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紹興名勝古跡有那些
會稽山:
中華九大名山之首。會稽山脈介於曹娥江與浦陽江之間,為兩江的分水嶺,其地域跨紹興、上虞、嵊州、諸暨、蕭山、浦江、義烏、東陽等市、縣。按小范圍而言,系指小舜江以北諸山,著名的有秦望山、法華山、蘭渚山、刻石山。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接位後又在此山祭祀土地神,會盟諸侯,卒後亦葬於此山。隋代被列為五嶽四鎮之一,即南鎮會稽山。有大量關於夏禹的古跡和傳說。�
鑒湖
浙江省風景名勝區。位於紹興城西南郊,因湖水清可鑒人而得名。又稱鏡湖、慶湖、南湖、長湖、大湖、照湖、賀家湖、賀監湖、帶湖等。東漢永和五年(140),由會稽太守馬臻主持建造,當時地跨山陰、會稽兩縣,橫亘160里,周長360里,匯36源水,灌田9000餘頃。南宋後圍湖造田,湖面漸小。今日鑒湖,是古鑒湖的殘留部分,從偏門至湖塘,湖面最寬處約4公里,約有30平方公里的水面。景色以仁讓堰一帶最佳,湖中有島,湖邊多山,山水交融,風景天成。沿湖有馬臻墓和廟、快閣、道士庄、三山陸游故里、柯岩、湖塘等景點與古跡。
八字橋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紹興城區八字橋直街東端。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名。今橋為南宋寶�四年(1256)重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修。1982年再度整修。橋架於三河交匯處。主橋跨稽山河,東西向,橋面平鋪條石,長4.85米,寬3.2米,凈跨4.5米,橋上置欄板,望柱頭雕作覆蓮,尋杖下用雲拱斗子,橋基東西面各立石柱9根,其中西側中柱刻有題記"時寶�丙辰仲冬吉日建"。橋東堍南北向落坡,橋西堍南向落坡,各跨一條小河。橋下設纖道。
東湖
位於紹興城東6公里處箬簣山北麓。面積5.79公頃。史載秦始皇東巡,曾於此停車喂馬。俗稱繞門山。山多堅石,取用甚廣。自漢代始,鑿岩採石,遂成崖壁深潭。清末,會稽人陶浚宣築堤為界,堤內形成山水相依向東西伸展的狹長湖區,堤上砌牆,成為封閉式的園林。抗戰期間,所有建築均遭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幾經整修,湖山景觀煥然一新,有"江南水石大盆景"之譽,與杭州西湖、嘉興南湖並稱為浙江三大名湖。整個東湖,由岩石、岩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而成,以"仙桃洞"、"陶公洞"為最佳。陶公洞中石壁上鐫有郭沫若游湖之作和陳從周"宛自天開"、舒同"奇峰"等題刻。另有香積亭、飲淥亭、聽啾亭、桂嶺、秦橋、霞川橋等點綴在湖區。西端的"陶社",為1981年重建,南向,面積116平方米,正中懸孫中山題"氣壯山河"匾,室內陳列陶成章業績等。1996年初,擴建景區,面積有所擴大,入口處由東移向西,增建夜間燈光景觀。�
再說說人文氣息的:
紹興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里的名人真是層出不窮。
魯迅 是這里的人,所以紹興有「魯迅故居」,位於紹興城區都昌坊口(今魯迅路)周家新台門西首,清代建築。魯迅故居還包括百草園、三味書屋。
王羲之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蘭亭」,位於紹興城西南12.5公里處蘭渚山下。漢代設有驛亭,故名。東晉永和九年(353)大書法家王羲之於農歷三月初三,邀集名士在此修禊,共作詩37首,由王羲之作序。此序即為古今稱道的書法精品《蘭亭集序》。蘭亭也因此更加出名。
怪傑徐文長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青藤書屋」,在紹興城區前觀巷大乘弄,佔地467平方米。原名榴花書屋,明文學家、書畫家徐渭故居,明末畫家陳洪綬曾寓居於此。為我國"青藤畫派"的發源地。
大禹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大禹陵」,位於紹興稽山門外3公里處會稽山麓。由禹陵、禹祠、禹廟組成。佔地2.67公頃,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
陸游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沈園」位於紹興城區延安路洋河弄。原為沈氏私人花園,故名。因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於此題寫《釵頭鳳》而名聞中外。
秋瑾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秋瑾故居」,位於紹興城區塔山南麓和暢堂。清代建築。屋宇5進,佔地680平方米。坐北朝南,背依塔山,環境清幽。秋瑾祖父自閩返鄉後,典居此屋。秋瑾少女時代即在此學文習武。回紹主持大通學堂期間,又成為從事反清革命的主要場所之一。
還有很多很多,像舜王廟,周恩來祖居,蔡元培故居,秋瑾紀念碑等等,都是與名人有關的。
❷ 浙江紹興有什麼名勝古跡呢
浙江紹興有很多名勝古跡,比如說魯迅故里,走進魯迅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再比如說安昌,能夠體驗最原汁原味的紹興古鎮。還有西施故里,有最民間的建築,風景絕對優美。還有沈園,遇見愛情的地方,蘭亭,欣賞山水最為絕妙,當然也可以去魯鎮去找尋孔乙己和啊Q。
❸ 紹興的歷史文化遺址或民俗文化
紹興傳統文化 紹劇 【紹劇】又稱紹興大班、紹興亂彈。興起於清康熙、乾隆年間,早期多演出於水鄉山村的廟宇舞台,20世紀30年代進滬,50年代定名為紹劇。樂器以板胡、笛、斗子為主,音樂與唱腔激昂高亢、粗獷豪放,善於表現慷慨悲壯的感情。主要唱腔為"二凡"和"三五七"。"二凡"有"倒板"、"浪板"、"慢板"、"流水"、"快板"五種板式。"三五七"同徽劇的吹腔、高撥子旋律相接近,因其唱句三字、五字、七字組成而得名,行腔委婉,富於抒情。劇目大多取材於歷史題材或演義小說,約有300多個,1949年後經整理和新編的劇目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於謙》、《龍虎鬥》、《壽堂》、《大禹治水》及反映紹興農村斗爭的現代劇《血淚盪》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曾被搬上銀幕,獲中國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戲曲片獎,拷貝發行到70多個國家或地區。 紹興蓮花落 【紹興蓮花落】紹興說唱藝術。始於清末。早期一人唱說,旁有一二人幫和,活躍於小鎮茶店或農村廟會。初演唱恭喜發財、吉祥如意之套辭,後漸形成有故事情節的節詩。20年代中期,始用四胡伴奏,形成傳承至今的基本調。唱詞以紹興方言土語為主,故事鋪敘中隨口增減,即興性、隨意性大。傳統書目有《鬧稽山》、《游江南》、《珍珠塔》、《何文秀》等。1949年後有《血淚盪》、《回娘家》等。《回娘家》和《瘋姑娘》在國內獲獎。藝人多由愛好者從他業轉入。著名藝人有唐藏臣、王金夫等。後涌現了胡兆海、倪齊全等藝術家。 紹興師爺 【紹興師爺】始於明而盛於清,有"無紹不成衙"之說。明代已有不少越人學律作幕。清雍、乾二朝,紹興師爺已成為一個地域性、專業性極強的幕僚群體。紹興師爺有"刑名師爺"、"書啟師爺"和"掛號師爺"、"證比師爺"等分工。在督、撫級的大衙門中,還有起草奏摺、奏疏的"摺奏師爺"。歷來對紹興師爺毀譽不一,貶者認為紹興師爺奸刁乖巧,心胸狹窄,口不饒人,筆如刀劍,往往置人於死地。褒者則認為他們精明能幹,嫉惡如仇,不畏權貴,有正義感。 紹興烏氈帽 【紹興烏氈帽】紹興民間常用帽。以羊毛製成,前後經30多道工序,內外烏黑,故名。圓頂,卷邊,前側可折成畚斗形,冬可保暖,夏能遮陽,除酷暑炎日外,四季可用,田頭勞作,雨水不透,堅固耐用,經濟實惠,為農民和工匠樂於購用。1966年後,紹興民間戴烏氈帽之俗漸少,氈帽廠店停業。為滿足旅遊者和老農之需,目前仍有少量生產作坊。 紹興老酒 【紹興老酒】中國名酒中最古老的黃酒品種,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以其貯存愈久而愈佳,故名"老酒"。舊時有人在男孩出生時將酒藏於地下,待男孩中狀元時取出飲用,稱"狀元紅"。也有在女孩出生時將酒藏於地下,待女孩成人出嫁時取出飲用,稱"女兒紅"。取料精良,工藝精湛,水質獨特,明、清時已遠銷海外,馳譽東南亞。20世紀內多次在國際、國內獲獎。1988年起,紹興加飯、花雕被定為國宴用酒。代表品種有元紅、加飯、善釀、香雪4種。目前,紹興釀酒企業已組成集團公司,除內銷外,已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佔全國黃酒出口量的70%。1990~1996年間,紹興曾舉辦4屆"黃酒節"。 茴香豆 【茴香豆】紹興民間閑食,也是城鄉小酒店常備的下酒菜。因價廉物美,受酒客歡迎。民謠雲:"好吃茴香豆,嚼嚼韌糾糾,要用謙豫、同興好醬油。"(謙豫、同興,為紹興老牌醬園)自魯迅把它寫進小說《孔乙己》,它便成為紹興的一種風味特產。 烏篷船 【烏篷船】紹興水鄉特有的一種交通工具,因其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船有大有小,大的有"三明瓦"至"六明瓦"不等。明瓦指"定篷"之間的一扇活動篷,上嵌有徑約一寸半的透明蠣殼片,可採光,又可遮陽避雨。這類船,船身高大,艙內可置桌椅,供飲宴遊樂。小的稱腳劃船,俗稱"躅槳船"或"小劃船",船長不過4米,艙內能容納3~4人。因船輕巧,小河淺溪也劃行無阻。農民出畈或上城,莫不以此代步。行駛時,船家坐船艄,腳蹬槳,手劃楫,手腳並用,操縱自如,每小時可行十數里。為求快速,也有前艙增人用板槳劃水。 台門 【台門】紹興民居特色。除貧民住宅外,多建成台門式。即前有台門斗,而後依次是天井、堂屋、側廂、座樓、園地,組成一個獨立的宅院。它的面寬和進深則依住戶身分、經濟和人口狀況而定,寬有3開間至7開間不等,深有2進至7進之別。門斗大抵屋檐出沿,石箍門框、石級台階、兩扇(或四扇)烏黑實榀門。台門稱呼,有以姓氏為名的,有以官職為號的,也有以建築構造命名的。有"紹興城裡十萬人,台門足有三千零"之說。
❹ 紹興有什麼古代建築和歷史古跡
安昌古鎮,柯橋的老橋,柯橋的古纖道,柯橋的太平橋(歷史很久了,應該有500年左右了)。
幫你找了其他的
大禹陵位於浙江省紹興市東南郊的會稽山山麓,是4000多年前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大禹陵坐東朝西,由禹陵、禹祠、禹廟三大建築群組成,三者皆在一地,後二者因前者而產生,如以建築而論,當首推禹廟。 禹陵的入口處為一青石碑坊,其後是一條長100餘米的神道,神道兩側立有石刻神獸5對。神道盡頭為大禹陵碑亭,亭內立有由明代紹興知府南大吉所書的「大禹陵」石碑。陵前還遍植有槐樹、松柏、綠竹等植物。 禹祠位於禹陵的左側,相傳始建於夏代少康之時,以後曾多次毀廢又多次興建。現存的禹祠是近年來重建的,共兩進院落,中間以天井相隔,極富江南民間建築特色。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鏡,曰「放生池」。「禹祠」匾由著名畫家吳作人題寫。前進的左右兩側有「大禹治水」、「計功封賞」磚雕,後進內立有大禹塑像。 禹廟位於禹陵的右側,始建於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以後歷代均有所修建。廟內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轅門、照壁、岣嶁碑亭、欞星門、午門、祭廳、大殿等建築。其中明代翻刻的
諸暨出土良渚文化早期文物
良渚文化時期的石錛、石鏃、鼎足,西周時期的印紋陶罐,六朝時期的刻花青瓷碟、蓮辦紋青瓷缽,宋代的酒壇、房屋模型等,沙塔尖山灣遺址在1.5米至2米層以下為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堆積層,日前已出土部分石錛、石斧等石器和鼎腿等陶器殘片,尤其是扁圓形、圓柱形的鼎腿,具有明顯的良渚文化早期的時代特徵。而良渚文化時期文化層上部,主要為宋代文化堆積層,出土了碗、刻花高足杯、陶層模型等器物,尤其是陶層模型等器物,對研究宋代建築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
紹興爐峰寺
爐峰寺位於浙江省紹興市禹陵鄉,始建於南朝宋大明元年(457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該寺開山祖師是慧靜和尚,傳承法系為禪宗支派。歷史上曾毀建圮興多次。現有建築為1984年在紹興市政府的支持下重建,主要是山門、大悲樓、三聖殿、觀音殿等,建築面積約三千多平方米,1997年又進行了一次修整。 爐峰寺現任方丈悟道法師,78歲,浙江岱山人,1930年出家,兼任浙江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紹興市佛教協會會長,紹興市政協常委,新昌縣政協副主席。
❺ 紹興有哪些名勝古跡
國家級:魯迅故居、秋瑾故居、大禹陵、古纖道、蔡元培故居、呂府、八字橋、印山越國王陵、斯氏古民居建築群。
地方有:諸暨西施故里,王冕故里,嵊州穿岩十九峰,新昌大佛寺,越劇發源地,王羲之書法聖地。
紹興是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積淀深厚,遺存豐富,名勝古跡眾多,是江南著名的水鄉、橋鄉、酒鄉,也是著名的戲曲之鄉、書法之鄉。由此,形成了紹興地域文化的特色。
1、名士之鄉。紹興歷代人才輩出,涌現了一大批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如立國始祖大禹,越王句踐,東漢哲學家王充,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唐代詩人賀知章,南宋詩人陸游,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書畫家徐渭,巾國英雄秋瑾,學界泰斗蔡元培,文學巨匠魯迅,一代偉人周恩來以及範文瀾、馬寅初、竺可楨、錢三強等。毛澤東主席譽紹興為「名士之鄉」。館藏資料有《紹興名人述評》、《紹興歷代名人》、《紹興名人辭典》、《紹興百賢圖贊》、《魯迅全集》、《秋瑾》、《蔡元培》、《王羲之傳說故事選》、《陸游傳》《紹興籍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等。
2、水鄉。紹興境內河湖密布,水道成網,鄉間村落河水環繞,眾多民居粉牆黛瓦,或傍水而建,或夾河而立,形成水上弄堂,是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紹興水鄉特有的烏篷船出沒其間,掩映於綠樹翠竹之中。鑒湖、東湖、環城河等都是很著名的景觀。館藏資料有《紹興山水》、《鑒湖與紹興水利》、《紹興市水利綜合經營概況》、《紹興老屋》等。
3、橋鄉。在紹興,街隨河走,河連路橋,河是路的一種,橋為路的延續,全市有形態各異、風格奇特的橋梁萬余座,故有「橋梁博物館」之稱。建築材料皆為青條石、青石板。最為盛名的是建於南宋的八字橋,它是我國最早的立交橋。最長的是建於漢代,綿延數里、一線貼水的古纖道。題扇橋等許多古橋都留下了不少名人軼事和傳說。館藏資料有《紹興石橋》、《紹興橋文化》等。
4、酒鄉。紹興是中國五個酒文化名城之一,紹興黃酒也叫老酒,有近2500年歷史,分狀元紅、加飯、善釀、香雪四種,被譽為「東方名酒之冠」。紹興酒文化十分豐富,隨酒而來的酒事、酒藝、酒趣至今盛行不衰,咸亨酒店、烏蓬船上和尋常巷陌的酒吧茶館等等,都是品酒的佳處。1989年紹興市舉辦了首屆中國紹興黃酒節。館藏資料有《紹興酒文化》、《中國紹興黃酒集團公司古越龍山、沈永和》等。
5、書法之鄉。蘭亭是聞名中外的書法聖地,公元三五三年農歷三月初三,王羲之即興寫下了墨冠中華的《蘭亭集序》,歷史上還出過一批書法藝術大師,紹興書法成就在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紹興的大街小巷和名勝古跡,到處可以看到各家流派的書法精品,禹陵有珍貴的李斯手書《會稽刻石》和小篆《嶧山碑刻》,曹娥廟有被贊譽為「絕妙好辭」的《曹娥婢》,市區的戒珠寺、題扇橋、筆飛弄、躲婆弄等都與王羲之有關。市人大常委會決定將農歷三月初三定為紹興市書法節。首屆書法節於1985年舉辦,以後,紹興每年都要舉辦蘭亭書法節。館藏資料有《王羲之、王獻之全集箋證》、《陳播書法》等。
6、戲曲之鄉。紹興有越劇、紹劇、新昌調腔、紹興蓮花落等多種劇曲。越劇是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家喻戶曉,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曾風靡全國。館藏資料有《紹興戲曲》、《越劇溯源》、《紹劇發展史》等。
7、 紹興還是文物之邦。歷史悠久,文化積沉深厚,名勝古跡遍布城鄉,最著名的有魯迅故居、秋瑾故居、古纖道、大禹陵、蘭亭、沈園、蔡元培故居、周恩來祖居、諸暨西施殿、新昌大佛寺、上虞曹娥廟、嵊州羲之墓、印山越王陵等,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02處,其中國家級9處、省級42處。此外,有3000多處文化遺跡和3.5萬件入藏文物,被譽為「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館藏資料有《紹興百景圖贊》、《大禹陵》、《紹興古跡筆談》、《越中攬勝》《蘭亭》等。
❻ 紹興有什麼名勝古跡!
先說自然景觀,紹興這里有山有水山青水秀。 會稽山: 中華九大名山之首。會稽山脈介於曹娥江與浦陽江之間,為兩江的分水嶺,其地域跨紹興、上虞、嵊州、諸暨、蕭山、浦江、義烏、東陽等市、縣。按小范圍而言,系指小舜江以北諸山,著名的有秦望山、法華山、蘭渚山、刻石山。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接位後又在此山祭祀土地神,會盟諸侯,卒後亦葬於此山。隋代被列為五嶽四鎮之一,即南鎮會稽山。有大量關於夏禹的古跡和傳說。 鑒湖 浙江省風景名勝區。位於紹興城西南郊,因湖水清可鑒人而得名。又稱鏡湖、慶湖、南湖、長湖、大湖、照湖、賀家湖、賀監湖、帶湖等。東漢永和五年(140),由會稽太守馬臻主持建造,當時地跨山陰、會稽兩縣,橫亘160里,周長360里,匯36源水,灌田9000餘頃。南宋後圍湖造田,湖面漸小。今日鑒湖,是古鑒湖的殘留部分,從偏門至湖塘,湖面最寬處約4公里,約有30平方公里的水面。景色以仁讓堰一帶最佳,湖中有島,湖邊多山,山水交融,風景天成。沿湖有馬臻墓和廟、快閣、道士庄、三山陸游故里、柯岩、湖塘等景點與古跡。 八字橋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紹興城區八字橋直街東端。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名。今橋為南宋寶 四年(1256)重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修。1982年再度整修。橋架於三河交匯處。主橋跨稽山河,東西向,橋面平鋪條石,長4.85米,寬3.2米,凈跨4.5米,橋上置欄板,望柱頭雕作覆蓮,尋杖下用雲拱斗子,橋基東西面各立石柱9根,其中西側中柱刻有題記"時寶 丙辰仲冬吉日建"。橋東堍南北向落坡,橋西堍南向落坡,各跨一條小河。橋下設纖道。 東湖 位於紹興城東6公里處箬簣山北麓。面積5.79公頃。史載秦始皇東巡,曾於此停車喂馬。俗稱繞門山。山多堅石,取用甚廣。自漢代始,鑿岩採石,遂成崖壁深潭。清末,會稽人陶浚宣築堤為界,堤內形成山水相依向東西伸展的狹長湖區,堤上砌牆,成為封閉式的園林。抗戰期間,所有建築均遭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幾經整修,湖山景觀煥然一新,有"江南水石大盆景"之譽,與杭州西湖、嘉興南湖並稱為浙江三大名湖。整個東湖,由岩石、岩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而成,以"仙桃洞"、"陶公洞"為最佳。陶公洞中石壁上鐫有郭沫若游湖之作和陳從周"宛自天開"、舒同"奇峰"等題刻。另有香積亭、飲淥亭、聽啾亭、桂嶺、秦橋、霞川橋等點綴在湖區。西端的"陶社",為1981年重建,南向,面積116平方米,正中懸孫中山題"氣壯山河"匾,室內陳列陶成章業績等。1996年初,擴建景區,面積有所擴大,入口處由東移向西,增建夜間燈光景觀。 再說說人文氣息的: 紹興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里的名人真是層出不窮。 魯迅 是這里的人,所以紹興有「魯迅故居」,位於紹興城區都昌坊口(今魯迅路)周家新台門西首,清代建築。魯迅故居還包括百草園、三味書屋。 王羲之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蘭亭」,位於紹興城西南12.5公里處蘭渚山下。漢代設有驛亭,故名。東晉永和九年(353)大書法家王羲之於農歷三月初三,邀集名士在此修禊,共作詩37首,由王羲之作序。此序即為古今稱道的書法精品《蘭亭集序》。蘭亭也因此更加出名。 怪傑徐文長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青藤書屋」,在紹興城區前觀巷大乘弄,佔地467平方米。原名榴花書屋,明文學家、書畫家徐渭故居,明末畫家陳洪綬曾寓居於此。為我國"青藤畫派"的發源地。 大禹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大禹陵」,位於紹興稽山門外3公里處會稽山麓。由禹陵、禹祠、禹廟組成。佔地2.67公頃,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 陸游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沈園」位於紹興城區延安路洋河弄。原為沈氏私人花園,故名。因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於此題寫《釵頭鳳》而名聞中外。 秋瑾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秋瑾故居」,位於紹興城區塔山南麓和暢堂。清代建築。屋宇5進,佔地680平方米。坐北朝南,背依塔山,環境清幽。秋瑾祖父自閩返鄉後,典居此屋。秋瑾少女時代即在此學文習武。回紹主持大通學堂期間,又成為從事反清革命的主要場所之一。 還有很多很多,像舜王廟,周恩來祖居,蔡元培故居,秋瑾紀念碑等等,都是與名人有關的。 除了市內一些景點,如魯迅故居,蘭亭,沈園等,個人覺得柯岩不錯,春天去吼山也是不錯的選擇,這兩個地方都是以前的採石場,所以有些奇特的風光,而春天的吼山更有桃花節,山花爛漫的景象值得一看,如果再要去諸暨,另外還要一天,五泄瀑布爬上去比較累,當然風景也是不錯的.要去溪口,估計要兩天吧,溪口好玩的東東還是很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都有很多可以一游的地方. 最好一起去一趟紹興的新昌縣,那裡的山水比較好玩 烏篷船,紹興老酒,磕磕茴香豆
❼ 紹興城歷史
紹興
「悠悠鑒湖水,濃濃古越情」。紹興以其人文景觀豐富、水鄉風光秀麗、風土人情誘人而著稱於世,自古即為遊客嚮往的游覽勝地。
紹興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景色秀麗,物產豐富,素稱「文物之邦、魚米之鄉」,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相傳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為治水曾兩次躬臨紹興,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勝跡。春秋戰國時,越王勾踐建都紹興,卧薪嘗膽時,「越池」一度成為我國東部政治文化中心。漢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稱吳州,唐朝又改稱越州,南宋時改為紹興府,沿襲至今。紹興人傑地靈,歷史上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學家,如秋瑾、魯迅、蔡元培、周恩來等。
一代文學巨擘魯迅的許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紹興文化濃郁的地方性色彩,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鄉的社戲,隨處可見魯迅文化中的故鄉情結。游覽紹興,也許就是一次魯迅文化的懷舊之旅,站在河邊,你可以看到戴著小氈帽的船夫以及戴著銀項圈的玩童;邁進咸亨酒店,你可以嘗嘗正宗的茴香豆;回到鄉間,去看一場傳統的社戲……
紹興就是這樣一座地方色彩很濃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纖道上,綠水晶瑩,石橋飛架,輕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橋梁4000餘座,構成典型的江南水鄉景色。東湖洞橋相映,水碧於天;五泄溪泉飛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蘭亭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被稱為書法勝地;沈園則因陸游、唐琬的愛情悲劇使後來者嗟嘆不已;此外還有唐代纖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橋以及與此相關聯的紹興風土人情,以烏蓬船、烏氈帽、烏乾菜為代表,在數千年的歷史演變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並呈現獨特的地方風采,令人仰慕神往。
紹興概況
長話區號:0575
郵政編碼:312000
位置:位於寧紹平原西部,南屏會稽山,北瀕錢塘江,西連杭州,東接寧波,總面積795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平方公里。
區劃:現轄越城區及紹興縣、新昌縣、諸暨市、上虞市、嵊州市。
人口:426萬,其中市區人口31萬。
紹興名人榜:
1:魯迅,原名周樹人
2:秋瑾,就義於紹興市區古軒亭口
3:蔡元培,原北大校長
4:徐文長,即徐渭。
5:周恩來
6:西施
7:越王勾踐
紹興名勝古跡:
1、魯迅故里
2、鑒湖
3、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4、西施故里
5、柯岩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6、五泄風景區
推薦幾個名人的紀念景點。
紹興魯迅紀念館 順著魯迅路走
紹興吼山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里處的皋埠
紹興放生池 位於曹山上
紹興煙蘿洞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里處的皋埠
五泄(紹興諸暨) 位於諸暨市西北20公里處
西施殿(紹興諸暨) 位於諸暨市城南半公里許浣沙溪畔
紹興簡介及交通 位於於浙江杭州灣畔,會稽山下。
紹興東湖 浙江省紹興市東湖風景區
紹興柯岩 紹興城往西行車12公里
紹興蘭亭 浙江省紹興市蘭亭
紹興魯迅故居 在魯迅紀念館的一側
紹興大禹陵 位於紹興市區東南6公里
紹興會稽山 位於紹興城東南
斗岩(紹興諸暨) 處於諸暨市南部重鎮牌頭鎮西北
大佛寺(紹興新昌) 新昌西南1公里
穿岩十九峰景區(紹興新昌) 位於新昌城西南22公里
紹興沈園 在城內延安路洋河弄
紹興鑒湖 位於紹興城西1.5公里
紹興羊山石佛 位於紹興齊賢鎮境內下方橋
紹興咸亨酒店 魯迅路44號上的「咸亨」發祥地
紹興塔山 浙江省紹興市城區景區,紹興城南端
紹興魯迅百草園 在魯迅故居的後面
紹興三味書屋 魯迅紀念館對面
大通學堂(紹興) 浙江省紹興市府橫街258號
紹興蔡元培故居 在紹興市區筆飛弄西側
紹興棋盤石、雲石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里處的皋埠
紹興八字橋 位於紹興市區八字橋直街東端
紹興古越藏書樓 紹興市區勝利西路503號
紹興青藤書屋 在紹興市區前觀巷大乘弄
紹興戒珠寺 市區西街
紹興秋瑾故居 紹興市區塔山西麓和暢堂
紹興秋瑾紀念碑 浙江省紹興市城區景區
紹興周恩來祖居 浙江省紹興市勞動路369號
紹興府山越國遺址 位於紹興城西府山公園
紹興呂府 浙江省紹興市府橫街258號
禹王廟(紹興) 紹興市東南4公里的會稽山麓
紹興蓮花落(紹興 紹興
紹興石佛寺 紹興石佛寺
西施山遺址(紹興) 在紹興五雲門外有座土丘
馬臻墓(紹興) 紹興
紹興西施山遺址(紹興) 在紹興五雲門外有座土丘
觀宗寺(紹興) 位於寧波市區靈橋路
土谷祠(紹興) 紹興失區
紹興市香爐蜂 紹興市稽山門外
紹興市印山越王陵 位於紹興市區西南12公里
紹興市風雨亭 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府山西南峰
紹興新昌十里潛溪 出新昌縣城西5公里,經茶壺
紹興府山景區 位於紹興市區西南
紹興蕺山景區 位於紹興市東北面
紹興蘭亭景區 地處紹興市郊西南
紹興塔山景區 位於紹興市區西南
紹興古纖道 位於紹興縣柯橋鎮、湖塘鎮地界的
紹興百丈飛瀑 浙江省紹興市嵊州市王院鄉境內
紹興城隍殿 浙江省紹興市安昌古鎮
紹興曹娥廟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
紹興師爺館 浙江省紹興市安昌古鎮
❽ 紹興的著名旅遊景點都是有什麼
* 大禹陵 * 東湖 * 蘭亭 * 諸暨五泄 * 大通學堂 * 天工大佛 * 沈園 * 魯迅紀念館 * 鑒湖 * 蔡元培故居 * 曹娥江 * 曹娥廟 * 長慶寺 * 超山 * 陳洪綬墓 * 安昌古鎮 * 八字橋 * 百草園 景點 價格 紹興魯迅紀念館 80 新昌大佛寺 50 紹興周恩來祖居 18 紹興吼山 30 紹興魯迅紀念館 順著魯迅路走 紹興吼山 位於紹興市區以東十二公里處的皋埠 紹興魯迅故居 在魯迅紀念館的一側 大佛寺(紹興新昌) 新昌西南1公里 紹興魯迅百草園 在魯迅故居的後面 紹興三味書屋 魯迅紀念館對面 紹興秋瑾故居 紹興市區塔山西麓和暢堂 紹興秋瑾紀念碑 浙江省紹興市城區景區 紹興周恩來祖居 浙江省紹興市勞動路369號 紹興石佛寺 紹興石佛寺
記得採納啊
❾ 有關紹興的名勝古跡
先說自然景觀,紹興這里有山有水山青水秀。
會稽山:
中華九大名山之首。會稽山脈介於曹娥江與浦陽江之間,為兩江的分水嶺,其地域跨紹興、上虞、嵊州、諸暨、蕭山、浦江、義烏、東陽等市、縣。按小范圍而言,系指小舜江以北諸山,著名的有秦望山、法華山、蘭渚山、刻石山。相傳大禹治水成功,接位後又在此山祭祀土地神,會盟諸侯,卒後亦葬於此山。隋代被列為五嶽四鎮之一,即南鎮會稽山。有大量關於夏禹的古跡和傳說。�
鑒湖
浙江省風景名勝區。位於紹興城西南郊,因湖水清可鑒人而得名。又稱鏡湖、慶湖、南湖、長湖、大湖、照湖、賀家湖、賀監湖、帶湖等。東漢永和五年(140),由會稽太守馬臻主持建造,當時地跨山陰、會稽兩縣,橫亘160里,周長360里,匯36源水,灌田9000餘頃。南宋後圍湖造田,湖面漸小。今日鑒湖,是古鑒湖的殘留部分,從偏門至湖塘,湖面最寬處約4公里,約有30平方公里的水面。景色以仁讓堰一帶最佳,湖中有島,湖邊多山,山水交融,風景天成。沿湖有馬臻墓和廟、快閣、道士庄、三山陸游故里、柯岩、湖塘等景點與古跡。
八字橋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紹興城區八字橋直街東端。兩橋相對而斜,狀如八字,故名。今橋為南宋寶�四年(1256)重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修。1982年再度整修。橋架於三河交匯處。主橋跨稽山河,東西向,橋面平鋪條石,長4.85米,寬3.2米,凈跨4.5米,橋上置欄板,望柱頭雕作覆蓮,尋杖下用雲拱斗子,橋基東西面各立石柱9根,其中西側中柱刻有題記"時寶�丙辰仲冬吉日建"。橋東堍南北向落坡,橋西堍南向落坡,各跨一條小河。橋下設纖道。
東湖
位於紹興城東6公里處箬簣山北麓。面積5.79公頃。史載秦始皇東巡,曾於此停車喂馬。俗稱繞門山。山多堅石,取用甚廣。自漢代始,鑿岩採石,遂成崖壁深潭。清末,會稽人陶浚宣築堤為界,堤內形成山水相依向東西伸展的狹長湖區,堤上砌牆,成為封閉式的園林。抗戰期間,所有建築均遭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幾經整修,湖山景觀煥然一新,有"江南水石大盆景"之譽,與杭州西湖、嘉興南湖並稱為浙江三大名湖。整個東湖,由岩石、岩洞、石橋、湖面巧妙結合而成,以"仙桃洞"、"陶公洞"為最佳。陶公洞中石壁上鐫有郭沫若游湖之作和陳從周"宛自天開"、舒同"奇峰"等題刻。另有香積亭、飲淥亭、聽啾亭、桂嶺、秦橋、霞川橋等點綴在湖區。西端的"陶社",為1981年重建,南向,面積116平方米,正中懸孫中山題"氣壯山河"匾,室內陳列陶成章業績等。1996年初,擴建景區,面積有所擴大,入口處由東移向西,增建夜間燈光景觀。�
再說說人文氣息的:
紹興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里的名人真是層出不窮。
魯迅 是這里的人,所以紹興有「魯迅故居」,位於紹興城區都昌坊口(今魯迅路)周家新台門西首,清代建築。魯迅故居還包括百草園、三味書屋。
王羲之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蘭亭」,位於紹興城西南12.5公里處蘭渚山下。漢代設有驛亭,故名。東晉永和九年(353)大書法家王羲之於農歷三月初三,邀集名士在此修禊,共作詩37首,由王羲之作序。此序即為古今稱道的書法精品《蘭亭集序》。蘭亭也因此更加出名。
怪傑徐文長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青藤書屋」,在紹興城區前觀巷大乘弄,佔地467平方米。原名榴花書屋,明文學家、書畫家徐渭故居,明末畫家陳洪綬曾寓居於此。為我國"青藤畫派"的發源地。
大禹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大禹陵」,位於紹興稽山門外3公里處會稽山麓。由禹陵、禹祠、禹廟組成。佔地2.67公頃,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
陸游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沈園」位於紹興城區延安路洋河弄。原為沈氏私人花園,故名。因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於此題寫《釵頭鳳》而名聞中外。
秋瑾 是這里的人,所以有「秋瑾故居」,位於紹興城區塔山南麓和暢堂。清代建築。屋宇5進,佔地680平方米。坐北朝南,背依塔山,環境清幽。秋瑾祖父自閩返鄉後,典居此屋。秋瑾少女時代即在此學文習武。回紹主持大通學堂期間,又成為從事反清革命的主要場所之一。
還有很多很多,像舜王廟,周恩來祖居,蔡元培故居,秋瑾紀念碑等等,都是與名人有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