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中華文化的源頭在哪裡?
華夏文明5000年,中華文化是華夏文化的基礎,中國文化通過不同程度的整合而形成最終的華夏文化,在源源不斷的歷史長河中,究竟哪裡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4,文化自信我們作為中國人,而中國作為最後的一個大國,歷史文化悠久,在我國歷史的長河中,出現了多種文化。比如說:儒教,道教等等,這都是我國人類發展中的智慧結晶。都是中華文化的優秀組成部分。現在放眼全球,有誰能比中國的歷史更加長遠?有誰比中國的傳統文化底蘊更深?我們必須要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夠發展得越來越好。
說到這里,相信大家應該對中華的起源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它就是在上古時期黃河長江流域不斷地發展與繁衍,才形成了如今這個歷史厚重的中華文化。在這里也希望大家能夠不斷地宣傳中華文化,樹立文化自信。讓我們的文化也能夠走向全世界。能夠讓中華文化屹立於世界文化之林。
以上就是筆者的觀點,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歡迎來討論。
B. 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什麼地方起源
中國古代文化應該起源於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
形成: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前後經歷了兩千年之久。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夏、商、周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以今天的河南省為核心,大中原地區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
其他文明:在這一時期,神州大地出現了許多地區性文明,如在長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黃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在東北有燕山地區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主要是紅山文化。
中斷:各個地區性文明都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學術界都給以高度評價,但是到後來有的文明中斷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黃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氣蓬勃,吸納、融合了各地區文明精華,向更高層次發展。
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黃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圈內。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國都文化連綿不斷。黃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國時代,黃帝都有熊,顓頊都帝丘,堯都平陽,舜都蒲坂;黃河文明發展期的夏商周王國時代,夏都陽城、陽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豐鎬、洛邑;黃河文明興盛期的帝國時代,西漢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陽和開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內,幾千年的建都歷史,形成了具有極大影響的國都文化。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點。
第二,樹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點,有許多文明源頭都在這一地區。如最早出現的國家在這里,近年啟動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確定的四個重點即臨汾的陶寺、鄭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崗也在這里,《河圖》、《洛書》和《易經》等被譽為傳統文化源頭的元典、華夏文化重要紐帶之一的漢字也產生在這里。由於歷史上各種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遷,甚至播遷到海外。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於中原。現在播遷在外特別是海外華人,多自稱是「河洛郎」,並且前來尋根拜祖,河洛地區成為文化尋根和姓氏尋根的聖地。
第三,大一統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傳統的民族基因。善於吸收、包融、開放、凝聚的民族個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但最突出的還是大一統的民族基因,從邦國、王國到帝國的幾千年中,人們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大,反對分裂,一直進行著不懈的斗爭,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一優秀的傳統現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凝聚力和靈魂。
【選自網路】
C. 中華文化的起源在哪裡,山東嗎
中華文化的起源黃河流域說到中華文化的起源,我們首先來看看人類文明的起源,人類一直都有一個這樣的問題我是誰,從哪裡來?這裡面主要包含的就是遠古人類,遠古人類分為元謀人和藍田人。元謀人的時期是距今約170萬年,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經確定的最早的人類。藍田人是距今約80萬年的遠古人類,是陝西藍田縣發現實陝西西安最早的居民。大家都知道遠古居民都是用他們的發現地來命名的,所以看他們的名字就知道他們是在哪裡發現的。
中華文明的開端,新文明的發源地是在黃河流域。在距今5000多年的歷史中,中國已經出現了發達的文明,這也證實了我們平時說的“中華上下五千年”這句話,中華文明從多遠走向一體,在文明的形成中雖然有東西方文化的影響,但是我們始終沒有脫離我們的中華文明。
D. 中國文化發源地是哪個省
你說的是發源地,發源地是甘肅天水,有伏羲和大地灣文化遺址為證,發展地是陝西和河南。中華文明從甘肅天水大地灣起源,向四周擴散,他們的後裔們先後在周邊建立了馬家窯文化,西安半坡文化,河南仰韶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可以看出這一部落在大地灣發展起來後一直在向東遷移,從甘肅天水起源,向東遷移,經過陝西寶雞,陝西西安,進入河南,在河南建立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進入國家時代建立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甘肅天水大地灣文化遺址距今8000多年,屬於仰韶文化早期,這就是說河南仰韶文化起源於甘肅大地灣文化,再加上古代史籍記載伏羲是中華文明最早的始祖,是三皇之首,然而伏羲就出生生活在甘肅天水,這就印證了大地灣文化遺址就是伏羲生活的那個年代,這就說明了中華文明起源於甘肅天水,發展於陝西和河南,甘肅是發源地,陝西和河南是發展地。
E. 中國的古文化發源地在哪裡
黃河流域,古中國的文明史是從這里開始的。從甲骨文的出現開始,就算是有了正式的文明記載。中國古代的最早文明是氏族與部落,這些都是從黃河流域開始發展的。而無論是古代的三皇五帝,還是古代王朝,他們的活動中心都在黃河流域一帶。所以中國的古文化也是在這一帶產生並逐漸發展來,到了漢朝才開始逐漸地向南發展起來。。
F. 中國文化的發源地在哪
中國文化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化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梁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和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很多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
G. 中華文化的起源到底在哪裡,山東嗎
黃河流域,華夏文明是起源於黃河流域。至於人類的起源是非洲的森林古猿距今300萬年前。中國最早的人類是元某人,距今170多萬年前。人種分為智人和能人,人類一般都是能人,然後再進化到智人,智人分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一、人類的起源森林古猿300多年前。
相信大家都有了解過一本書,就是中華上下五千年,讀完了這本書以後,你會發現中國的歷史從最開始出現的一個朝代叫做夏朝,然後到商朝,然後再到西周,朝代更替是非常頻繁的。但是正好匯聚了中華的文明,民族之間相互融合,他們都有一個思想,那就是大一統。
其實所遇到的事情我們可以去探索一下,人類究竟起源於哪裡,我們中華文明是起源於黃河流域。有專家學者也知道,中國最早的是元某人,然而現在的科學進展在進一步的發現,挖掘給我們的真相,會讓我們進一步吃驚。
H. 中國文化的發源地
古中國的發源地是黃河流域。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俗語稱其為「母親河」。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
古中國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和長江莫屬了。
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
I.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哪
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中原。
中原的別稱有中土、中州和華夏,主要指的是現在的洛陽到開封一代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也可以理解為今天的河南省,但是在與外族對抗的時候,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原本的意思是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同時也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看做是中國天下的中心。
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和中原文明的發揚光大,慢慢的向外延伸,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以及中國各民族之間的交流。
(9)中國文化發源地是在哪個區擴展閱讀:
關於中國歷史有一句俗話,叫做:「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是當之無愧的歷史文化大省。
河南在古代又稱中原,他溝通南北,占據了中國的腹地,歷朝歷代都是兵家的必爭之地。電視劇也好,史書也好,會經常一些詞,如「逐鹿中原」「定鼎中原」這些詞足以表達出河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除了兵家必爭之地之外,歷史上的河南還曾經是多個國家的都城,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中,河南有四個,即九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開封、殷商古都安陽、商都鄭州。「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這句話是一點都沒有誇張。
兩千多年來,身為六朝古都的河南,見證的中原大地上無數的興衰榮辱和朝代更替,這是中國其它省份所沒有文化底蘊。
就拿九朝古都洛陽來說,這里的九不是具體的數字九,而是形容多,洛陽曾經是十三朝的古都,夏朝、商朝、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這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作為都城,洛陽也曾經見證了一百多位帝王,在這里指點江山,開創盛世。
J. 中國地域文化區
中國傳統文化區的三級劃分: 1.東部農業文化地區(北方文化亞區,南方文化亞區) (1)關東文化副區: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2)燕趙文化副區: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3)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區: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5)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7)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8)荊湘文化副區(荊楚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9)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10)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11)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12)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 3.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①內蒙古文化副區 ②北疆文化副區 ③南疆文化副區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