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蘇州地域文化怎麼樣

蘇州地域文化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6-15 10:05:20

1. 中國地域文化都有哪些呢它們的特徵是什麼呢

中國傳統文化區的三級劃分:
1.東部農業文化地區(北方文化亞區,南方文化亞區)
(1)關東文化副區: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2)燕趙文化副區: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3)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區: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5)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7)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8)荊湘文化副區(荊楚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9)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10)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11)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12)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
3.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①內蒙古文化副區
②北疆文化副區
③南疆文化副區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2. 中國地域差異造成的文化差異

淺談中國地域文化的差異
一、地域文化是歷史積淀
實際上就是「地域文化」。當然,在中國的「地域文化」中間,吳文化、蘇州文化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
什麼是「地域文化」呢?既然我們的國家有文化,為什麼還強調「地域文化」呢?我認為,最能夠體現一定的地理區域、一定空間范圍的文化類型就是「地域文化」。因為它跟其它地域、其它空間范圍有明顯的差異。兩千多年前,司馬遷的《史記》里有這么一句話,叫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我們平時講的「風俗」,兩千多年前就有這個概念。我理解的所謂「風」,就是今天的流行,「俗」則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的方式。並不是所有的風都變成俗的。那麼,各位一定很關心,「地域文化」到底是怎樣形成的?比如說蘇州,作為吳文化典型的地方,它是怎麼形成的?跟其他的文化是什麼關系?一個文化區的形成,需要比較長的年代,而一旦形成,它又會有很長的延續性。吳文化區為什麼叫「吳」呢?大家知道,最早的時候,泰伯到吳國,以後到了秦、漢以後,還有以「吳」為命名的,像吳郡,以後的吳國,不斷地演變,延續。同樣,吳越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包括寧波,紹興,最早的越人,還有越人建立的越國,以後的越州,形成紹興府,也有一個長期延續的過程。所以,盡管中國的歷史相當復雜,有些地方比如「吳」這個地方已經有非常大變化,甚至當地的人口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一個「地域文化」,它肯定可以追溯它的歷史傳統。凡是所有我們今天稱之為「地域文化」的地方,一般都是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經過長期的積累形成的。
二、不同地域文化的四個特點
那麼,「地域文化」最突出的表現在什麼地方?我認為其中最有特點的是方言。就像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他們分布的區域很廣。現代漢語各方言之間的差異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各個方面,語音方面尤為突出。但由於這些方言和共同語之間在語音上都有一定的對應規律,詞彙、語法方面也有許多相同之處,因此它們不是獨立的語言。根據方言的特點,聯系方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目前方言調查的結果,可以對現代漢語的方言進行劃分。當前我國語言學界對現代漢語方言劃分的意見還未完全一致,大多數人的意見認為現代漢語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吳語、客家方言、閩語 、粵語 、湘方言 、贛方言 等等。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差異很大,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肯定會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加上人文、自然各方面的影響,而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們之間的交通往來不是非常的方便,這樣一個地區就會形成自己的方言。這不僅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影響到了政治生活。
第二個特點是飲食不同。在社會生活水平不是很高的情況下,飲食總是放在穿的前面的。各地的飲食習慣也不同,特別是民間各地為了適應自己的需要,千方百計要利用當地的特產,並且要改善生活把它做好,這樣就形成了很多地方的特色的飲食。就像南方人以稻米為主食,所以有著靈巧的心性,同時,「水稻栽培往往促進分散的離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喬伊斯·懷特語),所以南方人散淡的漠視政治的個性就較為突出。魯迅曾說:北人的優點是厚重,南人的優點是機靈,但厚重之弊在愚,機靈之弊在狡,從相貌上看,北人長南相或南人長北相者為佳。王國維對南人和北人的評價是:「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熱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實行。
第三個特點是不同婚喪禮俗,包括節慶。一個地方日常的生活,平時可以馬虎一點,節日的時候是不可以的。所以比較而言,「地域文化」也比較多地反映在婚喪禮俗和節慶上面。
第四個特點,是反映在民間的信仰上不同。我們中國不是一個宗教國家,從來沒有在全國范圍實行政教合一。也正因為這樣,中國的老百姓往往是各種信仰都有,這種信仰就有民間特色。
最後一個重要的特點反映在民居上不同。就像南方建築,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連成一體,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結構,房屋組合比較靈活。在南方,房屋的山牆形似馬頭,南方建築多粉牆黛瓦,顏色淡雅。 而北方地大廣袤,山河壯美,人口相對稀疏,故聚落選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數屬於平原型的構成。同一地區的鄉土建築形式分外統一,加上氣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氣候越寒冷用地越寬松,宅院的臨街立面也很朴實,通常顯現的都是大片平素的院牆或倒座房的後檐牆,全靠大門和門樓不同規格的制式和不同程度的修飾,以取得宅舍不同風採的門面。蘇州的一些原來的民居住宅,不要說跟北方有大區別,就是跟南方也不同。現有些地方的人,希望隨便地改變民居,隨便地引進外面的建築方式,十之八九是要失敗的。
三、六大因素造就地域文化不同
大家要問了,為什麼會產生不同的「地域文化」?
首先,一個原因是自然環境的差異。 「地域文化」是歷史時期形成的,如果歷史上交通像今天這么發達,很多「地域文化」是沒有的。比如說,一條長江,如果今天有很多的橋、隧道,火車、飛機、汽車,來來往往很方便,就不會有江南、江北,因為以前來往一次是很不方便,還要考慮到我們這個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是貧窮落後,文化就積淀下來了。另外,交通運輸條件限制了人員和物質的交流。
第二個原因是移民。你到一個地方,看哪裡遷來的人多,哪裡遷來的人掌握主動權,他們的移民文化往往會成為一個地方的主流文化。我們從歷史上看,蘇州是一次一次北方的移民遷來的。南宋的時候,大批移民南遷,蘇州、杭州、嘉興、紹興這些地方都是移民。皇帝也是河南來的,大臣河南來的,和尚、道士也是到這里定居,所以大家都學河南話,所以在杭州就形成一個學北方話的一個方言島,跟周圍的吳語都不同。
另外,「地域文化」產生的第三個原因,是政治權力和行政區劃的影響。中國「地域文化」圈,除了跟自然環境、大江大河,山脈、地形不同有關以外,往往跟長期延續的政區正好是重合的。蘇州府和常州府之間,平時來往是分開的,不僅現在,就是中國清朝以前,往往很多的事情都是以府一級的政區,包括以縣為單位的,時間短一般不會有這樣的影響。我認為中國「地域文化」這三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
第四個原因,是民族。我們知道,人口遷移不一定是民族遷移。如果是民族之間的遷移,對民族分布有很大的影響。
到了近代,還一個原因,就是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如果我們把民族文化跟外來的民族文化放到一起來看的話,中國長期以來都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最後一個影響,是宗教。宗教這個影響,佛教已經本土化了,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還有其他的一些宗教的話,它的影響就比較大了。宗教的影響在某些特殊的地區是不可忽視的。
四、保護地域文化的價值
我們國家的文化之所以豐富多彩,之所以有這么強的生命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頑強生存著的「地域文化」,所以歷史上外來文化沒有系統地進入中國。歷史上有些游牧民族進入中原,鮮卑人、契丹人、滿族人,他在軍事上可以征服你,但是文化上面最後都會被我們征服。
第二個,「地域文化」有很大的開發價值,有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文化的特點是多樣性的,如果在蘇州看到的「地域文化」,到蘇北、山東都一樣,那還有什麼意思?恰恰是因為不同,所以對中國的不同地域之間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蘇州自豪的崑曲、評彈,對我們這樣的人影響很大。還有很多的工藝,還有飲食,節慶,如果全部是一個模式,它的吸引力有限。現在各地的「地域文化」,你把它開發出來,它是一個非常珍貴的旅遊資源、文化資源,也有利於當地的文化的建設。
這個「地域文化」也有很多不好的,有糟粕,怎麼辦?對這些,我們是要改變,或者是我們不能夠再提倡,但是,我們也應該保存,保存下來才能讓後人知道以前有過這種文化,它才能比較。以前的中國婦女都裹腳,如果沒有見過,怎麼會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我們讓大家知道曾經有過這樣的東西,使大家知道今天的文化的寶貴,它的價值。還有一些我們今天分不清有利、有害?如果都取消了,以後意識到對人類社會有價值,已經來不及了,還是先保留下來。
五、新地域文化需要引導
「地域文化」還有沒有前途呢?剛才說的條件,現在已經沒有了,原來交通不發達,現在已經發達了。原來進步慢,現在比較快,原來的文化比較單一,現在文化很豐富。這樣下去,「地域文化」還會不會存在?
當然,「地域文化」的確是處在逐步減弱的過程中。比如方言,還有飲食,現在在蘇州、上海,要吃外地的東西都有。現在的情況,「地域文化」的特色是越來越消極了,還有沒有前途呢?再怎麼消極,也會產生新的「地域文化」,盡管這種「地域文化」不會像歷史上有那麼大的差異,但是絕對離不開當地的文化,當地的自然條件,這些文化也是我們建設的共同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有自己的生命力。
現在回到開頭的話,什麼是「風」,風是流行、時尚,什麼是「俗」,俗是已經形成的習慣。我們今天已有很多新出現的「地域文化」,很大程度上還是一種「風」,所以變化很快。怎麼把它變成有益於我們各方面發展的「俗」,這需要我們大家的努力。文化有一個自由選擇的過程,從人的本性講,不能強制它,但是政府和社會的主流有義務去引導。比如我們都很擔心商品經濟發展會削弱文化,但是我們回顧蘇州的歷史,可以說蘇州從五代以後,一直是中國經濟發達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同樣發達,並且越來越發達。可以說到清朝時候達到了一個新高峰,這個證明商品經濟的發達跟市場經濟、跟文化並不是完全矛盾的,什麼道理呢?就是有一個好的傳統,人在比較富裕以後,還不忘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反過來,文化的需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要真正使我們國家建設一個和諧的社會,真正使中華的文明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我們還要繼續地認真發掘、開掘「地域文化」的好的傳統和優勢,發揚它的優勢。我們也相信,隨著我們的國家的改革開放,中國一定能有更加燦爛多樣的「地域文化」。
語言 外貌 語言 性格 飲食 信仰 習俗

繼續閱讀

3. 地域文化的特點

中國的方言數不清楚,尤其是南方(因為多山區交通閉塞不便利,所以方言較多)
方言能增加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達清楚
中國的文字雖然是統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統一的。
方言成為媒介交流的在文字外的補充。
東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眾多不同的方言。
中國人所謂的「同鄉」有大同鄉與小同鄉之分,小同鄉通常一定是同一方言的。在政治活動中,往往會走到一起,利益往往比較容易一致。
漢高祖劉邦的例子 —— 老鄉被重用(方言比較方便)—— 之後每個朝代都差不多
宋太祖—— 丞相不能用南人,南人說方言北方人聽不懂
李蓮英祖籍紹興,卻不會說紹興話
翁同和祖籍江蘇常熟,卻也不會說那裡話
這兩個人都是在北方長大的,所以不會有語言問題,而且已經隸屬於北方的文化 八大菜系
山珍海味可以運輸,而民間的日常飲食則不同。如西藏的酥油茶 à 主要是取材於當地,或是運輸到當地,當地的老百姓吃得起經常吃的。
高級的川菜是不辣的
飲食的方式也是不同的,比如有些地方是坐在炕上吃的 宗教意識比較淡薄是中國人的習慣,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是各地都有很強烈的民間信仰。
除了一般的大宗教外,一般人的信仰有很強的地域性。
四川–二郎神–都江堰為李冰所修,據說二郎神是李冰的兒子,負責治水,而四川有水災與旱災,所以會信奉他。
北方有蝗蟲,傳說劉猛將軍能治蝗,於是到處供奉。
江西信許真君,傳說他善於治蛟(蛟龍帶來山洪)
江南信蠶桑娘娘
福建信媽祖(海上保護神 –林默– 能看病,救護落難海員,後來死在救助海難時,被認為成為女神了 – 從宋朝到清朝,媽祖顯靈救船的記錄很多,於是她開始被供奉)
民間信仰有地方性,離開這個地方,就不再有存在的意義了。 寺廟、寶塔、衙門= 公共建築 = 講究排場與等級,不能反映地方實際
民居必須要符合當地的實際(建築材料等)
一些地方住窯洞,是地理條件決定的,也是因為窮和沒有木材、石料
福建土樓也是適合當地特點的
外地引進的建築,要麼是富人的奢侈品,要麼是一時流行
不過,若是外來建築能適應地方特點,則也可能成為地方建築特色
上海的石庫門房子,就是殖民地時期英國人引入的外來建築風格,不過已經被上海人所接納,而做了一點改變,成為了上海的地方特色。 - 特別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
地理差異大 – 物質基礎差異大 – 生活習慣差異大
中國南北的文化差異很大
自然條件不同 – 中國被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
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是淮河,桐柏山脈,大別山脈,秦嶺
陝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統一後從軍事角度的考慮,打破了文化差異。所以陝西南部的文化與四川的文化相近,因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後,想讓老家受好處,搞了個中都(安徽鳳陽),但是地理差異帶來的文化差異還是無法改變。清代時為了讓兩邊經濟平衡,把它從南到北分為安徽與江蘇。
南北的小麥與水稻帶來的飲食差異。
地域文化離開了自然環境則很難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關外的滿族旗人進京後就變了文化。
外來民族(游牧文化)歷史上多次進入中原,接受漢文化(農業文化),還是因為漢人的土地更適合於農業發展。
地理間文化差異大是應該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
當時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運河,最快速度從杭州到北京還需要很長時間。
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物質的交流是很難的,因為運糧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東南經濟好,但是向西北運輸的時候就很難,因為逆流而上
交流運輸不便導致了地方的分割 –區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習慣 – 長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對這個地方就產生了觀念與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區的人就會對一些高山產生了崇拜,認為神靈就住在山上。
漢族(華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嶽
南方人勤勞,北方人懶散,與氣候與地理條件也有關系。因為古代的時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適宜耕種,久而久之也就懶散了。南方則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氣候上允許反復耕種,所以南方人要勤勞耕種,所以就勤勞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個孩子不容易,所以婦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親死了,母親要嫁給兒子繼續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區有「典妻」習俗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移動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後的大移民 —— 我們的根究竟在哪裡?
流動人口對當地文化不一定有歸屬感,而移民則不同,會有所接納。
移民接納或者改變當地的文化。
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黃河流域中原地區華夏先民南下,將中原文化擴展到全國。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 中國開始一個世紀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傳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時,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經不比北方落後了。
不過影響較大的還是近代(清朝以後)
對今天地域文化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的移民。
歷史上,江西人遷到湖廣,湖廣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間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軍平四川時,四川人口所剩無己,於是移民進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運動。後來又有四川人遷到雲南貴州,於是他們的語言都是西南官話體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鄉洪洞大槐樹,其實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樹下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闖關東(1860年開始,清朝取消對東北的封禁)
「關東」是所謂的滿族清王朝的「龍興之地」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為了鞏固邊疆所以允許漢人進關外,所以今天東北人的祖先不僅僅有游牧的少數民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還有歷代移民關外的漢民,北方中原人。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變。= 中外移民共同的產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萬多一點
1900年 人口100萬
1949年 人口600萬
上海人的來源
(1)當地農民
(2)蘇州與浙江的移民 – 他們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來就是中國當時最發達的
(3)外國人 –外國文化被引入中國
1942年時,外籍僑民有12萬多
解放初為2.8萬,以後又不斷減少
(4)猶太人 –上海不喜歡簽證手續
上海成為東西文化,中國各地文化匯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較開放 80%為外來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來語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佔40%,外來60%(多為平民,早期安徽,河北為主)
·軍旅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產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軍事移民駐守邊關-天津衛,為江淮一代來的人(今多安徽北部) – 明代時一直都是同一個地方徵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統一。天津話,就是當時那些人的口音改變了當地口音。
文化離不開人。
影響當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
·土客相當,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時,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偉人的作用。 中央集權之前,分封割據是主流。西周分封71個諸侯國,因為當時的交流不便利,中央無法直接管理地方。
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影響巨大 – 各個諸侯國的習慣為君王所定的,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比如說 北魏孝文帝學漢族文化
中國歷來以農立國,所以統治者一直推廣農業(本業),不支持其他行業(末業)發展
(歷史上學者們都認為農業最重要,因此重農輕商,不斷推廣農業)
解放以後,大力推廣以北方現代中原話為基礎的普通話,方言已經開始消亡。
台灣也是如此。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蔣介石大力推廣國語,以凝聚來自各地的人。
旗袍與所謂的唐裝都是滿人入關後強制推廣的 —— 反而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
清朝時,中國的服飾被改了。 各民族在遷移時都會帶去文化,但是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因此也會有所改變
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響
椅子與床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產物
中國的民樂也基本是少數民族來的,從西方傳過來的。
石窟等藝術也都是以少數民族的為主

4. 蘇州地域文化的特徵有哪些

古城名鎮、園林勝跡、絲綢、刺綉、工藝珍品、崑曲、蘇劇、評彈、吳門畫派。

蘇州園林已經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僅僅是蘇州文化的一個側面,即使從這一個側面來看,就能看出造園藝術的登峰造極需要多少文化精品的匯合,諸如建築、繪畫、雕刻、堆山疊石、花木盆景、詩詞楹聯、傢具陳設……每一項都是蘇州文化的一個門類,都能寫幾部書。

風俗民情

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蘇州有曬書習俗。這一天將圖畫書籍曬於庭中,防蟲蛀腐蝕,收效尤大。各寺院廟宇將所藏經書搬出來曬一曬,僧人趁機召集鄉村老婦開「翻經會」,由她們在烈日下翻經曝曬,宣稱「翻經十遍,再世可轉男身」。

又有民諺雲:「六月六,狗腐浴。」(蘇州方言將洗澡叫做腐浴)是日將狗、貓牽到河中沐浴,可避虱蚤。

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是乞七節,又名女兒節。民間傳說這天晚上,喜鵲成群結隊飛向銀河,搭成鵲橋,讓牛郎和織女在銀河鵲橋上相會。民間習俗,在七夕之夜祭祖織女,並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叫做「乞巧」。

七夕這天,家家戶戶用麵粉加糖拌和結實,切成2寸左右長條,扭成芒結形狀,經油煎後,鬆脆香甜,名日巧果,是乞巧節必備供品。

5. 我國不同地區的文化差別

1、西溪濕地

以「一曲溪流一曲煙」聞名的西溪濕地,曾與西湖、西泠並稱為「杭州三西」,天然濕地的野趣美景和深厚古樸的文化底蘊,給這片古老的土地賦予了美妙和神秘的色彩。杭州西部的西溪濕地,千百年來一直保留著自然風情的原始韻味 。在這個四時皆美的地方,有煙水漁庄、秋雪庵、西溪水閣、梅竹山莊、深潭口、西溪梅墅、西溪草堂、泊庵等。

2、寧波

寧波是「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歷史文化悠久。寧波餘姚名家輩出,群彥爭輝。前往河姆渡遺址、陽明故居、黃宗羲墓,了解中華文化的淵源。「東方不老島、海山仙子國」象山,孕育出眾多神奇的漁文化和漁風情。「民國第一鎮」蔣氏故居奉化,坐擁佛教五大名山之一雪竇山,沁目、沁心。

3、寧海

寧海具有悠悠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自然景觀。寧海,顧名思義,這是一片波瀾寧靜的海灣,一方歡樂、安寧、祥和的土地。相傳東海之內皆波濤洶涌,惟有此處港灣風平浪靜,故名「寧海」。千百年來,寧海人民在這兒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4、南方地區

我國的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主要是指我國的東部季風區,其中以秦嶺淮河為界。位於秦嶺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區」,氣候類型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屬於濕潤地區,地表水資源充足,河流數量眾多,河網密布,所以農業以水田為主,種植水稻。

5、北方地區

位於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氣候類型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屬於半濕潤和半乾旱地區,由於降水量稀少,地表水資源不足,河流數量較少,年徑流量較少,所以農業以旱地為主,種植小麥,交通運輸以陸地運輸為主,因此聚落多沿主要道路分布;

呈現團聚狀形態。同時由於年降水量較少,雨季短,所以北方地區的民居以平頂為主。自然地理要素,特別是氣候要素的差異,是形成我國南北方地域差異的主要原因。

6. 我國有哪些主要的地域文化

六大因素造就地域文化
首先,一個原因是自然環境的差異。 「地域文化」是歷史時期形成的,如果歷史上交通像今天這么發達,很多「地域文化」是沒有的。比如說,一條長江,如果今天有很多的橋、隧道,火車、飛機、汽車,來來往往很方便,就不會有江南、江北,因為以前來往一次是很不方便,還要考慮到我們這個國家長期以來一直是貧窮落後,文化就積淀下來了。另外,交通運輸條件限制了人員和物質的交流。

第二個原因是移民。你到一個地方,看哪裡遷來的人多,哪裡遷來的人掌握主動權,他們的移民文化往往會成為一個地方的主流文化。我們從歷史上看,蘇州是一次一次北方的移民遷來的。南宋的時候,大批移民南遷,蘇州、杭州、嘉興、紹興這些地方都是移民。皇帝也是河南來的,大臣河南來的,和尚、道士也是到這里定居,所以大家都學河南話,所以在杭州就形成一個學北方話的一個方言島,跟周圍的吳語都不同。

另外,「地域文化」產生的第三個原因,是政治權力和行政區劃的影響。中國「地域文化」圈,除了跟自然環境、大江大河,山脈、地形不同有關以外,往往跟長期延續的政區正好是重合的。蘇州府和常州府之間,平時來往是分開的,不僅現在,就是中國清朝以前,往往很多的事情都是以府一級的政區,包括以縣為單位的,時間短一般不會有這樣的影響。我認為中國「地域文化」這三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

第四個原因,是民族。我們知道,人口遷移不一定是民族遷移。如果是民族之間的遷移,對民族分布有很大的影響。

到了近代,還一個原因,就是外來文化的影響。中國不是一個封閉的國家,如果我們把民族文化跟外來的民族文化放到一起來看的話,中國長期以來都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

最後一個影響,是宗教。宗教這個影響,佛教已經本土化了,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還有其他的一些宗教的話,它的影響就比較大了。宗教的影響在某些特殊的地區是不可忽視的

7. 中國五大宜居城市

第一名:廣東珠海
珠海市位於廣東珠三角區域,是一座美麗的海濱之城,它毗鄰珠江口,面朝大海,城市環境優美,社會治安穩定,有「幸福之城」和「浪漫之城」的稱號,是全國文明城市。同時,珠海的經濟水平也很不錯,年人均生產總值超過15萬元,珠海的常住人口達170多萬,城市化率達90%。

第二名:山東威海
威海位於山東半島東端,是中國大陸距離日本、韓國最近的城市。威海早在近30年前就是國家衛生城市,可想而知城市環境是多麼的優美,在2017年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威海的經濟發展也不錯,年人均GDP超過11萬元。威海也在多年前被聯合國評為最適宜人居城市,來過威海的人,都會喜歡上這座城市。2018年,威海更是被評為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30強。

第三名:河南信陽
信陽城區人口只有85萬,但是信陽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信陽有著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里交融,形成了信陽獨特的人文環境。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宜居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頭銜。

第四名:浙江金華
金華市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因其「地處金星與婺女兩星爭華之處」得名金華,簡稱金,古稱婺州。金華常住人口550多萬,年人均GDP約7萬元,但是在福布斯公布的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行榜中,金華位居全國第33位,並且入圍大陸創新能力最強25個城市之一,是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30強之一。

第五名:安徽蕪湖
蕪湖自古享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美譽。常住人口360多萬,年人均GDP超過8萬元,靠近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迅速,是國家森林城市。2018年,入選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100強、2018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30強、 中國創新力最強的30個城市之一,是一座非常適合宜居的現代化城市。

8. 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地域文化形成的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特別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

地理差異大 – 物質基礎差異大 – 生活習慣差異大

中國南北的文化差異很大

自然條件不同 – 中國被分為很多不同的區域

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是淮河秦嶺

陝西部分在北,部分在南 – 是元朝統一後從軍事角度的考慮,打破了文化差異。所以陝西南部的文化與四川的文化相近,因為一直都是同一地理形成的文化。

朱元璋做皇帝後,想讓老家受好處,搞了個京師(江蘇 + 安徽),但是地理差異帶來的文化差異還是無法改變。清代時為了讓兩邊經濟平衡,把它從南到北分為安徽與江蘇。

南北的小麥與水稻帶來的飲食差異。

地域文化離開了自然環境則很難存在。最好的例子是北方的旗人進京後就變了文化。

外來民族(游牧文化)接受漢文化(農業文化),還是因為漢人的土地更適合於農業發展。

地理間文化差異大是應該古代交通運輸能力差。

當時交通最方便的南北大運河,最快速度從杭州到北京還需要很長時間。

沒有機械運輸的年代,物質的交流是很難的,因為運糧的人自己也要吃

古代東南經濟好,但是向西北運輸的時候就很難,因為逆流而上

交流運輸不便導致了地方的分割 – 區域文化形成

交通不便的地方都有敬山神拜河神的習慣 – 長期被割裂在某在地方,對這個地方就產生了觀念與感情甚至精神崇拜。天天看山的山區的人就會對一些高山產生了崇拜,認為神靈就住在山上。

漢族(華夏)的先民也是崇拜山的,所以就有了五嶽

南方人勤勞,北方人懶散,與氣候與地理條件也有關系。因為古代的時候,北方人地多,而且冬天不適宜耕種,久而久之也就懶散了。南方則一直土地不足,而且氣候上允許反復耕種,所以南方人要勤勞耕種,所以就勤勞了。

匈奴的生育率低,生個孩子不容易,所以婦女要多嫁多生,因此父親死了,母親要嫁給兒子繼續生孩子。

浙江一些地區有「典妻」習俗

2、移民對區域文化形成的影響(美國可是鮮活的例子)

中國歷史上的人口移動很多,尤其是清代以後的大移民 —— 我們的根究竟在哪裡?

流動人口對當地文化不一定有歸屬感,而移民則不同,會有所接納。

移民接納或者改變當地的文化。

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黃河流域南下,將中原文化擴展到全國。

西晉末年 永嘉之亂 – 中國開始一個世紀的移民 – 北方的中原文化傳到了南方 – 到了隋唐時,江南的文化水平已經不比北方落後了。

不過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清朝以後)

對今天地域文化影響最大的還是近代的移民。

歷史上,江西人遷到湖廣,湖廣移民到四川。康熙到乾隆間的100多年,移民很多。清軍平四川時,四川人口所剩無己,於是移民進四川,史稱湖廣填四川運動。後來又有四川人遷到雲南貴州,於是他們的語言都是西南官話體系。

北方很多人都追溯自己的家鄉洪洞大槐樹,其實就是山西的一些大槐樹下為移民聚集地。

清末的大移民 闖關東(1860年開始,清朝取消對東北的封禁)

「關東」是所謂的清王朝的「龍興之地」

鴉片戰爭爆發後,清王朝為了鞏固邊疆所以允許漢人進山東,所以今天東北人的祖先都是山東人。

南京在太平天國滅亡時損失了絕大多數人口,後來的人都是移民,所以所謂的六朝文化根本就丟光了。—— 南京的地域文化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上海的文化就更是被移民所改變。= 中外移民共同的產物

1843年 上海人口50萬多一點

1900年 人口100萬

1949年 人口600萬

上海人的來源

(1)當地農民

(2)蘇州與浙江的移民 – 他們所引入的地域文化本來就是中國當時最發達的

(3)外國人 – 外國文化被引入中國

1942年時,外籍僑民有12萬多

解放初為2.8萬,以後又不斷減少

(4)猶太人 – 上海不喜歡簽證手續

上海成為東西文化,中國各地文化匯聚的地方 à 上海就比較開放 80%為外來人口

上海方言中就有大量外來語

天津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移民城市 = 本地人佔40%,外來60%(多為平民,河北為主,山東次之)

·軍旅文化·宮廷文化·飲食文化

天津方言也是移民的產物 – 最早是(明朝初年的)軍事移民,為江淮一代來的人 – 明代時一直都是同一個地方徵召的,所以口音就一直很統一。現在的天津話,就是當時那些人的口音改變了當地口音。

文化離不開人。

影響當地文化的因素

·移民數量占強勢時,或在政治經濟方面占強勢,外來文化將取代本地文化

·移民數量少,沒有經濟社會地位,本地文化將被保留,移民將接受當地文化

·土客相當,兩種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新文化

蘇東坡被流放到海南時,就改造了海南的地域文化。

偉人的作用。

3、政治權力與行政區劃的影響

中央集權之前,分封割據是主流。西周分封71個諸侯國,因為當時的交流不便利,中央無法直接管理地方。

統治者的個人意志影響巨大 – 各個諸侯國的習慣為君王所定的,比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漢族向少數民族學習),比如說 北魏孝文帝學漢族文化

中國歷來以農立國,所以統治者一直推廣農業(本業),不支持其他行業(末業)發展

(歷史上學者們都認為農業最重要,因此重農輕商,不斷推廣農業)

解放以後,大力推廣普通話,方言已經開始消亡。

台灣也是如此。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蔣介石大力推廣國語,以凝聚來自各地的人。

旗袍與所謂的唐裝都是滿人入關後強制推廣的 —— 現在反而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體現。

清朝時,中國的服飾被改了。

4、民族分布

各民族在遷移時都會帶去文化,但是由於地理條件的不同,因此也會有所改變

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影響

椅子與床都是少數民族文化的產物

中國的民樂也基本是少數民族來的,從西方傳過來的。

石窟等藝術也都是以少數民族的為主

posted by NeeDream @ 10:45 PM

9. 外來人口對蘇州傳統文化的影響

外來人口不僅對蘇州的社會生活影響很大,而且對蘇州文化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使得蘇州文化變得復雜了,其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主要有以下幾點:

1.為蘇州文化注入了較為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創新進取精神。近斗來,蘇州的人才市場和競爭機制已初步形成,蘇州的職業崗位,不再是只留給蘇州人了。許多外地的優秀人才陸續進入蘇州的各個行業,國家機關、科研院所、各類學校、公司企業等單位都引進、錄用了一批高職稱、高學歷的專業人才,他們很快挑起了重擔,做出了成績。一些有實力的外地投資經營者,也進入蘇州搶占灘頭,加入了市場角逐。這兩部分外來人頭腦靈活,反應機敏,執著刻苦,善於創新,富於進取精神和競爭實力。蘇州人意識中潛藏的自我優越感減少了,心理壓力增強了,競爭中受到了沖擊。外地人的這種強烈的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影響著蘇州的社會觀念和社會心理,並開始進入蘇州文化。

2.刺激了蘇州傳統文化中的惰性因素。蘇州人守法意識強,為人處事循規蹈矩,有—種四平八穩、從容不迫、安詳沉穩的文化心理和素養風范。改革開放了,但厚重的蘇州傳統文化的影響使蘇州人醒得早,起得晚,說的多,乾的少,干成功的更少。蘇州出政策,外地出典型。蘇州人自命清高,顧面子,放不下架子。當社會輿論呼籲蘇州人轉變觀念,放一下架子的時候,外地人以創業者的形象為蘇州人做出了樣子。很多文化不高的外地人,在蘇州人看來差得不能再差的生存條件下生活、奮斗,他們在蘇州人賠錢的行業賺了錢,在蘇州人丟棄的職業崗位上幹得紅紅火火。蘇州的老闆多,可大多是外地人,而不是蘇州人。這著實令蘇州人氣短,也刺激了蘇州人,促使蘇州人徹底轉變觀念,丟掉官本位的思想,改變輕商鄙利的觀念,盡快的樹立起市場經濟意識。於是就有更多的蘇州人申請辦照,走進了市場。

3.豐富了蘇州的多元文化。近幾年來,人們普遍感到蘇州特色不那麼濃了。為什麼呢?蘇州的文化特色被其他的地域文化沖淡了。其他地域的文是怎麼進入蘇州的?當然是被外來人口帶進來的。以飲食文化為例,生猛海鮮搶占雞鴨魚肉的地盤,粵菜、川菜、湘萊等已與過去在蘇州唱主角的平分秋色。語言文化也是如此,兼收並蓄的蘇州語言一直不斷地融入各地語匯中的新養分。其實蘇州文化本身就應該是一種包容性極強的文化,不斷吸收,不斷消化,以多元為特色正是蘇州文化有別於其他地域文化的根本特色。

4.新的帶有地緣特點的從業狀態開始形成。過去蘇州的職業分布是有地緣特點的,即某一地區鄉籍的人多從事同一種職業,這是由於長時間的同鄉援引介紹的結果。解放以後這種狀況有所改變。近些年來,大量的外來人口急劇地湧入蘇州,這種新的帶有地緣特點的從業狀態又大體形成初步的格局:如浙江人從事服裝加工業,新疆人從事燒烤餐飲業,溫州人從事美容美發業,河南人從事蔬菜販運業,安徽人從事家政保姆業,湖南人從事家居裝修業等等。而且蘇州的有些職業崗位已經基本上全都被外地人包攬了,如保安人員、以修鞋修提包修拉鎖為主的街頭小修理業、收費廁所的管理保潔工等等。可以斷定,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是會在蘇州長期留住下去,最終成為「蘇州人」的,所以有的行業的大部分份額也就屬於他們了。

5.對蘇州的傳統道德和職業道德的負面影響。一些外來人口中的品行不端者,用欺詐手段騙取錢財,踐踏了蘇州人惜老憐貧、扶危濟困的同情心,褻瀆了蘇州人的善良感情。蘇州人原有的真誠和熱心因之談泊了。少數外地來蘇州經商人員,缺乏職業道德,制假售假,缺斤短兩,非法牟利,坑害社會,使得蘇州的社會職業道德水準下滑。曾讓蘇州人引為自豪的傳統的俠肝義膽、見義勇為、仗義執言、挺身而出的蘇州人少了。蘇州文化中的傳統道德文化像蘇州的藍天綠水一樣,被污染了。

6.部分外來人口對基層政權組織、基層幹部和基層行業管理人員的腐蝕作用。這是外來人口問題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外地來蘇州人員,要在蘇州站住腳生活下去,就得取得一些合法手續,如經商辦照、租賃房屋、孩子借讀等等都需要辦理的手續。而其中許多外來人的許多事,卻是靠賄買手段來實現的。交了錢才能辦事,交了錢事就好辦,交了錢事就可以不用辦了,不合法的也能成為合法的現象也決不是個別的。

7.在解決外來人口問題過程中,不斷出現的一陣風現象和反彈現象,降低了政府的威信和法治的權威性,對市民的社會心理起到了消極的影響。

外來人湧入城市,是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想靠政府用簡單的行政手段把他們壓回去,是不現實的。外來人口蘇州化的現象,在蘇州的歷史上多次發生過。現在一部分外來人口本地化與外來人口亞文化影響蘇州主流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趨勢。面對現實,研究外來人口問題對蘇州以及蘇州文化的影響,以便採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促進首都的兩個文明建設,推動蘇州的發展,應該是我們立即著手做的事情了。

10. 地域文化是如何影響城市建築景觀的(表現、原因)

1、各地的風俗、民俗、宗教、經濟發展程度不同,造成了地域文化的多樣性。直接表現為北京的四合院,到蘇州就是拙政園這樣無規則型建築。
2、北京...還是四合院。杭州的古建築多江南水鄉風格,廡殿都比較陡,更利於排水。華盛頓的建築(說紐約的還行)...在下不甚了了,慚愧慚愧...
3、建築的實用性非常強,觀賞性則在其次。一種建築往往就是一個地區最明顯的標志,比如北京天安門,悉尼大歌劇院,古羅馬競技場,等等吧。
4、宗教、地理、民俗、經濟發展程度、等等多元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5、經濟發達、軍事滯後的國家一般人口都呈現負增長現象。在我國,越是欠發達地區,往往人口都是增長最快的地區,經濟發達的地區,又恰恰是外來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謝謝。

閱讀全文

與蘇州地域文化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41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43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8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6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50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5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93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10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7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6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92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81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8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73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50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735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31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7