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市場營銷學中的社會文化包括什麼
市場營銷學中所說的社會文化因素,一般指在一種社會形態下形成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道德規范以及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等被社會所公認的各種行為規范。具體包括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民族特徵、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教育水平、文學藝術等內容的總和。
❷ 社會文化有哪些功能
社會文化是社會的產物,又為社會所必需,它必然具有相應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信息功能。指文化實施著傳遞社會經驗從而維持社會歷史連續性的功
能。
二是教化、培育的功能。指文化具有造就人、塑造人的功能。在歷史上,文化對人的教育不僅表現在生產技能上,更重要的還在於社會教育上,也就是在於通過積極的引導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下一代。
三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功能。指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的存在,對社會的發展有重大作用。
四是認識功能。指文化以特有的方式滲透在認識主體、中介系統和認識客體中,制約和規范著人類認識。
除此之外,還有審美功能和娛樂功能。
❸ 社會文化是指什麼
社會文化按通俗的說法就是一個地區的社會風貌,也與一個人的精神風貌一樣。再直接點兒的說:比如,張家村,村裡的人人喜歡看電視劇,對電視劇也比較關注。所以全村的人也想辦一個影視基地,把村裡人的所有願望給實現了。
後來經過努力,終於實現了。然後村的人人精神面貌非常好,形成一種高尚的社會文化。這樣給你解釋,你可能會明白些。要按書上的說,一般都不明白。
其實非常簡單,就是社會的所有人們的喜歡,共同的願望,等等
❹ 什麼是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是由社會意識形態構成的,是以社會意識形態為主要內容的觀念體系的基本結構。社會意識形態是指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形態、從而也反映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的觀念體系。
那些不反映一定社會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在階級社會中不具有階級性的意識形式,如自然科學、語言學、形式邏輯等,這些非意識形態也是社會文化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社會由下而上共分四個階層,有各自的流行文化:
一、三角形的底部:草根階層,包括失業者、退休者、藍領。
二、第二層:主力勞動者,包括中下白領、基層公務員。
三、第三層:中產階級,包括高級白領、專業人士、經理人、中下企業主、中級公務員。
四、決策者階層:高級企業主、高級專家、高級公務員。
❺ 網路社會文化與現實社會文化有什麼 不同
網路社會都是虛幻的,會使人們深陷其中,一旦迷戀上,必定難以自拔,這樣會使一些青少年借錢、打架、、、、、、甚至做出更殘暴的事情,都是為了去網吧玩電腦。
現實社會沒有像網路世界那樣的激情或是什麼,人們會慢慢的厭倦現實世界,走向網路世界中去。
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什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列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是凝聚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它淵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它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徵,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著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這是我國文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方針:
1、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2、堅持「雙百」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3、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不斷推進文化創新。
4、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5、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就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著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切實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性:
文化作為一個歷史范疇,雖然有其超越時代的共同性,但作為一定文化的總體而言,總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不同社會具有不同性質的文化。
中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必然帶有這個時代的基本特點,它必須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結合在一起,
圍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根本任務,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❼ 「社會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聽嬋釋禪先生給「社會文化」下的定義可供參考。
「社會文化」的定義。所謂「社會文化」:就是指調整、協調、平衡國家、政府、企業、家庭等各層級組織之間和各層級組織內部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等相互之間的「共存共處、和諧穩定、互助合作、權益分配、上級下級、長幼次序、婚姻親朋、好友鄰里、矛盾糾紛、斗爭暴力」等的縱橫交錯社會關系的綜合性多元化文化體系。
社會文化,是在「政治文化」方向性和價值取向性指導和「經濟文化」深刻影響下的調整協調平衡國家、政府、企業、家庭、個人等之間「利益、糾紛、矛盾和斗爭」等的社會關系的多元化文化體系。
同時,聽嬋釋禪先生還把「社會文化」劃分為:一是社會道德,或是叫社會公共倫理道德;
二是社會組織架構協作關系和形式;
三是調整各種「社會協作關系」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和規章制度」等三大方面。
也即「社會文化」,就是以各種「社會公共倫理道德」思想理念為指導,以「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和各項規章制度」等為依據和准繩,再通過各種「社會組織架構協作關系和形式」進行承載、共識和強制力貫徹執行,以便來處理調整、協調平衡和穩固和諧各種「社會協作關系」為「重點」的文化。
在社會主義社會,「家庭」這個最基礎最基層的層級組織,就是以「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尊老愛幼、相親相愛、親緣互助、並以按需分配為主要分配方式」等的「社會公共倫理道德和分配方式」思想理念為指導,通過「以血緣、婚姻關系和居住在同一個住所等為基礎」的社會組織架構協作關系和形式」,以《婚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等為強制力執行的依據和准繩,用來處理調整、協調平衡和穩固和諧「家庭」這種社會協作關系。
❽ 社會文化什麼意思
社會文化是與基層廣大群眾生產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由基層群眾創造,具有地域,民族或群體特徵,並對社會群體施加廣泛影響的各種文化現象和文化活動的總稱。廣義上的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屬於歷史的范疇,每一社會都有和自己社會形態相適應的社會文化,並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演變。作為觀念形態的社會文化,如哲學、宗教、藝術、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倫理道德等,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並又給社會的經濟、政治等各方面以巨大的影響作用。在階級社會里,觀念形態的文化有著階級性。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形成傳統的民族文化。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歷史延續性決定著社會文化的歷史連續性。社會文化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通過社會文化自身的不斷揚棄來獲得發展的。
❾ 社會文化的特徵和功能是什麼
文化模式是社會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的課題之一。分為特殊的文化模式和普遍的文化模式兩類。
特殊的文化模式是指各民族或國傢具有的獨特的文化體系。它是由各種文化特質、文化集叢有機結合而構成的一個有特色的文化體系。各民族或國家之間有著不同的文化,即文化模式的不同。如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眾多的農村人口,濃厚的家族觀念,重人倫,對祖宗及傳統權威的崇拜等互相聯系形成了中國傳統的文化模式;工商業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以城市生活為主導,個人主義,總統制等互相聯系而形成美國的文化模式。每一種文化模式內部必然具有自己的一致性,否則各種文化特質、文化集叢便不可能結合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多數學者認為,形成這種一致性的原因是統一的社會價值標准,也有學者認為是一個社會中的人共有的潛在意願。
普遍的文化模式是指一切文化都是由各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這種文化構造適用於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美國人類學家C.威斯勒爾認為,普遍的文化模式包括以下9個部分:①語言;②物質特質;③美術;④神話與科學知識;⑤宗教習慣;⑥家庭與社會體制;⑦財產;⑧政府;⑨戰爭。
❿ 社會文化包括哪些內涵
編輯詞條 發表評論 歷史版本 列印 添加到搜藏
文化社會學
文化社會學(cultural sociology)
研究文化產生、發展特殊規律與社會作用的一門學科。
來源及演變
文化社會學這一學科的名稱,最初是由德國社會學家P.巴爾特在《社會學的歷史哲學》(1897)一書中提出的。他認為,H.斯賓塞只說到了「自然時代的社會學」,而更為重要的是研究「文化時代的社會學」。
文化社會學有兩個來源:德國和法國的社會學;英國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由於來源不同,涵義也不一樣。主要有作為新的綜合社會學和作為社會學分支學科的文化社會學兩種涵義。
①作為新的綜合社會學的文化社會學。主要形成於德國和法國,特別是德國。19世紀末與20世紀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經濟、文化出現了動盪和危機,當時的哲學社會科學家普遍認為這主要是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危機造成的,他們轉向了文化研究,並重新確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及理論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神聖的日爾曼文化中心論破產了,德國社會學家不得不重新看待德國文化並研究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發展。德國G.齊美爾的形式社會學和法國□.迪爾凱姆的「集團表象」社會學隨之出現。
齊美爾把社會學分為一般社會學、形式社會學和哲學社會學三類,認為形式社會學是社會學的重點,它研究社會現象的純粹形式。由於「純粹」的形式比較抽象,不易把握,L.von維澤和A.菲爾坎特以「關系」取代形式,稱社會學為關系學。M.韋伯、W.桑巴特、M.舍勒等人修正形式社會學、關系學,提出了以文化作為研究對象的文化社會學,這就是新的綜合社會學。德國文化社會學主要研究人類歷史上不同精神狀態的發展,O.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沒落》(1918~1922)一書中,將人類歷史上的高等文化劃分為8種不同的類型,研究它們不同的情慾、觀念及其生長、發展、死亡的原因;M.韋伯的《宗教社會學論文集》(1920~1921)研究世界六大宗教(孔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以色列教、猶太教)的不同倫理精神及其與經濟制度的關系等。因此,德國的文化社會學也可以看作是文化哲學或歷史哲學。它雖然主要以精神文化為研究對象,但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在舍勒的《知識社會學研究》(1924)一書中,文化社會學就包括知識社會學、宗教社會學、技術社會學等。
迪爾凱姆以「集團表象」的概念建立自己獨特的文化社會學。他的「集團表象」與廣泛的文化概念很近似,包括集團意識、行為方式、制度等等。這些都是超越個人心理的,具有外在性和強制性的特徵。他認為社會學應該以「集團表象」作為研究對象。
②作為社會學分支學科的文化社會學。主要是英國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在由研究原始文化轉向研究現代社會生活過程中,逐步演變形成,可以看作是文化人類學或社會人類學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應用及與社會學結合的產物。特別是在美國,隨著都市化、移民等現象的出現,要求社會學「美國化」,也要求文化人類學的研究重點轉向現代社會生活,從而促使美國的文化社會學的產生。F.博厄斯在《人類學與現代生活》(1928~1938)一書中認為,只有深入研究每個民族的文化及其理想,並把不同的文化價值列入客觀的研究,才能建立嚴格的科學。A.L.克羅伯、R.H.洛維等也主張,社會學應該研究超有機體的文化現象,以說明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W.F.奧格本的《社會變遷》(1922)是用文化人類學的觀點研究現代社會文化現象及其變遷的代表性著作,認為現代社會中的許多問題是起源於文化,唯有重視社會中的文化因素的研究,方可得到解決。美國文化人類學的另一個來源是民族社會學。G.列朋在《文化社會學與民族社會學的領域和問題》(1934)一文中認為,文化社會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中一般的文化,而民族社會學是研究民族社會中特殊的文化,後者為前者提供研究材料,前者對後者進行綜合研究。
英國的文化社會學起源於功能學派的社會人類學,主要代表人物是B.K.馬林諾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馬林諾夫斯基在《文化論》中說:「科學的人類學應當知道它的首要任務是建立一個審慎嚴謹的文化論。這個文化論應當包括比較社會學,統一所有的社會科學」。他還認為,科學的人類學是對各種文化作功能的分析,要「根據經驗的定律」或遵守「功能關系的定律」進行。拉德克利夫—布朗在《現代社會的人類學研究》(1935)一文中認為,任何文化都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因而主張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各種文化現象。他把自己的功能人類學稱作「比較社會學」,認為比較社會學與社會人類學是功能的理論化。他著重研究文化的功能,因此,他的比較社會學也是「功能的文化社會學」。
研究內容
文化社會學研究的內容相當廣泛,歸納起來包括:①文化的起源、積累、突變過程;②文化的產生、發展、分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③文化在時間、空間發展上的不同層面;④文化發展的社會系統的不同屬性,如民族性、階級性等;⑤文化的生產、分配、儲存、傳遞及其應用;⑥文化傳播、增殖、控制的方式及手段;⑦文化的沖突、分化、調適、整合過程;⑧文化變遷的動因、規律、周期;⑨文化與社會化、文化與文明、文化與生活方式等的關系;⑩文化在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還研究民族文化的發展趨勢、世界文化的趨向等問題,其應用研究涉及經濟發展、都市化、社會管理、青少年教育、科學技術發展諸多問題。
主要理論
19世紀以來,文化社會學在其產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和方法,但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就其對文化的本質及社會作用的看法,可以歸納如下理論觀點。
①進化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從19世紀斯賓塞、E.B.泰勒等人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文化研究和文化人類學的社會文化研究,到20世紀40~50年代新實證主義的文化社會學,都屬於這種觀點。斯賓塞認為,文化是由簡單到復雜、由單質到異質逐漸進化的。泰勒認為,文化的分布就象動植物的清單一樣,是由自然地理環境決定的。英國的A.C.哈登認為,人類的文化是平行發展的;德國的J.利佩特認為,一部文化史就是人類由低級野蠻狀態向高級文明狀態發展的歷史。19世紀的文化社會學思想存在著簡單的生物類比的傾向,到20世紀40~50年代,產生了新實證主義的文化社會學理論,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的L.A.懷特的「工藝決定論」。他認為,工藝的發展是文化進化的基礎,其他因素是次要的。
②傳播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文化圈派、英國傳播學派和美國歷史學派的一些民族學家和文化人類學家,從社會因素研究文化的傳播。他們把文化的產生歸諸單一的、一次性現象,從歷史人物、航海、戰爭等方面研究文化傳播過程,把其他地方相同的文化現象歸諸於傳播的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符號互動論者G.H.米德、C.莫里斯等人,把文化看作是有意義的象徵符號,把文化傳播看作是個體互動或交互作用的過程。符號互動理論建立在相互理解的主觀主義基礎上,但在現代自然科學的影響下,愈來愈走向社會文化結構過程的研究。它較之民族學和文化人類學的文化傳播理論,在對於研究文化的社會功能方面更具有社會學意義。
③功能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主要有以迪爾凱姆為代表的法國社會學年鑒派、英國馬林諾夫斯基為代表的功能學派,以及40~50年代的結構主義者。認為文化的產生是社會功能的需要,文化的本質在於維護社會規范,是一種價值工具。馬林諾夫斯基認為,不同的文化功能構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義依它在「人類活動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所關聯的思想,以及所有的價值而定」。T.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認為,文化是社會結構體系的工具,文化功能的發揮受各種社會結構層次的制約,文化體系不僅決定人的價值觀念,也構成人的行為准則。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J.杜威在《文化與自由》一書中說:「每一種文化都有它自己的樣式,其組織的力量有它自己獨特安排」;「不管人性的天然構成因素是些什麼,一個時代、一個集團的文化在它們的安排中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它決定著任何團體、家庭、氏族、民族、教派、黨派、階級活動的樣式」。由於結構功能主義者過分強調文化模式、體系的作用,忽視文化動態、變化的研究,到60年代出現了法國L.哥爾德曼等人的發生學結構主義文化社會學理論,一方面研究文化在現實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也研究文化發生的歷史過程及其深層結構。
④心理論的文化社會學觀點。用人類心理說明文化現象的產生及其作用的理論,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德國的A.巴斯蒂安、英國的泰勒等早期文化人類學家,以及美國的L.F.沃德、F.H.吉丁斯等社會學家的著作;20世紀初期,法國的迪爾凱姆、L.列維—布留爾及美國的博厄斯等人的著作也有這種傾向。巴斯蒂安用「原始觀念」解釋人類文化的起源,泰勒用「原始信仰」說明人類原始社會低級階段文化的形成。19世紀與20世紀初,用心理的觀點解釋人類文化現象的有民族心理學派、弗洛伊德主義者。弗洛伊德主義者羅海姆·蓋佐認為,各種文化現象都是建立在「色情」、「性慾」基礎上的,甚至連農夫耕種土地也象徵著母性受精的行動。民族心理學派M.米德從個人心理出發研究民族文化的特性,從不同民族個體經驗推導出民族文化模式。
與相關學科的關系
文化社會學與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文化社會學的一個重要來源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屬於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主要任務是研究原始民族文化;文化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既研究原始民族社會文化,更側重於現代各民族社會文化的研究;文化人類學也研究現代社會文化,但著重研究文化對人類自身發展的影響,不像文化社會學著重研究文化本身的發展規律及其社會功能。文化人類學側重於描述不同文化情境中人的行為,文化社會學側重從不同社會文化結構中對人的行為給予說明。兩者在涉及文化發展及功能的社會系統時是一致的。民族學主要研究民族的來源、發展過程、地理分布、文化發展及生活習俗等,還研究民族的文化特徵、民族關系或聯系;當民族學家把民族看作是一個社會文化群體時,才可以算是文化社會學家或民族社會學家。民俗學只研究民間的風俗、禁忌,不像文化社會學研究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的產生、發展及社會功能,可以說是文化社會學的一個分支學科。
意義
文化社會學研究在社會生活中有著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主要是:①有利於對文化進行整體性和綜合性研究,特別是當代文化社會學的發展吸收許多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以多視角對文化進行研究,把握各種社會文化現象產生、發展的規律及趨勢,以便為社會生活提供各種參考;②人們的心理、習慣、性格、行為無一不和一定的社會文化密切相關,加強文化社會學研究有利於促進文明的發展;③文化社會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對於各種社會問題的解決可以提供一種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