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良什麼文化

良什麼文化

發布時間:2022-06-15 04:46:34

『壹』 良渚文化具體指的是什麼啊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 新石器--良渚玉梟
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發展分為石器時期、玉器時期、陶器時期。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良渚文化玉器,達到了中國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數量之眾多、品種之豐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時期中國乃至環太平洋擁有玉傳統的部族中,獨占鰲頭。而其深涵的歷史文化底蘊,更給世人帶來了無限的遐想。文字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現了為數不少的單個或成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劃符號,學者們稱之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時期,稻作生產已相當發達,從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農具看,良渚人已擺脫一鏟一鍬的耜耕而率先邁入了連續耕作的犁耕階段,從而為當時社會的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稱,胎質細膩、造型規整,器種變化多樣,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壺的組合,構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貳』 良渚文化是哪個時期

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

遺址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良渚遺址是人類早期文化遺址之一,實證中華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新石器時代文化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遺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價值

歷史意義

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發掘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項課題。

良渚的發現讓人更加確信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誕生於距今11000年至6500年之前。

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原有認識,標志10000年前(前9684----2020年)的良渚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化發展階段。分布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國境內的1萬年舊石器時代人類文化史的聖地。

『叄』 良渚文化是什麼文化哪個時期的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肆』 介紹一下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一向被譽為「文明的曙光」。在中國史前文明的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員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萬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遺址的核心區域被發現。 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等考古學家指出,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可稱為「中華第一城」。 (小標題)發現「中華第一城」 良渚文化是分布於環太湖地區的史前考古學文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良渚、瓶窯兩鎮的良渚遺址是其中心遺址和文化命名地。從1936年發現至今,在這40餘平方公里的遺址范圍內,考古科研工作一直沒有間斷過, 2006年6月至2007年1月,為配合良渚遺址重點保護區域內農民住宅外遷安置點基建項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窯葡萄畈遺址一帶發掘時,發現了一條良渚文化時期的南北向河溝。考古人員順藤摸瓜,以這一發現為基點,開始向南北進行延伸鑽探調查和試掘。經過18個月的努力,考古人員在莫角山四周發現了良渚文化時期完整的古城牆基址。11月29日,考古人員宣布考古勘探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據介紹,這座古城位於莫角山四周,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東西長約1500米-1700米,南北長約1800米-1900米,總面積達290多萬平方米。城牆底部普遍鋪墊石塊作為基礎,寬度約40米-60米,石頭基礎以上用較純凈的黃土堆築,部分地段地表還殘留4米多高城牆。根據城牆外側疊壓的堆積中出土的陶片判斷,良渚古城使用的下限不晚於良渚文化晚期。 盡管古城的始築年代還有待於進一步考古工作後判斷,但考古人員發現,古城建城的位置是經過精心勘察與規劃的。良渚古城遺址發現者之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斌介紹說,良渚古城的南面和北面都是天目山脈的支脈,南北與山的距離大致相等,東苕溪和良渚港分別由城的南北兩側向東流過,鳳山和雉山兩個自然小山,則分別被用來作為城牆西南角和東北角的制高點。 (小標題)良渚文明找到「都城」 確定文明發展階段 這是一座令考古界期待已久的古城。 在良渚遺址40多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多年來已相繼發現墓地、祭壇、制玉作坊、建築基址、防護工程、聚落遺跡等各類遺跡135處。遺址分布密集、規模宏大、類型齊備、級差明顯,顯示出一個龐大而完整的帶有史前都城性質的空間形態和聚落布局。一個疑惑也由此環繞考古學界多年:「遺址規模這么大,反山、瑤山上又有高規格的墓地,難道沒有中心嗎?」 良渚古城被認為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其發現串連起良渚遺址中多年來的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令良渚文明最核心區域格局更為清晰。關注良渚文明多年的知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嚴文明介紹說,古城所環繞的莫角山一直被推測是良渚遺址的中心。其西北角是反山,其中發掘的12號墓出土過刻有神人獸面紋的大玉琮等500多件玉石制器,據推測是王一級的墓葬;莫家山的東北角是馬金口,出過六七米長的大方墓遺址;山的東南面是鍾家村,出土過重要的大玉璧。「現在看來,這些重要遺址建築都在古城內,城外則分布著祭壇、高等級陶器作坊、玉器作坊、碼頭等重要遺跡。」嚴文明說。 之前,考古界一直認為,良渚文化發展水平是即將進入文明或者初步進入文明的階段。如果進入早期文明社會,則應該有個初步的國家組織,以區別於以血緣為單位的氏族社會。都城正是其重要標志。 嚴文明表示,有明顯職能分工與布局規劃的良渚古城的發現,猶如畫龍點睛之筆,改變了考古界原來對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志良渚文化時期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 (小標題)考古意義相當於發現殷墟 考古學者認為,良渚古城的發現,不僅改變了對良渚文化文明發展階段的認識,對中國乃至世界史前文明研究也產生深遠的影響。 知名考古學家張忠培在實地考察後明確指出,良渚古城是長江中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良渚文化時期的城址,也是中國目前所發現史前文明時期規模最大的古城,可稱為「中華第一城」,其意義不亞於殷墟的發現。據介紹,我國已經發現了60多個史前古城,面積一般為10萬至20萬平方米,其中大型古城只有兩個,一座位於湖北天門,面積約120萬平方米,一個是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面積約280萬平方米,「不過其西城牆不存在了,所以只是個估數。」嚴文明說。 嚴文明表示,良渚古城的考古意義之所以重大,不止在於其規模第一,更因其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國家文物局曾明確提出,在目前發現的代表中國早期文明的大遺址中,良渚遺址的規模最大,水平最高,是實證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良渚文化可分為三個層次。主體范圍在環太湖流域,政治中心就是莫角山、古城以及外圍的良渚文化遺址群;擴張區則北至江蘇北部,南到浙江南部,西至江西、安徽;影響區則從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南到廣東。「其影響范圍佔了半個中國,並被後世中國的主體文化明顯繼承,如果沒有比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不可能有這么大的影響。」嚴文明說,「只有在這個大背景下,古城的意義才充分凸顯。」 據了解,考古人員接下來將仔細勘探古城,如找城門、找道路,了解裡面的格局,必要時有的部位會進行解剖性的發掘。

『伍』 良渚文化距今有多少年

良渚文化距今約為5250─4150年。
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遺址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則在錢塘江流域的東北部、東部。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良渚文化遺址中心位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西北部瓶窯鎮,核心部位於古城「反山、莫角山、匯觀山,11條水壩」均在瓶窯境內。良渚文化時期稻作農業已相當進步。稻穀有秈、粳稻之分,並普遍使用石犁、石鐮。良渚文化手工業也有很高的成就,玉石製作、制陶、木作、竹器編織、絲麻紡織都達到較高水平。

『陸』 良渚文化是什麼時期的呢

良渚文化,為長江下游地區的遠古文明,代表遺址為良渚遺址,距今約11000-6500年(前9684----前4564年三皇五帝時期)。

良渚古國開國君主為盤古之子、古越族人----天皇氏。

前4564年,良渚古國君主有巢氏(尊號「巢皇」、「大巢氏」前4664----前4464年在位)遷都巢湖(今安徽巢湖市),良渚古國由此轉化為古巢國;良渚古城遂廢,良渚文化時代結束。

『柒』 良渚文化有哪些特色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期晚期的一支重要文化,以環太湖流域為中心,東到舟山群島,西達寧鎮一線,南從寧紹平原,北至蘇北地區的良渚文化玉殮葬原始風貌,展現了良渚先民以其卓越超群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震驚世界的玉文化千秋偉業。

良渚遺址是指包括良渚、安溪、長命、北湖4個鄉在內的大型史前遺址群,有大小遺址40餘處。昀具代表性的還是良渚遺址中的大型祭壇遺址。反山良渚文化祭壇遺址位於杭州餘杭縣長命鄉雉山村,在650平方米的范圍內有墓葬11座,這些古墓全部位於一座人工堆築的「高台土冢」之上。

冢內玉器不但數量大,而且質量高,其中更有具王權意義的器物,在國內無有出其右者,共有玉器1100餘件(套)。

若以單件計算,隨葬器件總數竟達3200餘件,平均每墓有300件之多。這種盛況不但在全國新石器時期墓葬中難得一見,即使在良渚遺址的墓葬群中也屬翹楚。

這些玉器的品種為:玉璧5件、玉琮21件、玉鉞5組、玉璜4件、玉鐲12件、玉帶鉤3件、冠形飾9件、錐形飾73件、圓牌形飾131件、鑲插端飾19件。

此外還有七狀器、杖端飾、串控制合管,單品種有竹節形管、束腰彩管、鼓形人珠、小珠、束腰形珠、球形珠、小圓形珠;墜飾有球形管;串縀飾有鳥4件、魚1件、龜1件、蟬1件。此外還有鑲嵌件。

以上所列舉的這些玉器皆用軟玉琢成,色澤多樣,打磨光潔,可謂盡皆上品。

良渚文化早期玉器品種還不算很多,玉面樸素,造型也相對簡單。良渚中期以後玉器品種極為豐富,造型紋樣復雜多變,神權及王權意識更加突出。如良渚玉斧,扁平梯形,下端為圓形,斧刃部有固定用孔,造型非常完美。邊緣皆成平圓形,樸素無華,以玉質之美沖擊人們的視覺感官。

良渚玉璧也有乳黃、淡紅、褐紅、灰白、淡綠、黃褐、黑褐各種顏色。昀大者直徑26厘米,孔徑3.6厘米,加之大多打磨光亮,使玉之美色盡現。

玉琮在良渚玉器中數量很多,全部用透閃石軟玉琢制,造型分跡式短筒形和內圓外方柱體形。外壁或飾以形象背面紋或雕琢象徵背面紋。良渚玉器雕琢的精細程度令人贊嘆不已,加寺墩遺址一件玉琮,被譽為「史前玉器的代表作品」。該琮高7.2厘米、射徑8.5厘米至6.7厘米,孔徑6.8厘米至6.7厘米。

單說在其形象面效的周圍雕琢了許多極其細密的雲紋、雷紋,這

些紋樣由弧形的、細小的短直線組成,一個0.2厘米的圓竟由七八個小的直線銜接而成,一條0.2厘米至0.3厘米的直線也以數點相聯而成刻紋,昀細的僅0.07厘米,堪稱鬼斧神工之作。還有一件被譽為「玉琮王」的,高8.8厘米,射徑17.1至17.6厘米,孔徑4.9厘米。黃白色,有規則紫紅色瑕斑。此外,器形呈扁矮的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端為圓面的射,中有對鑽圓孔,俯視如玉璧形。

琮體四面中間由約5厘米寬的直槽一分為二,由橫槽分為4節。這件玉琮重約6500克,形體寬闊碩大,紋飾獨特繁縟,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琮是一種用來祭祀地神的禮器。看良渚文化的玉琮,它的形狀內圓外方,中間為圓孔,它可能是原始先民「天圓地方」宇宙觀的體現,圓象徵著天,方象徵著地,琮具有方圓,正是象徵天地的貫穿。在當時,每當豐收或祭日時,就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良渚先民就用它來與天地神靈溝通。因此,玉琮是良渚人所用的宗教法器。

這些玉器創作,反映墓葬的規格相當高,從這批出土玉器的用途和象徵意義上,可推知墓主所掌握的神權、軍事統帥權、氏族領導權和大量財富的支配權。

『捌』 良渚文化指的是什麼

良渚文化為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之一,分布地點在長江下游的太湖地區,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1936年發現的該文化遺址,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首先發現於餘杭市良渚鎮而命名,良渚文化存續之間約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

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另外,陶器也相當細致。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種類數量非常多,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甚至提出了「玉器時代」說,以詮釋玉器在中國古史分期上的重要地位。玉器的數量多,說明良渚時期玉料的用量很大,要有豐富的玉礦來供給。

在良渚文化范圍內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發現良渚時期的玉礦,有人就認為良渚玉料是從盛產玉的遼寧或新疆輾轉運來。這個觀點顯然很難站得住腳,想像一下,在史前古社會,人口稀少,生產力低下,運載工具、交通工具簡陋,良渚人如何能夠從那麼遙遠的東北、西北,穿過無路的荒野莽林、高山大川把玉料運至東南的良渚文化圈內?

天上不可能掉下玉石來,所以有的專家執著地認為,在良渚文化的區域里尤其是在良渚遺址群內的天目山余脈,一定存放著被人們遺忘了的古代玉石礦藏。文化可能消失,但是先民開採的古玉礦藏卻應該是永恆存在的。良渚文化為何在五千年前就有如此出眾的玉文化?先民們為何要雕琢那麼多玉器,他們又是如何雕琢的?其中有許多謎等待解答。

有人說是因為裝飾,美化生活的原因。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玉在人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玉有太多美好的品質,因此就往往把具有高潔品質的人和玉相聯系。可以證實東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就形成了,把玉當做自己(君子)的化身的禮儀。

貴族、土大夫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必配玉,玉只可配君子。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首先指玉的5個特性,即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然後是比附人的五個美德:仁、義、禮、智、信。所以說良渚文化出現如此多優美的玉器,是出於裝飾生活的原因不無道理。

另一種說法是,良渚玉器大量產生,不僅僅是裝飾,而是有更深的文化內涵。把玉作為裝飾品反而是更後的事情了。此說的證據是從良渚玉器本身情況來說的。

最能反映良渚琢玉特色的是形式多樣,數量眾多,如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良渚玉琮系軟玉雕琢而成,從外觀看呈外方內圓、上大下小形,每個面的轉角上有半個獸面,與其相鄰側面轉角上的半個獸面組成一個完整的獸面。這些物品充滿神秘氣息,現在看來其形狀和圖案也是令人驚異,隱隱透出一股涼氣。這些玉琮的用途應該是與宗教祭祀、財富權力有關。戰國《周禮》書中曾有「蒼璧禮天」、「黃琮禮地」之說法。東漢鄭玄注「壁圓像天,琮八方像地」,都說明玉琮與對鬼神的崇拜相關。

因此他們認為良渚玉器更深的文化內涵是對鬼神的敬畏,是用於祭祀的神器,由此衍生出「玉」被作為權力的象徵。這一點從後來的「玉」的地位可以反證,「玉」不僅僅作為裝飾,作為美好品質的象徵,在中國文化上,從一開始就更多的是作為具有神聖地位的、能顯示權力的神器。

良渚文化是神秘而又輝煌的,其為何有如此多的玉器,主要是因為裝飾,還是因為祭祀尚不能明確,不過良渚玉器形制奇特,肯定包含著先民神秘的思維。

1982年,在江蘇省溧陽小梅嶺發現透閃石軟玉礦藏,經取樣鑒定,此礦藏的軟太硬度在5.5-6度之間,玉石的質地細膩,色澤呈白色和青綠色,透明度較好,呈蠟狀光澤,與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這一發現興奮了考古學術界,專家們普遍認為,「良渚文化的玉料來源可以確定是就地取材,而非遠地轉運,有關玉料來源這一重要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

但是位於浙江餘杭境內的良渚文化中心遺址出土的玉器是其它遺址出土玉器數量的總和,其所需的玉料也應是良渚文化圈內量最多的,這些大量的玉料都是從江蘇小梅嶺運來的嗎?在良渚遺址群內至今沒有發現礦藏的同時,不少專家仍堅信很可能是「就近取材,來自附件的地區已被遺忘的古礦床」。這一推測符合現代人的思維,為普遍人所接受和期待,但願將來的考古發掘能夠證實這一推斷

『玖』 什麼是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所處的太湖地區是我國稻作農業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眾多的良渚文化 遺址中,普遍發現較多的石制農具,如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等,表明良渚文化時期的農業已由耜耕農業發展到犁耕農業階段,這是古代農業發展的一大進步,由此帶動了當時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更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因而,制陶、治玉、紡織等手工業部門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尤其是精緻的治玉工藝,表現了當時手工業高度發展的水平,其他諸如漆器、絲麻織品、象牙器等,均表現出當時生產力的一定程度的先進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內涵。
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良渚文化時期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激烈的變革,社會已經分化成不同的等級階層,這在墓葬 遺存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瑤山、匯觀山等等貴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築的大型墓台,貴族墓大都具有寬大 的墓穴、精緻的葬具,特別是隨葬有一大批製作精美的玉禮器。與其相對的則是如徐步橋、千金角、平邱墩、吳家埠、廟前等遺址所見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們不具有專門的營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圍,墓穴狹小,隨葬的只是簡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裝飾用玉飾件。可見,良渚社會已在激烈的沖突中顯現出等級差別。
而這種差別中蘊含的財富聚斂,則是通過凌駕於氏族社會之上的某種社會權力來達到。大型墓台的營建工程量巨大, 特別是象莫角山這樣的非當時人們 物質生活需要的大型基址,使得我們不得不十分欽佩良渚文化時期人們的營建能力。如此大規模的營建工程,需要一定的社會秩序來加以保證,否則是難以想像的。而建立這種社會秩序,又是與當時社會等級差別的產生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在良渚文化時期,在氏族和部落里已經出現了具有很高權威的領袖人物,有著組織大量勞動力進行這類大規模營建工程的社會權力。
這種社會權力的存在,也充分表現在良渚文化時期的玉器製作上。玉器的加工是一個復雜的多工序的勞動過程,因 此,玉器是手工業專門化以後的產物。良渚文化玉器中除玉珠(管)、粒、璧等少數器形外,大都雕琢有精美繁密的紋飾,表示著每件玉器上凝聚著多量的勞動成果,製作者必須從日常的以獲取生活資料為目的的那種勞動狀態下擺脫出來,從事單一的玉器加工製作,而其生活資料則需要廣大社會群體為其提供。同時,玉器器形比較規范,圖案花紋雕琢規范,體現其製作過程中腦力勞動成分的增加,出現相對獨立於簡單體力勞動的趨勢,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差別已經形成
良渚文化社會形態發生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以用玉制度為核心的禮制的產生。埋於大型墓台之上的良渚貴族墓中 出土的玉器種類達20餘種,主要有琮、璧、鉞、錐形器、三叉形器、冠形器、璜、紡輪、圓牌飾等。而在那些散落於居址周圍的所謂小墓中,隨葬的只有小件玉器,這些小件玉器僅為管、珠及單件錐形器,而無貴族墓中所見的其他玉器種類,這些墓葬可視為平民墓。貴族墓之間,貴族墓與平民墓之間隨葬玉器的種類、組合差異,以及平民墓中有無玉器隨葬的差異,構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級差別。同時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發現的一些製作精緻的刻有繁縟的蟠螭紋或鳥禽紋圖案的陶制雙鼻壺、鼎、豆等器形,均 出自貴族墓,它們或可看作是用玉制度在陶器上的反映。
禮制的核心是體現人們之間貴賤、上下、尊卑、親疏的隸屬關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現了這樣的關系。以用玉制度為主要特徵,表明了良渚文化禮制的產生,這無疑是社會發生質變的表現。良渚社會已從荒蠻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會。

『拾』 良渚文化是什麼

良渚文化發現於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也是良渚文化遺址最大特色。刻畫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我國成熟文字的前奏。可以說:中華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

閱讀全文

與良什麼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