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紅山文化骨器值多少錢

紅山文化骨器值多少錢

發布時間:2022-06-14 12:01:36

① 赤峰有多少年的歷史

赤峰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蒙冀遼三省區交匯處,總面積9萬平方公里,轄3區7旗2縣,總人口460萬,是內蒙古第一人口大市。赤峰已有一萬年的人類文明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境內被國家考古界命名的原始人類文化類型有距今8150--7350年新石器早期的興隆窪文化;距今7150-6420年的新石器中期的趙寶溝文化;距今6660-4870年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5300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富河文化;距今5000-4870年新石器晚期的小河沿文化;距今4500-4200年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銅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層文化。從考古發掘出來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銅器等生產生活器物證明,早在8千餘年前境內的原始先民已經過著原始農耕、漁獵和畜牧的定居生活。20世紀70年代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距今5000餘年前的大型玉龍,更在全國引起轟動,被譽為"天下第一龍"。證明赤峰地區的古文化和中原地區一樣,是遠古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流之一。[

② 結合四川成都三星堆遺址,試述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上的地位

三星堆:歷史悠久的三星堆位於成都平原北部之沱江沖積扇上,北臨沱江支流湔江(俗稱鴨子河),因其發源於岷山南麓之茶坪山,相傳即古蜀魚鳧王田獵之湔山而得名。悠悠五千載,勝跡昭汗青。 傳說:玉皇大帝在天下撒下了三把土,落在了廣漢的湔江邊,成為突兀在大平原上的三座黃土堆,猶如一條直線上分布的三顆金星,故稱三星堆。與三星堆隔河相望,為一處高出周圍的弧形台地月亮灣,月亮灣曾有一顆高大的馬桑樹,虯枝怒放,玉樹臨風,被稱之為婆羅樹,月夜此地別有一種清幽神秘,形成聞名遐邇的漢州八景之一的「三星伴月一婆羅」。現在考古發掘確認:三堆土實際是這個千年古都的南城牆,城牆上有兩個缺口,因年代久遠,城牆坍塌剝蝕而成。三星堆的實體已在7.80年代燒磚瓦的熱潮中夷為平地。而僅存的半個堆也是在1986年磚廠取土中發現兩個祭祀後停止挖土才保存下來。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城西南興鎮,遺址分布范圍達12平方公里。是四川境內目前所知一處范圍最廣、延續時間最長,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古蜀文化遺址。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純屬偶然,但對三星堆遺址的發掘研究卻數十年持續不斷。1929年的一個春天,當地農民燕道誠在宅旁掏水溝時發現一坑精美的玉石器,因其濃厚的古蜀地域特色引起世人廣泛關注。1933年,前華西大學美籍教授葛維漢及其助手林名均首次對三星堆進行發掘,其發掘成果得到當時旅居日本的郭沫若先生的高度評價。由此拉開了對三星堆半個世紀的發掘研究歷程。經考古發掘證實,三星堆遺址文化距今4800~2800年,延續時間近2000年,該遺址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發展至商末周初,曾為古蜀國都邑所在地,其影響之大、價值之高,堪稱世界文化遺產。三星堆遺址考古的重大發現,揭開了川西平原早期蜀國的面紗,將蜀國的歷史推前了兩千多年,填補了中國考古學、青銅文化、青銅藝術史上的諸多空白。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跡」。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以前發掘中,三星堆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存在一定缺環,這次復原找到了三星堆遺址新石器時代文化向青銅時代文化過渡的相關材料,將三星堆遺址上自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4800年左右),下迄春秋早中期(距今2600年左右)的文化遺存完全串連起來,證明了三星堆遺址歷經新時期時代、夏、商、西周、春秋,上下延續2200多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河姆渡文化在農業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在其遺址第4層較大范圍內,普遍發現稻穀遺存這對於研究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築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於地而的干欄式建築。干欄式建築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築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它是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趨勢的另一條主線,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並不相同。
貫穿中華大地六千公里的亞洲第一大河「長江」,盡管總長超過了黃河,但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以前並不為人所知,這是因為人們一直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歸根到底還是黃河流域,只有黃河文明才是歷史的主流,但是近年來,在長江下游一代卻不段出現令人振奮的發現。首先,是和半坡遺址處於同一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穗紋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彎彎的稻穗圖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發掘中從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殼,據發掘報告說總量達到150噸之多,在已經碳化的稻殼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結果確認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會上大量的余糧屯積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別的出現。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會經濟是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畜牧、採集和漁獵。在遺址中普遍發現有稻穀、谷殼、稻桿、稻葉等遺存。 遺址 中還出土有許多動植物遺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棗、葫蘆、薏仁米和菌米與藻類植物遺存。
河姆渡文化時期人們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異的村落。在村落遺址中有許多房屋建築基址。但由於該地是屬於河岸沼澤區,所以房屋的建築形式和結構與中原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史前房屋有著明顯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為主,並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以南的一種較早的新石器時代。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陶器以黑陶為特色,製作精美,有的甚至塗漆。良渚文化時期最先進的的陶器製作方式是輪制,黑陶豆盤的形狀有圓形和橢圓形。良渚文化時期炊器大多是鼎。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厘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對象。玉器上的紋飾除神人獸面圖像外,其他出現最多的圖案是鳥。
良渚文化的錢山漾一地出土有絹片、絲帶和絲線,是中國遠古時代最重要的家蠶絲織物。此外,還發現了許多祭壇遺址,如餘杭瑤山遺址發現的祭壇,平面呈方形,從里向外為紅土台、灰土圍溝和礫石台,外圍的邊長約20米。祭壇上一般都有大墓,可能是人們祭祀先祖、天神的地方。良渚文化時期的食物以水稻為主。
良渚文化中物質文化十分發達,以鼎、豆、盤、雙鼻壺、帶流壺、帶流杯、尊、簋為典型器,用於祭禮的玉器更為發達,墓葬規格、聚落布局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別。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東到上海,南至錢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為界,北達寧鎮地區邊緣的長江以南,圍繞太湖大致呈三角狀,其影響達浙東、浙西南、皖南、華南、山東、蘇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於崧澤文化,由於北進失利及水患,良渚文化主體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從社會形態特徵來說,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進入原始文明社會。良渚文化刺激了中原地區原始文明的極大發展,並產生劇變,最終形成了中國繁榮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禮儀制度中的琮、鉞和神人獸面紋即來自良渚文化因素。
[編輯本段]發現和命名
1934年發現浙江吳興1936年發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遺址。良渚的陶器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當時被認為與山東的黑陶相類似,因此,也稱作龍山文化。1939年,有人把龍山文化分為山東沿海、豫北和杭州灣三區,並指出杭州灣區的文化相與山東、河南的有顯著區別。1957年,有人認為浙江的黑陶干後容易褪色,沒有標準的蛋殼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點,於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現經發掘的重點遺址,還有江蘇吳縣草鞋山和張陵山、武進寺墩,浙江嘉興雀幕橋、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海縣馬橋、青浦縣福泉山等。
[編輯本段]文化特徵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夾細砂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輪制較普遍。一般器壁較薄,器表以素麵磨光的為多,少數有精細的刻劃花紋和鏤孔。圈足器、三足器較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魚鰭形或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大圈足淺腹盤、寬把帶流杯等。琮、璧一類玉器數量之多和工藝之精,為同時代其他文化所未見。石器磨製精緻,新出現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鐮和階形有段錛等器形。
[編輯本段]文化分期
良渚文化大體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以錢山漾、張陵山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黑皮陶, 器形有魚鰭形足的鼎、袋足、 鏤孔豆、貫耳壺、球腹罐、附耳杯、附耳、大口圜底缸等。晚期以良渚、雀幕橋等遺址為代表。陶器以泥質黑皮陶較為常見,並有薄胎黑陶,器形有斷面呈丁字形足的鼎、竹節形把的豆、貫耳壺、貫耳罐、侈口圓腹罐、簋、大圈足盤、寬把帶流杯等。
[編輯本段]社會經濟
良渚文化居民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作物是水稻。據在錢山漾發現的稻穀鑒定,有粳稻和秈稻兩種。在錢山漾、水田畈等遺址中還發現有花生、芝麻、蠶豆、甜瓜等植物種子,有人認為是當時的農作物,也有人對其出土層位和鑒定結果有所懷疑。農業工具種類較多,製作大都較精細。其中三角形犁形器,器體扁薄,背面較平,正面稍隆起,常穿有1~3孔,有人認為是安裝在木犁床上的石犁鏵。斜柄刀的器身略呈三角形,頂端有一個斜向的柄,製作較粗糙,往往僅在刃部磨光,有人認為是安裝木柄後用來在土地上劃出溝槽的,稱為「破土器」。這兩種新型工具,在良渚文化時期使用較多,對其定名和確切用途尚待深入研究。
手工業也很興旺,有的可能已形成專業性的生產部門。玉器製作在全國同時期的原始文化中,顯得十分突出。玉器主要有珠、管、墜、、瑗、璜、鐲、琮、璧、蟬等。外方內圓的長筒形玉琮,磨製拋光並雕刻紋飾,規格定型,表現出很高的工藝技術水平。如出土的一件玉琮高33.5厘米,琮身淺刻橫道分為15節。另一件玉琮高達23厘米,雕刻有幾組獸面紋,一件大玉璧直徑達26.2厘米。類似的琮、璧在張陵山、草鞋山、福泉山等地墓葬內也有發現。制陶普遍採用輪制,器形規整,造型優美。有的陶鼎上刻有漩渦鉤連紋和曲折紋圖案,有的貫耳壺上刻有簡化鳥紋和曲折紋,或以圓渦和雙線構成的編織紋。這些紋飾,線條精細,繁雜而富於變化,是陶器中的佳作。在發現的陶紋,透露了當時社會文化進步的信息。
手工紡織業也有迅速的發展。錢山漾遺址發現有國內早期的絲麻織物。殘絹片經鑒定是家蠶絲織成,採用平紋織法,每平方厘米有經緯線各47根。絲帶為30根單紗分 3股編織而成的圓形帶子。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蠶的飼養可能以太湖地區為最早。但也有人對絲織品的時代持懷疑態度。麻布片經鑒定為薴麻紡織品,也是採用平紋織法,每平方厘米經緯線一般各有24根,有的細麻布經線31根、緯線20根。這是迄今中國最早的薴麻織品實物。竹器的編織比較發達,製品集中發現在錢山漾遺址,共200多件。竹篾多數經刮光,容器類的下半部使用扁篾,接近口沿部分則用較細密的竹絲。編織方法多樣,有呈一經一緯的人字形,也有二經二緯和多經多緯的人字形,還有菱形花格、密緯疏經的十字形等,特別是產生了梅花眼、辮子口這一類比較復雜的編織法。製品種類有捕魚用的「倒梢」,有坐卧或建築上用的竹席,以及簍、籃、谷籮、簸箕、箅等,較廣泛地用於生產和生活方面。此外,良渚文化還有槳、槽、盆、杵錘等木器。木槳的使用,說明生活在河道縱橫地區的原始居民,已有了舟楫交通工具。
[編輯本段]居址和墓葬
良渚文化居民過著較穩固的定居生活。在錢山漾遺址發現 3座的。其中一座東西長約2.5米,南北寬約1.9米,木樁按東西向排列,正中有一根長木,似起「檁脊」的作用,其上蓋有幾層竹席。另一座只在東邊保存下一排密集而整齊的木樁,上面蓋有大幅的蘆席和竹席。在吳縣澄湖還發現一批土井,井底遺有多件陶器和石斧。崑山太史淀的水井還有木構井圈,系用4~5塊長約2米的弧形木板鑿孔連接而成。
各地共發現墓葬數十座,墓坑呈長方形,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有大、小墓之分。在浙江海寧、嘉興、平湖和餘杭等地發現的小墓,隨葬陶器的質量一般遠遜於實用品,有的小墓用豬下顎骨或穿孔石斧和大型玉璧隨葬。大型墓不僅墓坑規模較大,而且隨葬器物數量多,質量也高。如草鞋山198號墓,東西1.7米,南北4米,有60多件隨葬器物,其中有5件玉琮、2件玉璧以及鐲、管、珠、錐形飾、穿孔斧等共30多件玉器。福泉山遺址6號墓雖遭破壞,仍遺有玉、石、牙、陶器119件,其中玉琮5件,玉璧4件。寺墩3號墓隨葬玉琮、玉璧多達57件。用如此大量玉器隨葬,這是以往所沒有的,在良渚文化中也屬特殊現象,有人把這種現象稱為「玉斂葬」。張陵山遺址的一座墓葬,隨葬陶、玉、石器共40多件,其中以獸面紋的玉琮和玉瑗、玉蟬等較為突出,在墓主人腳下,與隨葬陶器一起還發現3個人頭骨,有人認為其身份應是奴隸。上海市松江縣廣富林遺址的兩座墓鄰近處,分別有一具豬、狗的骨骸,可能是殉牲。以上表明,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當時已出現財富佔有的差別,並且出現了只有特殊地位的人才擁有的玉琮、玉璧等禮器。有的玉琮上還刻有數組象徵威武的獸面紋飾。良渚文化時期,氏族社會已走上解體的道路。
[編輯本段]與其他文化的關系
從草鞋山、張陵山等處的地層疊壓關系和器物對比分析,良渚文化是由崧澤文化演變而來的。崧澤文化的墓葬,以頭向南的仰身直肢葬為主,這與良渚文化的基本一致。崧澤文化的石錛,背面逐漸出現脊線,正處於良渚文化階形有段石錛的前一階段。兩者的穿孔石斧也相近似。崧澤文化的扁方側足鼎、細高把豆、高領扁腹壺等,與良渚文化的魚鰭形足和扁方形足的鼎、黑陶細高把豆、高領貫耳壺等有著繼承關系。另外,距今5600—5300年前的安徽含山凌家灘文化,大量的玉器體現了「玉器文明」時代人們把玉器飾品功能轉向具有社會功能,突出表現出玉禮器的作用和地位,一些玉器的形制如鉞、壁和墓葬中大量陪葬玉器的方式同良渚文化也有著明顯的前後繼承關系。
關於良渚文化的發展去向,馬橋中層的青銅文化遺存提供了線索。馬橋中層疊壓在馬橋下層即良渚文化晚期遺存之上,發現的石鐮、有段石錛、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與良渚文化的接近,而後兩種石器的數量比良渚文化時期又有所增加。馬橋中層的黑衣陶與良渚文化的黑皮陶存在承襲關系,兩者的鼎、簋等器形也有密切的關系。至於馬橋中層含有較多數量的印紋陶,目前尚無材料說明與良渚文化存在聯系,其來源有待進一步研究。
良渚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有段石錛和貫耳壺,是良渚文化的基本特徵之一,在大汶口文化後期階段的遺存中有少量發現,是受良渚文化影響的產物。大汶口出土的玉笄,與良渚文化的玉錐形飾可能有聯系。在上海縣馬橋、金山縣亭林等地的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了數片渦紋彩陶片,可能是受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影響。馬橋、雀幕橋等良渚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也當與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有關。良渚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陶器都普遍採用輪制,黑陶佔有顯著的地位,盛行磨光素麵陶,三足器、圈足器都很多,等等,則表現出兩者具有一定的共性。
良渚古城
浙江省考古所上周發布重大考古成果——歷經18個月,在良渚遺址區內發現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古城(面積和北京頤和園差不多)。這座古城,大致以良渚遺址區內的莫角山遺址(上世紀90年代初發現)為中心,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 城牆部分地段殘高4米多,做法考究——底部先墊石塊,寬度達40~60米(我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間建造的西安古城牆,底寬18米,頂寬15米),上面堆築純凈的黃土,夯實。 根據城牆中出土的陶瓷碎片,這座古城的年代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也就是說,距今4000年以前。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這樣評價古城:這是目前中國所發現同時代古城中最大的一座,稱得上是「中華第一城」;它改變了原本以為良渚文化只是一抹文明曙光的認識,標志著良渚文化其實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是繼上世紀河南安陽殷墟發現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
城牆,是氏族社會和文明社會區別的一個重要標志。嚴文明教授說,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這個時代,目前中國大地上發現的古城約有60多座,小的只有10多平方米,大的為280萬平方米,面積達290萬平方米的良渚古城,是最大的。
[編輯本段]良渚文化玉器

距今越4200~5300年。
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首次在浙江餘杭良渚鎮發現這一遺存,所以稱作「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良渚文化玉器非常發達,種類有珠、管、璧、璜、琮、蟬。其中玉琮個體大,高達18-23厘米,上面雕刻圓目獸面紋,工藝精湛,是中國古代玉器中的珍品,被譽為「玉琮王」。形狀為內圓外方,與古代的天地相通思想相吻合。玉器上刻有似神似獸的神人形像和神人獸合一的形像,它們可能是當時人們的崇拜對象。玉器上的紋飾除神人獸面圖像外,其他出現最多的圖案是鳥。
良渚文化包括浙江餘杭反山、瑤山,江蘇吳縣、張陵山、草鞋山,武進寺墩,常熟羅墩和上海青浦縣福泉山,安徽阜寧等長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這一時期的文化。
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是新石器時期玉文化的兩大中心。
良渚文化的玉器不僅品類眾多,而且琢磨精緻,紋飾華麗。專家們贊譽良渚文化玉器的工藝水準達到了「鬼斧神工般的超卓高度」,而紋飾則是將新石器時期玉器的創作「推到了頂峰」。
良渚文化玉器創造性的器型,為後代玉器的造型奠定了基礎。
良渚文化玉器特徵
一、良渚文化玉器直線深而直,線沿光整平滑。
二、良渚文化玉器折角線深而寬,線底略呈弧形。
三、良渚文化玉器環線有手工磨接和管鑽旋磨兩種加工方法,前者線痕淺細,線沿多「毛碴」。
四、良渚文化玉器射線細密緊湊,接續痕明顯。
五、良渚文化玉器多淺浮雕,利用減地平凸的手法,凸出主要紋飾,強化主題表達。
六、良渚文化玉器常有「拉鋸痕」。良渚玉器鏤雕時,先在玉片上掏出小孔,再用「鋸」鋸去多餘部分,俗稱「鎪」,又稱「拉絲」,所用弦狀拉條猶如無齒鋸條,會在鏤孔表面留下拽拉痕跡。
七、良渚文化玉器紋飾華麗,新創紋樣琳琅滿目,有:神人獸面紋、束絲紋、絞絲紋、蚩尤紋、立人紋、獸眼鳥紋、雲雷紋、蒲草紋。
八、良渚文化玉器特別注重眼形的琢磨,「良渚眼睛」較之紅山文化玉器的「線刻眼」,在細節的刻畫上更為豐富多彩。「良渚眼睛」除了單圈、重圈之外,還出現了卷雲形、菱形、耳朵形、短直線形眼眶。
九、良渚文化玉器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件有「包漿」,俗稱「玻璃光」。

③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

◆ 古代主要節日

(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

(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

(3)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

(4)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

(5)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伍子胥) ­

(6)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

(8)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

(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

(10)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

(11)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

(12)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

(13)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

(14)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除舊迎新

④ 古人類文化遺址有哪些類型

1、元謀人遺址

元謀人遺址位於雲南省元謀縣大那烏村北約500米的山腰,距縣城7公里。元謀人化石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之一,後正式被定名為"直立人元謀新亞種",簡稱"元謀人"。遺址中還出土有雲南馬、劍齒虎、劍齒象等早更新世動物化石,打制石器及炭屑。

2、穿洞古人類遺址

穿洞古人類遺址位於貴州省安順以北26公里的普定縣城郊,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類生活遺跡,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

該遺址發掘出人類完整頭骨兩件,哺乳動物碎骨18000件,單個牙齒500多枚,動物化石13個屬或種。出土石制器物20000餘件,骨器1000餘件,以骨錐最多,另有骨鏟、骨針、骨棒等。此外,發現用火遺跡多處。

3、藍田人遺址

藍田人遺址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在陝西省藍田縣東15公里處的公王嶺和縣西北10公里處的陳家窩村兩地。

1963年9月,在陳家窩村厚30米左右的紅色土層底部,發現了一個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公王嶺紅土底部的鈣質結核土中,發現了一個不完整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兩地相距約30公里。

4、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寧波市餘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 ,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5000年前)遺址 。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上下疊壓著四個文化層。河姆渡遺址出土陶片達幾十萬片,還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築遺跡等大量珍貴文物。

5、周口店北京人遺址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是中國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1927年開始發掘,洞內曾發現3個完整的頭蓋骨和一些殘骨,是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化石的發現地。山頂洞人代表一萬多年前新人的類型,是研究人類進化的重要實物資料。

⑤ 婦好的考古發現

考古發現1976年由殷商考古專家鄭振香女士和陳志達先生主持發掘的婦好,被列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成果的前列。
婦好墓位於丙組基址西南,是1928年以來殷墟宮殿宗廟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也是殷墟科學發掘以來發現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該墓南北長5.6米,東西寬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辭稱為「母辛宗」的享堂。
甲骨文中有關婦好的記載有200多條。她曾率領13000多人的軍隊去攻打前來侵略的鬼方,並大勝而歸,因功勛卓著而深得武丁、群臣及國民的愛戴。婦好終因積勞成疾而先逝,國王武丁予以厚葬,並修築享堂時時紀念。
1976年發現的婦好墓是一座墓主人身份清楚、沒有失盜的王室墓葬。該墓共出土隨葬物品1928件,其中青銅器440多件,玉器590多件,骨器560多件。此外還有石器、象牙製品、陶器以及6000多枚貝殼。婦好墓出土的器物異常精美,如工藝精湛的小玉人、鑲嵌綠松石的象牙杯等。在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中,有多件上面鑄有「婦好」的銘文。特別是一件帶有「婦好」銘文的武器「鉞」,學界普遍認為是婦好可以領兵打仗的權力標志。安陽殷墟博物苑建有復原的婦好墓,供遊人參觀。
婦好享堂(母辛宗),即是婦好死後,國王武丁為祭祀婦好,在其墓壙上所修建的宗廟建築。婦好──廟號「辛」。其墓上的享堂,卜辭稱「母辛宗」。這座建築就是對母辛宗遺跡的科學復原。
尊立於婦好享堂前的漢白玉婦好雕像,這是根據有關資料雕塑的。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堅執銳,威風凜凜,顯示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女將的英姿和風采。她手持的這件龍紋大銅鉞,是其生前曾使用過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紋銅鉞重9公斤。婦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見武藝超群,力大過人。古代的斧鉞主要用於治軍,鉞曾是軍事統率權即王權的象徵。
殷墟是商王朝後期的王都,據文獻記載,自盤庚遷殷至帝辛覆亡,歷經8代12王。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列《夏商周年表》確認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武王克商年為公元前1046年,共有200多年,商王朝居殷最久是無可爭辯的。
自1928年董作賓先生首次發掘殷墟至今(2013年)恰是75周年。殷墟早已蜚聲中外,現僅就婦好墓的發現與發掘過程中的主要情況和收獲作一回顧。 婦好墓位於當時小屯村的西北地,這里原是一片高出周圍農田的崗地,1975年冬,掀起「農業學大寨」平整工地的浪潮,這片崗地成為被平整的目標。要保護這片遺址必須提出充分的理由,由於過去沒有在這一帶作過發掘工作,對遺址內涵知之甚少,當時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共同商量,決定對重要遺址進行鑽探。小屯遺址的鑽探工作由筆者負責,崗地上的棉桿尚未拔掉,只能在邊緣鑽探。11月20日開始,經鑽探得知耕土層下即出現殷文化層,而且靠東部東西長約70米的夯土比較厚,向西較薄,崗地南邊是取土形成的斷崖,斷崖南面是空地。我考慮如果將南邊的斷崖清理出來,所觀察到的現象更為可靠。於是11月23日開始清理斷崖的工作,陳志達也參加了清理工作,清理了三天,鏟刮出長約140米的斷面。東邊顯露出密集的夯土房基,向西地勢較低,但仍有夯土。夯土房基的發現,為保護這片遺址提供了重要依據。經與村裡的負責幹部聯系,請他們看過現場後,都表示同意保護,並說,今後也不在這里取土。保護遺址問題得到圓滿解決,並決定第二年進行發掘。
經辦理申報,批復手續後,於1976年春季開展了對小屯村西北地的發掘。重點是發掘建築基址,參加工作的人員有鄭振香、陳志達,南京大學歷史系張之恆教授也參加了一段時間的發掘。為弄清房基下邊夯土的范圍和性質發掘了1號房基,清除房基土之後,下面出現的是一長方形坑,內填夯土,其南邊被取土挖掉,但經鑽探得知向下仍有夯土,找到其南邊緣,整體呈長方形,很像一座墓,但鑽探時一桿探不到底,於是系繩下探,由於夯土硬且干,探鏟帶不上土,探到5米多仍未到底,有人說,小屯墓坑少,盡是「死夯土」(指房基土),影響民工的情緒。於是採取先將局部向下挖,距地表深3米時停下來。我與有經驗的技工商量,我們還得鑽探,一桿探不到底可以加接桿,用螺絲檸緊,如果超過6米深就接近地下水了,夯土成濕泥也不好探,需加檸桿(擰桿是橫插在接桿頂端的),有位老工人說,用擰桿要兩人推動。我說,這好辦,星期日停工,留下參加鑽探的人員大幹一天,目的是探到底,弄個水落石出,即是不是墓也放心了,在場的人表示贊同。
5月16日是星期日,天氣晴朗,我對大家說,咱們今天的任務就是探到底,多打幾個孔,只要探到底無論出現什麼現象,都算完成了任務,工人們干勁很大,開始在邊緣探,幾個孔在不同深度都碰到似石頭的硬東西,打不下去。最後決心在中心部位鑽孔,我想如果是墓葬應該有現象。有位年輕人說,這可是關鍵的一鏟,使得在場的人情緒有些緊張。從距地表3米至6米深進度比較快。從水井得知此處水位是6.5米。故向下夯土變成泥,探鏟探上的泥,上提時往往滑下去,這時加用擰桿用轉動的力量向下鑽孔,一鏟鏟下探,速度很慢,每鏟上來都仔細看土質有無變化,工人們都很辛苦,從6米探到深7米用了半個多小時,正在推動擰桿下探時,突然探桿下陷了約70厘米,把桿下探的工人何保國緊握探桿,使盡全身的力氣向下墜,探桿又下沉約50厘米,出現硬底。這時在場的人誰也沒有出聲,小心翼翼地慢慢向上拔鏟,探鏟提上來了,滿鏟都是鮮紅的漆皮,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大家異口同聲地說,是墓葬,眼光敏銳的何振榮師傅發現鏟內有件東西,他一把抓過來跑到水渠邊上洗凈,原來是一件玉墜,一座墓葬呈現在大家的面前。
集中力量發掘此墓葬,基口長5.6米、寬4米、深約8米。當時對面積僅有20多平方米的一座豎穴墓,並未抱過高的希望,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挖掘墓的填土中就不斷出現遺物。遺物是分層埋入的,可分為6層,最先發現的是1件殘陶爵,距地表深約3米,在墓穴東北部出現了一件大理岩的石臼,出土時底朝上,翻過來一看,臼孔內滿染硃砂,色澤鮮艷。這件臼的發現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其後相繼出土數層文化遺物。各層所出遺物不一一細說。僅將出土遺物最多的一層簡述如下,此層距墓口深5.6米,在墓室中部有疊壓在一起的3件象牙杯和大量骨笄,大概原是放在木匣中的。在其南面布滿不同質料的隨葬品,有石豆、成對的石鳥,精美的骨刻刀和一面銅鏡,另有散放的骨笄多件。取出上層遺物之後,露出壓在下面的遺物,有兩面銅鏡,一件大石蟬,另有小石壺、石壘、石罐等供玩賞的「弄器」,還有玉管,瑪瑙珠等。出土時色澤鮮艷。清理完第6層已接近水面,但仍不斷發現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刻有「後辛」二字的石牛、靠墓壁發現殉人骨架和狗骨架。由於不斷有新的發現,工地氣氛十分活躍,尤其是小青年問這問那,有的問會不會出個「虎頭彝」(指觥)。老師傅說,說不定會出個虎頭彝讓你們開開眼,旁邊的人笑起來。清理完這層遺物已臨近水面,不再向下挖,水面以上的發掘告一段落。
6月4-5日進行水下發掘的准備工作,原定6日開始發掘,但供電局未送電、工人們很心急,有位老師傅建議,用轆轤絞水可以下挖,對下邊的情況多了解一些,已安排好下水的工人很贊成。於是商定只挖北端和墓室中間一小部分,向下挖了不久,中部出了兩件玉簋和1件石人。北邊大型銅器逐漸顯露,最先露出水面的是大方鼎。鼎耳出來了,長方形口也很明顯,圍觀的人喊,「銅爐」!大甗也露出水面。大型銅器的出現令人驚喜,但考慮到安全,停止下挖,並找供電局聯系,要求解決供電問題,以便抽水,供電局同志看了現場,答應第二天全天供電。
7日早上先抽去坑內積水,9點以後氣溫上升,工人分組輪流下水操作。先從槨室中部向下發掘,很快進入棺室,棺內布滿玉器,開始取出1件向上傳遞1件,玉戈、玉人等不斷送上來,但墓內遺物太多,傳遞太慢,於是將玉器放入水桶內,殘銅器裝入筐內,送上地面,一筐筐銅器取上來之後,用平車送到工作站,桶內的玉器由兩人抬回去,陳志達與工作站的人員將玉器1件件用紙包好,放入紙盒內。工地上墓坑上下的人員都在緊張操作。大約午後1點多種,棺內的玉器,以及槨內的小型銅器已基本取出。恰在這時出水量少了。於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清理墓室周圍陳放的大型銅器,大型銅器不能裝筐,只能用繩索捆緊,再由強壯的工人順著坑壁慢慢拉上來,由我記錄下器物的出土位置排列順序。參加發掘的人處於緊張的勞動中,圍觀的人熙熙攘攘,其中也有懂得古物的,每取上一件,就有人喊,又是一件,三聯甗架被拖上來了,有人說,六條腿,這是啥?旁邊的人說,沒見過。偶方彝的器體取上來了,有個孩子喊,長方的像豬槽。負責安全的人在極力維護秩序,要大家不要擠,以後讓大家看,但圍觀的人興趣不減,議論紛紛。下午3點多,遺物取凈了,最後將被硃砂和漆皮染紅的水抽去,露出腰坑和生土底。在水下操作的人非常自豪,有的說,這個墓挖得干凈利落,侯德隆師傅說,亮底了,放心吧,不會丟下東西。
發掘結束了,戴忠賢、屈如忠二人將發掘過程中未喝完的酒拿出來說,大家喝酒吧。工人們邊喝邊議論,有的說,出了這么多小人,好幾個虎頭彝,真想不到。也有的說,從來沒見過這么個坑。不久我們就在安陽工作站辦了小型展覽,各村的群眾和安陽市的有關單位看了展覽後表示滿意,也為他們的家鄉自豪。 婦好墓雖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共出土不同質料的隨葬品1928件,有青銅器、玉器,寶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最能體現殷墟文化發展水平的是青銅器和玉器。青銅器共468件,以禮器和武器為主,禮器類別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對或成組,婦好銘文的鴞尊、盉、小方鼎各一對,成組的如圓鼎12件,每組6件,銅斗8件,每組4件。後母辛銘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對。其他銘文的,有成對的方壺、方尊、圓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有銘文的銅禮器190件,其中鑄「婦好」銘文的共109件,佔有銘文銅器的半數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穎別致的器物。如鴞尊、圈足觥造型美觀,花紋繁縟。三聯甗、偶方彝,可說是首次問世。三聯甗是灶形器與甑配套使用,它可以同時蒸出三大甑相同或不同的食品,又可移動位置,使用方便,是炊具的創新。汽柱甑形器實為汽鍋,在昆明用汽鍋蒸雞,是一道美食,同樣的炊器在3000多年前已出現,足以說明殷人對食品也是刻意求精的。
墓內的銅器群不僅是精美的藝術品,而且是商王朝禮制的體現。「婦好」銘文的銅器是一個比較完整的禮器群。「後母辛」銘文的銅禮器當是子輩為婦好所作的祭器,其他不同銘文的銅禮器大多是酒器,大型酒器配10觚、10爵。大概是貴族或方國奉獻給這位赫赫有名的王後的祭器,這些也是研究殷代禮制的重要資料。
武器有戈、鉞、鏃等,兩件鑄「婦好」銘文的大銅鉞最令人矚目,一件紋飾作兩虎捕捉人頭,虎似小虎,形象生動。相似的圖案曾見於「後母戊」大鼎的兩耳上。似有震懾作用。
墓內出土玉器多件,絕大部分完整或稍殘缺。以深淺不同的綠色為主,也有棕色的,白玉很少。當安陽市玉雕廠的工作人員看了玉器之後,就有人提出墓內所出以新疆青玉為多,對這一見解我們很關注,後經多位有經驗的人士驗證,確定婦好墓內所出以新疆玉為主。後經科學鑒定,多為透閃石,也有陽起石。透閃石與新疆玉相合,所鑒定標本硬度為摩氏6度。新疆玉在殷墟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
玉器類別比較多,有琮、璧、璜等禮器,作儀仗的戈、鉞、矛等,另有工具和裝飾品。玉禮器對研究禮制極為重要,禮玉以琮、璧為主。《周禮·大宗伯》:「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這雖是反映周朝的觀念,但用玉石器進行祭禮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而以良渚文化資料最為系統。盡管時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用琮、壁進行祭祀當是一脈相承的。
裝飾品為數最多,有420多件、大部分為佩帶玉飾,少部分為鑲嵌玉飾,另有少數為觀賞品。玉石人是研究當時人的發式、頭飾、著裝等的實物資料。各種動物形玉飾有神話傳說的龍、鳳,有獸頭鳥身的怪鳥獸,而大量的是仿生的各種動物形象,以野獸、家畜和禽鳥類為多,如虎、熊、象、猴、鹿、馬、牛、羊、兔、鵝、鸚鵡等,也有魚、蛙和昆蟲類。玉雕藝人善於抓住不同動物的生態特點和習性,雕琢的動物形象富有生活氣息,如一件回首狀的小鹿,表現出警覺的神情,而頭部歪向一側的螳螂則顯得悠閑自在,生動傳神。玉器之外還有綠松石、孔雀石、綠晶雕琢的藝術品和瑪瑙珠等。3件象牙杯,有兩件成對,造型美觀,雕琢精緻,堪稱國之瑰寶。在此還應說一說墓內所出的6800多枚海貝,經鑒定為貨貝,1件阿拉伯綬貝(也稱阿文綬貝)、2件脈紅螺。海貝產生於我國台灣、南海(廣東沿海、海南島、福建廈門東山以南),反映商王朝與我國東海、南海海域有直接間接的聯系,是極重要的證據。 「婦好」之名見於武丁時期甲骨文,生前曾主持祭祀,從事征戰,地位顯赫。婦好墓屬殷墟早期,與武丁時代相合。墓主婦好當為武丁配偶。其重要性在於該墓保存得好,年代與墓主身份清楚,是商王朝晚期的一座王後墓。上個世紀30年代在侯家莊一帶的王陵區內發掘的大墓均遭古今盜掘,因此對商代王室墓的全貌知之甚少。婦好墓的發掘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憾。墓內所出的銅禮群和武器,以及大量玉石器等,大體上反映了武丁前後商王朝禮器群的類別和組合,是研究商代禮制的重要資料。大型青銅禮器、武器和大量的玉器、象牙器也顯示了商王朝的興旺和手工業的發展水平。商文化是經過長期的發展所形成的,從玉器可以看出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新石器時代某些文化的先進因素,如紅山文化的玉龍、「豬龍」,良渚文化的琮、璧等,並不斷發展和創新,豐富了商文化的內涵,為祖國的文化增添了光彩。婦好墓的各種文化遺物,以及貝類、海螺等,尚有待於我們從多方面、多視角進行研究。

⑥ 中華文化的早期文化

智人時代,已經開始出現文化,此時期考古發現有織縫衣物和葬禮,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懂得耕作。在湖南已有文獻記載有第一個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開始出現,形成氏族公社。在中原地區考古發現西元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
後來陶器和玉石和文代開始興起,其中以仰韶文化以彩陶(在紅底上描繪出彩色的陶器)與龍山文化的黑陶為主要特色。仰韶文化年代約為西元前5000年~前30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前期的范疇。生產工具以發達的磨製石器為主,常見有刀、斧、錛、鑿、箭頭、紡織用的石紡輪等,骨器也相當精緻。各種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主要呈現紅色,紅陶器上常彩繪有幾何型圖案或動物型花紋,是仰韶文化最明顯特徵,故也稱為彩陶文化。從挖掘的墓地遺跡證據顯示,仰韶時期為母系社會。後來在黃河下游與長江中下游發現的龍山文化,出土了大量黑色陶器,而且擁有更先進的建築技術,除了石鋤和石鍬與獸骨與木製的鍬之外,還使用石制的菜刀與鐮刀與貝類制的刀子,陪葬品多在男性的墓中,似乎變成已男性為中心的社會了。 從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夏王朝晚期的河南洛陽二里頭文化已有出現中國最早的都城,二里頭遺址其中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還有鑲嵌錄松石的獸面銅牌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玉器有圭、璋、琮、鉞、戈、刀等用品,與製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岡文化的遺址經研究確認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權歷經多次變動,盤庚遷都到殷墟之前,應該已經遷都多次,二里頭遺址可能也是被廢棄的首都之一。
除了黃河下游出現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以外,還有處於西元前2500年~前1500年的河姆渡文化,這些遺跡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的前半期,無論在中國的北方與南方都已經發展出農耕文化。隨著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古代四川一帶(古蜀)有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的文明,證明巴蜀地區等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是同等為中華古文明發祥地。而且各地的文化互有交流,並且一起繼承之前的文化遺產,也可證明中華文化早期也是多元發展的,而中原文化是主體。。
後來經過堯、舜、禹和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早期的主體—華夏文化。

⑦ 古代皇帝賞賜「黃金萬兩」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呢

電視劇里常常出現皇帝賞賜有功之臣「黃金萬兩」這一幕,很多人就不禁會想這么多的黃金。如果按照現在金價360元/克來計算,都上億了,古代皇帝真的有這么大方嗎?

後來黃金的開采技術有所提高,雖然數量還是很少,但是比先前多了不少,而且根據我上面的計算,黃金萬兩實際上並沒有萬兩。因為古代的換算標準是在不斷變化的,雖然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也統一了度量衡,但那隻是在國內而已,不同朝代黃金的兌換比例都不相同。

漢朝的時候,一兩摺合成現代度量衡約為25克,而萬兩則是25萬克,沒有一萬兩,跟我們想像中差別很大。而且皇帝不會直接賞賜大臣黃金,通常用糧食和珠寶替代。所以古代皇帝賞賜的黃金萬兩,大多是銅錢萬兩。

閱讀全文

與紅山文化骨器值多少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