,中國的年輕一代正越來越遠離我們的傳統文化。目前外語學習越來越紅火,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學英語。但是對能否准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卻不夠重視,存在不少問題,現在有的大學生連寫書信都感到困難。陳香梅女士說,一些外國人認為「大紅燈籠高高掛」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外國人這樣認為情有可原,一些中國孩子也這樣認為就很可悲了。這說明我們在宣傳傳統文化方面實在太落後了。
我們融入國際社會,自然要尊重世界各國的優秀文化,但更應尊重本國文化,愛護民族語言文字。中國社會進步,既要從傳統的文化中尋找合理成分,又要從別人的經驗里吸取有效營養。如果一個人、民族和國家對自己的歷史不了解、不重視,那麼就會對自己的文化認同、自身處境的理解產生偏差。自近代以來,中國傳統文化受西方文化沖擊程度之
烈為亘古所未見,但那都是在被動的狀態下產生的。如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進一步加大了融入國際潮流的步伐。中外文化在一種更加復雜和多元化的時代更深入地「親密接觸」,這是不可避免的,我們應積極主動地採取「拿來主義」。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同其民族特點一樣是多元一體和豐富多彩的。我們在走自己的路時,也應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及時對自己的歷史進行深刻的反思。事實上唯有為本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終能起到激勵和提倡的作用,這里包括社會的推崇和個人的嚮往,成為本民族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
三、語文教學中要讓中華傳統文化佔主導地位。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認識國學、呼喚國學、振興國學,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文化建設,勢在必然。而學校中的語文課,正是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學科。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東西不少,僅從文學角度而言,從《詩經》到當代作家的優秀作品都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學習經典,努力讓學生沉浸進去,從閱讀中得到美感,產生愉悅之情。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我國唐宋時期的文學作品,那些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最輝煌的,李杜韓柳,歐王蘇鞏等,一代風流,多麼精彩!但在考試測驗時卻讓學生選擇ABCD填充,把思想、美感、意境、韻味破壞殆盡,誰還會對這些傳統文化作品有學習的興趣呢?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自己要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要有文學根基和藝術修養,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東西表達出來,挖掘出其豐富的內涵,而且還要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學生喜歡了,願意去讀去欣賞,自然就會去傳承了。
Ⅳ 我們應該從中國燦爛的古代文明吸收哪些養分
中國精神。
1、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實踐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在百年奮斗歷程中,我們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科學指引,推動黨和人民事業不斷取得勝利,推動中華文明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2、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重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把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一起來,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
Ⅵ 在當今社會,你認為應當怎樣從中國傳統治國文化中吸取營養,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首先吸取好的一面,摒除不好的一面,這樣子可以有效地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Ⅶ 如何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議論文
論文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傳承
論文提要: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如何才能在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筆者認為只有歷史辯證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保護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重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採用不同的媒介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播,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保留在每一個民族中間具有穩定形態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禮儀制度、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豐富內容.近百年來,國人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冰火兩重天.上世紀兩次大的文化運動——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使中國傳統文化遭到滅頂之災,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國人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情操難以為繼,使新一代的中國人出現了信仰危機、價值危機、道德危機,導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思想的解放,冷靜的反思;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復,研究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成為當下思想文化界一道眾所矚目的風景線.由政府到學界,由國內到國外,國學熱不斷升溫.如,在《百家講壇》閻崇年講清帝、劉心武講紅樓、易中天講三國、王立群講史記、於丹講論語;《光明日報》專門開設了國學版,中文搜索引擎網路開設了「國學頻道」,新浪網高調推出乾元國學博客圈,政府舉辦了「俄羅斯『中國年』」、「德國『中國年』」,在各個國家開設孔子學堂,等等.這一冷一熱帶給我們很多思索: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採取怎樣的方式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筆者簡要地探討如何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並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方式作了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科技,可能會亡國;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而亡種比亡國更可怕.對中華民族來說,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徵,是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唯一標志.對於幾千年來維系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深蘊著我們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億中國人仍然哺之於中的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數典忘祖,搞歷史虛無主義是不行的;但抱殘守缺、照抄照搬、全盤吸收,大搞復古主義也違背歷史發展的規律.馮友蘭曾說:「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我們的智慧或可超然於文化之外,而我們的最終命運又必然統攝於文化之中.因此,理性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不貳選擇.
對於中國文化的發展,有識之士也在不斷思索,1935年《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旗幟鮮明地提出中國應進行本位文化建設.指出對肇始於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機,「我們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們要求有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同時,「要使中國能在文化的領域中抬頭,要使中國的政治、社會和思想都具有中國的特徵,必須從事於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議以儒家文化為主,融會西方「民主、科學」,以達「返本開新」後的世界價值和濟世功用.2004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腳點:側重強調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見解及中華文化對世界未來的可能性貢獻.「主張每個國家、民族都有權利和義務保存和發展自己的傳統文化;都有權利自主選擇接受、不完全接受或在某些具體領域完全不接受外來文化因素」,「不同族群的恆久信仰、行為方式和習俗,則理應受到尊重」,「主張文明對話,以減少偏見、減少敵意,消弭隔閡、消弭誤解.我們反對排斥異質文明的狹隘民族主義,更反對以優劣論文明」.近代中國的三次文化宣言,通過以文化的名義直抒當下訴求,折射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策略指向演進的歷史軌跡以及未來文化建設策略在價值取向和技術選擇上的理性趨勢.二、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
雖然中國傳統文化在中國後期的封建社會里一定程度上起著阻礙歷史進步的作用.但仍然有與現代化融合從而促進現代化成功實現的諸多營養成分存在,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東亞價值觀」仍是亞洲各國發展的文化基礎,而且還受著那些「文明過度」的西方學者的特別青睞——認為在中國這種以倫理主義為核心的傳統文化中可以尋求到醫治由「過度文明」帶來的「文明病」的良方.
(一)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研究.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盡管這個「文化醬缸」在一定時期內束縛了歷史的發展,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摒棄糟粕,以史為鑒.
(二)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文化的「神」是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文化的「形」是文化的「神」的載體,要發揮傳統文化新的生命活力,就應實現其「神」與其「形」的現代統一.因此,一方面要致力於傳統文化固有的「形」保存、保護——經典文本、文物古跡、傳統節慶、優良的民間習俗、民間諺語等文化遺產,使之繼續發揮作為傳統文化其「神」的載體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總結傳統文化中的「神」,對其進行現代價值再創造,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念和價值觀念,及時反映和體現出改革開放進程中涌現出的一些新思維、新觀念、新取向,使中國文化更具時代特徵和時代引導能力,使有「形」的文化遺產具有現代生命力.
(三)重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中國傳統文化的許多腐朽、落後、愚昧成分已經難以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需要,必然會被文化自身的新陳代謝所拋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改造要有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意識,弘揚中華民族的主體意識,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以和為貴」、「兼愛」、「尚賢」、「自強不息」等普適性文化元素要大膽地發揚光大,應該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文化中包含的科學精神、民主思想、法制觀念、****理論等文明成果,要像學習馬克思主義一樣,吸收、消化、使之中國化,成為中國文化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使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更加完善.
三、大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保護中國傳統文化,重構中國傳統文化,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中國傳統文化深入民心,並且走出國門,成為中國先進文化的一部分,成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最重要的兩個途徑是:學校教育和媒介傳播.
(一)學校教育活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個由來已久的話題,也是國家常抓不懈的一項工作.2006年9月國務院發布《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藝的傳承.在有條件的小學開設書法、繪畫、傳統工藝等課程,在中學語文課程中適當增加傳統經典範文、詩詞的比重,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高等學校要創造條件,面向全體大學生開設中國語文課」.
筆者認為,要系統地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還應該將其作為一門專門的課程獨立於語文、歷史等其他各科.這是向中國知識階層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知識階層是發展文化的生力軍,是普及文化的傳播者.這門課程應重在介紹中國傳統思想、傳統價值觀和道德觀、傳統風俗習慣、傳統文學藝術等,讓學生在這門課程中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產生敬畏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中國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產生歷史認同感和歸屬感;看到中國傳統文化與世界發展的聯系而產生自信心;吸收中國傳統思想而提高道德修養,學習中國傳統文學藝術而獲得美的教育.
(二)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向大眾、向世界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宣傳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適性宣傳,將傳統文化融入文學藝術、影視戲劇中,滲透在網路、文化交流、旅遊觀光中,面向社會大眾,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傳統歷史和文化的熱情.通過這些媒介宣傳,使中國傳統文化民間化、大眾化、全球化.
目前,世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斯賓格勒的「文化有機論」與季羨林的「21世紀是東方文化世紀論」,以及不少學者認同的「太平洋世紀論」都認為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文化)將成為世界主流或內核.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傳統文化在揚棄了落後和腐朽,在吸收了中國新文化、新思想,在融合了世界先進文化後,將在中國、在全世界顯出勃勃生機.中國「禮義仁智信」的做人原則,教化為本、以德為先的政治策略,飽含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風俗民情,孕育中國悠久歷史的名山大川,將成為中國先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蘊藏著豐富價值理念的中國傳統文化將在人類新一輪道德價值規范的重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的和平崛起的強大精神動力.在我們向發達國家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會以新的方式與世界文化、現代文明並存,並不斷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
Ⅷ 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禮儀」為主題的作文
讀了中華傳統美德的小故事後,我感觸很深。
比如讀到《孔融讓梨》。孔融把大的梨分給弟弟,把小的梨留給自己,這故事給我們講述了中華傳統美德之一:為別人想得多,為自己想的少。
又比如讀到《卧冰求鯉》。王祥的繼母病了,想吃魚,於是王祥就躺在冰山用己的溫度融化冰,用手到冰冷的水裡抓魚……這樣,這個故事又給我們講了美德:孝。王祥盡了孝道,但他卻付出了很多……雖然時代在飛速前進,可是令我欣慰的是,這些美德還流傳了下來。比如在公共交通上,總看見一些可愛的上海人讓座,每有乞丐經過,一些愛心人士總會投一些零錢。可是「小悅悅」事件讓我們痛心,讓我們反思:這世界是不是真的開始冷漠了呢?在古代的時候,我相信這種慘劇從來不會發生。那冷漠的18個人,難得沒有反思嗎?
讀了中華傳統美德小故事,我深有感觸。特別是曾子殺豬這篇故事。
這個故事講了: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趕集,他的兒子哭著也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讓他在家呆著,回來後殺豬給他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來,就看見曾子要捉小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是跟孩子開個玩笑罷了。曾子說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她欺騙他,這就是教孩子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於是把豬殺了,煮後吃了。
這個故事啟示我們,不能言而無信,要遵守諾言,更不能以一個長輩的身份,去欺騙小輩,以免造成不好的影響。在現實生活中,也曾發生言而無信的事情,家長曾欺騙孩子,但要分清是是非,他們是為你好還是對你不好。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不曾有意欺騙孩子。而本文,母親只是不要讓孩子惹麻煩欺騙孩子,是有意的。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中有許多深刻的道理。狀元還鄉也是其中之一。
新狀元王沂公回鄉探親,他謝絕了官府縣衙贈送的宴請和銀兩,換上了自己平時穿的衣服,在迎候他的人群沒有發現他時走進了城。由此可見,王沂公式一個十分低調的人,在歡迎他的人群前若無其事地走過時,在他換上平時穿的衣服時,在他謝絕了贈送的銀兩和宴請是都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十分可貴的美德,做人行事低調說明了他並不喜歡擺排場和官架子,並不是一個以大欺小的人。王沂公當了狀元,他的才華不會少,但我相信他會當官也當一個清明廉潔的好官。做事低調,也是一個十分好的習慣。在現代有許多官員做不到,因為他們想要成為一個令人羨慕的人,每當自己開車上街是人們都會注意他,他們應該認為自己十分風光吧!但是我認為這並不好,你能成為官員說明你有能力為老百姓服務這時你的職責,不是你該炫耀的東西。
Ⅸ 如何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
取其精華,去其糟迫,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古為今用。
Ⅹ 如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
首先是看你想汲取哪方面的養分?
1、哲學:論語、莊子、道德經、韓非子、等其他古典名著均可。
2、歷史:資治通鑒、史記、24史等其他著作。
3、詩詞歌賦:唐詩三百首、宋詞、詩經、其他朝代的詩歌合集等。
4、其他:星相、術數、天文地理、農、醫、葯、製造等不一而足。
建議:從眾多文學著作中擇一而讀,讀完了再改其他著作。這樣可以比較快速和全面地掌握傳統文化的某一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